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Dan在泳池拽Dretta裤腿失败时说她是英国人,她很骄傲。
喜欢Dan跟Dretta分享音乐时说音乐能让乏味的环境变得很美。
喜欢Dan跟Dretta谈论猫那一段,很可爱。
嘻哈黑人歌手懂知遇之恩,泳池里他的话印象深刻:I pay,for him。
Dave,他刮了胡子站在台上深情演绎她版本的迷失的星星,她站在一侧动容的笑。
那一刻他几乎唤回了她的心,仿佛一切回到从前。
下一刻他唱起流行轻佻的调子,迷醉于台下欢呼的人群和台上明亮的闪光灯,再没侧目一眼。
她流下一行泪,变了的就是变了,一如海边长椅处他不会把CD扔入海,很多时候你其实没有你自以为的那么情深,而她突然明白了回到过去是一种妄图。
她骑在单车上释然的笑。
喜欢她的笑,笑的棱角分明。
这世界那么大,遇到懂得的同类,相拥吧。
午夜散场,看到壮观的云。
Angelika并不是客观的分数,仔细一想故事也只是老调重弹。
但旧瓶装新酒,还是纽约这一杯,不得不柔软起来。
原声没有Once来的喜欢,有点甜腻虚浮,但想想却和纽约搭配的刚刚好。
没有北欧的冷峻,又有那么一点孤独,没有伦敦的傲娇,又有那么一点倔强。
但这里的孤独倔强都是恰到好处。
来去匆匆的New Yorker并不为谁停留,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就是最好的陪伴。
RU刚刚做过展览的Abrons Arts Center,gallery外的台阶变成了片中的学校;Washington Sq Park的白门下,十几分钟前走过时,买的街头音乐家CD还在脚边的纸袋里;晚归时分,午夜空荡荡的车厢,带着耳机看Homeless睡在不远的地方;Union Sq的单车少年,横冲直撞;Central Park的长椅,Lower East Side的少年和窄巷,Brooklyn Bridge望去,叫人错觉一切梦想都触手可及的壮阔天际线...就是这些,都在心上笃笃敲着。
【Like a fucking mind reader】虽然是鸡汤了一些的调子,但人人都喜欢鸡汤,偶尔来一点,暖心暖身。
想见的人就去见,该走的时候就要走。
没有地方比这里,更适合Begin Again。
记得五年前初次荧屏邂逅Once,那时的我还是高中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
生活中只有喜乐,并无伤悲。
音乐对于我,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平静生活中的佐料,无关痛痒。
就连Once中的If you want me也被我强行用来变成了表白歌曲,只可惜现在他也成了那曾经拥有。
昨晚,坐在AMC的大厅里,等待着荧屏亮起,却并不知道Begin Again将是怎样一部作品。
之前并没有看任何简介和影评,去影院也是个突然的决定。
但是从灯光亮起的一瞬间,我就相信这是我与它无法错过的缘分。
虽然电影大厅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二三十人,但是Begin Again 101 分钟的故事却饱满到足以让整个空间完完整整,又刚好留出了空隙让你呼吸和思考。
摇摇曳曳的暖色灯光,虚虚实实的长镜头,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John Carney把如此一个波澜不惊看似俗套的故事讲的恰恰好好,不煽情,不拔高,亦不偏执。
故事看似平庸,中年音乐制作人绿巨人遇到瓶颈,在pub发现被明星男友出轨的Keira, 惊觉这是自己要的美国好声音,于是两个人一起走上了音乐之旅,在音乐中找回了人生,找到了出路。
故事的梗概听起来如此三俗,可是通过John Carney的镜头,我看到了音乐 。
十年前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因为对音乐固执的追求一路变得酗酒、暴戾、偏执,直到被自己的音乐厂牌开除,妻子疏离,女儿厌恶,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十年前的名头压垮了他一度膨胀的自我,却没有埋没一颗深爱音乐的心。
就在人生的低谷,他在一个乱哄哄的酒吧中,看见了被好友拉来散心的Keira。
Keira细弱的身子背着木吉他站在台上,紫红色的灯光打在她的头发上,染上了一轮轮的小光晕。
台下的酒瓶碰撞、人声喧哗,而她一个人静静的在台上唱着,不可谓不失落。
就这样在两个人在最落拓的时候,音乐却带来了故事的转机 。
他们开始了一场音乐的狂欢,在纽约城市的中央,他们搭起了自己的录音棚,天台、地铁、街头巷尾都成为了他们的演出场,城市的声音也成为了他们乐曲中最天然的伴奏。
他们灌制的不仅是专辑,更是对音乐的初心。
音乐逐渐抹平人心的创伤,最初的不甘慢慢通达,逐渐被更大的快乐所充实。
一个美好的夜晚,Mark带着Keira飞奔在纽约的大街小巷,Keira 的音乐收藏通过Mark的耳机接孔传送到一左一右两幅耳机中,此时的他们的心满满得都是快乐,爱人之背叛、妻女之疏离已在音符得跳跃中慢慢被愈合。
然而如果故事进行到这里,Keira爱上了Mark,他们两个live happily ever after,我一定会失望地质疑John Carney是不是也廉颇老矣。
但是音乐连接的得绝不仅是浅显的男欢女爱,是心灵,所谓 soul mate,即是如此。
在夜的衬托下,Dooley Wilson低沉的嗓音缓缓流淌,Keira和Mark只是深深的望着对方,目光中水波摇曳,仿佛已经道尽了衷肠。
点到为止,才足以致远。
影片中还充满了可爱的细节,Keira的好朋友,那个胖胖的大胡子流浪歌手,从头到尾永远充满激情地对着街上冷漠的行人放声歌唱,从未放弃从未颓废。
也是他毫无保留地收留了Keira,并带她鼓励她为所有人歌唱,即使看起来没有人在听。
音乐,是给予自己力量,与他人无关。
在影片的结尾,Mark抚平了戾气,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生活。
Keira也不再纠结于男友的背叛,独自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最后摇曳的长镜头中,Keira的身影慢慢走出了被阳光铺满的屏幕,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因为股灾有好多人推荐,所以去看了。
我一度如此向往的影片,被褒扬成可以重振股民信心的影片,结果女主居然是05版傲慢与偏见的女主啊。。。
从此在我心中该演员简直就是烂片代表了。
虽然离看完这部片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一看到海报还是停不下来要吐槽的心情。
单从剧情来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连这种文艺片,女主都必须是拯救自己、拯救男主家人、拯救男主家庭、甚至差一点连男主都要一并拯救成自己家人的设定啊。
好好的演一场歌舞片,不要把每一个明星上位之路,都当成一定要跟经纪人有啥暧昧情缘的牵扯在一起,这样做真的好吗?
像我这样的小清新,要不是小胖纸出现打断了后续,不然我真的接受无能。
看在小胖纸的面子上,我给三星。
有关音乐和音乐人的电影一直都不乏精品,近两年依然如此,无论是那部传奇般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还是风靡一时的《醉乡民谣》都堪称佳作。
音乐本身的魅力以及音乐人身上天然的理想主义色彩都具有某种感召的力量,使得这类电影往往显得温暖、隽永而励志。
这部《歌曲改变人生》也不例外。
热爱音乐且颇具才华的格蕾塔跟随音乐人男友戴夫从英国来到纽约。
在这里,戴夫有着更好的事业机会。
但不久,戴夫就迷失在名利场和新的恋情之中。
失去了爱情,格蕾塔在偌大的陌生城市里找不到方向。
此时,她遇到了丹,一位曾经声名大噪,如今却失意潦倒的音乐制作人。
两位失意者互相激发着灵感与激情,成就了一段流行音乐的传奇,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一个标准的音乐电影的框架,甚至有些俗套。
但优异的是,这部影片从根本上就没想玩弄花招和技巧,就想秉持最本分老实的方式,用最俗套的结构和故事结实地打动你。
而且,导演真的做到了。
《歌曲改变人生》的导演约翰•卡尼在8年前曾拍摄了那部著名的《曾经》,有着和这部影片近似的题材,平凡小人物因为音乐相识相恋的故事。
8年后,他把故事又推进了一步。
男主角设定为一个中年人,出演过《复仇者联盟》和《禁闭岛》的男演员马克•鲁弗洛总能把那种潦倒中仍抱有梦想,但绝不因此夸夸其谈的微妙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而女主角是曾出演过《傲慢与偏见》和《加勒比海盗》的凯拉•奈特莉,她这一次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在大都市中独立、坚韧又永远乐观的女性形象。
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它毫不掩饰的描述了人们追寻梦想的路径,但导演绝没有把梦想悬空,更没有一点点对梦想的歌颂腔。
男女主角遭遇了都市中的一切困窘与冷漠,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挫败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
他们处理着这些事务,但没有被琐碎打败。
他们做着奔向梦想的事情,但绝没有到处声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以博得同情。
更有意味的是,电影中和男女主角一起追梦的还有一群和他们同样的普通人。
当他们的音乐被大唱片公司拒绝,他们就决定在纽约这座城市的各处独立录音。
格蕾塔和丹找来了街头卖艺的音乐人、黑人鼓手、心怀梦想但一直只能给学校舞蹈队伴奏的键盘演奏家……地铁站、帝国大厦的楼顶、大桥下、唐人街都成为了他们的露天录音棚。
他们录下了音乐,也录下了这座城市的所有声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所做的不只是对音乐的追寻和完成一张唱片,而是真的融化进了纽约,或者说,把纽约融化进了自己的身体,呈现了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呼吸与脉动。
做这些时,格蕾塔和丹没有区隔哪些是梦想,哪些是生存,每一天,他们尽量快乐地活在当下,也尽最大努力接近梦想。
这部电影在告诉人们,梦想不是用来炫耀的名词,它是个动词,应该成为行动的驱使力,每天都去做一点事情,比向所有人夸耀自己的梦想与野心有用得多。
更重要的是,并非要等到梦想成真,有了结果的那一天你才能有所收获,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改变和重塑你自己。
这才是最美妙的。
就像这部电影最终所呈现的那样。
一张唱片最终完成,丹重新回到了妻女身边,格蕾塔终于放下了虚荣的前男友,有了坚定的方向。
他们通过互联网分享了那张唱片,乐迷只需付出一美元,但他们赚到了钱,没有通过大公司的签约就做到了这一点。
这又是一重隐喻,一个新的时代,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不需要任何中介与他者,没人能操控谁,梦想和自由,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
(文/杨时旸)
什么是最能打动我的?
丹的激情,投入,执着,对音乐的深深的热爱。
这是最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可以睡相很邋遢,你可以蓬头乱发,但是不能失去对你职业的这种执着与热爱。
不是刻意的装着,而是完全沉浸在这种感觉里面。
最艺术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商业化的套路模式,不是噱头般的奇技淫巧,而是最自然的。
街头的小喧闹没有成为噪声,反而变为了一个点睛之笔。
lost star的两种唱法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为了你的真心的爱好活着还是享受在套路的商业的模式带来的刺激中。
丹真实的展示了什么才是真中的艺术家。
凯拉是个热爱并享受生活的,男主唱是追求并享受呼声的。
对此,建筑其实有着相当多的相同点。
夸张奢华的综合体大地标是明星建筑师的摇篮,抑或是纪念性的诗意的或者真的平凡的建筑。
凯拉说的太对了,歌曲的后期盖过了音乐原有的质地之后,你就不再是歌曲的主人,而是它的仆人,为了别人的认同而去一遍一遍的工作着。
或者你还有另一个选择,找一群最闲的无聊的建筑师,走遍街头小巷,去感受这个最真实最自然的世界,沉浸在我们流露出来的作品中。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Begin Again》。
(《歌曲改变人生》这译名。。。
可以认真点吗。。。
)万圣节那天晚上看的。
白天和老师同学去了趟海边小镇,走了走,然后吃了顿BBQ(准确的说是做),作为考试前最后的放松。
回城后略疲劳,便也拒绝了同学的Halloween Party的邀约(我还真是不平易近人。。。
)。
晚上吃了顿并不痛快的火锅,回家,看了这部电影。
本来因为没去party后悔,错过了久违的夜生活,错过了满城的僵尸鬼怪,错过了放松跳舞放声大笑的机会。
然而看完这部片之后觉得内心满满,错过多少也不遗憾了。
那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感觉,有音乐的力量,更多的是梦想的共鸣。
故事发生在梦想之都——纽约。
毫无悬念的,几乎大多数和梦想有关的电影,都是在纽约,从Alicia,从Miley,从Taylor的歌里,你对这所城市的向往都在不断被强化。
曼哈顿,第五大道,中央公园,自由女神,烂熟于心。
Francis Ha在这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Andy在历经穿Prada的恶魔的洗练后毅然决定退出并继续追寻她的记者梦,Will和Grace共处一室各自追寻着自己的幸福,十年老友六人行在根据地Central Perk的喜怒哀乐,Julie和Julia两人梦想穿越时空的相遇,Kelly的欲望城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死以及美国梦的破灭,Amanda的复仇,全部都在这里。
然后这一次,是Dan和Gretta,两个在生活中近乎绝望的,几乎要放弃梦想的两个人相遇了。
这部片的不俗之处在于,在每一个剧情的拐点,你近乎乞求剧情不要往俗套的方向发展,它神奇般的都避开了,保留了对于梦想、友情、爱情的纯净。
故事总是有编织和美化的成分,然而背景放在了纽约,一切都那么自然了。
连可恶的小朋友们,都被音乐吸引而成为了美妙的和声。
整部影片浑然一体,没有一丝多余拖沓,也没有任何的缺失疑点。
最重要的是这部片的音乐,我觉得就算为了那几首歌,剧情就算再一塌糊涂也完全值得一看。
说来也好笑,前几天听Taylor的歌《Welcome to New York》,晚上做梦便神游去了一遭,连自由女神像都勾画出来了,还脑补了不少魔幻和童话的元素,醒来觉得自己特别牛掰。
我想,纽约可能还是我藏的深深的梦想里的一个注脚吧。
如果什么事情让你热泪盈眶的想要到达,不用犹豫了,这就是梦想。
(切勿代入汪峰的语气。。。
)P.S.谁说Keira Knightley唱功烂的?
我保证不打你。。。
说她平胸我就没意见了。。。
看完最想说的是女主很有个性,很独立,她不留恋任何一个,她选择离开和成全,她选择赞美与指引,她不畏惧,她勇敢面对。
电影很妙的是片尾处女主看到戴夫看向自己时,露出来少女一般开心的笑容,而戴夫转而开始像之前录好的专辑里的一样,变成热歌来唱,镜头再转到台下的挥舞着手的热情观众,女主的笑容凝固消逝了,她的眼泪流淌下来,她毅然转身离开了。
我觉得女主就像是纯情地爱着之前的幻想,戴夫变了,她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确信自己不爱他了。
这些也都在一瞬间。
戴夫以前可能是这种幻想的载体,而在他受到世俗激发,本性暴露出来之后,那个人女主就不再认识和在乎了。
所以说这也反映了女生可能一开始就是喜欢着自己想象中的你而不是那个你,你变了她也就不喜欢你了,应该说是怀疑自己之前爱着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女主说:“我们没有梦想,他有梦想,我之前怎么不知道?
”戴夫隐瞒了自己的梦想,从仅有的戴夫出现的片段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为人不太地道。
首先,他出轨;其次,他出轨不告诉女主,还写歌给女主听;然后,女主转身离开他也没有挽留,他完全没有把女主当作是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只把她当作是附属的物件来对待吗?
还有,女主离开后他也没有主动联系,你冷静下来了你不联系吗?
直到女主给他留言他才回复,而且回复的也是那么不走心的话……真让人难受所以戴夫是否真真实实地爱过女主,我不知道,喜欢肯定是有的,欣赏肯定是有的,至于爱,就不得而知了……ps. 很喜欢啊!
电影里的歌曲都超级好听,有感觉。
这种类型的音乐电影约翰•卡尼在2006年就拍过,名字叫《Once》,在豆瓣电影排名中,排在250名的第174位。
且不探讨说这个成绩好不好,能够上榜我以为已经是很值得褒奖的了。
如果你对音乐类电影的印象停留在《歌舞青春》系列,什么讲话讲到一半就开始唱歌,这种令看惯常规电影的普通人有些“无语”的硬梗完全没有在这两部电影中出现。
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是这部电影第一吸引眼球的地方,两位绝好的演员对戏,会是令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Keira Knightley几乎是素颜出镜的,简单随性舒适洒脱,活生生的文艺女青年一枚。
而Mark Ruffalo爆炸头不修边幅宿醉的邋遢音乐人造型也反映了他落魄的现状和音乐人特质的结合。
既然是音乐电影,那音乐的好坏就是决胜电影好坏的灵魂。
不得不说这部里面的原声都是值得一听再听收藏的好歌,尤其是请来了Adam Levine,他唱的《Lost Stars》首尾呼应,成为了这部剧的中心歌曲,引导了他和Keira Knightley之间的感情纠葛。
一开始两个默默无闻心灵相伴的音乐伴侣,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共同携手追求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奋斗在音乐的路程中,女方以为彼此是精神和灵魂的双重伴侣,直到男方才华优先被发现后一炮而红,整个人的风格逐渐变化后引发了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变味。
这首歌曲是他们处于最平凡底层时候女方送的圣诞节礼物,弹着吉他娓娓道来的小清新大深情,带着属于他们彼此的心有灵犀和恋人间的缱绻,每一句都是爱恋。
可是随着男方知名度提升后经历了劈腿,留大胡子,恋人分手,再次相遇收录这首歌时,整个曲调已经变成了格格不入的摇滚风。
男方的理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当原本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暗语变成了通俗大众的机械口水曲后,音乐本身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一切只是为了市场运作和功名利禄。
女方最后还是去了男方演唱会的现场,听他用她编的曲唱这首歌,喃喃细语诉说衷肠,熟悉的感觉仿佛又重新回来,只是现在的他是站在台上的巨星,而她则是台下众多粉丝中随时会被埋没的一个。
从台上到台下的距离,竟然是再也无法抵达的彼岸。
后来女方提前离场,男方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这种无奈和心酸,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去。
所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它和最后女主骑着单车在风中行驶的场景完全符合。
只有坚定地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头也不回地向前奔跑才会从内心的低谷中完全释放出来。
很多人说可惜了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最终没有在一起,其实我一开始就觉得他们不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感情浓度还没有达到恋人在一起的那种契合度,他们有音乐的默契,有彼此对彼此的欣赏,但是,仅此而已了。
我对你心有好感,但是,我还没有决定用生命来承受爱你的重量。
喜欢和爱之间,年轻的时候觉得可以划等号,或者轻轻一跃牵起你的手就可以陪你闯天涯,无论发生困难都不会阻挠相爱的彼此;可是等上了一些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了一些人和事后,你就知道这完全是两码事。
有时候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但只是这样而已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你们相会,互相问好,度过愉快的时间,合作了一些事情,然后给彼此一个拥抱,说着珍重的话就告别重新上路,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最后只存在彼此的记忆里回想。
所以我特别推荐去看一下《Once》,看完它后就可以完全明白为何这部电影是这样的结局安排。
这两部电影从本质上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前一部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有些相遇是你意料之外的,你在遇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想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联结,正如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的偶遇。
一个发现相爱五年的男友劈腿,一个刚被制作公司认为才华丧尽解聘的失落音乐人,谁又能料到会有后来一拍即合的On the street album。
后来他们彼此的相视一笑充满了理解的含义,我懂你,你也懂我,有些话就不说出来了。
他们一人一个耳机在路上听音乐的场景,听着听着去club热舞的瞬间,她为他解决和女儿之间的纠纷,他成就她的音乐梦想才华,这些的这些,就是最好最饱满的情感表达。
但是听音乐的场景复刻的是18年前和他妻子相爱的曾经,而她心里放不下的前男友也不是简单用新感情就能被救赎的。
所以导演安排了彼此的会心,然后分别。
让男主角重新回归家庭,和妻子和好,做一个好父亲,成全一个家庭。
所以让女主角彻底放下,轻装上阵,通过制作专辑的过程了解了自己,然后重新向前出发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这样的安排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就如《Once》的结尾,女主弹着男主送的钢琴,瞭望向窗外的男主正在闯荡的广阔音乐世界,身边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和现世的安稳和平淡。
我们有一瞬间发现了彼此的感应,具备了相爱的冲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踌躇着都不敢再往前一步,最终还是向左走向右走。
爱情不是义无反顾地背弃全世界,爱情是即使我们注定要错过,我也会尽全力让回忆变得完美,让我们的相遇变成独一无二。
影片一开场,你已置身于纽约的一间小酒吧中,毫无铺垫。
这里有喁喁的低语、酒杯交错的脆响、昏暗又温和的灯光,当然,还有音乐:简单纯净的人声,清新流畅的吉他,仅此而已。
但当这一切汇集在一起,当伤感、甜蜜、温柔的歌声被唱响,当爱情、梦想、孤独化成配着音乐的词句,当你看着大银幕上的这部电影《再次出发》,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看惯了3D的恐龙从侏罗纪跳到现在的乐园中撒欢奔跑,看惯了超级英雄互拼超能力对抗邪恶,看惯了飞车、爆炸、香艳美女、迪拜美景以及衣冠楚楚的男女用非人的语言谈论着毒品、金钱、军火、托拉斯公司的股票,反而你会觉得《再次出发》才真是应了IMAX那句宣传词:不是看电影,而是走进电影。
没错,《再次出发》几乎就是导演约翰·卡尼前一部佳作《曾经》的加强版。
它和《曾经》一样也是一部成本不高的独立电影。
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看居然能获得比商业大片更美妙的观影体验:完全浸润、融入到电影之中,让那些街景、角色、音乐如同环绕在你身边——这是可以让我们以心和旋律来跟随的一段人生,尽管毫无惊险刺激的高潮场面,却让你全情投入,与主人公呼吸与共,随着影片中的旋律在脑海中轻声哼唱,时而微笑,时而叹息。
约翰·卡尼拍过三部很出色的电影:《叛逆边缘》、《曾经》和《再次出发》,里面都有极其好听的音乐,都在讲述一种随心随性的生活态度。
《叛逆边缘》就是一首另类摇滚,就像其OST里用到的碎瓜乐队的调调,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绝望;《曾经》是爱尔兰民谣风,有些不羁,更多是现代都市中的孤独、寻找、伤痛以及爱的错失;到了《再次出发》,场景搬到纽约,影片更像一首流行民谣,甚至还混杂着爵士、摇滚、嘻哈、放克等各种味道,像一盘Mix的磁带,所有歌的共同点就是清新、温暖、动人,略显甜腻但绝无刻奇(Kitsch)。
和《曾经》一样,《再次出发》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不过是个失落颓唐的音乐制作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缪斯,两人共同制作新专辑,用音乐疗伤,最终成功的故事。
影片以音乐代替情节作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用音乐带出的情绪引导观众,每首歌都精巧地与情节发展、角色心态融合在一起。
情节叙事上的极简化并没有使影片显得空洞乏味,你很容易投入故事,随着细腻的感觉流动向前,不会有“电影就是个大MV”的想法。
比如影片一开头就很大胆地在长时间叙事后忽然闪回,接着又是一次闪回,从三个角度将男女主角在酒吧中以歌相遇,从心出发的情节交待得清楚透彻。
既然不同于一般商业片,《再次出发》看的就不是场面和高潮情节,而是音乐带来的感受——通过一些非常精妙的段落传达出来:在酒吧中,丹听着格蕾塔的吉他伴奏清唱,想象出各种配器加入,让音乐以一种立体化、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有趣有料;格蕾塔听了几句男友戴夫的新歌,看着他的眼睛,没有一句话,忽然扇了他一记耳光,问他歌是写给谁的?
真是所谓音乐传情,心都在里面,藏也藏不住;凑起来的乐队在小巷、屋顶录音,伴着周围的城市杂音,甚至怒吼、警笛声,愈发显得怡然自得,让你觉得这些曲调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还有结尾时,格蕾塔看着台上的前男友以她建议的方式唱着主题曲“迷失的群星”(Lost Stars),她却没有应邀上台,只在出口处站着看着,然后悄然离去……《再次出发》中一切都像片中的歌曲,清清的、淡淡的、柔柔的,些许浓烈的东西都在音乐底下,需要像品酒一样自己咂摸。
好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让你说不清是爱情?
是友情?
是相互欣赏?
相互吸引?
相互同情?
两人兜兜转转,共谱心曲,却绝不谈情,一次回到屋中似乎会发生什么,却被小胖子撞破机会;两人如《罗马假日》中的派克和赫本一样牵手逛街,听着各自手机中的歌单,望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却没有在音乐与夜色中亲吻……结尾时,录完专辑的两人将要分别,格蕾塔定定地看着丹,感觉像持续了十几秒钟,最后只是淡然走开。
就像主题曲“迷失的群星”歌词中写的“我们是否都是迷失的群星?
依旧试图把黑暗照亮?
”每个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孤独、迷茫、无力,想找到温暖、找到依靠,最关键的: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那么抬起头来,看看都市里的星光,听听美妙的音乐,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音乐好听。
骚当唱功还是比地包天奈特莉强的明显,凭对方一首原创歌就判断出轨还真是约翰·卡尼的幽默感。鲁弗洛演这种落魄理想主义者(由中产坠落)算是手到擒来了。在户外录音这设计在音乐界是创新么?我想起本地某乐队也搞过,奈特莉那种小清新音乐在居民区录应该挺招恨的吧?天天为稻粱谋的打工阶级听了估计想杀人呵呵。手持摄影很亲昵,尤其奈特莉和骚当录歌那段,全片浓郁的色调复古感明显。约翰·卡尼写人,总的来说个人独立性都比较强,大家也喜欢坐下来弄明白彼此要什么,比那些莫名其妙就爱来爱去的傻逼还是高明太多
依旧是文艺、小清新、浪漫的音乐人生和爱情故事,可惜不如《once》那么打动我,结尾过于理想主义了,美好的不真实。
这不是马老五的骚当么🙂话说有点俗的电影,困境中的救赎
很美好。故事很简练,过程很抓人,很多细节和安排都让人会心一笑。音乐在电影中已承载着叙事的作用,角色命运因它而发生一次次微妙的改变。这些可爱的人,随性投入,自由浪漫,然后释放出些许温暖的力量,真美好,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不在意。
我知道它不完美。我知道爱上和音乐生活的人是什么感觉,也记得他开始给其他女人写歌时,是什么感觉。KK比我想的好太多。Mark和Adam是两个阶段,别做谁的fucking缪斯,记住这一刻就够了。分享歌单踩街曾是我年轻时的恋爱法则,现在都不再重要,想到这,又哭了出来。Mark演的特别好,我爱每一个瞬间。
选角失败吧,怎么看怎么怪。
跟once天差地别。最后半小时进度条掉了一些过度空洞的情节。纽约和都柏林、表演与天然、造作与真实、轻佻与沉郁。这部里面音乐都偏明亮轻快,好入耳不耐回味。不过听他们喋喋不休的时候,还是希望他们赶紧唱一会儿歌吧。
文戏各种俗,但这个玩乐队出身的导演尤其拍录音乐总能点燃奇妙火花
凯拉超美,城市气氛很好,歌都不错,虽然身为流行白痴听不太出好赖。有些时候,亲密关系可能不如partner关系令人愉快。也期待诸位导演编剧多拍点partner故事,别男女主最后老看对眼,哪儿来那么多对眼啊。
这份灵魂契合的感情只能停留在知己层面,变质为爱情是对知音的亵渎。感谢这个结尾,女主从一个男人身边转身离去,不需要投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她选择了重新出发做真实的自己。
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五场。主竞赛第一部,虽然故事很俗套,又是loser的故事,但加入了音乐的元素节奏感十足,很多歌曲能够让你在电影院里跟着节奏韵动,可惜实在欣赏不来女主角那几何型的脸,下次可以换一个女主角,by the way,翻译超逗逼……赶紧出原声,我要下!
7/10。原声意义远大于电影,连细节也讲究用音乐表现,如男友播放给劈腿情人的新歌来坦白出轨。双交叉倒叙不能弥补剧情平庸,追求原生态的歌曲还要进行混音和商业包装才显现魅力,不自相矛盾吗?录专辑可以挽救回过头的爱情和事业不免虚幻,吃着《曾经》老本却丢了粗糙的私人情怀,不过是精致的流水线。 @2015-01-19 00:10:23
cheap and shallow.
世纪大烂片
这玩意儿咋火的?庆幸Keira被时代迭代了,演技真的太捉急了,应该是被罗南迭代了,虽然是个可人儿
5.3 归国俄航上看的,奈特莉每次笑都很出戏……结尾有点意境
不如叫《平胸改变人生》,整体清新可爱,好听自然!重点是KK在里面一点都不招人烦,几套衣服真是好看.....
我是一个不文艺,也不浪漫的人,所以对这类电影完全免疫,真心地说,里面的音乐没能打动我。
纽约献礼片,玩音乐多fun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