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生命。
影院里坐满了人,晚了还买不到票。
不知道受众群体是哪一类。
本想看《过春天》,一天就一场,被迫看了这一部强奸我眼睛,侮辱智商的电影。
痛苦。
居然有人看完哭得稀里哗啦,不敢苟同。
毫无逻辑,毫无美感,毫无水平。
我为看了这样的片子感到羞耻。
一个字,烂。
比前任三还要不如,至少前任三有烂大街的歌。
矫情。
不喜欢这样的爱情,至少这种爱情不值得被歌颂,记得以前看泰坦尼克号,清楚里面的杰克与露丝跨越了阶级的恋爱。
梁祝里面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婚姻自由双双殉情。
这种打着真爱的幌子去利用和伤害别人,不值得。
为了所谓的真爱让男二先被绿,又丧偶。
可曾考虑过男二的感受?
爱情可以自私,但请不要以伤害为前提去实现你们自私的爱。
再说女二,我知道她很洒脱,敢爱敢恨,可是她的洒脱背后又有多少男人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可悲的不是两个人为爱情殉情,是一个人喜欢着另一个人,最后那个人总于和你结婚了却告诉你我放不下前任。。
婚姻岂是儿戏,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既然没有一起白头到老的意愿,为何不一开始说得明明白白,演个戏就行。
所以两个人在一起,不管怎么去爱,都不要去影响其它人的辛福,这样的爱情是扭曲变形的。
感情中最痛苦的就是付出的那一方,你用了浑身解数去打动另一个人,可是那个人却说我喜欢前任,我忘不了他,因为爱情是没有原因的。
然后你得收起悲伤,装着大度的样子说你去吧,祝你辛福。
可是,这个人真的不痛苦吗?
他得接受不能喜欢你的事实,然后慢慢的忘掉那个人。
这个过程痛苦不?
如果早点说出来,长痛不如短痛。
最后却落得个两败俱伤,所以说现如今有很多人利用着这种爱情,发展着备胎,这样受伤的人会越来越多,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爱情!
“人一旦习惯了孤独,那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 “我不喜欢永远,因为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不在了,就不是永远了。
但是下辈子不一样,听起来就像是个约定。
” “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明白两个孤独的个体,只要彼此陪伴,也能够有幸福的权利。
” “有些话你再不说,就来不及了,还是你想就这样毫无痕迹的消失在这世界上。
” “爱情如果能够解释,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 “K跟Cream都是k的发音,你不觉得,这样子我们听起来就像是一家人了吗?
”
如果爱情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刷遍朋友圈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由陈意涵饰演女主宋媛媛(Cream),刘以豪饰演男主张哲凯(K),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
故事大概是:同是十六岁的年纪,Cream父母因一场车祸双亡;K父因病去世,而后被检查出得了与其父同样的病,其母因此狠心抛弃他——这一幕刚好被Cream看到,Cream决定要和K在一起,照顾他——让两个原本孤独的人不再孤独;Cream与K相互认识,成为好朋友,Cream搬去与K同居——同居,不交往,但其实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
K从不敢开口跟Cream说,他爱她。
因为K知道他给不了Cream幸福,于是他为她安排了爱情。
K说,对不起他所做的一切。
他不知道Cream其实早就知道他的病情,她也要满足他的一切愿望——K的愿望是让她找个好男人嫁了,要她幸福。
她做到了——嫁给了男二号(杨佑贤),一名牙医,K口中的好男人。
Cream说,对不起她所做的一切。
故事倒回,一个录音笔,开始解释发生的一切。
最后,Cream回到了K的身边照顾他,她跑到医院,跟躺在医院的K说,"你只是发烧了,没事,会好起来的,我会照顾你……",然后Cream把K带回家里,拍了最后一张合照,他死在了她的怀里……Cream一边哭、一边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随后吃了安眠药,靠在K的怀里,死去。
在Cream回到医院,坐在K的病床边,哭着哄着K的那一幕,是我的泪点,曾几何时,我也像这样去哄过人,如此相似的场景,却不是因为爱对方而去哄,而是为了平息争吵。
是不是双眼皮的女生都很爱哭、很会哭,Cream是双眼皮,我也是双眼皮。
电影中的这句台词很经典,如果爱情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只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要解释、会解释,蔡康永老师说,生活中多的是患得患失的爱情,我们总是害怕对方不够爱自己,于是我们会不停地问对方“你爱不爱我、为什么爱我、爱我多少”等等,一遍又一遍的反问、自问,无非是自我安慰,一百句“我爱你”,都抵不过一次行动来得真实,然而我们还是会问,用重复的语言换来生活中的苟延残喘,只是因为我们还在乎!
也许影片中的爱情是种巧合,生活中也大概不会有刚好都是十六岁、刚好都是只剩下一个人、刚好被看到、刚好在一起的剧情。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女生跟另一个男生说出这种经历,大概会被说成生活不检点、私生活混乱等等,而也不会有男生会做到为了你的幸福而给你安排好一切,即使产生误会,也只会在无数次的争吵后抛弃……因为这是就是现实、生活。
影片中,我所理解的第一个“悲伤”,涵义是K得了病,无法跟Cream永远在一起,第二个“悲伤”是其实Cream知道K得病的事,然后两个彼此深爱的人用尽全力为对方着想,最后却只能死在了一起。
Cream说,她不喜欢“永远“”,因为两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先走了,那就不是永远,而“下辈子“”更像是一个浪漫的约定。
K说,下辈子要做戒指,眼镜,床,日记,这样就能更好的待在Cream的身边。
可是,永远是多远,下辈子又是什么约定呢?
我们太容易把“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说出口了,以为这是一句承诺,说出来,就能真正表明心意,而对方也不会轻易抛弃自己。
而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变成了两个人最坚固的束缚,先说出口的人让另一个人只能屈就、服从、忍耐,渐渐地失去了爱情原本该有的状态。
我宁愿相信当下的刻骨铭心,也不愿期待未来的天马行空。
我要的不是在寒冬中送我热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我一起吃冰的人,我要的不是守护我的人,而是和我一起冒险的人,即使慢慢变老是浪漫的事,但是轰轰烈烈更令人着迷。
图片故事的结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悲伤的结局,但这样的结局对于Cream来说,未尝不是Happy Ending,从十六岁开始,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K得到了心灵上的依靠,相互陪伴了将近十几年,假如让Cream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剩下空洞、愧疚、难过了。
她选择的方式是另一种陪伴,让K不孤独,让自己有依靠而已。
“如果爱情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我要的不是在寒冬中送我热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我一起吃冰的人,我要的不是守护我的人,而是和我一起冒险的人,我要的不是别人,是你”。
男女主是两个孤儿,虽然都是孤儿但是性格却不一样,男主沉郁 独来独往,女主阳光 活泼开朗,两个孤独的人成为了相依为命好朋友 更是亲人!!
理所当然的以为会在一起 可是男主却患有先天性白血病,他爱她,所以更不想她孤独的一个人 瞒着她 想让她找到一个可以照顾好她的人,但其实女主早就知道他的病,因为她爱他,装作活成他期待的样子。
两人都因为爱对方 互相替对方着想 真的很悲伤
简体版在下方。
我很喜歡這部戲的演員,從劉以豪、陳意涵、張書豪、布魯斯(幹嘛改名啊!
)以及這部戲野性狂放、美到讓人驚豔的陳庭妮。
並且第一次發現布魯斯的聲線真是好聽。
只是這個故事如我預期的一模一樣,完全是我無法忍受的那種為製造遺憾而製造遺憾的故事,暫且不論故事的結構或是邏輯合不合理,光是兩個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人互相推開,我就無法理解這件事有什麼好悲傷的。
那是各自的選擇,為什麼在完全沒有阻力的狀態下如此無病呻吟?
觀眾還哭到淚崩。
人到底憑什麼因為害怕受傷、害怕傷害別人,而幫其他人做任何決定呢?
尤其是兩個明明相愛的人,不就應該像是結婚時的誓詞一樣:「不管對方貧窮或富有、健康或疾病,都要攜手一起走」的嗎?
如果連這樣的誓言在都還沒步入禮堂前而各自放棄,就沒有任何悲傷可言。
哪來「因為我生病要死了所以把心愛的人推給別人」?
又或者哪來「為了讓你放心所以我去嫁人然後把心愛的、快死的你給推開」?
就是無病呻吟而已,並且證明雙方並不那麼深愛對方。
這部電影從張哲凱被母親拋下開始,就開始成為孤單的個體,而宋媛媛失去父母、妹妹之後,遇見和她一樣孤單的張哲凱一起活下去。
或者我們可以從兩個害怕失去的個體去思考,「關於愛」他們彼此之間的內心掙扎。
若電影就停在宋媛媛嫁給楊佑賢之後、張哲凱死去,而宋媛媛發現一切都是張哲凱的安排,好像又太落入俗套,講了一個俗爛的劇情。
遺憾也就真的遺憾到底了。
但是,電影劇情裡讓宋媛媛依著張哲凱的希望而走,更是一個爛到徹底的故事。
到底「關於愛」我們能夠承接的有多少?
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愛」嗎?
如果愛情是一種失去對方一刻,都會感到呼吸困難將要死去,為什麼要為這種逃避自我的故事而感傷呢?
我想其一是因為「逃避自我」是多數人的習慣,其二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的感受過愛一個人是可以擁有超越害怕傷害、不製造傷害的能量。
這部電影根本不應該稱為「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應該改成「比遺憾更遺憾的故事」。
不就有一句話說:這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說的便是:這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站在對方面前都知道對方愛自己,卻把對方推進悲傷的黑暗裡。
別為了這種無病呻吟的故事哭了吧。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死了,快點好好的跟世界、所愛的人道別,或者你想跟誰和解也要快;如果你知道哪個你在乎的人要死了,快點跟他說你說不出口的那些話,包括那句「我愛你」,就算還是好難開口,就好好的陪伴他走最後那段日子。
如果活著的時候,什麼都不做,面對死亡的時候,就別遺憾和悲傷了,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如果活著的時候,什麼都做了,面對死亡的時候,就讓自己和悲傷共處,你心裡的愛和那些沒有留下遺憾的記憶,都會慢慢帶著你走出悲傷,那時候的你,就不會再為了這種推開心愛的人的悲傷,掉下任何一滴淚了!
至於「人一旦習慣孤獨,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這句話也是極度的謬誤。
人不只需要習慣孤獨,更要在孤獨裡長出愛,才有能力去愛另一個孤獨的人,也才能彼此疼愛彼此的孤獨。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其實是:兩個在一起的人,沒有因為對方的存在感受到愛,不得不習慣那份孤獨,那才是最最最最悲傷的事!
回應下面的留言串,我寫了一篇日劇《戀人啊》的文章: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52770/之所以認為《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太過無病呻吟,實在是那些「內心害怕失去(或死去)」都「太理所當然」,沒有任何情緒舖陳、沒有任何阻力,只看到男女主角將自己用那「我愛你所以我把你推開」來自顧自憐地演完這場戲,這樣也許可以賺到眼淚、票房或者其他,但要說是「愛」太牽強,要說是「唉呀沒經歷過的人不懂」,那也只能說:你,就不斷地退縮、不斷地失去吧!
简体版我很喜欢这部戏的演员,从刘以豪、陈意涵、张书豪、布鲁斯(干嘛改名啊!
)以及这部戏野性狂放、美到让人惊豔的陈庭妮。
并且第一次发现布鲁斯的声线真是好听。
只是这个故事如我预期的一模一样,完全是我无法忍受的那种为制造遗憾而制造遗憾的故事,暂且不论故事的结构或是逻辑合不合理,光是两个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人互相推开,我就无法理解这件事有什么好悲伤的。
那是各自的选择,为什么在完全没有阻力的状态下如此无病呻吟?
观众还哭到泪崩。
人到底凭什么因为害怕受伤、害怕伤害别人,而帮其他人做任何决定呢?
尤其是两个明明相爱的人,不就应该像是结婚时的誓词一样:「不管对方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都要携手一起走」的吗?
如果连这样的誓言在都还没步入礼堂前而各自放弃,就没有任何悲伤可言。
哪来「因为我生病要死了所以把心爱的人推给别人」?
又或者哪来「为了让你放心所以我去嫁人然后把心爱的、快死的你给推开」?
就是无病呻吟而已,并且证明双方并不那么深爱对方。
这部电影从张哲凯被母亲抛下开始,就开始成为孤单的个体,而宋媛媛失去父母、妹妹之后,遇见和她一样孤单的张哲凯一起活下去。
或者我们可以从两个害怕失去的个体去思考,「关于爱」他们彼此之间的内心挣扎。
若电影就停在宋媛媛嫁给杨佑贤之后、张哲凯死去,而宋媛媛发现一切都是张哲凯的安排,好像又太落入俗套,讲了一个俗烂的剧情。
遗憾也就真的遗憾到底了。
但是,电影剧情里让宋媛媛依着张哲凯的希望而走,更是一个烂到彻底的故事。
到底「关于爱」我们能够承接的有多少?
我们真的了解「什么是爱」吗?
如果爱情是一种失去对方一刻,都会感到呼吸困难将要死去,为什么要为这种逃避自我的故事而感伤呢?
我想其一是因为「逃避自我」是多数人的习惯,其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感受过爱一个人是可以拥有超越害怕伤害、不制造伤害的能量。
这部电影根本不应该称为「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应该改成「比遗憾更遗憾的故事」。
不就有一句话说: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要说的便是: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站在对方面前都知道对方爱自己,却把对方推进悲伤的黑暗里。
别为了这种无病呻吟的故事哭了吧。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死了,快点好好的跟世界、所爱的人道别,或者你想跟谁和解也要快;如果你知道哪个你在乎的人要死了,快点跟他说你说不出口的那些话,包括那句「我爱你」,就算还是好难开口,就好好的陪伴他走最后那段日子。
如果活着的时候,什么都不做,面对死亡的时候,就别遗憾和悲伤了,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如果活着的时候,什么都做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让自己和悲伤共处,你心里的爱和那些没有留下遗憾的记忆,都会慢慢带着你走出悲伤,那时候的你,就不会再为了这种推开心爱的人的悲伤,掉下任何一滴泪了!
至于「人一旦习惯孤独,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这句话也是极度的谬误。
人不只需要习惯孤独,更要在孤独里长出爱,才有能力去爱另一个孤独的人,也才能彼此疼爱彼此的孤独。
比悲伤更悲伤的事其实是:两个在一起的人,没有因为对方的存在感受到爱,不得不习惯那份孤独,那才是最最最最悲伤的事!
回应下面的留言串,我写了一篇日剧《恋人啊》的文章: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52770/之所以认为《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太过无病呻吟,实在是那些「内心害怕失去(或死去)」都「太理所当然」,没有任何情绪舖陈、没有任何阻力,只看到男女主角将自己用那「我爱你所以我把你推开」来自顾自怜地演完这场戏,这样也许可以赚到眼泪、票房或者其他,但要说是「爱」太牵强,要说是「唉呀没经历过的人不懂」,那也只能说:你,就不断地退缩、不断地失去吧!
剧情,台词,一模一样,关键词都是一样的,这其实没什么毕竟是翻拍,但是韩国人拍的时候考虑到有些会让电影看起来很蠢的东西,林孝谦都加进去了,完美触到大批雷点。
我承认我哭了,是一种叫“刻意的台词音乐和陈意涵的少女哭”的东西硬把泪水从我眼睛里逼出来。
韩版里精心设计的很自然的情节氛围和权相佑精湛的演技是会让你不自觉的进入故事。
高低立判。
不是批评,只是期待已久的翻拍不但没超越原作,反而显得很蠢让我很生气。
还有,陈意涵的演技是不是就到这里了,能让人哭,但一点都不精彩。
李宝英版本精彩之处就在于,前期无知少女的形象和后期知道真相后装作无意其实一切都是为了让K安心离去的用心形成巨大差别。
最后一点,知道你林导想拍出自己的东西,但请别前面无差别复制,最后让他们死在一起,这种处理真的,好讨巧。
讨巧没理由责怪,只是会让人叹气。
我们导演,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Wechat ID :We-Director)你能想到的最悲伤的爱情是什么?
是我一直陪伴着你,却始终不能说出我爱你?
还是我爱你,却不得不把你亲手交到别人手中?
也许是最孤独的时候,我们相互陪伴,本以为可以就此走过终生,却不得不中途道声再见。
而这些,都发生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
影片集中了车祸癌症死亡这三大韩剧要素,还有明明相爱却说不出口的爱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台湾上映后九天内票房就迅速过亿。
对这部电影最多的评价,就是哭掉了多少包纸巾,连宣传文案都写着“唯一的观影提示是带足纸巾”,无疑是一颗重磅的催泪弹。
尽管引发了观看热潮,但影片豆瓣评分却从6.3分跌落到5.2分,口碑一路下滑,而影片中的“三观”也引发热议。
影片实际上是改编自2009年的韩国同名电影,与台版不同,韩版豆瓣评分稳定在7.7分,还是和《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假如爱有天意》、《雏菊》等影片一样,是备受观众推崇的韩国爱情电影。
两部影片内容完全一致,但是在剧情展开和风格气质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影片讲述了一个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故事。
身患绝症的男主爱着女主,却无法说出口,即使刚刚说出口“我喜欢你”,但是下一秒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找一个好男人嫁了”。
有一天,女主喜欢上了一个牙医,可是牙医已经订婚了。
为了让女主顺利和牙医在一起,男主拍摄下牙医未婚妻出轨的照片,牙医和未婚妻就此分手。
而男主在婚礼上,亲手将女主交给牙医。
可是实际上,女主一直喜欢着男主,她假意声称自己喜欢牙医,只是为了实现男主让自己嫁给一个好男人的愿望。
当男主死后,悲痛的女主也殉情自杀。
故事本身很“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观众诟病其中的价值观。
男主拆散牙医和未婚妻,而女主明知牙医已经订婚却还是追求,最过分的是,女主和牙医结婚后,却和男主一起殉情而死。
如何把这些地方通过戏剧性方式合理化,使观众移情于男女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韩版中,导演通过视角的转换,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影片的前70分钟,观众始终跟随男主视角观看故事,这一视角下,导演故意模糊了女主的情感倾向,观众会和男主一样误以为女主真的爱上了牙医。
于是,观众就会移情于男主,为男主无法言说的爱而难过,因此男主拆散牙医和未婚妻的行为反而使观众觉得伟大和心酸。
而在结尾处的20分钟,视角转换到女主身上,原来女主早就知道男主身患重病,而之前的每一次云淡风轻,每一处笑容灿烂,隐藏起来的都是巨大的悲伤,女主一直爱着男主,只是怕说出我爱你,下一秒就会泣不成声。
后二十分钟的揭秘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感,之前男主承受的悲伤,此时双倍放大,观众又再次移情于女主,两人因为死亡阻隔的无望爱情彻底打动了观众。
这种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弥补了价值观上的危险。
而台版虽然也采用了类似结构,结尾处也有女主视角的讲述,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将男女主的情感说的太过明显,女主的情感倾向不再模糊,因此影片结尾处女主解密的冲击感就会大大减弱。
而最重要的一点,原版中结尾处理地干净利落,当通过女主视角还原真相后,以牙医去祭奠男女主二人的镜头作为结束,于是情感密度就会极大提升。
但是在台版中,结尾处的情绪处理却太过漫长,真相还原后,还加了牙医和未婚妻的戏份,以及女主再次找到男主,两人相偎离开的戏份,这种时间长度令情感稀释,而且把一切都说的太过明白,反而失去了让人回味的空间。
除了生死相隔的爱情,“陪伴和孤独”同样也是影片的核心。
女主16岁时,父母和妹妹车祸身亡;而男主则父亲去世,还被母亲抛弃,两个孤独的人开始了彼此的陪伴。
这种陪伴感难以通过具体的剧情呈现,于是细节的处理就尤为重要,韩版中就充满了丰富的细节。
男主刷牙的镜头多次出现,而之后男主说,婚姻就像牙刷柄,因为上面会挂着两只牙刷,生活感立刻展现。
此外,女主始终拿着录音机,录下男主说的话,男主离开后,录音机里的声音就成了唯一的陪伴。
但是在台湾版中,细节的呈现却大大削弱了。
刷牙的镜头出现了一次,之后却没有与之呼应的台词,从而丧失了作用。
而录音机,仅在结尾处女主向牙医解释时突兀地出现。
“陪伴”的主题,只通过是“永远”还是“下辈子”的歌词修改讨论,概念性地呈现了出来。
风格气质上,韩版更为文艺内敛,那句“如果爱要说出口,那么哑巴怎么相爱”的经典台词,将“我爱你,却不能告诉你”的酸楚表达到了极致;而台湾版则幽默清新,前半部分加入了不少搞笑的镜头,虽然后半部分仍然令不少观众掉下眼泪,但是在细节呈现、情绪累积上,却是远远落后于韩版。
台湾青春爱情电影一直是两岸三地的标杆,《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独特清新,讲述青春的萌动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鲜明标识,而这部翻拍电影本可以比简单的剧情复制做得更出色,融入更多具有台湾电影的特色元素,演绎出新意。
林孝谦,台湾新生代导演,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传播学研究所。
2005年执导短片《自由大道》荣获台湾最重要独立影片奖项-金穗奖首奖,并同时获得最佳剪辑。
其首部35mm剧情长片《街角的小王子》即表现对感情的细腻描写,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疗愈系导演。
近年来,林孝谦凭借着丰沛的创作能量以及独特的人文背景,其作品分别入选了东京影展创投、釜山亚洲电影学院、金马奖创投、以及北京青年导演论坛,为台湾备受期待的新生代导演之一。
在拍摄电影作品的同时,林孝谦亦是台湾著名MV导演,曾为陈姗妮、宝岛歌舞、黄建为、小百合等知名歌手与乐队拍摄音乐MV。
代表作品:《情色小说》《五星级鱼干》《你照亮我星球》《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每周二、四、五、六、日更新关注【我们导演】不迷路
昨天看完本来不准备写感受的,今天重新回味剧情,心境有些不同了。
我无法体会到很深的悲伤或许是因为没办法感同身受吧。
因为我家庭幸福,不曾遭遇抛弃;身体健康,不曾直面死亡。
比起男女主,我实在要幸福很多倍。
电影起初是男主视角,前一个小时看得人很生气也很压抑。
我不太能接受男主这样看着很无私实则自私的行为,以为替女主安排好生活和恋情就能让她幸福,太想当然了。
甚至为了她的幸福,不惜拆散别人,这样的爱情我并没有觉得很伟大。
后半个小时的女主视角可能是高潮吧,有一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觉。
一起看电影的很多人都哭了,旁边的朋友也扭头一脸泪水。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觉得难过。
唯一能让我在看这个电影时感到悲伤的不是电影,而是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错过和遗憾。
电影本身悲情渲染的意味还是有的,从开始就感觉到了。
前面男主就有说到:“孤独,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所以我也能理解结尾女主陪男主死的情节了。
她说:她的爱情从16岁遇到他就开始了。
可直到他死,她们都没有好好在一起过。
这个电影的悲伤只能说是男女主两个人的悲伤,这样的爱是很难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对于21岁的我来说,只觉得这样的爱情太沉重了。
但我想那些在影院里哭过的人一定都有伤心事吧,很多时候无关于电影,仅仅想发泄一下。
我相信总有一个人他温柔善良如男主一般,但是他身体健康能护你周全。
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庆幸自己所拥有的,懂得珍惜,所以还是打个三星吧。
随便写写,慎看勿喷。
我心疼那个二人爱情中的当配角的牙医。
虽然看了网友的神评论:觉得牙医才是最后的赢家,又有妻子留下的房产,又和初恋女友在一起,貌似转了一圈,收获颇丰。
可我还是心疼爱情里最无知的那个人。
一、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局,还会不会去伤害。
牙医有未婚妻,从cream第一次试图勾引牙医开始,牙医就表明了身份,订婚戒指这个男人并没有摘掉,而是显示给女主看。
透明干净。
让我对这个牙医充满了好感,现实世界中多少已婚或者有婚约的男人抗拒不了美女的投怀送抱,一下子就深陷其中。
可牙医一直没有,而是很自信自己的感情,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有意思的过客而已。
很多人带着恶意去做事,动机本身就不让人赞成,虽然为了爱情,可是不能把所有的借口都认为是合理的。
女主的做法,我不赞成。
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切是“骗局”为何还引诱他一步步深陷,最终爱上自己。
一个人背负一段债姑且不易,又何必要牵扯他进来。
二、K和cream两个不敢说爱的家伙 彼此是彼此的亲人,那么渴望爱,可是却不敢表达爱,还是说明内心还是无爱。
电影我的确有泪点,也跟着哭了。
可是明明两个人可以享受最后的时光,可为何要最后如此这般。
虽然剧情更多的像我当年学的一篇课文《麦琪的礼物》双方都想把最好的给对方,可到头来那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么?
最后是你们想要的么?
如果最后生死可以在一起,那当初为何不生死相依,在这之前我看过一篇报道,我很赞成。
他说那些在父母快临终前在父母窗前哭的昏天暗地,为了维持父母的生命,不忍停掉氧气,利用呼吸机维持父母生命的子女。
为何不把父母最后遭罪的时光,带父母去开心快乐。
至少之前应该尽孝,而不是最后哭的那一场。
电影我想也一样,两个人明明都知道最后的时光即将到来,可还是把时间浪费给那些认为不重要的人身上。
以为那是爱,可是我倒觉得那是伤害。
牙医以为自己认识到了爱情,可实际上是被人利用的棋子,这样人不懂爱,怎么还敢说那是爱对方的方式呢。
三、如果真爱她给他想要的,而不是你认为的最好安排。
牙医给cream 她想要的婚姻,可是K那,把想要的给她了么?
她想要她爱她,娶她,告诉她一切和他在一起。
可并没有,而是自作主张的认为那才是她该需要的爱情。
爱情里谁也不能替对方做决定,而且还觉得那决定是为了对方好。
电影的最后,K悟到了,对她说抱歉,不该一声不响的替她安排。
这是唯一一句让我感动的话,K在这个过程中终于领悟了爱的真谛。
是尊重,即便我明天就会死了,可我还是会尊重你的选择,陪我或者离开都是你自己该去面对的,虽然我知道后面的痛苦无人可以给你安慰。
可我尊重你的选择,那是爱你的最佳方式,而不是悲情的做一切事情,而让你被动承受这一切。
对不起,我所做的一切!
这是两人都没法开口说明的,明明可以换成我爱你,我爱你所做的一切,可却都是对不起。
今天是2019年5月20号,各种宣传,520大声说爱你,不管这个是商家赚钱的吆喝也好,或者是卖点也罢。
我都觉得可以提倡,有爱就要大声表达出来,你不说以为我就懂,这就是你的不对的了,做了一切就差一句我爱你,多没意思。
爱,要大声说出口!
欢迎来说说你的看法。
观影关注哈 ~ 我是潼小漫!
已经到了无法被台湾小清新爱情片打动的年纪了,尤其男主去女二那边提要求的那个突兀实在无法接受
故事不好,但最好你爱我,最好我爱你。
牙医小哥真是惨 这么老土的故事居然把我看哭了我不管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就是哭了怎么样!哼!!!我以为我会全程手机或者睡着...居然下半场一直哭没停
渣男渣女一堆的故事,有点毁三观,爱情不是任何伤害别人的借口
确实很“悲伤”
朋友里要是有看哭的就互删吧。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我曾经爱过你。
K跟cream都是k的发音,你不觉得这样听起来,就很像真正的一家人了吗?因为太熟悉韩国原版剧情,全程编剧式观影。选角很到位也很有湾湾特点但真的是没有原版好看啊,以及为什么把最心痛的牙医视角给删了啊(摊手样
soso
牙醫又做錯了什麼……
我一直以为女主和男主是以情侣的身份同居 结果不是
不懂有人为什么哭。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一个单身狗坐在一堆情侣中间看这部电影。开头有点无趣,结尾很不错!
我们走出电影院绝对没人想到我们看的是一个悲情片,我和小陈全程对陈意涵的段位比出了6666,影片结束三个人一直爆笑
婚纱合照,教堂婚礼时,真的哭的好伤心。
催泪的点还是有的
最后的结局太惨了吧。不过不是这个结局兜不住这个剧情。
狗屎。我居然买票看这个片我也是脑子有屎
感动于两个人的成全,还有歌词“我不羡慕 太阳/照不亮你 过往/有些黑暗 我们 都一样/我太嫉妒 时光/能离开的 大方/不用开口 也就无需躲藏"
台式卖萌自我吐槽,“永远”不如“下辈子”,宵夜泡面说不出的话,埋得太深捞不上来;0.5次亲友情,互相成全互相出卖后变成了不讲道理的爱情,扑街了吧,一起去死吧……狗血套路但不让人讨厌,两主角都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