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与约翰尼.德普第八度联手作品,依旧逃不过哥特、僵尸、奇幻等关键词。
影片根据ABC电视台上世纪60年代末的肥皂剧改编而来,讲述吸血鬼、狼人、女巫等非人类的穿越冒险故事。
除了老搭档德普以及常年出演的妻子海伦娜.伯翰.卡特,伯顿的这部新作还纳入了“猫女”米歇尔.菲佛、“海扁王”里的萝莉杀手科洛.莫瑞兹、前邦德女郎伊娃.格林等人,女卡司阵容豪华异常。
Johnny Depp在2012年主演的电影《黑暗阴影》。
Johnny主演一个沉睡了200年的吸血鬼,醒来时已是1972年。
看这个故事背景的确很吸引观众吧。
但是看完全片只能给人以失望的感觉。
完全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片子。
如果你说他是恐怖片,其中有些桥段却很搞笑,比如Johnny把大大的麦当劳标记当成是恶魔的标记。
如果你说他是喜剧片,它却有恐怖元素,比如吸血鬼血腥的杀戮了一些工人。
所以,你不知道这片子的设定是什么,当你觉得有些恐怖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它却玩起了喜剧元素;当你放松下来,以为是搞笑桥段时,剧情却有突然严肃紧凑起来。
而到了影片最后,尽管依然是反派被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生活重新开始,你还是不知道整部电影到底在说些什么。
看完dark shadows,很多东西不吐不快。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tim burton 和johnny depp的脑残粉。
因此,不论之前对电影的评价有多不好,我仍然会充满期待。
只是,这次的结果,真得让我失望。
诚然,我要说。
在这部电影中,I like tim burton,I like johnny depp ,like eva green ,like michelle pfeiffer ,like chloe moretz。
可我竟然没办法喜欢这部电影,更别说觉得它是一部好电影。
熟悉的哥特风格仍在,美丽的女人仍在,帅酷卖萌的depp仍在,精致的布景仍在,但还是让人觉得缺了什么。
想了想,姑且算是灵魂吧。
这是部没有灵魂的电影,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现在最hit的一切元素,女巫,吸血鬼,鬼魂,狼人,但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三角恋引发的血案。
其实,很多电影,都是在用特效和玄幻做外壳,包裹着最普通最狗血的感情故事。
但只要这个故事真得动人美丽,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比如剪刀手爱德华,这也是我认为的他们两个合作的最好电影。
只可惜,这个故事却无动人之处。
更何况,三角恋的另一女主,和eva比起来,毫无存在感。
当最后她躺在depp怀里,我竟然有想笑的冲动。
莫非由一部泡沫电视剧改编的电影就也注定泡沫?
我不知道tim burton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电视剧来做改编,难道只是觉得它的调调很合自己胃口吗?
他想表达什么,他想做什么?
又或者从alice开始,他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改编迷潭再也出不来了。
其实,对他的失望从alice就开始了。
当然,我还是要说我不后悔看这部电影,因为对我来说只要看见某人诡异的卖萌就很开心了。
更何况,tim burton还是用心的。
70年代的美国,在他的描绘下,很鲜活。
大墨镜,喇叭裤,印花衬衫,奢靡的,颓废的,迷茫的,同时又积极改变,向往新生活的年轻人。
以及,最最重要的,一旦想起就让人为之感动的卡朋特。
昨天刚好看了《世界动画大师》里关于蒂姆的一章,作者称他为“落入人间的黑暗天使”,无论是《圣诞夜惊魂》还是《甲壳虫汁》,《文森特》也好《科学怪狗》也罢,蒂姆总在用“反迪士尼”的作品来展示作为“鬼才”的天分。
他和德普的缘分始于《剪刀手爱德华》,这部电影成就了德普,其后的《艾德伍德》《断头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及《理发师陶德》,都让“波德”组合更加闻名于世。
也难怪德普会说无论蒂姆给他什么剧本什么角色,他都会出演他的电影。
于是这部饱受争议的《Dark Shadows》成为了两人合作的最新作品。
随便查一查就知道,《Dark Shadows》是1966年到1970年ABC出品的长达1225集的主打哥特风的“阴森肥皂剧”。
这部1225集的剧作为ABC的原创剧集,要把它浓缩在两个小时讲清楚,编剧确实不易。
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毁誉参半,很多喜欢原作的观众都纷纷吐槽(吐槽内容参考六小龄童版本的《西游记》遇上所谓的新版《西游记》),因此德波组合面对的压力可谓非一般的大。
扯了一堆所谓的background,目的如下:1、看这片子纯粹是冲着德波二人组(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2、没有看过电视剧版的《Dark Shadows》,去影院之前除了预告片就再没查过其他信息,保证头脑“一片空白”;3、唯一的预设是德波,以及一贯习惯的古堡和吸血鬼,对了还有它是黑色喜剧。
如果你也有这些萌点被戳中,那么去看这部电影吧。
看完又来接着看下面的影评正文。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滚动页面阅读)(再次提醒,下面有剧透)(真的……啊!
谁丢的血浆袋!
)【如标题所言,这部电影唯一想说的就是,the dark shadows are in your heart.】开篇是一个长镜头,伴随德普饰演的巴拿巴•柯林斯(Barnabas Collins)的旁白,从空中越过海洋,急速越到人群中。
接着下人的女儿注视着跟随着父亲的小巴拿巴少爷,然后她被大人骂了一通,对她说下人是不允许注视主人的,她永远都没有机会(伏笔一)。
接着小巴拿巴少爷和父母定居在这一用“柯林斯”命名的小镇,用了15年建造起柯林斯城堡,柯林斯先生总会对小巴拿巴说“Family是世上唯一的珍宝”(伏笔二)。
然后巴拿巴长大了,和那个曾经注视她的下人的女儿有了一大腿——玩弄女佣的少爷和渴望少爷真爱的女佣,多么烂俗的桥段让人想起尓豪和可云(——)。
女佣要巴拿巴说我爱你,巴拿巴说你只会得到谎言。
然后女佣就下咒语把巴拿巴的父母杀了。
但是这时的巴拿巴还不知道实情,只是觉得事有蹊跷开始研究巫术试图找到解答(黑色幽默伏笔)。
然后他爱上了他的乔伊,然后被女佣看到,女佣彻底化身为女巫施法让乔伊从“寡妇崖”跳崖自杀,然后巴拿巴跟着跳下去殉情,然后他没有死,然后他发现自己变身了,然后女巫站在悬崖上看着他,说我诅咒你变成吸血鬼,然后女巫带了全村人(伏笔三)抓了吸血鬼巴拿巴,然后把他封印了埋在土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Ok,it’s a joke. 电影这才正式开始。
整个序幕大约15分钟,用回忆性旁白的方式讲述了一切的起源,女巫,吸血鬼,柯林斯家的诅咒。
之所以比较详细的把它用文字再现出来,是因为这一段的叙事剪辑紧凑而精彩,尤其跳崖——殉情——变身的那一段,无论是景别的切换还是构图,短短一两分钟若干镜头共同编制了一个故事小高潮。
看完全片后重读序幕,其信息量远远大于镜头语言的呈现,短短15分钟里埋下了若干伏笔。
音乐响起,火车奔跑,196年后,和乔伊有相同长相的女主角坐在火车上去远方(——)。
她要去柯林斯庄园应聘当家庭教师,她练习自我介绍时,为自己临时起了一个名字,维多利亚(Victoria Winters),当被人问起她为何从纽约来到小乡村——此时背景音乐刚好唱到“I can’t say anymore”——她愣了几秒,回答说为了一个故人。
她是谁?
她为何隐瞒身份?
目的何在?
所谓的故人是不是巴拿巴?
围绕女主的问题在银幕内外跳动,柯林斯庄园的大门再度开启——严肃的柯林斯女主人伊丽莎白(Elizabeth Collins),她的风骚女儿卡洛琳(Carolyn Stoddard),伊丽莎白的猥琐弟弟罗杰(Roger Collins),大卫那喜欢装神弄鬼的儿子大卫(David Collins),神叨叨的男佣人,一直在装淡定的老嬷嬷,和酗酒的心理医生霍夫曼女士(Dr. Julia Hoffman),当维多利亚与他们共处一室,故事,这才开始。
毫无疑问,吸血鬼巴拿巴回来了。
当他被挖到他的工人破坏棺材封印被放出后,他吸光了在场11人的血。
这一段令人想起《木乃伊归来》,当带有灵力的死者从地底复活,需要一场活人的献祭,祭品就是所有见证复活的人。
接着之前埋下的黑色幽默伏笔成串上演:巴拿巴曾经研究过巫术,在书上看到好多关于恶魔的描述,其中更有一个叫麦森麦斯的魔鬼其代号是一个大大的M字母。
复活的巴拿巴杀完人后转身就看到了“魔鬼”——麦当劳的M灯箱!
(好吧这其实是个冷笑话,类似的冷笑话还有很多,蒂姆是冷神……)巴拿巴回到柯林斯庄园,发现遍地狼藉,当年的女巫成为了柯林斯家最大的竞争对手,搞垮了柯林斯的生意,更以不同的身份活了196年,现在被镇上的人称为“安琪儿”(Angelique Bouchard)。
巴拿巴想振兴祖业,安琪想彻底搞垮柯林斯,但她最大的目的是和巴拿巴重修旧好,获得巴拿巴的爱。
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吸血鬼巴拿巴开始追女主,并同时和女巫安琪开始各种斗法乃至斗到“床戏”……(以下省略N字)随着剧情深入,原来女主角“维多利亚”是巴拿巴旧爱乔伊的“转世”,在鬼魂乔伊的指引下“回到”柯林斯庄园。
罗杰柯林斯和下人有染更是个小偷,在儿子和金钱自由中选择后者被逐出柯林斯家。
而一直在用输血帮助巴拿巴让他不至于杀人的心理医生霍夫曼女士在偷巴拿巴的血自己喝借此获得吸血鬼的力量青春永生,被巴拿巴发现后吸血杀死,尸沉海底。
当女巫再次目睹巴拿巴和“维多利亚”相爱,当她再一次得不到巴拿巴的心,196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女巫把巴拿巴关押起来,发动警长和村民冲到柯林斯城堡,欲将剩下的柯林斯斩草除根,更对维多利亚下咒让她重蹈乔伊的覆辙,从寡妇崖自杀。
被关押的巴拿巴被小大卫救出,原来大卫之所以装神弄鬼是因为能看到母亲的鬼魂,它指示大卫来救出巴拿巴。
然后大决战,唯一的意外的卡洛琳居然是头狼人,这时候女巫安琪道出真相,大卫母亲的死是她施法,更在卡洛琳小时候派狼人咬过她,而196年前巴拿巴父母的死亡、乔伊自杀等等都是她所为。
柯林斯家一个有一个的悲剧,就是因为一个活了两个世纪的女巫不间断的诅咒。
最后,被女巫害过的人和古灵精怪合力诛杀了她,巴拿巴拦住即将跳崖的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却要他把她变成吸血鬼,否则两人是无法在一起的,一个不老不死,一个青春易逝。
最后,维多利亚自己跳下去,巴拿巴无奈也跳下去,半空中吸了维多利亚的血,然后最后一幕简直就是“僵尸新娘”真人Cosplay。
总之他们愉快的在一起了。
维多利亚最后说:“叫我乔伊。
”德普最后的画外音:“我是巴拿巴柯林斯,我终于揭开了我的诅咒。
”故事讲完了。
【但这看似支离破碎的叙述,哗众取宠的喜剧中,如同波顿过去的电影,有十分黑暗的内涵。
】1、与其说维多利亚是当年冤死的乔伊的转世,不如说她是鬼魂乔伊从小栽培的“灵魂容器”,因为乔伊一直以鬼魂的形态出现在小维多利亚身边,和维多利亚玩。
小孩子能看到鬼不奇怪,可是大人看不到,于是觉得女儿是疯子,和空气玩,于是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里,小维多利亚被孤立,唯一能接触到的是鬼。
日复一日,她更加接受乔伊,视她为朋友,亲人甚至唯一的救赎。
来柯林斯是乔伊的指引,然后乔伊一遍又一遍的在维多利亚耳边说“救我”,更在她眼前不断重现当年跳崖的一幕。
各种明示暗示,只为让维多利亚相信跳崖是唯一能解救鬼魂乔伊的方法。
当年乔伊被女巫施法跳崖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游离没有意识的,而维多利亚不是,她似乎在等巴拿巴出现,在等巴拿巴咬她。
巴拿巴拦下她时,他说“幸好我还没失去你”,指的是还好你没跳,但维多利亚说“你早就失去我了……你不老不死,我青春易逝”,个人觉得那句你早就失去我了的“我”指的是乔伊,换句话说,观众都被过去的表现误导了,此时控制维多利亚的“人”其实是乔伊。
这么一来,维多利亚死而复生时说“叫我乔伊”也就说得通了——毕竟维多利亚从来没有听说过巴拿巴的爱人叫做乔伊!
(培养灵魂器皿的相关资料请参阅电影《万能钥匙》。
)2、Selfish,没有Self,哪里来的Selfish?
私心人皆有之,想占有巴拿巴的女巫,想将巴拿巴的遗产据为己有的伊丽莎白,想游戏人间并重振家威的巴拿巴,想用巴拿巴的血获得永生的心理医生,想要财色抛弃责任的罗杰,想得到家人关心的卡洛琳……没有谁的手是干净的,没有谁的心是一片赤诚通透。
黑影就在你心里。
惟一的区别是表现形式,以及这一黑影的目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自私的目的不都是利己吗?
并非如此,序幕的伏笔二,“Family是世上唯一的珍宝”,点出了黑影的——也许是唯一的——亮面,为家族,为血亲。
《冰与火之歌》里,从头到尾在强调的就是Blood of My Blood(吾血之血),只要身上流着同样的血,羁绊也好束缚也好,都是彼此毫无理由便亲近信任的理由,同样是毫无理由便联手排外的理由。
序幕和结尾,德普的旁白都强调着“血缘”,乍听之下他再说的是他和后世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其实多想一层,根本就是在强调以家族为单位的永无止境的自私。
蒂姆没有明白的聊褒贬,他只是把它呈现出来了,把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知道的说出来了。
从原始人社会时,母系氏族也好父系氏族也罢,那怕狮群或者蜂巢,一个种族的对内对外,一个国家的对内对外,甚至作为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对内对外,在这一点上所有生物无一例外。
无性的压抑感,找不到突破口的压抑感,巴拿巴说终于杀了女巫留住爱人打破了诅咒,何尝不是进入了另一个诅咒呢?
片尾那个尸沉海底的喝过吸血鬼血的霍夫曼医生睁开了眼睛,所谓的永生何尝不是与死亡对立的煎熬。
3、女巫不但玻璃心,整个人像个蛋壳娃娃,一碰就碎的一塌糊涂,所以碰不得,要百依百顺。
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她对巴拿巴的爱是毁灭的爱,自己得不到那谁也别想得到。
但大决战后巴拿巴对她说你根本就不懂爱,因为你没有心,没有爱这个功能。
不能再赞同了。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你不爱我我就去死啊不对是你不爱我我死给你看似乎又错了应该是你不爱我我们就同归于尽!
大学时代就听闻美丽的校园里曾有学长追学姐不成于是一刀刺死学姐然后自杀。
什么幼稚什么不成熟根本就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爱的功能,把占有当做了爱。
如果《哥林多前书》还无法说明爱是什么,那么请参阅《蓝色生死恋》(咦乱入了!
)如果看透了女巫开裂的意象,就明白蒂姆唇边那一抹邪笑的意味了。
从《剪刀手》到《理发师》,蒂姆的“爱情观”向来值得把玩。
说到女巫不得不讲序幕伏笔一,她小时候曾被粗暴辱骂说下人不配和主人有来往,连仰视的权利都没有。
或多或少,这是造成她心理扭曲的原因之一。
童年“阴影”向来是内心黑影的最大源泉,恶人如此,善人亦是。
(在这一点上,蒂姆和希区柯克颇为共通。
)插一句话,联想到最近的女职员因怀孕被辞退事件,在男权社会,女权一贯卑微,即使在黑色幻想虚构作品里也不例外,纵使女性最后当权(片中安琪备受人民欢迎,权利只手遮天),也会被作为正权的男性拉下神坛,并被冠以“婊子”“荡妇”的“爱称”。
《Dark Shadows》里,从头到尾,女人都是祸水,这算不算也是黑影的一种呢?
4、影片里有两次“群起而攻之”,听信女巫的污蔑抓巴拿巴,听从女巫的指引想铲除无辜的柯林斯家族,把可怕的女巫当天使供奉,全心全意。
女巫蛊惑人心的祸水性可见一斑。
然而,女巫对巴拿巴说:“你靠催眠控制人心,而我不是。
”她靠的是什么,是最恰到好处的“煽”动,是拿捏到位的“煽”情,而让人“动”“情”的最好办法就是……舆论?
利害关系?
多说无益。
联想下你自己的周围,想想你自己,想想天朝的“偶像”崇拜,想想不同社交平台上的流言蜚语,想想某年错把汉服当和服当街烧毁的悲剧……这才是最可怕的“黑影”。
《Dark Shadows》,分析到现在,当真顾名思义。
【小结:关于电影语言】拉片要有片源反复看,只在电影院看过一遍记不住全部细节,寥寥几笔小结一下倒也无妨。
蒂姆的电影从来都值得细读,当年那部圣诞老骷髅杰克的故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仍然在音画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理发师》就更不用说了。
《Dark Shadows》的音乐毫无疑问的5星(虽然比起最爱的《Lion King》还有距离,但谁让《DS》用了《LK》的音乐呢XDD),保守估计有12到14首音乐,每一首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值得细致琢磨。
似乎没有长达几分钟的音乐留白,换句话说,几乎全片都被BGM包围,耳朵随时都被哄的服服帖帖。
长镜头舍得用,多镜头切换也舍得用;各种景别一应俱全,构图以三分居多,但比较“压抑”的谈话时往往说话人在画面中央,少见正反打。
光貌似不太到位,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最后扯几句】卡洛琳,总让人想起动画电影《鬼妈妈》。
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是《雨果》里的伊莎贝拉。
觉得小姑娘的演技有点过了,还是做作?
总觉得哪里不太舒服。。。
但是还是不讨厌她用这样的演技塑造的卡洛琳。
于是蒂姆又把媳妇大人弄进去演神棍了,而且有可能是下一集的BOSS。
哈,前提是,会有下一集吗?
波顿你还是先弄个粘土动画吧拜托> <抱着看喜剧看笑话的亲它让你笑了让你笑震了就拍拍肚子扯个微笑然后忘掉刚看的这部二逼电影吧别笑过了又一脸严肃的说这他妈是什么不够深刻的玩意儿!
看完一部自认为是喜剧的喜剧它就是喜剧就行了,别整的跟看本山大叔的小品似的,非要看出走进科学的深刻还怪它下里巴人(没说你别主动往身上套刚才那些话只是身为波德饭的LZ的吐槽神经被踩到了XD)【真的是最后一句】本来没想它如何好看,然后它就真的还不错看了。
忽然想重温《阿达一族》,懂的人懂的。
(多说了一句,拖走 ( ̄ε(# ̄) )【Copyright © 2012 AKIRASTAR(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SIFF期间特地看了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的新片《黑暗阴影》,感觉并不像国外口碑说得那么差,比预想好很多,只是结局有些混乱不堪。
片子太潮了,70年代的氛围是蒂姆.波顿对青春期时代的缅怀,吸血鬼生存在那个时代绝对要比嬉皮士酷,穿越所带来的时空错位本该如此,所引发的笑料比比皆是。
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艾利斯.库柏的本色演出,仿若时光倒流,还有克里斯托夫.李老爷子再度出现在吸血鬼电影中。
这一切可要比安迪·沃霍尔的《魔鬼之血》酷毙多了!
至于片中所涉及或致敬到的影片,我简单罗列一二:1、黑暗阴影 Dark Shadows (1966-1970) 影片是翻拍自1966—1970年同名电视剧版,波顿、德普和米歇尔.菲弗当年都是这套剧的死忠,不过那时他们还都很年轻。
1991年还有一套续集电视剧集,10岁的囧瑟夫也是家族成员之一。
2、德古拉 Dracula (1931/1958)巴拿马.科林斯的打扮、言谈举止都是在模仿贝拉.鲁高西塑造的1931版《德古拉》,蒂姆.波顿早年曾在《艾活传》(Ed Wood)中对这位偶像的晚年生活有所描述,马丁.兰道的表演还赢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1958年版《德古拉》也是经典版本,由克里斯托夫.李扮演德古拉伯爵,在《黑暗阴影》中,李还客串出演了“码头教父”一角,这也是他和蒂姆.波顿的第五次合作(含配音作品,之后他还将为《科学怪狗》中的德古拉配音)。
3、畸恋 A Summer Place(1959)《黑暗阴影》的配乐虽然仍是波顿的御用作曲丹尼.厄夫曼,但却引用了许多经典脍炙人口的老歌和老曲。
女巫安吉丽卡开着红色跑车出场的音乐便是引用自《畸恋》的经典旋律,马克斯.斯坦纳的这首经典曲目似乎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实,女性出场使用该曲并非首次,YA电影的老大哥约翰.休斯在《摩登保姆》(Weird Science)中就已经用过了。
4、不速之客 The Uninvited(1944)《不速之客》(The Uninvited,1944)将老式鬼片与浪漫喜剧巧妙融合,营造出闹鬼海岸/老宅的神秘氛围,并增加了浪漫爱情,看似相悖的类型却浑然天成。
蒂姆.伯顿《黑暗阴影》中的涨潮海岸、催眠跳崖和水雾魂魄的灵感可能均来自本片。
5、德古拉1972 Dracula A.D. 1972 (1972) &激流四勇士 Deliverance (1972) &超飞 Super Fly (1972) 巴拿马来到现代后,路经一家电影院,《超》和《激》是影院正在热映的大标题,《德》是影院外张贴的海报。
三部影片并不能代表蒂姆.波顿的喜爱程度,只是为了迎合时代背景,三部片都拍摄于1972年,也由此推算出影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72年,和管家描述的时间一致。
并且《德古拉1972》中扮演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也正是克里斯托夫.李,影片也是将德古拉放置在了1972年,他也遭遇了一帮追求时髦的年轻人,对抗他的则是范海辛的后裔。
6、驱魔人 The Exorcist (1973) 、飞越长生 Death Becomes Her (1992)安吉丽卡朝巴拿马喷吐绿色黏液会让人想起电影《驱魔人》,而巴拿马狂殴安吉丽卡,将其头部打得转了半圈则让人想起电影《飞越长生》。
8、大鱼 Big Fish (2003) 安吉丽卡在一次谈话中曾聊到一条大鱼,蒂姆.波顿也拍过一条《大鱼》。
7、Scooby Doo, Where Are You! (1969) 、狼人生死恋 Wolf (1994)巴拿马观看的动画片《史酷比》中一集《Scooby Doo, Where Are You!》,这集涉及到了狼人的故事,小姑娘后来变成狼人在此处已经有了伏笔;另外,米歇尔.菲弗曾在《狼人生死恋》中被“狼人”杰克.尼科尔森咬过,最后也变成了狼人,在《黑暗阴影》中女儿卡洛琳变成狼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8、弗兰肯斯坦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结尾处,巴拿马看着变为同类的维多利亚,那简直就是把《弗兰肯斯坦的新娘》演绎成了《德古拉的新娘》。
9、雨果 Hugo (2011)片中的几位演员:科洛.莫瑞兹、格列夫.麦佳斯、克里斯托夫.李也都是《雨果》中的主要演员。
10、吸血鬼 Vampire (2011)去年SIFF曾放映过岩井俊二执导的美国电影《吸血鬼》,好像至今还没在日本上映?
只在美国上映了。
对其中吸血鬼用“输血”的现代医疗手段治愈自己的手段记忆犹新,在《黑暗阴影》中也被如法炮制了。
关于“输血”最早在1958年版的《德古拉》里就有过轻描淡写,不过仅仅是作为范海辛为咬伤病人的治疗。
刊于《电影节十日谈》http://www.gewara.com/news/71800547
Not as magical and surreal as most Tim Burton films, Dark Shadows kinda loses the magic that usually come with Burton's illustrations, being a more light-hearted film. The story is rather old fashioned and predictable, but it is still supported by a cast of interesting characters that really adds the essential personality to the film. It's funny when it's supposed to,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shots are still pretty enough that makes one believe to be a Burton film.
该片改编自美国1960-70年代的同名电视系列剧,讲述了吸血鬼巨富巴纳巴斯家族与女巫安琪莉可之间的故事。
1760年的利物浦码头,科林斯夫妇正带着年幼的巴纳巴斯登上开往新大陆的船,靠着捕鱼生意建立了繁荣的商业帝国,就连这个小镇也以他们家族命名,叫做科林斯港小镇。
16年后,巴纳巴斯长大成人,继承了家族产业,坐拥科林伍德庄园。
染指了家里的女佣安琪莉可,安琪要巴纳巴斯说我爱你,巴纳巴斯说你只会得到谎言。
然后安琪就下咒语把巴纳巴斯的父母杀了。
但是这时的巴纳巴斯还不知道实情,只是觉得事有蹊跷开始研究巫术试图找到解答。
后来,他爱上了乔赛特,被安琪看到,安琪彻底化身为女巫施法让乔赛特从“寡妇崖”跳崖自杀,然后巴纳巴斯跟着跳下去殉情,并没有死,女巫站在悬崖上看着他,说我诅咒你变成吸血鬼,然后带了全村人抓了吸血鬼巴纳巴斯,把他封印了埋在土地。
196年后,和乔赛特长相相同的女主坐上火车去柯林斯庄园应聘当家庭教师,她练习自我介绍时,为自己临时起了一个名字,维多利亚。
巴纳巴斯消失后,柯林斯庄园的大门再度开启——严肃的柯林斯女主人伊丽莎白,幼年被狼人咬伤留有狼人血统的女儿卡洛琳,哥哥罗杰,从小失去母亲,性格变得孤僻还整天神神叨叨的说能看见自己的妈妈的侄子大卫,酒鬼的门卫,老迈的管家,和酗酒的心理医生霍夫曼女士,伊丽莎白聘请维多利亚当家教希望有一天大卫能从阴影中走出来。
这天晚上,一个施工队无意间挖到了一口棺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工人们用钳子打开了棺材盖,巴纳巴斯从里面蹿了出来二话不说先饱餐一顿,吸光了在场11人的血。
他并不知道此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着灯红酒绿的世界,巴纳巴斯一路懵逼的,回到柯林斯庄园,遇到了家丁威尔,一打听才知道已经过了两百年。
女巫安琪不停地变更身份,用巴纳巴斯的钱创办了自己的渔业公司成了镇上最富有的女人,而巴纳巴斯的家族企业逐渐衰败,为了从安琪手中夺回家族企业,巴纳巴斯向伊丽莎白亮明了身份说他就是这里的主人,带着伊丽莎白来到了只有自己和父亲才知道的暗室,伊丽莎白看到一座金山,答应帮他隐瞒吸血鬼的身份并以远房亲戚的身份入住了庄园。
当巴纳巴斯看见酷似前女友的维多利亚大吃一惊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这个女孩与此同时,安琪知道巴纳巴斯打开封印逃了出来。
罗杰和下人有染更是个小偷,在儿子和金钱自由中选择后者被逐出柯林斯家。
而一直在用输血帮助巴纳巴斯,让他不杀人的心理医生霍夫曼女士在偷巴纳巴斯的血自己喝借此获得吸血鬼的力量青春永生,被巴纳巴斯发现后吸血杀死,尸沉海底。
在伊丽莎白的鼓励下,巴纳巴斯开始重振家族企业,巴纳巴斯的企业越做越大,和维多利亚的感情也逐渐升温,安琪醋意大发再次找到巴纳巴斯,使用美人计诱惑巴纳巴斯想趁机收购他的公司,但是被巴纳巴斯拒绝了,安琪用铁链将他捆住放进棺材里,临走的时候送给巴纳巴斯一件礼物让他再考虑考虑。
危急时刻大卫及时出现将巴纳巴斯从棺材里救了出来,大卫之所以装神弄鬼是因为能看到母亲的鬼魂,她指示大卫来救出巴纳巴斯。
另一边,安琪又开始诅咒维多利亚让她去寡妇山跳悬崖,接着带人烧毁巴纳巴斯的公司,还举报是巴纳巴斯杀死了工地的工人,有录音为证,怂恿警察和村民围攻科林斯城堡。
巴纳巴斯出现,他用吸血鬼的真身揭开了安琪天使外衣下的女巫本貌。
大决战中,卡洛琳显示出狼人身份,这时候女巫安琪道出真相,大卫母亲的死是她施法,更在卡洛琳小时候派狼人咬过她,而196年前巴纳巴斯父母的死亡、乔赛特自杀等等都是她所为。
在巴纳巴斯、伊丽莎白、卡洛琳、大卫母亲幽灵的齐心协力下女巫终于被击败。
安琪在临死前说:我一直都死心塌地的爱着你我可以为你掏心掏肺,而安琪的心脏是玻璃做的,瞬间破裂,解决完安琪后,巴纳巴斯就飞快地赶往寡妇山救下了维多利亚,维多利亚说:我是个凡人会生老病死而你可以长生不老,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我们永远地在一起,在维多利亚跳下悬崖的瞬间巴纳巴斯趁机咬了她一口最后维多利亚也变成了吸血鬼。
心理医生霍夫曼沉在海里也变成了吸血鬼。
作为TB的忠实影迷 不得不说1. 1973年的音乐 服装很带感!
复古的东西别拿现在眼光看啊2.非要和商业巨作相提并论么?
人家就轻松幽默下不行么?
3.人物刻画的不细致也没关系 就让大家笑一笑而已啊,非要震撼到晚上睡不着觉的那种么?
4.最重要的一点,不觉得TB的导演风格在转变么?
以前是光明的色彩,黑暗的中心。
现在是黑暗的外表,积极的内心啊哥特就是他的特色!
哪天不哥特了,TB就不再是TB了。。
不喜欢这风格的,就当看了80年代的科幻电影好了。
勿喷导演喜欢的自然懂,不多说豆瓣上文艺的是越来越少了,群众基数大了。
片子一出来要么吹,要么黑,要么水。
评分的质量每况愈下。
真粉丝的眼睛是雪亮的!
现实中的恶人为众人不齿,令人欲灭之而后快,但商业电影中的骗徒、黑帮、劫匪、窃贼却经常能得到“好报”,甚至成为讴歌的对象,却不会令观众反感,这是艺术加工的魔力。
但艺术加工也有限度,受制于普世的道德标准,其中很常见的一点是,正面人物可以坑蒙拐骗,可以巧取豪夺,可以大开杀戒,但绝不能直接杀害无辜者。
一旦跨过这道界限,该角色几乎肯定无法获得光明结局,即使能逃脱司法机关的制裁,也逃不过道德法庭的审判,不是被黑吃黑,就是意外身亡,绝不可能笑到最后。
“诗的正义”必须得到维护,才能令观众获得满足。
以大家熟知的港产片为例,犯罪和黑帮题材大都遵循这一原则。
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有情有义有魅力,只因其身份是杀人越货的黑帮分子,尽管枪法出众,还是免不了一死。
续集中虽然“复活”,但几位主人公联手大仇得报后,结局是静坐等待抓捕——在那个港片不需要“自首”的年代,这样安排仍是必须的。
刘德华的角色在《无间道1》中不择手段瞒天过海,逍遥法外,但只是暂时的,《无间道3》中他身份败露,走投无路下饮弹自尽未遂,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趣的是第一集大陆版结局被改成刘德华被抓,第三集上映时很多观众就狐疑接不上了)。
《黑社会》系列的任达华也是如此。
《古惑仔》当年引起评论界抨击,不是因为教坏小孩子,那名目叫做“美化黑社会”,陈浩南虽然心狠手辣,但综观整套片集,他没有伤害过一个帮派之外的无辜者,甚至对陌生人还很和善,因此虽然作恶不少(从通俗道德而非银幕逻辑看)仍有善终(仅限电影,不包含漫画),这就给辨别能力不佳的青少年“黑社会虽然残忍但都是道德君子”的假象——道学家们虽然有点过虑,但思考的出发点还是正确的。
在商业类型片法则更严谨的好莱坞,处理坏人为主角的作品时更如履薄冰。
最典型的是偷盗片题材。
《盗火线》中德尼罗饰演的劫匪大佬奉行不杀人的行动原则,当手下射杀一名警卫后,他坚决要以帮规处置此人,以此与滥开杀戒的坏蛋划清界限,方能博得观众移情。
追车是很容易殃及无辜的激烈动作,但无论《偷天换日》《速度与激情5》中的飞车侠盗们损毁多少警车和建筑物,镜头中不会出现一具尸体,在潜意识里说服观众:他们只是破坏公物,没有杀人。
绅士如《十三罗汉》,不但不取人命,连害人都是禁忌,被迫让一个无辜房客吃了苦头以后,还要不嫌麻烦的在赌博机上做手脚,让后者赢得一大笔钱来做补偿。
常见的美国式英雄,不但竭力保护无辜者,连对手无寸铁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敌人都不下手。
大家很熟悉一个桥段:好人与坏人大战三百回合,终于将坏人重创,但他并不会乘人之危将其毙命,而是等坏人突施暗算,才逼不得已给其致命一击。
所有的编导都知道这是毫无悬念的大俗套,但他们不得不将这个俗套延续下去,因为这是普世道德标准的唯一正确答案。
当然,我们常在警匪片中看到例外,比如《猛龙怪客》系列,《警探哈里》系列,《惩罚者》和史泰龙的一些电影中,都有主角滥用私刑的情节,但必须注意,这些作品骨子里是歌颂游侠精神的西部片,主角是游走在都市社会的牛仔,不受当代法制观念约束,他们与约翰•韦恩的区别仅在于后者骑马,他们开车,精神内核和行事准则上则一脉相承,因此不能被纳入当代道德体系来衡量。
说回本文关键,上述阐述同样适用于吸血鬼电影。
早期的银幕上,吸血鬼多是以反角身份登场,成为被主角消灭的大魔头,近几十年来这一定位有所改观,吸血鬼角色出现了善恶多元化。
鉴于其吸血天性,是否能压制残害无辜的欲望就成了区分吸血鬼善恶的重要标准,如果他们克制了自己,比如《刀锋战士》和《暮色》中的一家子,就获得了道德力量的拥护,如果他死性不改,如《范海辛》中的伯爵,那等待他的仍是英雄的制裁。
1989年的科幻美剧《少年超人》中有一集讲述吸血鬼家族的分裂,一名年轻成员研制出仿血液体,可作消解欲望的替代品,家族长老却认为此举大逆不道,强制他继续猎食人类,代表正义的超人会站在哪一边,不言而喻了。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待《黑影》,德普饰演的吸血鬼显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反角,刚从坟墓苏醒就连杀多名工人来补充血液,后来在篝火晚会上又干掉了一大群嬉皮士,而那名自私的医生虽然图谋不轨却也并非罪该当死,仍被德普咬破了喉咙。
但吊诡的是,眼见他犯下累累血案,我们却对这个家伙恨不起来,还衷心期待他能大仇得报、团聚爱人,原因究竟何在呢?
影片的幽默情绪是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血腥的戾气。
主角杀完人后,镜头立刻切到他对着巨大的麦当劳招牌迷惑不解,之后是一连串古代人穿越到现代社会的错位笑料。
而第二场杀戮干脆笼罩上了黑色幽默,树影摇动中传出惊声惨叫的画面,非但不恐怖,反而叫人咧嘴傻笑。
德普赋予这个角色独特的顽童气质,也令人忘记他的杀戮罪行。
比如伴随着卡朋特轻快悠扬的歌声,他不停寻找合适的睡眠场所那一段蒙太奇,实在喜感爆棚,萌进你心灵深处。
又比如他每次展示催眠功力,总像是心里憋着各种坏面上却一脸严肃的假正经,别提有多逗了。
实在很难把如此可爱的人和杀人魔王联系在一起。
此外,影片还不忘把罪名全揽到伊娃•格林扮演的反派女巫身上。
德普有一段台词,大意是“你诅咒了我,让我变成吸血鬼,被迫做出那些残暴的举动”。
其实他身世来龙去脉片头已交代的十分清楚,台词的作用是进一步强调他杀人并非出于本性,颇有点洗脱罪责的功效。
但仅有这样还不足以冲刷观众对于屠杀的印象。
一个银幕英雄,纵使有百般借口,千般魅力,仍无法逃脱夺人性命引发的道德谴责。
因此编导的最后一招,就是把他塑造成一个非英雄,一个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可怜人,虽然戏份最多,以他在剧情中的重要性甚至算不上主角,只是一个线索人物。
两百年前,他看着爱人跌落悬崖,自己被魔咒加身,封存地下,一败涂地,两百年后,他在与女巫的交锋中仍不是对手,最后还靠亡魂出手才得以取胜。
既然影片没有赋予他道德上的优越感,那么被迫酿出的几桩血案,就能给他加加同情分,而非增加罪责。
观众期许的是弱者的沉冤得雪,而非强者的叱咤风云。
本片可以和同是波顿与德普联手的《理发师陶德》对比观看,一样的哥特造型、复仇主题、阴森布景和怪诞的邪趣,主人公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
由此可以窥见,在好莱坞成熟的叙事体制下,要让恶人主角罪行滔天,又要获得道德上的胜利,是多么不易。
文/方聿南有图版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236807524/
#15th siff#第三部,欢乐不吓人的吸血鬼片子我喜欢的呀!
而且卡司非常养眼!
Eva Green绝对惊艳到了!
怎么之前没有大红大紫阿!
我觉得戏里depp就应该看上她!
话说Michelle Pfeiffer老了,不过还是美的,海扁王小loli也越来越美了,就目前来看,应该不会长残额!
最后那个镜头意思是有续集吗?
期待!
Eva 很美,太美了
真是不知所谓的一部片子啊,三星全部献给尽力卖萌的depp和出彩的女角们。故事就是个P啊
这些年看tim的片完全是在看一个导演如何坐吃山空从鬼才变庸人的道路,tim你够了请你从你小小的哥特梦中走出吧太执着只能止步不前只能带来这种低级趣味的笑话
比预计的好看耶,俗气电影看多了,换个感觉还蛮好的,服装美,笑点到位,扭曲的爱情,eva美死了!
最美艳的女巫,最喜欢《top of the world》那一段
Tim Burton不行了的说?
一个关于什么是爱的故事,看似不重要,但不简单。爱原来不是谁都可以,因为别人没有资格。
哥特画风。烟熏是哥特必备?这香肠嘴小萝莉都这么大了。
导演的风格明显、主演的风格明显,再加上剧情本身,构成了一个魔幻的吸血鬼故事。冲着蒂姆伯顿和德普看的,基本满意。
很喜欢其中的复古味道,应该算是近两年蒂姆·波顿最好的作品了,比什么爱丽丝或者剃头匠的好很多,也不乏俏皮和童心味十足的地方。
除了阵容强大,其他的不值一提。
波顿的良苦用心完全被误读了……脱骨于剧集原作的风格升调,对美工细节的考究还原,群体表演故作歌剧化均为刻意使然。莫瑞茨的变身才叫惊喜,Eva瓷娃娃巫女脸、多年夙愿终了。倒是坠崖女,实在太脱离氛围了……
德普叔依然气场强大,格林小姐依然性感十足,片中那哥特场景太有爱
Tim Burton持續走下坡路
元素太多,顾此失彼。
真是不知到底拍个啥。小美女最后果然有重头戏(* ̄▽ ̄)y
比《暮光之城》好看的不是一点点啊~~完全两个次元啊~~
这么强的阵容拍出来这么烂的片,这比片子本身还要惊悚,还要搞笑。
据说只要是Tim Burton的片Johnny Depp都没二话的演!这是什么!这就是真爱!!我为什么给五星!!!!这是对本片卡司的真爱!!!!
即使你是Johnny Depp,我也想拖你去洗个头!那头发油得和隔壁村二傻子一样!当然,发型也是如此。Tim Burton你是江郎才尽了么。原来的黄金搭档也不过如此。剧情俗套,配角比主角有亮点。为搞笑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