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Abbas(1940-2016)将善良纯真的伊朗带给了全世界。
虽呈现贫穷,但伊朗高原的质朴美丽藏匿了批判,被誉为诗般美丽的长镜头只是远远凝望和祈祷。
他的首部故事长片1987年问世之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还处于初期。
1987《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大全景大远景和阿巴斯绿的美学已经奠定。
Majid(1959-)的镜头尝试靠近真实的伊朗社会。
依然呈现温馨乐观的伊朗,收敛批判。
1997《小鞋子》是对1987《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直接传承始于Farhadi(1972-),他的镜头已抵近人和社会,披上伊朗新现实主义战袍,纵横伊朗文化宗教历史,对全球化冲击下的伊朗传统展开了质疑和叩击。
批判锋芒初露。
2021《一个英雄》。
开篇致敬缅怀3000年前波斯帝国。
环球变局之下,伊朗新一代影人Saeed(1989-)直面伊朗内外交困40年,吹响埋葬旧伊朗的号角。
开篇第一镜:穷困潦倒的老父亲即旧伊朗及其体制的代表。
开篇:大弟弟Alireza失业和倒闭的钢厂,象征伊朗落后崩溃的工业。
是否启发自爱森斯坦1925年代表作《罢工》?
新时代必须葬送旧时代。
父亲用40个金币换来的毕生渴求的族长地位,象征旧伊朗的回光返照。
寄望西方的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失败,伊斯兰革命却带给人民更多贫穷。
正如姐姐leila所说:贫穷是很难摆脱的。
注定幻灭的盛宴和荣耀,疯狂通胀下的本国货币贬值和经济崩溃。
同时暗示伊朗外交惨败,并批判伊朗社会巨大的贫富悬殊。
伊朗新现实主义电影人带来的新视角:美西方列强仍然扼住伊朗的咽喉。
惊鸿一瞥的伊朗女人,美得摄人心魄。
顺受多年的Alireza心中热望再被点燃,变革与抗争悄悄来临。
女性再引领新伊朗:Leila穷尽半生承担家庭,反抗父亲代表的旧体制。
Leila甚至否认了父爱。
美丽的Leila很多时候都泪流满面,但总是在镜头的最前面和中央,力压软弱的弟弟们。
被族人欺骗一生的父亲静静的走了。
其父爱本性被无知和恶习掩盖。
旧伊朗留给子孙片瓦立身,总伴以精神桎梏,当然还有永存心中未实现的伊朗荣耀。
女性再引领新伊朗:自驾巡洋舰的伊朗女人,黑色长袍下依旧无比动人,她们已经摆脱教义的束缚?
超级奶爸弟弟和他的五个宝贝丫头,带来批判现实中的一抹温馨。
这些伊朗小女孩和35年前的艾哈迈德同龄,眼中闪烁着同样的纯真期盼。
但愿本片赋予她们更多力量,她们代表伊朗的未来。
《leila的兄弟们》室内群戏主导,对话叙事,手持镜头紧抓人物,镜头下的伊朗人如此生动可触。
虽完全注重叙事和人物冲突,但无配乐并克制渲染,细致展开稍显冗余。
还是秉承偏法国的欧洲方式,与好莱坞方式迥异。
影片除发行自欧洲电影机构外,制作似乎都由伊朗本土资源完成,十分可贵。
1987到2022,从Abbas到Majid,再到Farhadi和本片编导Saeed,他们都在伊朗本土大学求学或学习电影制作。
对故土困顿之关切,三代伊朗影人由远抵近,从婉转到直击,也带给我们自省。
延伸阅读:伊朗影人的抉择-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55194/伊朗影人的抉择-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0218/伊朗影人的抉择-4: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110797/
《金币灰黄》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蕾拉的兄弟们》,这部伊朗电影展现出了伊朗传统观念与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一个典型传统家庭如何一步步从人人平等,变成了社会底层的故事。
一句话梗概,蕾拉是一个拥有四个兄弟的伊朗女孩,挤在父母的房子中生活。
经济不景气导致四个兄弟都没了工作,在商场上班的蕾拉知晓了商场改建厕所做商铺的新计划,希望让四个兄弟盘下店铺,找到生活出路。
然而他们的爸爸却要倾家荡产捐个族长的虚名也不给亲儿子盘店。。。
影片展现出了传统观念对伊朗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依然信奉家族、名誉、甚至相信诅咒的伤害,都是他们精神无法承受的。
一辈子没得到过亲戚尊重的老父亲,终于在族长死后觉得轮到了自己,临死甚至都没有看透,他所谓的荣誉已经完全沦落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他的愚蠢顽固,也令他的儿子们一次次错过了追求幸福的机会。
图2是第一个赋予意味的构图,哥哥和妹妹讨论着家庭的未来,分别代表着守旧与变革,是两条不同的路,但是在家庭这个主题上,在路口交汇了,这个场景就表达出了,本是两条路上的人,即将合作的意味。
类似镜头不多,但能看出导演具备意味性构图的能力。
有人说,蕾拉删爸爸耳光的瞬间,这部电影就完整了。
那确实是影片的高潮,当这个可怜的老头折腾的家里鸡飞狗跳,却把所有错误推到女儿身上时,这个耳光来的恰到好处。
这个耳光最有趣的并不是表面上,蕾拉情绪上的发泄,伊朗是世界上极度重男轻女的民族,只有男人打女人,没有女人打男人的。
另一层身份是,父女关系,在家族传统中,凌辱长辈是罪无可恕的行为。
蕾拉此时身上的反叛符号达到了影片中最饱满的时刻,他父亲的古板也是如此。
这一巴掌是对那些愚蠢甚至恶毒的传统观念的彻底反击。
图5.6.7是另一个意味性构图,男主角企图反抗代表着资本与传统领袖的表兄,结果就是被挤压在扫把间的角落,连直立都无法做到的角落中。
同时表亲的侵略性在图6也通过位置关系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对蕾拉的女性身份也有多少排挤,并不是创作者的主要内容,发现也会是一些小惊喜。
一些人物刻画的技巧,懒得写了,说说不足,导演缺乏美学技巧,前30分钟实在有些乏味,缺乏一些应有的联系线索,让人一直不知道在干嘛,以为要表现不同阶层的生活,结果只是分别刻画人物
6
2
《金币灰黄》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强烈视觉风格的影片。
导演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地带。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饱满,演员们的表演也相当到位,特别是主角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影片的剧情紧凑,引人入胜,让观众在紧张的氛围中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总体来说,《金币灰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它不仅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更让人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反思。
“从这一刻起,你们为自己的贫困下了永久判决。
”一个聪明坚强的女人莱拉想要带着她爸和四个兄弟摆脱困境、过得更好,但五个男人自私又懦弱,终究还是扶不起的阿斗。
贫穷或许会被用来解释莱拉一家鸡飞狗跳般生活的根源,但莱拉的处境并不是贫穷导致的,而是因为她是女人。
她有工作,能独立养活自己,还为失业的大哥谋得一份差事,可她却是家中唯一迫切想要摆脱贫困的人。
因为在这个家里,她才真正一无所有:没有房、没有车、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爱她的父母。
不仅如此,她还被要求善待自己的父母兄弟。
“女性的苦往往来源于她是女性这个事实本身,而男性的苦往往来源于我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自私的父亲即便不让儿子上学也要偷攒自己的小金库,可为了短暂又虚无的“荣耀”和“尊严”不惜倾尽家财;被“驯化”的母亲是父权制的绝对拥护者,对丈夫的一切俯首称臣,心疼儿子的不易,将一切苦难怪罪于女儿。
“如果我不是像你们的女仆一样的话,我就不会落得这步田地”“我生了一个女孩,成为女仆是你自己自找的。
”最后莱拉的一巴掌打在父亲的脸上,也打不掉父权的根深蒂固,最后只能为她惋惜,可惜她的远见和清醒,全都埋在穷人思维里不见天日了。
在丑陋与贫穷之中,有一种奇特而宁静的安全,比世上的任何人都安全。
而贫穷的人,并不是懦弱、懒惰,而是“沉醉”于这种安全,因为这是我们仅剩的安全。
当老父亲死前缓缓凝视每一幕,看到孙女嘻嘻哈哈地期待生日礼物,看到妻子一如往常地打扫门口,看到刚与自己吵完架的女儿仍在帮忙做家务,他想的是家庭美满,还是为什么自己会把人生过成这个样子?
老父亲就像个守财奴,手握40枚金币,不愿意拿出来改善生活,却愿意一掷千金换一个族长的虚名,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与虚荣?
选择了组建家庭,选择了生小孩,就该对他们的命运负责。
莱拉与他们的兄弟姐妹不是永无止境的吸血鬼,他们只是想改变现状而已,他们那个老父亲却不愿意。
太讽刺了,他们买下店铺时,老父亲歇斯底里要拿回来。
他们把店退了,却发现金价每天暴涨,再也赎不回来了。
折腾了这么久,金币没了,门店没了,只剩下越来越不值钱的钱,还有弟弟的千亿巨债。
太多机会了,如果不退店就好了,如果在金价刚涨的时候马上赎回就好了。
可惜,可惜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莱拉是最有远见的,可惜那个背景下,她自己不能做主。
当他们互相指责,才知道言语比刀更伤人。
父权家庭里,连母亲也会觉得女儿当仆人是理所当然。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太累了。
故事很像伊朗版的《人世间》,但探讨的内容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后者。
1,原片名叫《Layla's brothers》,翻译成《金币灰黄》,既贴合了故事围绕金币展开,灰黄二字也颇具文采,把一个国家的各种问题掰开揉碎进了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小家庭了,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得。
2, 一个活在过往荣光里的倔老头,坐了 37 年的公交车省了一辈子,却义无反顾抛家弃子也要献出 40 个金币做一回族长。
老一辈的父权影射了这个国家的当权者只在乎维护外在光鲜的面子,而不顾在贫困线上挣扎民众。
3,二儿子的心理状态是典型的贫困思维,在强权父亲的影响下穷惯了,根本不敢想自己还配什么好东西,用先生的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了已经。
4,莱拉是全片最闪光的角色,有一个觉醒的超脱视角,但困于家庭之中,又不能全然超脱,依然被父亲欺骗,被母亲埋怨,被墙头草般的兄弟们无视。
为整个家庭操碎了心但又是家庭地位最低的人。
5,老头儿去世的最后一个组织得特别好,我们终将离去,可还有人正年轻。
真好,晚安🌙
看了这么多影评,大多集中在肤浅的反抗男权和父权、穷人思维等方面。
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电影有很深的寓意吗?
父亲代表的是保守、落后、蒙昧、虚荣, 实际上就是影射传统伊朗,他在阿拉伯世界里一直和其它国家格格不入,它甚至幻想通过金元外交成为这个阿拉伯家族的首领; 几个儿子都在不自觉地维护这个老破的伊朗,他们不敢、不能冲破束缚; 女儿代表了反抗---电影里她是反抗男权和父权,她动手打了落后的老父亲,还说:那就让他去死好了事实上她是在号召革命,推翻顽冥不化的传统政治。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要被禁了吧?
这个电影代表了政治正确。
但是反过来说,但我真的不能认同电影里表达的观念。
我们换一个老人视角,他一辈子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和冷漠积攒的财富,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但是几个不肖儿女却只图他的金钱,为了一个公厕一样的小店铺,偷走他的毕生积蓄,让他在族人面前丢尽颜面,甚至子女还动手打他,并且诅咒他死了算了。
如果从这个视角,我们看到的是资本腐蚀着家庭。
马克思说什么来的?
资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是资本对人类灵魂的腐蚀,电影里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无论是当族长,还是婚礼,或者是开店铺,都少不了钱。
却唯独少了家庭的温情。
这个家庭里只有围绕着金钱的撕咬,却唯独丧失了家庭的温馨。
难道这就是导演鼓励的?
子女需要金钱,为什么不能自己去挣?
为什么一定要以老父亲的毕生梦想作为代价?
导演这样拍,会给下一代传达什么思想?
鼓励每个人都起来反对父母,甚至殴打父母?
导演是想让所有人起来推翻腐朽的伊朗政治,但是未免用力过度。
尤其是在女儿偷走父亲的金币,还动手打了父亲一巴掌,按说应该是电影的高潮,但这一段让我彻底翻转---我实在无法认同这种行为。
老父亲这个年龄正应该是享受儿女带来的天伦之乐,却相反要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和羞辱。
如果把这个行为带入到自己的社会乃至政治高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将来你的子女也这样对待你的时候,你会如何感想?
《金币灰黄》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贪婪与道德沦丧的电影。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金钱诱惑下的挣扎与沉沦,展现了人性中最为阴暗的一面,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和个人价值观的深思。
电影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个有着稳定工作和家庭的普通人,但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巨额的金币。
这些金币如同魔咒一般,逐渐侵蚀了他的心灵,使他陷入了无尽的贪婪之中。
他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更多的金币,不惜违背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行为越来越极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电影中的金币象征着权力和财富,它不仅是主人公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堕落的根源。
在金钱的驱使下,主人公逐渐失去了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也忘记了曾经的信仰和原则。
他的内心变得空虚而扭曲,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电影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精湛表演,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变化。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在金钱面前的挣扎和矛盾,以及他最终的沉沦和崩溃。
这种真实而残酷的展现,让人不禁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金币灰黄》还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金钱和物质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而道德和价值观则往往被忽视。
电影中的主人公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缩影,他的堕落和崩溃也警示着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就可能会迷失方向,走向毁灭。
总之,《金币灰黄》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道德的沦丧,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个人价值观的反思。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不要被金钱和物质所迷惑,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虽然收尾有些公式化,但我仍然认为,这部影片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作品!
超出预期太多太多太多!
另,《金币灰黄》这个译名,与原版片名相比,看过影片后就会明白字幕组的神级翻译。
整部影片以族长去世和二儿子失业拉开序幕,从多个角度呈现出了当下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现状。
(是的,还不能算是底层,但也离小康有一定距离。
)年迈的老父亲成长于一个贪慕虚荣却日渐式微的家族,由于娶了地位低下的女子为妻,加之未婚先孕,因此这一生都被家族所唾弃。
他多年来始终不断努力的在向家族中心靠拢,甚至不惜放弃尊严,只为换得卑微的接纳,但仍旧是徒劳。
尽管如此,他内心的渴望却不曾减退一丝一毫,甚至自我洗脑,幻想自己曾参与数次家族活动,从而在脑海内自我描绘出一幅幅其实从未存在过的幸福画面。
女儿莱拉,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她在公司里是一位受到上级赏识的能干的职员,在家里则是操持着整个家庭大小事务的主心骨。
她曾遇见过想要的幸福,但却被父亲生生拆散。
于是,至今未嫁。
大哥,经莱拉的介绍承包了商场的厕所,微弱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家庭开销,而他的妻子刚刚生下一个令他爸爸望眼欲穿的孙子,毕竟,在这之前,他已经有了个五个女儿。
三弟,是整个家庭里除了莱拉以外唯一一个尚且可靠的人物。
他在工厂打工,兢兢业业,为人本分,也算是有些头脑。
然而,兴许是家庭原因导致他内心总有自卑因素存在,以至于他常常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幸福。
因此,失败的婚姻,工厂倒闭所带来的失业,使得他不得不回到父母家中,回到了最初的生活里。
四弟,一位试图与贫穷的原生家庭割裂,追求浮夸的生活方式,想要迅速积累财富,结果却欠债无数的伪纨绔子弟。
五弟,头脑简单却四肢发达,明明应该是个可爱的男生,却因为缺少文化而终日在家虚度年华,唯一沉迷的便是电视里转播的拳击比赛。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某一天,遇到了两场变故。
父亲家族的族长,也是父亲的表兄,离世一周年,整个家族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悼念仪式。
身为家族的一份子,老父亲当然要参加,然而他的目的仅仅是参加仪式吗?
当然不。
守孝周年即将结束,族长的儿子,即将在自己儿子的婚礼上宣布下一任族长的人选。
论资排辈,老父亲觉得应该是自己,他毫不避讳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却被侄子搪塞了回去。
是啊,一个从未被家族接纳过的人,有什么资格成为族长受到众人爱戴呢?
但这就是老父亲倾其一生的愿望,他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站在家族的中心,受到万众瞩目的光芒,哪怕付出所有。
于是,在那一刻,兴许是真主眷顾,机会终于来了。
悼念仪式之后的某一日,他的侄子,也就是前族长的儿子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并且旁敲侧击的表示,其实他就是前任族长遗嘱中的下一任族长人选。
但是根据族规,身为族长,在婚礼上必须要出最大金额的份子钱,以示威望。
任谁都知道,这就是借着任命族长的噱头敛财,难道老父亲不明白吗?
他的心里,当然比谁都清楚。
但是,那又怎样?
于他而言,与“族长”这份荣耀相比,金钱又算什么呢?
他一口允诺,将带着四十枚金币的礼金,去参加那场婚礼。
而与此同时,常年在工厂打工极少回家,现在由于工厂倒闭而不得不回到父母家中并且领取失业补助金的三儿子,成为了莱拉心目中能够助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好帮手。
是的,莱拉也有梦想。
她的梦想就是能够盘下公司楼下商场内那个即将改造成为商铺的厕所。
那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人流量必定瞩目的档口。
虽然以她的说辞,是为了这些不成器的兄弟们将来能有口饭吃,大家齐心协力做生意,实现大家庭的共同富裕。
然而作为大屏幕外的观众,却能够一眼看到她藏于内心深处的不甘。
她不甘父母的重男轻女,她不甘自己的一生就要蹉跎于这样的家庭里。
然而身处那样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度,她又深深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于是,她试图携手兄弟们一起奋斗。
可是,创业有门槛啊,最大门槛便是资金投入。
虽然他们对于未来的回报率信心满满,但是盘下商铺的资金,又从哪里来呢?
他们所有人围坐在一起,掏出毕生积蓄,仍旧不够。
然而,就在他们愁眉不展之际,老父亲却自豪得向大家宣布,要去参加那场婚礼,因为在婚礼上将会有族长继任仪式,而新任族长就是自己。
至于礼金,则是自己辛苦半生存下的四十枚金币………这当然不是一部喜剧,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从头至尾的悲剧。
它的悲伤来自于父母心里根深蒂固的无法剔除的旧观念,来自于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跨越阶层的无望,来自于眼看着父亲渐渐老去却没有能力使其幸福的自我愤恨,来自于对整个社会的反抗以及同时默默落下的无声的泪水。
生活究竟是什么?
它究竟以怎样虚伪的面貌来为我们戴上假笑的面具。
而我们,又真的能够选择吗?
(補標)好好示範了如何選用演技好又切合角色的演員正確拍攝melodrama那種情感不斷升溫撕裂修復再次撕裂的死結循環,金句不難寫,但如何平衡悲劇和幽默就是考驗編劇的實力,能做到這點對年輕導演來說就很厲害,畢竟絕大部分電影連像樣說人話的台詞都做不到,電視劇質感又如何?
雖然無論是劇情簡介還是片名都可以簡單歸納政教合一社會父權制度的大女主悲劇,但看到三分一的時候就可以判斷更準確的片名應該是姐弟, 又或者是Leila and Alireza。
雖然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但劇情重心其實一直圍繞著長久而來離家工作得以逃離家族的二弟和被迫日復一日照顧頑固衰老的父母的長姐,兩姐弟在Alireza失業後被迫回到家中互舔傷口和激烈衝突之間不斷徘徊。
從這個角度看,結局父親死亡時鏡頭切換於絕望跳舞的Alireza(比白日焰火強多了)和露出不知是悲傷還是釋然表情的Leila, 其他家人要麼不在場或尚不知情的處理就很合理。
在電影開始只敢懦弱逃離工廠示威的Alireza終於鼓起勇氣打破玻璃在結尾嘗試爭取合理的賠償,而一直困擾Leila的背痛也許隨著父親的死亡讓她終於解脫,對其他家人來說一切似乎只是回到原點(即永無解脫之日的貧窮循環)但經歷完這場漫長的家庭戰爭和情感撕裂,終於等到父親的死亡的兩姐弟和觀眾又何去何從?
接受了這是一個兩姐弟和他們的父親的故事的話,那麼Leila的角色就不能單純定義為父權受害人/抗爭者,她當然具有兩者的身分,但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活生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缺憾的人。
透過天台的對話觀眾得知她曾經有機會透過婚姻離開這個家,但她拒絕了追求者(第二次並沒有父親的障礙)Leila雖然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發火哭泣抱怨,但她和家人之間深厚的牽絆並不能單純用負擔去定義,簡單而言就是絕大部分的現實中(尤其是亞洲語境)責任和愛是一體兩面,甚至日積月累的習慣下大多數當事人已經缺乏分辨兩者的能力/動力。
就像Alireza所說,也許是真的抱著為對方好而行動,但缺乏邊界感總愛插手他人的事情,這才是家人最麻煩的地方。
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孝道和經濟問題導致成年子女依靠父母供養的現狀,於是長久而來視而不見的矛盾在牽涉到需要動用資本冒險同時挑戰老一輩父權面子的時候問題就像火藥庫那樣爆炸。
這其實和隔壁Minari的移民農場一模一樣,無論是字面上的居住空間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情感上,Leila一家和Steven和老婆兒女外母一起住的情況簡直一模一樣,而這個困境在東亞即使沒有宗教因素也是熟悉的味道。
因此電影重心一直都在兩姐弟身上,而他們兩人對父親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衝突的來源。
演員的表演細膩得令人咋舌,絕大部分吵架的台詞都被處理成各種複雜的情感,劇本固然寫得好,但最主要的功勞是演員無論是表情語氣還是身體語言,都令觀眾信服浮誇狗血是由現實提煉出來的情節。
無可否認鏡頭語言的確很電視劇 (甚至可以用俗套陳舊去形容) 但強悍高效的劇本在近乎3個小時的片長都抓住了觀眾的注意,不自覺被Leila和弟弟不用台詞隔著宴會人群的眼神交流他就明白了她的決心的對望,和Alireza聆聽父親停頓的心臟的淚水所打動。
只能說和分手的決心的朴贊郁完全走向了反面,採取了影像是為了敘事和表演而非風格美學服務的立場,尤其是Leila/Alireza/父親這3個角色的複雜立體度都絕對是教科書級別。
hkiff2022 (電影節搶到亞洲首映簡直撿了個大便宜)
缺少属于电影的时刻
思维悲剧,足以把一个好姑娘气哭逼疯。
讽刺大环境:婚礼铺张浪费,仪式就为敛财,国家无货币主权(易受他国影响)。在悲伤和庆祝中看着爸爸的离去,也是送别亲切与腐朽的旧观念的离开。
4.1 把控有些混乱,四个废物儿子的破事完全可以省略,导演如果聪慧的话完全可以就伊朗环境下,女主在家中话语权以及四个兄弟男性社会低下深挖,结果他拍成八点档了
基本上是各方面低配的法哈蒂。单从完成度来说,剧本多有牵强之处且常失焦,相比于法哈蒂的精巧设计,这里则是各种社会议题略生硬的拼贴,整体显得冗长。虽然对宗族、父权有批判,但出于三色原因明显无法触及伊朗当局,而商场门口打扮得时髦的年轻女性却戴着不合时宜的头巾,几乎成了行为艺术。本质上的问题还是伊朗电影美学已死,只有对社会现实贫乏的反映
★★★★☆ 男人啊,你的名字叫虛榮。憋屈難解的開始,看似如釋重負的結束,雖有不時的苦中作樂,煩悶與郁結也還是不斷累加,層層剝開男權與幫凶們的愚蠢與傲慢,一次次扼殺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次掉入此地無銀的陷阱。父親的死亡讓人有了喘息的空間,可是之後呢,萊拉放不下「家」的執念,依舊只會被壓迫、被剝削。幾場吵架戲調度得實在漂亮,繁雜而不凌亂。#SIFF2023#
全世界的人民,都会得一种病,“穷”。
真的太像电视剧了
按下快门却给父亲拍下遗照,甩了耳光却被父亲设下咒缚。富人都相互认识,穷人甚至害怕好事的发生。踩着儿女的肩膀走向通往族长的台阶,放弃人生的机会换回沾染诅咒的金币。推特可以是炸弹,茅坑或许是神灯,看到有钱女人时错愕,看到金融泡沫时呕吐,看到尊严被辱时呆滞,这沙发是焚炉,你我便是柴薪。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2022戛纳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子里金句很多,“贫穷一旦上身就难以摆脱,越挣扎越贫穷”“富人们因为人数少都相互认识,穷人们虽然不认识但可以彼此认出”之类,但最狠的莫过于“我害怕幸福”,探讨的是“缺乏远见”的“穷人思维”如何被国际形势(川皇的推特之类)碾压。充面子的族长-礼金制度宛如卖车的庞氏骗局,只看几时暴雷。这些写得还是蛮生动的,不过就是变成了一个大女主爽文,讽刺男性和父权力道十足,但莱拉为何如此先验,如何能超越穷人思维?这是片子没说清楚的(或许也不想说清楚的)问题。
城中村内电梯快笑yue了。快50分钟,马努谢尔室友不再出现后,片子开始提速,进入正轨。里面的大哥帕维斯很像继承之战里大哥的风范。编剧把人性迷宫玩的好6。怄死了,想看这个家族的黑帮版本。#💒🚹🛂
最讽刺的是,以剧中人的角度是为了父亲放弃了创业的机会(还倒搭了钱),但那种庞氏骗局式的生意假如真的接手绝非他们能玩得转的,可以预期的是最后只能陷入更大的麻烦。穷人的悲哀在于看似有选择但实际上进亦忧退亦忧,永远无从知道哪个选择更差(更好只是奢望)。这一点又何尝不值得观众自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审视片中的穷人,自身的处境本质上未必好到哪里去。
看了这么多影评,大多集中在肤浅的反抗男权和父权、穷人思维等方面。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电影有很深的寓意吗? 父亲代表的是保守、落后、蒙昧、虚荣, 实际上就是影射传统伊朗,他甚至幻想通过金元外交成为这个阿拉伯家族的首领; 几个儿子都在不自觉地维护这个老破的伊朗,他们不敢、不能冲破束缚;只有女儿代表了反抗---她动手打了落后的老父亲,还说:那就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要被禁了吧?但是反过来说,这个电影代表了政治正确,但我真的不能认同电影里表达的观念。 我们换一个老人视角,他一辈子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和冷漠积攒的财富,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但是几个不肖儿女却只图他的金钱,让他在族人面前丢尽颜面,甚至还动手打他,还诅咒他死了算了。 如果从这个视角,我们看到的是资本腐蚀着家庭。
煽向父亲的那一耳光,不知道能不能在腐朽的父权体制下泛起一丝涟漪。
不管在哪个国家,任何时代,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穷人,真的,很难翻身。从这个电影中要认识到,越是在穷困中越要认识到国家经济局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时事动态。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事,任何人都想要在穷人身上压榨出最后一滴油。不要生育能力范围外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资源,一个家庭最终会因利吵成一锅粥。永远不要扇父母耳光,一切会追悔莫及。
前一个小时看得人头疼,舞台剧吗
果然贫穷问题到哪都一样。全家唯一清醒的是女儿,但却很无力。这个家庭坚持了那么多人令人惊奇,他们几兄弟姐妹还能保持那么好的关系,也不太现实的样子,无论怎么吵第二天都翻篇?
因为对伊朗社会和文化缺乏了解,加上机翻的让人云里雾里的字幕,导致对佳作的观影没有吃透。
和想象不一样
真的好生猛!对整个国家破碎的父权制的一种颠覆,多层次而丰富的表达,涉及的全是当代尖锐的社会议题,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巧妙的减少了剧情的沉重感,精湛细腻的演技也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现实和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