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大唐狄公案》第一集,感觉不太好。
先说优点,场景大气,画风统一,光暗调整和气氛渲染到位,悬疑气场该拉满的时候弄得都不错。
接着说缺点:全员古装综艺,从演员演技到台词设计满满的现代感,很难入戏,让人不由怀念起钱雁秋导演的强大文字功力和梁冠华老师的扎实台词功底,能直接把人拉回古代。
这部剧怎么看都像一群现代人扮古装演闹剧,群众演员毫无演技可言,乔泰和女版马荣演技非常尴尬,洪参军爹味十足。
狄仁杰恃才放旷,无心功名,好勇斗狠,当街斗殴。
虽然刚刚参加科考的狄仁杰当时只有20岁,难免年轻气盛,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彰显儒家气节的狄公年轻时候不至于如此胡闹,人设有些立不住。
从剧情上看,剧中的第一案应该是编剧原创,与原著关系不大。
但作为看过原著的人,我不太满意剧中的一些设定。
比如原著中《玉珠串》到最后才揭晓的算盘藏珠串真相在剧中成了狄仁杰毫不费力就侦破的小案子,一个毫无功名的人居然能在一众官差面前掌控全局,智商像开了挂一样,但给人的感觉不是他才思敏捷,而是主角光环太亮。
此外,第一集提到的玉兰、滕坎等人都是原著的人物,但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玉兰是《黑狐狸》单元的女诗人,历史原型是鱼玄机。
滕坎是《四漆屏》单元的重要人物,但书中是县令,剧中似乎改成了将军。
即使抛开原著,剧情起承转合也有点突兀,人物感情变化莫名其妙,跳戏严重,观感不佳。
这个编剧和导演的脑子里到底是想的什么,简直就是拿观众当傻子,一部探案剧,连逻辑都不能闭合,漏洞百出,还夹杂私货,真的是太可恨了。
你看看拍的这些垃圾,讲个故事都说不明白,吹个牛逼都吹不圆 矫揉造作的剧情,白痴一样的逻辑,就是儿童读物的智商都比你们高。
可怜我还一直很期待狄仁杰、狄公案、高罗佩这几个名号。
再来说说这几个演员,演个剧也不知道在跟谁较劲,发力猛的简直都尴尬到一身鸡皮疙瘩,就是演话剧也不至于这样吧。
还一个个自诩为演技派,演技这东西很奇怪,当你发力过猛的时候你演的可能还真不如那些傻白甜。
总之一句话:从头到尾的烂剧。
别急,原来“凤印案”只是个引子。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前三集看下来觉得不够“过瘾”,毕竟对于探案题材,我们早已习惯一上来就身处危机四伏、迷影重重的紧张感之中,而《大唐狄公案》的开篇却是轻松搞笑甚至有点荒诞不羁的。
但看到第四集你就会发现,原来第一个案子“凤印案”只不过是个引子,主创没有一上来就直戳主题,而是用了一整个案子,花了很大篇幅来塑造人物,包括性格、动机和人物关系,这确实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现在有耐心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家一开始就想要“爽”。
在这里还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的朋友,建议坚持下去,从第四集开始才逐渐进入本剧的主体部分,也才真正变得“好看”起来。
但这种开场方式对于本剧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大唐狄公案》中狄仁杰的形象,基本打破了过去大部分作品中所塑造的固有印象,首先他不再是只会指点江山舞文弄墨,而是身手矫健能文善武;他也不再是那个一登场就已经运筹帷幄、洞悉一切的大唐神探,而是胸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对于波云诡谲、勾心斗角的朝堂世事仍心存迷茫的青年狄公;他不再是那个已经名声在外、受到世人景仰的一代青天,而是一个初出茅庐、仍然在寻找和塑造自我的青年狄仁杰。
所以这种颠覆性的人物形象,自然需要用很大笔墨来让观众从心理上能够接受。
故事一开场,青年狄仁杰身处一个鱼龙混杂的市井客栈之中,“被迫”断了一个明珠失窃的案件,算是青年狄公小试牛刀,但这个小案子其实交代了几个非常重要的背景信息:第一是初步透露他和皇后日后建立信任的基础,第二是狄仁杰的身世和家庭情况。
说到狄仁杰,永远绕不过去一个人,那就是皇后,两人近乎同盟的信任关系究竟是如何建立的?
这其实是《凤印案》最核心想要解答的问题。
从开篇我们已经得知,狄仁杰刚从西域归来,一路上亲眼目睹了民情民生,既能苦民之所苦,同时也拥有了皇后新政在民间的正向反馈的第一手资料。
这在狄仁杰后来和魏师的对峙那场戏中有所展现,当魏师只想遵循传统,一口一个“妖后”时,狄仁杰看到的却是新政在民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的改变,在他看来,统治者是谁,他的身份是否有悖传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政策对于老百姓是否有好处。
所以,尽管当时和皇后并未相识,但狄仁杰对于皇后是抱有好感和敬意的,这也是双方信任的第一层基础。
特别注意的是,在这里狄仁杰看重的是新政在民间的反馈,而非在官场上的反馈。
正因为看到了皇后新政为民间带来的好处,对于无论是一开始的长孙卿,还是后来的魏无疾,当得知他们是在反皇后时,狄仁杰都义无反顾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这时也是他作为一个初出茅庐、胸怀天下的年轻人,理想主义最爆棚的时期,无论是当街怒怼长孙卿,还是私下质问魏无疾,他都觉得自己是在为民发声,正义凛然,纵然看到恩师葬身火海,尽管悲痛之情喷薄而出,但仍然是快意恩仇,可歌可泣。
这也是本剧在对皇后这个人物塑造时的创新之处,把“她”定义为了锐意改革的势力,这和长孙卿、魏无疾等保守势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抛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所以当魏无疾抛出:“你年轻气盛,唯新称是,但新意味着变,意味着乱,意味着断头流血,意味着剑拔弩张”时,狄仁杰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回应:“公平,繁荣,这是我看到的改新的结果,就算害怕,也值得一试。
” 这个对皇后先入为主的观点,对于青年狄仁杰最后的“选边站”是至关重要的。
“新”是青年狄仁杰的希望如果说魏无疾的“人设崩塌”,已经对青年狄仁杰的三观造成了不小冲击,让他初步感受到了官场的复杂与黑暗的话,那么当他得知皇后原来才是背后那只最大的手,而且为了揪出并铲除异己,造成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死去时,狄仁杰一开始那种“非黑即白”的理想主义三观算是彻底被击碎了。
不破不立。
三观被击碎之后就是重建的过程,在凤印案真相大白后,狄仁杰就面临了一个痛苦的内心抉择:当“黑吃黑”的顶层比的是谁更狠时,我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做出选择?
《凤印案》其实主要就是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来为青年狄仁杰“立人设”。
这个案子让他明白官场即战场,想要双手不沾血是不可能的,能拥有终极权力的人,往往是最狠的那一位,想要参与其中,就必须选择一个“同流合污”。
皇后显然也早已看清了他心中的茫然,于是在“拉拢”狄仁杰时,就抛出了“如果我不出手,我会死,这条新路也会死”这样的话,因为她知道这条“新路”才是狄仁杰的软肋,是他无法拒绝的。
对于青年狄仁杰这种心理的变化,周一围演绎得相当生动。
在搞清楚《凤印案》的真相之后,可以看到他眼中的迷茫,他发现过去自己的那些不过是小聪明,当真正看清楚这个社会是如何运作时,自己那些小聪明或许能解开一桩案子,但面对盘根错节的权力结构却无能为力。
而当他选好边站好队之后,眼神中已经出现了过往没有的坚毅,《屏风案》中的那句台词就是青年狄仁杰迈向成熟的明证:“见官是官,遇匪屠匪”。
迷茫
坚毅关于狄仁杰的身世,从开篇我们知道了他并非无家可归,而是主动选择不回,你当然可以理解这是因为他刚从西域归来,藐视所谓的权威,对进入体制不屑一顾,更习惯与“底层”打成一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他一开始拒绝去参加科考、后来丢掉了殿试通知都能看得出来,他对于权威和旧体制一直抱有敌意。
但更重要的是点出父亲之死,狄仁杰不愿意回去,也是因为不愿意面对那份痛苦的回忆。
为什么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父亲之死的真正原因,是狄仁杰心中始终过不去的坎儿,他一定想要找到答案,再加上父亲生前对他的谆谆教诲:“去做你该做的事”,皇后的发问:“狄仁杰,你找到真相了吗?
” 所有这一切也是促成他重新拥抱体制的原因: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走进内部才能找到答案,或许也才能找到改变的可能。
从第二个案子《屏风案》开始,父亲过往的种种更多地被铺开。
也是从《屏风案》开始,《大唐狄公案》的主体故事也才真正展开,叙事节奏也明显变快了很多。
走出理想主义而回归现实的青年狄仁杰,好戏才刚刚开始。
说起狄仁杰,大多数观众首先想到的都是一个断案入神的古代名侦探形象。
不过,最近由李云亮导演、周一围、王丽坤、钟楚曦领衔主演的《大唐狄公案》,却让我看到了狄仁杰另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到的角度:那就是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环境下,当我们不愿站队也不敢站队时,能否以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身份,维护自己心中的公平正义?
《大唐狄公案》第一个单元的“凤印案”,便已经笼罩在庙堂权谋的阴影之下。
由钟楚曦所扮演的皇后想要推行新政,因此触怒了以长孙卿为首的关陇门阀势力,双方由此展开多番较量,凤印失窃不过是这场庙堂权谋大戏里,小小的一环罢了。
而周一围所扮演的狄仁杰,就是在这样一个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环境下,懵懵懂懂地闯入了大唐的官场之中。
如同所有初入职场、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那样,狄仁杰不想随便站队加入皇后或者加入长孙卿。
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在案件中无辜牺牲的十几条人命,其中还包括他的同学贺大荆。
对于一个技术官僚而言,通过他的专业技能去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才是他存在价值的体现。
但事实上,无论对皇后还是对长孙卿这些当权者而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没有明确的政治态度来得重要。
同样,十几条人命的生死,跟“大局”的成败比起来,也是无足挂齿的。
狄仁杰想要成为一个“不站队”的纯粹技术官僚,但他的断案技术,却也被裹挟着,成为了这场政治博弈里,打击政敌的武器。
“天火案”的真凶,想要利用狄仁杰的断案能力,把嫌疑引向皇后身边的康执宜。
而皇后同样在利用狄仁杰的调查,去扳倒自己的政敌长孙卿。
各方势力对狄仁杰的利用,恰恰源于狄仁杰的“不站队”。
因为狄仁杰一心只想调查出案件的真相、只想解决具体的难题,而不在乎难题背后的政治势力,于是,他反而成为了一件最单纯、最称手、各方势力都可以利用的“武器”。
在中国真实的历史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纯粹的技术官僚?
这不由让我想起去年播出的某部古装剧,片中的陈潢也是这样一个技术官僚,他不想管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只想一心一意把黄河治理好。
但最终,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冤死在了狱中。
狄仁杰是幸运的,他查案查到最后,案件的真相至少没有与当权者的诉求发生直接冲突。
在凤印案的最后,皇后虽然看出狄仁杰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任,但起码不是自己的敌人,便派遣其前往蓬莱做一个县令。
至少在那里,狄仁杰可以远离政治博弈的漩涡,专心破他的案子,老老实实当一个技术官僚。
而狄仁杰即使远离长安、来到蓬莱,他依然发现,在地方上处理起案件来,也未见得比在天子脚下更加轻松自在。
长安有各方政治势力盘根错节,蓬莱也有自己的地头蛇尾打不掉。
所谓皇权不下县,蓬莱老百姓一直都接受江湖势力霸宗的管控,狄仁杰这个县令说话,完全没有霸宗说话好使。
所以,在《大唐狄公案》第二单元的“屏风案”里,其实还埋藏着一条暗线,那就是狄仁杰这个技术官僚与蓬莱的地方乡绅争夺当地治理权。
在狄仁杰到来之前,霸宗是蓬莱真正意义上的土皇帝,即使蓬莱前县令因走私而入狱,霸宗依然能将蓬莱治理得井然有序。
狄仁杰这样一个精通技术的官僚,必然会与当地宗法势力产生矛盾。
“屏风案”本身其实并不复杂,丈夫滕坎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妻子银莲。
但滕坎是当地有名的诗人,而且又给自己打造了“爱妻如命”的人设,完全是因为“鬼屏风”扰乱了心智,才会在无意识中杀死妻子银莲。
宗法势力对地方的统治,常常不依赖于国家法度,而是依赖于宗法所认定的公序良俗。
正是因此,当滕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爱妻如命的痴情人,而妻子银莲却被他有意塑造成一个水性杨花的荡妇后,一场明目张胆的谋杀,却能获得当地宗法势力的谅解,滕坎也能以神志不清为理由,顺利为自己脱罪。
但好在狄仁杰凭借自己断案的才华,揭穿了滕坎的真面目,让滕坎受到了惩罚,而代表当地宗法势力的霸宗,也因此对狄仁杰心服口服。
这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结局,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地方宗法势力仅仅用一个贞节牌坊,就能让多少个像银莲一样的女子,被自己的夫家吃干抹净后,彻底销声匿迹,而地方官员也只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
到了《大唐狄公案》的第三单元“黄金案”,狄仁杰这个技术官僚再也难以独善其身,被牵扯进了更大的政治阴谋之中,甚至不得不面对前朝余孽组织“黑焰”。
同时,随着案件的进展,狄仁杰父亲的前史,也开始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有趣的是,狄仁杰的父亲当年也跟狄仁杰一样,想要当一个不站队的纯粹技术官僚。
可结果,他却在政治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只能选择自尽。
由于目前《大唐狄公案》的故事还没全部播完,我们无法得知狄仁杰的父亲究竟经历了什么。
只能从狄仁杰的回忆中知道,当年狄仁杰的父亲是当着狄仁杰的面,跳湖自尽。
狄仁杰父亲的这段前史,也给《大唐狄公案》的故事,笼罩上了一层阴影,让观众不由为狄仁杰感到担忧:一个想要独善其身的纯粹技术官僚,真的能在这样波谲云诡、斗争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得以善终吗?
至少在“黄金案”中,观众可以看到大唐这个盛世下,暗藏着多少危机。
皇后与守旧派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市舶司甚至不惜监守自盗,通过海运走私军械、赚取黄金。
而前朝余孽组织“黑焰”也在一旁虎视眈眈,挑起皇后与守旧派的斗争,坐收渔翁之利。
各方势力都在棋盘中厮杀不止,又还剩下多少余地,留给狄仁杰这个技术官僚腾挪转圜?
无论皇后一方也好、守旧派势力也好、前朝的“黑焰”势力也好,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抱着一个崇高的目标,为了自己所追求的“大义”,他们不惜去杀死、牺牲无辜的人。
也许在他们眼中,他们是看不起狄仁杰这样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技术官僚的。
但对狄仁杰而言,他们这些“崇高的理想”,远远不如眼前一条条实际的人命更重要。
从头到尾,狄仁杰不愿参与到这些政治斗争之中去,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查清一桩桩、一件件案子,还那些枉死之人一个公道。
《大唐狄公案》的故事还在继续,也许历史之中,狄仁杰的结局早已注定。
但在这个故事里,我依然好奇,狄仁杰能否走出一条与他父亲不一样的路,并最终坚持他自己的正义?
就让我在《大唐狄公案》的结局中,拭目以待吧。
我从来不质疑为什么我觉得不好看的剧别人评高分,因为各花入各眼,唯独这部是真不理解,好好的侦探剧,1/3篇幅在撤感情,还要纠缠在下属和乐人之间,乐人是贱籍外国人都知道的事情编剧大神不知道吗?
侦探剧非要把感情搞这么复杂有必要吗?
一上来狄仁杰非要穿个胡服满长安跑,这我也看不懂啊,这跟现在穿件和服逛街有区别吗?
是糟践谁呢?
还是效仿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
剧情更是不忍直视,一上来搞个凤印案,弄得好像这东西搞丢了武则天的身份就要受质疑了,古代人是迷信可不是蠢啊,几千年下来了,没听说哪个皇帝因为丢了一块御玺被弹劾的,更别说皇后了,当年秦始皇传国玉玺都砸出一个角后世还不是被那么多人争夺?
武则天皇后初期就剧中那个年纪,一门心思在帮李治巩固政权,无心也无力去左右朝局,任用酷吏那都是后来自己当政那会儿的事了。
根本与史实不符也站不住脚。
再说案子,黄金案本来是多好的故事,非要折腾高丽进来,还要挪到海上去,是觉得隔壁刚播过《南海归墟》想蹭热度吗?
射个箭还40丈、二十丈结果下面的人一报告曹安不见了就丢下战场不管了,这是恋爱脑吗?
然后对方什么小兵劫持个琴师,所有将士就任对方攻上来杀一片,琴师被一箭射死就全盘反转,立马把对方打回老家去,大boss都中箭,这不是李晨才是救了大家的人嘛。。。
最后一群人喊着涨潮了,结果5毛钱特效直接做个海啸出来。。。
后面剧情不知道,说实话真的看不下去了。
最后就是周一围,也不说他又不油腻,但看上去是真不聪明,这能断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木头脑袋聪明肚肠,要不然就是有灵异功能,不用推断什么都在脑子里了。
那么多人夸86版的,特地去看了一下,确实,剧情还原度高,虽然普通很多配角有点出戏,但狄仁杰是真的一个眼神,都是肚肠在弯弯绕绕,除了年纪稍大点,绝对书里走出来的狄公。
所以有的东西真还不如以前,还原原著不香吗?
高罗佩真的挺了解中国文化的,看着完全没有违和感,又融入了西方侦探小说的一些东西,非要魔改,改的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1.主角太套路了。
主角狄仁杰非要表现那种不羁的形象,还加了父亲自尽的伏笔线,好多影视剧主角也有这个套路,不能换个别的么,按原著拍不就行了?而且周一围之前在绣春刀里也差不多是这个吊样,不能按原著演个严肃的正直的儒雅的智慧的心系百姓的形象么?
2.配角太套路了。
洪亮管家+慈父+婆婆妈形象,这在其他影视剧也是常见了,按照原著拍,洪亮是一位忠实的仆人+参事,对狄仁杰言听计从,主仆关系十分清晰及严肃,在破案环节会尽自己所能辅助狄仁杰,绝不多嘴。
还有两位跟班,这又是好多影视剧里常见的,非要努力去表现关心主角,插科打诨加戏过分。
如果按原著拍该多有人物弧光啊?
人家原著两位原是绿林好汉,被狄仁杰降服愿为狄仁杰拼死效力。
人家两位也是不多嘴啊,办事利落,冲锋陷阵,叫狄仁杰是叫大人的,主仆关系十分清晰严肃。
哪像剧里两位废镜头辣么多啊?
人物弧光不是靠BB的,有时候不讲话只做事也能让人记住你。
而且原著里马荣是男的,身强体壮,武功高强,是冲在破案第一线的人,经常身处险境死里逃生。
可能剧组觉得主角团都是男的没有女性角色,拍出来缺少平衡感。
但是这里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原著的案件里有许多女性角色,各有魅力,要是把这些角色拍好,完全可以让观众记住啊。
3.案子太套路了。
狄仁杰在客栈,犹如神一般把客栈所有人分析了个遍,这又在其他影视剧似曾相识,好像表现主角NB只能用这一招。
第一个案子张嘉益和武则天一出来就猜到十有八九了,非要第一案搞那么隆重,而且毫无逻辑毫无悬疑感,想排面想抓人眼球,结果毁了观感。
第一案就应该从中切入,而不是从头介绍,比如直接把四漆屏做第一案,那些配角洪亮两个跟班根本不用浪费镜头去介绍,只要把镜头对准案件就行了,这些人围绕案件去做事去说话就行了,人物弧光随着案子的进展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
4.场景太套路了。
建筑太新了,好像刚让保洁阿姨连夜把横店擦了个遍。
衣服太新了,好像昨天刚洗了烘干的。
街道太干净了,好像清洁车昨天刚冲的。
灯光太明了,好像昨天刚买的100w大灯泡。
一个字: 不真实啊。
参照其他古装剧,大宋提刑官,雍正王朝,即使之前的神探狄仁杰,场景都有古朴自然质感,一看就能让人带入当时的情境。
现在这部剧,我感觉那些角色穿着古装在横店旅游啊。
暂时就这么多,主要还是案件情节,这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抓住就行了,结果剧组偏偏这个不抓或者没能力抓,非要抓其他乱七八糟的元素,本末倒置。
周一圍真的不合適飾演狄仁傑角色,真不如讓張嘉益飾演狄仁傑。
形象氣質與人物不搭。
周一圍把原本剛正不阿、不茍言笑、板板正正的唐朝宰相兼神探的狄仁傑演成了油裏油氣、滑頭滑腦、衣冠不整的「街溜子」。
這部劇的推理部分幾乎可以忽略,因為狄仁傑破案不靠證據,只靠猜,所以整部劇的推理可有可無,重點都落在了狄仁傑的家庭「破事」上。
對於角色的設定特別是馬榮,實在難以讓人接受。
原著裏本來是男人,有著鮮明的性格,偏偏換成了女人,而且是小偷小摸的那種,實在是詆毀原著。
原著裏馬榮雖然是個綠林好漢,但其也是劫富濟貧。
把她換成女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狄仁傑談戀愛的吧?
而且劇中的狄仁傑與曹安談起了戀愛,馬榮還與曹安成了情敵,整出狗血三角戀。
劇中原創了一個意圖顛覆朝廷的組織,名為黑焰。
這個組織不僅與狄仁傑父親之死有關,還和女主角曹安有過些許過往。
國事、親人、愛情,主線關聯了狄仁傑的成長命運,將各單元串起來了沒錯,但與之相關的種種線索,看似懸疑,實際一眼就能望到頭,真的沒勁透了。
劇中的狄仁傑是一個尊崇律法的人,反復強調要堅持大唐律令。
所謂「人世無常,義理永存」,是全劇的底色,也是第六案沙漠追兇直接點明的主題。
案子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法理與情理如何兩全的問題。
只是編劇提出了矛盾,卻沒有能力解決矛盾,只能解決矛盾的載體。
此外,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夠讓情理大於法理」的狄仁傑,在此前案件中對兩個隨從做出的違法舉動一放再放。
作為一部懸疑劇,要推理沒推理,要證據鏈沒證據鏈,線索不是全靠巧合就是有頭無尾。
助手馬榮在資料庫裏隨手偷的東西,就能成為破案的關鍵,雖然事後證明,她的「隨手」只是別人的精心安排,但那麽多卷宗,幕後之人憑啥知道馬榮就會拿那一卷?
所謂的細節鋪墊也是笑話,和紅亭子案中被解釋為可能是風把它吹走了的遺書線索一樣,讓人莫名其妙。
狄仁傑如同開了上帝視角,隨隨便便就可以把案件推理出來,然後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對著兇手一頓輸出,兇手還毫不反抗、自動交代,比劇本殺還無腦。
劇情轉折很生硬、懸疑推理沒依據,不能「以德服人、以術取勝」。
破案靠巧合,懸疑不燒腦,推理沒邏輯,轉折沒關系。
雖然劇中狄仁傑是破案了,但是破案線索和推理邏輯宛如小孩子玩過家家遊戲一般搞笑,還真不如那句「元芳,你怎麽看?
」有趣有料有內涵。
懸疑探案劇最大看點,就是要有好的推理能力,縝密邏輯思維和環環相扣的關聯性,才會出現順藤摸瓜的破案合理性。
假如探案劇中的所有證據都是靠巧合而來,靠胡編亂造而來,是沒有說服力的。
沒有說服力的探案故事就是編劇能力不行。
这部剧最失败的就是不会讲故事,剧情衔接脱钩,穿插内容时特别奇怪,突兀,不知道是剪辑懵了还是编剧懵了,感觉像是本来好好走路呢,突然拿出二锅头喝大了,开始绕圈了,还没有终点,先不说演技什么的,都2024了,一个悬疑,推理,你都讲不明白?
上映前你们不自己先看看吗?
剧情,推演,高潮,反转,叙述,挖坑,填坑···AI编一个估计都比你这个强吧!
心疼这么多演员阵容,可惜了这些摄影,灯光和布景!
最大的失败━剧情,故事,逻辑,乱成一团!
我来豆瓣这么久了,一直不信有水军刷分的现象,这回我亲眼见到水军刷分现场了,真厉害!
就是现在,每次刷新页面都能看到有2024-2-19新注册的账号给《大唐狄公案》和《在暴雪时分》这两部剧刷五星和四星评价,资本果然厉害!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挺好的原著給改的乱七八糟,比99年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制片方和到呀都是恋爱脑吗??
什么都得加点爱情戏,好好的破个案子就不行吗??
你要加也得会加呀,这都什么破烂剧情呀,要人物没人物,要悬疑没悬疑,案件逻辑稀碎,当观众都是弱者吗?
就只会看男女那点破事??
不会看故事吗???
期待好久的剧终于开播,就冲着这豪华阵容和服化道也要冲,剧情紧凑悬念迭起,连追四集根本停不下来。
整体质感在线,做工精良,是网剧该有的样子,属于我的菜;一上来就用最像凶手的就不是凶手,最不是凶手、人畜无害还帮忙的人结果是真凶;然后又上来自曝狼人的不是狼人,结果绕一圈回来就是狼人;这个路子下去,上来一看就说李晨瘦了的这种鬼话,就是在点我们,李晨有嫌疑咯,理由是,按照杀人三动机,金钱、痴情、仇恨,李晨是因为长得太帅…
周一围的表演太强了!那段寻找偷窃东珠之人的推理solo看得人好爽,压迫力十足,游刃有余之间一整个拿捏!光看那一段都忍不住要爱上狄仁杰~
好比一桌饭菜,用上名贵厨具和华丽食材,看似美味可口,实则充饥而已。不知是厨子不好,还是菜谱不行,又或是食材的选取不佳。💰
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老派的剧了,案子是老派的本格,但破案是凶手自爆,基本上谁客串谁是凶手,侦探还有个咯噔的感情线,不过很多实景镜头还挺美。但周一围真的没什么魅力。
看了看了,感觉节奏有点慢,但是还在追,喜欢探案剧,后面剧情精彩再加星
拍的挺认真,以后别拍了,编剧无能,导演业余,剧情无趣,节奏又慢又乱又拉夸,白瞎了那么多好演员
看了二十分钟退出了,感觉不如唐朝诡事录,周一围难道不是另一种端王吗?真的好装逼,好油腻,有演技的“装”显得尤为矫揉造作,想演出人物的状态轻松和不羁,可表现出来就是用力过猛的刻意
优酷是怎么好意思说要把这部剧的版权赠送给高罗佩的故乡。绣春刀后的周一围演啥都是一股子的回锅油味,狄仁杰是治世之能臣不是油腻兵痞。
古代的人性博弈和权力游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危险的,不禁为狄仁杰在青年时期的机智与勇敢所折服,看了这剧对古代探案剧有了全新的认识。权谋这块希望之后的剧情能再多展现一些。
特效看起来感觉像黄轩那部《天启异闻录》,周一围的表演一直没怎么get到过,有点油有点做作,还是会打开看一下的。希望是惊喜吧。……还是再看一遍“元芳,你怎么看?”吧
相比之下张嘉译更适合狄仁杰,周一油很出戏
很难评,竟然是查案的故事,就是说查案的推进它得层层推,不是一下开盲盒。离谱谱了。
看的好爽,好久没看这种过瘾的单元剧了,本格推理的模式真的很有代入感,有种和狄大人一种去探案的感觉,已经开始对下一个案子跃跃欲试了。
黄金案>凤印案 缺乏调查取证的细节 其余几个案子真正破案的时候全靠猜又觉得不畅快 感情戏对案件并没有推进 拿掉也罢
台词挺老套啰嗦,取景感觉不像唐代长安,汴梁还差不多。狄仁杰的声音怎么那么太君
道具好精致,我想穿越进去,我想生活去唐朝,再跟狄仁杰一起办个案什么的(保证不拖后腿嘻嘻)。整体节奏很紧凑,围绕案子推进,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来一回太精彩了。
好无聊的剧情,能坚持两集真的是极限了,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叙事拖沓。ps狄仁杰那么能打是万万没想到的
e11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不起皇上,主要是嫂子太漂亮了看的太出戏了,太烂了,越扯越玄乎,和名侦探柯南一样硬编了
悬而不疑 推而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