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面上是蒙虎皮的驴遇上扮猪吃老虎的悬疑,人性面是时代抗争的缩影、孤寂天才的悲惨始末。
章回体格律让人想到了昔日的《三块广告牌》。
I-III章里Phil和Ross的关系,很有中式家庭婆媳之争的代入感,情感表达冷峻——尤其是练琴那段采用了一种近似战栗的霸凌手法,彰显Phil在家中不可一世的支配力量。
IV-V峰回路转,Phil硬汉的外表下是用尽浑身解数粉饰性取向的自我欺瞒、坚强背后脆弱不堪。
看到山上的吠犬是因为对周遭的视而不见,作茧自缚、恶性循环。
镜头语言对性张力的表达看似保守实则豪放唯美,虽没有肌肤互动,却在触抚之间透露着荷尔蒙的虹息,连直男都看得心跳不已。
让我最感诧异的是配乐,就如同整个故事基本没多少正面情绪一样,没有一首BGM不拨动人的焦躁情绪,故没有存在感比较强的主旋律,唯独这片的OST,真的不想听第二遍。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
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这吹的都没边了。
戏剧的张力我一点没看到,还是说,只要拿着摄影机来回推拉就叫张力?
豆瓣最不缺就是这些个趋炎附势的狗屎影评公众号。
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联系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可是导演就是死也不敢运用自己的能力正面描写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
唯一有用的镜头就是rose的乳沟。
在我还不明确她和儿子那不清楚的关系时,这个镜头立刻给了我一个强提示。
但是这个强提示经历了1分钟,为了怕观众不明白,我们可怜的克里斯汀邓斯特就露着乳沟在那表演生讲故事。
这个细节贯穿了整部电影,说明这个导演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力”!
唯唯诺诺的拍了半天,其实还是逃不开一男一女在性中的角色,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永远都是这么一种模式:一个孤独狂乱脆弱的男性角色和一个柔软克制残忍的女性角色。
这个故事并没有那么难理解,故事背景就和《榆树下的欲望》一样,在其中加入了人物的情感纠葛,最后得出了宿命论的结局。
可这是20世纪的故事,我相信作为一个21世纪的导演应该从中找到一些新的领悟才是,即便没有,在手段上你起码可以超越吧。
结果呢,是观念老套,表现更老套。
要说张力,我放一张图
布努埃尔1960年《少女》里用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半裸下身特写。
让她当着一个成年男人的面洗澡,地上放着两只球鞋。
布努埃尔 1953年《他》,神父在教堂洗礼中亲吻少年的脚。
我不是拿大师来压她,你知道1953年和1960年是什么年代吗?
那个时候是有麦卡锡主义的!
你都2021年了,你给我看这个?
Netflix是要求你不要有性张力吗?
你要说她是隐喻吧,他这也太直白了,就差拿对方照片直接开撸了。
你要说他直白吧,他又真没拿照片开撸。
就是一瓢温吞水,粘稠又不滚烫。
Phil对故去爱人的爱就表现在大吼大叫上,对两兄弟无法互相抚慰的情感毫无描写。
我不是说你要在台词上表达什么,你至少要在动作、镜头上表达。
again,他在台词上很隐忍,但镜头上贼直白。
当Phil向兄弟用讥讽寻求关注的时候,为了表现对方的冷漠,就杵着拍兄弟的一张傻脸,面无表情,既不特写,也不推拉,完全没有镜头语言。
还有那座犬之山。
大无语。
真的有!
真的能看出来是有一条狗在咆哮。
这很重要吗?
导演。
还为了这个找人做了一下。
你有这个功夫,真的,你多打磨一下演员表演。
让本尼迪克的英国腔稍微的像点美国人,拍他哭的时候,可不可以只拍眼睛。
你要表达兄弟两个人的悲剧关系,拜托你下回把2个人放一个框里行吗?
1960年《洞》一个镜头就可以说明问题。
可以说整部电影,导演就是在“我要拍的特别隐喻”和“万一观众看不懂可怎么办”之间来回纠结。
结果就出了这么个破玩意,还跟我这说张力,张你妈了比。
1、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2021)的電影海報在電影播映前就暗示我們,對於班奈狄克所飾演的主角菲爾,人們無法一開始就全面的了解他——海報中,班奈狄克背對鏡頭,露出側臉。
這樣一個西部牛仔粗獷的形象下,藏著不為人知的特質,包括菲爾是受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擁有優異的琴藝,他還是同性戀,並且超越性向更重要的是,他對心靈導師布朗科亨利的「愛」——這一點是很容易忽略的,也就是就算這樣的硬漢,也有著款款的深情,菲爾不僅敬仰布朗科亨利對他人生的啟蒙,感謝亨利的照顧,更珍藏亨利的遺物(手帕),並經常貼身帶著其遺物到山林水濱回憶他倆的過去(赤身裸體,代表此刻才真實而不假飾)。
在私下的時刻,我們很清晰的看到菲爾溫柔的一面,可是為什麼他在人前(社會中)的形象是頹廢、骯髒的,不近人情,總表現出高度的權威,甚至冷漠、孤傲或憤怒?
因為他的愛已死去,所以他將心給封閉起來了,堅強是他的偽裝,這是第一個原因。
對於布朗科亨利,我們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他的靈魂卻遊蕩出沒在劇情線中,而菲爾始終沒有走出布朗科亨利死亡的陰霾中,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這個名字。
第二個原因,正因為與布朗科亨利的親密接觸,讓菲爾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而這是那個保守的時代所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像許多後來被發現為同性戀的反同名人一樣,他不作學者而作牛仔,開始無情的嘲笑同性戀以掩蓋自我,避免被察覺,用一般社會中對於男性的概念來強化自己,甚至過之無不及,所以他不僅閹割公牛,他還不戴手套閹割公牛,以展雄風。
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雙重性,男性的體內住著一名女性,女性的體內住著一名男性,這個二性論後來被佛洛伊德引用和發展;確實,一個人健康的人,應該是陰、陽兩種力量的調和體。
而菲爾的西部生活越來越堅強,內在的自我越來越隱藏,他這個人在故事中呈現出一種陽盛陰衰的失衡狀態。
2、回頭看第二男主角,寇帝史密麥菲所飾演的彼得,他的「言」、「行」像是兩塊書擋,在電影前後囊括了情節的發展。
電影開頭的畫外音,他說他要保護母親(意謂著這個男人要保護他心中住著的女性);電影結尾,他成功用計掃除了阻礙他母親獲得幸福的障礙。
其實,男配角彼得從孩子長成男人的過程,旁襯、補充了男主角菲爾變化的過程,可以說是菲爾的變體或變奏,原本敏感而因他人批評與捉弄掉會眼淚的孩子,最後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智慧罪犯——珍康萍藉此警告,男性在社會中,其男子氣概最終惡化的表現是暴力(或說破壞性)。
在其中一次採訪中,珍康萍將彼得和菲爾之間的鬥爭,比作大衛和歌利亞之間的鬥爭,彼得通過他的勝利重現了這個古老的故事——決心和智慧總是能戰勝原始的力量。
只是總體來說,在電影劇本中,彼得還是繼承了西部社會中男性的殘酷傳統。
3、西部片一直是電影的類型之一,荒野牛仔是西部片中的英雄。
東西方在文化的追求上不同——西方追求英雄,東方追求聖賢;西方強調征服的力量,是崇高形象,東方追求的是化育的力量,是溫文儒雅;如果非常激進的說,西方偏好衝突,追求死亡,釀造悲劇,東方追求創生,所以是悲喜劇,甚至是大團圓。
「犬山記」在大陸譯作「犬之力」,大多數的人感覺到後者不明所以,認為「犬山記」的譯名比「犬之力」更加清晰。
其實,兩者所呈現的觀點和視角是雲土之別。
為什麼這樣的標題特別重要?
拿張籍的節婦吟一詩來說。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經常用來完美的詮釋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這樣的角度是這首詩給人類世界的一巨大貢獻;可是,原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這副標題點出了這首詩原先的用意——拒絕山東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與割據叛變,如果按圖索驥,照副標題來分析,才能獲知節婦吟的本義。
只是這首詩的本義只存在於張籍與李師道之間,出乎意料的,作為藝術,這首詩具有其他更加可大可久的價值。
回到珍康萍的電影,「犬山記」是從事件的角度來看待,而「犬之力」則延襲了原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在「力」上點題,明示劇情的重點。
如果以一起凶殺案記敘的角度去看(犬山記),這電影的價值比較淺,比較狗血;從陰陽消長,陽剛的男子氣概如何鍛鍊出來,又如何惡化成破壞性看(犬之力),比較能觀察出劇情的重點。
4、我不同意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是多視角的電影,從一個人物的視角換一個人物的視角,那不過是敘述時在條理上的次序需求,況且即便多視角的敘述,也該有一個核心要義。
至於電影製作時對於細節的處理、呼應上,非常的細膩,包括菲爾撥弄彼得所摺紙花的花蕊(花是生殖器官)、彼得將紙剪成條狀和菲爾將牛皮剪成絲繩、手套戴與不戴的意象……,這些形象的暗示、象徵與劇情鋪展的關係,在其他人的評論和分析中已經很清楚,不再贅述。
犬之山,愛與恨之山 廖偉棠 無論叫《犬之力》還是叫《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在Netflix的官方譯名),這部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奧斯卡獎的大熱門,註定成為話題作。
雖然它極其克制、善用弛緩製造張力,但因為它的同性情慾暗示,人們還是忍不住會把它跟《斷背山》相聯想。
不過,珍·康萍(Jane Campion)註定和李安截然不同。
斷背山是有形的,犬之山是無形的,兩者都深藏在長情深情的牛仔心裏,但後者給自己帶來了徹底的毀滅。
珍·康萍的導演手段一如戲裏面的彼得(寇帝·史密-麥菲飾),是隱忍然後一舉絕殺式的。
「犬之力」的典故來自舊約聖經,電影裏直接拍攝了彼得翻閲這一頁:"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an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這句話符合彼得的行為動機:弒父救母。
美少年彼得不是主角,勝似主角。
作為男主角的菲爾·伯班克(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則從一開始的兇悍牛仔、掌控家人和彼得母子命運的惡人,漸漸地軟化,成為彼得的獵物。
有一個鏡頭極為隱喻,是電影轉折的關鍵:菲爾和彼得追逐一隻野兔,當菲爾掀起一條條原木發現受傷的野兔時,他心中是把野兔比擬為身邊嬌弱任其擺布的彼得的;然而彼得撈出野兔,愛撫然後利索地扭斷它的脖子,那一刻彼得心中的野兔肯定是菲爾了。
也就是在那一刻,菲爾手中原來因為閹割公牛造成的小傷,被原木磨成大破口,鮮血淋漓,啟示了日後彼得的復仇。
菲爾·伯班克本來已經全身裝甲如刺蝟,對身邊任何人保持警惕和刻薄,尤其對介入他的純雄性世界的彼得媽媽羅絲,他簡直像厭女症患者一樣欲除之後快。
他最初也多番嘲笑彼得是娘娘腔,這其實應了一句俗話:「恐同即深櫃」。
漸漸他的秘密被觀眾和彼得發現,原來他一直眷念着死去二十年之久的另一個牛仔:野馬亨利(Bronco Henry)。
菲爾把亨利奉為偶像、視為不可冒犯的聖人。
實際上他反覆褻玩亨利遺下的一角襯衣(或者汗巾),即便平時也把它藏在私處晝夜廝磨。
這就是他的愛,極端壓抑又極端猛烈,因其隱秘而成為了這個全副武裝的男人唯一的軟肋——阿喀琉斯之踵。
彼得也是掌握了這一點才能反殺。
其實從一開始,菲爾就被彼得吸引,也許他從彼得製作紙花的纖細裏看見了二十年前那個自己:耶魯古典文學系輟學的高材生。
後來他進一步考驗彼得,驚喜於彼得也能像當年的亨利和他自己一樣,從荒瘠的山脈看出嗥叫的野犬,便真心把他引為同類,並且決意以亨利「培育」自己的方式操練彼得。
然而彼得早有心計。
彼得和菲爾的不同在於,彼得知道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野心、慾望,無論他是不是同性戀。
有一次他們閒聊,菲爾自得地引用亨利的話試圖「啟蒙」彼得:「野馬說面對艱難時的耐心,讓你成為男人。
」但彼得回答他:「我爸爸說面對障礙就要移除障礙。
」——小說原文是「仁慈就是努力為愛你或需要你的人掃除路上障礙」,這時候彼得的殺機已經表露無遺,因為他心目中這個愛的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媽媽——被菲爾處處刁難針對的羅絲。
彼得的父親自殺後,羅絲再嫁給菲爾的弟弟喬治,但喬治根本沒有能力成為父親,菲爾卻自投羅網成為待弒之父的角色。
不過如果珍·康萍就這麼拍下去,那就是一部暗黑懸疑片了,她沒有忘記真正的主角是菲爾,這部戲是關於菲爾的悲劇。
讓菲爾纏綿悱惻不能自拔的後半生情懷,來自於亨利救他於風雪那一夜的親密接觸(當他告訴彼得這個秘密的時候,彼得緊接着問了一句「你們裸體了吧?
」菲爾不置可否)。
亨利之拯救,菲爾珍藏了二十年,坦然告之彼得,那是菲爾心甘情願——他那時已經徹底愛上他的獵人,雖然他還以為後者是獵物。
是愛,讓狩獵關係陡轉的。
這場對話開始之前,復仇已經開始。
羅絲忍無可忍把菲爾要燒掉的牛皮送給了印第安人,換來一副柔軟的手套(象徵着她的兩任丈夫都不能給她的温柔,只有彼得能給她,但她以為這時彼得也被菲爾奪走了)。
菲爾大發雷霆,威脅要對付羅絲,這讓彼得堅定了除去他的決心,彼得順勢送上染有炭疽病毒的牛皮,菲爾用着牛皮繼續編織他要送給彼得的牛仔皮索(象徵着來自亨利之愛的傳遞),這一隱喻,是愛慾與死亡之舞的巔峰。
這是彼得的復仇,也是無數被菲爾閹割的公牛的復仇——別忘了是閹割牛睾丸讓他破了手,這是菲爾自己的情感閹割的象徵,最後這種來自男權社會對同性戀情結的自我審查,也得到了復仇。
也許,愛上彼得之後的菲爾根本知道這一切。
珍·康萍保留了菲爾與亨利關係的曖昧不明,也沒有讓彼得與菲爾真的斷背山一番,卻設計了一段堪比王家衞之細膩的「遞煙」,彼得與菲爾以煙代吻——有了這一幕,菲爾死而無憾。
且甭管這是不是彼得對獵物最後的憐憫。
菲爾果然染上了炭疽,在送院路上慘死。
死之前的連續鏡頭,珍·康萍毫不吝嗇了,菲爾自知自己患上傳染絕症必死無疑,用沒有受傷的手推開他愛過的弟弟喬治,他還想把編織好的皮繩索交給彼得,也許要對質但更多是為了道別。
然而彼得只是遙遙地在窗後窺視這一幕,就像當初菲爾在窗後窺視羅絲酗酒一樣無情。
這件致死的禮物,彼得戴着手套審視片刻就藏到床底下了,也許有機會時他會拿去毀滅掉吧,也許他會留着作為一段記憶——畢竟沒有人知道菲爾曾經徹夜為他編織這愛的信物。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像菲爾愛撫野馬亨利的遺物一樣愛撫它。
這時候回看犬的隱喻。
彼得在山的陰影中看見的那隻犬,和亨利與菲爾看到的那隻,怎麼會是同一隻?
後者看到的是「野性的呼喚」是自然慾望的誘惑,是犬背山;前者看到的是犬嘴裏的獠牙,是反噬的犬之力,捍衞所愛,形同刀劍。
(原刊上報專欄)
短评写长了就成了长评的第N个例子。
这部片刚看完的时候我的印象之一是:BC饰演的Phil并不够有压迫感,导致后面Peter复仇理由不算充分也不算有复仇快感。
之后看了几篇影评,以及和原著的对比,我逐渐理解了导演和演员想塑造的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典型的bully,他们并没有想让Peter的复仇变得理所当然或者大快人心(另一方面,虽然影片弱化了Phil的恶,但同时一些镜头也并没有让Peter这个人物真的冷血无情),这也不是一个(同时探讨了男性气质的)简单复仇故事。
复仇故事让人痛快,但这个故事却充满悲伤。
如果这是个复仇故事,主角当属精密计划大仇得报的Peter,然而影片的前三幕Peter只出现了寥寥几处,其他地方都在事无巨细的描写围绕Phil的生活和个性:看上去野蛮粗犷,内心敏感孤独;一方面讨厌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在浴室洗澡,不穿西装,不像现代农场主一样run the ranch,不参与上流社会的聚会】、讨厌feminine/women【憎恶Rose就不说了,跟弟弟谈女性时也充满了鄙夷,连男人弹钢琴都要喝止,maybe because it's a woman thing】、讨厌精致的物件、行为、人和情感,一方面自己又极度细腻敏感【唯一一个发现假花,善于发现人的脆弱之处,独处时自己弹琴,收集石头(?
),不跟众人一起洗澡,在自己秘密花园非常feminine的享受逝去爱人的汗巾,包括在Yale读classics】;一方面要求自己行为举止极度男性化,厌恶女性化男性【faggot/sissy boy】,一方面又处处表现出对男性的依恋:对弟弟的依恋【在家住一个房间,在外睡一张床,等弟弟来才开始说话/睡觉,嫉妒Rose抢走弟弟】,对Bronco Henry的依恋【三句不离BH,充满性暗示的抚摸逝去了21年的人的马鞍(马鞍上还有个很像阳具的物件。。。
),拿BH的汗巾擦拭和自慰,以BH的“男性”教导为准则】,对Peter的好奇和逐渐依恋【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他和他的假花,被发现了秘密花园没有产生敌意反而在众人嘲笑他时拉拢他(同时也是利用Peter emotionally abuse Rose),逐渐被“the same eyes”吸引,在听到“I wanted to be like you”时情感达到高潮,说出了“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的good wish(but ironically, plain sailing means to remove the obstacle - you),信任并落入了Peter的致命陷阱】。
他外表的假壳越坚硬,越反应他内心的脆弱、敏感、孤独、自卑、自厌,越反应他真实的自我和表象的“自我”的巨大分裂。
他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守旧(粗狂的男性气质也是其中一个表现),不接受现代文明,缅怀逝去已久的爱人,一个活在社会期待的重压中不遵从自我的人。
这样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生存的每一分钟也是无法与自己和解的痛苦挣扎。
最后他的死去,无论这份死亡是他人导致的、自己导致的、还是自然的,都更像是一种解脱,一种和旧时代的告别,一个必然的、悲剧性的、却又让人松一口气的结局。
Phil这种多面性在很多人物身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外表feminine、civilized,内心坚强冷酷的Peter。
其实他也并非完全残酷,解剖兔子并非kill for fun,而是为了成为好的医生;之后杀死受伤的兔子让其解脱【Phil也有这份“柔软”】,动手之前还安慰抚摸它【如同杀死Phil之前抽烟的那场戏,谋杀前的温柔。
残酷,但也还是一种温柔】;杀死Phil是为了让母亲能幸福的生活。
虽然手段隐秘冷酷【从一开始看到Phil秘密花园里的Bronco Henry的小画册就应该猜到Phil好男,之后亲密主动地叫“Phil"引诱他,跟他单独出行,听到“Anthrax”后立刻回家翻看相关医书,秘密藏起解剖工具独自下悬崖割病牛皮,敏感的察觉Phil想改造自己的需要说出“I wanted to be like you”,让Phil不假思索的使用自己提供的牛皮,每一步都是甜蜜而精密的陷阱】,虽然有杀人诛心的巨大毁灭力,但他看着Phil赴死的那段戏,眼里猎人对猎物的冷漠和怜悯混杂,很难说one or the other。
另外,我觉得他并非完全是“直诱弯”,不是毫无情感的不择手段,他可能是个真的gay,他跟母亲说起他在学校的朋友:“I made a new friend. He calls me doctor and I called him professor",充满暧昧气息。
结尾他抚摸Phil送的牛皮鞭时的表情,让我觉得他还是对Phil有所怀念和触动。
他内心也有细腻、敏感、温柔的一面,跟Phil非常像,也难怪只有他能发现他做的假花,他能看到他以为只有自己和逝去爱人才能看到的dog on the mountain,如果Phil没有强迫自己披上假面,也许他们真能成为一对lovely couple。
但细腻温柔的同时,Peter一切行为到底还是为了目的服务,“做医生”,“让母亲幸福”,“remove obstacles”,这才让这个人物看起来如此冷酷坚硬。
两个人物都是a mixture of light and shadow,表现形式不同,但更像是一体两面,同一种mixture的不同表现形式。
还有其他复杂人物,比如被Phil压迫、跟他截然相反的George:不聪明,却想挤入上流社会,只穿西装,在浴缸里洗澡,有些附庸风雅(在野外喝茶OMG),不顾妻子意愿让她在governor前秀一手,导致了妻子极大的情感创伤,但又不得不说是个kind person,行为举止非常gentleman。
比如同样被精神压榨的Rose:她并不是a perfect victim,跟George闪婚的背后目的影片中含糊带过,有互相安慰、平复孤独的意味,但看不出两人之间有多深厚的感情,有种相敬如宾的陌生感;跟儿子之间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软弱,酗酒,没有stand up for herself or her son,除了最后卖掉牛皮的奋力一击。
几个主要人物都是good and bad的mixture,很难扣一个简单的“人设”,层次丰富而真实。
这让这个故事也许少了一点good vs bad爱憎分明的快感,却多了几分可以细细品尝的余味。
其他几个observations:影片里有一个阉割公牛的片段。
在一个探讨masculinity的片子里出现了“阉割”镜头很有点意思。
“阉割”即变得“不男人”,这是坚守阳刚气质的Phil所不能容忍的;但他自己又是深柜,于是相对于身体的阉割,他选择了对自己情感和性向的“阉割”。
阉割身体会让人变得不男人,阉割情感让自己似乎变得“更男人”,然而无论阉割身体还是情感,都是对于自身完整性的剥夺,是用外界的社会期待和内化的自我期待打碎重塑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不能接受身体被阉割的奇耻大辱,却为了迎合社会期待主动阉割自我,因为“耻辱”并不是因为背叛了自身,而是背叛了内化的社会期待,isn't that interesting?还有手套的隐喻/伏笔。
Phil不戴手套彰显男性气质,结果这是what kills you。
Peter戴手套,谨慎而"sissy",但protect him from harms; Rose带上手套,昏迷中都不愿摘除,也许是从手套中获得了被保护的安全感。
为了坚持男性气质选择不被保护/冒险的方式而被自己坚持的虚幻概念被杀死,现实中也有不少类似例子。
Phil在秘密花园自慰那场戏,简导女性视角的拍摄手法真是太美了,我没感觉太多男性荷尔蒙气息弥漫,而是满满的女性温柔旖旎的气息,女导演,男演员,男性气质爆棚却内心敏感的人物,一切又落到女性观众眼中,这一切太完美的blend together。
剧中Phil反对的不仅有feminine,也有civilization,而坚守的不仅有masculine,还有旧时代的规则。
这似乎有趣地把女性和文明、男性和守旧联系起来,这与过往女性和emotional(等负面的词),男性和rational(等正面的词)的联系截然相反,不知道是不是女性导演的私心,或者女性独特视角。
其实我觉得Phil在最后离开农场前应该猜到了Peter的阴谋,毕竟Phil本身就是无比敏感聪慧的人【and brilliant minds think alike】,只是之前Peter让他放下了警惕陷入了致命陷阱。
他不让George帮他脱鞋(black feet),坐在床上的几秒沉思,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得的什么病;拿着牛皮鞭去找Peter【当时我看的时候就知道Peter不会再出来见他了】,找不到男孩的时候任由皮鞭滑落到地上【如果一直被蒙在鼓里,应该一直握到死,这才是真(刀)爱(子)】,应该也是意识到了怎么染上的病。
还有他最后穿上西服,似乎他已经预料到他将走向死亡,终于可以达成和自己的和解,以一种他本来坚持反对的、文明的、体面的、也许更靠近他真实内心的方式死去。
所以最后的死亡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relief,一个如此挣扎和自我折磨(也折磨他人)的人终于获得了解脱,观众也如释重负(至少我是)。
一些伏笔讽刺:"do many calves die from wolves" - 观众本来以为这是个狼(Phil)吃小牛(Peter)的故事,结果却是个狼/dog被反杀的故事。
Peter跟Phil说父亲告诉自己要“remove obstacle”,Phil表示跟HB教自己的道理差不多,却不曾想这个“obstacle”其实是指自己。
Peter的父亲怕Peter “is not a kind person”,Phil在Peter投其所好的”I wanted to be like you"这句话后,先是说“It's damn kind of you”,跟Peter父亲对Peter的判断相反,跟当下发生的现实相反;然后说“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plain sailing” 跟“remove obstacle”对应,他给他最衷心的祝福是自己被除掉,how ironic!Peter在跟Rose打球的时候说了一句"what a man need to be no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他心里对“man”也有个定义——don't be a mama's boy. But he's not only mama's boy, but mama's boy in some Oedipus sense. Funny.BC真的很适合演这种敏感脆弱神经质有点personality flaw的人(Sherlock也是),他演的很出色,不过还是让我有点出戏,both as BC and a English man(而且老让我想到House)。
——————看了一些明显直男对这部剧的解读,极力贬低George,Rose和Peter和抬高“有男子气概”的Phil(really?。。
),想感慨一下不同人不同经历和视角看到的故事真是完全不同。。。
不过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相当于二次创作,也许跟导演愿意背道而驰(此处并没有预设导演立场),但也是一种可能的解读,这也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
想了想,有这样截然不同解读的背后原因之一,还是导演尽力的柔化了Phil在原著里不好的一些特质和行为。
比如Peter父亲之死,在电影里并没有明确表现死亡原因,设置的一些线索(Peter父亲酗酒+Peter恋母+发现父亲尸体)甚至会让观众猜测,之前是否隐秘的发生过一段恋母弑父的剧情【其实一些小细节不太支持这个推论,比如Peter给父亲坟上插上自己精心做的假花(当然也可能是罪恶感的表现),比如Peter要把父亲的医书带回农场的时候说"they're father's books",显然对于父亲是尊重而非嫉妒憎恨的】。
而在原著里,Peter父亲其实是因为Phil对于Peter的嘲笑导致郁郁寡欢自尽。
原著里Phil的恶更进了一层——因为习惯性的言语霸凌导致了一位无辜者的死亡,加上他对弟弟和弟媳同样的言语暴力,Peter的复仇似乎更有合理性。
而在电影里,故事特意隐去了这段经历,甚至产生出了Peter杀死父亲的可能性,减轻了Phil的罪恶,降低了杀死Phil必要性,把“恶”的一面一定程度转移到了Peter身上。
再细想想,其实这部剧并没有制造出“二元对立”。
“阳刚”和“阴柔”在两位主角身上糅杂,一个内外矛盾撕扯,一个外在掩盖内在,并没有明显的对比和对立。
另外,虽然电影看上去对刻板男性气质进行了讽刺甚至批判,但它的反面却没有得到褒奖和鼓吹:无论是被刻画成懦弱呆傻的George,同样软弱的Rose,阴柔却残酷的Peter,他们都说不上什么“正面形象”。
电影中旧时代的牛仔精神随着Phil的逝去而逝去,但取之而代的现代文明却并非完全光明:文明世界有表面和谐的一面(比如George的绅士),但同时更像是被塑造得附庸风雅,趋炎附势,虚伪阴诡【Rose嫁给George的目的,极力想加入上流社会却格格不入,George邀请州长,“逼迫”妻子弹琴,州长夫妇看上去礼貌却遮掩不住的不耐烦(原著中还描写了州长夫妇对Rose更复杂的感情,很有趣),Phil母亲在Phil死后看上去不得已接受Rose,Peter用现代医学谋杀】。
作品在解构刻板男性气质和旧时代精神之后并未明确建立一种新的结构,而是留给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解读去填补留下的空白,因此也扩展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背脊一阵发凉,突然就领悟了片头的那段独白。
原来导演一早就告诉你她想说的那个故事,整部电影也是在不断地铺陈细节、暗示结尾,只是可惜从来没有想象过邪恶可以这样轻描淡写地被冠以“爱”的名义。
犬之力,起初我想当然地以为是指Peter,毕竟一开始他看起来就是人畜无害的小奶狗。
后来才知道,“The Power of the Dog”源自《圣经》,意指邪恶。
这样看来,片名其实也已经告诉我们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1925年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的故事。
菲尔和乔治是一对兄弟,共同经营者父母的农场。
虽然是兄弟,可是他们在相貌、身材、穿着、谈吐方面迥乎不同。
一开始蒙大拿州的牧场风景让你看得心胸澎湃。
广袤的草原、远处的高山、飞扬的尘土、粗犷的牛仔、庞大的牛群、浓郁的阳刚气息。
随后你会发现乔治和他们都是格格不入的,他似乎活在哥哥的专制和压制之下,虽然也算半个老板,但他说的话完全没有人肯听。
他的母亲也看不起他,连他调制的酒都不愿意喝一口,在母亲眼里,菲尔才是她的儿子。
因此之后展开的故事,就显得那么顺其自然。
他在哭泣的萝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似乎找到了一个愿意陪他过文明生活的知己,于是他擅自决定结婚,把萝丝带回了老宅,因为他体会到了不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婚姻作为了反抗菲尔以及父母的一种方式。
菲尔的粗鲁表现只是表象,其实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古典专业,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同时在音乐方面也有天赋,明显是一个受过良好文明教育的上流人。
萝丝练了很久都练不好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他娴熟无比、非常自如地弹了出来。
也许并不是针对萝丝,他只是纯粹地厌恶女性、喜欢男性,所以他刻薄地对待萝丝、嘲讽彼特,对周边人也表现得凶悍无礼。
如同王小波说过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虽然同性恋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在1925年的美国,他只能用伪装的狂野男性气概营造日常,借以掩饰自己的性取向。
他依恋着老牛仔亨利,但只能通过述说着他的传奇往事,把他打造成一个长者,一个老师。
他也同样眷恋着自己的弟弟,那么大了两个人还一起住同一间房间,甚至在没有乔治的陪伴下,他的入睡也显得那么困难与无助。
唯有在自己的隐秘地,他才可以做到彻底释放自己。
那条绣有B&H的汗巾,映着阳光,令人仿佛嗅到了故人的气息。
他用它自慰,那一刻,是他偷来的欢愉。
只是之后彼特的出现,让他猝不及防,打破了一切苦心营造的重重壁垒。
他教他骑马,和他推心置腹地聊天,甚至要为他编制一根皮绳。
或许是在彼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或许是他惊讶于他居然也能看到那条隐藏的狗,或许只是纯粹因为对他产生了朦胧的好感。
共鸣,有的时候真的很轻易就能震撼人心,可惜,他以为的一切只是他的以为而已。
彼得的出场很惊艳。
他在做一朵纸花,阳光照进来,染亮了他的睫毛和眼睛。
光影下,他显得那么精致和柔弱,高且极瘦,感觉一切干净又心安。
他收集的剪报、制作的纸花,无一不显示他是个内心无比向往美好的小男孩。
可是,之后所看到的则是一个果断、冷静、步步为营的男孩。
那个点燃一支烟、抽一口,然后放到菲尔唇边的男孩,别说菲尔会恍惚,那一瞬间我都以为他们之间可以也应该发生点什么。
可惜,我们都忘记了他只希望他的母亲幸福,为此可以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拯救她,替她除去一切障碍!
有的时候,你会发觉你根本琢磨不透人性。
也许是时代的隔阂,还有不同文化的差异,我始终无法理解彼特的作为。
我不是指责人性,压抑太久的人性有释放的要求。
诚然,菲尔是有他暴戾与刻薄的一面,但是至少罪不至死吧,更何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重新穿上了西装、心心念念想着把皮绳送给那个让他心动的人。
也许他已经想作出改变,可惜已经没有了改变的机会。
也许,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曾经的行为付出代价。
可能我比较保守,我总觉得每种生活都有它自己的规矩,如果你不愿意守规矩,那么其实你还有争取、躲避或者远离的权利,或许下个转角就会豁然开朗!
爱一个人是没有罪的,在爱中你也可以认清一个人的最低道德和最高智慧。
但别忘记了还有法律的存在,爱绝对不应该成为违法犯罪的借口,更何惶因此去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
你可以冷冷地说“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但谋杀就是谋杀,每个人的生命权,是从胎儿脱离母体、独立呼吸开始便就拥有的,任何人都无权擅自剥夺。
其实,人都会有个别过不去的心魔,或大或小,但无论如何你始终需要坚定内心的善良,恪守最低的底线。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绝不是放纵的自由。
小时候听马三立的相声,和现在一句话都想塞进三个包袱的快餐式相声不同,马老在生涯后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几乎全程叙事没有任何一个笑点,但最后一句,能让你笑一晚上,甚至在老先生故去多年后你依然津津乐道。
例如逗你玩、挠挠、算命算出皮猴。
说这些不沾边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和老先生的相声给我相似的感觉。
直到最后葬礼上医生揭晓了Phil的死因和结尾Peter诡异的一笑之前,我都不知道这电影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Phil是不是一个脆弱的人?
不,他已经破碎了。
自从Bronco Henry死后,他就已经支离破碎了。
因此他揶揄所有人,仇视一切情感和幸福的可能,他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破碎。
而这甚至可以说是他赖以生存的氧气。
而这氧气的主要提供者就是那个在他口中愚蠢又肥胖的弟弟。
George习惯漠视哥哥的讽刺,他不反抗,只是接受后默默走开。
这或许是长期以来他总结出的最好的反抗方式。
然后有一天这个一无是处的弟弟有了自己的幸福。
最大的氧气供应商改为生产二氧化碳。
但他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Rose。
这个女人还没适应Phil的尖刻,她做不到George那样的不动声色——从两人回家路上的学舞,就让George泪流满面可以知道,他只是不动声色,但依然伤痕累累——而她的所有反应对Phil都是乐趣。
本片Phil最大幅度的嘴角上扬,就是看到Rose在后巷偷喝残酒。
我想大多数人都能共情Rose的感受,尤其是练琴那一段。
George的反复强调让这次给州长的表演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Rose拼命的联系,然后Phil轻而易举的搞砸了她的心理防线。
这就像你高考复习阶段,一直有个声音在你耳边说,这都不会啊,我闭着眼都不会错;你也太笨了,我可真是开眼了;还没记住啊,是不是没脑子。
Peter开始时是他的另一个目标,但当他看到Peter能在众人嘲笑的嘘声中毫不理会的悠然漫步的时候他改变了想法。
因为乐趣从来不是来自于你的举动,而是对方的反应。
戏弄Peter无法提供给他足够的乐趣,因此他改变了策略,他将目标转回到Rose,而Peter则成为了手段。
他开始给自己掘下了坟墓。
Phil什么时候对Peter起意的,我的想法是其实并没有,他的心一直在Bronco Henry上,主动的是Peter。
我看到Peter拉开树皮爬进去的时候是稍有疑惑的,我以为他是在寻找下一个解剖对象,可那并没有太强的爬进的动机。
但看完后回溯,可以发现他就是去找Phil,他要了解他的猎物才能更好地实施猎杀。
而这次行为的两个收获是,一,他看到杂志,能够推断出Phil的喜好;二,Phil看到他了,虽然当时愤怒,但他的秘密现在成了他俩的秘密。
再加上之后Peter能看出犬吠山形。
这让他俩的关系一步步的朝着复制粘贴走去。
Phil看到自己能在另一个关系中成为Bronco Henry的希望,这可以说是他的终极迷药,无法抗拒。
我当时以为这是Phil的计划,没想到其实是Peter的。
这是一个除掉霸凌者的故事,但一个是卷福的个人魅力太强,一个是Peter人畜无害的外表下有一颗冷酷的心的反差过大,所以会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站在哪方。
也或许我们都曾经以自己受苦为由,宽宥自己对他人的嫉妒和仇视,或是面对别人的苦痛暗暗自喜,把这当做自己的优越感。
所以我们知道他的伎俩,但却不以为意。
但其实最更狠毒的杀人有时候不是用刀,而是用锉。
写这篇分析的原因完全是出于对影片的喜爱和对BC的完美演技的赞叹。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对于剧本故事的改写没有太多能够说的地方。
所以只能从分析一些我喜欢的镜头语言处理过把瘾了。
有些细节都是二刷的时候的才发现的,边刷边感叹导演对于镜头语言表现一个人物的处境,性格或多个人物之间地位关系上的简洁高效和纯熟。
1.Phil和Peter出场。
Phil的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活着出现首尾呼应,相似的机位和镜头运动,透过宅子的大窗框移动拍摄。
出场的气派和死前的困窘凄凉有着强烈对比。
第一次出场
死前Peter的出场先是特写了Peter手里的动作。
他在用剪刀剪切着红色的纸片。
二刷看这一镜感觉很像预示他之后冷静残酷的行为。
第一次是用剪刀剪物品,接下来用镊子揭破兔子,下一次是刀切病死的牛。
选择红色的纸张一定不是巧合
2.兄弟冲突-Phile和George两人的关系在外人看来总是Phil处于优势,更高一筹的状态。
无论是能力,性格,口才上Phil是稳赢的。
而事实上片中多场二人单独的对手戏中,Phil都是完败,内心上被击垮的那一方(G告诉P自己和rose在一起,G告诉P自己已经私自结婚,P对着G抱怨Rose把皮子卖给印第安人)。
大体看来,唯独影片开始不久在酒吧的戏里,P气势上压倒了G。
但这也是在有围观群众的情况下,Phil总是装出男子气概。
这一场戏的镜头表现我挺喜欢,来看一下截图们。
冲突起因是Phil要致敬Branco时,弟弟不在酒吧,于是等弟弟到场以后开始人身攻击。
对峙开始,二人的正反打中,Phil的机位是Low angle,表现出他的质问的底气十足。
到了George这边,机位是正常平视角度,气势上就输了。
Phil的身子离镜头较近,身子比例占着画面将近小半,且他身后(画左)仍有一片空间。
弟弟不仅离镜头较远,比例较小,且他的身后(画右)完全没有空间,肩膀都出画了。
明显败下阵来。
等羞辱完了,Phil收回对弟弟的Pua,二人出现在一个开阔一点的中景镜头。
紧张感也就消失了。
接下来戏中,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导演总算让弟弟的形象也高大威猛了起来。
首先是人群散去,弟弟表示要哥哥先走,自己留下结账。
弟弟此时的形象是坐着,笃定神闲,才不管哥哥的催促,非常有架势。
马上对比一下有人在场时,面对哥哥羞辱Peter,他完全插不上话。
接下来夜晚弟弟回到房间,脸上不带表情,实则暗地埋怨哥哥让Rose哭了的时候,从Phil的主观视角拍摄的弟弟的形象气势更浓。
昏暗的光线让弟弟看上去和平时不一样,对Phil来说,弟弟这样的形象肯定十分陌生。
这还是George吗反观Phil,完全是被压了下去。
像是小孩被父亲质问,你知道你刚做了什么错事了吗?
哈哈哈哈
我啥也没干啊3.发泄-Phil充满伤害力的发泄和Peter内敛的发泄。
Phil在得知弟弟结婚以后,冲着无辜的马骂Rose来泄愤。
而Peter泄愤方式是流眼泪转呼啦圈(且被路人小女孩发现,羞愧地停止了)
Phii大骂flat face bitch
我甚至怀疑呼啦圈是女孩的4.Rose的人微言轻-Rose自从碰上Phil以后就一直受着欺压。
搬进兄弟俩的家以后从进门就开始被哥哥压制着。
我们分析一下片中几处表现Rose的懦弱无助的镜头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场景都是Peter搬来之前。
这一场的全景又是展现了三人在家中的地位和Phil对二人的敌意。
主光源是在Phil的一边,反观夫妻二人几乎融于黑暗。
鹿头标本和Phil的背影对Rose抱着敌意,ROSE手上的白玫瑰显眼且和整个宅子的物件陈设都格格不入。
不朽的动物标本和易枯的花束对比接下来有一场灾难性的州长和兄弟父母的宴会,Rose彻底崩溃,也从那一晚之后开启了酗酒之路。
让我们看看Rose的镜头都是怎么拍的。
去车站接公婆,她只是远远的等待被老公介绍,而不是和老公一起去迎接。
州长夫妇到访前,在全景里她就站着等,内心忐忑。
身体僵硬,十分紧张州长夫妇和George夫妇尬聊。
州长夫妇因为处于高地位,人物在画面里空间充足。
Rose准备的鸡尾酒在这种场合虽可爱但显得幼稚不上档次而马上对比下George夫妇的反打镜头,他俩是被夹在州长夫妇中间的,空间局促不安,显示他们有对缺乏话题的尴尬。
因为尴尬,George借故离开去找哥哥,镜头里只剩下Rose活生生被对面二人夹击。
晚饭的第一个镜头又是给到身处画面中央被椅子夹在中间的Rose
满屏的我想逃又是身处画中央,显得十分无助。
这一镜的构图我很喜欢。
学渣钢琴考试现场,评委等待学渣出丑。
客人们座位在画面上形成一条斜线,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亮色衣服的Rose身上。
此图纪念Rose开启的酗酒之路。
5.Peter的鞋。
算是小的道具细节吧。
Peter去牧场前在置办牛仔行头。
柜台上摆着他要买的靴子。
而本场戏的end是他边拿起一双牛仔绝对不会穿的普通白鞋一边表示对要和Phil见面的不满。
这双白鞋后来他后来就一直穿着,除了和Phil亲近以后开始穿靴子。
而Phil死后他又换上了白鞋。
再怎么打扮都不会是Cowboy
小白鞋才是Peter的style
穿着白鞋走过嘲讽他的牛仔们
复仇之后重新穿上属于他风格的鞋子6.梳子的声音-这是二刷时候发现的用的很妙的sound design。
这一场景是Rose把儿子叫到房间问话的那一段。
这里给了Peter拨梳子的特写,此时给观众拨动梳子的声音一个印象作为伏笔。
紧接着的一场戏,Peter在房间里翻看解剖书,当他在书上看到能够杀害Phil的那一页时,又出现了拨梳子的声音。
实际上那场戏Peter手中并没有梳子,梳子的声音是用来反映他因书中内容而灵光一现!
在这里第二次出现了梳子的声音7.Phil对Peter态度上的变化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Phil对Peter在众人面前示好的转折十分突兀。
难道是因为被撞见洗澡?
但二刷的时候这一组镜头让我觉得导演有意侧面暗示Phil是想拉拢Peter来伤害Rose。
来分析下这组镜头的用意。
我们可以知道Peter的位子,夹在Phil和Rose之间。
于是这里的Peter变成了Rose和Phil暗中较量的筹码。
先和Peter交谈下面两个镜头都有意带到Peter的身子,而Phil的表情足以暗示Rose,他接下来要对她儿子下手
Phil一边和儿子说话一边别有意味地看向母亲8.孤独的背影。
在拍独处的Phil和独处的Peter时,用过相似的机位。
相似的卧室,不同的灯光渲染出不同的味道。
Phil找不到弟弟去向
Peter准备收起Phil给他的绳子9.抽烟-我很喜欢编绳夜戏里的布光,除了表演本身,油画般的光线助攻了暧昧气氛的烘托。
这里首Peter卷着烟,主动递给(勾引)Phil,从中景来看,明显有烛光照在Peter脸上。
但当Peter递过去香烟时,给到了Phil的脸部特写,这里Phil的脸几乎完全是暗的,他的表情快被隐藏了起来,也许此时他正在努力克制对Peter的欲望。
多说一句,仔细看这里的Peter耳根和嘴唇都红红的,在烛灯的照耀下,更显妩媚。
这个色调让我想起贾曼的卡拉瓦乔少年。
大屏幕下能看出嘴唇和耳轮娇嫩欲滴的粉红都是极具魅力的嘴唇
贾曼版的卡拉瓦乔
《犬之力》堪称2021年最好的“真”文艺片。
所谓真文艺片就是,没有一个地方你不看懂,但没有一个地方你不需要回味。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关于“有毒的男性特质”的,还有人说它是关于反美国神话的,这都是漫无边际的演义。
《犬之力》的原作是一部上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牧场社区的消亡史。
作为小说,它涉及的社会生活的层面和人物关系比几十分钟的电影更宏阔。
而电影则把这些内容压缩,紧紧扣住几个核心人物的关系铺陈故事。
所以,《犬之力》的主题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在1925年蒙大拿空旷牧场的时空环境下,描画Phil,George,Rose,Peter四个人物之间的相爱相杀,描画人的孤独、伤害、救赎。
四个主人公之间,Phil和George是兄弟,Rose和Peter是母子。
此外还有一个不在场的Bronco Henry发挥着潜在的影响。
Phil感到孤独,已故的Bronco Henry是他心底隐秘的同性恋人,他把对BH的感情投射在经营牧场上。
George是他现实中唯一的情感纽带,所以Phil想要把他和牧场牢牢绑在一起。
而George想要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就是Rose。
因此George在情感上早已走出Phil的控制圈。
于是Phil感受到了Rose对自己的威胁,反过来,Rose也面临着Phil的敌意。
娘娘腔的Peter受到周围人奚落,母亲Rose是他唯一关心的人。
Phil遇到Peter后,一方面表面上羞辱他,以显示自己的大男子气概,另一方面又被Peter吸引。
反过来,Peter也被Phil吸引,但也憎恨他对母亲的霸凌。
这个相互交织的人物关系格局,我画成了下面这张图。
《犬之力》的好,就好在它用漂亮的视听语言,不动声色地描画这个复杂又微妙的人心地图。
下面,我们就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看看,导演是怎么做到“不动声色”的。
段落I1. 精心构思的开场段落《犬之力》整部片子的基调是表面沉静空寂,内里紧张冲突。
所以,如何一上来就定下基调就很重要。
疲软了不能进戏,太激烈了紧张感又容易外溢。
那种紧张感必须是包裹着的,不显山不露水。
导演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
用声音破空是本片开场一个非常有效的处理。
这里“声”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配乐,一个是旁白。
配乐是影片一段弹拨乐器(班卓琴)演奏的带有紧张感的音乐。
它很像一部交响乐开始的“动机”,比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时著名的“命运叩门声”。
或者,又像过山车启动前的提示音,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向哪里,但你知道该系好安全带了。
另一边,在未入画之前我们先听到了一段画外旁白。
但它不是为了帮助观众进入剧情,相反,它是为了吊胃口。
要等影片开始一段时间后,我们才能发现旁白的讲述者到底是谁。
甚至要等到全片结尾,我们才能明白这段旁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实说没有这段旁白,影片开场可能更干净,但加上它的确让人有点小揪心。
应该说用得还算巧妙。
其次,精心挑选开场的第一组镜头。
骚动的牛群,弥漫的尘埃,拌上紧凑的配乐,传递出一股生命原始的混沌感。
奔忙的牛群给画面填满了视觉刺激点,而扬起的尘土又增加了一层迷蒙。
泛黄的色调像老照片一样渲染出历史感。
这组镜头妙就妙在它跟全片沉静的调性是正相反的。
开篇的第一组镜头充满躁动、张力,后面拖着的一整个片子却是内敛,甚至压抑,但接起来丝毫不觉得违和。
就像眼看着一个火山要喷发,却在后面收了回去。
通过声画配合,开篇干净利落地就完成了定调。
第三,不动声色地人物登场。
主人公Phil的出场是一个长镜头,也很有意思。
虽然只是一个镜头,但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信息:
室内室外对比。
镜头是从室内看向室外的,利用窗框形成了画面内的“二次”取景。
一个镜头,同时有室内室外两种空间。
明暗对比。
室内近景光线昏暗,室外中景远景明亮。
此外,远景山体上巨大的阴影,又在室外空间上面又添了一层明暗对比。
动静对比。
室内近景的静物,跟室外人物的活动形成反差。
同时,“取景框”强行割断了我们对人物行走动作的观察,无形中强化了对人物动作的预期——等着看“卷福”走进画框。
镜头关联。
从“取景框”中我们看到了牧场围栏,于是和开场第一组镜头在空间上联系了起来。
我们马上就弄清了我们是从哪里在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卷福登场的镜头?
为什么做这样的空间安排,从室内看向室外?
马上,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卷福走进幽暗的房子内部,但我们此时已经不知不觉地适应了这所房子的幽暗个性,而没有任何强迫感。
女仆问卷福还没有吃吗?
卷福头也不回地回了一声“No”,继续大步上楼梯。
他的冷峻和周围环境的黯淡完全相容。
只此一下,不需要多说任何台词,卷福这个人物的风格就已经很鲜明了。
主仆二人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空间位置关系已经说明了一切。
2.兄弟俩第一场戏,隔断的空间,连贯的叙事Phil走进二楼的卧室,但镜头并没有一直跟着他,而是停在了两张单人床上——既对称,又孤立的两张床,已经表露了兄弟二人的关系。
卷福站在画面的一端,George的答话从画面外传来——画面中可见空间之外的另一个“声空间”。
卷福的话还没说完,镜头切到了门另一侧的空间(而不是非等到话说完才切)。
虽然是两个空间两个镜头,但两个空间和两个人物却由此自然流畅地连在了一起。
Phil和George的第一场对手戏,两个人物完全没在一个空间中,巧妙地制造了二人的隔阂感。
同时,又通过声空间,通过对话中切画的技巧,二人又被置于了一个连贯的叙事流中,并没有生硬的切断感,保障了观影体验的流畅。
3. 马背上的对话,用动作驱动人物关系第二天兄弟二人赶着牛群去镇子。
路上二人有一小段马背上对话的戏。
Phil跟George说,他们经营牧场25年了。
镜头反打,George答应了一句时间很长了。
单人镜头加上他们视线的方向,表明他们其实根本没在对话。
见George心不在焉,Phil打马绕到了George的另一边。
这是典型的动作驱动镜头,从单人正反打镜头平滑地转换为双人镜头。
Phil兴致很高,唠唠叨叨,而George继续把视线瞥向一边,更加凸显了兄弟之间的隔。
阂Phil似乎想让George跟他一样牢牢记住过去,记住牧场,但George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两场戏加起来总共2分半钟,第一对人物关系已经很鲜明地交待清楚了。
4. 母子和兄弟,四人关系的铺线纸花——Peter
Peter出场。
他的出场安排很特别。
WHY?
——(1)直接大特写,摒除了周围环境的干扰,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他的世界;(2)物在前,人在后。
纸花和男孩之间形成了借代的修辞关系。
(3)特殊的用光。
一片晦暗的环境中,打在Peter世界里的是柔和纯洁的光。
只两个镜头已经在这个人物的周围制造出浪漫有如天使的触感。
此外,拨弄纸条的动作是这个人物特征的第一个印记。
拖把——RoseRose的出场,为什么是从这里开始?
而不是直接从——这里:
同Peter一样,先有物,再有人。
物都是对人物处境的一种暗示。
纸花表现了Peter的浪漫,拖把则表现了Rose被现实所绊。
纸花做媒——Peter, Rose,Gordon大夫和Phil的人物连线然后,母子的第一场对话。
此时,观众大概率已经反应过来,片头旁白的讲述者就是Peter。
他问Rose喜不喜欢照片中的大宅子,既呼应片头旁边的内容,又为后文埋伏笔。
Rose拿起纸花,夸赞Peter的手艺。
注意Peter越过纸花瞥向母亲的余光,花将母子间相依为命又隐默的情感纽带联系了起来。
接着,Peter去墓地给过世的父亲Gordon大夫扫墓,将一束纸花插在墓碑前。
于是纸花又成了他与已故父亲情感联系的一种纽带。
Peter和Phil超距离的“视线顺接”此时Phil等人已经赶着牛群来到了镇上。
当站在小山丘上的Peter极目望去时,镜头用变焦和POV剪切将Peter和Phil两个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Phil怼Rose母子牛仔们来到镇上的酒吧,Phil照例要举行“致敬Bronco Henry”的仪式,却发现兄弟George不见了。
等George回来后,Phil发现他对仪式心不在焉的,却很着急要去旁边的红磨坊旅店就餐。
于是,等一行人来到旅店时,Phil的戾气开始升腾。
他先是注意到了很受欢迎的店老板Rose,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接着,Phil又注意到了纸花。
这时,Peter进来了,Phil又注意到了这个男孩。
注意纸花的光感和Peter身上的光感是多么一致——
然后Phil开始羞辱Peter。
他先是拿他搭在手上的餐布开玩笑,之后又烧掉了Peter的纸花。
很微妙的地方是,他在讲Bronco Henry的故事,讲到最高潮的时候,把纸花点燃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设计,值得心理分析师来好好做做精神分析。
门后的Rose注意到了餐厅里的动静,她第一次看到这个粗野的男人在霸凌自己的儿子。
这是Phil给Rose划下的第一刀。
受到伤害的Peter在流泪,边哭,边在拨弄梳齿。
郁闷的Peter冲出房间,靠转呼啦圈发泄。
而此时,在餐桌旁若有所思的Phil在干嘛呢?
——他也在转转转。
这是两个人物第二次用隐秘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用餐完的Phil回到旅店,却发现George还没回来。
清冷的月光下他意兴阑珊,四处寻找他的兄弟。
观众发现,这个看起来很强大很彪悍的男人,此时像个一觉醒来找不着妈的孩子。
回到旅店的George告诉Phil,他羞辱Peter的话把Rose弄哭了。
这一次,George像个高大威严的父亲,而Phil却像个做错了事还搞不清状况的小子。
段落II5.George和Rose的感情发展George来到镇上看望Rose。
二人的感情开始发展。
做媒的是——门窗。
一扇小小的门窗格子,被导演反复地利用。
第一个段落中已经用它来关联Rose和Phil,那一次是中景(看前面的图)。
Rose的一张小脸被框在窗格内,显得那么受困,无助。
面对欺辱自己孩子的男人,她虽然恼怒,愤恨,又无能为力。
这里,先是George透过窗格窥探烦躁的Rose。
这次是主观视点镜头。
然后反过来,是Rose透过窗格窥探有爱,又有点滑稽的George。
此时,窗格的作用不再是囚禁她的牢笼。
George夜半回到牧场的家中,Phil追问他跑去了哪里。
幽暗中的哥哥居高临下,像一个冷酷又神秘的暴君一样让人生畏。
反过来,虽然同在幽暗中,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弟弟则泛着温柔的光晕。
George的幸福不知是激起了Phil的嫉妒还是醋意,他阴阳怪气地把George冷嘲热讽一番。
George只是笑笑就离开了。
这下,反倒让Phil成了抬眼看对方的那一个,像只被主人遗弃的小狗。
冬天来了。
生米煮成了熟饭。
George正式告知Phil,他和Rose结婚了。
从开始到现在,兄弟俩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一次“正常的”对话。
要么是不在一个空间,要么是一个上一个下,要么是错位——
段落IIIGeorge接Rose回农场,中途两人停下来走出车子。
开阔的空间中,风声呼呼,虫鸣鸟啼。
平时内向稳重的George真情流露,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6.Rose和Phil的第一次冲突——含蓄的,不舒服的Rose第一次走进George和他兄弟牧场的家。
在这个广角镜头里,Rose站在阴冷的远景,显得她那么渺小,好像时刻处于危险中。
Phil出现了,他从黑暗中走来,广角镜强化了透视感,让他看上去跟Rose隔离得那么远。
Phil坐下来,对Rose不理不睬。
Rose友好地跟他打招呼,而他却直接硬怼了Rose。
机位的设置和演员的调度非常非常讲究——Rose是中景镜头,显得和Phil非常有距离感。
同时,她刻意地侧过身来说话,显出一种讨好感。
而Phil的镜头几乎是正面的,他侧着脸对Rose的无视感非常明显。
正反镜头的机位几乎都贴在了轴线上(180度原则)。
入寝时分。
一个镜头里,形单影只的Phil,空出的一张床,还有门后空间中微微透射的幸福温馨的暖光——什么台词都不必有,一切都讲出来了,Phil的兄弟George,他唯一的情感纽带,被Rose这个女人抢走了。
7.Rose和Phil的第二次冲突——紧张的,窒息的George为Rose买了一架大钢琴,还要她在长官到访的时候演奏。
这给了Rose无形的压力。
她趁家里没人的时候练习。
空旷的房子四处都是门窗,Rose感到就像时刻有双眼睛躲在暗处窥视她。
琴弹得不顺的Rose注意到门开了,就像有幽灵进到了家里来。
她明白了过来,于是开始感到紧张。
回到家中的Phil拿起自己的班卓琴,开始给Rose捣乱。
他故意弹奏和Rose一样的曲子,但弹得比Rose好太多。
通过这种隔空对阵,他告诉Rose,谁才是这个房子的主人。
8.宴会段落,Rose的孤独和困窘Rose害怕当众弹琴,但客人们坚持要她弹。
客人们集体起立,Rose显得无助。
Rose被迫在客人的注视下走到钢琴前。
她背对着镜头,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她背后,她所受到的压力不言而喻。
这时Phil回到了房子里。
他与所有人都不对付,他人是一边,他自己是一边。
很快,我们就发现,他针对的是谁。
处在画面最远处,处境尴尬的Rose.
其他人鱼贯离开,留下了Rose和Phil二人的对决。
Phil也离开了,只留下了Rose一个人。
段落IVPeter来到了牧场。
Phil头一次在阉割牛的时候弄伤了手指,好像预示着要起什么波澜。
Peter一直都是被别人调笑的那一个。
但他从医学院带回来的头骨,还有若无其事地解剖兔子,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的另一面。
9.Phil和Peter的“和平谈话”,第一次显露温柔人性Peter误打误撞闯入Phil的私人领地,发现了他的秘密。
我们以为Phil会对他发起一场战争,但没有想到的是,在野外营地,当其他人都在调笑Peter的时候,Phil第一次展现了他温柔的内里,以和蔼的姿态跟Peter谈话。
第一次,镜头中Phil以仰视的姿态与Peter对话,这让他看上去跟先前让人心生寒意的形象截然相反。
而Peter却显得居高临下,占据优势地位。
Phil对Peter的接近引起了Rose的警惕。
他们以Peter为视线的屏障,互相窥视探测。
Phil亲近友善的姿态看来并不是伪装的,他是真诚的,这让Peter消除了戒心,半蹲下来,进入了平等对视的双人镜头。
10.Rose的报复Peter和Phil越走越近,这让Rose感到儿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酗酒让她的身体和精神都越来越虚弱。
当Rose发现Phil不想让别人把兽皮卖掉的时候,她发现了报复的机会。
她把兽皮送给了印第安人。
戴着换来的手套,Rose显得有点迷离。
画面的饱和度非常低,渲染出Rose的世界正在失去色彩,一片混沌和迷乱。
回到牧场发现兽皮没有了的Phil瞬间被点燃,他与George也爆发了正面的冲突。
摇晃的镜头增加了混乱的感觉。
直到Peter来安抚他。
Peter摘下手套,握住Phil的手臂,两人的身体接触在了一起。
这是两个人物心有灵犀的关键一刻,Peter对Phil说:“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一个环绕运动镜头把二人的对话放在了一个连续的镜头里。
11.Peter的阴谋人物关系的发展来到了最高潮,一方面是Phil和Rose的矛盾达到了公开的敌对,另一方面则是他和Peter的关系发展到了对于两人来说几乎公开,心照不宣的亲密程度。
复杂关系的解决,是Peter谋害Phil的秘密行动. Phil把Rose看作他跟兄弟George,以及Peter之间关系的障碍。
但反过来,他自己也就是George跟Rose,Peter跟Rose之间的障碍。
没有了他,大家都得到解脱。
所以,Phil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就是悲剧性的。
剧情在前面已经铺垫了一些暗示性的情节和细节,有一些甚至称得上是草蛇灰线。
最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是此前Phil和Peter在外出打猎的时候的一个空镜头。
Phil划破的手伤口再次破裂,鲜血滴在草叶上,透出一种危险和不安。
到这里,终于要让Peter采取行动了。
此处没有任何对话,完全用人物视线和剪辑讲述Peter的目的。
阴影中Peter端了编绳用的一盆水走进来。
他扭头看了一眼Phil的动作,目光诡异地扫描了一下——
直接接Phil手部的特写。
于是我们知道Peter在看什么。
画面的色调整个调成了泛红的颜色,就好像伤口中渗出的血染红了整个盆里的水,紧张危险感油然而生。
绳子快要编好了。
镜头再一次显示Peter一直在注意Phil的受伤的手。
他先是盯着绳子看——
镜头缓缓地推上去,Peter的目光诡异地瞥向一边——
镜头变焦,开始平移,显示他是在看——
随后,Peter又走到Bronco Henry的马鞍这里,抚摸它。
“纪念挚爱的朋友”——暗示此刻人物复杂的心态。
12.Phil之死Phil病倒了。
George准备带他去看医生。
这一次,Phil换下了他的牛仔装束。
Rose最后一次与这个男人面对面。
整间房子不再如此前那般晦暗。
Phil四处寻找Peter,此时镜头完成了与开头的首尾呼应。
总结Phil,Peter, Rose都不是寻常人,他们属于那一种“畸零之人”,有自己丰富但是又相对封闭的内心世界。
描画这些心灵世界,以及这些心灵世界彼此之间的碰撞、交合,本身就是极宏伟的史诗。
但是,这史诗又常常是无声的,如果唠唠叨叨,就失掉了人物的特质,失掉了无声史诗的气度。
《犬之力》这部片子在用各种含蓄的手段描画人上堪称教科书——物品、环境、眼神、镜头剪切,等等。
按普遍的影评论述,“犬之力”是邪恶力量,由一位女导演来拍,这种“邪恶力量”也自然地被阐述成“传统男性压迫”,然后这种男性压迫的犬之力,被“女性化”的、“柔弱”的、且意志坚定的peter消灭,迎来happy end,确实是现在女性主义浪潮叙事下的好剧本了。
但我不这么认为首先, Phil 之“恶”,是对爱欲对象强烈控制欲的“恶”,这种“强烈控制力之恶”,并不是“男性压迫”专属,这种“犬之力”是不分性别。
再次,Phil 之“怪”,有两个明显的诱导因素,一个是深柜的身份(被压迫),一个是对资本主义“好”生活的反抗(依旧是被压迫下的)。
一袭西装的弟弟、虚荣的父母、被资本窥探的土地、看着像是爱慕“虚荣”的弟媳妇、需要打点的政府/大人物的关系等等,Phil 作为耶鲁毕业的高材生,选择用牛仔的姿态/生活来抵抗这一切,才方显得“怪”。
但在这两个诱导因素下的这个“怪”,明显不应归为“邪恶”的犬之力。
再来谈Rose,她与Phil的关系,同”婆媳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像母亲对儿子的爱欲控制与儿媳作为闯入者角色的冲突(所以这种“恶”硬说是男性之恶我肯定不认可),如果Rose酒馆经营的生活是平素的水平线,那么嫁入富贵家庭就是上升线,处理不好“婆媳关系”是下降线, 被“虚荣”需求作为工具人而不能胜任(不善于弹钢琴)是下降线,担心儿子被牛仔拐走学坏是下降线。
每一次“下降线”都是加强酗酒的要素,但是消灭“犬之力”其实只处理了“婆媳关系”,而对于女性“工具人”需求、儿子成长后的远离都将在后续持续发生,Rose下降线不会止跌反弹,Rose并不是被救赎的那个,不能说是happy end。
所以,“导演是否实现了她的表达?
”,对我而言是个问题。
“ The Power of the Dog”如果只是想讲peter杀手养成记,就当我白看了吧。
最后谈表演与剧本的看法。
“冰山表演”——所谓用20%的表演展现包含水下80%的内容。
这部片子的这种“高级”表演,好像把观众当做侦探小说读者一般,用大篇幅展现那20%,让观众通过那20%补完剩下的80%,可能很多人很喜欢吧,但我更偏好剧本在能力范围内,通过影像展现出更多的“内容”而不是“表演”。
毕竟,观影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通过蛛丝马迹猜人物的真实人格与动机,这样的导演,更像一个诡计制造者而不是表达者(当然,作为诡计制造者,这部片子算是相当出彩的)。
奇异博士的农场生活,结局埋伏的好。大部分段落故事性不强,铺垫太长。外景不错。
大部分学院派导演创作末期的共同特点——极其工整沉稳却筋疲力尽的视听调度。
可怜兮兮
《犬之力》中首先呈现了一个男性化的形象,他过剩的大男子主义来源于西部影片的类型神话,属于一种从约翰·福特/约翰·韦恩到PTA的动态谱系。坎皮恩的目的在于通过影片中女性化的暗流将其消解,其策略是引入古典好莱坞中感伤主义-硬派主义的张力,比起1925年的西部更像是1945年的纽约或芝加哥。然而无论演技多么逼真,只要Phil的演员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一切故事走向都会被剧透,在影片中,他作为明星的人物形象被表述为“本真的自我”,通过与镜像般的,瘦弱而恋母的Peter的相遇而开启,这是一个驯化=死亡的故事,影片不断探寻着主人公最为私密的一面,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将其消灭。《犬》不是典型的LGBT,而是一个异性恋的,女性反向凝视之下的耽美故事,女性以目光在场,正如同主流好莱坞中男性的存在方式。
The death of the power of man. 男子力的死亡。不能面对自己真实情感的男人死掉了,死在了自己的伪装出来的男子力上。导演化身为那个看起来文静的,弱弱的漂亮男孩子,不动声色的杀死了男子力,伪装的男子力。
细节非常动人
不得不说是今年第一例“水准太高以至吃不下”的片。坎皮恩对性别问题,人物心理塑造,视听构建,演员冰山法则般克制的表演,反西部类型,各个方面都有深思,影片的各个层面处理效果也都是高级的,好几场突转视角/特写的戏都是学院派的典范级示例。反正看的时候就觉得理论上完全无懈可击,但悖论的是,这反而令人从头到尾都无法入戏,云里雾里,也难以相信这样的人物关系。
前半段剧情慢,很难跟着导演设计的情绪走,也没看出同性标签在哪里。剧情推进后渐渐真相浮出水面(推进剧情的原声带很棒),Phil那些手指戳花,BH丝巾洗澡,少年交互吸烟的桥段让人才回过神来。少年的铺垫很多,他一开始就擅长布置陷阱,杀掉动物的时候也毫不眨眼。当他告诉Phil说死去的父亲担心他太strong时,还遭到了无情嘲笑。可能父亲早就看破,弱也并不是指柔,强也不是世俗的男子气概吧。
导演太偏爱菲尔了,删去约翰被他凌辱而自杀和他驱逐土著人的情节,把疯狂的自恋改成深柜的压抑,淡化了他逼迫罗丝自杀的图谋,从评论也能看出来改编简直是居委会调解家暴的视角,男主人那么帅那么有本事,就是脾气差点,你们却又作又脆弱还想害他。女导演却做出如此歪曲原著的改编好恶心。
最佳导演奖…fucking unbelievable
我作为铁粉超级爱前段,人物侧写的段落几乎让我回到钢琴课和淑女肖像里那种细腻有力,时刻被撩动心扉的感受里,我特别期待这种东西继续交织成最后高潮那一下,也准备好了心碎。但最后那个结局让我难受极了。放在其他导演那里也是极精彩的,但真的一点都不坎皮耶,不是爆发和充满命运感的,怎么说呢,就好像看了个哈内克……心是碎了,但没爽到
哪怕知道你想说啥也未免太装逼了,耐着性子除了风光美也实在看不下去
3.5-4 太晦涩了。一个深柜为了伪装自己。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不仅离开了所谓的文明的世界。让自己处在蛮荒,从此也活成了爱人希望成为的样子。从头到尾并没有所谓的叔侄恋。不管是本尼在草地上拿着方巾DIY的肉体欲望。还是惊讶于彼得马上就能看出来是疯狗的山的精神上的向往。其实都指向没有出过镜却一直存在的亨利。为了这个秘密,自欺欺人的活着,终于,变成了脾气古怪的男人。嘲笑自己的弟媳。大有一副我不能得到快乐谁也别想好过的------太监脾气。最后被反杀,才让人发现原来所谓的疯狗般的力量不是他。他一直是脆弱的。是看似最无害的那一位。
又是拍给评委看的同性片,哎。。。。。
同性题材有拍得好的,但这部吓人。摄影画面很美,但perer表情和举止实在让人厌恶,拖垮卷福,rose没有存在感,节奏不是我的菜,2倍速飘过即焚。7.5/0.54万 短评0.25万条,差评6% 【IMDb6.6/0.31万】
与之相比,《断背山》显得太纯情了。
我有點傷心。可能因為看到一半的時候開始關注前排大哥睡著打呼嚕,和他旁邊另一位大哥小心翼翼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看得直打哈欠……果然猜到是这样,《钢琴课》就把我给看困了。寡淡无味。
这个片子大概就是讨厌的觉得故弄玄虚,喜欢的觉得设计精妙,有点让我想到stoker当初给我的感觉。可能是我不懂欣赏(),但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主角应该是马修麦康纳黑...美国西部片要复兴了吗
草木皆兵的温柔杀戮。学会了一种表达,如何克制地表现看似残暴之人的温柔,和温柔之人的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