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

قضية رقم ٢٣,给我一个道歉(港),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台),侮辱,诋毁,The Insult,L'insulte

主演:阿德尔·卡拉姆,卡梅尔·埃尔·巴沙,卡米尔·萨拉米,戴曼德·布·阿布德,丽塔·哈耶克,塔拉尔·朱尔迪,克里斯汀·乔艾里,朱莉娅·卡萨,里法特·托贝,卡洛斯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法国,塞浦路斯,比利时,美国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17

《羞辱》剧照

羞辱 剧照 NO.1羞辱 剧照 NO.2羞辱 剧照 NO.3羞辱 剧照 NO.4羞辱 剧照 NO.5羞辱 剧照 NO.6羞辱 剧照 NO.13羞辱 剧照 NO.14羞辱 剧照 NO.15羞辱 剧照 NO.16羞辱 剧照 NO.17羞辱 剧照 NO.18羞辱 剧照 NO.19羞辱 剧照 NO.20

《羞辱》剧情介绍

羞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在媒体的推动下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动荡。看似两人之间的小事,实际上牵扯出整个中东的政治及信仰问题,由此影片引发人们有关真相、信仰、人性与和平的思考。男主卡梅尔·巴沙凭借此片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画皮笔仙大战贞子2鹊桥兄弟们堂下何人欲望都市非常秀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新编集版外出就餐学会驾驶蕾哈娜内衣秀加油,你是最棒的极速保镖暗夜呢喃我们恋爱的履历落跑少女仙班校园2嗜血本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魔轮软饭男乱反射猛龙特囧不死者之王第三季冬日恋歌爱,没有明天实习医生风云第六季吾父吾子冬至海洋天堂冰血暴第一季

《羞辱》长篇影评

 1 ) 两个体面人

1.美式make a story传统 在我过去看到过的美国的影视作品中,有关法庭情景的场面,总缺不了编故事这个环节:如果你想赢得这场诉讼,那么你要给自己的行为编一个完美借口,不知道过去的综艺好声音热衷于编苦情戏的背景是不是从这里学来的。

你有没有犯罪不重要,只要你说得够真挚动人,仿佛你的所有罪恶都可以被赦免,在我印象中Rick&Morty曾经有一集讽刺过这个现象。

2.巴基斯坦&黎巴嫩的体面人 如果美国的法庭靠编故事就能获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自然就要怀疑他们言论的真实性,其实从美、韩国家的影视作品中的感觉,他们是推崇弄虚作假,靠一些小聪明小伎俩去获得胜利的(或短暂)。

这一比较起来,片中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体面人就让我印象很深刻了,他们不愿意去撒谎,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在法庭上说对自己有利的言论。

这不禁让我想起《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当你表达的比你内心感受到的更多的时候,就是在撒谎。

”而且片中第二次庭审时,控方律师用巴基斯坦大哥过去做的恶行去佐证他的天性就是一个暴力恶毒的人,也让我想起了默尔索的庭审。

不过话说回来,我对这种体面人是非常敬佩的,他们能够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也愿意和干扰他们的人抗争,不妥协。

当这种抗争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还仍然为了自己的尊严坚持时,就会收获尊重。

3.爱哭鬼 片中巴基斯坦大哥第二次跑到黎巴嫩小哥仓库把他痛骂一番的时候,说我们遭受了比你们多得多的苦难和牺牲,而你们只是被龙卷风的边缘扫过,就寻死觅活,都是些没用的爱哭鬼(大意是这样)。

其中猛一听感觉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任何的悲剧只要发生了,创伤都是无法修复的,甚至巴基斯坦人民一直经历战争的摧残,反而更能够适应一些,影片中说对于巴基斯坦难民的问题大家都听得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不公平,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承受更多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而香蕉园的人民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却被战争波及被屠杀,这种创伤,对当地人民来说绝不亚于巴基斯坦的悲痛。

4律师认为美国议员道歉是体面的方式 影片里很有意思的一幕,控方律师宣读一则新闻:美国议员辱骂空姐是bitch,而美国法庭判他通过报刊向全国道歉。

并且认为这是体面的解决方式,我猜测编剧或者导演安排这一幕是为了表达面对侮辱,致歉是比冲突更好的解决方式,但是这个例子我实在无法苟同。

且不说美国一手阿拉伯之春搞得他们国家内战不断,单单是这种吹捧西方自由民主的方式就让我感到不适,不过也由此可见美国的政宣舆论工作做得多么优秀,舆论的话筒,我们还是不好抢啊。

5.律师父女 影片将控方和辩方律师设置为父女,分别为巴基斯坦人和黎巴嫩人辩护,也暗示着国家内战的分裂,其实就是父女之间的战争,无论什么创伤都是亲者恨仇者快的结果,但是冲动和仇恨让人民蒙蔽了双眼,导演通过暗示明示,都说明了他们双方都是背负偏见和仇恨的。

但是他们之间如果不能理智,注定是两败俱伤。

其实大家可以这么理解一下内战分裂,我们遇到天南海北的人,或者去到各个省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有时候脑子里可能也会有一闪而过的地域黑的想法。

但是如果让你把那个省,突然换成了一个国家,你和他属于不同国籍,是不是就有些毛骨悚然了。

再发生内战,你们原本是两个隔壁省份,突然成为两个国家还要不断战争、冲突、流血……这样想想内战真的算是国之殇了。

 2 ) 种族主义

这电影太棒了 由一个火星引发的核弹如果在一个国家 把辱骂当做合理的言论自由如果民众上诉维护自身权利被更高权利所限制——“我是总统我当然有权利这么做”如果把对另一个人民族仇恨和歧视当做常态尊重人的权利放下仇恨这就是电影所讲述的开始我对男主这个人很讨厌 认为他就是个糟糕的种族主义者 甚至枉顾怀孕的妻子 后来慢慢明白了 这一切都不简单 这就是他多年无法回归家乡的原因 本质上我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坏人 他给巴基斯坦人修车那段安排的真棒 你本能的想要去帮助他人 他实际上是被种族仇恨所裹挟 被剥夺了自我意识 他辱骂的不是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这个人所代表的 就像律师说的一样 这是人性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 我不见得做得更好巴基斯坦人的行为我也能理解 只要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承受这么多痛苦 灾难 不公 都会做出反应 痛苦与愤怒需要被感受到 最后他给男主道歉的戏也安排的很好 当男主打了他一拳之后 我想他真的理解他了 他原谅了他 我很喜欢两人最后相视的微小 一笑泯恩仇 他们发下了心中的仇恨虽然电影情节非常紧凑 但是也很细腻 比如男主回到故乡重新面对曾经的一切 小时候他在香蕉车上纯真的笑容 妻子在看过纪录片之后 痛苦与悲伤的表情代表她理解了丈夫的行为 我想他们经历这件事之后更亲密了 还有巴基斯坦人的低沉与卑微 好像一直被压抑着 演技真的不错 许久被压迫之后 他不敢声张自己的权利 不敢反抗 他总是低着头 只有被逼入死角之后被动做出反击 他代表了大多数难民的状态 你是否真正关心他人律师父女的对手戏也很好看 我真是爱死法庭戏了 它代表了逻辑 智慧 狡诈 正义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讨论对与错 当一切拿到台面上来 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你只有看清楚才能解决 尊重对与错 就是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 很多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是不允许你讨论的 只是强制你去遵从我想从水管这样的琐事出发并不荒谬 因为种族仇恨就是这么产生的 比如你去问任何一个种族歧视者为什么歧视他人 他们说不出根本的原因 我就是恨你如此简单 这源自于人性 动物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本能 也许在几万年前这帮助我们人类更好生存 但我们人类不是野兽不是嘛 也许最初的可能就是比水管更小的琐事导致纠纷 最后扩展到全部两个种族 几个世代之后没有人记得为什么仇恨彼此 只记得恨 也许恨比爱更有生命力我们应该不让任何种族主义所裹挟 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利益 如果人人只是关注自己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 那么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

 3 ) 建议此片重映

这种“以小见大”实际上非常矛盾。

一方面,若不是这场本是误会口角的纠纷不知不觉被放大到政治层面,去不得不深挖并探讨历史、民族、信仰留下的从未结束“战争”,我们可能不会了解多方复杂纠缠的苦难,也不会理解最后点出的苦难的平等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上升”和“煽动”又是否必要,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绑架了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

你可以说两方的对峙是两个民族背后现存问题和遗留问题的缩影,但就此个案而言,巴勒斯坦的工头可以代表所有巴勒斯坦难民或是曾经犯下错误的巴勒斯坦入侵者吗?

而黎巴嫩的修车行主,他的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又真的能够代表他背后的所有人吗?

这种无形的绑架实则混入了太多无关的要素,一则煽动仇恨,加剧国内本就对立紧张的局势,二则重新扒开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曾经历过惨痛过去的人的伤口。

同时,当已混入如此之多的民族、历史、政治之类的“大命题”之后,当事人真正的诉求,也就是本案的核心,也难免遭遇裹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

所以最后的那个尊重伤口,苦难平等的立意在我看来可能就稍逊色于中间访谈中出现过的:“我们并不能改变过去,我们可以铭记它,但不可纠缠于它,以至于受控于它。

过去即过去。

It’s time to turn the page.”#我们何时才能免于不加节制的绑架与裹挟(百子湾电影资料馆放一半机器就坏了,又淋着雨回宿舍补完。

🙃)

 4 ) 羞辱

影片最后,导演为这场殃及全国的庭辩画上了休止符,最终的判决没有和稀泥,也没有留下开放式结局,而是当庭宣布亚西尔无罪。

亚西尔重获了自由,女律师战胜了父亲。

托尼表面上输了官司,却也解开了心结,因为他拿到了亚西尔的那句道歉,并且让那件被历史无视的、导致母亲死亡的大屠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结尾的对视,两个人都有眉毛、嘴角略微上扬的微表情,这是微笑的动作。

虽然没有笑的那么明显,依然能看出两人之间已经没事了。

 5 ) 羞辱

电影以两个同样生活在黎巴嫩的男人的争执开始,在两人官司结束后释然的对视里结束。

可以确定的是,影片里的复杂历史背景是两个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男人争端的潜在诱因。

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单从电影开头场景和结尾部分就可以看出,“和解”显然最终达成了。

观影前半部分时,心中暗自觉得那个黎巴嫩的名叫托尼的男人不可理喻,出言不逊后被打断两根肋骨应是自食苦果,而当导演借律师之手播放出托尼出生之地曾经的内乱视频时,导演想表达什么,已经昭然若揭,原来通常被认为是迫害者的黎巴嫩也曾遭受过无可磨灭的伤害,黎巴嫩人心中一直有着愤怒和创伤,这些只是被历史和时间掩埋了,但是正如电影中所说,真相值得被关注,没人享有承受苦难的特权,作为观影者的我也不再只是为谁感到义愤填膺为谁感到同情。

法庭上对峙的不仅是个人了,更是两个经受过不同历史的群体了,和解或许是对峙的良药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点令我很感兴趣,或者说让我很有感触。

即是:为什么群体的愤怒情绪那么容易被煽动,政客或者另有一些其他目的的人是否会利用煽动群众情绪而达到一些个人目的。

影片中因为法庭对峙的视频流出以及媒体蜂拥而至的关注和实时报道,两个不同利益集体情绪被点燃乃至扩大,游行、暴动、流血冲突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让我想起一些社会冲突,例如国内的8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被煽动后的群体力量又是可怕的,有了压倒性优势,就不再有恐惧,暴力成了耀武扬威的武器,个人的权利不过是草芥,愤怒情绪压制了理智思考,而失去了理智的人们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成为傀儡。

我能想到这些可能也是于电影本身的解读离题万里了。

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值得再看的电影,在对中东地区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我想我会再看一遍的。

 6 ) 现实中的恨意该如何收尾

(文/杨时旸) 《羞辱》这样的电影天然具备话题性,或许,从某个角度去看,它都无需有意创作,只从当地生活里随意截取,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故事。

一位黎巴嫩基督徒,一位巴勒斯坦难民,两个脾气不好,性格执拗的男人,因为施工改造一截水管发生了争吵,争议一点点升级,最终闹上法庭,而他们两人背后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信仰,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常年积攒的仇恨和对立被大范围地激发出来,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

从叙事形态上看,《羞辱》很像如今人们已经熟悉的新闻特稿模式,一个小切口和纵深一刀,从一个小事件窥探社会的骨骼和肌理。

客观地讲,这电影的手法满是匠气,尤其故事进展到高潮的时候,社会上大规模的抗议行动和法庭中二人律师的对峙,以及双方各自在私人生活中的无奈和惶惑,这结合、对照的写法显得毫无新意,但在老旧的叙事模式之外,引发出的有关于人心、仇恨、和解这些道德议题则更有价值得多。

仇恨到底如何被构建又是否真的能够消弭,这是《羞辱》引发出的最有价值的思考。

故事从一场蛊惑人心的演讲开始,托尼·汉纳坐在台下神情投入,他跟着领袖的语气欢呼、鼓掌,集会结束之后,他开车回家,车中展现了两个细节,后视镜上挂着的十字架以及广播中播放的进行曲,这是他两种信仰的来源,一个来自神圣的高处,一个来自周遭的现实,每天共构着他的精神世界。

从这里开始,广播的声音就随时出现在故事之中,他和巴勒斯坦的难民亚西尔发生争执的时候,政治广播同样响彻在他的工厂车间,这样一来,一切就变得清晰,托尼·汉纳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仇恨培养皿,他将强硬领导者的画像挂在家中,工作的时候收听着情绪激昂的广播,这种浸润造成了他时刻准备战斗的心理状态,他生活在俗常世间,不过就是个小小汽车修理行的老板,每天和机油、扳手打交道,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把自己提升为了战士。

这是之后那发生的一切的心理基础。

而这又引发了另一个议题,到底是周遭一切鼓动激发了他的仇恨还是他心中原本就有仇恨的种子,只是找到了合适的雨露?

现实生活的失落、逼仄、无奈和无望,以及曾经经历的无法言说的痛楚,共同淬炼出了仇恨,他依靠易怒与攻击性完成自我存在感的确认。

这不只发生在中东,我们在平日也能感同身受。

亚西尔作为工程队的员工,但他难民的身份变成了最大的阻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争执并非一个人针对另一个人,而是一种意识形态针对另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发生争吵的瞬间,托尼·汉纳将自己代入了更宏大的象征,自己象征着黎巴嫩的基督徒,受到巴勒斯坦一方侵扰的社群的代言者,那根水管不过就是引线,将长久埋藏着的矛盾点燃,这是身份和身份的对决,而非个人与个人的矛盾。

《羞辱》中的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法庭上,质证戏码不只是辩护和交锋,也成为了一次袒露,让双方以及双方背后的阵营袒露自我真实想法,法庭中,每个人身后的旁听者以及延伸到法庭之外的,挤满街头和道路的那些各自的支持者,都把这次庭审当做了难得的表达和纾解自我的渠道,当然,愤怒注定引发了狂乱。

其实,托尼·汉纳和亚西尔两个人都是受害者,仇恨的受害者,他们曾经的生活被毁,村庄被屠戮,自己被驱赶,命运境遇陡然变化失控,漩涡将他们裹挟其中,无计可施,这漩涡旋转起来,将每个人卷入,将每个人甩脱,当他们回归日常,必然夹带着无法释怀的恨意,凝视彼此。

这恨意如何清除,依靠什么涤荡和抵挡,谁能解释?

那块土地充满灾祸,战火,多年以来从未真正安宁,就像电视中那位军方领袖所言,战争结束了,但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结束。

仇恨依然升腾,心中的恨意到底该如何熄灭?

这故事的结尾,让每个人松了一口气,无罪的判决,解放了双方,他们在疲累的对峙之后,已经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但是这和解仍泛着理想主义的光泽,真实世界里恨意不会轻易消弭,大团圆的结尾毕竟是人造的戏码,这现实世界中的恨意到底该如何收尾?

 7 ) 几点思考

第一:这件事可以归因到黎巴嫩内战,而与之相关的是巴以纷争,巴以纷争的直接原因是犹太教色彩非常厚重的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被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激励,而排犹主义在欧洲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追溯到耶稣因犹太教而死。

不过这一切,让我想到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或者这部电影本身的历史因素有多么繁杂,我想说的是,至少从犹太复国主义起,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得不然。

然而这些不得不最终激励人们因为一根排水管互相仇恨,不得不在让人的底线不断后退。

可怕。

第二:法庭理论上只是就某个具体事件断定对错,但法庭却是我听说过最不就事论事的地方了,你甚至会将别人的过往掘地三尺;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简直可悲。

第三:亚西尔第二次去找托尼那一段导演似乎想提供一种对等感,不过真的对等吗?

 8 ) 一切在情理之中又不可避免,或许这就是人的天性

人们一旦受到了羞辱结局只能是相互憎恨。

所谓的失去珍视之人的痛苦。

这并不是简单的丧亲、丧友之痛,而是由丧亲、丧友所引发的对世间苦难的体会:是啊,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心爱者会死于非命,理想会被现实碾碎,高尚者会为了蝼蚁枉送性命,而且,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样的事情注定每天都在重演。

战争的理由我们无所谓的,宗教、思想、资源、土地、怨恨、恋爱、心血来潮…这些无聊的理由都只是开战的借口而已。

战争永远不会绝灭,理由可以事后再想…是人的本能在寻求战争。

想想从09年7月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十年给我带来的是什么?

是羞辱,是被排斥,是被无尽的伤害。

这是一个悲惨又无聊可笑的世界。

现世即地狱。

 9 ) 不太了解他们的历史

一件小事,有时候就因为一口气难平搞得自己失去的更多,生活中我也遇到很多,一直告诫自己越生气越要冷静,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活着就一步一步来,不要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很羡慕那些知难而退的,惹不过立马软下来不硬碰硬,这其实很聪明的处世之道,没有必要过分去计较长短,人活一世难得糊涂虽然不懂他们的历史,但也能从电影中看到很多感悟很好的一部片

 10 ) 谁的尊严,被谁《羞辱》?

黎巴嫩是一个不太一样的中东地区国家,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会诞生这样一部看似荒诞却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

在阿拉伯世界中,黎巴嫩是唯一一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组成的国家,这两大宗教分庭抗礼瓜分了黎巴嫩,东区由基督教势力掌控,西区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这些宗教中的细枝末节例如逊尼派、什叶派、希腊天主教、亚美尼亚天主教暂且不谈,我们可以认为基督教的话语权掌握在天主教马龙派中,原先黎巴嫩全国过半的人都信仰基督教,而随后局势逐渐发生改变,伊斯兰教教众想进行改革以掌控国家政权,从此,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从高层国家领导军方到底层居民开始了漫长的斗争。

那贝希尔·杰马耶勒是何许人也?

贝希尔·杰马耶勒出生于一个基督教马龙派家庭,他的核心思想是“恢复黎巴嫩对自己国土的主权,恢复其全部国家权力”,要求一切外国军队包括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撤出,随后贝希尔·杰马耶勒被刺杀,以色列趁乱攻入黎巴嫩,向巴勒斯坦难民营开火,被称作“贝鲁特大屠杀”,而这一切的指挥正是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后来的以色列总统。

随着巴以冲突升级中东乱战的开始,大量巴勒斯坦犹太难民依旧涌入黎巴嫩,由此带来了大量的矛盾,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潮。

本片的戏剧冲突正是在这样简化了还特别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

片头便是一场大选,一个人在发表政治演说,本片的男主角托尼是贝希尔·杰马耶勒(当然,片头出现的那个人叫做akim?

(我怀疑是阿明·杰马耶勒)是贝希尔·杰马耶勒的接班人)的忠实拥趸,同时开篇一场夫妻搬家的戏和修理汽车的戏干脆利落的交代了托尼的政治、宗教观念和性格,简而言之就是一头倔驴,并且有一位怀胎已久的妻子。

本片第二位男主亚西尔也出现了,亚西尔是一位巴勒斯坦难民,工程师身份,同样是一头倔驴,这在上司谈话的时候也从侧面体现出他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素养,此时二位男主角有了第一次接触。

托尼违建水管还把水撒到了亚西尔身上,矛盾出现,亚西尔找到托尼,语气生硬。

此处出现了第一次“羞辱”(说是羞辱语气有些重,就当是强行扣题)托尼的行为对于亚西尔的职业素养来说是一种羞辱,以及亚西尔生硬的语气、颐指气使的态度令托尼感到自己被羞辱了。

第二次接触开始,老板进行调解,双方准备进行和解,此时老板想多方努力从托尼妻子那里打开突破口,在这里“男权”或者说是“父权”第一次出现,托尼认为亚西尔不愿意当面道歉,从女人方面入手,这对他的男性主导地位产生了冲击,羞辱了托尼的男权尊严,“此房是我买 这管是我搭”,亚西尔的态度使得矛盾再次升级,车库中的托尼看着贝希尔·杰马耶勒的讲话,这同样代表了黎巴嫩大多国民的民族主义心态。

而亚西尔的上司为了“巴勒斯坦难民营”的重建运作妥协,希望亚西尔道歉,在这里,亚西尔的身份再次被提及,亚西尔收到了羞辱,“我们相当于阿拉伯的黑鬼”这话同时也表现了巴勒斯坦难民的国民心态。

第二次接触是通过亚西尔老板的“运作”使得矛盾激化,双方同时施加了一次羞辱,同时在这当中隐藏了又一种阶层性质的羞辱,即老板代表的中产阶级对于下层为其打工的“无产阶级”的理所当然式的游说产生了羞辱行为。

接着双方准备进行和解,托尼百般羞辱亚西尔,并且提到了沙龙下令屠杀难民营的事件,这句话激怒了亚西尔,矛盾激化,产生口角,亚西尔讲男主打伤,极高的叙事效率,17分钟构建起了完整的故事前因、国民心态、阶层矛盾。

接下来准备上法庭,托尼方面与警方接触,民族主义心态一览无遗,在出租车上的争论表明这是本土黎巴嫩人对于巴勒斯坦外来者的普遍态度,而在巴勒斯坦难民营也呈现出一个巴勒斯坦工人工会的小团体结构,而亚西尔也是这群人的领袖,并且为后续发生的事件埋下伏笔。

经过20分钟左右的铺垫,双方第一次在法庭上碰撞,而双方的不合作“羞辱”了法庭的威信,同时本片的矛盾再次激化,而此处的问题在于亚西尔沉默的理由不够充分,推进戏剧冲突的铺垫过少,此时法官的行为也充满争议,并不能令人信服产生接下来的转变,而托尼掏出法律条文教育法官使得法官感到自己被“羞辱”毕竟法官是“拥有”法律的人,此时被一个“底层”教育,虽然肤浅但是也好用,并且矛盾再次升级,托尼与法庭之间也存在了冲突,而在被拖出法庭的时候说的话再一次为矛盾上升至社会矛盾埋下伏笔,法官的粗暴判决方式使得法律公信力失效,法律本身被执法者羞辱。

并且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上层建筑与下层人民群众的脱节令整个社会不稳定,全片紧张的气氛令这个故事充满张力且可以使人忘掉一些小瑕疵(毕竟肯定有人会说在TC这样见怪不怪之类的话,见仁见智)。

接着是一个过渡段,这一段就比较生硬闪回托尼的过去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也不知为何晕倒然后引出托尼的妻子早产婴儿病危的段落,而接下来的全片的第二幕律师团出现一段显得过于突兀,人物动机其实是多样的,但是并没有与后面寻找律师团打官司很好的联系起来,如果只是为了争口气中间加了这么早产一段反而打乱了叙事,初看律师团的一段感觉是又一次将叙事退回到了“建制”中来而非“复杂化行动”和“发展”,而事实上是应该是在晕倒事件一段时间之后后续剧情为律师团打算利用托尼的晕倒谋取更大的利益,影片在故事时空构建上有些含混不清,律师团角色出现的有些突兀了。

并且律师团的行为与托尼的目的背道而驰,民族主义思潮与“利益”产生冲突,更高层次的戏剧张力是有的,底层的民族主义思想民粹思想在上层看来不过是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上层的利益是什么也是一个悬疑点),隐藏的这一点也是值得玩味的。

再接着以为女律师找到加西亚,同样,双方步调一致,律师的诉求与加西亚的目标并不相同,并且在此时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一段普通的法庭辩论之后引来了一个小高潮,女律师是律师团头领的女儿,这时叙事主体转向了父权中来,父亲想“控制”女儿,走他规划好的路子,而女儿不同意,成为了被告的辩护人并且很有可能会输,而有意思的是父亲与女儿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终于“律师”这个职位并且只忠于自己想要“赢”的理念。

女儿想战胜父亲,而父亲也想赢(同样是一个悬疑点:一个大律师为什么会接这么一个小案子),双方都忽视了被代理人的意见,整个叙事的核心已经被巧妙的转移,讽刺的是二位只想争口气的辩论不知不觉已经走向了不可控的关于另一个家庭、两个宗教势力、本土人与难民之间的冲突,这二位反而在影片中后段“失语”。

二者的私人空间同样被羞辱,这是公众层面的舆论浪潮对于个人的裹挟,同样是一种羞辱。

接下来前期埋下的伏笔即加西亚的手下们来到法庭门口闹事,并且被人记录下来,事件被彻底放大至整个社会,很有意思的是“媒体”也加入战争,父亲律师的话被断章取义无限放大,而在接下来的环节父亲律师的动机被解开,同时引出了另一个事件:加西亚过去的黑历史,并且试图证明巴勒斯坦来的难民充满原罪。

父亲律师是想要达成政治诉求,而此刻再一次约旦军对于巴勒斯坦难民的黑历史被女儿律师陈述,本片至此就有些跑偏了,因为这个话题是在是过大,并且牵扯到约旦军对于巴勒斯坦难民的羞辱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政治上的羞辱行为,而在本案件中推进、上升的速度过快,与案件无关,本片核心叙事再次转移、上升,目前是三个层次之间“羞辱”关系同时在法庭上辩论,但是父亲律师说的话实在是有些过于功利,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冲突,好像预料到事情不可发展接下来也不再可控,成为犹太复国主义与巴勒斯坦人的对抗,而此时托尼、律师、和与他们对立的一方反而变得模糊,过快的上升到了巴勒斯坦人与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的斗争其实究其核心正是因为父亲律师的言论?

那么后期整个事件的动机没有踩实也令人遗憾。

后期解开了托尼阴影的扣子,1976年、达穆尔地区等关键词,说明托尼的阴影来源于1976年开始的黎巴嫩内战,有意思的一点出现了,黎巴嫩的人同样流离失所成为其他国家的难民,并且在这次战争中也有巴勒斯坦军队的影子,而在这之后黎巴嫩在以色列的主导之下又对逃亡过来的巴勒斯坦难民进行打击,至此中东乱成一锅粥的历史算是简要交代清楚了同时也可以看出要是讲好这么一个故事需要多么庞大的信息铺垫,而本身该电影也只能简要提及,若是对于中东地区的人来说可能很好理解,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需要的额外信息量太过巨大,影片本身没有交代清晰,或许这也是本片令人遗憾的地方吧。

再一次,在法庭上,托尼的童年阴影被公之于众,伤疤被撕开,是一次公审各怀鬼胎的各色人马对于他的一次羞辱。

或许这是本片最后一次提到“羞辱”。

而在加西亚与托尼私下一次见面之后“愤怒”的根源被揭开,源于嫉妒,对于和平的向往,同时在最后一幕也要达成父女的和解(而父女线其实消失很久了,只能草草结尾)以及巴勒斯坦难民和黎巴嫩本土居民的冲突,至此似乎只能草草结束了,并且在最后落实之处,女儿与父亲的冲突似乎默认被消除了,只能通过大段鸡汤式总结性台词扯扯国外扯扯时政表达本片最大的中心思想。

实在是有些可惜。

本片涉及到的历史、宗教、政治内容过多掌控不好实在是有些可惜,想来中东乱战似乎好像确实就是为了一个“尊严”:耶路撒冷之争,宗教之争,在这些战争中究竟谁才是赢家?

或许是最后那位父亲律师提到的“骂了婊子还得道歉”的国家吧,国家尊严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缺想要争取“小确幸”的尊严?

或许这同样也是对于中东地区人们心态的一种嘲讽吧。

《羞辱》短评

4.5 视角以小见大,伤口层层划开,控辩步步升级:叙事老道,表演摄人、节奏准确,非常精彩!长镜头追拍的紧凑叙事尤其非常带感 。个人恩怨加上宗教冲突家国仇恨真是无解 #片尾鸡汤瑕疵,车库挨一拳那句I'm sorry放在最后就好了,以小见大好但最后还是要放在小上#

4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噱头很大,架空了原被告个体的存在,剧本方面好莱坞类型化处理比较明显,很刻意,很煽情,其实跟《何以为家》一个路子。

8分钟前
  • LittleMessi
  • 较差

较精致的命题作文,这期节目比电影有意思。

10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还行

说实话 全程就觉得每个人都是跳梁小丑 政治 宗教信仰 无非是人类自己挂牌出来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世上的人都不值得被拯救

1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前30'(律師出場前)無聊,後30'(見完總統幫修車後)「兩邊都是受害者」說教匠氣空拍鏡頭沒完沒了⋯鷹派也有人性,命題與轉法想起《三塊廣告板》。中間近1hr俗得有力,法庭戲有high,由不足掛齒小事拉出幅軸,劇本對複雜對立情境的轉化、可恨且可憐的人物塑造,的確見功底。

18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哪个二货把巴基斯坦加在标签上的

24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选错片系列。这种题材 只有深处其中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和充分感触。

25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就凭这部电影赤裸裸辱华言论,我希望:1 以色列灭了巴勒斯坦 2 中国教训黎巴嫩

28分钟前
  • michaelworks
  • 很差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逼,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第八届北影节#

33分钟前
  • 小武
  • 推荐

一场看似不足挂齿的小口角,让两个固执男人上法庭激烈对持,并进一步引发失控的社会骚乱。黎巴嫩电影《诋毁》,通过极其过瘾而戏剧化的冲突递增,以小见大的创造出一则悲观的当代中东社会寓言。尊严在本片中分量极重,它在复杂社会里导致司法困境。狠狠打一架对彼此能带来的伤害,远远不如言语侮辱剧烈

3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影片快结束时,我手机震了一下,我摸出来看一眼是谁。旁边的女孩马上怒言“不要睇手机”。我看着她的充满正义的侧颜,仿若道德的化身。生活里我们抢着扮法官,电影里他们争着做受害者,孰不知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吞噬,何时“讨论不再只是对与错,争执而非只有赢与输”:那时,我可以请你吃爆米花。

38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电影的立意是极好的,背景资料罗列的也够详细,让不熟悉政治环境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局势,但它失败的地方在于,剧本设计的冲突漏洞太大,情节上没有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精心计算出来的钩子的目的都显得太露骨,使得《侮辱》失去了原创价值,更像是照着模版打造出的商业片。

42分钟前
  • JMXX
  • 较差

什么玩意儿 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就别这么兴逼逼了好吗 真的真的很为我国观众担忧 太鸡巴扯淡了 抛开主题不说,拍的也可以说很扯淡了,那做作的表演,好莱坞战争片的那套视听。妈蛋辣鸡。

45分钟前
  • Yarmolinsky
  • 较差

没劲

50分钟前
  • 阿桑
  • 很差

7.5,叙事节奏极好,戏剧推动力超强,几乎没有一分钟废戏。电影格局最后做的很大,基本上升到民族和地缘政治的高度,导演想要在中间寻求平衡,收束不免就显得刻意,和解来得太顺理成章整体高度就下来了一个档次,这也是比一次别离稍逊一筹的原因,但总体还是非常喜欢的,四星半。

52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没有评价的那么好,还有动不动黑中国有意思么?不可否认有不好的国货,问题也有质量好的价格高的只是你们阿拉伯人没钱买啊

57分钟前
  • れいん
  • 较差

任何一场细小的争论都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历史里在埋下人心中的伤痕和鸿沟,战争从未结束。

6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一根下水管引发的血案。其实和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引发大规模事件性质差不多,历史遗留问题及种族歧视造成难以调和的矛盾,而造成两个当事人都无法预料和阻止的大规模事件。开头对托尼很生气,感觉他太无理,老婆和女律师三观很正,后续也发现有原可诉。电影是以小事件追溯历史和种族问题现状。

1小时前
  • 瑶瑶
  • 力荐

直白到毫无观影本身的乐趣

1小时前
  • 阳光普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