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VIFF 2022. IV9. 要给意大利电影的构图和打光满分,不,超出满分的水准。大概一小时左右,从山上的雕塑家的情节,黑白转彩色,由黑白的Pirandello骨灰从罗马到西西里的故事,进入他生前写过的最后一个布鲁克林意大利小孩的钉子谋杀案。虽然感觉穿插两个故事(而不是由他的故事带出他写的故事1,2,3,这种比较常见的架构)有点点突兀的设计,仍然不妨碍教科书式的构图,色彩,打光,犹如在博物馆里看几百年的油画一般的观影体验。爱!
以后这样的作品能不能不要再进主竞赛单元啊,够浪费时间的,意大利电影有时候真的很踩雷
6/10。将诺奖作家的骨灰带回故土,棺材当作牌桌、百姓吃瓜憋笑,像更私人的《杰出公民》。后半段黑白转彩色,皮兰德娄的遗作《钉子》,完成双重告别。一阵海风带走剩余的骨灰,真温柔。并不了解这对导演兄弟,所以无感弟弟与哥哥漫长的告别。
故事的黑白和彩色部分很是割裂,但意外地不算难看。人死万事空,但活着的人却必然还要折腾一番,哪怕是一盒骨灰。运送的过程有点意思,无论是因为中世纪的迷信不起飞的飞机,还是火车上一团乱中被作为牌桌差点丢了的骨灰箱子。
和洪常秀一样,都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极度私人化的影像,也同样是极简的黑白摄影再过渡到彩色影像。不同的是,洪只是用了一小段告白来满足影迷,保罗却把已故兄长的遗作搬上银幕,不仅仅寄托怀念,更是以钉子为引,形成纪念影像——“钉子”——历史画面——观众所在的现实—的多重互文。
不愧为大奖
男人之于故土与历史的书写,再怎么告别的缱绻情深,也只是自己深陷其中。幽默并未稀释其凝重与肃穆,像是尘封了岁月的纸书,总有种陈旧的灰尘气
风格独特,一直铺陈着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前半段关于皮兰德娄的黑白影像,有历史素材,有极简风格的演绎,重温了皮兰获诺奖,死亡,二战,以及战后美军占领时的魔幻现实主义种种,有喜剧调侃。后半段彩色部分呈现皮兰德的最后一篇小说内容,关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的意大利移民用钉子杀死邻居女孩的案子,充满宿命和表现。欧洲电影还是能提供好莱坞之外的艺术创意。
斯人已逝,但作品永存
骨灰、棺材、坟墓,死亡是主题。沉重的历史缅怀>盖过了这部电影本身。
#14th BJIFF# 轻松的电影看起来是令人愉悦的,前半段是骨灰的旅程,后半段是未完成的作品,大幕拉开是电影,大幕拉上是离别,大师玩到最后,都是随心所欲了,因此看客也可以随心所欲了。
不了解背景看的一知半解,只感受到了一股乡愁,借着一场盛大却不被人理解的告别诉说意大利近代变迁,过程的艰辛和终点的唏嘘让人看到伟大和回忆终会被埋葬。影像质感和配乐真棒
就算对背景一无所知也能代入其中,对时间的表现极佳
为何意大利男孩会用钉子杀死广场上的小女孩,留给世人的谜团就像死神为何会杀死皮兰德娄。男孩选择用一生去忏悔,每年随着季节更替都来看望她的墓碑。而皮兰德娄的骨灰箱在飞机上被人嫌弃,在火车上成为牌桌,在街道上被孩子嘲弄成矮子。花瓶里溢出的骨灰被扬洒进大海,还有地方怀缅,只是已无处追问。
是拍得挺美的。但是作为两段式电影,有点无聊
一次骨灰之旅,一部未竟之作,前半是与肉身告别,作家的身后事充满灰暗,后半是向生命致意,作家的作品光彩如常。“今天的少年,明天即耄耋”沉重的主题注入90分钟的轻巧体量,入戏未深即已终了,恰如人生之一瞬而过。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值得金熊
悼词
门槛高啊
丧丧的气息充斥贯穿全篇,看电影时不知为何有种大自然里食腐动物站在那里等待死亡来临的感觉。画面很美很讲究,却并不迷人,似乎被抽走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