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头脑中闪过了一句话:“仿佛是在怀念过去的荣光。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或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在怀念过去的科学刚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显示它的威力时的荣光,还是在怀念过去的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所显示的荣光。
或许都有。
这样的一部片子,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来说或许仍是难以有过多的理解的,可能就仅只是在显示一个灵魂挣扎者,一个追求真理者。
然而也难以说这样的理解有什么错。
在这个世界上,有大半的思想者、追求真理者,或许都是灵魂的挣扎者。
若是家人没有基督徒,或者准确的来说,若是自己是位基督徒,而家中仍有人还没有得救,是不大可能会理解艾玛对于达尔文的灵魂的关心和怜悯的。
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是没有什么别的群体像基督徒那样对人的灵魂那样关心和怜悯的了。
对基督徒来说,灵魂的得救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头等的大事。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曾努力地试图使自己谦卑在上帝的面前,试图以最大的努力,即是代入法,把自己当成是一位基督徒来聆听上帝的福音,努力抛除自己所经历的、所拥有的一切成见;可是最终仍是发觉没用。
或许自己确乎是不适合于信仰的,至少是暂时还不合适。
我并不是觉得上帝的福音有什么荒谬的、或错误的地方,而是我认为其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对的。
可是仍然没有。
这根本就是不关对错的问题。
而是我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属灵的人;或者说,我根本就不是上帝所拣选了的那样的一个人。
其实在我的一大部分的思想中,我的世界有一大部分并不是以对错来构成的。
在家庭教会里聚会的时候,有人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有一个人来到聚会,每次来都是辩难,指斥基督信仰的荒谬,每次舌战群雄几乎都是得胜而归。
教会里的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对他放弃了,觉得这样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得救的了。
可是最后,用基督徒的话来说就是:“很奇妙,他最后却竟然自己选择相信了。
”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因为真理并不是来自辩论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信仰其实与俗世逻辑的对错无关,而是一件关乎属灵、关乎人心的事。
事实上是,在这个世界上,人实在是可以分为多方面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体:一样东西对于真理的探索来说,或许是并不大靠谱的,可是对于世道人心来说,却可能是必须,譬如宗教。
或者又可以说,一样东西,对于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譬如经济学来说可能是谬误,可是对于另一方面譬如道德来说,却可能就正正是真理。
我觉得自己本质上还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而并不是一个宗教徒。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三日)
讲伟人就该这样讲,把他从神人的宝座上拉下来,推进凡人堆里,让人知道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时候。
这是宣传教育的好方式,与某些策略相似,欲擒故纵、假道伐虢,都是洞悉了心理,遵循了事理,借用技巧有效地达到了目的。
《造物弄人》改编自达尔文第三代玄孙兰道.凯恩斯的传记小说《安妮的盒子》,全片用达尔文的记述与回忆展开这位伟人的生活一角,即第一部长篇巨著《物种起源》诞生及撰写前,达尔文的情感与生活。
不觉乏味,是因注重了世俗化的故事情节,而不是从理论演讲稿的字里行间找伟人的形象。
原著传记小说是影像的蓝本,但也不得不说乔恩.阿米尔是手艺精湛的工匠。
他能一直用平常心分析真实人物的心理,不甘于停留在表面上,进而把握住传记电影忠实于真相的主心骨,并执导出让人感动又有所思考的影片,做足了功课,拍出精品想来是水到渠成的事。
尤其,开场那段亦真亦幻的生物群舞,彩蝶纷飞,让人印象深刻。
看过此片,心中符号化的达尔文会有血有肉地走进脑海。
不会再捧着表姐表弟近亲结婚的故事卖弄,也不会认为他是个长着聪明脑袋的怪物,会了解到他虽然爱生物爱科学,但他更爱妻子还有孩子们,他就像任何一个伟大的父亲,麻烦的丈夫,出色的劳动力,没有变异。
离世的小安妮出场与退场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照相机的发明,为小女孩儿留下了最后的倩影。
从此以后,安妮存在于虚幻里,化作一种精神力量伴随在达尔文的身边。
当然,对于安妮的死因,也必须承认它在剧中起到彻底激化矛盾的事实。
它贯穿始终,揭示从逃避到正视,达尔文陷入信仰基督教与研究生物科学的水火间,痛苦挣扎与勇敢战斗的过程。
在表现达尔文心灵孤独与质疑自我时,有条不紊地拍摄出了他的恍惚无助,无形中笼罩的恐惧气息,带着常人能理解的情绪,虽然那是伟人预见事实时短暂的怯懦,是科学家颠覆整个认知体系前的惊惧,但对旁观者而言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而达尔文的妻子艾玛,电影在刻画她时,则用一种超越从属地位的视角,把一个母亲、爱人、表姐、虔诚的基督教徒等多重身份的女人,以爱的名义有情有义地塑造了出来。
而詹妮弗.康纳利会说话的眼神,随着波动的剧情,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位女性。
还有一妙处,也有隐喻的成分,艾玛最后向达尔文妥协时所说的话,恰好带出了当时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子,对科学界先锋人士及家人,远离上帝,得不到上帝的宽恕,绝不是值得炫耀、心安理得的事。
若说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被悲伤、愤怒包裹着,其中小安妮最喜欢听的悲伤的故事,有关一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的故事,那段是最轻松快乐的片段。
我知道那是严肃的实验论据,但画面生动活泼得只叫人心情愉快,不知不觉想起那个泼猴-孙大圣。
没有丰富的剧情悬念的传记电影,能讲出如此动人的故事,转化掉晦涩与愤怒,用温婉的节奏,像不惊动晨露的晓风,真是不容易。
终于撸完。
叹一口老气。
110多分钟的电影,他妈的100多分钟都是煎熬。
巨机巴沉重。
最痛苦的心情是无能为力。
情感细如秋毫又重如泰山。
每一帧画面都优雅而悲伤。
完美诠释Darwin地痛苦与执着。
是的。
他过目不忘,才华横溢。
同样,他饱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全世界都与他为敌,连其枕边人也。
他与世界作对,为的却不是自己,是人类。
是的,最能令灵魂颤抖震撼的,是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无论善与恶。
分享卧轨的火车的单曲《魂断记 (Sad,Infinite And Dazed)》:https://y.music.163.com/m/song/434659011/?userid=5352210&app_version=8.0.20(来自@网易云音乐)该隐杀害兄弟亚伯分起因和经过:亚伯从事牧羊,该隐则务农为生。
(创世记4:2)后来,该隐和亚伯分别向耶和华献上供物,当时他们也已长大成人了。
亚伯是个牧羊人,他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
该隐所献的是“地里出产的蔬菜”。
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
耶和华跟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
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上帝并没有强迫该隐改弦易辙,因为该隐是有自由意志的。
虽然这样,耶和华却毫不迟疑地向该隐指出,他放任的行径可以导致什么后果。
他警告该隐说:“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它必恋慕你。
”虽然耶和华责备该隐,却没有认为他已无可救药。
刚好相反,上帝告诉该隐,他只要痛改前非就可以获得奖赏;上帝也表示,该隐是能够克服这个难题的。
耶和华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论到该隐充满杀机的暴怒,上帝说:“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然而,该隐对上帝的劝告充耳不闻。
他把亚伯带到田间去,在那里把亚伯杀了。
后来,耶和华问该隐,亚伯在哪里,该隐说:“我不知道!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该隐在杀死亚伯之前和之后,都不肯“行得好”。
他宁愿让罪操纵自己,结果被上帝逐出人类家庭聚居的地方,在大地上流浪。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后来,上帝为该隐立一个“记号”,也许只是颁布一条严肃的命令,禁止人为亚伯报仇而杀害该隐。
首先,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这是我最想表述的一点,也是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最难表述的一点。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比如这部电影,达尔文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了各种动植物的细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引人注目的成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可是,犹豫人们过度的重视结果,结果往往忽略了走向成功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想“走捷径”,又谈何容易。
类似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大量的开心、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对于期间过程的漫长、曲折,往往只能用简单的例如“漫长而痛苦的三个月”之类的简单描述来体现。
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困难的地方。
再看袁隆平,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其次,走向成功,挑战权威的代价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宗教权威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非比寻常的地步,挑战宗教、挑战权威,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多少算是足够?
没有人知道。
不断被烧死的“异教徒”,只是这些代价中的一部分而已。
片中的那些更小的事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足够的代价是必须的。
另外,家和万事兴。
达尔文要挑战宗教权威,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最感动的,确实他的妻子对于他的不断支持。
虽然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一直到孩子过世,丈夫精神已经混乱,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支持着这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达尔文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是一部比较平淡的电影,讲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成书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看。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
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所以说被达尔文放在嘴里含着的样子奇特的甲虫也是从上帝那双神秘而万能的大手里蹦下来的。
但是达尔文又把这甲虫捡起来,用一本巨著告诸世人:世界并非神创。
这部电影展示了在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问世前,其作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这是一部将达尔文拉下神坛又将其去符号化的电影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在宗教神学包围中单打独斗的科学怪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爱家人,会哭泣的男人。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中反映出来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和我的感想。
一、达尔文的学术研究影片中多次出现达尔文院子里的木质鸽舍,这是达尔文请人在他伦敦郊外的达温宅造的,并有人专门看着这些鸽子,为达尔文不时提出来的要求对鸽子进行解剖等操作,或者有选择地让鸽子进行交配,观察其后代的变异,这是为了比较不同的鸽子在形态学上的差异,这对研究动物起源和动物分类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知道十九世纪的英国有过一股鸽子热,有时女王也派鸽子参加信鸽大赛。
达尔文的鸽舍最鼎盛时有上百只鸽子,他还很自豪地写信给朋友,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看“全英国最好的鸽子”。
出版商给在收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后给他回信,提到《物种起源》的书稿难懂而又缺乏证据,建议达尔文将其改成一本有关鸽子的通俗读物。
如果达尔文当时听从了编辑的意见,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本《鸽子起源》了。
不过也可见这些鸽子对达尔文的在学术研究和休闲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达尔文的女儿安妮最喜欢听爸爸讲珍妮的故事,珍妮是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达尔文观察它的表情,并发现这与自己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在襁褓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面部表情都有着惊人地相似,我想这也是激发达尔文“人的起源是猩猩”的想法来由之一吧,在电影中,我看到珍妮穿着干净的衣服在达尔文的怀抱里像是他的女儿,达尔文和它握手,玩耍,丝毫不像现在的研究者们隔着玻璃窗远观动物就能发表一些看法,我认为只有达尔文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电影中有一幕很和谐很美好的片段就是达尔文全家去海滩玩,他带着几个孩子看岩石,跟他们讲述沉淀在这里的沙粒是几百万年前这里发生过强烈暴风雨的迹象。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有举例说到“沿着由不很坚硬岩石所形成的海岸走走,并且注意看看它的陵削过程是有好处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些记录无不展现着达尔文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迹象并习惯记录,这些记录不但使他的学术著述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他的重要资料。
也可见达尔文在科学研究方面涉猎之广。
二、达尔文对宗教和信仰的态度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气氛。
哥伦布的航行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都意味着必须推翻有关创世、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来源和目的的整个框架,并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头脑思想的变化,教会也没有可能实行独裁统治,因此科学家们不会重蹈布鲁诺的惨剧。
在多重因素影响作用下,我简单地把达尔文对宗教的态度按照人生经历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1、小时候的达尔文受传统思想教育,信奉圣经,还在剑桥大学修读神学成为牧师。
2、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贝格尔号”科学考察旅行,此间,达尔文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生物、地质资料,并都记录下来。
这次考察对达尔文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怀疑物种不变论。
这种怀疑态度在达尔文成家生子之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他在很多方面流露出他对宗教的怀疑与不合作态度。
电影中亦所表达:家人在饭前祷告,感谢上帝时,达尔文只是尴尬地坐在桌子一端拿着刀叉等待祷告结束;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所有人都在唱着赞美诗,只有达尔文一个人闭着嘴巴。
在爱女安妮生病(无确切记载,但据考证推测应该是肺结核,在当时属于无法医治的疾病)阶段,达尔文又对宗教展现了一些信仰,这主要表现在他向圣母祈祷,向上帝许诺,只要安妮能好起来便余生相信上帝。
这一时段非常短暂,使我不得不怀疑此时的达尔文是否真的寄托了希望于上帝,还是受吓于水疗师告诉他的: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1851年,安妮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对达尔文的影响非常大。
从此,他开始倾向怀疑主义。
我们不能说达尔文从此没有了信仰,因为达尔文只是失去了宗教信仰,他还有别的精神寄托;也不能说达尔文就是一个无神论者,这一点他本人也是否认过的,但我觉得不可知论是对他的心思更为准确的描述。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达尔文的认识加深,也出现了很多对达尔文的信仰假设。
比如说把进化论看做是一种基要主义的神学,或者是一种维护科学正统的工具,这些简化的符号化标题背后都有不同的推论和证据,我认为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玄学化,自然科学也无法避免这一趋势,但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带给我们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三、达尔文与家人达尔文的妻子艾玛是比他年长一岁的表姐,有过10个孩子,其中3个夭折。
有很多人把三个孩子夭折的惨剧归结到达尔文与艾玛的近亲婚姻。
电影中的达尔文也想艾玛说过:“也许我们不应该结婚,因为我们的血缘太近了”。
大女儿安妮10岁时死于肺结核,可是主治细菌感染的青霉素在大半个世纪后才被发现投入使用,当时的流行药品中都是汞、砷等重金属。
另外电影中提到的一个治病方法就是水疗。
据我研究发现水疗的几个基本作用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降低疼痛感、消除水肿,这些对安妮的病症丝毫没有帮助作用。
二女儿玛丽活了三个星期后死亡,当时的医学可以说是极度不发达,新生儿死亡可以说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
小儿子查尔斯在两岁的时候死于猩红热,猩红热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他的好友赫胥黎也有一个孩子死于猩红热。
并且,达尔文的其他孩子都非常有作为,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一个结论就把达尔文的婚姻称为败笔。
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镜头就是达尔文将写好的《物种起源》书稿交给妻子艾玛处置,这位纯正的基督徒最后却让达尔文将书稿寄给出版社出版。
那一句“愿上帝原谅我们”彻底让我感受到艾玛这个女人的伟大。
这一句话不是对达尔文反对神创世界的讽刺,而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教会一直宣扬着的神创论的松动和艾玛对达尔文的支持。
电影中反映最多的我想应该是达尔文与女儿安妮之间的感情。
从片头开始就是达尔文不顾摄影师的责备给正在拍照的女儿讲故事;安妮因为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恐龙的存在被罚跪至膝盖青紫时达尔文怒气冲冲地要去找老师理论。
然而安妮死后,达尔文对安妮的思念充满了他的世界:还有爬到安妮照片里的蝎子,在福尔马林水里呐喊着爸爸的安妮的声音,将培养瓶击碎逃出来的小蝙蝠们……安妮粉红色的连衣裙在雾霾的巷子尽头消失,达尔文却始终找不到她。
幻听和幻觉充斥着达尔文的生活,他痛苦不堪,又开始进行水疗,但是收效甚微。
最后改变了达尔文这种困境的还是妻子艾玛,他们大吵一架,矛盾冲突关于现实,关于安妮,关于忏悔。
但是时间总回不到过去,艾玛选择:即使是明天,我还是会嫁给你。
达尔文终于振作起来,他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开始不久就有两个年轻人跑来达尔文家催促他写书,这两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的虎克和赫胥黎。
我觉得这两个演员很好的表现出了他们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期待,和真人有着神韵上的相通,这部电影在演员上还是很有严谨的精神的,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也令人佩服。
毕竟是电影作品,其科学严谨性还有待考察,我试着找出一些电影中关于时间安排和科学理论上册纰漏,只有几条线索,但还没有足够时间继续考察下去,不在此赘述。
电影在达尔文寄走书稿之后戛然而止,最终一幕是他带着女儿回家的背影,画面平静而安详,与那部书稿引起的革命相比照,展现达尔文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博学家的全面形象。
我想,创世纪可以这么改:神说:要有人,世界开始了进化。
造物弄人,开始,本片充斥的是一种灰色恐惧感,传达给我的是孤独、无助,也许达尔文要受到谴责,也许上帝真的惩罚他,但信仰救了他,家庭救了他,超越才是创造,的确如此。
传记片电影《造物弄人》作为第34届多伦多电影节开幕影片,首次在全球观众前亮相。
一向将本国电影作为开幕电影的多伦多电影节此次弃本土电影而选择了这部英国传记片,多少已经说明了本片的分量。。。
本片并非一部趣味性十足的电影,也没有太多悬念和花哨的镜头处理,也许就是达尔文本人那一段经历一样,在爱女逝世之后,内心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上帝和科学彷佛成为他脑海中两股不停斗争的旋风,好像他已经有些承受不了这股压力,身体开始发病,精神也有些失常,这是一个压抑时期的达尔文,也是一部略显压抑的电影,保罗·贝坦尼形象的诠释了这个特殊的达尔文,他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
这部电影有一半的投资都来自郭台铭投资的晶品电影公司,这次投资看来是非常准确而厉害的。。。
中英字幕下载地址http://www.3edyy.com/html/juqing/2010/0124/17700.html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女主角、达尔文的太太爱玛由詹妮弗·康纳利扮演,她从头到尾都没怎么露出笑容,全片中的表情基本上以眉头紧锁为主,即使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很难舒展开,特别象西施当年为越国的命运终日忧愁的样子。
其实往来达尔文家的没有白丁,他们中间包括那些后来进入教科书的鸿儒,象赫胥黎、显微镜的发明者胡克等人。
那是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前夕。
作为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爱玛很难接受这本书中的观点,她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由上帝安排。
在电影中,赫胥黎的一句话证明爱玛并非杞人忧天。
他对达尔文说,“先生,你已经杀死上帝。
”
明贤法师说:在我们的心里空间除了有理性和感性这两大板块之外,还应该有一种神圣性的板块。
有太多的时候,人们需要一种强有力而权威的声音来赋予内心以力量。
科学和宗教,像是山峰的两面,以不同的方式解释着世界,但是殊途同归,总有一天二者会碰面,共同到达山峰的顶端,共通有无,共同来解释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科学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
也需要宗教,来呵护柔软脆弱的心灵,毕竟我们总归要面对温热的生命。
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思想著作,这其中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使每一个开始读书的中国小孩相信了我们是猿猴变来的,而在遥远的欧洲,有40%的人不知道达尔文先生的这一学说。
这一理论在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在我们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时,又将我们的精神、心灵、爱和恩典置于何地呢?
达尔文本人也曾陷入这样的纠葛之中。
安妮:什么使你如此害怕?
它只是个理论。
达尔文:不,他们说的对,它会改变一切的。
或许整个世界都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一切。
没有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了,没有爱,没有信任,没有信仰,没有诚实,只剩下兽性。
除了这些,它还会伤了你母亲的心。
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自酝酿之日起,就在进行着一场斗争,与精神信仰和上帝的斗争,也是与他自己的斗争。
达尔文先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四处求医,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找出病因来,尝试了很多疗法也没有好转,病魔伴随着他的思想一直折磨着他,加上九岁的女儿安妮早夭,使他经常在实验室里臆想出安妮,和她对话。
达尔文先生内疚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安妮,是上帝的惩罚,因此也曾谦卑的臣服于上帝面前,希望上帝能解救安妮,但上帝仍然带走了安妮。
这也许让本就不相信上帝在七日内创造了万物的达尔文,在心里更加排斥全知全能的上帝。
饱受折磨后,在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斗争后,终于还是交出了《物种起源》的手稿。
进化论的出现,让上帝处于尴尬的位置,人们再不能相信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人类。
但对于那些爱和恩典,信任和诚实,又无法抹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一方面在追溯着人的由来,一方面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我想达尔文先生提出进化论并不是为了要和上帝抗争,进化论用科学的方式演绎出了人类的进化历程,这可能也更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
但当人们饱受苦难折磨之时,进化论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慰藉。
尽管上帝不再是主宰人类一切的造物之主,但至少还统领者人们内心里的一片小小空间,在无助痛苦的时候能得到力量。
尽管我们是猿猴进化而来,但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这已经足以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只有兽性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承担这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有分工合作,也有信任、爱和诚实。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人类终于还是迎来了我们的文明,我们有我们的科学、艺术,甚至宗教和信仰,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这些光明的东西来压制残暴邪恶的一面,以此来找回我们身为人类的尊严!
妈的智障
看了个非常好的翻译版本,达尔文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写了The Origin of Species,更在于他敢于颠覆。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为神马此二人不来电!
字幕最后蹦出来一句“吱吱唧唧呜呜吱吱,香蕉!吃香蕉!!”笑趴下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怎么老演神经质科学家的妻子
You do not necessarily need religion, but you gotta have faith!
那段话,连中文都听不懂,考试还考了,悲剧
2010-02-15 看过。不适合当传记看,后人自行发挥太多。整体编剧不错,不少片断细腻有趣。只是英国电影怎么拍都是一个味道(不是这个味道则十有八九是大烂片),有些腻。看完想看 The Origin of Species,电影里引用了不少优美的章节。囧
没有期待中的精彩 詹妮弗的戏份并不是很多 冲突处理的不好 不合理的宣传误导了整体效果
这是一个豆列,缺妞的不解释。
Connelly还是有个总是跟不存在的人讲话的老公...Bettany还是跟小姑娘形影不离...还有好久不见的Ash~
“自然界适者生存,社会里以貌取人 。”很文艺,不传记。
传记电影感觉都千篇一律了何况这部基本没讲达尔文和他的成就而是聚焦人家心理和家庭,有没有搞错。。特别是苯无神论者只会觉得大家在纠结什么。像鬼片一样的桥段不明所以,最后还出现了安妮难道不是病还没好的意思吗。
凌乱的传记片
很好看的片子,看完更加了解达尔文了
Unspeakably beautiful. 犹如一篇缓慢述说的散文诗,浓重的悲伤从字与字的间隙流出来,充满整个空间。孩子之死让一切面目全非,无法回归原貌,过往即便抛诸脑后仍然如影随形,但走入下一个轮回创造重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音乐极美,细节非常动人。
文艺而温情,舒缓的钢琴曲,英国电影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看到关于“上帝”和“造物” 看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份被一个父亲的伤痛耽误 都是非常动人的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逾越自我是最难的。看到了达尔文如此感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