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点击右上角“…”将学长设为星标哦
故事的主角是敌对民族中的两个年轻男人。
巴勒斯坦的青涩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 Nicholas Jacob 饰)夜里跨境潜入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邂逅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 Michael Aloni 饰)。
两人相互倾慕,迅速陷入热恋。
巴勒斯坦无法容纳同性恋,尼莫便以学术交流的目的,取得了合法出入以色列的签证;罗伊顺势将男友尼莫介绍给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对尼莫的身份持怀疑态度。
热恋的好景不长,尼莫的哥哥由于参与恐怖势力,并私藏非法武器,导致尼莫被黑手党跟踪监控,暴露出自己和罗伊的恋情。
尼莫的性取向被巴勒斯坦的地下组织人员发现,自己成为家族耻辱,签证被吊销。
又因为私自入境以色列,且不愿加入恐怖势力,便被相关人员追杀。
在民族斗争和生死攸关中,两个男人的爱情如何继续?
2012年的同志片《暗之流》,又名《爱,悄悄越界》,是近年来少有的,在民族冲突和政治敌对的背景中讲述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
电影上映后在国外荣获许多奖项,豆瓣得分8.2。
一面是同志天堂、一面是同志地狱电影的一开头,导演便着力渲染恐怖、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
男主角尼莫在无声的黑夜里匆匆前行,不明朗的灯光在破旧的城市和道路上散落,监狱、电网这些不寒而栗的场景相继出现。
接着场景一换,酒吧里的男同志们饮酒、嬉笑,交谈。
尼莫和罗伊在这里相遇,他们谈学习、谈家庭、谈生活,两个神颜值的男人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这家同志酒吧,就像是分界线,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两个国家,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以色列,同志是不会被歧视,不会被妖魔化,更不会被地下组织杀害,所以罗伊有勇气向父母出柜。
而在巴勒斯坦,人们视同性恋为疾病,为异类、一个家庭会因为同性恋成员遭受灭顶之灾。
为了突显巴勒斯坦的对同性恋的政治压迫,电影里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同志酒吧里,老道的男同性恋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这句台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玩笑话,而是在提醒那些从邻国潜伏过来的年轻同性恋,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巴勒斯坦的同性恋享受的快乐是有代价的。
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的冲突整部电影以尼莫为第一男主角展开,由他引发的家庭、爱情、身份的冲突相继呈现。
特别是尼莫的家庭成员,在得知他是同性恋后,三位亲人的反应非常真实。
尼莫的妈妈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一改往日的宠爱,连扇两个巴掌,恶语责备,并当即狠心将他赶出家门。
在尼莫往家里打电话时,妈妈一听到尼莫的声音,立刻紧张地挂掉电话,之后又伤心地哭泣。
尼莫的妹妹,不小心看到哥哥的手机短信,知道他是同性恋,但因为爱他,一直没有揭发。
甚至在哥哥被责备因为是同性恋导致自己嫁不出时,妹妹竟帮着哥哥说了一句:“那不是他能选择的”。
尼莫的哥哥是黑手党成员,一直和尼莫处不来,平日说话从来没有好语气。
在最后要求处决尼莫时,他还是顾及了手足之情。
没有枪杀自己的弟弟,而是悄悄将他放走,让他悄悄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
尼莫的三位家人,在电影里很好的呈现了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多面化的人物。
再来说说尼莫的爱人罗伊。
罗伊托各种关系,希望能帮尼莫永久居留在以色列。
当尼莫走投无路,请求他带自己一起远走高飞时,罗伊犹豫了。
抛弃家人和事业,以逃难者的身份到异国他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两人间的冲突最终爆发了,尼莫看到家中发生的事心里惶恐,罗伊对尼莫的隐瞒而心怀不满,两个成长于完全对立环境的恋人,终于在对敏感事件的态度,暴露出了立场的巨大分歧。
电影的最后,罗伊为了帮助尼莫逃离追杀,主动穿上尼莫的衣服引开敌人,为了保护爱人,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那一刻很感动。
当浪漫与牺牲融为一体时,总是能让人落泪。
罗伊会不会逃离危险,尼莫有没有成功偷渡到异国,导演设置了悬念。
爱情总会找到途径《暗之光》以同性爱情作为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探索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之间的恨能否吞没个人之间的爱,国家的立场是否就代表个人的立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性取向,向往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与本国对立的国家的人。
尼莫和罗伊用行动告诉观众,个人情爱的力量,强于国仇家恨。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暗之光》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借用网友的总结,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 END -作者 / 李澈 排版 / sen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我长得有多丑?
软件上从来没有约成过!
⚡ gay在写交友帖之前,先看看这篇文章⚡ 爸妈对我说:你要真的喜欢他,就去内蒙追他吧!
将最积极的能量,传给最多的性少数
大环境下的小故事,让人心碎。
Nimer为了爱,被迫离开爱他的家人,为了爱情,以至于逃难。
而Roy又何尝不是为了爱,落得可能被监禁的下场,与自己的家人和爱人难以再见。
Nimer是可怜的,身为Gay的他却生活在了处处“禁基”的巴勒斯坦,为了追寻逃离现实的梦想,来到了以色列。
原本计划中美好的前程,因为突出起来的爱情,而变得扑朔迷离。
“通行证”被吊销,家人被当做恐怖分子,让他的爱情和梦想变得寸步难行。
在绝望中,爱人不顾一切让他脱险。
相比Nimer的楚楚可怜,我欣赏Roy炽热和不计后果的爱。
高富帅对于爱的放荡不羁,令人羡慕。
为了爱人,四处奔走,只因一句“我爱你”。
尽管被监禁,仍然为爱辩护,为爱执着。
从他眼神中的坚毅,看出了他对于爱人的深情。
片尾,Nimer坐在偷渡的快艇上,忧伤的思索着什么。
是Roy?
还是捉摸不定的未来?
或者两者皆有。
对他来说,和Roy一起,就是他此刻所希冀的未来吧。
爱一个人,似乎离开了所有爱你的人,这是伟大,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残酷的妥协。
真心希望,在Nimer千辛万苦到达法国的时候,Roy已经在岸边,对他张开双臂,释怀而幸福的笑。
但这可能只是希望。
结局看得我心脏疼啊……nimo本来结局已经注定,但他却遇到了那个爱他爱得一塌糊涂的roy,于是,一切,就又都有了希望。
Roy他太爱了,为了nimo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我哭死。
(这种男人,八辈子的福气也修不来呜呜呜呜呜呜呜)相约在法国,希望在那里,你们能大胆的爱。
————nimo在法国修完了他心理学的课程,最后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Roy则继续从事律师行业,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律师一天,roy来学校准备给nimo一个惊喜,那天正是他们的周年纪念日,他们已经在法国过了将近八个年头了。
那个被nimo留在以色列家里的那块手表,Roy带了过来,藏在袖口里。
这块手表,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他走进nimo的课堂,正是下课时间。
nimo看到他后很是惊讶,心想:你怎么这个时间来了?
还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学生们。
roy看着他惊讶的表情,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他拿出那块手表,放在他眼前,说:“这块表,还有印象吗?
”nimo更是惊讶了,说:“怎么可能会忘……这可是你送我的第一块手表,我还以为我把他弄丢了……”说着,nimo的眼角竟不自觉的红了起来。
Roy看着他泛红的眼角,像是马上就要哭出来。
于是,自己也有点忍不住,说话声音略带哽咽。
“傻瓜,你记性这么差,怎么当上教授的”nimo再也没忍住,泪水从眼角低落,划过他脸颊。
“谢谢你……如果不是遇见你……”“打住!
……”Roy知道nimo要说什么,他会说要不是因为自己,他可能早就死了。
Roy可不想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被这个词破坏氛围。
“你是真的傻,你知道吗,没有你的人生,我一秒也不想多待……”nimo看着眼前这个男人,这个为了他不顾自己的男人,抽泣地更加厉害。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上辈子好事做多了,这辈子才能碰见他。
Roy没给nimo再说话的机会,抬起他的手,就把手表给他戴上了。
还不忘抬起来欣赏一番,“我男朋友还是一如既往地帅啊!
”nimo被他逗笑了。
Roy也趁着这个机会,吻了上去。
这双唇,自己不知道吻了多少次,可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
nimo被他突然的亲吻弄得手足无措,就呆在那,也忘了呼吸。
看着眼前深吻自己的男人,心里甚是温暖。
“哇!
喔……啊啊啊啊” “为什么那么帅……” “跟你说了吧,老师喜欢男生,他男朋友也好帅啊……”“他俩好配啊啊啊”“之前还在给老师组cp,这下好了正主亲自下场,这不得狠狠嗑!!!
啊啊啊,好般配啊!
”底下传来学生们叫声,nimo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在教室。
于是便想推开roy,但roy反而吻得更深了。
“让学生们知道你有个这么帅的男朋友,有什么害羞的,他们羡慕还来不急呢…!
”roy在他耳边轻声道。
说完便又吻了上去……风过林梢,骄阳正好。
学生们的喧嚣声,夹杂着窗外的虫鸣声,随着温暖的日光,洋洋洒洒地充斥着教室这一小片天地。
nimo心中甚是感慨。
“谢谢你,我的人生,因你才有意义。
Roy,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爱你。
”“傻瓜……”
最近看了两部同性电影,一部是《周末时光》,另外一部就是《暗之光》,前者是一个小成本电影,我深深地为电影中只认识了两天却深深相爱的两个男人所感动,最后的分离是电影的高潮,但这却是我所希望的,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同性恋,而是我觉得爱情也不应该阻止人们前进的步伐,Glen最后的离开在我看来并不是彻底的分离或者说分手,Russell和Glen都有彼此的联系方式,我深信他们会有再见的一天,但所幸尽管分离Glen也没有以自己的梦想作为代价而选择留下。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很残忍。
但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爱情,细腻、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相信爱情的美好。
相比于《周末时光》,《暗之光》让人感动和伤心的成分都更大些,因为主人公Nimr和Roy的爱情跟政治牵扯在了一起,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就让人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
超帅的两个男主角拥抱、接吻让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美好。
但影片总让人莫名地感觉到他们会分离,这时让人最揪心的氛围,总是不自觉地担心他们的命运。
当Nimr被家人赶出家门的时候,他的命运就注定了要亡命天涯,他的通行证被吊销,所以就算穿过一墙之隔来到爱人的国度以及他们的爱巢也无法让他的人生安定,不知道出于对颠沛流离生活的恐惧还是对于Nimr命运的担忧,我在心里祈祷Roy千万不要抛弃Nimr,因为Nirm此时除了拥有Roy的爱之外一无所有。
Nimr从一开始就想要逃离,他希望到对同性恋看待更自由的欧美国家去,他知道自己的家庭乃至国家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以他是有一种恐惧的,尤其在看到自己的朋友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在自己眼前被自己的哥哥等人处决的时候,我相信那个时候他心里的恐惧感一度达到了顶峰。
种族、国家、信仰、家庭都会成为爱情路上的密布荆棘,所以Nimr的爱情之路注定会遭到来自所处世界的反对,所以Nimr所在的世界是黑暗的。
相对于他,Roy所在的世界则代表了光明,他的国家不会因为他是同性恋而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的父母也都接受他是Gay的事实,他有着光鲜的背景和作为律师的职业,甚至连黑手党都对他敬让三分。
就是阳光的男人照亮了处于黑暗之中的Nimr的人生。
男人之间的爱情也许真的不需要什么确切的原因和解释,就像很难解释为什么最后Roy愿意为了Nimr而献出自己的人生一样,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呢,当然是因为爱情。
因为他爱他,所以不愿意自己的爱人承受任何的不幸,就算面临的是终身监禁也希望自己所爱的人逃到那个他所希望的自由国度去,最后Roy让Nimr逃到法国去,我突然觉得Roy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爱人,因为法国本身就是最浪漫的国度。
对于结尾还是很怨念的,看到Nimr一个人趴在游艇上,我突然想起《春光乍泄》中黎耀辉在离开何宝荣后一个人吹着冷风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孤单船只上的样子,所不同的,黎耀辉在爱情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的逃离,而Nimr则是在爱情的庇护中逃往自己所向往的地方。
但两个镜头都让人觉得难过。
悲观如我,总不自己觉地认为Nimr此生再也无法见到Roy。
然后我在床上开始哗啦哗啦地哭起来,比当初看《春光乍泄》更甚,那时候是对黎耀辉抛弃我所钟爱的哥哥的怨念及对哥哥的无限怀恋。
现在来说一下演员,不得不说这两个男人简直太帅了,帅的让人觉得世界如此美好。
哈哈。
扮演Nimr的尼古拉斯·雅各布Nicholas Jacob本不是演员,Nimr扮演者Nicholas Jacob是陪同他女友来试镜,女友试镜不成功却推荐了他,当时Michael在那里跟试镜演员们对戏,而Nicholas长得比其它两位试镜演员还要帅,所以大家便决定留下他。
当他跟其它演员对戏时,他的表现真的很好,加上跟Michael对戏时,他们竟然擦出了火花。
Nicholas Jacob的背景十分有趣,他是个阿拉伯人,但是他的妈妈是意大利人,通晓四种语言,计划去当飞机师所以打算去德国的Lufthansa飞机学院就读,现在正在在学校完成自己的飞行梦中。
而Roy的扮演者Michael Aloni前不久已经与女友完婚,他是一位以色列人。
所以两位男演员在现实中都是直男。
如今同志片愈发兴盛,早年单纯表现同志感情阴暗面的片子越来越少,导演们开始想让观众看到希望,去认可,去证明,去看到这种边缘化爱情的美好和来之不易。
尼莫是巴勒斯坦的一名大学生,在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里邂逅了同样帅气的年轻律师罗伊。
两人坠入爱河,在甜蜜之际,各种阻碍也接踵而至。
巴勒斯坦对同志有严格的禁止,如果被发现会被逮捕处决。
而以色列恰好相反,相比较深柜中的尼莫,罗伊已向家人出柜。
对于尼莫来说,他的同志身份一旦暴露,会对他自身以及整个家庭造成灭顶之灾。
两个人跨国界的爱情,从而牵扯上沉重的社会政治气息。
尼莫的哥哥是一名激进分子,在家里藏有武器。
而恰巧的,他也是一名谋害同志组织的成员之一。
在哥哥一次执行事务时,尼莫亲眼目睹他在以色列同志酒吧中认识的朋友被害。
他可疑的表现,也让他露出破绽被“组织”盯上,直到后来同志身份被家人得知,再被家人赶出家门。
尼莫成为通缉犯,而家人也全被当作恐怖分子抓走。
在最后的结尾,男友罗伊从可谓千险万阻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让他坐上了偷渡至法国的船,他在船上忧愁万分,只记得他最后的话:六天后我会来找你。
影片至此结束,给观众留下一个很大的悬念,同时也极大地赞颂了同志爱情的坚实和可贵。
它甚至成为凌驾于冷漠亲情之上的救世主。
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全片的主旨,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尼莫从最初在酒吧里和罗伊邂逅时便说,将来要去美国。
如今同志权益在欧美得到非常大的改观,美国一向在电影题材中都充当着自由光明的一个代表和诠释,在《暗之光》里也起到了这个作用。
在潜逃中的尼莫,是一种爱在禁忌之下永不服输的象征。
电影名为暗之光,这暗指代的,是同志之爱不被接受的政治动荡的国家,也是无情的家人;而光指代的,是爱本身,也是能够让爱得到认可的地方。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至少这个国家没有同志罪,也不在政治上反对同志。
而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音乐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网络上更是津津乐道,微博豆瓣名媛,夫夫甜蜜生活照满天飞,京城名gay,正太受,大叔攻,八卦头条,处处惹眼,腐女成群,伪直当道……暂且不说世界,这也俨然是走向国家大同的前兆。
微信公众:xmnswx。
写作、分享、回归深度阅读。
同志电影大多是悲剧,这部也不例外。
不过与其他探讨同志爱情和主流文化的矛盾不同,《暗之光》还加入了政治和信仰的冲突。
这让影片没有落入俗套,但却让看的人感觉极度的无助。
毕竟相较文化,政治和信仰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尼莫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虽然爸爸在他12岁的时候去世了,但妈妈、哥哥和妹妹都爱着他。
如果他不是同志,或者没有被拍下约会照片,这个家庭也许不会因为他而瓦解。
尼莫生活在因为政治、信仰和同志身份的冲突带来的“黑暗”中。
可在他这一生中却遇上了几缕点亮他生活的光芒。
第一缕光芒-穆斯塔法。
他的一句“小家伙,你好啊,进来进来,别害怕。
”让尼莫瞬间放下紧张和不安,融入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中去。
虽然对自己的认同很重要,但只有和自己处境一样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
穆斯塔法让尼莫知道他不会因为身份和出生而被排斥。
第二缕光芒--女老师。
作为学生的尼莫在和2位老师讨论治疗问题的时候,女老师站在了他的一边,支持尼莫的判断和治疗方法。
这是对他分析判断的正面肯定。
这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第三缕光芒--妹妹。
在尼莫被发现同志身份时,只有一旁哭泣的妹妹恳求哥哥和妈妈不要这样对待尼莫。
哪怕因为尼莫的同志身份会造成她一辈子都嫁不出去悲惨命运。
第四缕光芒---哥哥。
在抓住穆斯塔法并施以枪决时,哥哥是坚决的。
可遇到自己的弟弟,虽然他很生气,打了尼莫,用枪吓唬他,扬言要杀了他,并向地上开了几枪。
可最后他还是放走了尼莫。
如果哥哥像对待穆斯塔法一样对待尼莫,尼莫就不会有机会“逃离”黑暗了。
第五缕光芒---妈妈。
从12岁开始就是妈妈撑起了家,养大了3个孩子。
在知道尼莫同志身份后打了他,并赶他走。
“他要立刻离开这个家。
“”从此消失。
” 这是妈妈对哥哥和尼莫说的两句话。
后来尼莫电话妈妈,妈妈听到尼莫声音立刻挂断电话后的决堤泪水看的出妈妈赶尼莫走其实是要保护他。
她不是不知道尼莫如果被其他人发现同志身份后的下场。
所以为了避免儿子从世界上消失,只能让他从眼前消失。
这是妈妈所能做的最残酷的决定,但为了儿子的性命,她只能忍痛这么做。
第六缕光芒罗伊。
作为爱人的罗伊给了尼莫全部的爱。
从提供住所,到穆斯塔法被杀后安慰尼莫,再到因为父母对尼莫的冷漠而和父母发生口角,为了尼莫去拜托黑帮帮忙偷渡,直到最后和尼莫互换衣服让他逃走。
罗伊做了作为爱人所能做的一切。
第七缕光芒尼莫自己。
他的纯真、善良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们。
第八缕光芒电影制作方。
在巴以冲突不断的当今,能合拍一部也许会和宗教教义发生冲突的电影,对今天巴以局势,不得不说是黑暗中的一缕光芒。
可这些光芒最后的结果呢(第八缕不算)?
穆斯塔法死了,哥哥、妹妹、妈妈被抓了,罗伊被监禁了尼莫呢?
也许在海上被海岸警卫队抓住?
也许被蛇头抛进大海?
也许平安偷渡到了法国?
可就算到了法国,也见不到他最爱的罗伊了,他在没有家人朋友的异国,以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活着。。。
可怜的尼莫又跳入了新的黑暗之中。
(前言:特别推荐看一看豆瓣里的预告片,剪得真的很好)让我们就从这部电影的名字说起吧。
out in the dark,中文翻译为暗之光,而暗正是这部电影的背景和基调。
1.两个国家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以及巴以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相邻的国家,却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巴勒斯坦,人们对同性恋了解寥寥无几,只留下无知和惶恐,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社会上下存在着一股强烈的恐同气息。
而以色列则对同性恋更加包容和开放。
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又因为历史原因,两国间人民的关系也不太和谐,尤其在巴勒斯坦,去过以色列的人回来是会受到歧视的。
电影里穆斯塔法的死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身为巴勒斯坦人,却因去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里变装表演,最终在巴勒斯坦被恐同的黑手党暴打身亡。
穆斯塔法来自巴勒斯坦的大学生尼莫得到了前往以色列大学学习的机会,而他同时也在同志酒吧里碰到了帅气的以色列律师罗伊。
两人渐渐被对方吸引,坠入爱河,开始了这段在暗夜中寻找光明的爱情。
2.爱一个人,要离开多少爱你的人这句话,是出现在暗之光(台版译为爱,悄悄越界)台版预告片里的,在我看来,用以形容这部电影,非常真实。
首先,是尼莫,当他是同性恋的消息被家里知道后,他被逐出了家门,逃往以色列罗伊的家里。
因为爱上罗伊,尼莫被迫离开了许多爱自己的人。
①自己的妹妹艾比儿,她的妹妹应该提前就知道了他哥哥是同性恋的事,因为她不小心看到了罗伊发给尼莫的短信,但因为她爱她的哥哥,她选择了不揭发他。
②自己的妈妈,虽然他的妈妈不能接受他是同性恋,但她还是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尼莫往家里打电话,妈妈接了之后赶紧挂了后,内心却非常伤心,她也想念自己的孩子,但没有办法。
③自己的哥哥,他的哥哥虽然是黑手党,一直对尼莫也很凶,但在最后和黑手党抓到尼莫时,没有选择开枪杀死尼莫,而且让他跑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至少这一次体现出了他仅有的那一丝微弱的爱。
然后是罗伊,因为爱上尼莫,他最终选择和尼莫共患难,被以色列的秘密警察抓捕,拘禁,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3.暗夜中爱情的光明尼莫和罗伊的爱情,是整部电影那沉重的黑暗中朦胧的光明。
这是罗伊以前常来的游泳池,他带尼莫来到这里,谈自己的过去。
记得他们俩靠在岸边,泳池水底泛起淡蓝的微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他们俩的笑容还是那么轻松,那么让人心动。
在罗伊家里,尼莫和罗伊的爱也是动人的。
记得尼莫和罗伊在家里吃外卖时,罗伊帮尼莫夹菜,而尼莫反过来把菜喂给罗伊,这小小的举动确是爱情真实的写照。
这是电影中难得出现的光的镜头,早上起来,尼莫在罗伊家里发现了罗伊家橱柜中的那些玩具,那不经意的笑,或许是尼莫在逃难中从罗伊那儿得到的一丝慰藉吧。
而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应该是罗伊在尼莫逃难后的不离不弃,甚至不顾生死的帮助,在尼莫逃到他家后,他一直想办法帮尼莫申请居住证,而当尼莫被秘密警察通缉时,他更是在关键时刻替尼莫站了出来,最后不幸被警察逮捕,并拘禁。
罗伊对尼莫的爱,超乎生死,他不愿看见尼莫被通缉,被追捕,他只想让这个与政治不相干的人、这个自己心爱的人,好好活着。
影片最后,尼莫坐上了罗伊为他准备好的快艇,准备逃往法国,而罗伊被警察抓捕,关在禁闭室里。
镜头停留在尼莫和他乘坐的那艘快艇,行驶在茫茫海上……
写在最后,爱一个人,要离开多少爱你的人?
我希望答案是没有,尽管碍于现实原因,尼莫和罗伊的爱,经历着重重障碍和困难,像一片不见天日的暗夜,但他们真挚而敢于付出的爱,会是暗夜中坚定的光,相信这束光终能在暗夜中照耀出一条通往家的路,那里不再有暗夜,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灿烂的彩虹🌈。
正如片名《out in the dark》所传递的色彩一样,影片大部分浸润在一望无际的黑暗背景和黯淡无望的情感氛围之中。
它的中文译名是“暗之光”,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光”留在观众心中,那应该是阴暗社会背景中这段禁忌恋情之真挚和可贵,再加上片尾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一点美好幻想。
看完本片,不禁联系到以前看过的同类电影,分别是2005年的《断背山》和2011年的《周末时光》。
前者映射了类似的封闭环境和残酷社会现实,后者则对应了《暗之光》中那种不经意的淡如清水的温情和牵绊。
在细节方面,《断背山》中对同志进行处死的情节本片同样有所表现,犹如当头棒喝,提醒着观众两位男主的温情背后其实潜藏着怎样的危机。
相似之处还有两位男主的性格差异,外向健谈的牛仔杰克和内向细腻的恩尼斯的鲜明区别,在本片中看到的却是成熟理性的律师罗伊和青涩感性的学生尼莫。
在这样的状况下,矛盾必然不会太少。
更何况,在本片中,由于社会环境截然不同,尼莫长久以来是在只身一人承受作为同志的巨大压力,而罗伊早已没有后顾之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矛盾的产生。
另一方面,《暗之光》中的感情和《周末时光》相似,一直都是缓慢升温,从不操之过急,这不仅让主角间感情的突兀感烟消云散,更加让观众如温水中的青蛙般沉溺于这样的温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初遇后在酒吧外的轻松交谈、知道朋友被处决时因失落害怕在恋人肩膀上的依靠、晨起的亲昵、洗漱间的对白、逆光的镜头、在泳池互相吐露衷肠、得知难以获取居留证时对恋人的安抚… …种种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和演员对于这种平淡的爱情拿捏得极好,不刻意,不矫揉造作,像是生活中任意一对幸福自在的情侣。
在本片的感情线中,最牵动人心的其实是尼莫的变化。
从片头在同志夜店中的略显落寞,到遇到罗伊并彼此相爱的幸福。
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所以注定不会如此简单。
于是,渐渐地被失落与无望所占满。
再到最后,希望破灭,独自逃窜。
这是一个不长的故事,但是,前一刻还跟随着主角微笑,后一刻便提心吊胆了。
当然,除了尼莫希望为了爱不顾一切之外,我们也看到罗伊在清醒的时候发觉自己离不开的还是尼莫,进而甘冒风险,为他安排好一切,委实令人动容。
而带来这种效果的,除了情感本身,便是影片社会环境的对比衬托了。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对于同性恋可谓严苛,以非洲国家最为严重。
有新闻称:“目前,除了在南非等个别国家,同性恋在非洲大部分国家都是大忌。
在非洲的54个国家中,有38个国家的同性恋是违法行为。
在这些国家很少有人敢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送进监狱,遭暴力殴打或失去工作。
目前世界上仍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宣布同性恋非法的国家,仍有5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立法规定同性恋可判死刑。
即使是同性恋合法的国家,也有许多是不允许同性婚姻或设置了合法年龄的下限。
”而在绝大多数欧美国家,同性恋基本是合法的,甚至拥有伴侣、婚姻的权利。
通过一张分布图,我们也能直观地看出,同性恋合法化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度有着很大的正相关关系。
于是,生活在天朝的人们,应该意识到在我们国家之外,有着多么残酷恶劣的社会环境。
在微观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尼莫与罗伊克服重重阻碍,哪怕付出自由和生命的代价也要相爱。
就像尼莫对罗伊所说:“现在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其他什么都不想了。
”也像罗伊对尼莫所说:“我爱你,不管发生什么。
”而在宏观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无数生活在封闭不开放环境下的人受到的不公正乃至不人道待遇。
影片中的两位男主可以是那些环境里的任何人,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
所以珍惜现有环境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的开放做些什么吧。
以上就是我认为影片所要表达也已经表达出来了的,于是,片尾的开放性结局也就无足轻重了。
对于认为是个喜剧结尾的人而言,现实可能并不尽如理想那般美好。
而对于认为是个悲剧结尾的人而言,也不让他们心中那一点点希望泯灭。
微博有人吐槽故事架在巴以冲突这么大的一个政治问题上来表现同志之爱,有些许噱头的嫌疑,可我觉得戏剧本来就是需要各种矛盾冲突来满足观众观影的需要;何况看过整个故事也不觉得任何矫揉造作和刻意而为的痕迹,就是感觉很真实。
至于高富帅勾搭穷学生的剧情设定不能免俗但也正是剧情需要吧。
说句题外话,尼莫罗伊见面第二次就滚床单这个节奏貌似大家还是接受不了吧。
结尾我不是很明白,还在想故事会是以悲剧收场还是皆大欢喜时画面就黑了.....好吧,留白,留白。
自然界的白天和黑夜,交替转换。
而这地球上有些地方,似乎永远是黑夜,比如影片中所涉及的地区。
暴乱,种族斗争,宗教派别间的观念冲突,已经成了提到这些地区首先浮现在眼前的画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同性恋”,更成了一个沉重得足以让一个人,让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难以启齿并永远不想触及的话题。
剧中的男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他们对这份爱情的坚持,是这片黑暗中的光。
这样的人性之光,可以划破黑暗。
sad
我们爱上的世界的美好,足以以之抗衡世界的残酷吗...
题材非常讨喜和搏眼球,尤其发生在巴以地区,看得出来电影成本低廉,人物塑造和剪辑都单薄得另人看不下去,但反过来想想,不是哪个导演和剧本都能拿到大制作,倒也释然和不那么挑剔。
演员好养眼,尼莫的演技虽然不是很好,但很多时候的表情和眼神反倒特别真特别自然。无论哪部同类题材的片子下面,总有一条热评,惊悚又讽刺……
在可以出彩的背景下讲了一个平淡的像小孩子过家家的故事;剧情很表面,没怎么深入挖掘文化冲突和政治角斗中个人感情的选择;感情线也不怎么吸引人,整体透露出一种不真实感;海报倒是做得很好。
大晚上睡不着来看同志电影了……拍摄和故事连续性处理略显粗糙。结局无奈但合情合理。(别说什么无法接受啦,在宗教和政治面前只能妥协)
有政治、有家庭、有爱情、有人性,但总觉得可以再挖得深一点……另外,肉是不是漏得少了一点?~(@^_^@)~
一开始觉得有些细节过于刻意加戏剧化,不过也许编剧就是为了最后那致命的一击,让你深爱的男人为你放弃生命来换取你的自由,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情了,就这样的结局大概导演还算有良心,不然真的要死给你看了!TAT
置身巴以冲突的政治大背景下艰难的同性之爱....可惜拍得不够High~
作为电影,只能给一分了,作为反战和同性恋平权,满分支持
这个题材本能拍出神作的,可惜了
拍得略肉紧,大部分角色都挺脸谱化的,尼莫的哥哥妈妈虽然很无情,但同时也很有情。
同性+政治容易出佳作,因为爱情无国界,艰难的爱情不需要理由。
有时真的会想,这些莫名其妙的世仇该怎么破,即使是在很纯真的爱之光之下,这气氛都显得黑暗沉重得要命~
VA
背景非要放在中东。制作团队很坏
光在哪里,蛮无聊的其实。
不仅仅是同性,更有意识形态与传统闭塞下的无奈和悲惨。
这部片子给人另类之感,两个主角的确帅的爆表啊,小细节的处理让人感觉很温馨,但又充斥着矛盾,看完真心很希望两个人能在一起,当然开放式的结局也给人最多的空间来想象
什么国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