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剧情:为了爱情离开繁荣的美国、随男友回他祖国生活的一个美国白人女性公民,在一个东欧国家首都的悲惨遭遇。
影片把女主男朋友、监视者&连环杀手的国籍设定为罗马尼亚,把这样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凶手横行、警察无能、民众对外国人的冷漠与排斥、空荡荡的地铁(甚至莫名其妙地就地停车、延误)、社会氛围压抑、了无生机的故事地点设定为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男友对女主的恐惧和悲伤的感受毫不在意、听之任之、甚至与同事以此作为玩笑,女主伤心欲离开、返回美国而无意挽留,把罗马尼亚男性描写对待爱情如此之渣。
以上种种,如果说不是导演(兼编剧)对罗马尼亚国家和人民怀着整体仇视和满满的恶意、刻意黑化污化彼国彼民,我找不到这样说法成立的任何理由。
用电影、用文艺、用潜移默化的文化元素为武器去攻击一个国家和人民,相对靡费无穷的侵略战争而言,何其划算、效果又何其显著。
但始作俑者的心理又何其阴暗。
本片观影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今年武汉跨性别女性在顺性别公共厕所惨遭仇杀,唐山黑恶势力暴力侵害多名女性的事件,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性别角色概念属于境外势力阴谋挑拨安全平等的社会,这就是每日短暂登场又迅速淹没于流量热搜,禁止完整真相公开就无法访问销声匿迹的新闻。
即使我对于高度强调和坚持性别差异的性别理论与平权策略抱有批判态度,作为性别与性制度中非话语权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哪怕出生生活于最开放包容的环境,想必都能感同身受那种日常生活周遭环境中随时可能潜伏敌意的谨慎与惶恐。
我记得在上海最繁华多元汇集的商业中心只因最微小PDA而被斜眼,说笑的被指上那个名字却只能装作视若无睹息事脱逃,曼谷街头派对后被警告立刻松开相握的手,作为一个高度表达一定性别气质和特定形象的顺性别男性,我可能受到的不友善和暴力侵害的程度与机会无疑仍是指数级降低的。
我想我的父亲,亲戚中的兄弟,大部分顺性别直男同学,炎热时最不修边幅的袒露,聚会酒醉的彻夜庆祝,这些对于很多群体意味着罪有应得自找侵害的形象与场景,他们也绝不会生出和体验背后可能突来暴行打断人生的恐惧。
本片创作者就以类型片的风格,表现了身处父权制社会的女性普遍经历的日常生活中对暴力侵害的敏锐,警惕和恐惧。
同时以主角随伴侣远赴重洋这样所有个体超越性别角色都可能面临的处境为设定,陌生文化与社会中的孤立无援,语言沟通障碍,信息的缺失不对等可以给任何个体带来的话语权缺失和焦虑,作为性别制度等级不公的类比,同时也以此加强惊悚与歇斯底里之感的塑造,描绘和讲述了一场不论性别都足以感同性别制度下被边缘被先天否定之无助窒息的恐怖旅程。
本片伊始的刻画,就将主角这个女性角色,置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都可能面临的多重的孤立边缘化与从属位置中:她是妻子女友,放弃了高度竞争大部分人都出不了头也称不上专业职业的演员生涯,满足性别角色期许的随抓住职业机遇的丈夫来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住进安排好的房子,听着一人时公放里街头耳机里努力试图融入的语言教程。
镜头后掌舵的女性创作者却可以专注于女性的表达,对话中总是以前景或背景模糊,画幅切割等失焦丈夫,他人等角色,大量对称等风格化镜头中的特写,围绕女主成为绝对的中心,大量无言中却不遗漏面部些微的细节。
陌生文化环境中语言与沟通的失效,令女主仿佛退回到孩童的无能无知和传统性别气质期待的安静花瓶的本分位置。
周围人包括伴侣利用语言隐藏信息的特权与女主缺失信息的弱势,懒散翻译不经意玩笑的细微歧视与不对等。
加上刻意为之不标注其他语言的官方英文翻译,同时也会令大部分只掌握英文的观众置于相似的透明瓮中的焦灼,也强化了剧情中连环杀手潜伏的悬疑。
随着周围环境与他人越发失去耐心的不信任和轻视,女主本身也开始动摇质疑自身的认知,点题的核心角色属性监视者在此发生了一次有趣转换,她成为了帘幕阴影里和街头尾随中的疯狂不光彩见不得人的那个。
为了绝望的证明和保有理性,镜头开始更多跟随运动起来,女主在景中的运动令她开始偶尔失焦,失去脸部特写的中心,被置于中景空旷阴郁的老旧公寓,街尾后巷和色情场所。
至此唯有互助的女性配角能够共情相似的跨国生活经历,无条件相信其怀疑,并且为所有女性注下定义,平日里无理取闹过分敏感神经质的女孩和遇害后缺乏警惕没能全力反抗自保的活该受害者。
故事的终章冲突,起于努力迎合试图融入的女主同样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信息,得以识别伴侣恶意的玩笑并反击。
愤而离开被挑衅与诱骗落入蛛网,面对凶手,这个名号蜘蛛玩弄猎物逐步摧毁女性受害者理性与生活,最后夺取性命的恶魔,也夺取了特写中心,成为占据整个画面的不安面容,女主也是唯一能与之对抗的特写中心。
结局的处理是令我矛盾的,我欣赏和理解复仇,正义伸张与惩戒恶人的反转,不仅是推动了戏剧性冲突和高潮,压抑后的抒发,更意味着女性同样理性智慧,因其地位处境更加敏锐,可以互助与自救的积极主旨与真实情况。
但反杀结局无疑制造了一些真实罪案中的逻辑漏洞,凶手成为一个在自己生活社区和工作场所多次作案随意甚至儿戏留下大量证据却逍遥法外令谁都无能为力的符号,而且令女主成为人们预期与玩笑中的神经质女人和非完美受害者,虽然更加灰暗压抑反高潮,无疑也符合此刻就在发生的大量女性受害者缺乏帮助受害后又被二次污名化的现实。
男友固然愚蠢,警察也确实不作为,男友同事也可以谈笑风生的讨论女性被害事件,这些都反映出漠视弱势群体的象征。
当你处于一个谁都不相信你的社会环境,谁都把你当做神经病一样的社会群体,你自然能了解女主心里面那种无力感。
新的环境,语言不通已经很难受了,面对骚扰没有解决的渠道,因为本质上他们所有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潜意识认为你在胡闹,当然没有办法解决。
随着最后的枪响,故事达到了高潮,这场谁也不理解你,谁也不相信你的剧情,社会环境,终究还是需要靠自己来解决,依靠他人,依靠社会,依靠警察,是那么的无力。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种感觉,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一位女导演。
镜头从所有的视角切换中,始终围绕着女主角 Julia 进行。
无论是发现窗外的不正常,隐秘的偷窥者,被跟踪被发现,还是倾听着自己听不懂的罗马尼亚语,这种第一视角没有投映到男主角或者凶手身上。
整部电影的中心就是 Julia 整部电影的中心就是 Julia ,假如你随着电影的推进将自我进入她的内心去感受,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克制和出彩。
作为一部悬疑片,最重要的就是营造气氛。
虽然这几年同类型的“后窗”片如此多,比如 Sydney Sweeney 惊艳全场的《偷窥者》,艾米·亚当斯被骂惨的《窗里的女人》,但只要稍微修改一下,谁都可以推出一部不一样的“后窗”片。
电影《监视者》就是以女性受到偷窥和跟踪作为线索的悬疑片。
好奇都是来自于发现。
你可以从这部电影里面发现很多熟悉的情节,某一瞬间我都觉得这种设定实在是不够高明,落地玻璃虽说采光足够,但也容易被他人窥探和一览无遗,在毫无遮挡下的生活呈现,正是一切的源头。
它可以让人知道你的起居饮食和人际关系,甚至你的喜好和生活习惯,都通过这种一览无遗而被人发现。
在误解和真相之间摇摆,也正是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所产生的。
如果是误解,那么此前的疑神疑鬼将给予你的生活带来不幸。
就像电影里面的 Julia,他的未婚夫 Francis 觉得她过分紧张,导致生活都打乱了。
信任?
这并不是信任问题,而是在只有自己察觉到的情况下,旁人给予你的意见都是站在自身立场的陈述,感同身受的来源是具有共同的发现和沟通。
就算 Julia 无意间认识的邻居 Irina ,虽然两人都谈论起这个偷窥者的话题,但是 Irina 是不相信的,她只是以一种习惯来解释 Julia 的紧张。
他乡遇知己?
甚至到了最后一幕,地铁上的相遇,Julia 面对凶手,竟然在某一刻相信了他的解释,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自己的孤独只有凝望窗外, Julia 挥手的寓意他理解为打招呼,你相信了吗?
原来是误解。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这部电影迎来了和解之际,Julia 看到了凶手旁边的袋子,竟然显露出似真似假的人头模样,这种倒抽一口气的气氛感,让我们知道其实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很多这个视角结局的枪声吓了我一跳。
就好像所有的悬疑片,凶手得逞之后,受害者都失血过多而亡,最后捉住凶手的总会是背后不信任女主角的男主角才对,可 Francis 如此的不确定,导致凶手都懒得理他。
反杀,这部分回归了无数的主角死而复生的戏码,那份准确的瞄准好像告诉我们,其实女性的角色除了挖掘真相,也可以绝杀真相。
很多这种视角这部电影,就是女主角 Julia 一个人的绝杀。
她发现了偷窥者,她知道了偷窥者,她反跟踪了偷窥者,她认清了偷窥者,她反杀了偷窥者。
她,就是一个人的武林。
你不了解。
充满反转的悬疑电影。
当你以为有变态,没想到只是自己神经质。
当你以为自己是神经质,没想到真的有杀人魔。
与其他相似的悬疑电影一样,新的房子,陌生的环境,缺少朋友,外加一个充满理性的老公。
所有观众都会觉得女主角只是因为神经质而过于敏感,没想到导演最后来了个反转,隔山有眼,你证明了你是对的,代价就是你的生命。
导演用了很简单的手法去表现出各方的矛盾。
开始的时候男女主角甜甜蜜蜜相亲相爱,两个人同时出现在镜头里,但是到了后面矛盾激化的时候,男女主角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同一个镜头前。
女主角刚开始还是想融入环境中,努力学习罗马尼亚语,但是几次惊吓后嘴里只能吐出英语。
影片行进一半时女主角已经失去了最能理解她的邻居,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女主角失去了理智,最终疯狂。
可惜了热情又善解人意的女邻居,被杀人魔做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但是谁内心深处不是个艺术家呢?
就算身居陋室,工作下贱,但仍有一颗向往上流的心。
如果目光所及尽是污秽之行,那我就用我手中的利刃清除垢痂。
白天用拖把打扫夜店,夜晚用刀锋清理世界。
我不是杀人魔,我只是个充满艺术细胞的清道夫。
今天下午从窗户吹进徐徐凉风,真是惬意,趁休息时间看了一部2022年最新电影《监视者》,麦卡·梦露主演。
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极少看,主要怕冗长和安静,但偶尔心静时观看还是比较有滋味的。
这部电影是我下午在豆瓣看的简单介绍,评分6.5分,还算不错,另外觉得海报设计的还算用心,就索性观看一下。
这部电影完全是站在女性视角拍摄的,人物心理过程过于真实和细腻,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女主被一个跟踪杀人狂盯上的犯罪故事。
我剧透一下,女主结局生还,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故事拍的并不惊悚,也不悬疑,从一开始就知道谁是罪犯,导演完全从真实的人物内心为重点,甚至只有结尾有点犯罪现场的镜头,其它都是以对话和叙事式的镜头,没点耐心真看不下来。
全片比较安静和压抑,几乎没有晴天,不是阴天就是下雨,要么就是黑夜。
但摄影很到位,全片艺术表现力还是很好的,演员的表演很棒,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也比较真实贴近生活,这些是本片唯一的看点。
但我不建议女性朋友看这部电影,有点压抑,我是把它当成文艺片看的。
另外,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部女权影片。
elina的这句话算是全片的中心了。
“总好过被强 奸或者被勒住脖子”。
身为男性,如果不是受教育,是不太能体会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地位的。
有一次和一个女同事讨论过快递的服务。
我的习惯,但凡是快递员不守规矩,我一律投诉到底,但是她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
她说她不敢投诉快递员,怕遭报复。
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担忧。
我从来没有想过,女性可能会由于担心人身安全,当自身权益收到损害时,会选择忍气吞声。
那么一个女性从小到大,会有多少次面对类似的困境呢?
她接受的教育试图引导她如何回应呢?
女性天然力量上的弱势,势必会影响她们的应对方法,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身边的人都不能正视女性面对的困境,无法给与必要的支持,她会不会有足够的能量坚信自己的看法呢?
Julia发现有人监视,觉得十分不安,但是男友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还会质疑她多心。
等到恶人告状,警察和稀泥,男友像个木头一样,她还有办法理直气壮面对恶人的挑衅吗?
在地铁里面隐约看到恶人的塑料袋里有个人头,该不该报警呢?
会不会又被人数落,或者会不会是自己看错了呢?
elina应该早就发现自己被人监视了,但是她没有Julia的困扰,可能她已经习惯被人注视,选择坦然地接受这种不确定性。
这种态度倒是能让她继续生活,但是厄运降临的时候,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在墓志铭上写一句,I told you so. 你听了吗?
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和北约十几年了,算是高收入的准西方国家吧,还是如2005年恐怖经典《人皮客栈》一般,成为影人创作假想中的东欧罪恶之地吗?
电影进化是一个缓慢的大轮回,相同的故事可以讲100年。
本片大概是1987年生女编导第一部独立长片,善用经典之力:采用和希区柯克1954《后窗》类似的结构;影院戏中戏1963年多南的惊悚经典《谜中谜》强化了心理暗示;女主曾主演2015年的小成本恐怖佳作《It Follows 》,本片几乎成为《It Follows 》的翻拍。
电影制作如同手工艺品,心手相传是必然规律。
选角导演功底深厚,摄影和调度也可以做到如教科书般骇人,窗帘后举起手的黑影,下降的电梯中仰视无脸男。
以为是最难把握的完全的心理惊悚,最后一刻破局反转,可能是为观众设定。
本片中爱情的悲伤某种程度削弱了恐惧,如同女性主义电影必须模糊男性,必须清除爱情清除动作清除正邪之分才能实现无望的恐惧。
优点:麦卡·梦露和伯恩·戈曼的精湛表演,影片的压迫感和代入感很强究极反杀,虽然违背生理常识,但是爽就完了地铁遭遇对手戏,独自直面潜在的危险缓慢但丰富细腻的质感缺点:太简单粗暴的犯罪:明显直白的作案嫌疑、杀人不拉窗帘、只是躲在衣柜、非致命伤害、不处理尸体和手机、大大方方走出犯罪现场,我都不敢相信这能力是怎么连续伤害五个人的(算上女主和女配是七个),被“死而复生”的受害者两枪崩死也算一种讽刺吧缺乏合理的自卫手段:独自跟踪可疑的陌生人进偏僻的夜店,被害风险极高总结:可看性较高的惊悚心理电影。
抛开脑残男友不说,女主第一次看电影怀疑被跟踪,为啥不直接扭头看一眼这个人的脸?
逛超市也是,为啥不直接走过去瞄一眼,难不成凶手还能直接在超市行凶。
后面女主单刀跟踪凶手并且直接进去地下俱乐部说明不是很怂的人,跟电影院和超市的表现反差太大。
还有在窗口站了那么多天,为啥不拿个手机出来拍个照留个证据,甚至开启录像功能,可以把证据给警察和脑残男友。
就算没有这些,第一次警察上门叫女主一起过去确认,女主直接拒绝了这行为把我cpu干烧了,这不是你一直想解开的谜团才去报的警吗?
还有就是听到邻居被杀时的呼喊声,开门发现是猫,女主不检查一下房间吗?
镜头都已经给到衣柜了。
后来邻居男友打电话在屋子里面响了,男友和女主拍门都没人反应,觉得邻居故意躲男友也正常,但是也躲女主,女主不觉得奇怪吗?
都感觉到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如果一直打电话只是在房间里面响而没有人开门。
真的不打算叫管理员或者报警吗?
地铁那一段,女主发现袋子里面是人头,不打算上前查看一下吗?
确实这操作正常人不会那么大胆,但是女主单人跟踪凶手,听到音乐单人去邻居家开门,种种行为都让女主表现得胆小又勇敢的矛盾。
虽然很多bug但是耐不住喜欢看悬疑片,场景布置和女主服装搭配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我关注的点那么奇怪,和你们不一样啊😂。不觉得聚会时一直说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很没有礼貌很不尊重他人吗?明明可以且会说英语但却不说。虽然可能不是故意的,但很明显并没有顾及她人感受,女主老公也真是的,别人没注意到你不会也没注意到吧?你可以一直说英语回应啊,反正大家都会,这样别人也会注意到在场的女主听不懂很尴尬吧?
cc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也会觉得女主有点小题大做。所以导演用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男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一个女人的第六感,片尾女主的眼神已经传达了一切。
剧情一般吧但主要是氛围塑造的太好了
女人的直觉永远正确,真的只有girls help girls,任何对立面性别只会觉得女的大惊小怪和发疯,最后很带感!大快人心!
不太行,故事倒是很吸引人,但压迫感几乎很少,惊悚情节也是微醺,全片最精彩的一幕出现在最后,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麦卡·梦露继《它在身后》之后,又一次被跟踪,影片有一种非常古朴的气质,技法上再花哨一点,颜色再鲜艳一点,就可以完美复刻70年代的各种欧洲悬疑电影了。
想不通为什么不挂个窗帘。还有,夫妻双方沟通就这么费劲吗?最后,女的先下地铁,男的怎么提前到了隔壁?
6分。气氛渲染还算可以,但家庭主妇啥都不干还跑到个完全不懂语言的环境里去,整天神经兮兮的生活有意思么?拜托耕地的时候拉个窗帘行不?最后的所谓反杀真的是笑死了,竟然靠的是装死???你敢不敢拍成其实凶手根本就是个普通人???
22-128. 沒報什麼期望去看反而很驚喜,女性永遠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關鍵時刻,男人警察都靠不住,只靠得住自己。構圖非常講究,冷暖影調的運用恰到好處;缺點是人物的塑造比較單薄,女主的男友真是想抽他幾個大耳刮子。
2.5
还不错,虽然女主一如既往得不到男主人公的理解,最后的反杀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整体属于女性视角关怀电影。
最后反转太牵强了,明明被割喉流那么多血还能反杀
抖音阿远剧探打卡,演员请的挺好,光是盯着反派男就觉得瘆人。
有些意思
结局流那么多血还能站起来比较假。不过也拍出了很多女性的真实处境,现实里到处都是人提醒女性小心,女性自己真的小心起来,发现危机向人求助的时候,很多人又不相信她,觉得她事多。
实在受不了这种慢节奏的 中间没有干货的惊悚片
早点分吧
6.5/10 这些年很常见的女性自我认知和反抗男性枷锁的反杀题材,但是反转请讲基本法
感觉前面的部分节奏慢了,不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