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豆瓣,才知道这是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电影。
在观影中,我就暗暗称奇,那手法绝对是大师级的,也曾纳闷,欧洲怎么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导演呢?
结果竟是老熟人阿巴斯。
看来大师是不多的。
大师与平庸者的区别,是大师作品永远是合情合理,又是出乎意料的,充满着生命本身自有的偶然与激情,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有点复杂的电影。
一位中年作家来到意大利海滨小城,为他的作品作推销演讲。
他发明了一个理论,就是仿制品(仿真品)如果能达到原作(真品)的效果,就与原作没有任何区别。
有位经营古董店的女老板(茱丽叶·比诺什演)来听他的演讲,但因为儿子的打扰,没有听完他的演讲,于是约他第二天一起聊聊。
第二天作家来到女古董商的商店,女古董商带他去一个旧教堂。
在路上,她告诉作家,她的姐姐非常喜欢他的书,所以买了书送给她。
她姐姐完全认同作家的理论,认为一件假的首饰,完全可以象真的首饰那样给人带来愉快。
女古董商本人似乎并不太赞同作家的观点,认为这种理论似乎太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生活,而无视现实和外界评论。
女古董商说到她姐姐生活的不切实际,孩子缺乏责任感等。
而作家却赞同她姐姐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认为当我们不再关心外在世界时,我们的生活也许可以简单点。
女古董商带作家来到一个古迹,告诉他一张教堂里的圣母像历来被认为是真的,最近却被发现是假的。
但这么多年来,当人们面对这张假圣像时,却表现了与真圣像同样的感情。
搞清真假,对这圣母像似乎没有太大意义,这可以作为作家仿制品观念的一个例证。
他们俩人在教堂中遇到一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被当作一对婚姻幸福的夫妇,被请求为新人的婚姻祝福并合影。
女古董商很有兴趣去扮演,但作家却表现得非常勉强。
接着他们又遇到了一对观光的老年夫妇,当老年丈夫看到女古董商与作家之间似乎是像在闹别扭的夫妇时,他传授给作家的一个诀巧,说只要轻轻地将手搭在妻子肩上,两人便能平息争执。
作家做了尝试把手放到女古董商的后背,他果然获得了她温情的回应。
一个爱的姿态,却成引起对方的爱的感觉。
这个理论似乎又是作家仿制品理论的一个例证这时他们来到了小酒馆,女老板也把他们看成恩爱夫妇,并向她传授婚姻美好的秘诀。
当女主角告诉男主角,女老板以为他们是夫妇时,作家楞了一下。
他好象对戏仿夫妇的热情不高。
女主角延续刚才的柔情,扮演起渴求丈夫更多关注的妻子的角色。
他们俩人都有离婚的经历,一进入夫妇生活的情境,他们自然就表现出厌倦、不耐烦、争执、刻薄等情绪。
女主角去洗手间,戴上了项链,好好把自己打扮了一番。
但出来时作家一点没有注意到,却抱怨她去得太久,他饿坏了,抱怨葡萄酒有木塞的味道。
作家表现出一个结婚多年的丈夫的不耐烦。
于是女主角也开始抱怨,说昨天晚上她洗澡时他竟睡着了,而作家回答说她洗澡时候太长了,他非常累,就睡着了。
女主角就在此时此刻把男主角当成了一个结婚十五年的丈夫,当丈夫表现一点柔情时,她马上情绪大好,又上口红又带耳环,即使丈夫的行为只是一种姿态,而没有内在的情感。
而当热情受到忽视时,她则开始像一个为丈夫忽略的妻子一样抱怨,而男主角则扮演着一个厌倦的丈夫的角色。
这一切似乎说明模仿是可以勾引出真正的感情的。
最后,女主角带作家来到一个旅馆,告诉他他们十五年前就在那里度蜜月,现在是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他们重回结婚时住的旅馆房间。
这个十五年前的度蜜月的旅馆,引入了一个时间维度。
这个时间维度对作家的仿真品理论是致命的:生命是单向流逝的,不可重复,不可倒转。
从豆瓣的影评看,很多认为电影是对作家理论的一次实践验证。
男女主角在一起戏仿一对中年夫妇,引发出了在真实场境中的情绪反应,证实了作家的理论,即仿制品与原件一样,也能引出同样的效果。
但最后在十五年前度蜜月的旅馆里,却引发了作家的困惑。
我认为他意识到一旦引入时间维度,他的理论就不再成立。
生命是不可重复性。
真品就如生命本身,独一无二、不可再造。
比如人会因为不听话的儿子而生气,因为酒有木塞味而发怒,因为婚姻中的争执而产生沮丧。
这些都是生命的本质,离开了这些,生命也无所谓生命了。
而关于仿制品的理论,似乎在说,一切都是可以替代的,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为此伤神。
这样生活都变得轻飘飘,生命也因此失去分量。
观念后面隐藏着的是一系列生活价值与生活态度,关于仿真品的理论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确实有点出乎意料。
2020.1.14
看了《原样复制》。
看前半段觉得人物的对话很奇妙,看到后半段发现故事的走向很奇怪,不过这奇怪也算是奇妙的一部分。
男女主角的立场一开始是对立的,到最后还是对立的,不过奇妙的是,一前一后,他们互换了立场。
一开始男主角的观点是复制品不一定就比原作差,关键是看这个作品有没有给人以触动。
女主角觉得他的观点新颖,但并不认同。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发现男主角也许并不遵从自己书中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他的言行,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否是为了完成一本书才那么写。
特别是落实到夫妻的关系上,他很实际,很现实,很理智。
而女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实际转向了一个感性的、脆弱的、需要不断被给予保护与安慰、渴求永恒的人。
男主角对复制品是不信任的,但是他又不敢怀疑,因为他说他自己也不过是祖先的DNA的复制品,怀疑复制品,他就会自我怀疑,怀疑和厌恶一切。
所以也说不好到底是男主角更脆弱,还是女主角更脆弱,或者这样说,到底是男人更脆弱,还是女人更脆弱。
是不是可以说男女主角特别是男主角是虚伪的呢?
简直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嘛。
可能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
也可能是他们并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有很大的倾向性,但还是会左右摇摆。
这大概也是很多人有的状态。
说这部电影又奇妙又奇怪,是本是陌生人的男女主角,一起去郊外的博物馆游览,看着看着走着走着说着说着,竟然扮演起了夫妻,当天成了他们结婚十五周年的纪念日。
他们入戏那么深,搞得我都怀疑他们以前是不是真有一段,而女主角的儿子也就是男主角的儿子。
这倒也应了片名“原样复制”。
他们的夫妻关系不是实在的,是对“原样”的“复制”。
在男女主角的精湛表演下,这“复制”的夫妻关系真的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女主角真的是完全投入了进去,在片尾她甚至乞求男主角留下来和她一起生活,模仿在片头男主角称赞过的女主角姐姐的丈夫的口吃(在片头提到姐姐的丈夫叫姐姐的名字会口吃而姐姐很喜欢这一点时,女主角是有点不屑的)来称呼男主角的名字。
男主角倒显得清醒些,偶尔也会露出“不过是配合演出”的痕迹,当女主角乞求他留下,他说,我还有九点钟的火车要坐呢。
就呈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他们这种复制出来的夫妻关系好像一点也不比真正的夫妻关系假。
反正我是觉得,大多数保持了十几年夫妻关系的男女,表现出来的样子就会是这个样子:男人感觉疲惫,女人想要安慰。
那么男女主角的“复制”关系和在政府登记注册的夫妻关系,一个复制品,一个原作,哪个更真实地展现出了男女相处上会遇到的问题呢?
答案好像是不言而喻的。
复制品为什么可以媲美原作甚至达到原作的高度呢?
也许是因为复制者理解了原作者。
这部电影里男女主角扮演出以假乱真的夫妻关系,首先是他们确实在看法上存在分歧,是人和人之间的分歧也好,是男人和女人的分歧也好,这是一个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深谙男女相处日久,会碰到这些问题。
而他们路遇的那对老年夫妇,其中的丈夫显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了男主角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个老到的小建议。
他是更懂女人的,对吧?
2018.3.1
昨晚开始看阿巴斯的旧片,《合法副本》,看到一半睡着,今早醒来继续看。
是一部好电影。
那么,为什么会睡着?
我听见最煽情最文艺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太信任这位导演,就像靠在情人的肩头一样,太放松了,所以忍不住会睡着。
”事实当然是,这电影不紧张不刺激,缓慢而漫长,就像你知道,阿巴斯所有的电影一样。
但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女主角打动了我。
那是一个生活已经被掠夺了的人,她极力的想跟生活做最大程度的争夺,对她来说,也许这种争夺就是短暂的逃离,去和自己仰慕的一位作家出行,哪怕只是一个下午,一个傍晚。
但是没有用,生活不容许逃离,烦恼们紧追不放,她极力伪装的平静优雅渐渐崩溃,她暴躁,愤怒,疲惫不堪。
如果这时你问她:“你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
你出了什么问题?
”她一定会回答你:“我的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女人,是不是都这样,本能的维持着生活的表样,捍卫着最后的尊严?
而她真的放松下来,她才会坦然承认,是的,我的生活出了问题,很大很大的问题,我本来不想面对,因为我知道面对的结果就是崩溃。
茱丽叶 比诺什演得真好,她的情绪就在“小快乐”和“大崩溃”之间跳跃,跳跃得如此频繁,但却如此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就是在垂泪的下一秒,擦干眼泪,露出一个微笑,告诉别人,啊你们是一对美丽的新人你们一定会幸福,哪怕我自己的婚姻已经是一团糟。
微笑是真的,因为即便心灰意冷,内心也还是敏感的,无法对眼前的小美好小幸福视而不见。
男人呢?
男人以为自己洞悉了很多真相,掌握着很多真理。
他总是要戳破女人营造的很多小气氛小惊喜,他并不领情,难以取悦。
他的这些刺,一次一次扎破了女人的壳,扎出了很多缝隙,逼出了她真实的自我,逼出了她生活的真相。
逼着她不再优雅,而是大叫:“你那些真理,只活在书上!
”故事从这里开始有意思。
他们坐在一个咖啡馆里,卖咖啡的意大利老太太笃定的说:“他真是一个好丈夫。
”女人觉得好玩:“为何你觉得他是个好丈夫?
”她把这个误会告诉了男人,他们都觉得好玩,于是下意识的,他们开始扮演一对夫妇,一对结婚十五年,有儿子,相爱也相厌的夫妇。
于是争吵,半真半假的争吵,渐渐当真的争吵,相当投入的争吵。
如果是一对真正的夫妻,这些争吵非常无聊,非常普通,但他们并不是。
于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变得重要,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暴露。
暴露自己,暴露真实的生活,暴露作为男人和女人最本质的那个部分,你渐渐看到了关于男人与女人的真相: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一样,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如此,必将如此。
他们的争吵中,彼此指责的细节是真的,来自他们各自的生活,因为必然有一方没有参与所以细节可以说是假的,但是情绪是真的。
场景是真的,共处的时光是假的,回忆是真的,共同的回忆是假的,情感是真的,不,对对方的情感是假的,但是,真的是假的吗?
电影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此。
真假已经渐渐难以分辨,也不必分辨。
电影不是图穷匕见,而是在第一场戏就告诉了你电影的主旨:一件完美的赝品比真品更珍贵。
这一个下午,他们演出的婚姻,难道不就是真正的婚姻?
这一个下午,难道不就是完整的十五年?
所以,电影的最后,天色渐暗,他们身处当年蜜月的小房间,气氛渐渐变得甜蜜而暧昧,她声称在枕头上闻见了他当年留下的气味。
你感受到了感动和温柔,某种安慰,是来自你疲惫不堪的丈夫,还是来自一个陌生人,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那种温度是真实的,你触摸到,你感受到。
是的,也许到这里你会像我一样想,这是一部好电影,就像阿巴斯说的:”让他们乘坐火箭你追我赶去吧,我只是想静静的聆听世界的心房,直到它停止跳动。
“
虛構與真實:艾拉在咖啡店順著女店長的話,將詹姆斯當成了自己的丈夫,而詹姆斯隨後也進入了角色,成爲了已跟艾拉結婚十五年的丈夫。
阿巴斯在此處理得模棱兩可,不僅模糊了艾拉和詹姆斯的感知,也模糊了觀衆的感知。
片名原樣複製,指代著著這對僞夫妻的赝品身份,那麽贋品本身是有價值的嗎?
贋品本身會指引著大家去尋找真品的蹤跡。
所以片尾最後一個鏡頭,詹姆斯離開了洗手池,身後響起了結婚的鐘聲,儘管鐘聲并不和諧,但詹姆斯必然是回去找艾拉去了。
双方於一開始祇存在著身體上的慾望,而詹姆斯作爲被動的一方居上(還有其社會地位的緣故),艾拉作爲主動的一方處下。
當二人產生摩擦,艾拉不再就著詹姆斯的語言習慣,開始選擇做回自己,自顧自地用法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好玩的地方來了,詹姆斯也能講法語。
詹姆斯認爲人的一生應該在追求快樂,艾拉卻一直考慮著快樂之後需要承擔的責任。
詹姆斯從未來看得起艾拉,在他眼裏,艾拉低俗、無聊、愚昧,但是當他代入了丈夫的這個角色時,他在他并不能駕輕就熟的生活領域失控了:他不想拍照,喝不下糟糕的紅酒,無法忍受普通人的愚昧(不凑巧的是,艾拉也深陷在其中,并且欣然自得)。
而詹姆斯在崩潰的時候,甚至得不到艾拉的理解,於是陷入了各退一步,固執於自我的分裂情緒當中。
卢梭“语言是为说而存在,写作只能作为言语的补充”。
对于卢梭来说,他真实内在的自我和他表现给别人的自我是完全不同的,他需要写作来弥补他言语中的错误符号,言语被认为具有和写作有同样的特质:由不够清晰明了的符号构成,不能自动传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是有待解读的。
德里达对这条“补充逻辑”的结构进行概括:被补充的事物(言语)需要补充完整是因为事实证明它与补充物(写作)有共同的特点,而人们原以为这特点只属于补充物(写作)。
案例:《忏悔录》中卢梭青年时期对德.华伦夫人的恋情,他住在德.华伦夫人家,并称她为妈妈。
“一想到她曾在这张床上睡过,我就会不停亲吻我的床铺……我甚至俯伏在地板上,心里想着,这是她走过的地方。
”(夫人不在场)“他把夫人吐在盘子里的事物一把抓走吞了”(夫人在场)夫人无论在不在场,都不能给卢梭以满足,结构中对补充物的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各种替代物的链条依然连续不断,即便卢梭拥有她,他仍然会感觉夫人脱离了自己,而自己只能在回忆与期待中得到她。
他称呼夫人为妈妈,但夫人本身也是他从未了解的母亲的替补形象。
即便是真正的母亲在场,也无法令其获得满足,他对于母亲同样也需要替代物。
一条永无止境相互联系的链条不可避免的使得盘旋在其间的补充物不断增加,这些补充物之间激起的正是对把握事物的直接感,那种抓得住的感觉。
因此原物是由复制品造成的,而原物总是迟迟不到,且永远也抓不住他。
“没有文本之外的东西”,当你脱离符号和文本,看似抓住了事实本身,但你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符号,更多的文本,补充逻辑的链条如此循环永无止境。
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都是赝品,如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其实出自弟子之手,如果爱因斯坦写下“相对论”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如果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从来不曾真心爱过贾宝玉,那么阳光是否会依旧灿烂,我的明天是否还会同样美好?
真实与仿造真实所产生的副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价值,这就是伊朗知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试图在电影《合法副本》中探讨的议题。
阿巴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当属《樱桃的滋味》,这部电影在1997年为阿巴斯夺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也奠定了阿巴斯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樱桃的滋味》以非常严肃的手法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导演却插入自己的画面,并说出“这只是电影”这般让人扫兴的话。
然而,这段看似无意义的结尾片段,却道出了阿巴斯对电影这个叙事文本的信念:电影所呈现的是纯然的虚幻,观众从中看到的只是真实的一种拷贝,是现实的一个副本。
从这点来说,《合法副本》可以说是对《樱桃的滋味》那个突兀结尾的再说明与再阐述。
《合法副本》由法国女星朱丽叶-毕诺许担纲演出,她因为此片获得2010年戛纳影展的影后桂冠,就此完成世界四大影展的封后记录(戛纳、柏林、威尼斯和奥斯卡)。
虽说《合法副本》在议题上延续《樱桃的滋味》的结尾,在戛纳影展上也有所斩获,但这部电影的手法却与《樱桃的滋味》有截然的不同。
阿巴斯的作品向来严肃、甚至晦涩,但《合法副本》却是一部色彩鲜艳的爱情轻喜剧,男女主角在意大利托斯卡尼的街头徜徉,一同参观各种艺术品并偶然遭遇各式的人,两人在行进间不断就爱情展开对话,影片的议题便在这一句句的对白当中被带出来,这正是影片也被翻译为《爱情对白》的缘故。
从形式上看,《合法副本》与爱情小品《日出之前》极为相似,都是一对男女在数小时的城市观光过程中借由谈话彼此了解、发展爱情。
但《合法副本》的故事走向却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采用的是后设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
导演借由怪异的剧情发展、镜像与大量的直视镜头画面,提示真实与虚幻并存的事实,并提示观众自身作为“观者”的重要性。
■在影片当中,男主角是一个英国作家,刚刚出版一部专书探讨艺术品复制品的价值,他在书中表示,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观者的感动与联想,如果一个复制品能引发同样的感动与联想,那这个复制品的价值便不低于真品。
为了宣传这部专书,男主角特地到意大利托斯卡尼参加新书发表会,他便是在这个发表会上与女主角相遇。
女主角是一个法国籍的单身母亲,她在五年前带着儿子搬迁到意大利,经营一家艺术品小店维生。
女主角在姐姐的推荐下买下男主角的新书,尽管女主角对于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她还是亲自去参加新书发表会,希望男主角能为她买的书签名。
不过因为儿子的干扰,女主角在发表会开始没多久就提前离开,但留下自己小店的地址,邀请男主角来拜访自己。
《合法副本》这部电影与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方式,端视观众自己的选择。
男主角后来去拜访了女主角,他当天晚上9点必须到火车站搭车离开,但在此之前的时间,他任由女主角带领自己到附近参观。
由于片中女主角名字的缺失,以及导演数度以镜中影像方式来呈现女主角的身影,因此可以将影片理解为男主角的一段回忆、幻想,或就是一段真实的经历。
在路上,女主角提到自己那个不切实际的姐姐,以及缺乏责任感的孩子,男主角却对这两人感到认同,羡慕他们能简单地相信简单,能随着自己的感觉过生活,无视现实和外在价值的桎梏。
男主角尽管写了一部专书,阐述人的主观感动比外在现实更为重要,真品与赝品实际价值相当,但自己却不完全相信这种主张,仍不免挣扎于外在世界所赋予人们的价值标准。
男主角的这种矛盾心情,在爱情这个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两人先后遇到咖啡店的女老板、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以及一对到此地观光的老年夫妇,或是主动的误解、或是女主角刻意的玩笑,这些人都认定男主角和女主角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女老板对女主角忠告夫妻相处的秘诀,新人邀请两人一起拍照,老年夫妇中的丈夫则为男主角提供对待妻子的秘诀,说只要轻轻地将手搭在妻子肩上,两人便能平息争执。
对于这些遭遇,女主角觉得非常有趣,认为当下的美好便是全部意义的所在,然而男主角则没有这么开心,眼前的幸福景象只让他想到感情注定会淡薄、婚姻终究会破裂。
尽管如此,男主角在与女主角一同进入餐厅用餐时,他还是悄悄地将手搭在她肩上,结果女主角一进餐厅便躲到厕所化妆、并戴上两只大大的耳环,似乎这一个搭肩的动作,将两人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女主角装扮完成从厕所出来后,发现男主角正因为肚子饿、红酒品质不佳、服务员态度恶劣而生气。
这连带地影响了女主角的情绪,她先是指责对方看不到自己精心打扮的模样,继而责怪起男主角昨晚在两人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时竟然兀自地呼呼大睡。
结果男主角也发起脾气,提到两人更之前的旧事,埋怨对方不体谅自己工作如何忙碌,只会自私地要求这、要求那。
男主角后来甚至拂袖而去。
两人后来还是和好了,女主角在门外找到男主角,她为他要来的两块面包让他颇为感动。
两人转身便去到一间旅馆,女主角告诉前台,自己和丈夫十五年前在此度蜜月,现在希望能到原来的那个房间回顾一下过去。
前台毫不犹豫地将钥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行上楼去到房间内。
进了房间后,女主角在床上躺了下来,娓娓说起自己始终记得当时男主角躺在她身边的景象,一切甜蜜的回忆似乎就又都回到两人身上。
女主角还开口请求男主角留下来不要离开。
男主角无奈地说自己必须在9点前赶到火车站,之后便起身去浴室梳洗。
面对镜头,男主角恍惚地用水顺了顺头发,之后便转身走开,只见浴室窗外不远处的两只教堂钟不断摆动着,钟声铛铛地回荡不已。
■这一切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
是回忆还是梦境?
就算“蒙娜丽莎的微笑”始终是赝品,画中那抹朦胧暧昧仍然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就算“命运交响曲”不是贝多芬的作品,那四声惊人的敲门声响仍旧会撼动我们的心情;就算“相对论”只是爱因斯坦的一场胡乱发想,论述中的深奥广阔仍然会改变我们的视野;就算“红楼梦”里林黛玉不是真心爱着贾宝玉,但她以一生眼泪偿还一段陪伴的誓言仍旧会感动我们的心灵。
是我们的感动赋予这些事物意义与价值,而不是真与假的本质,只要能敲打到人心,副本和正本一样好!
作为一个导演,阿巴斯用《合法副本》这部电影来回答他在《樱桃的滋味》结尾所留下的疑问。
在《合法副本》中,男主角与女主角究竟是两个陌生人,还是两个结发超过十五年的夫妻?
两人究竟是彼此生命中的正本,抑或只是一段短暂偶遇里头各自幻想的副本?
不要问导演,而要问观众自己的内心,但凡感动你、触动你的部分,就是真实,因为如果不能打动人心,即使是正本,其价值只等同于劣质的复制品,但如若能打动人心,就算是副本,价值便相当于一个精美的正本。
电影只是现实的副本,然而,一部好电影的价值,与真实人生一样珍贵。
前半个小时看得我昏昏欲睡,差点坚持不下去。
没有伴奏、画面只聚焦女男主、如同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无聊的男作家和书和演讲,真是一场灾难,就差那么一点点我就呼呼大睡了。
还好,半个小时之后男作家秒现原形,剧情的第二个冲突点(第一个冲突是女主和儿子)是那么刺挠,让人浑身激灵。
太对了,就是这个味儿,就是这个臭气熏天的味儿。
有一些人是那么蠢钝,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以为他们很聪明,其实他们说那么多屁话只是虚张声势,试图看起来聪明一点。
人家只是想泡你,谁在意你的理论?
谁在意你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都是成年人了,大家这么相互说服有意思吗!
更让人精神的是他们不知不觉就开始语c了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好的演员就是没有剧本也可以随地大小演。
根据唐氏表演法则的评价标准,女男主毫无疑问都是非常好的演员,加分!
看到最后都让人恍惚了:他俩到底是不是真的?
磕到了,我是说脑子。
所以说普通的婚姻有多无聊呢?
你只要一天就可以无痛经历十五年的风风雨雨。
细节只对在乎的人重要,面对一个不在乎的爱人,自然是换谁来演都无所谓。
前半段男主还风度翩翩,侃侃而谈,因为他是看客,他用残忍的目光对外部的世界进行审美,罔顾活人的生命,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直到他入戏,他成为了活人的一环,他才放下了他的恶心,转而进入另一种烦人状态:丈夫状态。
丈夫不是一种身份,丈夫是一种感觉。
他忽略妻子的美丽,不在意孩子的成长,不参与家庭事务,但是他要赢得和妻子的辩论。
除非他厌倦,他才会伸出手搂搂妻子。
我的目光从来没有从女主的胸口移开过……真是抱歉,不过我想说,成年人应该筛选而不是调教,磨合从来都是个伪命题。
想结婚的人应该把目光着眼于寻找一个匹配的合伙人,而不是争着给别人为娘做爹。
如果说“村庄三部曲”是以三部电影间的嵌套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的话,那么在《合法副本》里,阿巴斯在一部片子中就以更精巧的衔尾蛇式的互嵌进行着想法的表达。
法国女人(朱丽叶·比诺什饰)与儿子的互动在影片开头就令人玩味,比起冷淡又尖锐的儿子,妈妈在情绪上似乎更像一个幼体,倔强又拧巴,我们可以通过对话明显的感觉到她对作家有着非一般的感情,而他的儿子则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而当作家真的来到了女人的古董店,本片的讨论开始逐渐拉开帷幕,与片名同名的《合法副本》自然地引起了二人对于真实性的讨论,即“赝品”的存在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这种辩论在咖啡店“偶然”地上升到了实践,一个将错就错让女人和作家结成了一对“赝品”夫妻。
至此,阿巴斯逐渐显露他的意图。
尽管这段夫妻关系是虚假的,但二人还是很快的沉浸下去,仿佛真的将彼此当做了真正的配偶。
在这种沉浸下,如此有魅力的一对人很快都露出了自己危险的一面,这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情绪体验,争吵冷战和好逐一上演。
至此,我们发现了,尽管两人之间的夫妻关系是假的,但两人的情感投入确实无比真实的。
当两人彼此交流时,对面的人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丈夫/妻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此时此刻他/她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个人,“赝品”和“原件”也就暂时不再重要。
这很难不使人想到最近盛行的“代餐”,无法真正进行的意愿与思想必然会选择这种形式。
艺术,之于人就是代餐。
关于代偿性,先贤们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代偿,本质是人自我意识的强化。
在人身依附关系持续解体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从他者手中回归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思考决定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正如同那个经典的论述,一个东西,看起来像石头,摸起来像石头,闻起来,听起来甚至咬一口都像石头,那它就是石头。
一个“赝品”,如果它能像真正的原件一样唤起我的激情,一样引起我的思考,那之于我而言它又与原件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电影给我们再现的究竟是不是真实又重要吗?
我们为什么要纠结于那个“遥远的”现实,又为什么指摘何为虚假的再现,重要的是我们当下的实感。
换而言之,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
但这一切有着前提,我们应当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正如片中的英国作家和法国女人,他们能交流,能争吵,是因为他们在乎自己的世界,他们渴望对方感受自己的世界,渴望被理解。
可惜,以上的一切都有着致命的缺点,艺术作为生活的“赝品”,作为现实的“合法副本”,是一种短暂而又极速的镇静剂,我们与这镜头后的世界始终隔着一层银幕,一切给我们的冲击最终都必然在回归后逐渐黯淡,正如同作家最终的离开是一个在开始时注定的结局。
可是,尽管结局已经注定,过程依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怎么去进入一部电影,怎么去经历一段时间,怎么去度过一种人生,这对我们来说才是真实的。
先前看到一说法,在《原样复制》中,阿巴斯终于学会了正反打。
这话可能是认真的,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阿巴斯的误解有多深。
这话也可能是讽刺,说拍话痨片其实没啥难度,然而哪怕是对话,这部电影中依然用了太多的长镜头。
如果截取片中两个人开车去看画一段为例,时间长度大概十分钟。
一二十年前,阿巴斯肯定几个长镜头了事,不让人物出现,对准前方或者路边风光一顿猛拍,山路弯弯弯几许,何处是他们的家。
另一种做法是把镜头打在演员脸部上,特写到底,追求极致。
而在《原样复制》中,行驶旅途穿过市区进入了乡间,中间包含有背景变化,摄像机也从车体外部进入到驾驶座,以示两人距离缩短。
除去几次标准的正反打,二人配合的冷笑话也显示了演员的台词功力,阿巴斯把路边的树也放到了对白当中,一整段算得上饶有趣味。
比诺什饰演一个有身份但没有名字的法国女人,她熟练使用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然而阿巴斯不是昆汀,《原样复制》没有讲究什么翻译互转,冲突爆发。
如果注意到双方交流时的语言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了人物身份和彼此关系开始转变,因为作家在前半程基本只用英语交谈。
其实语言并不会让观众头疼,让观众头疼的恐怕是对艺术品和复制品(赝品)的讨论,好比新浪潮电影充斥的美学哲学以及各种主义。
伴随着身份的改变,两个人也转入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命题,作家充当了复制丈夫,电影变得好理解起来。
作家解释创作灵感,他在佛罗伦萨看到一对母子在看雕塑。
雕塑不是真品,然而儿子依然陶醉。
巧合的是女人那时也在佛罗伦萨,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
阿巴斯解释比诺什的角色时说,她就是一个复制品。
观众理解她,就能理解前作《希林公主》(Shirin)的所有女人,所以这个角色不需要名字,只需要一种“对位理解”。
如果把《原样复制》看做讲述中年危机的通俗剧,影片差强人意。
受限于阅片量,许多人只把片子视为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深度版。
然而阿巴斯讲《原样复制》更靠近罗西里尼的《意大利的旅行》,意大利也是一个背景,它还可以是维也纳、可以是巴黎以及伍迪·艾伦的纽约。
观看电影时,观众很容易会有移情作用,尤其是碰到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
他们不会觉得电影人物是虚构的,遥不可及。
相反,他们会觉得真实可信,充满着情感。
于是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游戏副本,观众去重复体验。
《原样复制》结尾处,卧倒在床上的比诺什闭上眼睛,光线柔和,好似一幅静谧的人物画。
作家面对镜子,审视自己,同时也看向了观众,然后银幕上的窗口成了一部“片中片”,外面是托斯卡纳的街景,传来了钟声。
那一刻好似十五年前,他们相遇相爱,但这对夫妻却不是那对夫妻。
显然,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他还是关注电影的本质。
尽管比不上极端的《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依然有实验成分存在,全然对手戏的演员表演更是意外,比方在咖啡馆里,比诺什眼神里的迟疑不安,实在太真实了点。
【南方都市报】
烦乱的钟声,凌乱的思绪,上下随风起伏的钟摆,教堂也不再让人心情宁静,声声撞击扣问心弦。
然而,始终只有一人入戏。
从陌生到熟悉,从陌路到夫妻,有一种步入婚姻就会完蛋的即视感,男女思维的差异始终是情感中无法填补的巨大鸿沟。
这部电影的格调是极难被模仿的,近两小时的固定镜头+长段对白对话,途中看的些许无趣,可后半部分的假扮却以种轻巧的方式呈现了夫妻间的“碰撞”,是有别于《开往春天的地铁》,但二者又是异曲同工之妙,恋爱的产生的甜蜜幻觉不自觉让人忽略了或是模糊了那层深深的厚障壁,直至婚后这层隔膜越来越厚,挤压到彼此无法呼吸。
荧幕外的观众看着对面女人的小心翼翼,谨慎讨好与妆扮,可这一切终不敌对面男人手中软木塞红酒与自身愤懑的心情。
自我情绪压倒了一切,亦或从来便是如此,你的所有努力于他而言都是徒劳。
所幸一切都是虚假,我们都尚未入戏太深,还能有人从中脱离而出。
噩梦一场,大梦归离。
到九点还是要离开。我……我的视线……就没有从比诺什的胸口离开过……
高赞说‘一旦抛弃叙事逻辑,以论文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这一切便都立刻合情合理顺畅通达起来’,原来没看懂是没放弃理性逻辑??!!哈哈,影评人就看一张嘴,左右横跳他都能找出道理。
托斯卡纳很美,步入地下的古董店也很美。
对白电影,无感
婚姻问题只是拿来做一个例子,在这对假夫妻的喋喋不休中,真实的情感被唤发出来。所以复制品或是副本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而电影即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合法副本,导演完成了一次用电影论证电影的过程。
哎。。。太缺乏观赏性了
这部电影,还真有点意思。我一直不太相信电影可以探讨哲学,说实在的,我就是觉得电影低哲学一等,能用电影探讨的哲学都是没什么探讨价值的哲学。不过这部电影,的确有那么点意思。有机会多找几部阿巴斯的电影看。
复制品的复制性不可移除,原创品的复制感也不可撤销。貌似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
车上那一段话痨跟《爱在日出日落前》一样样的,但那个有趣多了!这个真没看懂
戛纳影后比诺什在这部片子做作,刻薄,演技浮夸,竟然还放到海报上面,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趣
WX-D9《合法副本》典型阿巴斯+新感觉。比诺什JJ显沧桑了,得戛纳影后。mk2版。豆瓣介绍似乎有误。
迟到的年度第一,送给年度最令人惋惜的影人阿巴斯。《原样复制》应该是导演新一阶段的先声之作,融合了最开始儿童片的幽默风趣和他中期特有的真实和虚假的模糊交织,而且还加入了相当严肃的爱情婚姻探讨:几十年共同的生活和经历,到底可不可以以假乱真?婚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话唠又好看,真的好喜欢
really really strange film. 好像有很多要表述的但又不够清晰不够坚定。对话越看越生气… 三星半,但是体验很特别。
思维的角度选取的很好,电影也做得很有料,就是比诺什拿个戛纳影后显得有点水
大哥大姐人们。。。看到俩人坐车里开始唠,这似曾相识的场景,一看导演,我就感觉大事不妙。果然。很无聊的文本,说了又说的话,阿巴斯总给我一种晕车的感觉,还是那种臭臭的车。
试着在婚姻中寻找答案,却无奈被现实打败。虽然是话唠电影式的探讨问题,但和任意一部《爱在》系列的影片比起来还是差的多,结尾的窗子倒是有一贯基阿米斯塔米的余韵。
好久沒看到這麼有趣的劇本(not故事)。如果是Terrence Malick的世界觀的宏大美麗超越了時代,一切人類的悲喜在他看來都是渺小的。那麼Abbas眼中的世界,無論多荒謬的情感都可以是動人的,無論多渺小的事也可以是偉大的。
男主的观点:复制品比原作好——具有几乎等效的观赏性,但却不怕丢。并尝试把这个观念带入夫妻式的相处中,开启一段似曾相识的邂逅。但是,男人仰望天空,满眼星辰,女人低头走路,操劳生活,两个生活态度不合拍的人,怎么可能将日子过成美酒?这跟《三峡好人》中的赵涛和她跑了的老公一样,一个是做矿工还不忘喝茶叶的男人,一个是夹着矿泉水瓶子接冷水凑合就能喝的女人,分手是很正常甚至是必然的。本片中两人无论是真夫妻还是赝品复制版的夫妻,他们无法最终达成生活观念上的真正和解的本质都是没有变的,这才是悲剧的核心。整片又像是法国版的《如沐爱河》,并且是它的复制品,这种用后作互文前作的方式,打破电影独立和整体,真实与边界的做法,也是阿巴斯的另一大特点。
这已经是电影的极限了
中年危机话唠版”爱在日出日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