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人物动作/身体局部/对抗/凝视处理得都很老道 印在每一层面(阶级/情感)的发声-沉默 拉皮德的收尾真的有一手 有理想何用?也都是假想的拯救
拉皮德的处女座,两段式用最后的黑暗相交汇
导演掌控力惊人,讲了一半突然彻底转换视角,看似回忆,实则互文,值得玩味。
前半部是理想状态:打碎蛋壳再搅匀蛋液,后半部做成了水煮蛋:对立的阶级,喊出来的口号.....但也不错,能让人有实实在在的“饱腹”感:因感官的共振而引起神经兴奋。
将性别符号与政治上的冲撞挂钩 (处处散发大男子主义气息的特警=国家机器;一腔热血闹革命的瘦小女青年=对体制的反抗者) 在结尾试图交汇的时候被一方以快速得近乎无情的方式扼杀 而在对视中 胜者的眼神里也并没有嗜血的快感 只见信念感在崩塌
标准的以色列电影,不怎么耐看,彻底的自然主义手法,涉及左派立场,整体勉强及格
我们只能在命运的罅隙中对望
眼看着大厦崩塌,所有固化的逐渐消散,它终将会消散,答案在风中飘。三星半
精彩的省略!
4.5
拉皮德用第三段构成生与死的较量。其一是大男子主义的团体至上,骑车下坡后向大自然喊出自己姓名,观众与其见证生命(腹中即将出世的胎儿)与死亡(肿瘤使时间所剩无几),而Yaron也在这生死与自我前选择牺牲同事(纠结时门作为符号),就如那场橄榄球式比赛般暗藏危机;其二是反抗阶级压迫的左翼青年,在见证社会暴力后仍向大自然射出火花,观众与其见证生命(迸发的爱情与激情)与死亡(革命使时间所剩无几),男子与父亲、女子与男子的割裂构图,让命运的无助感在家庭与情感中蔓延。其三是前二段式的延伸:在机械式婚礼的真正社会上层阶级面前,警察团体与激进个体相遇——代表权利的手枪(男主调戏店员)与代表欲望的手枪(女主表达爱意),在濒临死亡之时产生交集——在最后一刻的眼神中完成生命与死亡的真正闭环。
大师不是一日炼成的
7。两组不同的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相遇才有了交集;两种不同的意识,在最后的四目交汇中,碰撞于无言的空气中。不让妻子对外说随时要生,自己却四处宣告,这应该是作者意图最明显却不愿说破的哀怨了吧。
第一部分(警察)与第三部分(警察与左翼团体交锋)极佳。对男性身体的呈现好像是那达夫·拉皮德的一种策略,在《同义词》里是对男性身体的剥削(尤其从西方对移民的视角来看),在《警察》里男性身体则是权力。开头的舞蹈几乎可以媲美影史中的作品(Claire Denis的《军中禁忌》),低角度的仰视镜头和环摇把主演的性张力极佳地展现了出来——一种对于观众的统治,观众就好像躺在沙发上几乎无法自主活动的妻子一样。也正是在这一角度上,整部电影开头的基调更像是从性别意识形态上出发的电影,与之后第二部分左翼团体部分几乎格格不入(更不要说第二部分的题材已经被拍烂了)。之后我们看到拉皮德将摄像机对准这位警察的自然生活并关注平时那些最细微的仪式活动(主角夸张地拍每一个人的背,勾搭餐馆女孩时其他人知趣离开)。枪也是一个有趣的元素...
反现代文明 一群追求公平正义的年轻极端分子vs一群打击恐怖主义的特警 剧情紧张极为克制 却蕴含力量
结尾把我震撼了
看來導演非常喜歡說教,塞得滿滿的批判,但都不夠深入,人物刻畫得很單薄,只覺得激進青年中二到爆,結尾也看不出Yaron對Shira莫名的感傷是由何而來
3.5
两段叙事线的不牵连,最后连接,放在中国,连大纲审查都过不去,他们太自由了,为什么拍电影,一定要讲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留白不是我们几千年早就擅长的东西吗?诗词歌赋,留白空间,我们几千年来玩的多逍遥。 透过导演的几部电影, 仅仅几部电影,就对以色列非常了解,导演果真厉害。
快进看的情节,节奏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