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5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被翻拍成许多电影和动画,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目前上映的2015年最新版,得以引入院线,应是为了纪念今年去世的德国名演员布鲁诺·冈茨,他在片中饰演爷爷,片名也相应改为《海蒂和爷爷》。
冈茨也许是影史上罕见的将天使(《柏林苍穹下》)与魔鬼(《帝国的毁灭》之元首希特勒)都演绎至世界影迷记忆深处的人。
这也促使我从天使的角度去看《海蒂》的故事。
爷爷在故事里不算天使,他是个村子里人见人厌的孤僻、固执怪老头,怪到要离群索居,住到山上去。
但对于片中先治愈了爷爷的冰封心灵、再治愈了残疾女孩克拉拉之孤独忧郁的真正天使海蒂来说,爷爷却是允许她释放天性并与她相依为命的天使。
当海蒂被姨妈从瑞士山上拐走,“卖”给法兰克福的克拉拉家,爷爷悲伤无奈地哭泣,我又想起冈茨曾经的天使角色,天使也会老,也会失去所爱。
海蒂的笑容的确纯净无邪,观众也渐渐像克拉拉家那些大人一样,竟感觉她头发乱蓬蓬、穿粗布衣服、撒着光脚丫满山跑的样子,要比梳洗干净了穿洋装、紧身连衣裙的样子更美丽更可爱。
但这个天使由思乡病导致的梦游症,明明白白地显出她隐藏在笑容背后的真实痛苦——一个被迫背井离乡的小孩子,根本不稀罕虚荣阔绰却充满礼数的生活,也不习惯城市生活,她只想回家,回到爷爷身边。
这种真实痛苦,正说明她从未被物欲所染的纯洁,作为对比的,就是幻想在那间宫殿一样的大宅子里长大的严厉管家。
奶奶当然是全片最有智慧的一个人,稍微翻看原著,会感觉她是非常典型的基督徒,贫富跨阶级友谊也是基督教精神所提倡的,而海蒂的牧羊人身份似乎也映照了些许基督教隐喻。
新版显然淡化了基督教内涵,加重描绘当代人的大敌,精神疾病。
爷爷无疑是不健康的,克拉拉残疾的源头,是由丧母导致的精神忧郁,不然未来也不会奇迹般站起——最近看的《小鞋子》里富孩子强留穷孩子玩耍一下午的情节,都让我感觉养在深宅的富孩子童年时代那种极度孤寂,也是非同常人的经历。
海蒂的变化显而易见地说明,任何人被压抑了天性都可能患上情绪或精神病。
城市文明扩张到目前这个地步,已让渴望乡村生活的人没有太多选择余地,更多的人,是海蒂的姨妈,克拉拉的管家,贪心眷恋着城市高物质文明。
这些触及当代人类问题的要点,大概是此片至今依然能感动很多人的原因。
海蒂和爷爷 (2015)9.32015 / 德国 瑞士 / 剧情 家庭 冒险 / 阿兰·葛斯彭纳 / 阿努克·斯特芬 布鲁诺·冈茨海蒂光着小脚丫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着。
她清澈的眼睛和纯净的笑容都很难让人把她和孤儿联系在一起。
但确实在海蒂很小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去世了。
她的姨母德特照顾了她五年就把她送到阿尔卑斯山上,与远离小镇独居高山的爷爷一起生活。
刚开始爷爷于力并不愿意接纳海蒂。
她上山后的第一个夜晚是和小羊羔一起蜷缩在羊圈里度过的。
等她刚融入了爷爷的生活,却又被姨妈连哄带骗地卖到法兰克福的泽赛曼家,当克拉拉小姐的伴读。
生活的苦难总是冷不丁地降临到这个小女孩的身上,但她却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在苦难中沉沦。
苦难反而让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善良,也教会了她知足常乐,珍惜当下。
她像遗落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精灵,她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海蒂和爷爷》剧照1. 学会坚强,在苦难中成长海蒂刚一看见爷爷就热情地和爷爷打招呼,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她一定认为爷爷肯定会收留她,但爷爷却拿起斧子重重地说“赶紧滚”。
姨妈趁着爷爷不注意丢下海蒂自己下山去了。
爷爷生气地回到屋子里,还把门闩了起来,把海蒂一个人留在屋子外面。
海蒂对着屋子喊着“爷爷”,但爷爷无动于衷。
海蒂没有哭闹,她平静地朝四周看了看,听见小羊羔的叫声后就径直地朝羊圈走去。
夜晚电闪雷鸣,下了一整夜的雨。
海蒂就这样和小羊羔蜷缩在一起,在羊圈里度过了她上山后的第一个夜晚。
第二天爷爷松口说“你睡哪里都行”,但海蒂看到爷爷只有一张床,她就爬上楼梯睡在堆满杂草的阁楼里。
海蒂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只要风儿稍微一停,她就能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然后努力地适应这里的生活。
海蒂刚在爷爷这里找到了温暖,却又被姨妈卖到了法兰克福的泽赛曼家。
这家的女管家对海蒂非常地冷漠。
因为海蒂推着克拉拉小姐出了房子,女管家就让海蒂面向墙壁、不许吃饭,还吓唬她说“下次再犯就把你关在有老鼠的地下室”。
在她的眼里海蒂不仅仅有“理解障碍”,还是一个“行为粗鲁之极、近乎疯狂”的女孩。
海蒂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小小的她努力地适应着这座大房子里的规矩和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压抑的生活像一张网一样紧紧地勒住了海蒂,使她觉得心里好痛,但也只有在晚上她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才会轻微地呻唤几声。
她从未放弃回家的希望。
在睡梦中海蒂一次次地走出了这所房子的大门,她站在门外,面向着阿尔卑斯山的方向。
海蒂终于感动了克拉拉的爸爸。
他同意海蒂离开法兰克福回到爷爷身边去。
那张曾缠在海蒂身上的网,一定被她悄悄地织成了一双鞋子。
虽然鞋子还有些搁脚,但它却可以带着海蒂走得更快更远。
《海蒂和爷爷》剧照2.学会善良,用爱温暖世界在别人的口中海蒂的爷爷是一个“没有信仰,对人充满敌意”的人,所有人都认为他固执、冷漠、无情,甚至还有传言说爷爷杀过人。
但当爷爷告诉海蒂“你得自己判断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呢,还是相信外面的传言”这句话以后,海蒂就知道爷爷是无辜的。
她紧紧地抱住了爷爷,还愉快地和爷爷道了晚安。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别人往好处想……”。
我想,也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看见别人内心的伤痛吧。
海蒂还深深地记着皮特的奶奶咬不动硬的面包。
在克拉拉家每次吃饭的时候,海蒂都会悄悄地留下一块面包,因为她要把这些软面包带回去给奶奶吃。
为了不让皮特用鞭子抽打山羊,海蒂愿意每天都分一半的食物给皮特。
不仅仅是山羊,山洞里的田鼠她都不舍得伤害。
雨果曾写道:“善良的心就是阳光”。
海蒂真的像阳光一样,她温柔地照耀着阿尔卑斯山区,并用心地守护着山上所有的生灵,从不忍心它们承受一丁点的伤害。
不仅仅是阿尔卑斯山,无论海蒂到了哪里,她都能给人带来温暖。
因为妈妈的离世,克拉拉大病了一场,从此她就再也不能走路了。
她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屋子里转来转去。
当海蒂遇到克拉拉以后,她每天都会给克拉拉分享很多关于她和爷爷、她和皮特以及小鹅、小熊等等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有趣的故事。
海蒂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她照进了克拉拉单调、冷清的生活,使克拉拉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后来在海蒂再三的邀请下,克拉拉终于来到了阿尔卑斯山。
在海蒂和爷爷的陪伴下,克拉拉居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她可以走路了。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奇迹,我相信那一定是善良和爱创造的,而海蒂就是它们的化身。
她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她让周围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世间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享受。
《海蒂和爷爷》剧照3. 学会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放完羊回到家的海蒂惊喜地发现屋子里多了一把椅子,当她确定这是爷爷专门为她准备的以后,她激动地抱着爷爷连声地说着“谢谢”。
虽然椅子很粗糙,但这可能是海蒂收到的第一个礼物。
它让海蒂体会到了她盼望已久的亲情,这一刻海蒂是满足的。
当海蒂看到皮特的家更加贫苦,皮特的奶奶眼睛还瞎了,牙齿也掉光了,连硬点的面包都咬不动了的时候,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就像她对爷爷说的那样“我们还过得挺好,对吧”。
皮特家的贫寒、姨妈无奈地“放弃”,让海蒂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爸爸妈妈过早地离世、皮特奶奶的苍老无力,更让海蒂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珍贵。
而现在她还有爷爷陪着她,她和爷爷还有着健康的身体,他们还有面包和奶酪吃,这些对历经苦难的海蒂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当海蒂被姨妈卖到克拉拉家以后,海蒂却并不想留在这座富丽堂皇、佣人前簇后佣的房子里。
虽然姨妈可能真的为海蒂规划好了未来。
海蒂在这里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这些终究都不属于海蒂。
海蒂更珍惜她不久前才拥有的、真正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生活。
《海蒂和爷爷》剧照在春夏季节,海蒂和爷爷会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小木屋里。
这时海蒂可以尽情地在草地上奔跑,尽情地享受阿尔卑斯山上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碧绿的草地和漫山遍野的蓝莓。
到了冬天,爷爷就带着海蒂回到村子里,海蒂就可以和村子里的孩子一起去上学读书。
虽然阿尔卑斯山区的冬天阴冷而又漫长,但那里经常会下雪。
厚厚的积雪总会照亮整个山区,它也悄悄地滋养着土地中沉睡的种子。
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会多长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或者多长出一颗小树苗。
生活中的苦难就像这冬天一样总让人觉得寒冷、压抑和悲伤,但也因为有它的存在人们才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和春天的美好。
它悄无声息地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还记得小学假期看电视放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当时太爱这部动画片,锅里煮饭都忘记了,要不是老妈中途回来,家估计都得着火了,现在想想,当时就打下了追剧的基础,开始了追剧的宿命。
作为一名资深女汉子,童年便就有一颗向往自由和美好的心,当女孩子们都在玩跳皮筋过家家的时候,我和一帮男孩子在操场上疯跑,弹溜溜,捉蜻蜓,扣蚂蚱,在一圈圈的胡同里捉迷藏,我突然在海蒂身上找到了共鸣。
现在再看此版,依然感动,但又有新的认识,海蒂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善良且智慧的奶奶,引导海蒂,发掘海蒂,有时不用在意周围人的嘲笑和质疑,跟随自己的心,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正是你改变现状的时机。
小演员们表演出色,瑞士风景太美,少女的情怀再一次泛滥。
ps.其实只是想写短评来着。
《海蒂》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文学巨作,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多次被搬上银幕,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
让人记忆深刻的影视改编有1937年秀兰邓波儿版电影,1974年高畑勋和宫崎骏版动画连续剧和1993年迪士尼电视电影。
每个版本都让《海蒂》焕发出新的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2015年德国人又将《海蒂》拍成了电影,于是我有机会重温经典,重拾感动。
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被姨妈收留,五岁的时候被姨妈送到阿尔卑斯山上由爷爷照顾。
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然而天真无邪的海蒂唤醒了爷爷内心的温情。
放羊男孩皮特成为海蒂的朋友,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好景不长,海蒂被姨妈带到了富家小姐克劳拉家,做她的玩伴。
克劳拉的双腿生来不能行走,个性亦因此内向怪癖,海蒂的到来让她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并重新站了起来。
为什么这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我回想了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几个场景:1、海蒂第一次来到阿尔卑斯上,不由自主的脱下厚厚的洋装和重重的靴子,在草上在风中欢快的奔跑。
2、爷爷家里只有一张凳子一张床,他一开始决定把海蒂送去孤儿院,有一天海蒂放羊回来,看见家里多了一张椅子,那是爷爷亲手做的,她知道她可以留在爷爷身边,一头扑进了爷爷怀里。
3、海蒂从法兰克福回到阿尔卑斯山,再次脱下洋装奔向爷爷,爷爷听见海蒂的呼喊手里的东西都激动得掉了,两人奔向对方,相拥而泣。
4、海蒂和克劳拉奶奶说别人都笑她想写故事的想法,奶奶对她说:“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海蒂,他们只见过这个村子,可是你见过外面的世界,不是吗?
如果做某件事能让你开心,那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了什么。
”我明白了,让我感动的是两件事,真挚的情感和释放的天性。
像冷山一样的爷爷被像暖风一样的海蒂融化,从陌生隔阂到亲密无间再到相依为命,爷孙俩的感情,大概是最普世的感情,无论在哪个年代,在什么环境,这种血缘为纽带的亲情都让人动容。
虽然海蒂的生世很不幸,但她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只飘零燕,正是因为爷爷的爱。
或许海蒂天生就属于清风和阳光,属于山川和草地,公主般的洋装绑不住她,宫殿般的洋房关不住她,当她赤脚在天地间自由奔跑,她才是她自己。
海蒂在法兰克福学会了餐桌礼仪,学会了认字读书,但她并不快乐,整夜以泪洗面,积郁成疾。
唯有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才是她的温柔乡和理想地。
再看海蒂的故事,我已经变成一个大人,我的小友和海蒂差不多年纪,我不知道她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拥有怎样的人生,但我想我要努力让她接收到很多很多的爱,让她发现和享受自己天性。
孩子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但最重要,希望她像海蒂一样温柔善良,乐观坚强,用最大的善意面对世界,即便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海蒂与爷爷》,当看到海蒂在教堂顶寻找山峦时,深有感触,配乐是Niki Reiser的Miss RottmannWrath,温暖的大提琴音十分动人。
克劳拉这两幅图太美了,让人想起莫奈撑洋伞的女人,而那种阳光自然的美又进一步让人感受到油画里女人的美,这是一种反哺。
克劳拉的站立实质上也喻示着被压抑的精神的重生。
海蒂在教堂顶远眺山时的配乐,电影中刚好是低音提琴主奏的时候,悠扬的旋律渲染出郁结的乡愁,山是海蒂的精神坐标,平民是海蒂的人文坐标。
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正是理性精神旺盛生长的时候,由理性精神直接影响的写实主义在日耳曼地区的开花结果从北方文艺复兴起就已落地生根,丢勒、勃鲁盖尔等人在绘画上将平日生活的神圣感推向极致,这种写实传统让人们面对更真实的生活,这是褪去宗教神圣和上层社会严格礼仪的人性的本真释放,有深刻的悲剧精神,也有不悲不喜的对人生存的肯定,就像雪中猎人一样,人既不渺小,也不崇高,对待生活该是一颗平常心,但这种理性精神在后来走向了社会生活的极端,连同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的剧增,理性精神由原来的真实变成了外在形式的严苛,写实主义也变成了矫饰主义,浮华表象下内囊已尽上来了。
这部电影除了展现出来人性的温暖,还描刻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固化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与本初的人性格格不入,这种变革将率先在美的领域发生,后来的浪漫主义、印象派,自然呼之欲出了,音乐更不用讲。
海蒂来自阿尔卑斯群山,来自森林、草甸、雪峰、溪涧,她自带的人性原本的纯真野性、向往自然代表了时代的发展。
实质上在任何一个时代,这种人性都引领着时代的变革。
海蒂代表了一个即将诞生的时代,代表了已经生长了成千上万年又即将到来的时代,海蒂代表了遥远的未来,这是永恒的人性。
这幅片尾的定格图,让人想起人性复苏时期的蒙娜丽莎,但相比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和掩藏在微笑之下达芬奇对于人性幽微地带的探索,海蒂的微笑自然明畅很多,她大大方方地站在我们面前,自信真实不矫饰,背后是绵延的阿尔卑斯群山,她的微笑直白而亲切,她喻示的人性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谦卑而伟大。
海蒂和爷爷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电影,而美则是这部电影这大的看点。
电影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然是阿尔卑斯山区那种沁人心脾的美。
那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的几朵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错落其中的山石,天然的湖泊,又让人感到别致。
成群的山羊,悠悠自得,雄健的老鹰,则在天空中肆意的翱翔,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增添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的美。
第二,是里面的配乐美。
欢快配乐覆盖了影片的大部分,每当音乐响起,就好像置身于阿尔卑斯山区,和海蒂一起奔跑,一起追逐那自由的空气。
第三,是海蒂美。
海蒂的笑容可以化解世上一切坚冰,让人心生灿烂。
同时海蒂内心善良,情感丰富,是她免疫了自身所面临的逆境,而带给他人温暖与爱意。
海蒂的美也源自她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难以被束缚的。
每次看到海蒂赤脚在山区奔跑,内心就会充满感动与力量。
故事主要发生在阿尔卑斯山上。
当海蒂来这里时,爷爷独居于此,简陋的木屋,寡言少语。
没有人愿意试着去和他接近。
“他是无神论者,他讨厌所有人。
他们说,他都忘了怎么说话了。
”山下好心的村民对带海蒂前来的姨妈说。
海蒂的父母双亡后,姨妈照顾着海蒂。
为了外出工作,她将海蒂送到了居住在山上的阿尔叔叔这里。
从山下村民的议论中,知道他应是一个怪人。
“连跟他的儿子都吵得不可开交”。
在大家眼里,老年丧子的阿尔叔叔不止孤独还孤僻。
那么小海蒂又看到了什么呢?
爷爷住在风景如画的山上,他有两间古朴而幽静的木屋,他自己劈柴生火,做简单的家具,清澈的水在木屋旁欢快地流淌……
海蒂初来
炊烟袅成亮蓝影片中欢快的音乐和亮丽的色彩都在表达着海蒂初来的心境。
阳光洒在如雪般的云层上,雄鹰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阿尔卑斯山上盘旋,发出一声声自由的鸣叫。
云天之上是飞鸟,云天之下是深山,山脚之下是如镜的湖水,湖水之畔是连绵的野花和过膝的野草。
乱云飞渡,流水潺潺,“花来山里,影如池中”,阿尔卑斯山纯净如女孩海蒂的笑容……爷爷便将此身付与此山中。
就像木心曾说的:“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
”在海蒂的眼里,爷爷的秉性应是和周围的万物一样,简单而自由的,虽然开始他对海蒂的到来并不欢迎。
这是长时间自由惯了人的臭脾气。
//海蒂的到来让爷爷像刺猬一样抗拒着。
他让她“滚远点”,“砰”地把门关上,表明他的态度。
海蒂只好打开了爷爷羊圈的门,和羊住在了一起。
第二天一早,爷爷将挤的第一碗羊奶递给了海蒂。
但爷爷还是想把海蒂送到牧师那里,给她找个活干或者找个人家把她打发了。
牧师告诉爷爷,在找到之前,他要和她生活在一起。
海蒂在牧羊人皮特嘴中听到了一些谣传,于是,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是不是皮特说了和我有关的事,然后你就这样相信他了?
那他说的是真的吗?
人们总爱说闲话,你必须决定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其他人说的话。
对话中“有关的事”是指杀人。
是相信耳朵还是听从内心?
在海蒂遇到爷爷后,爷爷凶巴巴的样子,是她见到的,但事实未必如何。
而今有人说他杀了人,是她听到的。
这也是我们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
在人生的路口,总是有人出来告诉你怎样走,他人的话是经验但也是成见。
爷爷(大家叫他阿尔叔叔)
鼹鼠听到皮特和海蒂的口哨声,从洞里爬出来
与草相依,与云相伴雪后的冬天,爷爷划着雪橇带海蒂下山去找皮特。
海蒂看到皮特的奶奶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也不能吃硬的食物。
便对爷爷说:所以,我们是幸运的,是吗?
海蒂从小便经受了一系列生活的变故,但她却一直保管着一颗纯然的内心,像阿尔卑斯山上流淌的水一样没有杂质。
爷爷内心的冰块慢慢被融化,两人的心开始不断地靠近。
电影《海蒂和奶奶》中的阿尔卑斯山代表的是人性中最纯粹的那一部分。
纯净、善良、真诚、勇敢的海蒂就如自然,就如阿尔卑斯山。
她在这里的生活让我想到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一句话:“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是的,海蒂和爷爷在一起的生活,就像鸟飞往了它的山——自由而快乐。
//“山上的孩子不用识字”,牧羊人皮特如是说。
山下的村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他们辛勤地劳作,只是很少读书,没有能力去接受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
所以,他们固守着道听途说和已有的成见。
本来日子就够苦了,改变又需要付出心力,他们宁愿不冒这个险,从对阿尔叔叔的态度中便能看出这一点。
那些固守的世俗,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个监狱,你开始或许还想摆脱它,当你发现无力去改变时,你或许会适应它,甚至还会依赖它。
于是,他们不断地把自己封闭起来,甘愿成为思想僵化的那一个。
最美的自然风光里,也会长出愚昧的灵魂。
此时的海蒂只意识到深山之中有最美的自然风景,却没有意识到书本之中有最美的思想风光。
于是,电影中的第二个意象书本适时地出现了。
如果,阿尔卑斯山代表的是简单和自由,那么,书本则代表着丰富与深刻。
而海蒂的读书之旅却缘于一场买卖。
为了赚得一笔酬金,姨妈回到了山里,将海蒂哄走,带到车水马龙的法兰克福。
深山安静、纯朴、落后也诚恳,城市喧哗、骚动、发达也等级。
海蒂被带到城里一户有教养的上流社会人家。
在这里,她成为了富家小姐克拉拉的陪读。
海蒂与克拉拉偷偷从家里跑出来 克拉拉自从母亲过世后就生了病,从此无法站立行走,她的生活都在轮椅上度过。
父亲长期在外,生活中只有佣人和管家的克拉拉经常闷闷不乐。
海蒂的到来,让她恢复了一些生机。
来看望克拉拉的奶奶得知海蒂不爱读书,就试着给她讲故事,当海蒂对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奶奶告诉她,如果你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必须要学会读书。
于是,海蒂开始学习读书。
但是,这里压抑的生活和对爷爷思念,很快让海蒂也失去了生动,她想回到爷爷身边,回到山上去。
//在许多人眼中,海蒂是幸运的。
用皮特的话说,“听说你住在了一个宫殿中”。
可是,海蒂对城市生活并不喜欢。
呆板的用餐方式和各种规矩让她感到窒息,她不能随便拿食物吃,不准随意和佣人说话;窗户是紧闭的,窗外的楼房千篇一律;教条的教学让她丝毫提不起兴趣;她感受不到阳光的气息和微风的吹拂,更看不到高山和蓝天……小海蒂拿着爷爷为他做的木雕,想念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
对于她来说,生活的意义不是金碧辉煌的大房子,也不是优雅规范的用餐礼仪,而是天空和飞鸟。
纵使克拉拉不舍,海蒂还是回到了阿尔卑斯山,回到了爷爷身边……在海蒂的邀请下,奶奶带着克拉拉来到山上做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克拉拉看到了一种和城里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海蒂的鼓励下,克拉拉扔掉该死的繁文缛节,跟海蒂一样大口喝羊奶,用舌头舔舐碗底残留的羊奶,和海蒂一起上山放牧采花,无忧无虑地享受阳光的爱抚和蝴蝶的亲吻……
蝴蝶轻吻在克拉拉的父亲来到山上,骂骂咧咧地嫌弃着这个破地方时,女儿奇迹地站在了他的面前。
克拉拉的奶奶为海蒂带来了一本无字的书,奶奶希望里面的故事由海蒂自己完成,海蒂有些迟疑。
“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
“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奶奶告诉她,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就坚持下来,不要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放弃。
想起另一部儿童电影《蝴蝶》,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是女孩丽莎和爷爷朱利安之间的。
丽莎:什么是富有?
朱利安:富有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幸运的是,海蒂找到了。
那是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的地方,是一个人的财富。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我们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
一个人难得的是能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而不是为了大房子,穿漂亮衣裳,开好车而成为诸如此类外物的囚徒,这样才能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
一种极致简单的生活与循规蹈矩的禁锢之间的碰撞,一方借此跳脱了生活环境的局限,找到了生命中另一座仰望的大山;一方逃脱了桎梏的诅咒,找回了最本真的自我和快乐。
她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奶奶。
那些从小的梦想就是牧羊人、农民或者铁匠的孩子们,我们有什么权利去嘲笑他们的远方。
蜉蝣在文明社会,我们内心深处仍有一片属于大山、羊群、草原、木屋...的净土,我们想回到那里,却无力。
昨天看了很多好东西,感觉很充实。
特别喜欢《海蒂和爷爷》。
当镜头拉近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漫山的绿色,岩石的花朵,还有蓝天上飘浮的云朵,自在吃草的羊群……此番景象打破了我对春天所有的幻想。
海蒂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或许她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从小被父母呵护宠溺着,即使她要被送来跟着倔强而又古怪的爷爷在山上生活,哪怕最后被姨妈送去富家小姐克劳拉家中,做她的玩伴,这一切从未消磨她的天真与烂漫。
她的到来唤醒了孤独的爷爷藏在内心深处的柔情,她的到来给无趣的牧羊童带来的欢乐,她的到来让不能行走的克劳拉看到了外面无比精彩的世界。
我喜欢她的笑容,那是一个五岁孩子最纯真浪漫,无忧无虑的表达。
她活泼可爱,却又细腻感性。
她可以因为爷爷最初的不接纳在马棚住下,也会为了小羊不被挨打把自己一半的食物分给皮;她会给牙口不好的皮的奶奶偷偷收集软软的面包,也会推着克劳拉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做了很多很多暖心善良的事,她也因为极度思念爷爷而抑郁难耐。
幸运的是,所有人都很关心她,她护她,也最终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部暖心的治愈系电影,也在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下将人们更美的心灵展现出来。
我也想去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想在每一个温暖的清晨牵着我的小羊来山上吃草,想躺在绿绿的草地,看层层厚云朵在天空变幻莫测;我想在秋天踏着一地金黄,任凭风在我脸颊拂过,我想拾起被风吹落的枫叶,想迎着晚霞在溪水边唱歌;我想在白皑皑的山顶俯瞰这个纯净的世界,想坐着雪橇踏着白滑到山脚下,想躺在雪地上亲吻最清新的空气;我想......我还想.....二十岁的年纪刚刚摆脱稚嫩,也要渐渐挺起腰身,脚步坚决地撑起自己世界。
亲爱的,纵使前路艰辛,处处阻碍,请尽量,保持那份初心。
你可以像海蒂一样,善良纯真的活着,你可以尽情的感受自然,然后选择真实勇敢。
五月还有一个星期结束。
《复联4》正式下映;《大侦探皮卡丘》卖萌可耻但却有用;迪士尼真人电影《阿拉丁》会迟到但绝不会让一位公主缺席;《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让你可以近距离地“看上”一场高清晰度的演唱会;商业大片看多会疲劳,粉丝电影难免出圈困难,但一部治愈的电影可能谁也无法抗拒,没错,说的就是这部五月独苗——海蒂与爷爷Heidi
这部电影时隔四年才引进内地,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但仍然推荐大家走进影院观看。
因为这是一部不会过时的电影。
改编自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所著同名小说《海蒂》。
斯比丽的家世显赫,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诗人,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斯比丽夫人在生完孩子后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想过要自杀。
后来一位神父建议她可以通过写作缓解疾病。
《海蒂》写作的契机是她母亲的去世,为了缓解悲痛,斯比丽拿起笔开始写下这部小说。
三年后小说问世,斯比丽一举成名。
她去世后的百年来,《海蒂》以35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印行了5000万册,发行量高居文学类著作榜首。
1937年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扮演了有声电影中的第一个海蒂。
1974年,宫崎骏和高畑勋大师将《海蒂》改编成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少女的追捧,海蒂也成了当时少女心中的偶像。
1993年也有一版《海蒂》电影上映,豆瓣评分稳定在9分。
2015年版上映以来,票房口碑双丰收,豆瓣评分在历次改编中最高,顺利进入豆瓣TOP250。
这次扮演海蒂的阿努克·斯特芬能够从一千个候选小朋友里胜出,在于她那天真烂漫不做作的笑容。
她一笑,仿佛世界上一切的不好都能够被原谅。
扮演爷爷的是因《帝国的毁灭》中扮演希特勒而为中国观众所知的“元首”布鲁诺·甘孜。
可惜老爷子已于今年2月15日去世了。
前面提到这是一部不会过时的电影,并不在于这部电影剧情多么曲折反转,主题多么深刻,恰恰相反,返璞归真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
海蒂自幼父母双亡,姨妈一个人将她拉扯长大,但海蒂生性乐观,完全不像有原生家庭缺陷的孩子。
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一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应该没有一个人可以抗拒她的笑容。
一天,抚养她长大的姨妈也不要她了,因为自己要进城务工。
姨妈将她交给和她从未见过面的爷爷。
爷爷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从不与村里的人打招呼,一个人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小木屋。
村里一直流传着爷爷杀过人的传闻。
当姨妈带着海蒂来见他时,他一言不合就训斥姨妈,颇有几分“元首的愤怒”的气势。
姨妈急忙当甩手掌柜将海蒂交给爷爷,自己溜之大吉。
爷孙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么突然出现在对方眼前。
尽管全村人都对爷爷敬而远之,但海蒂天真无邪的眼神发现了爷爷隐藏内心深处的柔情。
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镜头下的阿尔卑斯山,每一帧都可以截图下来当壁纸。
蓝天白云,绿草如茵,雨后的空气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玩累了往草地上一趟,再多的烦恼也能抛到九霄云外。
如果真有世外桃源,大抵就是眼前这片仙境了吧。
在这种人间美景下,海蒂无忧无虑地自由成长。
直到有一天,进城务工的姨妈回来接她,把她“卖”给了城里的富家小姐克拉拉,成为她的伴读和玩伴。
海蒂就这样被迫和爷爷分离。
克拉拉因为母亲去世大受打击,病好之后双腿不能行走,加之父亲长期在外经商,对她缺乏陪伴。
她只能被困在这个大宅子里,日复一日。
直到海蒂的出现,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海蒂乐观的天性感染了克拉拉,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拉拉越发离不开海蒂。
另一边,海蒂越发思念爷爷,思念阿尔卑斯山。
最后克拉拉的奶奶看懂了海底的心思,把海蒂送回了阿尔卑斯山,爷孙俩得以重聚。
克拉拉也在海蒂的帮助下,走出阴影,重新站了起来。
这是一部没有反派的电影,甚至连一些推进剧情该有的套路都没有。
仅凭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一颦一簇举手投足间的一个表情,就可以让海蒂和爷爷之间最醇厚而深刻的感情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真实,细腻的情感,云淡风轻的刻画,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
海蒂宛如阿尔卑斯山上走出来的精灵,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始终天真善良,始终相信人间充满爱。
这部被翻拍多次的电影在今时今日依然有它独有的魅力,在经历世事变改,物是人非,人们追求简单朴素,唯美的梦想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作者斯比丽写这部《海蒂》时,还起了一个副标题:献给孩子以及那些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孩子是上天赐予这个大地最好的礼物,孩子的身上永远散发着真、善、美的光芒。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变成成人。
随着成长,这种光芒在我们身上越发暗淡。
当我们追随内心的声音时,总少不了听见质疑的声音,久而久之,我们怂了,再也不敢跨出有可能改变自己的那一步。
成长让我们越来越在乎别人眼中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认同,而忘记了别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原来是不一样的。
奶奶最后和海蒂说的那一段话,即便在今天也有其意义。
不跨出那一步怎么证明自己是对的呢。
这部电影美好得像一部童话。
你可能会调侃“童话都是骗人的”。
但童话的意义不是告诉你童话是假的,也不是告诉你,我们都得现实的活着,不要有任何的幻想。
如果童话的作用是这样,那童话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童话是假的,童话就是不切实际,但这个不切实际会执导着现实中的实际。
我们同样知道超级英雄电影都是假的,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总会那么一瞬间,能够暂时将我们从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抽离,找回曾经的热血与梦想。
它是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失败不会心灰意冷,遭到低谷不会郁郁寡欢,它是让我们相信,美好的未来正在发生。
愿这世界如童话 抱着想像实现它。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平庸的童话。
可能是我不太懂,但是中间的部分占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无聊
直接看睡了,看来不是看这种电影的人
6.5/10。阿尔卑斯山里的海蒂的温情童话故事:绝美的山脉风景、她与祖父的感情、与彼得的两小无猜(?)、被卖进贵族家给贵族小姐当玩伴(并因此长了世面且和贵族小姐结为闺蜜)、回到大山后邀请贵族小姐来和她一起玩、等等。摄影很美好很童话,但电影对角色转变的处理太稀烂太粗糙,也许换成动物动画或者奇幻动画会更说的过去。
剧情经过压缩后缺失太多细节,女孩和爷爷体现不出感情深就要表现到难舍难离,让人难以信服,有钱女为何不能走路又不详细介绍,突然追个蝴蝶就站了起来,心急了点,对山上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期待,可惜失望啊,我从没想到过二楼的草那么脏,好大尘,很幻灭。餐具做得不错,烤奶酪涂面包神还原
“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难怪片名让我有种莫名的熟悉感,看正片后才知道这与高畑勋导演、宫崎骏担任场面设定的动画剧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都改编自小说《海蒂》,真是太惊喜了。……故事温情脉脉,风景怡情养目,一段醉我心脾的观影历程。……有时,我以为看过几千部电影会审美疲劳,可当碰到心仪之作依然能看得身心愉悦。→ 2019.05.23:去看自己喜爱的电影有时就像是去赴重要的约会,要特地挑选影院、时间、座位,然后放映前要好好养精蓄锐以便看片时能有充沛的精力,循环原声配乐能让观影过程更有带入感更能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没有琐事分心烦心以及同场观众能不吵不闹看电影则是小幸运……就这样,一次开心愉悦、享受至极的《海蒂和爷爷》重温之旅存进了我的脑海!
C本来在之前就看过小说,再看剧情基本一样的电影很无感
明明全员好人还是贡献一桶眼泪,从头哭到尾。。。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海蒂的心可真善良。
感动的点是…?
建议改名为《海蒂和克拉拉》,或《本真与异化的软对抗及其经验认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不值得如此的高分,它不完整,尤其是关于爷爷的内容太少了不够深,纯工具人。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无感 看不下去
此片的豆瓣分真是虚高了。该有的铺垫一点没有,很多地方很突兀没有说服力,甚至很扯。相比影评里他们提到的原著,电影一般 原著不错。打个一星平衡下
我以为是个煽情催泪片,结果????感觉被骗了,就很一般啊,没任何值得记住的点,为啥这么高分?没任何共鸣点。爷爷,感情也不到位,通篇很无聊,给小孩看还行。
一种单纯的美好。海蒂的心灵与阿尔卑斯山的美景,都是自然的馈赠。
5.5/10 完全按照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