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大师走过中国20世纪百年沧桑历程再现的影片。
影片开头,启功先生在讲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眨眼间,文革便开始了,学生们从教室里一哄而散,只留下启功先生落寞地擦去黑板上的字。
红卫兵运动兴起,对他们的老师百般羞辱,傅雷、老舍都是在“十年浩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眼前这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启功先生,反而是个幸运儿——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的皇室后裔,自己无疑也继承了祖先的一些慧根。
启功先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同时,也不忘初心,做文化的传承者。
影片刚开始的第二分钟,启功先生在黑板上写的诗句把我折服。
想起来之前看过启功先生的书法视频,运笔自如,那种活灵活现的字的感觉,不知道是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付出换回来的。
影片叙述至启功先生的少年时代——上私塾偷着学画画,被先生告状于母亲,痛斥他后,请城里最好的画师吴镜汀先生教他学画,成年后的启功先生画出来的画已是惟妙惟肖,练习书法除了有灵性外,与家庭教育也脱不开联系。
父母的价值观与文学素养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影响,启功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精湛的书画水平,也离不开他的母亲对他的悉心栽培。
当启功先生的八叔祖上门书画,准备落款时,却被八叔祖嫌弃他的字丑;被他的同宗心畲先生教导:“卖画糊口对吾辈而言乃耻辱大事,是偶尔迫不得已,丹青易米之举。
不如为书法家。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八叔祖、心畬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学习书法,贵在反思与自省,在自己的作品中“挑刺儿”,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进步,把自己的空缺与不足弥补,循序渐进。
启功先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受益匪浅,他有一个懂他的老师,让他在书法中展现自己过人的天赋。
“十年浩劫”的启功先生依旧没有放弃书法,被红卫兵派去抄大字报,在夜里坚持自己的创作……离不开他有一颗坚持与勤学的心,与儒雅的妻子对他的关心也脱不开身,也离不开老师对他的厚望,望他能写出更多的作品。
一小时余久的影片,把启功先生的人生历程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觉得经历过很多东西才会有他笔下这样有韵味的字——有阅历,有心境,有勤学,有苦练,有执着,有深爱,有太多的内容在他的书法里,可能启功先生并没有太多感觉,但在我们旁人看来,他书法里的一撇一捺,是他一生的浓缩,五味杂陈。
学习书法,本应向启功先生一样,以一颗不急功近利、本真的心去学习,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求功名,只求做本我。
【启功先生老师寿辰之际,他给老师做了两个寿桃,跪在地上向老师祝贺;妻子病逝后,和屋里跑来的老鼠对话;文革结束后,把自己的字画翻出来,看到之前妻子留下来的字画,抱头痛哭……影片中有太多值得回味的闪光点❤️】一个令人难忘的老人,他的精魂依然是透过了层层纸张,穿越了模糊的记忆,留了下来——如纸上的墨韵,风雅春秋。
有常识的国内观影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些那十年发生的事。
学者作家诸如季羡林、巴金、沈从文等,每每谈起那十年总透着无奈与愤恨,更别提已经离开了的舒老先生。
那些动荡年代的史实,是我们每一个理性思考能力的国人,都不该忘记的往昔。
《启功》的导演是经历过这大半个世纪的前辈,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庆幸有那么多有理想、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们在尽着微薄之力,让新世纪的我们能够了解我们深爱的祖国,知道何为恶、何为美。
谁会电影本身,全篇跨度很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直到世纪末,用启功老先生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北京,也让我们见识到这位大学问家的丰富学识与人格魅力。
启功先生幼年从水墨入行,后领悟诗书之意境,文学、书画融会贯通,可担国学大师之名。
经历了划右派、摘帽、降职、受压迫,庆幸先生一直以来安然无恙,淡然乐观,动荡年代未受非人待遇,却未与郭教授之流同流合污,辱没了文人傲骨,不改善良本性。
看到往日悉心教诲的学生在自己面前颐指气使,等“戏演完了”,依然悉心授业不记较往日仇怨,这是用生命在传道啊。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择一业、终一事。
到了晚年,我记得电影里的布景很用心的一点,在启功先生的书房里放置了很多玩偶,看老先生晚年留下的影视资料,先生是很喜欢玩具的,配上招牌的老者笑容,在学子看来便是慈父般的存在吧。
看网上的资料,启功先生待人也是如春风般,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也不扰他人的生意与财路,自己的弟子打抱不平也只是一笑。
老先生是幽默的,多年的经历也总归如履薄冰,像其他人评论的那样,启功先生重回师大的讲台,听到楼道里学生的跑步生都能吓出一丝冷汗,先生半生漂摇,实在不易。
而且在大栅栏,老先生不制止假借其名敛财的小贩,却很负责任的翻看是否有“反动言论”,虽是调笑,但却也透着无奈,动荡十年,多少无辜之人就毁于这般文字狱之中?
从另一角度来讲,先生也是知道这“思想罪”的厉害,这文字即落了他的款,若误人子弟、污人思想的责任,他这样的学者可担不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知己,先生指的怕是自己的“姐姐”吧?
何为知己?
难道学者只能和学者知心吗?
我倒觉得不一定。
伯牙子期,重要的是知晓对方的性情、看重对方的才华。
启功先生与宝琛女士携手数十年,宝琛女士才是最珍惜起才学的知己,也幸亏宝琛女士,守得云开之后先生青壮年时期的文墨才能留下,我等后人得见其风采。
“四人帮”粉碎后,先生翻出妻子珍藏的文稿,一张张平整了的宣纸早已粘接得难舍难分,先生沟壑纵横的双手擦去泪痕,任是无情也动容。
哎,知己难求啊。
随想录里,巴金先生曾说,才过去二十年,就有人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要大家尽早忘记干净。
惟有我不让人忘记过去惨痛的教训,谈十年的噩梦反反复复谈个不停,几乎成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人。
在油锅里滚了这么多年,那么多人的悲欢离合怎么能忘得掉?
总有人在不断放大“你国”的“墙”,好笑,任何一个守法公民,真心想要了解那段往昔,谁拦得住?
又哪儿有那么多人真的拦得住?
以前的有志青年,都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我们呢?
修身齐家,起码你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出去不要因为您是中华儿女而丢人吧?
多少启功先生这样的人,本着为人师者最终极的理想在传播着道德与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不愿意当爱国小粉红,但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璀璨文明,都是这些文人志士留下的呀!
总有人在背后默默的传承着,难道现在的我们只会在网络上套上马甲胡言乱语吗?
内地电影行业为什么总被人诟病?
锅凭什么全甩给了广电和电影分级?
这么多优秀电影却无人问津?
知识改变命运,至少这么多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告诉我们如何在命运面前好好做人。
第一次看,而且不是一口气看完的,情节忘了很多_(:з)∠)_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叶,脸上神情像个孩子。
还想写一写电影中的两次哭戏,妻子和老师离世,不同于当下以宏大音乐衬托热烈感情的手法,这两次哭戏的音乐都是安静的,唯见老先生泪流满面,以无声之哭衬托出心中无限悲恸,于屏幕外竟也能感同身受。
非常棒的电影,以后再刷几遍,好好写长评。
启功的人生,身不由己。
他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无需操心生计玩弄字画艺术的机会,“高皇帝的子孙”尤其钟情于高雅的艺术。
启功虽出身平民,但家族也有工于书画的长辈,打小就浸染在艺术氛围里,在那朦胧的白纸一般的童蒙期,在爷爷叔伯的亲切教导里,对字画开了窍门,通了天眼,方寸之间腾挪天地,“就爱画画儿,天天画。
”那艺术,不独是贵族家的嗜好。
在那叫叫嚷嚷的红卫兵小鬼群里,当着老头子启功临摹大字报的面,也静了下来,围拢在一起,啧啧称奇,仿佛那一刻革命的时代使命忘记了,鸡血消失了,统统成了好学生。
小鬼头子小刘假装批判启功,趁夜里却偷偷撕下一张张大字报体书法,在煤油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剪下,糊在一起,用油纸蒙上,一笔一划地临摹。
红卫兵成了醉心书法的文艺青年。
在那牛鬼蛇神的年代里,启功竟凭一撇一捺的书法,不费唇舌,无形中熏陶了人心,培养了文艺青年,带来了一方净土,艺术的魅力何其大哉!
也正是在这造化的艺术魅力下,陋室里,执手终老的妻子终其一生为其收藏书法字纸,舍不得扔掉一个纸头。
不懂文化的发妻,姐姐,恰恰成了启功的知音和恩人。
1971年6月21日,陈垣去世。
启功知悉后,为老师写下挽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对启功先生不是很了解,只是喜欢他的字,觉得好看;知道他是个好玩的老头儿,自撰墓志铭:“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幽默中透出品性的平和。
看他的传记电影,也是凑巧看到介绍片子的帖子。
上面的挽联,也出现在电影里。
“师生同父子”,听来如梦幻呓语。
一般师生存情谊,难同父子。
多刷微博,多看新闻,反而是师生如仇敌的情况,屡现眼前。
而在《启功》这部片子里,最让人动容的,除了启功先生自身的品性风骨和坎坷遭际,便是与他牵连的师生关系。
师者,从来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职业。
启功,是贵族出身,皇室后裔。
姓爱新觉罗,虽然他自己不承认。
他认为,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所以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
现今,许多人有个贵族崇拜的情结,可是换在文革,贵族的出身或许还比不得贫农。
这部片子避不开文革,不过倒也没表现什么关于出身所引起的问题。
主人公的遭遇,主要源自他的爱好和品性,且还不算特别恶劣。
启功作画,写字,也研究诗文学问。
他是传统文化化育出来的人,家中堆满了封建残余的书籍。
他的墙上挂了自己作的对联:简易无威,廉靖乐道;汗漫翰墨,浮沉闾里。
革命小将说,“廉靖乐道?
你这是逍遥派呀,说明你不关心运动!
”启功赶忙说:“我立马,立马把它扯下来。
”对联摘了,书也被革命小将们用封条封起来。
而后,粮店发粮票的同志看到封条,怀疑启功有政治问题,便扣住粮票不发。
启功称自59年摘到右派帽子再没犯错误,并向毛主席保证。
不过发粮票的同志非要他到单位去开个证明。
当时,启功是北师大的老师。
起初指称启功是逍遥派,封启功书的,是他学生。
片子的叙事,是两条时间线交错进行。
一条线,是启功少时至中年;另一条,是自文革至启功先生逝世。
两相交错,两相映照。
少年启功,家族遭变故,不过家中仍有积淀。
受祖父启蒙学画,性聪慧而羞涩。
后拜师,及至青年,画渐工。
字拙,为人嘲笑,后发愤习书。
在这条线上,启功和作画的老师相遇,也和老师陈垣相识。
说陈垣是启功老师,其实电影没交代清楚这层关系。
电影中,青年启功受陈垣赏识,因其推荐而获得教师工作,还曾传授启功作为教师讲课授业的技巧。
启功英文不好,中学没毕业。
不过陈垣推荐他到大学当老师。
“你在我眼里,你就是个当老师的料!”这份知遇之恩,改变了启功一生的轨迹。
老师启功身上,也烙印了老师陈垣的影子。
除此之外,电影没怎么交待的,是启功还从陈垣处得到做学问的指引。
查到一句话: 启功“年逾二十,始受教育于励耘先生,获闻学术流别及考订之学,得知无徵不言为立言行文之根本。
” 励耘先生,即陈垣。
在中年之前的这条线上,启功是幸运的。
而另一条线上,更多动荡,辛酸,悲凉。
文革时,启功已年过半百,在北师大任教。
而陈垣,好像时任北师大校长,已满头白发。
陈垣出场,是站在学校批判老师的大字报前,他不解地对启功说,要是把老师都打倒了,谁给学生们上课?
启功没作答,他掺起陈垣的手臂,说:“老师,我们回家。
”之后,出现了这部片子最令人动容的场景之一:启功向陈垣拜寿。
陈垣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他的生日。
到陈垣家,启功从自己的包里,取出自己作的祝寿图画献与陈垣,又取出两个妻子做的寿桃。
之后,已入老年行列的启功,跪在地上,向陈垣磕头行礼。
学生向老师祝寿,本是一件寻常事。
可是在打倒一切秩序的文革风暴中,这个仪式庄重以至于沉重,显得极为可贵,又极为悲凉。
启功自己,是被自己的学生所批判。
即使仅作为知识传播的授予者与接收者,师生之间长期相处,终不至于成为仇敌。
可是文革把“尊师敬长”的秩序毁了,也毁了一种可能会变得深厚真挚的情谊。
围绕启功,其实重点刻画的,不仅是他和陈垣的这层师生关系。
他和文革小将中的一位,也有着令人动容的师生关系。
那个小将,就是最开始批判他那位。
另外,片子着墨多的,还有启功和妻子之间的情感刻画。
相识偶然,一生结缘。
不离不弃,甘苦相伴。
1、小人物的传记依然能窥得当时的社会一斑,可以;2、启功先生夫妇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那便是我们的未来,可以;3、“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还在身平。
”普实而华丽,却是北师大好友们的生训之一,突然理解为啥你们总叨念着启功先生。
4、看片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张绍刚嘛,原来张绍刚还像启功,结果没成想看完看演员表,果然有张绍刚,回味片中中年启功,总是有点张绍刚老师的那股子油滑,笑出岔。
5、题材好、演员好,但是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还需要稍稍加强。
一个令人难忘的老人。
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他的精魄依然是透过了层层纸张,穿越了模糊的记忆,留了下来。
浓炼的历史,可能不是一部影片足以传达的,丰富的人格也可能不是几个角色足以诠释的,但至少我们记起了他,如纸上留下的墨韵,风雅春秋。
未妨对酒且婆娑。
——借了老人的句子,表达对他的尊重。
其实更喜欢他下一段比较白话的诗文:赌赢歌老妻昔日与我戏言身后况,自称她死一定有人为我找对象。
我笑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傻且疯?
妻言你若不信可以赌下输赢账。
我说将来万一你输赌债怎生还?
她说自信必赢且不须尝人世金钱尘土样。
何期辩论未了她先行,似乎一手压在永难揭开的宝盒上。
从兹疏亲近友纷纷来,介绍天仙地鬼齐家治国举世无双女巧匠。
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
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
媒疑何能基础半毫无?
答以有基无础栋折梁摧楼阁千层夷为平地空而旷。
劝言且理庖厨职同佣保相扶相伴又何妨?
再答伴字人旁如果成丝只堪绊脚不堪扶头我公是否能保障?
更有好事风闻吾家斗室似添人,排闼直冲但见双床已成单榻无帷帐。
天长日久热气渐冷声渐稀,十有馀年耳根清静终无恙。
昨朝小疾诊疗忽然见问题,血管堵塞行将影响全心脏。
立呼担架速交医院抢救细检查,八人共抬前无响尺上无罩片过路穿街晾盘儿杠。
诊疗多方臂上悬瓶鼻中塞管胸前牵线日夜监测心电图,其苦不在侧灌流餐而在仰排便溺遗臭虽然不盈万年亦足满一炕。
忽然眉开眼笑竟使医护人员尽吃惊,以为鬼门关前阎罗特赦将我放。
宋人诗云“时人不识余心乐”,却非傍柳随花偷学少年情跌宕。
床边诸人疑团莫释误谓神经错乱问因由,郑重宣称前赌今赢足使老妻亲笔勾销当年自诩铁固山坚的军令状。
何其从容坦荡,对月皎洁。
至于说到电影,其他方面可见努力,仅仅有一位中年角色演员略感气质当与先生不符。
值得一观。
影片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少年时代的启功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习画画。
图中启功的爷爷在教启功在扇面上画画。
爷爷去世后,启功仍痴迷于画画。
图中正在上英语课的启功在偷偷画画,被老师发现了
母亲得知启功上课画画的事情后狠狠地教育了他,但启功仍然不肯认错。
母亲看到启功睡着后,手里仍旧握着爷爷教他画的扇面,便决定为启功找一名画师教他画画。
母亲请来了当时京城的画师贾羲民,贾先生看到启功的画后决定收他为徒。
图中贾羲民告诉启功“想要学会画画,先要学会看画”。
启功18岁时,经贾羲民的介绍,启功开始向溥心畲学习画画。
图中溥心畲向启功讲解字与画的关系,并对启功说:“如若想成为画师,不如为书法家。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
”
启功的妻子是母亲包办的,因为年长启功二岁,启功叫她姐姐,两人虽是老式婚姻但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启功的八叔祖向启功要画,八叔祖看到作品后连连称赞,当启功要落款时,却被八叔祖拒绝了,原因是启功的字差强人意。
正因此事,启功决定练字。
20世纪30年代,启功经傅增湘的引荐认识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陈先生便让启功在辅仁中学教书,后来由于启功的学历是初中肄业,不符合学校规定,便被辞退了。
但陈垣赏识启功的才华,于是再次聘请启功到辅仁大学教国文。
(注:辅仁大学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文革时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启功被红卫兵要求写大字报。
启功的大字报被喜爱书法的红卫兵揭走,红卫兵把字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做字帖。
启功集毕生心血完成了《诗文声律论》的书稿,却因书中的观点与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的观点相左,被拒绝出版。
气愤的启功将书稿扔进炉子,被及时赶来的夫人章宝琛抢了出来。
启功觉得这辈子让夫人受了太多的苦,两人相拥而泣。
在陈垣校长寿辰当天,启功送去了自己的画和夫人用白面做的寿桃为陈垣校长贺寿,陈垣校长双手颤巍巍地拿着礼物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当文革开始时,启功老师被直呼为启功,略显拘谨的走在学生之间,看着昔日的同事挚友被红卫兵们捆着压制着眼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
另一次是当日本入侵时,面对走狗汉奸,面对军队,每一个老师都挺直了腰板站在一起,保护着自己身后的学生,不为所屈。
时间进入70年代,对启功有知遇之恩的陈垣校长去世,但启功却被拒绝进入灵堂悼念,启功只能在灵堂外向陈垣校长鞠躬默哀,回家后写了一副挽联并烧掉以寄托哀思。
在接受劳动“改造”时期的启功被调任至中华书局参与标点《二十四史》的工作。
但好景不长,启功的夫人病重住院。
在夫人病重的那段时间里,启功一直陪在夫人身边为她祷告,希望夫人可以康复。
但他的夫人章宝琛最终还是离他而去了。
步入晚年的启功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最后在启功先生课堂讲的都是王勃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呼应了启功对陈垣的知遇之恩的怀念和师道授业的延续。
市面上贩卖着许多启功书法赝品,但启功仍在那里翻看,他的学生不解为何老师要翻看这些假字,启功笑言道:上面落着我的款,我看看有没有反动内容。
启功先生体恤师生在创作研究中的不易,于是决定将自己的作品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和学校代收题字稿费全部捐出,创立以陈垣校长书斋为名的“励耘奖学金”用以培养师资人才。
昨天在网站上翻到一部叫《启功》的电影,看完了,还不错。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启功先生逝于二零零五年,十年过去了,应该可以当作“历史人物”去评点,鉴于书法鉴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谈启功的书法成就意义并不大,况且启功先生生前自言自己是个老师,书法绘画只是副业。
我欣赏先生的豁达,事实上近几年启功的书法拍卖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以上,已经证明其书名之盛,遑论如今我们身处于网络时代,传统书法陷入几千年未曾有的尴尬处境,我断言启功或许会是最后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仅仅简单的几个启功书体的文字就很具备美感了每想起这些让人沮丧。
导演应该是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没有把书法当做核心内容去加以讨论,而是把启功定位在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里,重点突出师道传承,不但契合启功先生的遗志,并且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很深,启功为陈垣庆寿,两人对面而泣的那一幕让人不禁潸然泪落,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那十年浩劫里中国的知识分子究竟遭遇了什么,对比现实的文革,电影中的刻画其无耻程度不及现实的百分之一,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能直面这一段历史,扯掉这一块令人作呕的遮羞布。
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苍下面的口写坏了仅就还原历史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是基本合格的,情节拖沓一点,结构松散一点都在意料之内,毕竟只是一部写人的伪纪录片。
这里不得不说马老饰演的老年启功,真是神形兼似,几以乱真;叮当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唯独张绍刚饰演的中年启功,老是皱着八字眉,实在让人出戏,找不到工作那一段情节更是讽刺,换做现实的张绍刚肯定是急头白脸了,还好是在拍电影。
关于电影就说这么多,也没啥可发掘的了,整体比较平庸的一部作品。
斗胆谈两句启功先生的书法。
现在网上一些人谈近代书法必提启功、太祖、郭沫若。
结论往往是启功书法是馆阁体,呆板没有气节之类的。
而太祖书法大开大阖,有枭雄气。
谈郭沫若又要扯到人品上去做文章。
我觉得没啥意思,书法应该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人特点加以分析,不能本末倒置。
跳过审美的分析,直接谈论书法的内在气势,根本就是扯淡。
启功是近代书法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历史地位,远的不说,肯定在吴昌硕,于右任等人之下,但他对书法的影响也许要高于这两位,真正做到了雅俗皆赏,殊为难得。
个人浅见,启功书法不仅不呆板,反而有些“匠气”,细节一丝不苟,少了一点疏狂烂漫,算是白璧微瑕。
斯人已去,过多评点已是索然无味,回首启功一生,由其亲手所题的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为其一生之写照。
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看了格瓦拉组织的超前点映,影片像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命题作文,完成度较高。
选角非常值得称道,扮演老年启功的马恩然戴着那顶小帽,与先生的形象惊人相似。
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员形象连贯性极佳,完全能脱离演员本身的话题和形象。
剧情完整展现了启功先生的生平,几乎所有剧情均有出处,就连很多细节,比如唤妻子姐姐,向妻子磕头,与妻子打赌等等都出自先生亲笔。
启功先生与陈垣先生的师生情谊十分动人,也是片子浓墨重彩渲染的。
青年相知提携,暮年拜寿,晚年以陈垣先生书斋命名奖学金,足见师道传承,也颇为契合教师节的主题。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
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五星。北京人艺全垒打
好棒的片子,三个年级段的扮演者都好,喜欢这类历史人物题材。
有一个发现自己爱好,支持自己爱好的母亲。临摹大字报。辅仁中学老师。封资修。猪蹄法。捏碎笔管法。
此电影不足以论英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电影成片太样板了,流露的是大陆一贯的脸谱化的范式。纯为个人情怀,看到先生文革那段,只有潸然喟叹。启功先生他们应该就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贵族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被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哎。如今文化也真成了绝笔,又是历史的断裂,可笑郭沫若干的好事!对比师大,还是喜欢【辅仁】之名:“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如启功师生谦谦君子,厚德载物。还好,海峡对岸万幸真的保留了下来。陈垣先生千古!
一般吧,就是年代穿插的人物传记,也没什么亮点
电影很容易就看进去了,慢镜头的写意笔墨,处处动人的生活细节。我想说每一位教师,或者说每一位师范生都应当看看《启功》。爱新觉罗•启功,历尽清末以后到世纪之交以来的所有磨难,但仍然初心不改。对于教师生涯的热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于书法绘画的热爱可以用一个“痴”来形容。与老伴平平淡淡又相濡以沫的一生又让人为之动容。简易无威廉靖乐道,汗漫翰墨浮沉里闾。这才是生活的智者!
行云流水账。
诗意与纪实并重
少有的题材电影
两颗星都给几位老演员。
好看好看
电影在艺术家和老师两个身份中更偏向叙述后者的内容,遗憾没有展现出艺术探索和教诲学生道路上更多的人格魅力。
老年启功演活了。即使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人性中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也是遮挡不住的。让启功写海报再去偷走背地里苦练的小青年,是除启功之外最珍贵的角色。
3.5
有喜有忧、有光有暗的主旋律,好在看完会更珍惜传统文化、更热爱艺术,理解经过洗礼的平稳日子来之不易。
启功老师是一个乐观风趣,豁达质朴、天真烂漫、真实不装的大师,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乐天和真实,说话永远带着笑意,不屑于装门面说假话。电影老中青三个阶段演的都很好,其中与陈垣老师的师生情,与章宝琛的夫妻情都表现的不错,但是总体剧情还是感觉有点粗糙,毕竟这么漫长的一生要压进一个半小时,确实很难取舍。
不能忍的是少年启功是小叮当(是的,就是那个童星)演成弱智,中年启功竟然是张绍刚!是的,就是那个主持人!
#腾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