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最好的西部片,没有之一配乐摄影高度统一的完美结合剧本也是短平快,一句废话没有,不烧脑,这句是褒义。
就踏踏实实的讲好一个故事,没有炫技,没有煽情,但是打动人心。
看到有些影评讲这片子神似老无所依,不知道po主们看没看过老无所依看没看过科恩,这片子除了跟老无所依一样都是西部风,其他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着各自独特完美的内核。
这片子有太多惊艳的细节,太多精彩的小人物,开头兑换硬币的德州大爷,给派派介绍工作的胖女服务员,彪悍的老太太服务员。
太多精彩的细节勾勒出美国西部的衰败现状,沉默寡言不善表达的兄弟情谊,出言不逊相互挤兑的警察搭档,太多太多让人铭记于心的情节,2016最佳电影ps.除了派派小队长,他哥是魔兽里面的麦迪文,探长倒是科恩最爱用的男演员之一绿脚趾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原文可戳要是一定要用类型来定义《赴汤蹈火》这部电影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是一部抢劫犯罪片,和以前许多同类型的电影一样,这部片也是执法人员和不法之徒,在美国西南部荒凉边境地带的对峙。
但是《赴汤蹈火》又远不止如此,这不是那种简单的银行劫匪电影,人物也不是歧视黑人的坏蛋和刚正不阿的警长,而是被重新安排过的西部场景,加了一点尖酸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内核却是两兄弟要讨回他们的土地和祖产,将被抢劫的银行塑造成冷血敲诈的反派形象。
电影的主要故事非常简单,无非是一对兄弟沿路抢劫银行,一对德州骑警紧随其后一路追踪他们。
这样的剧情在无数不普通的西部片中早已不再新鲜,但是在这看似稀松平常的剧情背后,却隐藏着无比动人的故事。
原来这对难兄难弟,哥哥坐了十年牢刚出狱,弟弟离了婚欠前妻一屁股赡养费,而他们的母亲又刚刚去世。
更倒霉的是,他们的母亲如同很多美国人面临的处境一样,没搞清楚真实的权利义务就将土地房产傻傻拿去做反向抵押贷款,若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有权查收他们的地产。
好巧不巧的是,他们此时在农场的地下探测到了大量的石油,而这些石油足以改变他们以及他们孩子的命运。
所以,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抢劫银行,以偿还贷款。
电影中的弟弟曾说:贫穷就像遗传病一样在他的家族中代代相传,而他要让他的孩子远离这种疾病。
自此以后,他是贫穷,孩子是富有;他是罪犯,而孩子是清白的。
电影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塑造的角色却都是一流的,无论是配角或是主角。
电影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两兄弟和两个骑警,个个形象鲜明,各有特色。
这两组搭档都是誓死忠于彼此,尽管性格都各不相同,却又都为着共通的目标努力着。
首先是本·福斯特饰演的罪犯哥哥,又坏又狂,个性冲动,放荡不羁,给人一种害怕的感觉,但是他内心深处依旧隐藏着对弟弟的深爱。
这一角色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自始至终都知道抢银行的结局和代价,所有的行为都带有一种末路英雄的悲壮气息。
这让人即使无法爱上这一角色,也会为之心疼。
其次则是克里斯·派恩饰演的弟弟,气质态度比哥哥斯文,但眼神有着无法掩饰的警觉与坚毅,本质善良但带着“我可不是吃素的”味道。
作为整起事件的策划者,他有着独特的老练和有条不紊,也同样有着牺牲一切的决心。
这对兄弟就像是圣经里的该隐和亚伯,感觉上有点抢劫惊悚片的元素,但是又能让人感觉到一家人在为彼此而奋斗。
这也正是电影的独到之处,正如导演本人所说的:身为导演,我一向不喜欢道德寓意非黑即白的故事,所以我这部片用的是我所谓的“赎罪性犯罪行为”,让好人基于善良的原因去做坏事。
他们的对立面则是这对德州骑警,一位是即将退休的老警员,投入一切追查案件的原因是在于对退休后无聊生活的恐惧;另一位则是印第安原住民和墨西哥裔的混血,沉默寡言,忍受着搭档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玩笑。
更厉害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就连小配角都被塑造得个性鲜明。
在餐厅中与弟弟调情的女服务员,两幕戏就展示出她的生活困境,她的坚毅勇敢,她的不亢不卑;而给两位骑警点餐的老服务员,仅仅只是一段台词,便让人印象深刻;还有目光呆滞的银行出纳,持枪反击的银行顾客,都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些角色的成功塑造之上,电影建构出的是更深而广的意境。
电影镜头下的德州荒原,一望无际,渺无人烟,是一个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的世界,万事万物都不会在意你。
电影中有一幕,平原大火使得马群奔逃,路过的骑警只是叹一声爱莫能助,牛仔们只能靠自己。
因为这片土地实在太过辽阔了,人事又太过萧条了。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大自然无情,人本身更是无情。
这也正是电影不断强调的主题,这片土地上的代代抢夺。
白人先是从原住民手上抢来了土地财产,而银行又从白人手上把一切“抢来”,一遍又一遍,永不停歇。
在这些抢夺之下形成的弱势群体,几乎永世不可翻身,电影中两兄弟想出的唯一办法便是去抢银行。
在德州这片人人都是牛仔的土地上,主辈们通过他们手上的枪,开拓进取,从原住民手上抢到了土地和财富;而现在银行和大资本家们又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从他们手上“抢走”了财富。
一切就像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一般。
但是电影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银行是如何敲诈百姓的,甚至没有直接讲述两兄弟的母亲是如何把土地抵押出去的,而这一切全是通过电影中各个人物的对话来展示的。
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镜头快速扫过,路边挂满了的“小额贷款”、“土地出售”的广告牌。
或许美国梦实质上早已消失,但身处美丽愿景中的民众们,很多是到了08年的金融危机失去房子、退休金与种种尊严后,才真正梦醒,开始面对或许美国梦早已不存在的现实。
这也正是美国新任总统川普的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打动人心的原因。
电影的最后,烈日高照,镜头慢慢下垂,直到贴近土地,镜头前满是枯草,意味深长地暗示着这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独留无奈感在观众心头。
最后再补充一句,这部电影的摄影和配乐都非常优秀,值得反复观看,细细品尝。
影片最后Jeff Bridges掖好手枪走进农场时,盯着他移动的Toby的背影活像一头蹲守在莽野的荒草中等待捕食的美洲豹。
“活的像美洲豹一样”可以算是他哥哥的遗言之一。
是啊,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祖祖辈辈受穷,妻离子散母亡,连家园都危在旦夕的时刻,拼死杀向食物链的顶端,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路郁郁寡欢,有点跟着大哥打酱油感觉的Toby在最后和退休警长的对视对话中,逼格顿时升华到天花板。
构思有变化,但并不出格。
摄影走的是西部片中苍伤的一路。
插曲更是锦上添彩,贴切到宛如默片时代分场的字幕。
赢得如此喝彩也反面看出美国今日的戾气普遍之重。
早一点看到这个片子,就早知道川普会赢的毫无悬念了。
如果石油就在你脚下如果有人抢了你的钱,你是不是应该抢回来(至少叫个警察叔叔帮忙)?
但,如果抢你钱的人是银行,我还是会抢回来,故事就这么展开了:兄弟版Bonnie and Clyde,冷静男和爆裂男,套头衫、黑丝袜,劫匪好搭档冲进银行好汉一声吼:哟,把赚钱的抽屉打开。
老警察和他的印第安人搭档,老警察从头嘲笑印第安人搭档到最后,中间插了一句:如果哪个任务我死了,你肯定会怀念我的,所以就珍惜现在吧。
只抢小银行,只抢小钱,只在早上,起的比鸡早,抢完埋车。
完美!!
老警察是老司机,天网恢恢,走遍全球都通用。
………………………………最后一次总要干票大的,最后一票总是出事,最后一票总夹杂着豪情万丈爆裂男一句go fuck yourself,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引开了警察,冷静男回一句go fuck yourself too,带走了抢回来的被银行抢走的美刀。
(银行只会贷给你最少的钱,刚刚好让你的整个人生来偿还)(ZBZY好邪恶,还是SHZY好)爆裂男死,冷静男付清了贷款,拥有了房子脚下的石油,用信托基金都给了他的小孩。
(贫穷是会传染的疾病,会世世代代传染下去,再也不想后代一贫如洗,向他一样,做一些不该做的事)然而他再也没有爆裂男这个好兄弟,老警察也没有可以嘲笑的印第安裔搭档。
---如果石油就在你的脚下,请珍惜你的好兄弟
《#赴汤蹈火#》刻画的男人间的情感尤其含蓄,搭档、兄弟…皆是,显得尤其赤诚,让人羡慕,以至于看着看着便开始对这一对兄弟开始同情,他俩在夕阳下互相嬉戏尤其让我感动。
故事不单纯是抢银行,因为就像老警说的那句话,“你哥哥抢银行我明白,但你我就不明白了,抢的钱你也没有花出去,你也不缺那一点钱。
”这时候男主说了一句话,“贫穷像是疾病,传染一代又一代,传染给所有你认识的人。
但我儿子不会这样了。
”你来我往的台词背后,两个主角的姿态非常动人,并把内在主题表达了出来,而在此之前创作者早就用很多轻描淡写的细节做了铺垫。
最终,故事在浓郁的德州风情里,折射出美国阶级固化、底层生活现状等社会问题。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美国是在发达国家里阶级固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阶级固化的指数基本代表着底层人民生活的绝望指数,他们没有机会翻身,无法接受昂贵的高等教育,进而无法拥有优秀的工作机会,很多“穷过三代”的家庭濒临绝望。
或许只有像男主这样,寄希望于家里的农场突然天降“石油”,或者中个彩票才会改变,但如此幸运又能有几人尝到呢?
何况,即便家中探明了石油,但债台高筑、家庭离散,男主依旧面临继续赤贫下去的危机。
对啊,也难怪人们会选择川普。
阶级固化势必会造成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抢银行走上极端、犯罪道路情理之中。
如果大范围底层人民生活崩塌,那么这群人必会起来反抗,社会就会变得动荡。
所谓的艺术史,是艺术家的历史,而艺术家就是这样一群体恤时代苦难的人,这不是政治正确,这是艺术应有的姿态。
现实狗血,然而终究是现实,我们无法把现实的事情还原到银幕上,并堂而皇之的把它称为艺术,经典一定是更高、更抽象的创作。
难得的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就是在借这样一个高度艺术化的创作来讲述如上沉重的主题,故事缓慢不乏吸引力,在德州广阔的土地上乡乐飘扬,都是它难得的优点。
这种艺术创造和社会责任感,是《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月光男孩》这类过度关注“某个人”的小格局所不具备的,尽管在自由主义泛滥的当下,个性和个人际遇更能讨我们喜欢和鼓掌。
中国阶级固化比美国还要严重,财富的社会流动性可谓极差。
有些家庭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似乎只有后代的高考。
然而,我们国家的导演们尚未有一部,哪怕一部关注过这件事。
也或许是我没有看到吧。
「我爱你,托比,我说真的。
」「我也爱你。
」「嘿,托比,去你丫的!
」「去你丫的!
」霍华德兄弟俩笑着分道扬镳,言语和神态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谁能想到就在前不久,他们刚刚抢了第三家银行。
而这亦是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次道别。
从2015年到2017年,银幕上连续出现了三部口碑炸裂的带有西部元素的电影——《边境杀手》、《赴汤蹈火》以及《猎凶风河谷》。
虽然这三部作品的导演各不相同(分别为丹尼斯·维伦纽瓦、大卫·麦肯齐、泰勒·谢里丹),但编剧却是同一个人:泰勒·谢里丹。
难能可贵的是,这三部影片全都达到了奥斯卡入围级别的水准,堪称其个人的「西部三部曲」。
作为一个古老的「神话」(安德烈·巴赞语),西部片经过了上世纪的黄金年代、逐步没落和几乎绝迹,到了新世纪又显现出不同的样貌。
一些早先被固化的主题、人物或元素被打破重组,并且加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征。
注意一个时间节点,本片的上映时间是2016年。
敏感的观众应该能够意识到,这是川普当选总统的那一年。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美国梦的具象化,就是男主人在工业企业上班,女主人做全职太太,家里住着独栋房子,养着至少两个孩子还有猫狗,家里有一到两台车,依靠男主人的薪水就足以比较高的水准养活全家。
而到了懂王上台,美国梦真的就只是一个「梦」了。
在衰朽的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社会呈现着瓦解的状态。
失业的工人是不可能从事价值更高的岗位的,只可能干更低级的工种、或者失业。
而这两者,都将摧毁原本依靠生产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社会,让社会变得碎片化和混乱,令原本的工人走向酗酒、吸毒乃至犯罪。
当大城市日益依赖于全球化的红利时,中小城市和农村则成为了全球化的受害者。
一些人看到的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无限机遇,一些人看到的则是被巨型企业摧毁的本地社区。
《赴汤蹈火》正是无比真实的写照。
镜头中的德克萨斯满目的荒凉萧索,街道两侧随处可见小额贷款的银行广告,墙上甚至涂写着「在伊拉克驻军都有三回了,可我们连紧急财政援助都没有」这样的抱怨话语。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一般,小餐馆里的女招待会为了作为证据的小费公然顶撞警察,老牛仔们也吐槽自己吃的跟囚犯们没什么区别。
察觉出不同了吗?
在曾经传统的西部片里,现代文明(白人)对落后文明(印第安人)的征服是被颂扬的主题之一。
而到了如今,从前的掠夺者也沦为了被掠夺的对象,正如影片中印第安和墨西哥混血的助手对警长说的:「所有你看到的一切以前都是我们的,直到被你们的祖父辈夺走。
现在,你们的一切也正被慢慢剥夺。
」
而霍华德兄弟便是被社会和大企业盘剥的受害者。
哥哥坦纳有前科进过监狱,弟弟托比是个离异的父亲。
影片伊始,两兄弟的母亲去世,将一片富含石油的农场留给了托比,托比又想把这块地以信托基金的形式转给孩子,但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
问题是母亲生前在毫无金融知识的情形下,被当地的银行忽悠而把农场抵押给了对方,因此两兄弟将银行视为仇家,决定铤而走险,用从银行抢来的钱赎回祖辈的地产。
当然,有变奏的部分,也就会有原汁原味的部分。
一是对西部民风的保留。
影片中有这么个场景,两兄弟在加油站遇到了一个开着豪车的流氓,对坦纳百般挑衅,结果被托比一顿暴揍。
在其中的一个镜头里,前后景中分别是两兄弟偷来的破车、流氓开着的豪车、以及一个典型德州牛仔形象。
没有骑着马的牛仔,还能称得上西部片吗?
另有一个桥段,兄弟俩抢完银行仓惶驾车逃离,追在身后的竟然是当地的居民,甚至还举枪对射,西部民风之彪悍可见一斑。
但更重要的便是对「西部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保留。
事实上,如果将传统西部片中的西进拓荒运动这一背景去掉,我们会发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以上两种标签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且并不以「正邪」作为评判的标准。
在《赴汤蹈火》中,警匪双方共同参与到了「西部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重塑上,无论是作为正义方出现的老警长汉密尔顿和助手阿尔贝托,抑或作为邪恶方出现的坦纳和托比两兄弟,都是被影片颂扬的一部分。
归根结底,西部片就是男人戏,而男人戏就离不开「情义」。
这是男人戏的灵魂,要么狂风骤雨,要么润物无声,无一不弥漫着具有雄性张力的浪漫。
在霍华德兄弟身上,明明坦纳刚吃完十年牢饭,但听到托比想要抢银行,反而表现得比弟弟还要积极。
他的「赴汤蹈火」,就是为了能让弟弟付得起前妻赡养费,能让弟弟赎回农场留给孩子。
抢完第三家银行后,坦纳让托比去办理信托手续,独自驾车引开追兵。
逃无可逃之时,把汽车做成炸弹阻断了山路,又拎着一把大狙逼退众人,还打死了阿尔贝托,一时间豪气冲天。
而在老警长和助手身上,别看平时两人互不待见,汉密尔顿老是冲对方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小玩笑,阿尔贝托也会毫不示弱地回呛。
但是当阿尔贝托被打死后,老警长立马热血贲张,让当地的居民带路绕到后山解决了坦纳,亲手为同事报了仇。
在「兄弟情」与「同僚情」的映衬下,西部牛仔式的悍猛、孤勇和悲壮显得益发浓烈。
西方语境中的「man」要比「hero」更实在、更是对男人的褒奖。
少特么啰嗦,干就完事了。
汉密尔顿在片中咆哮过的那句话是那么得余音绕梁:「老天,我爱死德州西部了。
」只是,这些喷涌出的率性,却难以掩盖影片散发出的悲凉和无力。
故事近末,老警长再度「赴汤蹈火」,单枪匹马地前去拜会逃过制裁的托比,想要为死者讨个说法。
然而托比的一番话终究让他失去了斗志:贫穷就像疾病一样会代代相传,会感染你身边所有的人,但我的儿子不会再是这样了。
于是,英雄主义登时瓦解。
在可悲可叹的历史变迁和外部环境下,霍华德兄弟也好,汉密尔顿也好,都生活在神话破灭、秩序崩塌的西部,牛仔们始终都逃不开时代的裹挟。
♑
一部很彻底的西部片。
看惯了很多美国主旋律电影,同时也看多了把韩国政府黑出翔的韩国电影。
两者都有不错的片源。
但是今天要说的这部《赴汤蹈火》,把电影的核心放在了抽离美国主旋律和政府政治正确,它选择了一个对政治或对美国价值评判的真空。
实打实的把电影放在了美国德克斯萨州的一对兄弟身上。
但是电影并没有因此把格局变小,而是由浅入深,慢慢挖掘。
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你,处在这样一层生活的美国人民,他们的状态是如何。
电影走了两条线,一条兄弟剧情线,一条捉拿兄弟的警察线。
而这两条线各自在电影中不断提及对生活对时下的态度。
一对兄弟,哥哥野蛮冷酷,犯下过不少罪,坐过牢有不少坏毛病。
还曾错杀了自己的父亲,得不到母亲的原谅,其实在母亲最后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也未曾提及过他。
弟弟是一个老实人,但一事无成,只有一个无法经营的农场。
有一场失败的婚姻,还欠下他两个孩子的抚养费用。
哥哥为了弟弟的一句请求。
铤而走险干起了抢劫银行。
只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可以赴汤蹈火。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么。
在别人看来弟弟罪大恶极。
但是导演除去了别人的眼光,把焦点都聚焦在两兄弟身上。
兄弟情最让人着迷,兄弟情很容易让人产生怜悯之心。
特别是最后哥哥觉得自己要死了,对弟弟极为不情愿的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话,我爱你,我是真的!
弟弟听了有些吃惊,但还是回应“我也爱你。
最后两兄弟为了这句我爱你肉麻的话,最后还互相补充”fuck yourself”!但是这些正是表达了两兄弟的情谊。
是没有错,两兄弟抢劫银行,最后杀了无辜的人和警察,罪有应得罪该万死。
但这不是导演的本意,导演想用两兄弟做的事情,去反映现今美国这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活着的,这两兄弟,只是这些人中失去理智的人。
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不反抗不作为。
但是不代表他们精神状态幸福指数都很高。
电影的另一条线是警察捉拿兄弟俩的线。
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一对警察,一个本地西部牛仔的老警察,马上要退休了,另一个也是本地的印第安人。
中间他们坐着聊天有一段很重要的对话。
印第安人用一种近乎绝望的语气阐述着印第安种族绝望的未来。
以前白人是用武力驱赶印第安人。
但是现在武力没有了,不代表驱赶结束,而是用银行放贷的手段,继续驱赶着印第安人。
但是眼光放远一点看,在兄弟两眼里。
在导演的眼里,真正驱赶的并不只是印第安人。
而是把贫穷变成了一种传染病。
这正是弟弟男主对警察最后说的,贫穷是一种传染病,一代代传染下去,想一个顽疾,无法改变。
只有在他身上做些什么,哪怕伤天害理,起码他能为自己后代除去这一个叫做贫穷的传染病。
让他的后代重新站起来。
关于演技,三个男主或者三个男配。
都可圈可点。
弟弟演的冷静冷酷,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
但是有一次终于在一个跑车男威胁哥哥的时候,以暴力还击。
看起来比暴躁的弟弟还要狂暴。
往往这一种人,压抑久了,到了可以出气的地方,一下子把情绪爆发出来,是非常可怕的。
而哥哥是情绪外露型,所以在他的一生,很吃亏,坐过牢,得罪过很多人,甚至叛众离亲。
得不到母亲的原谅。
他唯一的亲人和血脉,只有自己的弟弟。
于是他对其他人的看待,他人都不是人,只有弟弟和他的家庭是人。
所以弟弟做出了种种不可理喻的罪行。
而哥哥为了弟弟的一句话,愿意赴汤蹈火,拿命来换取弟弟一家的未来。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讽刺不是么。
导演不是在歌颂这两个人的情谊,而是反问观众!
请问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至于快要退休的警察,他的立场是经过那么多风风雨雨。
他自己也没有办法做出更好的选择,最后只能告诉弟弟,你的未来,是用你的至亲的命换来的。
这个阴影,你会背负一辈子!
而我不告发你,是因为我做不出更好的选择,我也需要背负我的搭档的死的阴影一辈子。
每个人,到最后,都孤独得守着这些阴暗的秘密,过着一辈子。
请问,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非常经典老派西部片气质,同时结合了现代的节奏,有扎实的剧本和认真的投入,难怪会被热捧。
大卫·马肯兹 David Mackenzie一直不愠不火,但片子质量一向很有保证,泰勒·谢里丹 Taylor Sheridan这部写得比《边境杀手》人物更立体,包括那种最小的女服务员角色都很有意思。
如果要选个最该提名奥斯卡的我会选本·福斯特 Ben Foster吧,此片哥哥角色轻松拿下,他也是一直没运气,有过呼声应该是《信使》那年,去年的费雷斯的阿姆斯特朗传记片遗憾也扑了。
不过明年“督爷”杰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极可能获得他的第七次提名。
应该说这片成功的一方面就是有种云淡风轻的洒脱感,如今的西部题材包括公路片都想讲太多道理。
克里斯·派恩 Chris Pine真该多拍拍不一样的作品,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完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缓慢的节奏中带着感慨的情怀和沧桑的质感。
三个男人一台戏,搭档也算一个的话,那就四个吧..哥哥是典型的乖张型人格,大开大合,恣意妄为,有着宏伟的梦想,但也深藏着对家人的羁绊。
少年时误杀父亲,多次抢劫犯罪记录,这个设定基本就限制了他的“坏人”身份。
可是在整部影片当中,又似乎没觉得他与其他人有多么大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他的外在表现比较出格而已。
当然,这与西部的整体氛围有直接关系,一个服务员都可以不服咋滴一般对待顾客,也难怪生意不好 - -弟弟则是更为复杂的多面性格,总体上表现的还是内敛、稳重、成熟、善良,但是离婚这种事儿总还是有原因的吧,抢劫犯罪的想法和计划也都是他的主意,还有一个小片段,就是他“干掉”对哥哥出言不逊的小流氓,这尼玛,内在的冒险精神加上暴力倾向,绝对跟哥哥是一家人....相比之下,两位老警察,反而是搞笑担当,一通冷笑话,还是各种政治不正确的思路,民族问题都可以用来调侃,这样的豁达甚至悠闲,恐怕也就是快退休的老爷子才能有的吧影片的背景格局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导演又很NB的没有直白的说给你,而是在各种镜头中,渗透着那种沧桑破败的感觉,再加上偶尔的对话提及,一副美国西部传统经济衰落石油工业开启的画面也就在眼中了。
而且至于银行到底是怎么坑害普通人的财产这一点,也是通过人们的吐槽凸显,并没有拿个真相写给我看,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功力深厚的体现。
最后的结局,其实也算合理,但是又有些意外。
因为一直以来,兄弟俩抢银行,都搭配着西部人民的彪悍和调侃,导致观影时真没觉得抢银行是多大的罪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直没死人。
所以想当然的以为最后抢完收工,西部牛仔的情怀止步于此,从此哥俩迈向未来新生活。
但是有一点,抢银行这种事儿,一开始就说了,不是一条能回头的路。
最后总要为此留下点什么,至于是谁,其实都无所谓。
哥哥死了,弟弟回归家庭,弟弟死了,哥哥代为照顾家人,警察死一个,另一个祭奠哀思,这才是男人的情怀,不求完美,但求有种。
哥哥作为最后的牺牲者,反而是一种解脱。
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指引,作为平原之王,与众多警察对阵丝毫不落下风,抢银行时被迫杀人,但是在他眼里,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一样,都是转瞬即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间没有道德的审判,只有即刻的选择。
击毙警官,完成生涯成就,紧接着被击杀,从此脱离这片苦海。
按理说,他的死应该是正义而道德的,但是在西部,每个人都没有这样的感觉。
印第安警官,确实有些令人惋惜,戎马一生,却在对阵中迅速领了便当,这正是影片所体现的,生命,在广阔的西部世界中,是多么的渺小。
至于剩下的弟弟和老警官,伴随着过去世界的崩塌和远离,面对着新的陌生的世界的建立,彼此之间,也许会通过那份愧疚,建立彼此新的羁绊,共同缅怀过去,走向未来。
在我心中,能和“雨夜路灯汤姆逊”相媲美的场景就只有“黄沙落日左轮枪”了。
帮派和西部,一个在文明世界中创造荒蛮,一个在荒蛮世界中创造文明,而它们使用的都是一个叫做暴力的东西。
当然,它们除了创造那些大而空的概念外,还留下了无数的秘辛和传奇,以口耳、以文字、以光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迷恋它们的原因。
而随着时间推移,当荒蛮世界不再存在,当西部已经不再需要来自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开拓者,西部片这一曾经无比辉煌名字也渐渐暗淡下去。
而那些依旧迷恋这片土地的人,也只能在每年都如大海般广阔的新片中去找寻几个有西部元素的片子,聊以慰藉罢了。
很幸运,我没有错过它。
《赴汤蹈火》并不是一部纯粹的西部类型片,它混杂了西部、犯罪、公路甚至家庭元素,但从视听上它却能够满足任何一个西部片迷的胃口。
开场:镜头中的小镇破败荒凉,第一辆车(女配)从右驶过画面,镜头不动,第二辆车(主角)从画面深处驶来并向左驶去,镜头追随车辆向左移动。
车辆被房屋遮掩但镜头继续保持运动,房屋前是从第一辆车上下来的女配角。
女配出画,车辆再次入画,镜头跟着车辆向左做环视运动,第二辆车再次被房屋遮掩而出画,而先前出画的女配再次入画,(女配的两次入画之间,镜头大致扫过180度)此时人物背后的墙上写着XXX银行,镜头继续运动,人物做短暂停留后与镜头做同方向运动。
最终,镜头停留在一个街道(左)房屋(右)各占一半的位置(中间就是银行大门),女配和主角在夹角处的大门相遇,主角举起枪:“Be quiet”。
打劫!
在这个大概70S的长镜头中,镜头保持匀速做了一次非定点的环视运动,就在这个镜头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便被直接铺陈开来。
在第一次抢劫后,两名主角在车中有了第一次对话,观众也获得了一部分有关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的信息。
短暂的对话和一部分空镜头(破败景象和石油设施,基本是全片空镜头的主要视觉元素)之后影片直接进入到第二次抢劫,这次抢劫更加的迅速,之后又是一段车中对话。
在事件的进行中,渐次的揭开人物关系,人物背景以及人物性格,这是本片较为高明的一点。
第二次抢劫对话后,镜头来到车外,升高,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德州草原,林立的抽油机,还有片名《HELL OR HIGH WATER》(《生的憋屈,还是死的壮烈》笔者意译_(:зゝ∠)_),同时影片主题曲之一《Dlloar Bill Blues》响起,全片风格和基调至此建立:一片死去的西部土地上,两个或者说四个(加上警探二人组)活着的西部人的故事。
至于它是不是纯粹的古典的西部类型片,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这部片在开头就GET到了我的每一个点。
如果抛开“抢银行”这个西部典型事件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讲的是两个非西部典型的内核:底层对抗大资本和责任。
资本的原罪:兄弟二人为了保住母亲的农场(有石油),必须还银行的债,然后他们选择了去抢银行。
“还债”这一先决条件,从先天上就洗白了二人的行动动机,而抢劫银行去还银行的债,这一看似荒诞的举动也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悲凉,兄长刚出狱,弟弟被妻儿抛弃,世上唯一疼爱二人的母亲也刚刚去世,而母亲留下的农场却要被银行巧取豪夺,这两个角色从人设上就处于末路之地。
于是便有了末路之为。
杀人者人恒杀之,抢劫银行这一职业虽然高回报,但也高风险。
然而却是兄弟二人唯一能做,唯一能保住农场的方法。
这种宿命的无力感,末路穷途的悲凉感,贯穿了全片始终。
令人更加感到荒诞的是,主角始终对抗的银行,最后却也庇护了他。
同时主角对抗银行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另一个大资本:石油公司的庇护。
而二者庇护主角的最终目的则是利益二字。
关于热钱涌入电影圈造成的大量烂片,有一个圈内编剧曾说“资本是条狗,进门就找屎吃。
”而在本片,在西部,资本不是条吃屎的狗,而是条吃人不见血的狼,是所有罪恶和死亡的始作俑者。
责任的羁绊:兄弟二人为什么要保住农场,弟弟是因为要给妻儿留下一笔可靠的收入(农场的石油开采权),是要尽父亲和丈夫这两个角色的责任;哥哥是要尽儿子(死在自己服刑期间的母亲一直是由弟弟照顾),还有兄长的责任,对弟弟而言还有妻儿,对哥哥来言这世上只有弟弟了。
当然对弟弟来说,哥哥也同样重要。
片中曾用两个事件来侧证两人的情感。
一是加油站,弟弟殴打威胁哥哥的混混,二是赌场,哥哥威胁弟弟身边的妓女。
兄弟二人为了家庭的责任去抢银行,警探二人为了工作的责任去追捕兄弟二人。
责任,就成为了本片的核心人物动机。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下“督爷”杰夫·布里吉斯,一个演配角都能抢主角戏的男人。
警探二人组能够在观众情感上与兄弟二人组形成势均力敌的对立,可以说是督爷起了绝大部分作用。
在与印第安搭档(符号化的角色设定)的互动中,督爷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观众的情感位移,甚至形成了“杀死印第安警探的兄长必须死”这一情感伏笔。
使得剧情能够顺利过渡,风格也能贯穿始终。
相比《老无所依》里汤米李琼斯那个无力,衰弱的西部警探形象,还有《夜行动物》中迈克尔·珊农(西部警探专业户)那个脸谱化的形象。
督爷在本片中塑造的警探无疑更加强势,也更加适合本片,一个衰老但不衰弱的猎手。
一个为了家庭,一个为工作,两路人为了同样的羁绊不得不端起枪杀个你死我活,从而保护自己的热爱。
好人和坏人,这两个词在此,没有丝毫用处。
虽然西部依然“民风淳朴”,打个劫被全镇人持枪围堵,但他们不是骑着马,而是开着车。
这片土地曾经有畜群崩腾如潮,曾经有牛仔快意恩仇,曾经有无数个午时等待着左轮中的那发子弹,曾有无数的汗和血滋润着无数的传奇。
而现在却只有荒芜的小镇和同样荒芜的心。
还有什么比举目四望,入眼的不是炊烟和落日,而是林立的抽油机更令一个西部人无望的呢?
PS:附上几首BGM 《sleeping on the blacktop》《outlaw state of mind》《dust of the chasee》《dollar bill blues》
这个电影乍看之下气氛很好,人物拽酷,批判大银行。可其实缺乏基本的人物塑造,且不说剧情到了最后强行收尾的巨大漏洞,兄弟二人的动机也很成问题:创作者把一百多年前白人西部拓荒拿来和现在银行入侵做类比,可二者有本质区别-他们是先成为了资本体制的一部分(借贷等),再被体制甩了的啊
别具一格的当代反类型片,公路-西部-犯罪-buddy film类型混融。配乐老派怀旧,摄影也突出了德州荒漠的空寂感。零闪回+复杂往事渐次揭示+人物背景留白的技法让我想起[勇士]。老板娘的“你们不吃什么?”和老警长与印第安混血搭档的政治不正确玩笑令人忍俊不禁。银行与石油的元素很妙。(8.3/10)
重看。评价基本不变。开头的抢劫戏从影像上极具真实的时间流动上来看确实是新现实主义风骨,可是后面大部分的对话都成了典型的美式吹牛逼场景,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指向,只是为了好看。剧本上面的缓缓到来确实使得后面的结尾足够有韵味,但导演在声音上的通俗审美让人很想吐槽。总体而言算是一部有惊艳的地方但平庸为主色的电影。
不敢恭维.
无话可说。
P。强烈的风格把原材料因坏朽散发的异味遮掩了。
沉闷得让人心疼
挺平淡的故事,几乎没什么惊喜
歌美,景美。而已。
实在看不下去了
太好看
好看,各种服气
看个风景?一枪爆头可以的。节奏也太慢了吧……
3.5
银行抢了我的地,于是我抢银行的钱;你兄弟杀了我搭档,于是我杀你兄弟。有人有枪,给后代留下土地石油;有人有枪,却只能留下命没有土地没有石油。蒙面抢劫者问老头:你带枪了吗?老头:我当然带枪了。这就是德州。影片镜头感不错,节奏略显沉闷,喜欢这种的除外。克里斯派恩的眼睛真好看
喜欢这种故事简单但角色复杂的故事,德州真的是民风彪悍,本福斯特站在马路上一夫当关举枪扫射那段简直帅爆了,克里斯派恩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表演代表作。督爷那部分是挺像《老无所依》的。7/10
恶政与恶人,细节和气氛还差一些,反高潮,开放式结尾。
很好很德州
《赴汤蹈火》德州风骨,离婚丈夫纠结累犯哥哥抢银行只为还贷款,留地产抚养妻儿;土鳖做派,酗酒哥哥拉上弟弟亡命徒只为尽孝心,杀警员拼命救弟;廉颇老矣,退休警官伙同搭档破劫案真心德州老头,报血仇寻案到底#很简单但却非常风格化的故事,就是够土、够糙、够劲、够硌人#
好无聊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