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渔生
Luzzu,鲁祖,渔船
导演:亚历克斯·卡米莱里
主演:杰斯马克·斯科鲁纳,Marlene Schranz,David Scicluna,Marta Vella,Timur Ali,Michaela Farrugia ,Marcelle Theuma,Anthony Ellul,Stephen Buhagiar,Uday McLean,Royin Grech,Rebecca Fenech,Joseph Schiav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马耳他语言:马耳他语,英语年份:2021
简介:马耳他渔业日渐萧条,出身渔民世家的杰斯马克为了养活妻儿,不得不铤而走险尝试黑市捕鱼交易。影片极具现实主义风格,从马耳他本地渔民的视角出发,将对多种社会议题的探讨,巧妙地穿插在一个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之中,呈现了地中海美丽风光背后的悲情真相。片中包括男主角在内的多个角色,均是由当地渔民出演,他们朴实无华的本色出演真实..详细 >
从前有一艘船,它不属于任何人,但它又属于每一个人,它为小镇的每一个人带来了无数的鱼。后来它退役了,人们把它安置在小镇的广场中心,纪念碑一般的存在。风吹雨晒,它的结构腐坏了,人们就为它换上了新的木材,涂上新的颜料,黄色的,蓝色的,红色的,还有一双眼睛。时过境迁,人们不再是当时的人们,船还是原来的船吗?生活的重担压了下来,起初害怕破坏河床的那人,最终选择了妥协。对于选择,荧幕前的我们本没有置喙、评价和提问的权利。
现实主义写实风格,观感五味杂陈,一言难尽。看得出导演叙事功底很强,对于角色定位及电影框架搭建相当纯熟,故事主线与社会事件巧妙融合,既有对传统的情怀又饱含对现实的无奈。蔚蓝的地中海映射着时代的变迁,销毁的鲁祖代表着梦想的破灭。一人一事,小中见大。全世界拍这种电影最NB的人叫做伊斯哈·法哈蒂,本片导演想必定是其粉丝,手法技巧深得精髓。
那些渐渐远去、永远回不去的传统生活和往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至少正式介绍了马耳他船传统渔船“luzzu”,成熟制作的家庭/环境危机在用资本入侵的方式讲述资本入侵的故事
欧盟的政策虽然出于养护渔业的本意,但是小规模传统渔民因此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海域,只能得到微薄的补贴,然而大型的渔业因此获得了全部的捕捞配额而谋取了极大的利益。这部电影的出现非常难得,也特别有意义,真正做到了投射当下,反映传统与政策之间的矛盾。可是这个故事并不是特别吸引人,渔民的生存困境并没有刻画得太好,反而过于浪漫,冲淡了整部作品中渔民的为难以及苦于生计的感受。
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男主是马耳他普通渔民,从父辈继承的小渔船是他唯一的生产资料,也是他谋生的唯一手段。然而,加入欧盟的马耳他为了遵守欧盟关于海洋鱼类保护的规定,不得不减少渔业捕捞,对于放弃渔业上交渔船的渔民给予一次性补贴。他不愿屈服,但微薄的卖鱼收入被鱼贩子克扣后所剩无几,还有女友和娃要养活。形势所迫,他不得不跟着鱼贩子讨生活,眼看女友就要带娃离开他,他终于坚持不下去,上交渔船拿到补贴,离海而去,大海小船成了他人生过去式,成了冷藏运输车司机,前路迷茫。马耳他渔民被迫放弃打鱼,明喻着全球化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人们既有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一去不返,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建设还是破坏,很迷惘无助。渔民:“你不需要更多的渔民了么?”老板:“上帝啊!随着气温的上升,你认为20年后还剩下多少鱼?”周易,易就是变。
#Sundance2021-64,3/5,听着自己的热情被搅碎但无能为力,真无力真伤心
轻盈
人生第一次看马耳他的电影,曾经赫赫有名的马其顿帝国现在成了以渔业或旅游业为生的欧盟小国。原来岛上有那么多的印度人!
第一次看马耳他电影呢,好看。
在时代的洪流下,任何人都无法幸存,不改变只能被淘汰。当代社会从来都是弱肉强食的,适者生存,很残酷冰冷,就如那些钢筋水泥的建筑一样。也许有些过时的东西该被保存下来,就当作是对岁月的祭奠,致我永远不会再来的少年岁月。
三星半。我们说beginner‘s luck,在电影领域也通常见到,似乎是把所有经历和思考集中在一起的一种灵气。观影时一直在想应该怎么描述这个典型又熟悉的男主形象,能力一般、心气高、不善言辞、本质善良……其实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平庸。这种平庸在时代切换、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无力。人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走来,也逐渐丧失了感悟自然的灵性;而已经很大程度完成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的人们,也希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以重拾这种灵性。这正如影片里最后离开渔船的男主对着自己襁褓中的婴儿说的,船的每一块木板都换过了,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故事并不出彩,聚焦渔民面对新世纪的困境,题材独特,但表现一般
大概是「经济」危机逼迫着男主做出「角色」转型:从继承家产的「投资人」角色切换到变卖祖业的「投机者」角色。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二者都是「行法者」角色,但服务对象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上一代《鲁祖》打工和风吹日晒要随角色切换变成为了「下一代」卖命和起早贪黑——这种「同步性」是「浮士德式」交易中经常被《奇迹·笨小孩》忽视的真相。男主是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宣判死刑的渔民,宛如被命运捉弄一番后又被无情地丢进沧海里「等死」的剑鱼。处于待命、待售和待宰状态的他可能是任何人,为啥被选中「幸或不幸」的人是他?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这亦是《观音山》深处的「玄关」法门。显然,这部处女作成功展现了传统「守艺人」在「旧爱重逢」语境,而非《后会无期》语境下的一次得贵人帮助和神明护佑的华丽转身。
6.5/10。替换每一块木板还是原来那艘船吗,电影通过一个渔民的困苦生活叩问忒修斯之船问题。全球化的当下,传统渔业何去何从。婴儿一般在电影里代表新生,而在这却带有呜咽,一如涂有明亮色彩的船难逃回收的命运。发现男主一脸愁容,只在拍合照时勉强笑了一下;另外作为非专业演员选角男主有点太帅了。
欣赏不来,就是志向高远,平平无奇,又想搞钱,又什么事情都难以坚持的你和我
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每个人的求生意念都很强大;也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马无夜草不肥”;
传统的丢失,时间的流逝,选择什麽好像都没有错 男主好帅啊
小渔船上那俩鱼眼真是楚楚可怜。中文名译为沧海渔生,其实讲的却是渔无可生,世世代代一条Luzzu,多少年来不断得到碧波浩渺的地中海的供养,而今却无以为继,漏了水的船仍然可以修好,但外面的世界已经容不下小渔民的沧海渔生。一条船,当它的零部件都渐次换过,那它还是原来的那条船吗?如果不是,它又是什么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同一条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