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不老的战迹(港),他们不再老去(台),他们不会变老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新西兰语言:英语年份:2018

《他们已不再变老》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他们已不再变老》剧情介绍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士第二季飞行物汪洋中的一条船激荡的青春与爱情天空中的露西死亡青少年城中之城老公去哪了史酷比狗灵镜传奇我爱河东狮爱的沉浸式神探狄仁杰3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黑白战场成功的祝福屌丝女士第四季祝你玩得开心沉睡花园COSPLAY侠·缘起指环王1:护戒使者一闪一闪亮星星雄狮2之后4囚禁我不是连环杀手寻找D女郎听雪楼早间新闻第三季

《他们已不再变老》长篇影评

 1 ) 我决定贡献自己第一篇豆瓣中长评

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

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

虎!

虎!

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

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

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

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

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

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

NO WAR!

PEACE&LOVE!!!

 2 ) 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3 ) 鼠疫的寓言(简评)

颛桥万达9号厅(上映3D版),8.18.2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

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加缪1,开篇画面由小到大,和结束图像由大变小,很明显的隐喻历史在某一时刻或许能向我们缓缓走进,但注定又会悄无声息地退至岁月长河的无边黑洞。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记忆来不及填满多余旁人的悲欢离合2,我很赞赏敬佩制作团队对历史的虔诚,也无比高兴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多首度公布(甚至修复上色)的黑白珍贵影像(与旁白的契合度如此之高,剪辑功力!

)。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90分钟无间断的台词轰炸,以及略显单调的纪录堆积,并不算一部最优秀影片的标志3,由黑白迈入彩色,仿佛让我迷失了时间的坐标与纬度。

那段冲锋夹杂的长段叙事,让我对战争恐怖的底线,有了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影史上这样赤裸裸的恐惧也是不多见的4,正如那些天真的未满19周岁的孩子们把战争误看做了一场游戏,最无法饶恕到也无可指摘的是那无数的普通百姓将逝去的生命与血腥的战争当做了别人酒足饭饱后的闲言碎语。

不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是他们愿意主动遗忘,只因为这残酷的世界只容得我们拥有小小的时间,来顾及并满足自己那无穷无尽的贪婪和欲望所以,他们的痛苦和悲伤,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战争就像瘟疫,它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坏人性也是一样吧

 4 ) “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最近上映的片子里,这是我个人最想推荐的一部。

这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但和一般纪录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片子把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做了全彩修复。

制作团队还听了一战老兵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把这些录音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和修复过的影像一起播放。

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一战战壕里,那些老兵魂魄归来,和你讲述他们当年战争里的日常生活。

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打捞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故事和画面,是一个无比繁琐巨大的工程。

但导演彼得·杰克逊,居然带着团队完成了。

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和他个人的一战情结也有关系。

他祖父威廉‧杰克森参与过一战,五十岁时就早早去世了。

他对祖父的一战经历很感兴趣,在还没有制作这个片子之前,他自己也搜集了很多关于一战的材料。

这部片子和一般的战争电影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里面每个细节都是真的。

它会拉着你以微距镜头去看战争。

片子有无数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本身就构成了对战争最大的控诉,它会打破你所有关于战争那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会让你看到臭气熏天、尸体散落的真实战场。

比如,战壕里要喝水,往往是从弹坑里舀水喝,但弹坑常有死尸。

有士兵就会因为喝的水有问题而痢疾;比如,战壕没有厕所,只能挖条沟,上面架个横杆,同时会有七八个人坐在上面拉屎。

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也没有卫生纸,大家只能用手擦屁股。

这还不算惨的。

有时候,你会听到惨叫。

那是横杠断了,横档上面的四个人就都掉进粪池里面。

上面的人,需要把步枪伸向他们,让可怜的落汤鸡们拉着步枪爬出来。

整个前线都弥漫着一股尸体腐败的臭味。

有士兵说“那是死亡的味道,如果你闻过死老鼠,就像那种味道,只是臭上百倍。

一切事物都沾上了这种味道,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尝到。

”老鼠靠着吃尸体,变得又大又肥。

战壕里还有毒气,如果你没有及时在毒气来袭时,戴好防毒面罩,你的眼睛可能会瞎掉。

还有寒冷。

士兵们知道一个词叫“壕沟脚”指的是因为脚泡在冰冷的污水里,长了坏疽,只能送出前线,把脚锯掉……这一切是这么的痛苦,而更可怕的是,造成这种痛苦的战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自己最初参与战争,是把这看成一种任务。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也是如此。

俘虏过德国兵的英国军人说,“德国士兵一般来说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

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他们是正直的居家男人,是孩子的依靠。

”“他们似乎对我们没有恶意,像我们一样,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我们在聊天时都认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为何会发生?

”对啊,为何会发生?

你看着看着,心里会被战争带来的巨大荒谬感占据。

很多15、16岁的英国小孩子为了参军,谎报年龄,他们很多人死在了自己参加的初次战役中。

他们的一生还没有展开过,就结束了。

而在他们的对面,那些德国士兵,也是一样啊,很多也都是未成年的少年。

在战争结束时,那些士兵的反应也很真实“我们觉得好像失业了,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当这些人回到日常生活,他们迎来的不是感激,而是遗忘和忽略。

有士兵说"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

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由于参战)变得浑身泥泞、缺少良好礼仪,而表现出‘非常感谢’的态度。

”他们无法理解和我一起入伍的朋友,却在你身旁死去的感受。

那些你曾认识,一起玩球的人,支离破碎、浑身发黑,直至被人埋葬。

”战争让这些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野兽。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他见到18岁的战友面对已经举手投降的德国军人,依然毫不迟疑地扣下扳机。

而当战争结束,文明社会又不愿意再接纳这些被战争异化的“野兽”。

老兵们回忆这场战争,会说“天哪,千万别再打仗了!

”老兵们也有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有个军人说:“我看不出战争的理由,只知道非常可怕。

”这让我想到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说过的那句“Older men declare war. But it is the youth that must fight and die.”(“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片中老兵说:“最终历史会证明,这一切毫无意义。

”希望反战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5 ) 你最近去哪儿啦,上夜班吗?

我不是特别喜欢看史料堆砌式纪录片,总觉的少了些灵动感。

但严肃题材——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战争,这样拍非常合适。

一位惊才绝艳、有独特个性的导演能很克制地去拍片子不容易,或者说很有诚意,一切都是参战士兵们最真实的视角,没有刻意树立典型,更多的是士兵们琐碎的日常战地生活,甚至有点温情和幽默。

但不代表它没有如实呈现战争的冷酷,上个镜头还在腼腆微笑的面庞,转眼间就陷入泥土里,变成青白色,失去了生机。

这样的画面太多了。

但和大部分炮火连天的战争纪录片比,这是我看过节奏最舒缓的一部了。

也许导演别有用意: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体验满是死人残肢的战壕、向敌区冲锋时绝望的冷静和战斗中途短暂的放纵狂欢等诸多极端感受。

我们永远也不能切身理解士兵们是怎样从充满激情到恐惧,最后变得麻木。

导演把一切如实呈现到观众眼前——看,这就是战争!

但远在历史长河另一岸的“文明世界”的我,却只能听到一点点炮火的余音,我和士兵们唯一类似的感受就是对战争的发生和结束充满茫然。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战争片后没有像打了鸡血似的躁动。

影片没有迎合大众多余的“人文关怀”或者“反战情绪”,也没有以特效满足人们无聊的娱乐需求,它只是真实地呈现了“战争无意义”,以及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的一种残酷。

“嘿,你最近去哪儿啦,上夜班吗?

 6 )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

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

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

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

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7 ) 历史书里不过几页纸,却是那么多人的一生。

“德国士兵都是规规矩矩的好人,可能是个理发师或者小铺老板,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制服里。

”高晓松讲一战的时候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战争,只有贪婪仇恨支撑,毫无正义可言。

但真正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的士兵们,互相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些十几岁充满热血的孩子,他们不懂政治不懂资本只是想为国家做点事罢了,前线对战的士兵们或许还会有些惺惺相惜。

军靴里进了水连同脚一起冻成了冰块,取水的泥坑里可能就藏着某个战友的尸体,草草训练的士兵们拿着刺刀冲锋,绕不开尸体只能踩上去前进,战争把人变成了野兽。

死里逃生的人没有功勋不被认可,经历巨大折磨之后还要忍受文明社会的二次伤害。

一场无厘头的战争突然结束,把一群年轻人碾压成尸体,然后留下幸存的一群人永远活在阴影里。

历史书里不过是几页纸,却是那么多人的一生。

 8 ) 短评写不下

当然他们不会再老去 因为已经死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准确的 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没长大过 他们还只是孩子事实就是反战最好的理由“you don't look,you see.you don't hear,you listen.you taste the top of your mouth.your nose is filled with fumes and death.the veneer of civilization has dropped away.”这不是诗 只是当时感受的直接说明这是我们老人的游戏 却让年轻人送命 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只是像我们一样 得照吩咐做事”“我们和德国人达成一致意见是 战争是多么无用以及为何一定要发生”这些士兵无非是政府的工具罢了 政府不关心他们 人民不关心他们爱国主义... 他们爱国但国家爱他们吗...

 9 ) 和平年代,谁还记得那些战士?

1914-1918年,英国战士就死了一百万。

这个血淋淋的数字,让我震撼。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纪录片,记录1914-1918年那些参与过战争的士兵的日常。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当影片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就像从过去过渡到现在一样,历史历历在目,战争存在过,只是现在提及的人很少。

《他们已不再变老》那时候的战争,是残酷的。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男性,但实际上多少15、16、17岁的孩子去参军了,那个时候的我们在干吗?

他们睡在地道里,看着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尸体,随时担心自己的生命,前一秒还在身边抽烟的战友下一秒就被子弹穿过胸腔倒下。

刚入伍的士兵那时候战士的生活,是简单而危险的,一方面担心着敌人的炮火,一方面自己也会给自己找乐子。

经常一群英国士兵去偷袭德国士兵,抓来的士兵就带回去,搜刮身上的东西,帮忙做事情。

但,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都是敌人的进攻,德国士兵用光气、芥子气,整个气体迅速弥漫开来,英国士兵们不得不用尿不湿捂住自己的鼻子,不然就会丢失性命。

年轻的英国士兵他们时刻都在面临危险,他们也没有惧怕,也没有退缩,勇敢地面对。

地雷的威力很大,迫击炮的威力更大,机关枪的扫射威力也很大,如果你不注意,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你,600人的军队,一场战争之后,也就只有100人幸存,而且幸存的人中大多数还是负伤的,缺胳膊少腿的、眼睛打瞎的、手骨折等等,什么样的伤都有。

而这些,也都是战场上的常态。

让我对战争有更深入的了解,原来战争真的很残酷,真的是真刀真枪地上。

但,让我涨了知识的是,这些战士在没有战斗的时候,也会找些娱乐,比如上妓院、赌博等。

原来,他们也是普通的男性,也有自己的需求,只是为了战争,为了国家,为了和平,很多就放下了。

但是,这种休闲娱乐让战士的身心至少能得到些许解放。

不得不说,留下来的人是幸运的,真实的炮火,真实的坦克,真实的残酷。

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让我可悲的是,当战争结束之后,普通人却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不明白他们经历的遭遇,而且这些归来的战士还招来排挤,招工都会明确不要这些战士。

为什么?

这些曾经为了这个国家战斗的战士,归来之后却是这样的待遇,你的内心会有多痛心?

和平不是平白无故而来的,而是有人守护,有人用生命换来的,流过的血、失去的生命是不能忘记的。

和平时代,谁还记得那些战士?

如果没有战士,就没有和平。

 10 ) 感谢彼得·杰克逊,让我们和百年前的古人有个相约

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11日,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

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共有将近一千万名士兵战死沙场。

11月份的英超赛场上,球员们都佩戴起了寓意着反战的红色罂粟花,来纪念那些逝于战场的年轻灵魂们。

©英超赛场上球迷拼起来的“虞美人”花以史诗巨作[指环王]系列闻名的导演彼得·杰克逊也赶上了这个纪念日,推出了这部对一战士兵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片名这般忧郁、悲伤,来源于一首诗歌。

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曾在《谨献给阵亡将士》中写下了这句名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他们的确不会再变老,那些年轻的男孩们,将自己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以及仅留下的寥寥影像。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所幸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花费的四年时间里以极特殊的耐心和精力,完成了这部特殊的纪录片。

说[他们已不再变老]特殊并不是夸张,而是因为它在纪录片形式上几乎是颠覆性的。

它的画面都来自那些沉睡于博物馆中的百年前的影像,它的旁白声音全出自60年代对一战老兵的采访原声。

在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在对历史的还原度上,恐怕没有人会比它做到更极致。

©[他们已不再变老]修复前后20世纪初时,摄影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发生于20年代的一战期间,其实留下了很多纪实性影像资料。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技术,那些100年前的影像资料虽然留下来并不少,但要么是断续不完整,要么是充满着噪点、化学污迹和划痕。

而这次的修复工作,是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主导、和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合作项目。

©彼得·杰克逊导演直接拿到了对方交给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古早影像资料,除此之外,还能使用BBC的所有影音资料库。

要求只有两个:只使用这些档案资料、并且以原创的方式进行。

虽然[他们已不再变老]最后呈现出来只有90多分钟,但实际上,杰克逊做了一个更惊人的工作——他把拿到的100多个小时影像全部修复了。

几十年间积累的划痕、灰尘和污迹,全部被清理干净,然后这些原始材料又被放回到了帝国战争博物馆。

不仅仅如此,还有其他技术调整,比如对帧数的改变。

要知道,以前的那种老式手摇摄影机,每秒只有10到18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常影像都是24帧。

所以,古早的默片在而今看来就像是故意放快的卓别林式喜剧一样,为了改变这一点,杰克逊对帧数也做了调整。

当然,还有更直观的,是为电影的核心部分上色。

从纪录片第25分钟20秒开始,跟着年轻士兵们一起走进战壕,老旧的黑白影像被银幕撑开,一个清晰的、彩色的战壕世界出现在人们眼前。

有人形容这是一个“绿野仙踪”式的奇妙时刻——以彩色进入一个新世界,更得以让观众能以一种更自然、更亲密的方式面对这些百年前的人。

至于声音,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的旁白出自60年代为拍摄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保留下来的老兵采访。

杰克逊从超过100个士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里精心挑选出了电影的故事线。

光是挑选影像和录音的这一工作,就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

而除了旁白之外的音效,鉴于当时并没有完善的收声技术,所以都是后期重做的。

团队找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他声效采集[他们已不再变老]追求的精细,让杰克逊和团队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完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卫报”的电影评论家说它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令人激动的”:士兵们在我们眼前恢复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越现实的生活。

“每日电讯报”则评价它是真正“无与伦比的即时性的历史肖像”。

杰克逊把它真正做成了工匠活,纯粹而精细,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一战期间的西线战场,当英德两边军队陷于僵局、都难以向前推进时,战壕成了两边对战的一个最重要阵地。

花了四年时间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最难能可贵的不仅是它的修复工程,更是它把镜头直接对准了那些生活在战壕里的年轻男孩们。

我们似乎更容易读到或看到的战争史,常常是被某些重要的战役、战事进展,或是军事技术、将军统帅所填满。

至于那些真正的主人公——无数个鲜活的、普通的士兵们,也不过是作为统计数据被记载在史册。

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并不一样,他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全为了那一个个年轻的孩子,他关注他们的战壕经历、心理感受,所有的振奋、恐惧、人性和友谊,这才是片子如此动人的原因。

©[他们已不再变老]士兵们所以,你能听到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被篡改年龄、强征入伍,你能听到他们从最初带着天真的兴奋参军,到真正经历战壕生活、眼神的丁点光彩被噩梦湮没。

纪录片里,所有的战壕生活被涂上了色彩:绿色的草木、暗青的河、棕色的枯木、暗绿的军装。

自然也会有那黄绿色的毒雾、棕红色的鼠疫、掀起白色尘土的炮弹、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

修复后的颜色带来的,更多是腐败和触目惊心。

©黄绿色的毒雾

©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战壕是他们战斗、休息、生活的地方,换句话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里解决。

但战壕绝对不是个很好的“家”,这里到处充斥着腐败的味道。

死人和活人共同生活于其中,不断增加的尸体带来的便是腐臭味,一个士兵形容它说:如果你闻过死老鼠的味道,但那要比之糟糕太多太多,你无法从那个味道中逃脱,它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随之而来的,便是肚子吃到圆胖的老鼠,它们以尸体为食,一窝窝一群群,在你睡觉时四处流窜。

©士兵们的日常还有抓老鼠虱子、螨虫、疥疮以及大量的苍蝇,就更是不用提,闲下来时士兵们用火烤虱子竟慢慢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此外,年轻士兵们不仅死于枪弹、死于毒气,还会死于鼠疫、死于战壕长久积水带来的坏疽。

每到冬天或是暴雨之时,战壕内的积水便成为最艰苦的挑战,有时候会有人被困在深泥里溺水而亡,也有人长久泡在水里生出可怕的坏疽,无奈之时只能截肢。

©被困在积水里上厕所就更有意思。

他们会在战壕旁挖出一个一米多的深坑,上面架上木板,可以让人们结队来排泄。

没有隐私倒是其次,上厕所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对方的炮兵很喜欢专挑这个时候向木板扔上几颗炮弹,有的人可能直接掉在粪坑里窒息而死。

©上厕所[他们已不再变老]里有太多这样艰苦、但有时也有趣的细节,虽然恐怖和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但战壕生活仍然有着一些意外的生活味和笑声。

你能看到他们在里面一起洗脸、刮胡子,一起围坐烤虱子,互相分享着用汽油桶装的水,用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煮水泡茶,一个老兵甚至回忆说:那是与男孩们一起度过的户外野营假期,带着轻微的危险使其变得有趣。

©洗脸刮胡子一种珍贵而荒诞的绞刑架上的欢乐。

战争是什么样的,那些真正参与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样的,[他们已不再变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史诗巨作。

它不关注战争,它只关注那些“不再变老”的人,是人啊。

从怀有拳拳之心入伍,到历经摧残麻木,再到成为战后和平时代的无用者,没有名字的人,他们值得被书写。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他们已不再变老》短评

没有从影片中了解到想得到的

4分钟前
  • 清阵·明笔
  • 很差

四星半 从逝去的洪流中打捞出斑驳毁坏的影像,施以彩色、声音甚至局部特写,打破对久远记录的固有印象。所以前后同样的记录却在技术作用下呈现完全异质的感受:一则是明晰地知道观看的坐标是对过去的回溯,二则却是以技术建造的“虫洞”打通过去感和现在感的距离,得以在历史的隧道中来回摇摆;一则是能以相距甚远的时间坐标做出起码是自以为全面的观照,二则无论是把坐标从过去挪到现在,还是从现在挪到过去,二者距离的拉近和感受力的加强却使全面观照的“自信”丧失。聚焦于战壕士兵,从战前甚至谎报年龄的跃跃欲试、战时的一些有趣细节,到战中的地狱人间。PJ像是用多声部的口述建构起了战争的群像,不乏鲜活可回头想来这些叙述基本还是同质,更别提煽动力极强的剪辑。第25分钟那一瞬间如同奇迹,他们已不再变老。

5分钟前
  • 过河卒子
  • 推荐

"There was no cheering,no singing,we were drained of all emotion." 战争的唯一启示就是不要再有下一场战争,可惜人类永远吸取不了教训。

8分钟前
  • InvisibleHin
  • 还行

#🍋观影#话太多了

10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14分钟前
  • D.M
  • 力荐

爱国主义的热诚,不列颠治世的自信,在弗兰德斯的战壕中化作过眼云烟,相比于二战,一战对🇬🇧社会和国本的震动更为深远,年轻士兵从激情澎湃到麻木再到退役后到彷徨,已经宣告了那种把战争浪漫化和古风化维多利亚风气的彻底消逝

16分钟前
  • Fal Conde
  • 力荐

开头的部分冗长,让人昏睡,叙事目的只有一个:对战争的无知。战争开始突然把人炸醒,猛地扔出了大量素材,包括拉屎、老鼠、死马、地雷等等,确实煽人,但情绪瞬间耗尽了,之后战争并没有明显推进,反而素材很零碎。第二段的叙事目的也只有一个:残酷的战争。第三段,战争结束段落,因为整个二段后半部分太冗杂,没有解脱感,叙事目的落到战争是荒诞的。对战争的结构十分类型化,缺少表达。在形式上,技术确实突破,但更真实是否会破坏和纪录片本身带有的距离感,让观众从旁观思考变为体感带入,甚至让画面“像战争片”,值得商榷。并且大量旁白叙述,却看不到叙述者的表情,这是一个真实和共情的缺口。一些彩色漫画段落的出现,确实很不搭调。彼得杰克逊对于纪录片特质的把控和叙事节奏控制是有限的,但大导演能做这样的片子也是走心的。

20分钟前
  • ショボ爺
  • 还行

兩星都是給影像和旁白。對於電影形式的運用完全沒有…

22分钟前
  • 妖妖不灵
  • 较差

主要依靠技術

26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这场战争毫无意义。当我们和德国军人聊天时,他们也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大多数人,早就不管输或赢,只是想战争赶快结束。当宣布停战时,没有人欢呼,我们只是平静地坐在那,想着以后可以干嘛。永远无法理解战争的正当性,应该永远避免战争。”大概是主权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的区别,只有为了解放自主权的战争在胜利时才值得欢呼吧。

31分钟前
  • 凉凉冰淇淋
  • 还行

就没办法不给五星吧,因为是一部不可替代的片子。黑白变彩色、3D效果从镜头外拉进镜头内,好像突然被丢进了战场里,这个瞬间是全部修复工作的意义,确实有震撼到。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所有战争电影的地方,因为它尽最大的努力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战场是什么样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毫无浪漫主义可言。屏幕上的这场战争和一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它可以是任何一场战争,因此导演的努力甚至有了某种永恒性,因为人类的残忍争斗互相杀戮永无止境,这样的警示我们永远需要。

35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不是在电影院看的3D,体验差了很多,不如《1917》震撼

36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好归好,但迫于素材的限制,这种一人一句的匿名谈话,虽然是可以重现一个广义上的士兵的视角,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两位具体的讲述者所能够带来的更好的移情作用,而且多少也会显得有些碎片化。

4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呃 没啥耐心看下去 浪费我观影卷

46分钟前
  • 太楠了
  • 较差

看的时候想起18年在威尼斯看的洛兹尼察的《审判》。他和PJ一样都是对于历史的力量和历史材料的本质有深刻理解的人。硬。喝茶对于英国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哈哈。

49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历史变成彩色的一瞬间,感受到的大概就是影像的魔力吧

5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没看简介以为是部分场景现拍,修复技术确实让人穿越了时空,拉近了距离,加上扎实流畅的叙事,出色的音效,限制级画面,对当代人有了更为真实的震慑,不过访谈内容一直铺满也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特别是要看字幕又要关注画面,另外在信息层面没有什么补充,大概是这类题材被拍得够多了吧

53分钟前
  • 作风
  • 还行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我们都被困在制服里”“这场战争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一部以技术推动运作的电影,将黑白影像还原为彩色,并3D处理以给人高度浸入感是最大亮点,除此之外叙事方法与剪辑都较为普通,但声话对位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战争可怖,生命可贵。

58分钟前
  • 月野
  • 还行

结合色彩修复技术讲故事的方式是个亮点。上前线突然变成全画幅+彩色的那一刻立马把人拉入战场,瞬间新兵似的郊游情绪就被另一种心态所取代。生死体验其实非常超现实,没上过战场的人完全无法理解,撇去了演绎出的“虚假”影像,就算是旁白+PPT式的战场展示也很能攫住人心。你知道这里不存在英雄主义、献礼情怀和一切戏剧元素,它记录的是幸存者和亡者,而非一战被赋予的其他无用意义。

1小时前
  • Alan Slee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