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红楼梦,新版红楼梦,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主演:杨洋,白冰,姚笛,周采芹,归亚蕾,于小彤,蒋梦婕,王彦华,张镝,丁荔,徐小飒,高洋,王龙华,袁新,姜彤,徐海乔,王馥荔,唐一菲,贾妮,龚丽君,孙菂,杨梓墨,李艳,程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 剧照 NO.1红楼梦 剧照 NO.2红楼梦 剧照 NO.3红楼梦 剧照 NO.4红楼梦 剧照 NO.5红楼梦 剧照 NO.6红楼梦 剧照 NO.13红楼梦 剧照 NO.14红楼梦 剧照 NO.15红楼梦 剧照 NO.16红楼梦 剧照 NO.17红楼梦 剧照 NO.18红楼梦 剧照 NO.19红楼梦 剧照 NO.20

《红楼梦》剧情介绍

红楼梦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巍巍皇城,紫气东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尽享泼天财富,却不知富贵终有尽,屋子沉湎于纸醉金迷之中,不愿苏醒。在荣国府,含玉而生的公子哥贾宝玉(杨洋 饰)与好姐妹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吟诗作赋,猜谜烹肉,兼带诌些感时伤怀的矫情文字。他与妹妹林黛玉(蒋梦婕 饰)两小无猜,互有所属,然几番试探,倒惹得误会连连。繁花烂漫、歌舞升平的大观园,锁不住那心底的寂寞,护不住那嫩蕊芳沁,儿女情长何处寻,生离死别自悲吟,一任如花美眷为暴风雨摧残凋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爹的脑袋波斯坦妮·卡迪娜拉星降爱恋鬼语者第一季铁核桃特丽独行剩男圣女嗨起来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五季地表惊旅留驻桃花塬造梦师观山太保铁核桃之无间风云初恋、稍显粗糙北上知女莫若母白莲花度假村第三季橄榄树琥珀迟开的向日葵水印街芭芭雅嘎:林中恶魔勇气乡村圣诞故事灯塔下的恋人烽火铁骑大唐来的苏无名游龙戏凤学警狙击Dr.伦太郎

《红楼梦》长篇影评

 1 ) 史上最没有规矩的元妃省亲——新旧《红楼》省亲对比

最近课上放《红楼梦》,添加新版进行对比,效果很好。

现在将“元妃省亲”一节整理出来。

87版36集,省亲拍了40分钟。

50集的新红,省亲只拍了20分钟。

怎么少了这么多?

难道仅仅是因为旁白带过?

事实上,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新红在很多细节上都是背离原著意旨的。

上次在办公室,有个外班同学问我在哪里拷红楼视频,我说在F盘,他打开后发现是老版,抱怨都什么年代了还看老版,我说老版忠实原著就看老版吧,他居然义正词严地教育我说:要活在当下!

我真是哭笑不得了。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看新红证明我活在当下了,也要通过对比让大家知道新版是怎样清汤寡卤不伦不类,让我不屑活在这样的当下。

http://www.douban.com/note/198869303/http://www.douban.com/note/198880417/

 2 ) 天上掉下来个傻妹妹,85后觉得很难看

在豆瓣第一篇文章竟然是写这个把我雷到七窍生烟的《新版红楼梦》。

我上来写的原因,是因为网上那个报导说什么“70后气结85后喜欢”,我也就是想作为一个85后来说声“难看!!

真是难看!!

”我周围的朋友基本都是85后,还没听谁说接受的来的,如果接受的来我也要怀疑他是不是怪胎了。

说要求新,而导演自己都说自己没有读过《红楼梦》,还好意思说忠于原著,天涯上的帖子也一条一条说出不符合原著的地方了。

而且,忠于原著并不是一句一句念就完了,要有灵魂吧,人物要有辨识感吧,这个是最基本的。

那位大导演说着收视飘红,又赚了钱了吧,网络上都在讨论新版红楼梦那些演员是潜规则的是关系户的,那些专业写手代表咱叫好的,代表咱85后发言的。

我又还有什么好说……只能说,天上掉下来个傻妹妹= =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别理它,我在豆瓣上看什么肥皂剧也没见过这么低评分的,导演硬要厚脸皮说好看我们也没办法啊,哈导演硬要说,创新,不喜欢的不是有偏见,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懂欣赏,下一代喜欢,现在评价太早,云云,我也没办法。

也许真应该淡定,也许应该见怪不怪。

我这小民也只能弱弱的举起一只手,说,难看,真的很看难。

片酬卖了多少都好,广告卖了多少都好,我觉得很难看。

说什么不喜欢艺术手法的,我想艺术还真没“喜欢”一说,又不是奴隶,难道习惯了就没事?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即使不同语言,美丽的音乐和艺术都可同样感动人,即使在不同文字中,很多诗歌和比喻都可以相通,我更不相信什么“你们不喜欢因为本来就是拍给下一代看的”。

下一代,也肯定会有人读书,也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一个没看过红楼的导演,骗了下一代,也是下一代不看书的那些吧,那又有什么好自豪的。

大家呢,还是看看87版洗眼睛,就算87也有很多不足。

然后看看新版红楼的雷人雷事雷语录,乐一乐,就行了。

这事还真只能当娱乐,你认真你就输了。

 3 ) 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很多年前读《史学与文学》,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

唐德刚先生谈到了红楼梦中的服饰,谈到了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发型:小辫子攒成一束成为一束,总成一个大辫子。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得是多么诡异的发型。

在这一点上,新红楼是忠实的,但这是丑的。

还有鞋的问题。

除了尤三姐穿了双绣花鞋,林黛玉偶尔有双小羊皮靴,对服饰极尽刻画的时尚大师曹翁竟然让他的有身份的女性角色都不穿鞋。

唐先生分析,这是满汉文化冲突的结果。

满人入关,接纳了汉人很大一部分文化,但对于有些文化始终无法容忍:比如裹脚。

曹雪芹是什么身份?

包衣。

也就是被赐了满籍的汉人奴才的后人。

这样尴尬的身份本身决定了他在鞋的问题上就不能有立场:我是应该认为三寸金莲美呢,还是残暴呢?

所以索性谁都别穿鞋。

作为一名不怎么专业的红迷,我不认为87版红楼比新版红楼底蕴到哪儿去,新版红楼雷人到哪儿去。

我的顺序是,读了很多遍《红楼梦》前80回,也顺带着了解了一些红学界的观点和评论,看了一部分越剧红楼梦,看了一部分87版电视剧,看了几集新版。

当我看到87版电视剧的时候,我也像现在的很多人挑剔新版电视剧那样挑剔,哪个细节不尊重原著,哪个细节胡说八道,哪个人物刻画得不好,诸此种种。

我对红学的热忱只持续了不怎么长的时间。

这一切终止在一本叫做《红学风云录》的比红宝书还砖的书。

我惊奇地发现,这些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在揣测一件事儿,就是曹老头当初究竟是怎么想的。

这其中的科研项目包括去核查因为传抄而引起的谬误,考证曹老头的祖宗十八代,间谍书中人物影射了现实中的谁谁谁,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抠判词部首级地拆字……目的呢,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怎么个食尽鸟投林法儿。

都是专家学者,作为一名打着科研旗号的IT民工,从做学问的层面,我不敢妄论什么。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读到张爱玲说的份儿上,“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生点的字自然会蹦出来”,你一定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

有几个真正的红迷会看陈晓旭顺眼?

她反正不是我心中的林妹妹。

很简单,她把林黛玉的刻薄夸张化了,可爱演没了。

反倒那个胖嘟嘟傻乎乎的蒋梦婕可以告诉你,林黛玉的聪明,足以让她乐意的时候可爱,腻歪的时候刻薄。

当然,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也曾因为颦儿雅谑那一回乐得前仰后合,也许会有些许共鸣,但这一点儿都不重要。

我不会去衡量哪个版本的电视剧拍的好一些,如上所述,这是个伪命题,并且我哪部都没看完。

就我目前看的这几集来看,新版拍的不错,单从纪录片方式上,我就很欣赏。

有诠释的合意的,有诠释的不合意的,有诠释的合理的,有诠释的不合理的,但反正不可能完全契合你心里那个哈姆雷特。

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真实的《红楼梦》,那就去读原著;如果要做文艺欣赏,新版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想做晚间黄金档,那就放下陈晓旭,enjoy;如果要找乐子,那就从“宝玉回来了”之后类似贵公子驾临怡红院众姑娘老鸨的兴奋喜悦花魁纹丝不动之后开始类比,就能无限欢乐。

反正,就别拿别人的哈姆雷特给自己找不痛快,就成。

——————————————————————————————补充于2017年:这篇文章是我2008年还在读书的时候写的,最早发表于人人网。

有很多争议并不奇怪,令我非常惊讶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情绪激烈地表达抗议,甚至挖坟谩骂。

以至于我觉得应该回应一下。

事实上,近十年的时间过去,托现代科技的福,多媒体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媒介,我却仍然和十年前一样,认为这一切在文字面前都是无力的。

或许是我阅片不足的缘故,读完一本书之后的震撼和回味体验,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部电影/电视剧上体会过。

想象力,是我们的天赋和礼物。

当然,这样的理解不足以打个很多人心中的四星,我的打分理由写在了原文里,无论是否能够得到每个人认同,而我的打分依据叫做:我个人的评判标准。

恕我看过的电视剧凤毛菱角,没有足够高雅的例子说明问题,然而我仍想举个例子说明为什么理直气壮地祭出“个人的评判标准”。

前几年的《女医明妃传》,网上有很多真真假假的帖子讲这部剧用心的地方,团队是处女座的团队,演员是私德艺德零差评的女演员,本子虽然玛丽苏但因为有强大的真实故事背景+八点档逻辑在,也不失为是一种电视剧风格,收视率很好,观众看得很开心,广告卖的也不错,周边还出了书(谈允贤医案,我还买了),投资人赚的盆钵满钵。

我知道很多自视清高的红迷认为这种肥皂剧凭什么放在这里讨论,可是从电视剧的评判标准来看,这种winwin局面究竟该以什么理解来打分;而作为一个相对严谨的中医爱好者,我可以告诉你们里面那些方子都是古方,都是忠实的,然而给一个富贵人家平时大鱼大肉然后突发昏厥的老太太没事儿就上阿胶,真的可能吃死人,这种严重的误导又该以何种理解来打分。

信息不对称的人们,本就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并不是你看不懂、看不见或者是不合你心意的,就全是托。

网络是个各抒己见的地方,大家可以发表自己各自的见解,不认同绝无问题;而我既然没有钱拿,就没道理被人莫名其妙攻击。

我不明白有些骂人的人到底是哪里来的确信,但是骂人真的不能表现出你的热爱最深沉最专业最正确,真的。

 4 ) 偶嚼着还素不错的

虽然大家都说这部新轰雷天雷滚滚,但其实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你看它改变了猪八戒以往勤奋厚道的形象,没事也不和关云长唧唧歪歪的了,蜘蛛精虽然和宋江及欧阳锋都有一腿,但那也是因为被喜洋洋甩了之后自暴自弃;伏地魔和秦淮八艳的一场戏也非常先锋,很符合原著,充分体现了魔兽世界的深邃内涵。

而且这部戏的剧情推进也非常严谨,哈姆雷特和哈利波特两兄弟大战蓝精灵时的打斗场面非常恢弘,还珠格格与叶问、黑旋风三人的感情纠葛也一波三折,蜡笔小新与小龙女的爱恨情仇也明暗两条线交织,傻根不顾世俗眼光毅然和蓝猫淘气在一起,黑山老妖原来是黑猫警长变得,这些都牢牢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端的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片啊!

啥?

为啥没说到宝钗黛啊,k,你以为丫拍的是红楼梦啊

 5 ) 你可都改了罢?

首先,我要说,这是转的。

林妹妹说,你可都改了罢??于是,雷母把什么都改了,就剩下个名字??该死的,你倒是把名字也改了啊!!!

毫无疑问,李少红非常恨《红楼梦》,曹雪芹的小说在她少女时期被认定是本坏书,如今看她导演的新版电视剧,显然她依旧很恨。

这位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曾经自述,第一次读《红楼梦》后觉得鬼话连篇,“这是本坏书,最好不要看。

”经过三十年的卧薪尝胆,她终于有机会亲手毁了《红楼梦》。

      她恨《红楼梦》,实际上她想拍的是《聊斋》      对于李少红那一代人来说,《红楼梦》是本坏书,表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些无事生非蝇营狗苟磨磨唧唧的破事儿,倒不如《聊斋志异》来得真切,这个判断当然受到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学价值观影响,至今都难以修正。

在地面频道新鲜出炉2010年版,开篇就在向《聊斋》致以诚挚的敬意。

荣宁二府几为兰若寺,庭院草木稀疏、灯光昏暗、白昼也是阴气森森、布帘血红压抑、女人们脸色苍白、神情寡淡凄楚、服装廉价、铜钱额妆根本分不出是媳妇还是姑娘,甚至有老妈子抬轿、所有的房间都好像是半地下室,完全可以套拍《倩女幽魂》。

贾宝玉从太虚幻境中跌落,又冒出不明来历的水鬼夜叉,面目狰狞到可以去叶伟信(在线看影视作品)剧组报到。

李少红那么想拍《聊斋志异》,大可不必借着《红楼梦》的幌子。

   她恨昆曲,她想拍的是一部评书      李少红口口声声说喜欢昆曲,并复牌了27段昆曲,即使有10段早已经失传,依然难以抗拒“人有多大胆,剧有多么雷”颠扑不破的定律。

画面一再忽而快进忽而慢放,密度太高拧巴到极点,再加上呀呀咿咿不知所云的女声,走火入魔的光影音响组合,令观众诧异这就是学习昆曲?

哪位观众能够找到一部影视作品,有着比李少红版《红楼梦》更多的旁白。

曾经在张纪中版《水浒传》出演林冲的周野芒,那一平到底的男中音,是堪比嗡嗡祖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活生生将《红楼梦》演绎成图解版分角色朗读,你让刘兰芳、单田芳和袁阔成情何以堪。

这部配音连环画自诩“完全忠实于原著”,却错误百出,第一集中林黛玉之母死于扬州,你还让他路过扬州北上。

贾雨村娶个二房,也能够穿大红嫁衣裳拜堂,这是哪门子礼仪。

    她恨《红楼梦》,其实想拍的是《白蛇传》      从一开始,李少红确定与叶锦添继续合作,就让观众好生忐忑,一公布概念图,就依然是天雷滚滚响彻云霄,这哪里是《红楼梦》,分明是徐克版《青蛇》的再出发。

薛宝钗就是那白娘子,而林黛玉则是青蛇,她们在争夺贾宝玉版的许仙。

徐克版《青蛇》境界开阔、情怀高古、结构格局都相配。

徐克的古装电影对于第五代导演来说,一直是羡慕嫉妒恨三部曲的参照物。

2010年版《红楼梦》尽管参照《青蛇》来做,但剧中的景语和情语都很呆板粗鄙,动辄是错,创意、诚意、执行力和完成度,都不及格。

以顾小白为首的编剧群,国学知识基本空白,而专家组几乎没有提供到位的服务,完全由着李少红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搞。

即便完全没有原著和1987年版电视剧,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也只是一般的电视剧而已。

 6 ) 他山梦醒犹死生

这新片子甫一开播,便惹来多少争议。

不过有些争议倒是好的,无争无议倒衬不出著作本身的洪量了。

我看过老红楼,心下喜欢欧阳奋强、张莉、陈晓旭,觉得他们演的好,演的真。

因听说新片子很差,便想找来,仔细看看,不料这一看不要紧,竟然迷住了,这一迷怕是犯了诸众讨伐新红的忌,好在我喜欢我的,你忌讳你的,各人干各人的,也并不要紧。

这部剧的导演是李少红,她拍的东西,首先有一个好,很风格化,有自己的章法与路数,大明宫词让她扬名,乃实至名归。

回到新红,故事开篇依着原著来讲,叙述一僧一道如何听见那灵石的情衷,又如何携了它渡入红尘。

自此,宝玉含玉而诞,成了一桩奇事。

这自是红楼原本内容,只是该剧此番拍来,便有了一个可以视听的鸿蒙之境,女娲炼石、盘天而舞,甚是奇美,与其后的俗世成了两境,想及人世的琐碎都由着乱石布天而后作,当日神巫哺世之瑰奇,巨石焚天之浩茫已不复见,世闻唏嘘。

李少红拍出了自以为的红楼,这是她最大的成功之处。

人人心中自有一部石头记。

素心自怜,付闺情与冷壁者为黛玉伤,思周体大而袖掩姿容者为宝钗叹,更有茜纱窗下多少英雄女儿,为宝玉痴而怨,为公子多情而嗔而心忧心喜更加无眠,不可完述。

李少红所看到的红楼胜景,自是繁花灼灼,琉璃粉黛,高阁流水杳杳,太平盛世万千。

然却,一曲幽魂离诉之音贯通全剧首尾,引人大呼“鬼片”。

鬼片一语既出,被吓着的观众,合了心意,便给片子定性了。

可是,倘若李少红真连普通观众都可分辨的配乐类型都不明白,真白当了一世导演,可若是明白还执意用,情况自然是导演有意而为之,李少红借配乐表达了自己对于红楼的理解,于盛世高蹈处听得了悲声,于繁华锦簇间感知了颓萎,这正合了红楼的情愫底里,黛玉喜散不喜聚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在她来看,人世终归殊途,哪里成就个不散呢,这种感怀自然不单黛玉独有,三春之沧桑,宝钗之独守,如此了局乃是作者心中滋味,李少红有了这番体味便拍出来,如此配乐,乃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便是“曲化红楼”,这里的曲只取本意来解,这一曲,使得全剧充满了“戏味”,如此说定有人不满,说这本就是个剧,戏味自然有。

其实不然,电视连续剧,乃是拍出来给大家玩笑消遣的,所以拍的愈世俗便显得愈真实,愈真实便愈有口碑。

但是李少红在这里通过配乐来“曲化红楼”后,并非为了更真实,而是为了更戏剧,这如何解,红楼本是一部自古而今无可比肩之书卷,可谓前无古人,来者有没有,度我中国造化了。

书中繁细人事娓娓细密,读罢仿在眼前,可见原著已经保证了真实度,待导演拍来,应该使镜头更生活化些才好,但这原是87版的路数,王扶林老先生如是造就了经典,李少红必不肯再走,而采用配乐突出其戏剧性,如此一来,原剧与配乐后的剧在镜头下拉开了距离,“真实”遭到了戏谑,将“我本就一场戏”而已的声音呼之欲出,“我本就一场戏而已”不仅是导演造就的电视艺术效果,更暗合了人生如戏的亘古谶言,人世一生,热闹也好,凄凉也罢,譬如书中所引范成大所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皆是过眼烟云,浮萍皆散,这一曲化,当是有深意的。

观众不想理会,反遭了骂名,本来也是,方便面时代容不得太多思考,电视剧就是要一个方便,管你深意不深意,与我有何相干,我这看完了好消遣的,你整个鬼片来吓人还说是深意,唬谁呢,这么着,倒怨不着观众,怨这风气倒更合适。

说到配乐,我私底下觉得片头曲片尾曲都是好的,除了这些可圈可点的都还有不少,印象深刻的是黛玉葬花一段,歌词沿用黛玉之诗。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滴滴答答唱过之后,竟是欧式宫廷咏叹调,一任悲戚的女声婉转成音,和着落红,花锄,青泥灰土,一起伴着中国美人,又怪诞又有余味,初听不喜欢,觉得离了题,听罢了,一遍又一遍,自己心里响了起来,可见这片子拍的虽商业却也可爱。

看了老的再看新的,对比之心自然不能免,我觉得都是好的。

87版的商业气少,古气很纯,衣饰不比现时鲜亮,演员也不比当下俏丽,但是贵在真,贵在有一股子真气,他们演的入戏入味,个人角色也都相宜,尤其宝黛钗凤四人,当真演的极有情味。

若比这个,新版本远远不如。

单说一个致命的,原作中宝黛钗之关系纠葛,内中情意缠绕,在王扶林剧中,有很好的表现,张莉表演的宝钗体大思精,慷慨而细密,心有所动而只以目表,活脱脱的将其灵气与手段表现出来,待王熙凤说宝丫头,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时,想一想张莉,便全都有了。

但是想一想新剧中的白冰却不能有,再有,三人中黛钗二人的情愫深意,性格比对在原作和87剧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但是李少红此剧中,二人分别不甚明显,首先形象上因导演重美,模糊了两人区分,再则,小演员表演不到位,在我看来,剧中宝黛倒是甚有一番情意,而钗却游离其外。

自顾自去了,不甚好。

但是新版本中自然也有老版不及之处,首先说来,便是仪式化还原。

在老版本中,家族祭祀,族中寿庆,婚丧嫁娶等等,一概皆只有场面,并不见仪式。

而新版本中所涉诸上事礼,皆有仪式感。

例如拜祭家祖一集,首先叙述祭拜所在,其后,男宾女眷所在位次,再其后,女眷主内祭拜,单剩长房长孙贾蓉等细节也一并有镜头表现,贡品所传者诸人皆按序列依次在镜头前过目,方显仪礼庄严,世家尊贵。

祭拜时,手掌顺次挪平,自史老夫人起,皆行叩拜之礼,这些本是书中的枝末细节,然而一个家族的显贵,一个阶层的庄严,便由这一招一式凸显尊荣。

人类自洪荒亘古便有图腾崇拜,所谓金枝国王,日神月女,自是人类仪式化的遥远注解。

仪式化意味着兴盛与阶层,意味着法度与区分,于是乎,左右东西,上下方位自其是而是,自其不是而非,这些在李少红的镜头下较为完整地得到了重现,乃是对原著的尊重,更引观众思索纷纭世相后的人伦肌理。

再有,87版因集数所限,省略场景颇多。

而新版红楼共50集,虽决不可穷尽红楼诸事,然而大体轮廓却较老版稍详一成。

譬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贾母史氏领其参观潇湘馆一处,在87版中,只在馆前林竹中走了一回,便转入了秋爽斋。

但在新红中,众人在潇湘馆内却是细细游来,不仅合了原著,更描尽了陈设之精致,起居之讲究,所听所闻,一斋有一斋的风神,一斋有一斋的气色,见了斋仿若见了中居之人,又一样一样物舍器具挪移游拍,不仅添了镜头的气派,长了剧中人物的精气神采,更透出一股子世家遗风并尊荣之感,有了这世界是这世界,那世界自是那世界的感慨,竟不是贾母带刘姥姥游历大观园,而是刘姥姥带领一干世人领略大观园,以陌生人的眼,看取这陌生的尘世,一个不防身,便以为自己出离了尘世,无时不刻不提示这世间万象种种朱罗宝器的虚幻。

所以倘或以梦拍梦称,新红则胜了旧红一大成。

旧红,有生活气,有尘世感,是生。

而新红,有怨叹声,有梦幻质,是梦。

大梦初醒犹死生。

 7 ) 形神难兼备,取神舍形是勇者

李少红大勇。

如此大张旗鼓地捣鼓,竟然还敢保有如此强烈的个人影视风格;叶锦添大勇。

如此多的唾沫星子,竟然还敢我行我素地表达如此强烈的个人美学诉求;李小婉曾念平大勇,如此巨额的投资,如此美奂的摄影,压力下成就佳作,实则勇士!

小演员形虽不似,但神合,取神舍形,实乃超越往前版本的创举。

宝黛钗三角,妙!

老祖宗气势强大,既演出慈爱庄重,又不时流露出年轻时的娇俏顽皮劲儿,周采芹大师!

许还山归亚蕾王馥荔,老戏骨,尊一声老师!

表演细腻周全,毫发间现功力,压场抬场皆是功夫,牛逼!

明星龙套光芒不盖角色,刘威疯疯癫癫仙骨自成,演得好!

配乐惊喜,昆曲尤妙,似有似无一嗓子,或而承托人物内心奸险,或而渲染小男女间天真无邪,或而悲戚或而诡谲,或而明朗或而悠远——妙极!

判词谱地好,唱地好,葬花最好,自是那”梁间燕子太无情“,唱地是凄楚绝美,比起”天尽头何处是芳丘“更是多一番滋味儿在心头!

光影变幻,镜头语言运用地炉火纯青;唯有可惜处,特效还是差点火候,瑕不掩瑜!

文章千古事。

利益团体、小丑、道德先生与无知从众们却活不过百年。

百年后再且看作品之经典与这些个谩骂歪曲刻薄恶搞,止增笑耳啊!

好作品,精雕细琢,神魂尽展,力荐!

 8 ) 旁白是说书先生:前卫电视剧实验

就像我在《妈阁是座城》的影评里所说的那样,李少红导演的拍摄视角和手法是非常独特的。

从《大明宫词》到《妈阁》,她拍的从来就不是写实的现实,而是“知觉到的现实”,也就是被感受扭曲的现实。

她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是非常感性的。

《红楼》也一样。

她最擅长的就是拍梦,拍虚的东西,不实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李少红。

我觉得她很有创造力和勇气,是一个很锐气的人物。

《大明宫词》的时候,她就敢拍西式戏剧语言和故事设计的大唐盛世,且让人能感觉得到诗歌的“兴”,虚实交错。

像这样的作品,在那之后一二十年里也没有第二部。

《红楼》原著的写作笔法却是非常写实的,细节和对话非常饱满。

那要怎样把它拍成梦?

李少红的做法是戏曲式的现代演绎。

她非常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整个故事就是一出戏。

明显的昆曲调子和头贴,就是最突出的信号。

此外还有人物在勾心斗角时会响起的几个打板,像梦一样飘渺的纱帘。

以我的理解来看,进行大段“解说”的低沉男音,不是纪录片里的旁白,而是说书先生。

所以我们听到说书先生在介绍引子,介绍祭祀大礼,甚至有时会直接说“某某人道”,然后又把舞台交给声音背后的人物们,让他们演绎。

这个声音就是时不时将听众拉回听书现实的那个角色。

而且这不是在贾母跟前说“凤求鸾”的深情并茂的说书先生。

这个声音是淡淡的,倒有点曹公的意味。

说书先生要讲的是什么呢?

断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已,而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转折。

因此宝黛二人的爱情线被弱化了许多——或者说因为对其他事件也有大篇幅的着墨而显得没有那么突出。

人物长得服不服贴原著描写,到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几乎所有说书里少年人物都是才子佳人,其目的是让听众想象出两个他们所喜欢的人物外形罢了。

只是与同时代及之前的仿佛流水线上生产的“佳人”描写相比,曹公的眼里,女性各有各的好看。

圆脸的好看,鹅蛋脸的也好看;杏眼好看,狭长眼也有味道;弱柳扶风叫人怜惜,珠圆玉润也让人垂涎。

这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毕竟在数百年后被资本主导的消费主义强势影响的全球社会,都还没有达到多元审美。

说回电视剧,其实只要拍出了小姐丫鬟们有各式各样的好看,就有了那个意思。

而且每个人心中的想象都会有不同,换一批演员,照样会有人觉得不像。

李少红很会拍“惊鸿一瞥”或者说"一眼万年"。

这听起来简单,但很多影视剧并拍不好,简单的主人公回头加对方的脸部侧写慢放。

观众有时会用自己有过的经验去脑补填充这些镜头,因此也能体会到那种心动的感觉。

但是李少红拍的“一瞥”总是非常饱满,她不仅不需要观众代入自己的体验,她是在填充观众的记忆体验,注入更多的心动。

最经典的是《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在灯会初遇薛绍一幕。

少女伸手摘掉面具,在暖色街灯的辉映中,仰头看到那张英俊明媚的脸。

梦幻浪漫到极致。

在她拍的红楼里,也有许多这个书里没有描写到但是她给了镜头的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丫鬟告诉宝玉,黛玉与贾琏从苏州回来了的时候,宝玉急急地小跑着穿过又长又曲折的回廊去见她那段。

他经过走廊窗口时余光里瞥见对面的黛玉,连忙倒了几步停下来定定地看她,待黛玉与他对视了,他才仿佛安心地笑了,然后继续往她在的那个厅堂跑去(第7集 27:17)。

这里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配乐和说书先生在讲他们为何日夜兼程提前赶回家来,但二人之间的情意简直要从屏幕中扑出来了。

等两人面对面见了,在众人面前对视,黛玉望着他,想说但没有说话,望得太久半眨了次眼(眼皮只盖了四分之一的眼睛,很有蝴蝶蜻蜓轻轻扇动翅膀的感觉),然后忽然意识到还有旁人,才慌乱地收了眼神。

这半分钟的片段,非常出彩。

与思念许久之人相见的场景,千言万语都不知道该先说什么。

这个片段将戏曲舞台的感觉抹掉了大半,仅留了梦幻的感觉,让人一下沉入戏里,代入感强。

转头,这个片段过了之后就是王熙凤在家给贾琏接风洗尘。

她从帘子后出场的时候有戏曲里人物出场时锣还是钹的声音,且手部一些细节动作也会配两声,戏曲舞台感就变得很强烈。

而作为观众,就会有很清醒的旁观的感觉。

在戏里沉沉浮浮,时醒时梦。

此外,这部《红楼》里的“一瞥”还有宝玉在雨夜里去潇湘馆看望黛玉,临走时黛玉给他拿防雨玻璃灯的那一段。

不赘述了。

(其实每一集都有这样可以拿出来慢慢细嚼的东西,还不少。

群像刻画分明,成年人的故事比少年人的故事精彩十倍,那些小时候觉得很枯燥,或者不在意的事件,在这里其镜头语言、台词功底、动作和神态都经得起琢磨。

这些画面能帮助普通读者理解原著,注意到读书时忽略的细节。

)另外,有人觉得剧里的笑声突兀。

我倒觉得还好。

一是少年人之间,特别是十几岁女孩子之间往往也是一点小事甚至都没有事就嘻嘻哈哈一阵笑,二是我看导演也没想让观众真的觉得戏里发生了什么特别好笑的事。

配乐也是满满的实验性质。

电子乐、现代感很强的旋律或唱腔,甚至直接加入欧式咏叹调。

这些都是很冲击的原有认知的。

但是不是就不可?

我觉得没有一些评论写得那么不堪。

大部分无歌词配乐,戏曲片段,及片头片尾曲都还是很可以的。

红楼填词的曲子,至少是合我的心意的。

《空牵念》一首,在打击乐出来之前,有女声说了一句“公子”。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让我想起《长相守》里,女声唱完“一想起你我已经开始、开始疯狂”之后,有两声男性的低笑,然后打击乐就出来了。

是非常令人心动的地方。

“鬼片”的配乐,还有笑声,我不喜欢,但是它营造的阴森的气氛,却很符合我看书时的一些感受。

有时候确实读到脊背发凉。

李少红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很前卫的。

如今已经过了十年,强烈抵制、厌恶这部红楼的人已经少了好些。

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回头看她的这部红楼,理解的人会更多一些。

而且我也相信,那个时候看她拍的红楼,和我们现在看《大明宫词》一样,仍旧觉得是很新的东西。

 9 )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少红这次赚大发了!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说是拍一部失败的音乐剧比一部成功的音乐剧赚得多,主角故意投拍了一部称颂希特勒的音乐剧,却在阴差阳错间因为一个好演员成了一部难得的好剧,虽然赚得了口碑,可惜主角却面临着账目危机。

而新红,没有一个好演员可以救场,只是一个借着曹雪芹洗钱的阴谋而已。

第一,演员。

新红的演员是怎么来的,全是塞了票子进来的,原先大家看到那些平平的姿色,还不以为然,等到看到戏的时候,不信也得信了,连李少红这样的导演都救不过来的演技,烂到什么程度?

演员的烂度应该跟塞进来的票子度成正比,这一笔应该赚得很足。

第二,配音。

宝钗和宝玉一开口便是背诵得不很熟练的课本,配上他们那形不似,神更不似的脸让人大倒胃口,假如李少红想救,可以请配音演员,好的配音演员也可以弥补一点演员演技的差劲,可惜李少红省钱不请,这里又省了一笔。

第三,服装。

真不用说了,一针刺绣都没见找,全都是用10块钱一米的蕾丝堆出来的,口口声声说什么15套造型,连穷得要死的TVB拍个宫廷剧都比他们造型多,说什么衣服都是成千上万的,难道全世界就他们剧组逛过小商品市场,又或许,是拿韩元计算的。

账上记的是韩元,兜里揣的是美元。

第四,场景。

黑漆漆的,房子又小,宝钗的梨香园一进去就是睡房(跟宝玉坐在床上就解了扣子,宝玉一脸淫相的凑着宝钗解开的领子看,难怪人家说都是天上人间出来的),穷酸到什么程度,还非要自己搭摄影棚,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过是又造一笔糊涂账多赚一笔而已。

第五,道具。

别笑死人了,那块玉多少钱从20万到9万,别最后就是个9块钱的东西,那一块玉就赚了20万,在说其他,口口声声从别人那里借的真品,一个鸡缸杯就错了型,明显的一个粗制滥造的赝品,放在古玩史上10块钱都要不上,还有脸说租借费,又赚了一笔足的。

第六,音乐。

从头到尾就一个“嗯嗯唧唧”要死不落气的配乐,李少红你敢说配乐师真拿了钱了吗?

不是跟你友情写曲,所以才弄成这么个状态吧?

第七,收视率。

有吗?

就算好奇的都被你那种诡异的速进镜头和演员吓死人的演技恶心出来了,但是你可以伪造收视,顺便洗一笔钱,这样又赚了一大票。

说是投资了1亿,恐怕李少红,自己就能赚8千万,这买卖真值!

 10 ) 我不是黑,真的不是黑!

那个变速真的让人很无语。

想当天,我是多么期待新红的,真的很期待,可是那个变速,看得人头晕目眩,好像在晕车一样……神啊,饶了我吧!

还有那些若有似无,咿咿呀呀的音乐,真的很鬼片。

开始别人这么说,我还骂那些人是黑新红的呢,可是我自己一看……咳,同志,我终于体谅你了。

你不是黑,你是知己!

知己啊!!

旁白,很多人都说旁白怎样怎样的,汗啊,少红阿姨,虽然那是原著,不过并不是要你照搬。

你可以以其他形式表达出来,可以用演员的话说出来,要不,还要电视剧做什么?

从头到尾都是累赘的旁白,倒不如搞个广播配插画面!

让我们在收音机前听了得了,为什么还要花N个亿拍成电视剧。

还说什么演技不演技的,直接请个说书高手就行了,其他用电脑插画,这样岂不快哉?

黛玉出场的那个妆,还是挺清丽脱俗的(不知别人怎么说,反正我觉得这一个妆很清丽),那宝钗开始出场的那个妆,看起来小家子气,一点大家闰秀的风范都没有了。

至于后面将会出现在铜钱头,还没看,所以暂不评说。

其实,我觉得黛玉演得挺好的,进贾府那种生怯怯的感觉,不过她的动作好像太大了,老回头看别人怎么喝茶,觉得有点笨拙,不太机灵。

还有那表面上故作害怕的扭拧状……其实,我不明白,黛玉是怕什么,她怎一副好像小绵羊进了狼窝虎穴的模样儿。

虽然第一次到别人家会怯生,不过我真觉得她在瑟瑟发抖,汗,看来那是狼外婆!

囧,本来要赞一下黛玉的,结果,现在居然越说越觉得她不好了,囧,请原谅我吧,少红阿姨!

其实薛蟠……唉,书上说过的,好像说过薛蟠长得高大英俊,咳,不知自己有没有看错的。

好像那是要到夏金桂家提亲时写过的,夏金桂看薛蟠高大英俊……咳,如果说那是高鹗写的,那我无语了。

不过身为艳若牡丹的宝钗的同胞兄弟,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是,咋现在的薛蟠丑成这样子呢。

凤姐也太那个了,她可不可以不要再笑了。

总觉得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好像别人拿着菜刀架在她脖子上逼她笑一样,笑得那么辛苦就不要笑了。

难为了自己也难为了别人。

她就是说一句话,都带着像哭一般的笑意,囧死我了。

声音方面我就不评了,反正觉得她像个只有空壳的漂亮娃娃。

迎春很正常,探春没一点精明相,惜春长那个叫笨重啊!

像团肉一样。

宝钗小姐命丫环相,骨瘦如柴,像是从难民营里逃出来似的,发育不全外加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咳。

唯一看得顺眼的是秦可卿和警幻。

小宝玉……唉,小宝玉和黛玉都挺好的。

惨在小宝玉说话的时候,咋别人都成背景了,只看到他的正面,总觉得好像不够镜头一样,其他的模糊不清。

神啊,我在这里忏悔!

我真的是少红阿姨的粉!

我也越来越喜欢梦婕的(不论黛玉这个角色成功与失败,我都决定做梦姨的粉了)我期待了新红期待了四年了,现在,我居然拍砖了。

实在对不起啊!

为了弥补我现在的错,我会继续追下去,等到后面越来越好了,我会再回来给点花花。

还是那一句,我真的不是黑!

《红楼梦》短评

6分钟前
  • 捏墨
  • 很差

烂得这样全方位 也真是 非常不一般啊

8分钟前
  • 很差

三星全给片尾曲。

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3个月写剧本,9个编剧8男1女,没有一个人看过红楼梦。我特么真的很服李少红。

11分钟前
  • 长腿爱德华
  • 很差

有了李少红,高鹗都面目可亲起来了

15分钟前
  • 小熊猫🐾
  • 很差

李少红是在用现代精神的人文关怀和电影的本性在拍红楼梦。看得出来她比老版的导演更知道曹雪芹的叛逆和超越时空的观念。说此片不好的大概是没明白过红楼梦也没明白过电影是怎么回事。还把电影当个通俗小说的视觉化呈现的人可真是即看扁了红楼梦又看扁了电影…

17分钟前
  • RYZ
  • 力荐

我觉得还行 大家怎么那么讨厌?

21分钟前
  • 微千葵
  • 还行

太……瘆人了,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被吓回来了

23分钟前
  • 涵湘宁
  • 很差

嗯嗯,看完了一集,我可以毫不带偏见的说:烂

28分钟前
  • ring
  • 很差

看了晴雯撕扇子那里,就:啊??杨幂在采访里甚至把寿夭读成寿天,霁的霁字也不认识,就明显没怎么读过啊,她真的知道晴雯的内心世界吗

30分钟前
  • HAL9000
  • 很差

看第二遍的时候突然特别喜欢黛玉 哎 我变了

32分钟前
  • 蛋白斯基
  • 还行

因为挚爱大明宫词看的,其实没看完,但冲着李少红改编原著时,💩一样的创作态度,收到合理质疑时泼妇骂街的反驳,1星我都嫌多。从此绝不会看!!

33分钟前
  • 纪虞初
  • 很差

我觉得很尊重原著的呀。。。至少比三国好

37分钟前
  • giawsark
  • 推荐

玷污国家文化瑰宝罪

38分钟前
  • 文武
  • 很差

多年以后,新版红楼梦也成了经典。虽然铜钱头实在是太。。。但是各种场景还是考究的。

41分钟前
  • 萌萌哒
  • 推荐

新版如梦,旧版如戏。

46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镜头语言非常成熟 甚至能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是87版不能比的 ; 有人说背景音乐的事儿 我倒觉得本身有些故事是些平常破事儿 真平叙起来太没劲 背景音乐反倒很好做铺垫 同时也应了虚幻的主题 故事本身是个噩梦 配乐提供了很有趣的方向; 整个服装和布景体现出很强的舞台, 大投资、技术手段的进化拓展了名著的表现力,好事是能够以上帝视角查看 但坏事是让人不太容易沉浸 有距离感;整部剧要求观众的欣赏门槛有点高 不是剧的问题 ;和87版不是取代关系 而是各有特色 无论是87版还是翻拍 选择红楼梦除了功力自信 理想主义一定是需要的 捧踩只会扼杀了艺术的可能性和创新动力 ;真正的痛点是演员演技有些尬 ;打五分是想为这种创新的尝试扳回低分儿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需要理性评判 而不是个人喜好 不然综合评分没意义

50分钟前
  • abcl
  • 力荐

一分都高了

51分钟前
  • MikeWazowski
  • 很差

李沁李沁!!

56分钟前
  • 『薸泊』
  • 还行

其实没有很不堪

57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