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路向前雅努斯之镜大村官风中的火焰龟甲秘事之拨云见日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灵蚀带着智能手机闯荡异世界第二季新封神之哪吒闹海天下第一丑迷城目标一沼泽地母仪天下只能唱的心声天堂烈焰珍的不一样第一季古惑青春天使特务之黑日追击极道兵器香粉传奇逃出立法院中央舞台2无人生还罪的留白纠缠被盗的和平复仇天使生存法则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卷福版《哈姆雷特》。

还是装疯卖傻那部分最适合他。

所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外界和自己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并不是真正自己的自己。

复仇的哈姆雷特并不是自己,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诛仙》中鬼厉说,我有大憾事在心,生不如死,又不能不生。

《火影》中鹿丸只想看着天上的云过完这一生。

《龙族》中源稚生的理想是去法国的沙滩上卖防晒油。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想做一个徜徉在艺术中的画家。

相对应的,一个方向是尼采会发展出那么强健的超人哲学;另一个方向是佛老禅宗的挂心无碍。

戏剧电影化后,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

比如哈姆雷特在激烈决斗后死了,结果卷福在人家怀中那个喘得…固定机位长镜头,无法直视。

 2 ) 《哈姆雷特》

第一次在db写影评(不正经版)竟然写给了一部话剧哈哈昨天Tx告诉我小西天有李沧东和《八部半》重映,我急急忙忙点开发现所有想看的都已经满座。

而我又不甘心未来返校的一个月里没有电影看,于是打开猫眼,想在待映里挑一个拿来期待,结果发现了卷福的《哈姆雷特》就在当晚。

点开购票的时候我是紧张的,我怕和小西天一样的结果。

幸好座“全”虚席。

我和这场《哈姆雷特》是有缘分的,一个月前我在同一家影院看《万里归途》点映时就看到了这张海报(我以为已经结束了很多年所以没有在意)。

而我在点开猫眼的时候,我的微信读书正停留在朱生豪译本《哈姆雷特》第187页(页数是我瞎编的,总之进度差不多)

一个多月以前照的,一直没删综上种种,我与这位丹麦王子相遇

关于我丢失的一颗星:1.其实我是想给三星的,说实话,心理落差很大。

开始的时候我花了很久才适应这个背着个双肩穿着“优衣库”出来的霍雷肖和被挪至开头的突如其来的表白,结果又被2.女性角色莫名其妙3.哈姆雷特的心路历程中,看不见情绪的积累4.霍雷肖变得扁平化5.哈姆雷特是否有信仰(先写到这了我太懒了🤧其实已经是前天了懒得改哈哈哈)

 3 ) 和原剧本以及劳伦斯奥利弗电影版的少量比较

我认真看了莎翁剧本的英文版和中文版,还看了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的电影版。

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我没看过,所以也就无法比较了(中学的时候看过伊桑霍克电影版,不过我实在不记得了)。

对BC版的感想如下:1.舞美很不错。

比如王子装疯的时候化身丹麦士兵很有趣,悲剧升级时漫天的黑色纸片和之后废墟般的布景也很有冲击力。

2.BC演得挺好。

虽然一开头我很担心,这个哈姆雷特还没疯就几乎比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疯了以后还要疯,后面到底要怎么办。

但是毕竟此哈姆雷特疯了以后BC用暴风骤雨式地的表演解决了上述问题。

劳伦斯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是比较冷静忧郁的,BC这版是个躁动不安、情绪比较强烈的哈姆雷特,似乎也没啥不好。

3.这一版弱化了哈姆雷特和母亲之间的感情,估计导演并不想把重点放在俄狄浦斯情节上。

质问王后的那场,劳伦斯奥利弗那版十分sexual,哈姆雷特一直把王后往床上推,然后各种拧手腕、抚摸、吻嘴;BC这版克制多了,王后只是坐在凳子上而已。

BC版的王后也没有在死前喊出那句“O my dear Hamlet”。

4.这一版也弱化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的基情。

哈姆雷特的大段表白被霍拉旭打断而没有说完,霍拉旭也化身为一个毫不美型的Nerd形象。

大概也是不希望这条线喧宾夺主吧,毕竟如今观众都很腐。

5.有人吐槽这版看不出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感情,我觉得其实这版基本按原著处理了,原著就是看不出。

我看原剧本的时候一直在想哈姆雷特究竟爱不爱奥菲利亚。

整个剧本里唯一能看出爱的段落就是哈姆雷特突然去找奥菲利亚,但是盯着她半天没说话又走了那段。

之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见面,说了一番极度残忍的话(叫她进修道院等等),原剧本并没有明确交代哈姆雷特是否知道此时国王在偷听,因此这段到底是策略性装疯还是厌女症真实发作,这个问题不甚明确。

劳伦斯奥利弗版改为:哈姆雷特明确知道自己在被监听,并且他在对奥菲利亚恶言相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痛苦和不忍。

BC版基本按原著处理,哈姆雷特好像知道国王在偷听(他说已婚的人除了一个都可以活下去时挥手指了一下国王躲藏的那个方向),又好像不知道。

奥菲利亚下葬时,哈姆雷特虽然跳出来大声表白“I loved Ophelia”但是最后这段话居然是以“你会吹,我就不会吹吗”结尾,我感觉整段话不是为了表白爱意,而是为了跟雷欧提斯较劲。

后来哈姆雷特对霍拉旭承认,自己对雷欧提斯失态一是因为在雷欧提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是因为雷欧提斯过度夸大的悲伤表现激得他火性顿起。

所以这段“I loved Ophelia”根本不是表达失去奥菲利亚的悲痛。

我很难理解如果爱一个人,在得知她被自己间接害死以后,居然不是悲痛欲绝自责不已,而是觉得她哥哥悲痛得太浮夸了所以忍不住要发脾气。

事实上奥菲利亚死后哈姆雷特根本一次也没想起过她、一次也没提起过她。

BC版的处理和原著没什么区别。

很多版本都强化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大概是因为这样处理观众比较好接受吧。

6.因为以上3点,我觉得这版的重点很突出,重点不是感情,而是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考。

7.有人吐槽说哈姆雷特杀了波洛涅斯之后非常冷漠。

我想说原剧本中他好像就是这么冷漠,他只说了句倒霉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见吧,就继续去骂他母亲去了。

8.我觉得所有演员里演得最差的是奥菲利亚。

这版的奥菲利亚全程非常神经质,说话时身体晃来晃去,夹杂无数小动作,令人看得非常痛苦。

奥菲利亚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被好多人吐槽,我倒是觉得奥菲利亚最后留下一箱照片(回忆),然后影子稍作停留,翩然走入黑暗的处理还挺感人的。

 4 ) 一些碎碎念

19年七月。

朋友告诉我万达举办莎翁影像展,莎士比亚的戏剧将在此展映。

说实话,我不大关注这些活动,因为大部分都不带济南玩儿,省会不像省会,整的不尴不尬的。

这次倒令我有些惊讶了。

因曾有幸拜读其著作,又本着对戏剧的热爱,便前去了解一二。

看完剧目,我私心本更偏向《麦克白》。

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选择去看了本尼饰演的哈姆雷特。

    说实话,这场戏很长,没有想象中那么吸引我,但也的确很震撼。

与中国的戏剧有些不同,外国戏剧台词如诗一般美,这也是我喜欢外国戏剧的原因之一。

比如哈姆雷特的独白,那句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这点本尼表现的跟我预想中的有所不同,但其实本来对于台词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吧。

有人说,外国戏剧剧情性较差,其实不然。

剧情自身只是第一层的东西,是命运在人物身上的映射而已。

人物的表达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

哈姆雷特王子得知真相后的悲切、无助与了然,企图复仇后的犹豫、踟蹰,最终坚定。

本尼发挥的淋漓尽致。

灯光投射在他身上,那一刻,他是绝对的主角。

 5 ) 哈姆莱特

先看的AS版,很精彩,没有过多的舞台场景布置,让观众更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场景设置中最骚的就是那个电子屏。

全场人物感情饱满,主配角都很不错,觉得AS特别适合癫狂且病娇的角色本尼的NTLIVE版,反观之下就让人觉得没期望中精彩了。

除了舞台布置更真实具体,道具更繁复精致外,总体表演略感疲乏,让人看的有点想睡。

说到场景,还是要不得不提AS版风骚的电子屏,在所有人观看伶人表演那场戏就显得特别精彩,电子屏投射出观看者的表情,对剧情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这版则是所有人背对观众看表演,无法给出各人面部表情特写,只能靠肢体动作,整体观感上则略微逊色。

说回主角,本尼的台词功底和演技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演惯神经质天才,再演哈姆莱特这样的神经质王子,应该是不在话下,实际表演中也确实如此,本尼很好表现了王子的“疯”,发射弹似的语速和夸张的肢体动作,确实更好展现了王子几近癫狂的“疯”,但全场下来,给人感觉就是一直在爆发爆发爆发,一直爆发其实不但演员累,观众看的也累,神经高度紧张就会导致神经疲乏。

只要王子在场,就很少有“收”的时候,也完全看不出王子对奥菲利亚的爱,对母亲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也没有完全表现,只是一个纯粹的一心想要复仇的外表装疯内心明镜似的王子,但演到后面,倒让人觉得王子是“真”疯,而不是“装”疯,可能适当的“收一收”能更全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说不定。

再说其他角色,这版给人感觉各角色之间有点陌生,默契度不够是怎么回事。

王和王后看不出恩爱,王子对奥菲利亚也根本无爱, 雷欧提斯居然是个黑人,同一个爹啊,一黑一白,那干脆让奥菲利亚也让黑人来演得了,真是很出戏啊有没有!

后面王让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握手言和,一黑一白两个人握着手的场景真是让人很想笑,好尬的感觉。

再说奥菲利亚,我觉得是全场演的最糟糕的一个角色,完全没有少女和贵族气质,流于表面的战战兢兢,疯疯癫癫,看她说词表演不太舒服,奥菲利亚是要有少女的纯真和对王子的爱,这里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永远苦大仇深的表情,你可是贵族少女啊,一直那么苦大仇深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其他角色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当然,作为老莎经典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怎么略微改动,总体灵魂都在就行了,艺术也需要紧跟时代创新,才能更好流传,总之还是要感谢演员给我们带来的经典剧体验

 6 ) 哈姆雷特的内心

看了一些对卷福版哈姆雷特的评价,大多数人其实评价的是原著内容。

很多人赞卷福的演技,我想稍微表达下自己的观点。

这部剧的布景确实很精彩也很新颖,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感。

可是配上演员惨不忍睹,不洋不土的现代服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画面的美感与人物的代入感,很不和谐。

导演很想融入从现代感。

可是这样强行融入现代感,反而使整部剧的逻辑显得错乱,禁不住推敲。

举个简单的例子,克劳德用毒药谋害哈姆雷特之父从而当上国王,哈姆雷特被流放到英国。。。

这个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吧?

然后还想谈谈这部剧的节奏。

我一直觉得这部剧的节奏与细节安排设置有些问题。

前面的节奏还是平稳推进,一到哈姆雷特见到死去的父亲鬼魂时,节奏就忽然加快,然后中间的情节神进展,最后结局略显仓促。

有一种让人如乘云雾,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最后再讲讲演员们的演技。

卷福确实演得很好,哈姆雷特在父亲死后,克劳德宣布新婚的宴饮上那挣扎,苦痛,迷茫的内心戏很好;装疯时与奥菲利亚的对话感情也拿捏得不错,哪一种因为自己内心的矛盾而对爱情的取舍怀疑推拒演得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紧绷。

我的差评想给克劳德的演员。

真的不是面瘫吗?

一直在享用自己先天的表情,并没有将克劳德奸猾而又惶恐的形象表现出层次感,这让我有点心累。

再讲讲奥菲利亚,这个女孩在剧中完全是神经质,压抑,畏缩和懦弱的。

说实话,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再加上这种不出彩的性格,并没有给我一种美丽破灭的巨大悲剧感,反而让我有一种她本来就该死的感觉,减少了那种戏剧的冲突。。。

我还是喜欢古典一点啦。

 7 ) 死亡是全人类的困惑

在我个人的戏剧体验里,莎剧因为年代久远、经典辈出和长度醉人需要另立评价体系,及格标准是“能看下去”,优秀标准是“有说服力”:那些冗长生僻且易流为浮夸的台词,要恰如其分地说出来,自带情感起伏又不令人反感,很不容易。

芭比肯剧院这个版本演员水平比较参差:卷福不功不过把三个多小时的澎湃称下来了,但因为太早就开始狂乱,后期反而有隐隐松弛感,失常的表现倒是很逼真、有“笑果”,但在人物塑造上远远不如饰演叔父的希德——他演的奸王真是太讨人厌了!

幕与幕之间的层次感也相当好。

奥菲利亚则从头到尾就不太“正常”,疯之前也一副难以自持的错乱样,把她目睹误杀的细节处理成一个热爱摄影的小女孩儿的意外纪录挺有意思的。

布景走哥特风,现场气氛应该会更为诡谲ACT II开始全剧建立在砂石之上,“命定的绝望”有所传达。

全剧最喜欢的部分是演前花絮,卷福去东汉姆有色人种为主体的学校,看孩子们排练——哈姆雷特对于绝望之境是否投向死亡的困惑是全人类的困惑,其普世性决定了他永不会过时。

另,最后一幕的挪威王子好帅,没啥戏份,但立领风衣英俊一脸!

 8 ) 开到荼靡花事了

1. 缘起。

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

另一半因为《狮子王》。

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

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

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

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

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

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

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

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

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

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

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

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

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

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

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

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

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

被放逐。

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

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

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

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

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

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

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开到荼靡花事了。

 9 ) 「爱你孤身走暗巷」——哈姆雷特的宗教密码

「你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一定是能把人性幽微处放大且具像化的魔法,就像《哈利波特》一样,我们看到的奇异瑰丽的法术,都可以理解为不同神经脉冲的外显化,正如遗忘咒对应着阿尔茨海默症、阿瓦达索命咒则对应着单纯的仇恨,当然,也有一些好的,比如滑稽咒讲的是解构恐惧的方法,而守护神咒则暗示寻找温暖的多巴胺来对抗抑郁的良方。

所以《哈利波特》实际上是一部心理剧。

」「好了好了,我们等下去看的分明是《哈姆雷特》,你聊这么多《哈利波特》干什么?

」「什么,他们俩不是亲兄弟吗?

」「少来~」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哈姆雷特》,不就是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吗?

但是在和胖虎在电影院门口聊了上面许多之后,开始有了一些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

也许是卷福太有表现力,这次看完《哈姆雷特》之后的第一感觉是很痛快,自己的情绪随着强烈而有画面感的台词爆发出来,仿佛再大的痛苦也被消解。

比如:「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他心里一定藏着什么事,孵在忧郁的窝中,我怕它一旦破壳而出,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君主的薨逝不仅是个人的死亡,它像一个旋涡一样,凡是在它近旁的东西,都要被它卷去同归于尽。

」「要是你还要夸说什么高山大岭,那么让他们把几百万亩的泥土堆到我们身上,直到我们的地面深陷到赤热的地心,直到把我们的地面堆得高到可以被“烈火天”烧焦,让巍峨的奥萨山在相形之下变得只像一个瘤那么大吧!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在开场前,卷福去一所伦敦的学校观看孩子们排练的《哈姆雷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安排。

孩子们虽然涉世未深,但对于恋人的爱慕、对于已故亲人的眷恋、对于蒙冤之人的同情、对于仇敌的憎恨,都让他们感同身受,这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来源。

但我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提前看影评,是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刷到了这样一句,让我开始了殊为不易的考据之旅:「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和纯粹天主教的神话;浮士德是德国和新教的神话;哈姆雷特位于两者的裂隙之间,这裂隙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卡尔·施密特这句评断,是不是太玄了?

威滕堡留学生哈姆雷特

其实一点不玄,哈姆雷特不断延宕的复仇过程,就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上不断折中的体现。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剧中哈姆雷特在德国威滕堡大学求学,带着新教的思想回到了天主教氛围浓厚的丹麦,面对自己父王薨逝、母后改嫁、国将不国的情况。

巧了,威滕堡大学正是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坐镇的宗教改革发源地,这个梗埋得是不是很明显?

在这里有必要稍稍简述一下宗教改革的核心议题,是不是欧洲人真的闲的没事做,为了死面饼和葡萄酒就要大打出手?

积弊多年的天主教已经失控,教士阶层大多爱才如命任人唯亲,甚至把信仰当作生意,于是生老病死各项圣事也被扭曲,售卖赎罪券更是广为诟病,原先还说做善事就可以上天堂,现在是谁有钱谁就可以上天堂,这还了得?

穷人在此世被折磨,来世也要在炼狱里受折磨?

可以说,这样的宗教不仅没有公平,连基本的秩序也无法保证。

加尔文觉得,靠做圣事上天堂太「卷」了,人们都把精神用在这方面的钻营上,却忽视了与上帝的沟通。

「天主教会强调为了最后的救赎,人们必须多做善行,这让信徒感到焦虑」。

所以他干脆选择了「躺平」的态度——「万物绝非生而平等,上帝早已注定了一些人得到永恒的生命,而另一些人得到永恒的毁灭。

」但他后来有个至关重要的补充,也就是认为富足和「审慎的生活」都是被上帝拣选的标志,后来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由此出发,写下了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在帝国宗教会议上为自己的主张辩护,并说出了千古名句「Here I stand」具体而言,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一般地取消了告解、终傅涂油礼等争议比较大的圣事,因为这东西《圣经》里没有,是教会私自加的项目。

仅仅保留了洗礼和圣餐礼两项。

大大简化了宗教仪式。

最关键的是,为教士阶层去魅之后,每个人都可以读圣经、都可以作自己的教士,不要中间商来赚差价,所以,本质上这是一个「宗教民主化」的运动。

这边中北部欧洲轰轰烈烈的改革,那边意大利也在轰轰烈烈的自查自纠,搞起了反宗教改革,本质上也加强了自身的组织建设,出现了利玛窦跻身其中的耶稣会之类的知名组织。

很长一段时间里,两派之间水火不容。

哈姆雷特留学正在争议的中心,而莎士比亚创作该剧时也正在英国宗教改革的高峰期,王子复仇过程中的所有犹疑都来源于此。

要相信鬼魂吗?

一开场,哈姆雷特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父王的鬼魂。

在天主教文化中,这是正在炼狱煎熬的父亲,他出现是死者和生者交互的最后时光。

而新教取消了炼狱,所以灵魂在死后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都是凡人所不能见,这时鬼魂就是魔鬼的诱惑罢了。

对于这个消息,哈姆雷特问了目击者很多细节,希望能够从外形上找到线索。

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面见鬼魂的时候,哈姆雷特直接说「不管你是一个善良的灵魂还是万恶的妖魔」,听到叔父谋害国王的重大秘密之后,他被鬼魂描述的惨状触动,对朋友表示「这是一个真实的亡魂」,继而他就复仇的任务吐槽了这么一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的不简单体现出来,第一,他在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鬼魂的性质和言论,并在后面使用戏中戏验证了鬼魂的指控。

第二,他没有把自己的复仇局限在个人私仇上,除了父亲被谋害,还包括整个国家被窃取。

值得思考的是,在叔父窃国之后,没有大臣怀疑、母亲匆匆改嫁、臣民也安之若素,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已经被破坏,自己要肩负起的使命,是用新教文化涤荡天主教这一切丑行与罪恶。

虽然但英国国教否认死者的亡灵可以重返人间,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还是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意识,比如鬼魂整体上而言是温情脉脉的,这是亲天主教的莎士比亚夹带私货,却也符合当时的人情世故和历史现实,英国虽然因为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但直到莎士比亚的时代,天主教文化在底层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仪式和观念也得到了保留。

在另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王后是否有罪」上,也能看出端倪。

王后是被蒙蔽的,但是后续哈姆雷特在寝宫里逼迫王后忏悔,实际上扮演了牧师的角色。

也是天主教角色的表现,但在精神内核上,哈姆雷特的思考明显是偏于新教色彩的——审慎、克制、反对纵欲。

对于王后的批评把最后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什么时候复仇?

哈姆雷特在文学评论界有个「延宕王子」的称号,用来形容其在复仇时的犹豫不决和迟疑不定。

这实际上也有宗教的因素在其中。

他清楚的知道,父王被谋杀之时,没有进行天主教传统的终傅礼(也就是涂油礼),也就是鬼魂所说的:「在睡梦之中被一个兄弟同时夺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甚至不给我一个忏罪的机会,使我在领到圣餐、受过临终涂膏礼前,就毫无准备地负着我的全部罪恶去对簿阴曹」。

所以在他能看到正在祈祷而毫无防备的叔父之时,抑制住了一剑送他上天堂的冲动,而是如此盘算:「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的,这样还算是复仇吗?

不!

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

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时候,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其实就体现了天主教和新教撕裂给个体身份带来的不确定。

如果是坚定的新教信徒,有罪无罪天堂地狱早已注定,无论叔父如何祈祷都不会改变。

但这样的思绪明显受到了干扰,在天主教文化里,死前的告解和涂油礼非常重要,这相当于一个临终大礼包,可以减轻死者在炼狱里的煎熬。

哈姆雷特之前听了鬼魂的陈述,所以对于这一套仍然有很大保留。

诚如评论家所言,哈姆雷特「发现他自己在新旧世界的信仰之间被撕扯着」,其性格「反映出悬而未决、处于过渡期的伊丽莎白晚期的文化。

」哈姆雷特后来看到了挪威王子的复仇大军,再次感慨「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因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

」,并发誓「让我摒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

」所以才有了哈姆雷特在海上的积极自救,并将计就计接受了最后的比剑,也就是自己最终复仇的命运。

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开始是不太接受自己的复仇使命的,他感慨「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甚至抱怨命运是个「娼妇」。

种种犹疑便是由此而来,甚至于他也想过轻生。

比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

」这里其实设定了三种场景,第一种是「死」,第二种是「默然忍受」,第三种是「挺身反抗」。

这同样应对命运的三种策略,一种是「重选」、第二种是「躺平」,第三种是「反抗」。

其中「重选」和「反抗」都对应着死亡,第一种自杀时不被基督教允许的,奥菲莉亚的草草下葬便是一例,第二种死亡可能很壮烈,但而人们往往会因为惧怕死亡后「究竟将做什么梦」,所以无法坦然面对死亡,往往选择「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成为「躺平」的懦夫。

哈姆雷特正是在「躺平」和「反抗」之前苦苦挣扎,所以他曾有一段如此称赞挚友霍拉旭的话:「你虽然经历一切的颠沛,却不曾受到一点伤害,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泰然,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那样的人是有福的。

」哈姆雷特学到的是受之泰然,但不能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后来在墓地里对骷髅感叹的一幕,能看出生死有命更是深入他的内心。

哈姆雷特从船上逃走时领会到:「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反而可以做出一些我们深思熟虑后做不成功的事。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这样带有明显新教预定论色彩的思想,让哈姆雷特卸下了心里的负担,在最后比剑之前,他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只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

随它去。

」正是这样的预定论,能让人对命运受之泰然。

而将命运与善行、事功分离,恰恰得以超然的看待命运——无论我怎么做都会死,倒不如随时准备,改变命运发生的方式。

在哈姆雷特杀死国王之后,他对霍拉旭说「你倘若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如此,私人的复仇变成了对冷漠丹麦人的道德教育,在这一层上,这场复仇才起到了「重整乾坤」的作用。

毕竟在欧洲西北部,等级化的天主教已经被更加平等的新教所替代,每个信徒都是教士,应当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

尾声:为什么今天还要看哈姆雷特很多读者可能会问,宗教改革毕竟已经过去数百年,莎士比亚把自己时代的历史融入进去很正常。

就算哈姆雷特的故事来自于英王詹姆士一世的故事,就算它是为了纪念莎士比亚的夭亡幼子哈姆内特(Hamnet),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把它奉为经典呢?

除了我们在开头说的文辞所激发的情感力量,最重要的是,哈姆雷特在天主教和新教的裂隙之中,展现了罕见的人性之光。

他从果壳中的宇宙跳出,大胆用自己的理性判断亡灵,并在不断反思中成为命运的勇士,当仁不让地探索了新时代的道德,可以说,他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原型。

我们的苦恼、愤怒、哀愁,他全都具备,就这一点,他就能给「现代性」撕裂中的人们以新的安慰、思考和挑战,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主题下开枝散叶常演常新。

再说的接地气一点,他不就是最早的《孤勇者》吗?

(首发于公众号:猴尔摩斯)

 10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

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

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

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

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

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

满足!

《哈姆雷特》短评

我必须老实说,感觉一般般。

4分钟前
  • lahael-cabiria
  • 还行

舞台美术风格很现代,但和古典的剧本融合得挺好,BC的表演很有冲击力,有些改编也说得过去。

5分钟前
  • 穆豆
  • 还行

看完之后还行,但剧情有点不好

9分钟前
  • 玉米mo
  • 很差

吹爆卷福!吹爆NTLive!吹爆百老汇!其实那一群学生们演绎的哈姆雷特挺震动我的,英国真的是把本国戏剧文化很好继承发扬了。恩,多多学习吧。Anyway,希望戏剧影展越来越好!

12分钟前
  • sssibyl
  • 力荐

用力过度,演员一直处于高能爆发的癫狂状态,导致全程都没有节奏感,看得很疲惫。现代服装的混入实在有些奇怪。隔壁哥们睡了一个大觉玩了半场手机,最后屏摄发了条朋友圈当看过,干嘛要浪费钱买票呢。

15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对于我来说 无可挑剔

17分钟前
  • RUI。先生
  • 力荐

最火的一版也是最烂的一版(BC真的不适合演莎剧)

19分钟前
  • 每当我用词不当
  • 很差

太长了……长得中途叫了个星巴克咖啡外卖……(白眼

24分钟前
  • Donuts🕳️
  • 还行

哈哈 第一次看莎剧叫看个热闹&amp;#34;If it be now, &amp;#39;tis not to come,If it be not to come, it will be nowIf it be not now, yet it will comeThe readiness is allSince no man knows aught of what he leaves, what is it to leave betimes?Let be.&amp;#34;

27分钟前
  • 🫗
  • 还行

给BC同学上交电影票。舞台的灯光音乐的表现蛮惊喜的,特别是大家的慢动作以及充当背景的人物动作可以感受到让哈姆雷特的独白飘然世外的意境,但是对于哈姆雷特确实他人物本身真的喜欢不起来,优柔寡断导致附带伤害面积太广。舞台剧真的超级消耗心力,演员几乎在舞台上把自己撕碎再糅合,一些独白甚至带着自我解剖的残酷感。所以它才会如此充满魅力

32分钟前
  • 猫久禧
  • 推荐

很丢脸的承认看睡了好几回,舞美很精致电影感极强,但繁复的台词和节奏偏慢的剧情我可能真的有点接受不能

33分钟前
  • 延延
  • 还行

演出了史诗气质这布景能力太顶尖了

36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力荐

看的NT LIVE版,布景音效都很用心,据说比现场看舞台剧效果好。各演员的哭戏都演得很好。Benny情绪爆发了N次,真是身体内有小宇宙啊。然而看了30min后我就开始想,我这看的是哈姆雷特吗?!莎士比亚的剧,我还是倾向古典版啊。。

37分钟前
  • 莉莉莉诺
  • 还行

比我预期低太多了… 特别是剧情交代上,完全没觉得哈姆雷特的悲剧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也没觉得他与奥菲利亚有多相爱… 更没觉得最后贵族们一锅端都死了有多么悲剧… 绝对是导演的锅!服化道以及场景特技都很棒!但剧情… 你如果不了解哈姆雷特,没看过书,八成会觉得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就这???

40分钟前
  • 走丢的番茄
  • 还行

佈景很驚艷,但卻沒有結合好觀眾席的結構,座位靠左的觀眾非常吃虧。哈姆雷特被康伯巴奇演出了福尔摩斯的感觉,真不是什么好事。演員太有個人風格確實有礙發展。但願康伯巴奇能沉下心來思考一下再繼續,片約不斷的時候更應該冷靜。

45分钟前
  • ripley
  • 还行

感觉演的并没有很好....BC的Hamlet是极有个人特点的Hamlet,还是可爱的,不知道为什么演员都很紧张,黄瓜片还是适合演喜剧。

49分钟前
  • 奶魚
  • 还行

太浮飘飘啦 对待经典的态度不应该是这样的

54分钟前
  • Magus
  • 还行

改成现代王室背景后很多情节根本就没法成立啊,除了省服装费外想不出任何要这么改的理由。演奥菲莉娅的女演员咋回事啊,全程演得像个脑瘫

59分钟前
  • 还行

5/10 虽然我很喜欢卷福,也觉得他的形象很适合哈姆雷特,但演员基本都演得不好,故事衔接也很生硬。剪裁很奇怪,尤其是奥菲莉亚那条线。感情太杂糅了,没必要那么强调奥菲莉亚一家的情感。

1小时前
  • 鹿慢慢
  • 较差

看不进去,挣扎着看了一个小时,还是离场了。太前卫了,演员穿插穿着不同年代的衣服,总之都不是哈姆雷特那时代的衣服。

1小时前
  • TAOTA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