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的影片醉生梦死还徘徊在脑子里,还有豆友的影评,他想留住他哥哥他妈妈硕哥和站街哑女,可他到最后一个人都没能留住。
世界有时候太过于荒凉的,而且很多时候越是对于单纯有真心的人越是如此。
那痛是那样的广漠那样连绵不绝那样包含一切,就像台北的阴天一样。
没有那份经历的人不会明白,多深的痛就能让人学会多深地爱。
所以一个经历过真的痛的人,他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他的爱表面上可能像海面一样平平无奇,可这爱一定像海那样深。
他会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完完全全的交给那个人,可以为那个人拿出自己能拿得出的一切。
他好像失去了自我,但其实并没有,他的自我就是爱他。
所以我很爱男主这种类型的人,自己也正是这种人。
可是,这世界上这种人极少,对于与我们没有缘分的,就放手吧,好好经营好自我,等待那个真正能走进我们生命的人。
或许永远没有,可我们别无选择。
又是一个平静的下雨天我又想起了我思念的人真希望她们都能像蚂蚁一样一直围在我的身边不会离开我《醉·生梦死》的导演张作冀说,这部电影他想描写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但无论是从镜头切换、画面色彩、还是演员表演,我们看到的都不是诗意的栖息,而是乱世中踽踽独行的蝼蚁,是一场压抑的黑。
《醉·生梦死》将镜头对准了台湾小角落的四位主角:母亲从十二岁学戏,丈夫婚内出轨并组建新的家庭,为了养两个儿子,母亲只要低身改行做了妈妈桑。
每日以酒浇愁;大儿子上和学习优异,美国留学,却因为性取向自杀未遂,回到台湾工作,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在gay吧助演脱衣舞,做着回到美国的白日梦;二儿子老鼠之前努力上进,音乐书法样样出彩,在哥哥出国之后性情大变,偷窃、砍人,混迹大街小巷,以刀为剑,快意恩仇,却对一名哑巴妓女呵护有心;租客硕哥作为夜店头牌,夜夜笙歌应酬满满,说把钱攒起来寄给美国的母亲,却隐瞒了母亲早已去世的消息,已婚、有一女,却抛弃两人,把钱和一个肾都给了情人。
一位母亲,两个儿子,一个租客。
同一屋檐下,内心却各怀心事,正应了醉(母亲)、生(硕哥)、梦(大儿子上和)、死(二儿子老鼠)这四种情绪。
导演说,这部电影是在讲母爱,在母爱之下,会让你更茁壮,也会让你更受伤。
《醉·生梦死》的英文名是《Thanatos,Drunk》,对于这个名字,制作人解释为:Thanatos是希腊神话的死神,以这个为片名是想表达,死神喝醉了。
中文片名里醉生梦死的概念是来自李白的《将进酒》,背景音乐里演唱的就是李白的《将进酒》。
所谓的醉生梦死,都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酗酒抽烟、糜烂堕落都是因为生活失去了精神支柱。
导演说想要表达的是母爱,这也正是《醉·生梦死》中那一独特的“·”,前者是母爱,后者是衍生。
导演不是叙事的高手,却是电影氛围的营造师。
潮湿粘稠的台湾天气,杂乱逆光的果蔬市场,奢靡淫乱的牛郎夜店,错落老旧的客家生活。
有人说,张作冀是继侯孝贤、杨德昌之后最会表现台湾本土生活的导演,这话确实值得让人好好品味。
张作冀确实是表现生活的高手,甚至,当老鼠在城市的山头行走、攀爬又进入楼里的卧室时,我有一种恍惚感,这不就是大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吗?
两者手法一致,同样是用游离余生活之外的眼光看世界。
但导演太爱隐喻了,且手法并不高明。
老鼠、蛆、吴郭鱼、蚂蚁,正是四位主角的动物性表达。
蚂蚁是哥哥上和,一直想要逃离出玻璃瓶去看外面不安又躁动的世界;蛆是硕哥,寄生、最后会变成苍蝇,到处去寻找寄生对象;弟弟老鼠就是老鼠,陷入泥泞的沼泽,坐立不安又爬不出身;母亲应该就是吴郭鱼了……无论故事多么复杂,性取向多么朦胧,双结尾多么蹊跷,这部片子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世事艰难,人如蝼蚁。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结尾部分,硕哥说要回去充电,转身传过人流不息的菜市场,走入忽明忽暗的小街细巷,巷子真窄,仿佛阳光永远也照不进来,但我们深知且明了的是:正是因为这阴暗和潮湿,墙底的蝼蚁才得以存活。
听说北国下雪了,我却还穿着大裤衩子在难过码字。
想想晚来天欲雪的北国,是否有一个人能让你问出“能饮一杯无?
”吗?
这样寂寥的傍晚,仿佛能感受到电影男主人公那被蛆侵蚀的内心,或许一杯不以解千愁,但是否能带我去另外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
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中,升哥穿过了荡麦的隧道,遇到了“前妻”;在这部影片中,经过黑乎乎的巷子,抬头望着结网的蜘蛛,老鼠也穿过了另一个世界。
他从这里离开,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里也有硕哥、表姐、还有哑女。
在这个世界,老鼠跟着硕哥到高雄砍人,做过不少壮举……在这个世界里,仁硕甚至就是他的亲大哥,对于母亲的死,他有深深的内疚之情。
在这个世界里,他为了爱的女孩,砍了嫖客的“不可描述之物;给女孩展示他的纹身,带女孩去秘密基地,和女孩一起喝益力多,给它看蓝色的火焰,给女孩买蓝色的衣服。
在这个世界里,他杀了人,做了一回真正的男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河边,在这里,故事开始,在这里故事结束,或许这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在这个世界,老鼠发现两个哥哥的关系之后,世界崩塌,自己最敬重的硕哥,和自己的亲哥哥发生不伦恋;老鼠渴望成为硕哥这样的人,自信满满,一只骄傲又英俊的苍蝇,同时他也对母亲的离世带着复杂的感情;老鼠也敬重硕哥,因为比起自己离家的亲哥哥,他更像这个家庭里的哥哥。
硕哥其实是老鼠和上和的结合体,老鼠发现硕哥和上和发生关系,一方面愤怒于那是硕哥,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自己被上和上了……通过黑乎乎的巷子,老鼠仿佛回到那一天,哥哥出国前和妈妈大吵一架之后,妈妈伤心过度,去储藏室拿酒时,不小心摔下死了。
从故事的时间线,我们知道这不是同一天发生,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在老鼠的心里,就是这样发生了……捅杀了啊祥之后的鲜血,让老鼠想起发现母亲尸体的场景,那令人作呕满身尸斑和蛆的母亲,就那么倒在那里。
崩溃了,那些我们思念的人儿,不能再像蚂蚁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了,或许他们再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宁,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过去念念不忘?
老鼠放生了那只小蚂蚁,再度来到河边。
在河边,妈妈拿着未喝完的酒,老鼠放生鱼。
就这样吧,让那些对母亲的思念和内疚,还有那些“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老酒,化作一川细流一尾鱼,流向远方吧。
电影里贯穿始终的是,老鼠和母亲的关系,让我想起张艾嘉的《念念》里育男对母亲的心结;老鼠和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想起《念念》里,育美对家人之间关系的牵扯。
或许小时候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在我们心中种下种子,像蒲公英的花,飘散在思绪中。
从观众的角度看,妈妈对两个儿子都是一样的担心和关爱,哥哥通过争吵的方式去反馈,弟弟更多时候却是在劝妈妈不要喝酒了,然后沉默以对。
对于母亲,老鼠是心有愧疚的,就像他对哥哥有怒火一样,愧疚于对父亲的离开他无能为力,愧疚于对哥哥的离开,他也无能为旅;对于母亲,老鼠也是怜惜的,辛苦工作养大两个孩子,面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或许从很小的时候老鼠的内心就有了起保护妈妈的想法……就如同老鼠几个场景和哑女的对话,“你有事就来找我,好不好?
”“你没钱要跟我说噢”……,这都是为了弥补他在家庭中的无力感,母亲活着的时候,无力让她少喝点酒,少点担忧;死了的时候,却也没能及时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哑女这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你觉不觉得我像火柴?
燃烧自己,照亮你的心”,通过哑女,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同时,在老鼠心里,他是痛苦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出国、出柜,不能像爸爸一样一走了之,面对妈妈,他觉得自己更像是火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
或许对哑女的付出,能让他找到熟悉的感觉。
而哑女在电影中消失了两次,两次都是硕哥电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主要是我猜测),老鼠对硕哥是崇拜的,在他面前,父亲和哥哥失职的情感可以在硕哥这里弥补,每当这个时候,对于家庭的内疚会消失,哑女,这个象征着对家庭关系弥补的形态,就消失了。
小时候的执念,或许是很难消褪的吧,而当你有天直面,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真相。
而影片末尾段,老鼠在河边,见到了妈妈,妈妈转过身对他微笑。
影片的结局也很有意思,一切仿佛以一个很好的方式结束,哑女即将成为老鼠的女朋友,总是围绕在身边;硕哥也没有死,卖菜的国叔依旧如常,买猪肉的小哥也会把猪头给他……而随着硕哥走进黑乎乎有只蜘蛛的巷子,他又会去到怎样一个世界?
翻看2015的金马奖获奖影单,竟已经看了大部分了,这也是令人欣喜。
虽然说金马奖的份量大不如前,但也给喜欢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份别于院线口味的片单。
人生得意须尽欢,看好看的片子,忘记那些让我们掀桌的烂片,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命运的沉重严厉。
极端行走。
我愿意我是的,我坐在黑暗的空椅上,我身爬满蛆虫与黑蚂蚁。
纵欲而不知节制,蓝酒蓝火。
死亡无声,我双手满是血。
只是我们活了下去,像读殡葬诗。
我选择热烈,却因此走向寂静。
我们都受蒙骗,并且危危前行。
生活的腥臭杂陈,每个人的身体,便成为无法不接纳的暗河。
—该片获十项金马奖提名。
因为张导电影生涯的褒奖不断,慕名而来。
但失望也不能说糟,只能是我不爱看。
电影之深烈黝黯,是对生活黑暗面的严肃审视,死亡之舞,如刀,划开过去与前路,迷迷撞撞,无路可走。
你以为生无可恋,“我”却在蛆虫与臭鱼与庸俗欲望之间徘徊贪恋,自得其乐。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直接的代表了电影的核心意图,影片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故事,人物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导演将其中很多的隐喻作为表现力安排到人物身上:弟弟手臂上的纹身图案是死神,他的兴趣爱好在于死老鼠、臭鱼。
给人阴沉的压抑感,死亡的气息异常浓郁,而郑仁硕刚好与他相反,他满脑子都是如何活下去,或者是说他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而四处寻找办法,出入夜店、结婚、为情人割肾,向生而生。
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点,我相信它的真实,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是无奈之举,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或许是我们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的,只是电影将它很悲情的一面展现出来,却囊括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正印证了那几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哥哥是个光鲜亮丽的人,留过学也有自己的追求,却在夜晚和同性趣的男人们耳鬓厮磨,狂热地跳舞,沉浸在自己的迷幻当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他还有一个年轻的关于拍电影的梦想。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影片当中的妈妈,他的人生如戏一般,与丈夫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却又惨遭背叛和抛弃,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谋生,为赚钱做妈妈桑,为养家糊口她什么都可以奉献,一生苦楚离不开倾泄,可没有人听,只能借酒买醉,浇尽自己的辛酸,这个母亲像极了我们所有人的母亲,喜欢用碎碎念来表达对孩子的担心牵挂,又有无法阻挡孩子的疏离,她不明白为什么,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她的眼泪叫同为人子女的我很难过,她是家庭灰暗部分的写照,结尾处她站在河边,用饱含着爱与平和的目光望着儿子,缓缓拉起他的手,付托了深沉的慈爱。
“生与死,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这是导演在《将进酒》中得到的灵感。
三个演员,三个孩子,在母爱的笼罩下,也许茁壮生长,也许跌倒受伤,母亲是醉,我们在其中生、梦、死,生死是一个轮回的事,但却是需要醉和梦来对现实进行补偿。
正如我对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无法感同身受,对边缘世界的醉生梦死我也无法切身体会。
是电影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尝试去感受、理解和思考他们的生活状态。
去年华语电影颁奖季涌现出的《醉.生梦死》和《踏血寻梅》正是这样两部关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前者说的是同性恋,牛郎和街头混混的故事,而后者的主人翁则是碎尸案杀人犯和援交少女。
暴力血腥和情色欲望听起来似乎有点猎奇,甚至骇人听闻,但两个导演都无意刻意渲染这些元素,而是试图探寻和解读悲剧背后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逻辑,沉重又压抑,两部电影有着一些相似的气质。
昏暗。
两部电影明亮的镜头都少之又少,脏乱和局促与其说是镜头语言不如说是生存环境。
《醉.生梦死》看得我眼睛痛,只在片尾超现实部分才亮起来,《踏血寻梅》的亮也只出现在片尾追溯佳梅刚才从内地到香港与母亲团聚的片刻。
老鼠和蛆虫,永远挣扎在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他们的生活充盈的是失焦和失重,无助和无力。
母亲。
在两部电影的母亲的角色都很有强的存在感,但又都不正常,母爱或扭曲,或错位,或缺失,母亲成为痛苦的来源。
《醉.生梦死》里两兄弟的母亲,是所有故事的引子,她酗酒、碎碎念、自怨自艾被儿子视为一种荼毒,她太过沉重的母爱把原本聪慧优秀的两兄弟逼到绝境。
《踏血寻梅》里佳梅的母亲同样生活不如意,执拗又暴躁,与女儿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责骂,无法走进女儿的内心。
而子聪的母亲,从头到尾只有一张照片,却成为这个屠夫的精神寄托,童年目睹母亲车祸去世,母爱遗失造成了性格缺陷。
从来母爱就被包装得神圣又伟大,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误会抑或是一种绑架,尤其当母亲尚自顾不暇。
母爱总是真切,但不一定正确,无论如何,母亲的形象终将追随和影响孩子一生。
<图片1><图片2>绝望。
每个人都在苦苦的挣扎,不管是为了爱情,为了认同,还是为了理想,都求而不得,引发深深的绝望。
《醉.生梦死》里,寻欢作乐让人堕入更深的迷惘;《踏血寻梅》里,挖心掏肺换来的却是无边的寂寞。
在绝望面前,死亡也变得不那么可怕,反而成为解脱。
如果说《醉.生梦死》还有一丝丝无病呻吟的嫌疑,那《踏血寻梅》里这种情绪被极端的分尸案裹挟,就变得更绝对更彻底。
以一种壮烈的姿态来对抗寂寞,以一种无畏的心情坦然赴死。
如蝼蚁,似尘埃,但我知道我存在,这卑微的人生我活过,这残酷的世界我来过。
一部来自台湾,一部来自香港,要说两部电影有什么不同,可能还是态度。
《醉.生梦死》更多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的选择来解读人物的命运,肮脏的台湾底层社会只是一个背景色,没有特别的指向,换成其他任何城市,故事都不违和。
而《踏血寻梅》则试图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中来探寻悲剧的发生的原因,内地女人为了移民身份嫁给上了年纪的香港男人,这种老夫少妻模式成为一种特有的香港现象,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说的也是这个现象引发的杀妻案,新移民的身份认同也是老生常谈。
好在《踏血寻梅》在这一部分的表达还算冷静克制,点到为止。
尽管两部电影都并不完美,但这种视角仍然值得我们花上几个小时时间去关注。
《醉.生梦死》2016/04/29 《踏血寻梅》2016/05/01
先来说说我理解的时间线吧。
先是哥哥为爱(保养男人)出国;弟弟和仁硕去高雄玩,划了一个叫阿翔的人的脸;然后就是片头,弟弟回到家中被妈妈骂的那段,说“不要在外面惹事,我都不知道到哪里给你收尸”;接着妈妈意外在家中失足,弟弟开始失去理智,不愿意接受事实,把蚂蚁关在瓶子里;失去收入的弟弟开始在市场帮人买菜(片尾),买菜的大叔还吐槽他才来几个小时就要那么多钱,同时也是那个时候爱上援交哑女;妈妈死后表姐和仁硕哥住进来,哥哥在美国因失去爱人自杀未遂回家,接着就是故事正常的顺序了。
说说比较在意的细节,1.蚂蚁和鱼,自然象征弟弟在乎的那些人(当然最重要的是母亲)。
无法接受母亲离开,他也一直不让蚂蚁和鱼离开自己,一直把他们困在家中,故事的最后,失去了援交哑女和杀了阿翔后(这个才是重点,一个人的死亡唤起对另一个人死亡的记忆),回到家中意识到母亲的尸体还在那里,然后放生了蚂蚁和鱼,在河边和母亲告别。
2.片名出来前(10分钟左右处),有一幕,弟弟慢慢从画面中越走越近,然后脸部特写,表情先是木讷,然后流出了一行泪,接着嘴角似乎有些诡异的笑容。
注意他的衣服,跟结尾放生鱼时的衣服一致,本以为这是同一个时间点,首尾呼应,但是发现片头的地方有单肩包,片尾没有。
因而不是在一个时间点。
个人理解,片尾在河边,是弟弟跟母亲的告别;片头在河边,应该是多年后弟弟来怀念母亲。
3.关于哪些是回忆哪些是现在的故事,可以从弟弟衣服来判断,母亲在时,弟弟的衣服通常是棉外套,妈妈不在时,弟弟的衣服一般是带有皮质的外套,服装的改变也是人物个性的改变,棉外套多多少少有点稚嫩的感觉,而皮质就显得有点成熟和痞气。
当然,妈妈在时,表姐不会住在他家,哥哥也不在家中,也可以作为判断。
4.有一点疑惑的。
硕在和弟弟面对猪头的一段谈话中,谈到问他,“他妈的事怪不怪我?"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母亲的死有硕哥的责任。
个人猜测,应该是母亲知足那天,弟弟跟硕哥一起在外面混,使得母亲才会没能及时抢救,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电影中也有暗示,在片头母亲责备弟弟时说过,“回到家中只能面对空气和墙壁”,可见,弟弟经常出去混而不在家。
5.硕哥跟哥哥激情戏那段。
第一开始,硕哥拒绝了,本以为硕哥出于良心,后面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哥哥提到了硕哥的母亲,让硕哥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混蛋,关于他在自己房间乱砸,电影里说,他是想母亲了,个人认为不是,只是对于自己做过的那么混账的事的一种无名气罢了。
而与哥哥的后面的啪啪啪,也只是自我的一种释放,一个对自己混账人生愤怒却无法挽回的释放。
关于硕哥的结局,因为表姐刺他时,说过,“你一辈子不能再骗我了”。
所以,有可能硕哥被刺死;另外,表姐是彻底放弃硕哥了,恩,孩子应该打了。
至于硕哥跟哥哥,基本没可能啦,硕哥是直的,只是出于肉体才上哥哥的,并没有爱。
当然不排除哥哥后来养他,毕竟哥哥也养过别人- -,至于其他人的结局,恩,就像考高数,基本靠猜。
6.一部关于底层人民悲惨人生的故事,导演显然企图心很大,同志,援交女,妈妈桑,男公关,小三和渣男,社会暴力,还有台湾邻里的人情(没买水果还送那么多的芭蕉!!
还有一整包烟!!
)。
导演的心很大,至于好不好,见仁见智。
当然,导演也没给出问题的病因和结局之道。
哪位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资源吗?
感谢~十分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
个人影评:1.这是一部纯文艺片,静静的,让人心崩溃,再重建!
,2.醉,源于对逃避的迷恋!
醉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抛弃一切,可以忘掉一切!
陶醉后的人生,沉溺于迷茫中去享乐,乐中带苦涩3.生,生于苦难,生于卑微,生于爱情,生于抛弃,生于执念,生而与众不同!
4.梦,所有一切美好的事情!
得到不被允许的爱情,斩获不被允许的芳心,抛弃不被允许的关系,逃离不被允许的游戏!
5.死,为了最后一点执念而死带着最后的惦念,为了最后的一点挣扎而死带着最后的善良,为了最后的一点任性而死带着最后的迷茫6.而后生,母亲抛弃了酒瓶,执念倾泻而出而后生,儿子抛弃了咸鱼,卑微顺流而走而后生,房客抛弃了虚伪,尊严曲径通幽而后生!
人生彻底光明!
不想截图,随便写写。
这片子就是我所谓的烂命片了,不仅描写的是社会底层,而且里面的人都既不享受这种状态却又没有努力脱离,就这样烂下去……隐藏点1:硕哥的弯直。
鸭子硕哥=寄生虫和蛆,亲哥=蚂蚁。
桌上蚂蚁蛆纠缠和硕哥亲哥基情相呼应,这里引我思考的是,硕哥究竟是弯是直?
从他好友都gay兮兮的,加上和鼠哥一直暧昧,很明显是动了情来看,他是弯的。
只是因为吃软饭,迫不得已在女人堆里混。
不过有一条反线索,那就是最后富婆说他把钱都给另一个女人治病,还捐了个肾给她。
当然,富婆也很有可能说谎,目的是骗表姐放手,因为从头到尾并没有生病女人存在的任何迹象,而且硕哥实在也不像是会割肾救情人的人。
隐藏点2:老鼠的弯直与心理问题。
主人公老鼠也是弯的,而且喜欢他亲哥。
直接证据,一开始就说他喜欢蚂蚁,然后和表姐喝醉,酒后吐真言“我、硕哥、我哥,你会选谁?
跟我一样会选我哥吧。
”事实上本片主线就是围绕母亲死后老鼠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来展开的。
一开始母亲和老鼠那段戏其实是老鼠的幻想,这时母亲已死。
母亲在家发生意外时,老鼠应该是和硕哥去了高雄,期间发生了砍伤黑道大哥的事件。
硕哥曾酒后反复问他怪不怪自己,因为正是高雄之行,酿出了这次悲剧。
老鼠回来时母亲尸体已经高度腐败,时间少说也有十天半个月吧。
也因此,老鼠产生了巨大的愧疚与心里负担。
老鼠对硕哥,他自己说过是崇拜,其实就是因为亲哥丢下他去了美国,然后他对硕哥这个风骚的深柜大哥产生了移情效果而已。
至于老鼠对哑女的情感,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对母亲的投影。
哑女和母亲同样的身份、职业,却没有兄弟俩最受不了母亲的缺点——碎碎念,正是完美的投射对象。
老鼠虽然一直照顾哑女,保护哑女,但所有的亲密举动都是哑女主动的。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最后他费尽周折给哑女穿蓝色衣服,然后不停夸奖,而他母亲一直就是穿的蓝色衣服。
本片的中心思想就是老鼠说过的那句“希望爱我的人像蚂蚁一样围在身边,不会离去。
”而现实中,他谁也没能留住。
人生和梦幻想要和得不到
应该是三四年前看的,现在除了一些零碎的场景,故事居然全忘了。当然主要就是母亲、蛆虫、河边那些,看的时候有被震一下,但看完之后竟然留不下什么。一惨到底通常很难打动我。#补遗#
三星半 情绪不错 细节有趣 是我喜欢的市井生猛气 群戏的叙事太狗血 真正打动人的反倒只有母亲那一小部分 配乐加分
金逸北京大悦城店2016.4.16.8:45pm 影片杰出的不是两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架构及情感关系的设置,而是对人物张力的捕捉,场景和拍摄都洋溢着无法掩盖的才华。
因为片名很想看,不太喜欢刻意“王家卫”的部分,实在接受不了虫子的部分,开场莫名有点想哭,镜头似乎在对你说,有些眼泪不值得。
台湾,你是怎么了?
“我跟他一样,不喜欢失去的感觉” 王家卫风格化的镜头、独白和配乐,把琐碎迷惘的故事串出一点浪漫,有几个瞬间甚至感觉在看《春光乍泄》,就连阳台和室内的两段舞蹈都如出一辙。暗黑的小巷、迷乱的酒吧、朦胧的街头、暧昧的都市…“一人喝一半,感情才不会散。” 群戏出彩,硕哥更应颁获最佳男演员。
以母亲和蚂蚁开始,以蜘蛛和尾巷结束。每一个隐喻都很喜欢,情绪是流动和有形的。是一部很难看进去的电影,但是真的越看越喜欢,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只能说感受到了导演的才华。也没有想到会在这样糟糕又绝望的情绪里,看到今年以来至少两个最喜欢的爱情桥段。(虽然同性部分真的视角很直男)
導演以為把最兇猛的幾種議題組合在一起就可以體現人生的「醉」與「夢」、「迷失」與「狂亂」,簡直是最偷懶和淺顯的做法。
后面有些看不懂了,跳着跳着看,表姐怎么如此痛下杀手,舍得为女友割一个肾的男人难道不好吗?!
台湾电影果然要有“干你娘”才有意思,有点王家卫的感觉。
学什么王家卫……
挣扎以致疯癫,每个人都是醉,生,梦,死
醉生梦死,何尝不是一生的轮回,我们必将踏过蛆虫遍地的荆棘地,目睹蛆蚊共舞的华章,才会被如光的神迹笼罩;而每段宛如绳索的关系,连接起两个人,也威胁着两个人,至此二人终成伴影纠缠不止;神话与现实的选择,还真是应了李白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80114重看
原来《暑假作业》也是他拍的啊…真是准确又迷离的台湾导演,继续期待。【2016.02.01】
导演不在乎传统的叙事方式,因为人物内心和思想实在是比故事线索更加重要。老鼠的痛苦煎熬在灰蒙蒙的场景里一次次呈现,若能更加专注于他,由他眼中去看其余人物的故事,这份痛苦煎熬一定更加真切。影片大半段都很沉闷,但片尾异常出色,将影片于高潮处结束。
演员不错 隐喻、台词和剪辑生硬了些
充滿痛感
这种水平的基佬片实在难以下咽,其他的部分偶尔有闪光,但是无奈的全部消融在刻意矫情的伤痕叙事中了,对于喝酒的展现,实在太过于肤浅,捧到台湾二十年二十佳,真的是腐弯
我承认我肤浅,他妈妈那个尸体腐烂我是真的被恶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