在一系列讲述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患者的双重人格,通常会得到外化,由两名风格迥异、对比鲜明的演员分别表现。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观众落入圈套,忽略掉贯穿影片中所有意义明确的指向性细节,从而忘记寻找两者之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联系。
这一类故事接近让-克劳德·卡里耶划分的第二种故事类型:讲故事的人了解这个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并不了解。
在这样的故事里,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特别困难,并不需要飞机坠毁或者大楼坍塌什么的(它们只是在浪费制片人的钱),只需要一点点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这样的神秘因素通常来自于“叙述者”的想象空间,即代表其第二人格的主人公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比如,他的突然出现与消失,并且通常地,他在其他所有人的记忆里处于空白状态)。
当然,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浩大规模,也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
曾经别致的叙事方式一再重复,而观众学会逐一识破影片中的种种陷阱,甚至他们从一开头就可以料想到结局(就像今天的许多鬼片那样,在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猜到,它们大抵跟精神病或者犯罪心理脱不了干系),这时编剧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已经有一个确定终点的前提下,持续而强烈的挑拨观众的神经。
在此意义上,《机械师》的做法,有一些是成功和值得借鉴的。
与另一部同样描写精神分裂的影片《搏击俱乐部》不同,后者中实为一体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由始至终穿插了一个名为玛拉·辛格的女人,而导演谨慎地将“三人从未同时出现”这一细小而至关重要的细节抹得一干二净,从而轻松地将观众的通常性解读引向了误区。
而《机械师》的主人公莱兹尼克比任何人都要忧郁和沉默寡言,由于沟通的极度缺乏,观众从一开始就不难猜出,莱兹尼克与数次出现的胖子(莱兹尼克臆想出的另一人格)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不得不指出,围绕着黑人的事件过于诡异和夸张,以及导演过分在意两人间的外型差异,大概就是导致此处叙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幸好,并非没有挽救的余地。
人物设定,莱兹尼克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小工人,生活枯燥烦闷,长达一年的失眠令得他骨瘦如柴。
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切合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具备某些不可思议的成分,比如他为什么会患上严重的失眠症,这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搏击俱乐部》中,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结构,追根溯源的部分恰好被有意忽略掉了。
有一个定义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所知和所不知的游戏,而故事的全部功能在于,潜入不知之中以发掘新的事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的故事总是被不厌其烦地翻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在明知黑人男子与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寻找他的根源。
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叙事有它自己的模式和技巧,而《机械师》中做得好的部分,是信息的隐藏与不断发掘(通常的做法是将前面反复出现过的小细节与真相的某种特性一一对应起来),以及冷峻阴沉的影象风格的运用。
《机械师》的视觉艺术,是写实而略微残酷的,破旧的房间、低沉的乌云,还有主人公干枯的身体,都宣扬着某种末世情绪。
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颓废作风,对于现代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总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最后的十分钟剧情,真正起到了挽救全片的作用——虽然它的到来晚得有点儿过分。
真相的揭示实现了所有信息的重组,看似牵强的情节终于有了意义,而影片也因此免于流俗。
此时我们终于发现,早些出现在电影中的事件,很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角的想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真相的暗示,且指向明确。
这一点上,《机械师》的做法与《停留》类似,只不过后者的剧情架构基础是幻觉而不是想象,于是就更加怪诞荒谬。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在于,两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电影人物的脑子里,这与绝大部分动作片科幻片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观众(叙述接受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需要不断将自身获得的信息打破重组,于是从此意义上来说,故事又主要发生在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即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因而生活中的部分情感体验,能够与电影交织重合。
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师》一类的影片,即使结构混乱不堪、情节颠三倒四、内涵晦涩艰深,却依旧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进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片头——悬念植入第一组悬念:客厅的尸体、抛尸、被发现;第二组悬念:冰箱上的便签写着“你是谁”。
第一部分——背景构建1、主角崔佛每日在妓女家中度夜,他病态的消瘦、他和妓女的关系很亲密、会付给妓女多余的钱。
2、崔佛是机械师,他熟悉自己的业务,会为了工友出头不怕得罪上级;他原本和工友们打成一片,近来却渐渐疏远,难以融入更衣室。
3、每天下班后,他会去机场快餐店,和女招待调调情。
(昏睡的表情、停止的时间,暗示这一段是幻觉)4、一个人在家的失眠夜,崔佛记录下自己不断下降的体重,反复用漂白剂擦洗地板和手(内疚的典型表现),习惯性的把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便签上,贴在冰箱门上提醒自己。
第二部分——崔佛生活的变故由于他日渐游离的状态和得罪了上司,崔佛被要求进行一次吸毒测试。
这打击了崔佛。
他离开工厂到自己车上透气。
异常的点烟器和崔佛昏睡的表情,暗示了接下来出现的是幻觉。
一个叫艾文的人,声称是顶替雷斯诺和他一起工作的新工友。
崔佛从没见过他,觉得很意外。
接下来的工作中,工友要求他帮忙调整机器,而他因为观察艾文分心。
在艾文对他比划了一个割喉的手势后,崔佛意外的触发了机器,工友的左手被搅断了。
第三部分——崔佛的逃避断手事件后,崔佛的内心被恐惧和悔恨压垮了。
他在家中反复洗手、呕吐、体重下降。
而且,他此时发现,似乎有人闯入了他的公寓——他的冰箱上贴了一张莫名其妙的便签,画着一个简笔画和待填的填字游戏。
崔佛搞不明白,于是他接着交房租时问房东,有没有人进入他的公寓。
当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之后,断手事件的责任认定会议,崔佛说出自己分心的原因。
然后被其他人指出文这个人并不存在。
这又一次打击了崔佛。
此时的崔佛,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太对。
他非常困惑,于是这天在下班的时候,路过必经的红绿灯时,他恍惚的把车子停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对着路口后面的水塔发呆。
发呆显然没有什么结果。
之后他还是按照每天习惯,来到机场快餐店,和女服务员玛丽亚调情。
停止的时间暗示这一次依旧是幻觉。
而因为受到刺激,这一次,崔佛的幻觉变严重了。
他在幻觉中看到了一张母亲节的宣传海报,交谈之后,他和服务员玛丽亚约定好,在母亲节带着玛丽亚的儿子一起去游乐场玩。
回到工作中,因为事故的原因,工友们都排挤崔佛。
工作环境的压力加大和对意外时间的愧疚,导致幻觉他频发。
这一次回家的路上,他在红绿灯口遇见了开着红跑车的艾文。
他追着艾文到了酒吧,酒保奇怪的神色、艾文夸张的手指,暗示这里也是幻觉。
崔佛指责艾文让他分心,艾文却告诉崔佛“是你导致的事故,不是我”。
艾文离开,崔佛在他留下的钱包里面发现了艾文和雷斯诺一起钓鱼留下的合照。
此时,崔佛被羞愧和悔恨啃噬的内心得到了解脱。
有了合照作证据,一切都有了解释——艾文是真实存在的人,说艾文不存在的人是在骗他。
而断手的意外不是他的错,而是有所人联合起来想把他赶出工厂的阴谋。
一切都不是他的错。
否认现实得到的虚假答案的崔佛感到解脱了。
他得意洋洋的打电话给雷斯诺,告诉他他什么知道了,他有证据。
雷斯诺在电话里果然气急败坏(其实雷斯诺气急败坏是因为他犯了其他事儿,FBI正在调查他)。
挂掉电话,崔佛的心里放下了一个重担。
就在他准备高兴的吃点东西时,他发现冰箱上又被贴上了那个填字游戏的便签。
而且这一次,填字游戏给出了后两个字母。
这把崔佛吓坏了。
他来到了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人——妓女丝缇芙的家中。
丝缇芙为了他赶走了正在接的客人。
崔佛反复向丝缇芙诉说工厂针对他的阴谋。
丝缇芙当然觉得他是在大惊小怪,她指出如果工厂的所有人都想把他赶出工厂,直接把他开除不就得了,还耍什么阴谋。
但崔佛解释,他根本不是在担心被开除的事情。
丝缇芙问他,那你在担心什么?
此时,崔佛的回答是,他不知道。
但其实在内心里,崔佛一直是知道的。
母亲节这天,崔佛和女招待玛丽亚、她儿子尼古拉斯一起到游乐园玩。
照相机模糊的合照,暗示这里是一场幻觉。
这一段非常混合崔佛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和他一直想逃避的对车祸的回忆。
他用自己的童年记忆作为构架,把尼古拉斯和玛丽亚植入进来。
他们游玩的照片、崔佛对尼古拉斯说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话,是崔佛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玛丽亚接电话离开,而崔佛带着尼古拉斯游玩地狱666公路的鬼屋游戏。
这一段,是对车祸的映射。
鬼屋片段非常经典,从举盘子的女招待开始,恐怖形象分别是:砍手的印第安人、装满断肢的推车、墓园独自祭奠的妇人、挂着“有罪”牌子吊死的人【填字游戏上的简笔画形象】、装满死尸的破烂警局、“坏女人”汽车旅馆中性爱模型吸引,没有看到停止的标志,撞上忽然冲出来的纸片男孩【女人在这里映射车祸前他吸的香烟,都是分散他注意力的罪恶的东西】、车祸后肠穿肚烂的现场伴随着女人的哭嚎。
直到这里,鬼屋已经完成了从幻觉到真实的转变。
接下来道路分叉,左边通往地狱高速【继续逃避】,右边通往救赎之路【出口,也是面对真实】。
崔佛要求离开走右边,但尼古拉斯还是走了左边。
这意味着经过鬼屋的幻觉,崔佛还是不能正视现实,在脱离幻象和继续麻痹自己之间,崔佛选择了继续麻痹。
于是,进入地狱高速,崔佛又被困在幻觉里,陷入恐惧的幻象中。
而此时,他发现尼古拉斯已经不省人事了。
崔佛极度恐慌的抱着尼古拉斯求助,他看见尼古拉斯的母亲,女招待玛丽亚奔跑过来。
她身后的旋转摇摆伞,和路口的水塔重叠了。
车祸的回忆再次入侵幻觉。
但崔佛再次摆脱了它。
他依然在否认,他不停的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否认事实】,“我去叫救护车”、“带他去玩那个我真想杀了我自己”。
而男孩母亲不停的告诉他,“不用救护车,他是癫痫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不是你的错”、“他过后完全不会记得这件事,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于是,被安抚的崔佛应邀去了女招待家小坐。
这里,女招待家里拜访的留声机、玻璃碗、小丑盒子,其实都是崔佛妈妈留下的遗物。
崔佛童年的记忆再次替代了车祸的回忆。
在女招待家里,时间再次停止在1:30,车祸的回忆再次入侵。
崔佛在冰箱们上发现了一个写着“母亲节快乐”和画着简笔画的心形卡片。
幻觉结束了。
回到家中的崔佛,在垃圾桶中翻找,找到了那个填了两个字母的便签纸,把母亲这个词填上去。
潜意识中,崔佛知道这不是正确答案。
他用的也是可以擦掉的铅笔。
他翻到儿时的照片。
在母亲节他和母亲拍的照片,和刚刚幻觉里面,他给玛丽亚和尼古拉斯拍照片一模一样。
如此明显的提示刚刚一切都是幻觉,但逃避现实的崔佛仅仅是困惑了一下,然后选择了忽视。
第四部分——恶化在工厂,断臂的米勒来协商赔偿金。
崔佛真诚的道歉,得到了谅解。
但是他内心深处知道这件事情,仅仅道歉是不够的。
接下来,被安排操作新机床的崔佛,在修理时也发生了意外,差点失去左手。
崔佛恐惧之后是极怒,他攻击周围所有人,认为是有人在蓄意报复他。
他试图拿出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照片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
疯疯癫癫的崔佛当然被解雇了。
事情开始变得诡异,回到家的崔佛发现家里停电了。
冰箱因为停电流出鲜血【崔佛自己似乎看不到满地鲜血。
因为冰箱里面的东西是可以摧毁他幻象的真相,而崔佛不能面对所以视而不见】,他拿着手电筒满屋寻找照片未果,去酒吧寻找艾文未果。
失落的崔佛来到妓女家过夜。
妓女丝缇芙被人殴打了,崔佛安慰她,丝缇芙提出为他从良。
回到停电的家中,房东不请自来,说他这上面漏水,还闻到崔佛家中的难闻气味。
崔佛把人赶出去了。
而后,他发现冰箱的便签再次出现【对于房东的疑问和流血的冰箱,依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填字游戏又多给出了两个字母。
他再次拿出铅笔,填上的断臂工友米勒的名字。
他去和米勒对峙,问米勒是不是在陷害他。
当然被揍一顿撵出来了。
然后,在米勒家附近,开红跑车的艾文再次出现。
这次,激怒的崔佛驱车追赶艾文。
他不顾一切的闯过红绿灯、经过一个隧道【实际上这是当初车祸后他的行驶路线】,他记下了艾文的车牌号,还隐约看到艾文的副驾驶上有个人。
然后他的车坏了,追踪到此为止。
他拿着车牌号到车管所,车管所告诉他没有权限查这个车牌的主人。
但如果是他出了车祸,这个车牌撞了他肇事逃逸,那他可以去报警,警察会告诉他相关信息。
此时,已经疯狂的崔佛决定制造一场车祸。
跑到路中间,自己撞上了一辆汽车。
而后一瘸一拐的到警局报案,称他被撞了,车主肇事逃逸。
但警察查询的结果,像一个晴天霹雳——警察告诉他,这辆车就是他自己的车。
他在一年前就声称这辆车在一次车祸已经被撞毁了。
崔佛完全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在警察的追问下,他选择夺路而逃。
第五部分——真相崔佛逃到下水道,才甩开警察。
而在下水道分叉口,他再次面对左与右的选在。
这一次,他还是走了左边。
这意味着此时的崔佛,还是没能逃出自己的幻觉。
他回到公寓,看见警车停在楼下,房东正在和警察些说什么。
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公寓,于是再次来到妓女丝缇芙家中。
丝缇芙照料了他,崔佛却受不了妓女对他那么好,他认为自己不值得,他告诉妓女“你不了解我”。
丝缇芙为他做饭,而换衣服的崔佛在丝缇芙的衣柜中发现了属于艾文的靴子。
他看到丝缇芙的桌面上,赫然摆着那张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
崔佛感到受欺骗的暴怒,他指责丝缇芙是小偷、和艾文联合起来算计他。
丝缇芙指出,照片上的“艾文”,根本就是崔佛本人。
而崔佛不能直视照片,他更加愤怒的辱骂丝缇芙,最终被赶走了。
但是,此时的崔佛其实已经预感到,他用来逃避现实的幻觉已经濒临崩溃了。
他来到机场快餐店,寻找女招待玛丽亚寻求支撑。
结果机场快餐店根本没有玛丽亚这个人,服务员告诉他他每晚都一个人来这个,坐着发呆,从不说话。
崔佛依然不能接受,他叫骂着指责所有人都被艾文收买了,想陷害他。
他来到停车场开车,再次发现艾文和他的红跑车。
崔佛立刻跟了上去。
他追踪艾文来到自己公寓楼下,艾文的副驾驶上有人。
崔佛满心以为那是妓女丝缇芙,但是让他震惊的是,车上下来的人居然是小男孩尼古拉斯。
崔佛此时内心已经濒临崩溃,这个幻想是他不能理解的。
但是,他还是上楼,回到自己家中,试图带走尼古拉斯。
他在于是发现了用匕首剃胡子的艾文,艾文明确的告诉崔佛,尼古拉斯已经死了、他的记忆是有问题的、冰箱上的便签就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
崔佛不能接受艾文指出的真相,他和艾文搏斗,用匕首杀死了艾文。
崔佛在房间里寻找,到处都找不到尼古拉斯。
此时,他发现了流血的冰箱。
他把冰箱打开,原来里面流血的是无数腐烂发臭的巨大鱼块。
崔佛盯着掉在地面的鱼头。
此时,他已经想起来了,这些鱼就是他和雷斯诺一起出去钓鱼的收获。
而那张“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就是他自己。
崔佛感到恶心。
他此时已经介于清醒和幻觉之间。
他依然把艾文的尸体裹起来,回到了片头的抛尸桥段。
崔佛把尸体踢下斜坡,裹尸的地毯散开了。
里面竟然没有尸体。
而举着手电筒走过来的巡夜人,居然就是艾文。
“你必须解释这一切了。
”艾文告诉崔佛。
崔佛也知道,是时候了。
回到家,崔佛放下手电筒。
这手电筒正是他停电时自己用的、也是艾文手里的。
艾文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他反复洗手,在镜子里看到冰箱上“你是谁”的便签,然后,他看见艾文站在他身边。
“我知道你是谁。
”崔佛说。
午后1:30,他穿着炫目的靴子,一边开车一边用点烟器点烟,在下班必经的红绿灯路口,他低头点烟没注意闯了红灯,正好撞上一个男孩。
他停下车,从车窗惊慌的张望。
男孩的母亲尖叫着跑到血淋淋的尸体旁边。
66公路的挂饰吊在他的后视镜上,水塔在那个母亲身后。
一念之下,他选择了肇事逃逸。
他想起了一切车祸的记忆。
崔佛难以承受的倒在墙角,悲泣。
一切都明了了,他拿过那张填字游戏的便签,填上了“凶手”这个词,画上了吊死人的简笔画。
他就是凶手,凶手应该吊死。
第六部分——救赎崔佛收拾房子,捐赠了家具。
包括留声机、玻璃碗、小丑盒子这些母亲的遗物。
然后,再无牵挂的崔佛驾车上路。
艾文坐在他的副驾驶上,终于,又到了去警察局和飞机场的分路的地方,这一次,他终于选择了右拐,去警局。
步入警局,崔佛回头,看见艾文在警局外对他挥手。
他自首了。
“我只是想先睡一觉。
”被良知折磨得一整年不能入睡的崔佛,终于在拘留所里,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梦中的崔佛,回到了车祸那天。
他肇事后逃逸,从惊慌到计划退路。
他驾车穿过那个隧道时,决定把事情掩藏到底。
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迷失了。
直到他自首,才迎来了救赎。
——————————————————————————————————哇噢,不能置信我居然打出来了………………嗯,剧情并不复杂,比起禁闭岛、穆赫兰道都简明多了。
还是不能置信我居然打出来,啧,感觉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呢【并没有╮(╯_╰)╭】。
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精分片,在众多的精分片中,这一部的剧情算不上多么的出色,中规中矩,但依然有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这动力一是想验证心里对剧情的猜测,一是为贝尔的表演所吸引。
导演在剧中安排了很多暗示,反复出现的1:30分,冰箱上不断变化的猜字谜的贴纸,ivan肥胖的身躯及招牌笑容与贝尔的瘦弱和沉默对比,庞蒂克火鸟车的车牌743CRN和公羊皮卡车牌NCR347。
故事看到一半基本上就能知道是怎样一回事,只是主人公为什么会失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解释。
直到最后,那个反复在机场出现的女招待和她的儿子才揭示了最终答案,贝尔饰演的男主角内心的愧疚,让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一个交通事故,他选择遗忘和置换,而那对母子的表情令他回忆起内心对母亲的爱。
长期紧张压抑的神经让他的世界灰暗阴沉,最终导致他人格中缺陷的一部分转换成ivan,他眼里的侩子手和残缺的人(表象为ivan的残缺左手)。
我们可以看做这是男主角在自己精神里充分幻想出来的世界,他极力想摆脱的命运和他拼命想弄明白的事实其实是个巨大的矛盾体,因此他的不堪重复终于导致他长期失眠和精神分裂。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非常老套,情节安排也不算出彩,但是画面整体的感觉和导演对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到位,再加上贝尔精湛的演技(贝尔为拍此片在两周内狂瘦57斤,每天只吃半个橙子半个罐头,加上大量的跑步,敬业精神可见一斑),此片值得一看。
“你还好吧?
”“我看起来不好吗?
”“你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大夜班上久了,看人的眼光自然准。
我一年没睡觉了。
其实我是猫王,我离家追求我蓝领阶级的梦想。
内疚这招最有效。
碰到合适的男人我会从良的。
这个叫瘀伤,你那叫遍体鳞伤。
真佩服导演,在哪找到瘦的如此壮观又极致的男主角,电影用一种几近癫狂的拍摄手法,主角一次次的在和自己头脑中的假想敌作战,焦虑、愤怒、歇斯底里的他终将逃不过那一次肇事逃逸的罪过。
看的很压抑,给三星。
当那戏剧性的一幕出现时,我第一个念想就是[搏击俱乐部]和[记忆碎片]。
自我的心魔加失忆,多么好的题材,看起来虽然有些压抑但种种线索与故事发展绝对会挑拨起你的神经。
不过这里面我还找到第三部电影的影子[穆赫兰道]。
看似不着边际,一个是梦境一个是幻想,但在之中都浮现着对现实的映射,从而所到达主人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很显然的,基本都体现在细节上。
贯穿着的灰暗色调就不说了,只能说导演实在是个不嫌麻烦的家伙。
和很多悬疑片一样,把结尾放在开头;又用到了电影中万能的神器:镜子或玻璃,使观众达到一种窥视的状态。
片头还有一个很容易误导的细节,在Trevor用漂白粉洗手时,镜头下移,焦距对到了放在桌上的手电上。
我第一反应就是Trevor杀人灭口。
Bale的敬业精神就不说了,那真是"If you were any thinner,you wouldn"t exist."。
这句台词因为出现了两次,似乎也有双重含义,可理解为“如果你再冷淡点,别人都不会觉得有你这个人了”,以及每天回家路上绕道来机场盯着咖啡看,只有一个Whore为伴,一年没睡觉等,道出了他的孤独落寞。
角色人物已经填满血肉了,接下来就是伏笔与进展。
在更衣室时,那个壮黑佬对Trevor说过"You used to be alright";机场那个只停留在1:30:01和1:30:02的钟;看到点烟器后Ivan的出现;到最后Miller的工伤。
此时Trevor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同样是用点烟嘴点烟,差点出了车祸;在十字路口中央又看到了那座塔;在第26分钟,此时镜头渐渐淡出,衔接到Marie的脸,对应的即是Marie最后奔跑的画面。
就在这之后Trevor与Marie的谈话中提到,“在其他餐馆就不会有逃走的冲动”“等真实身份暴露时有人就会来追我”,间接反映出了他的内疚。
而后面一句"A little guilty goes a long way"尤为突出。
之后还提到的"Not knowing it would be the one...Seems unfair",等等都是他把Marie想象成服务员后对她的诉苦,希望能得到她的理解,对自己犯得过错有一个暂时的诠释。
在他发现那辆车是他自己的之前,心里一直在对现实做着有意识和逃避和推卸责任。
上面说的他想获得Marie的谅解,消除自己的愧疚;对那个词"Tucker"的猜想则想把身份替换;带Nicolas去Route666(对应车祸时他车上挂的牌子Route66)玩时,他潜意识中不想面对以前的现实(在这个游戏中就有很多反映,比如在坟前送花的女人,上吊的那人树旁挂着"Guilty",突然冲出来的打篮球的小男孩),于是本能地想去"Road to Salvation";加上Nicolas是因为癫痫而死,也意在此;机器故障,却认为的Miller的报复(Miller开了个玩笑说他来工厂就是专门为此事而来的被Trevor误解)。
这众多情节之中又有几个伏笔,Trevor到Marie家时(实际就是他家),抱起的那个玻璃大腕和角落的木偶(后来搬家的时候都有给特写);以及冰箱里漫出来的血(这里肯定大家都被耍了)。
之后的情节暗中推进了救赎的进度。
本来只是想知道Ivan的住址,却不巧算是对自我过失的一个赎罪(撞他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小孩,正好角色颠倒)。
此后顺理成章,被告知车为己有,发现机场的吧台服务员并非Marie,跟Stevie闹翻吵架,跟踪绑架Nicolas的Ivan(浴盆中并没有尸体),杀死Ivan(毯子里空无一物)。
此时回到开头,"Who are you"这问句在Trevor面对镜子颤抖着重复着"I know who you are"中得到了答复,埋藏着的记忆渐渐浮出水面。
导演能把现实与幻想剥离的如此遥不可及,又在缝隙中处处埋下伏笔,不这样又如何能把Trevor的内疚与负罪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纵然有很多元素与那三部经典相符,但却不愧成为第四个。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名跟内容没有半点关系,如果排除“机械师”象征着社会底层不被人注意和乏味枯燥生活的可能性的话。
FactReznik一年前意外撞死了一个小男孩,从此梦魔缠身,日渐消瘦。
他本能的想要减轻自己的痛苦, 于是他创造了以下经历来为自己开脱。
Delusion & Desire 1. Coffeeshop 里和waitress Maria对话,借用了他同hooker Stevie的对话内容, Maria对Reznik异常friendly和understanding, 其实是Reznik的心中渴望能得到被撞死小男孩的母亲能够原谅他。
2. 带Maria和她儿子Nicolas去游乐场,他把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去游乐场的美好回忆幻想成是和这对母子游玩的经历,其实是他希望能够做出补偿。
3. 游玩中nicolas突发癫痫,Maria完全不怪罪Reznik, 还说“it's okay. it's not your fault. He won't even remember it. It'll be as if nothing ever happened”. 这是他最想听到的话。
3. Reznik到Maria家,两人聊天,Maria说他给自己的小费太多了,其实借用Reznik 给Stevie小费的桥段,是Renznik希望能在经济上帮助失去儿子的妈妈。
4. Reznik去警局报案肇事逃逸事故,明里好像是为了找到那个他一直在追查的胖子,实际上是反映了他想要去投案的心理。
5. Reznik跟踪神秘的胖子Ivan,却发现他杀害了小男孩Nicolas,说明了他心里最深的渴望是自己不是害死小男孩的凶手!
在一年无法入睡的痛苦中他渐渐在模糊自己的身份,也淡忘了自己的罪行(他的愿望)。
但subconciously,他又不断提醒着自己是guilty的。
Guilty1. 两次出现的“who are you?”2. 多次出现的时间显示1:30, 事故发生时间3. 他带小男孩去的鬼屋叫route 666,事故发生时摇晃着的装饰牌上写着route 66.4. 他在鬼屋中看到的一只断手,母亲披黑纱在墓地前,上吊的人旁边写着“GUILTY”的牌子,有纸牌做的警察突然跳出来叫“stop”, 纸牌小男孩在路边玩球,被车碾过的肚穿肠流、蒙着白布的尸首。
5. 他在鬼屋隧道里对事故那天的flashback.6. 他报案的逃逸车辆的车牌就是自己的车牌!
7. 他写下killer的猜字迷语。
8. 神秘胖子Ivan, 从全剧看,Ivan其实是Reznik分裂出来的,冷眼旁观着他所有秘密的另一个他。
Reznik想受到惩罚,但却承受不起害死人命的罪名,他希望Ivan可以分担。
可是Ivan毕竟只是个旁观者,他什么也没做过。
就像Reznik想要找他出来作证的时候他每次消失的无影无踪,而线索照片,车牌最终都trace back到自己。
Lines,处处体现Reznik自责和想要自首的心情1. Maria: "is someone chasing you?", Renznik"not yet, but they will when they find out who I am"2. "a little guilt goes a long way"3. "it was an accident. I am the one who's gonna live with it, not you."4. "you cause the accident, not me."5. “you are going straight to hell on route 666”6. "I could kill myself for taking him on that ride"7. “it was my fault. I was not paying attention”8. “You ought to do something that faulty your memeries, pal. It might make your life a little bit easier.“虽然好看,但有穆赫兰道在前,体现不出特别了!
(其实你看完电影就会发现翻译有误,因为主角充其量就只是个机械工而已,这在咱们中国是很严肃的事情,差着好几个技术职称呢,呵呵)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没有7.7,也就6.0吧,属于还可以一看的。
原因是我在半中间的时候已经感到悬念的消失了,心中对剧情还有一定的幻想,宁可希望我没有猜到结局,可还是猜对了一半,所以惊喜就不够了。
主角Christian Bale,最著名的作品是American Psycho (美国精神病患者),本片里他瘦得惊人,我做了一下功课,查到如下资料:原来为了吻合他饰演的失眠症患者,他在2周内减重30多公斤!!!
伟大的演员啊,向Christian Bale致敬!
并建议出减肥书,一定拿下本年畅销书第一!
导演Brad Anderson,之前著名的作品是Session 9 (隔墙幽灵)。
在本片里从头到尾把颜色调到快失去色彩,此外乏善可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海报上的Line:How do 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re not asleep?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作者/【Mr.K】2.0 基于各种原因,我对这部电影持谴责的态度,更确切的说我是站在部分有精神病史的观众的角度,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所担心。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颇具争议的电影,并不仅仅是因为Christian Bale的疯狂瘦身,也不是因为与《拳击俱乐部》(Fight Club)同类型的故事结构,而是它结合多方面的视听手段(摄影、色调、音乐、对白、节奏等),成功的描绘了一个患有分离性人格障碍(也叫精神分裂症)痛苦绝望、备受精神与肉体折磨的生活状态。
不同于《纪念品》(Memento)或是《拳击俱乐部》(Fight Club)的是,由于该片在情节安排上不尽如人意,演员表演得却相当出色,观众的吸引力自然而然的转到了对主人公精神状态的关注,而不是精心构思地剧情,这也是我谴责的重点。
没有剧情的缓冲,没有人文关怀的浸润,赤裸裸的对痛苦与折磨的描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许只是充满压抑的两个小时,但对于有精神病史的观众来说,无异于重温令人痛苦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激发某些潜在的心理疾患,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
在此我以一个极端敏感的观影者的身份敬告那些有精神病史的童鞋请谨慎观看。
失眠就是一場清醒的噩夢。
同幻覺相似。
總會有一些心裡放不下的事情。
一直纏繞。
纏的喘不過氣。
已經看了三遍。
總感覺好像還沒有看過。
一些相似的場景不斷的在我們腦海裡重放。
在強烈的負罪感中苟且偷生。
慢慢失去本性。
于是一個自己恐懼陌生厭惡的自己產生了。
存在的永遠是我們的意識。
寫影評太費精神。
何況意識流的電影如果全說破也就沒有觀賞價值。
劇情很簡單。
結構還不錯。
簡單評價。
只是我們是不是都有希望別人能諒解的時刻。
活的寬容些。
諒解別人就是諒解自己。
失眠的眼神都是相似的。
想起一些人。
連同自己。
能忘記是最好。
如果不能忘記。
就讓我永遠記得吧。
其實我不想忘記。
就當作一場幸福的夢魘。
我给四颗,其中两颗星给贝尔。
剧情很烂,背景音乐不错,全片看得很压抑。贝尔演技很棒,所以和贝尔相比剧情实在太苍白了
贝尔实力派啊。。。
补标,瘦贝肥贝哪个才是你掉进湖里的?... ∪・ω・∪
破逼玩意
目不转睛地看 Christian Bale 来着,真是个好演员!如果没有好的表演,这种“故弄玄虚”的片子,我估计会打个两星。
一看就是年轻导演拍的东西啊,注重噱头和视听但故弄玄虚的一眼就被看穿。一开头居然就露底了,随后掩盖的也很拙劣,贝尔演的再牛逼瘦的再惊人也撑不起来啊。而且主题太单薄了,完全白白借鉴了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的构成。。。
纯粹的故弄玄虚,但是贝尔这般骨瘦如柴令人敬畏~
实在要感叹一句男主角非常敬业,全剧也表演得很好。我在想是否该标人格分裂,起因是因为对犯罪的内疚之下才产生的幻觉,当真相出来之后他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吧
看完机械师Bale的造型完全有潜力演Steve Jobs
Christian Bale瘦得惊天地泣鬼神,整体泛灰的摄影效果绝佳
很深沈~
多重人格真的已经拍烂了阿导演哥哥编剧姐姐能不能换点花样 贝尔的体重真是啧啧啧
人格解看太多了,这部片也没走出老套,男主角的行为根本异常到一眼看穿的地步了……完全没法投入,唯一可以一说的就是影片的冷色调,很金属感
@资料馆。也太老套了吧,唯一看点是贝尔自毁
故弄玄虚,吊人胃口还节奏缓慢。贝尔为了这么个篇子减肥成个鬼样子值得吗?
不如搏击俱乐部
又是精神分裂题材..贝尔瘦的真心可怕 →_→
开车的人都看看
我一直以为这片名应该是个很酷的动作片,我现在认识到我有多么浅薄了……这是一部普法教育片,毫无意义的各种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