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碟中谍4

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职业特工队:鬼影约章(港),不可能的任务:鬼影行动(台),不可能的任务4,职业特工队4,碟中谍:幽灵协议,Mission: Impossible 4,M: I

主演:汤姆·克鲁斯,杰瑞米·雷纳,西蒙·佩吉,宝拉·巴顿,蕾雅·赛杜,迈克尔·恩奎斯特,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萨穆里·埃德尔曼,伊万·舍甫多夫,亚尼·卡普尔,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瑞典语年份:2011

《碟中谍4》剧照

碟中谍4 剧照 NO.1碟中谍4 剧照 NO.2碟中谍4 剧照 NO.3碟中谍4 剧照 NO.4碟中谍4 剧照 NO.5碟中谍4 剧照 NO.6碟中谍4 剧照 NO.13碟中谍4 剧照 NO.14碟中谍4 剧照 NO.15碟中谍4 剧照 NO.16碟中谍4 剧照 NO.17碟中谍4 剧照 NO.18碟中谍4 剧照 NO.19碟中谍4 剧照 NO.20

《碟中谍4》剧情介绍

碟中谍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特工汉纳威(乔什·哈洛威 Josh Holloway 饰)执行任务时遇害,核机密文件被女杀手莫伦(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截获。为了找回文件,特工班吉(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和特工简(宝拉·巴顿 Paula Patton 饰)从俄罗斯监狱救出了伊桑·亨特(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他们接受的幽灵协议任务便是从克林姆林宫盗取核军事密码。然而,当他们接近目标时,却发现被恐怖分子亨德里克斯(迈克尔·恩奎斯特 Michael Nyqvist 饰)捷足先登,抢走了核军事密码。在爆炸中,亨特受困医院,遭俄特工的追捕,幸好他身手矫捷,才化险为夷。不过,亨特的上司也在混乱中丧生,只剩下其助手布兰德(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与亨特死里逃生,加上班吉和简,逼上绝境的四人开始了最后一搏,从迪拜到印度,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第3季索拉里斯玉米地的小孩:大逃亡为我杀人时间中的孩子楚曼塔死神少女半部天书丛林少女之重启青春不留白人鱼缚生死线铁证悬案第六季深夜食堂假日爱情极速青春北回归线毕业生破产姐妹第一季入殓师今天的5年2班脑洞少女少年歌行血染天启篇暗芝居第三季编舟记我为喜剧狂第四季仙剑云之凡兔爷回家槑头槑脑2一条没有变成蓝色的鱼

《碟中谍4》长篇影评

 1 ) 开始期待第五部了

大场面、打斗戏、香车美女、嘻笑怒骂、儿女情长都全啦!

看完这个再根据前期评价,可以期待第五部!

感觉第四部才是系列的真正开始,一个Team终于组成,每个角色都很讨喜!

可惜阿汤哥已经不再是那个帅得像妖孽的小鲜肉了,不过还是很帅啦!

还有本片最神奇的特技效果就是:阿汤哥在经历了 医院逃亡跳汽车,克里姆林宫大爆炸, 迪拜高楼撞玻璃, 漫天沙尘暴里追捕, 以及开汽车自由落体撞地面 等一系列伤筋动骨的剧烈运动后, 那张虽然有点苍老但依然帅气的小白脸居然豪发无损,连个破皮都没有!!

 2 ) 罗技硬伤不影响观影体验

整个片子看下来还是很爽的,爬楼那段看的我手心只冒冷汗。

优点大家自己去电影院体会吧,下面谈谈有些不合理的情节。

剧透,慎看!

1.核弹发射密码应该是顶级机密,居然那么轻易就弄到手了。

2.冷战早已结束,美国要俄罗斯的核弹发射密码干嘛?

3.特工骚爷(LOST看多了)被杀、密码被抢说明内部有间谍,后面潜入克里姆林宫的行动被利用再次说明内部有间谍,但是影片没有交代。

4.一个没有任何动力设施的气球如何保证正好飞到烟筒正上方?

5.克里姆林宫的安检系统还不如迪拜的那个大厦。

6.阿汤哥的那个两面服反过来穿之后里面并不是俄国军服,算是个小穿帮。

7.核弹发射装置被偷俄罗斯居然毫无反应,就算不相信美国的情报,也该自己检查一下的啊。

8.我要是潜艇里那个按按钮的,遇到这种命令肯定直接和总统电话确认。

9.既然俄国毫无反应,为何不能直接利用俄国的军用卫星,反而去用孟买那个过时货呢?

10.既然发射装置和主机可以远距离无线通信,那个头号坏蛋为何要亲自去现场,躲起来操作不是更安全?

11.核弹都飞到美国本土了,明知道俄罗斯核设施被盗的美国政府居然毫无反应。

12.潜艇上发射的核弹属于二次核打击,也就是核报复,一般都会携带多个弹头。

 3 ) 西方有善谍技者

上大学那年,我看了吴宇森拍的那部《碟中碟2》,那时我还没看过《碟1》,对阿汤哥的了解也只是靠脸蛋吃饭的娘炮一枚。

如李连杰刚刚参演的《轰天炮4》一样,我深信每个不远万里来到好莱坞的中国人都有着毫无利己的动机,依仗他们所特有的东方元素,才拯救了西方一个个苟延残喘行将就木的系列剧。

当然,这种傻逼想法没有持续很久,因为这伙人很快就搞砸了回来了,但《碟中谍》系列给我留下的印象却通过这一部坐实了,就是冷不防撕下来的二皮脸、攀岩的肌肉男和鸽群中迎面冲来的大摩托。

《碟3》和靓汤那部《危情谍战》也没离开这路子,就是高科技+风光+夸张暴力,当场马戏来看足够热闹,胜在全面,但节奏不抓人,也谈不上什么感官冲击力,真要当谍战看叫人过于舒坦,心脏提到棉裤腰,不用跟《谍影重重》的伯恩比,比起普京年轻那会估计都不行。

直到看了《碟1》,才知道这系列的开山之作本来是个什么面目,从祸起萧墙到内鬼迷雾,火中取栗到隧道决战,真的是环环紧扣一波三折,正应了那句“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诠释着片名所谓的什么叫“不可能的任务”。

而今天看来的种种俗套,对于这部1996年的影片也印证出开山立派的宗师气象,直看得我心潮澎湃双拳紧攥,心脏提到嗓子眼,大有“恨不谍战死,留作今日羞”之感。

如果说《碟1》之所以经典源自于节奏紧凑的剧情、峰回路转的推进和令人闭气凝神的氛围,那么《碟4》的到来告诉你那一切只不过是序幕。

有《谍技》一文为证:西方有善谍技者,名为汤哥。

会克里姆林宫大宴,于鹰犬之眼前,施八尺屏障,谍技人于屏障后,一枪,一衣,一丑,一IPAD而已。

鹰犬致盲,渔翁得利。

但闻宫墙轰然一声,四方坍塌,汤哥演砸。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遥观迪拜举世第一高塔,手可摘星,喝惊天人。

便有汤哥腾挪于其身,登高丘,望沙暴,科技手爪相勾连,下临万丈不复之深渊。

既而一爪失灵,独挂风中,单手攀爬。

另一爪亦损,跌落,拍而继之。

当是时,危楼之千仞,汤哥之决绝,沙暴之危急,时间之紧迫,一地齐发,众险必备。

满座观众无不伸颈,闭气,侧目,攥拳,以为妙绝。

未已,沙暴来袭,汤哥亦力有未逮,失之秘诀。

听闻孟买之地有鼠作作索索,欲取卫星,遂追击之。

宴中施计,鸡鸣狗盗,各司其职,妇坦半乳诱敌,敌欲抚乳,妇拍而呜之。

观众意少舒,饶兴正坐。

忽一人大呼“核爆”,敌起大呼,妇亦起大呼,汤哥还起大呼。

双拳其出,额而敌拳亦出,拳脚相加,如雨点落。

其间宝马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核弹飞行,宝箱辗转,抢夺声,叱咤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持宝箱一秒;人有百命,命有百回,不能活此一次也。

于是观众无不变色,血脉泵张,攥拳霍霍,几欲参战。

忽然啪嗒一下,程式取消,核弹入水,音乐响起。

围观,一厅,一幕,一票,一阿汤哥而已。

 4 ) 为啥大BOSS要同归于尽

刚朋友问我:为啥他要抱着箱子跳下去,为啥他就不能把箱子单独扔下去?

自己还可以使出其他解数继续阻止伊森,这样不是更保险?

我=[]=了……于是来求助人民群众Orz

 5 ) 时光虽然善待他,却也没放过他。

一刷MI4完全是个偶然,本来是准备和同学去撸福尔萌死,结果只有中文版,我两遂果断放弃基福,说随便找个能看的片撸吧,于是就选了MI4。

我对这类片子认识真的很少,MI系列在4之前我一部都没看过,007也只是看过一些,如果夺宝奇兵能算差不多风格的话我也不过撸过不到10部,而且都是些很久远的记忆了。

所以土鳖如我和同学就被MI4完全震撼了,无论是开头俄罗斯监狱里伴随着意大利情歌的鸡飞狗跳的越狱,还是由汤哥亲口那声Light The Fuse而展开的节奏感画面感极强的开头,又或是MI系列一贯的任务开始-abort-新任务-成功和那种命悬一线的紧张感,汤哥不要命的砸脸,还是屌得一逼的迪拜塔全段,都深深的折服了我。

MI4是MI系列中票房最高的一部,也是汤哥第一次参与编剧的一部吧。

好吧先谈谈整体,感觉这部虽然狗血,但是这类片子需要理智么?

显然不是,如果Ethan Hunt是个极其理智的人,那么他只会是IMF甚至是CIA里一个中规中矩的探员,也许跟之前的Brant组里的人一样【no offense】。

可是他并不是,前几部都没露过脸的部长在车里看着他,说“你曾是我手下最好的人。

“我一直把你当朋友看。

“ Ethan Hunt是IMF最好的探员,正是因为他的疯狂,他会为了一句【Mission Accomplished】而做出所有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举动,他会从外面爬上世界第一高楼,他会拖着一条折断的腿和浑身的伤开着宝马从高空飞跃而下。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整部MI4里Ethan没有一句,甚至是一个词关于”这不可能“ 他所有的话都差不多是:我们必须做到,我们不能让这个发生。

即使是面临要从外边紧靠一双手套【中国制造= =】从玻璃窗攀爬世界第一高楼的不可能任务时,他也只是无奈的偏了下头,然后深呼吸,爬了上去。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汤哥演的时候,在最不可能最惊险的时候,眼睛里真的有一股很疯狂的执着= =,在劝说Brant的时候,在最后爬进宝马里俯冲的时候,眼睛都睁的很大,眼眶略红,浑身上下都是一股到死的执着。

不过也许正是这股执着到疯狂,疯狂到天真的劲造就了Agent Ethan Hunt,说服了迪拜的参谋,折服了自己的组员和身边的人。

再不可能的事,再绝望的环境,都能在他的身上看见曙光。

我因为MI4粉上了汤哥,恶补了他以前的片子和他以前的事,突然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曾经有人说过碟中谍系列因汤哥而火,汤哥因碟中谍系列而巩固了他的地位。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疯子,明明49岁,却还要亲自出演所有的特效镜头,只因为他觉得好玩。

所以他在迪拜塔的顶端,留下了那几幅很有名的360°高清二货照,露着他招牌2500万美刀的傻笑。

刷完MI4回来的我大幅度搜MI4的一切,然后身边也有很多姑娘说,MI4里汤哥真的老了啊/很显老,总之就是……不怎么DJ吧。

的确,比起TOPGUN,夜访,甜心先生,香草天空,雨人blabla的片子他的确老了,皱纹明显了起来,棱角更加硬朗,甚至是声音也变了一些。

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在MI4里卖命般的演出。

虽然MI4宣传和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汤哥真是BUG般的存在,他的脸揭露不出真实年龄,身手还是这么屌,武力值甚至有增强的趋势…………但是,他还是快50岁的人了啊。

会不会觉得打了很久的Ethan比1到3里的喘得更厉害了?

更力不从心了。

而且1-3里Ethan一直都是担任先锋的角色,到了4里面在最后印度他却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指挥。

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暗示。

身为一个粉,看到他用脸撞墙,被车撞,各种卖命还是会觉得心疼,一边感慨奶粉钱不好赚一边啧啧啧一边暗叫好帅= =他作为一个将近50的男演员,办到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男演员甚至是人都办不到的事情,上帝的确偏爱了他,碟1里30岁的他嫩得跟20岁一样,碟3和危情谍战里中年的他依旧阳光灿烂,身手矫健。

但是人毕竟是人,夜访里莱斯特曾经很骄傲拉着跟克劳迪娅对着一群老年人说: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老,不会死。

可是阿汤最终不是莱斯特时间在他身上仿佛慢了很多,可是终究会伴随他,侵蚀他。

当然除去阿汤,这部片子的众卡司也美得让人心颤,法国妹妹是我最爱的反派之一了= = Jane姐也是我MI系列中最爱的女主!!!

在印度酒会那里简直想抱她大腿高呼御姐嫁我!!!

Benji依然担当了吉祥物的角色!

整个Team的吐槽,犯二,卖萌重任就落在了他一人肩上,其实我觉得有好几次都是因为他咬设备所以把东西搞坏了……各种话唠和Brant关于行星的吐槽也灰常戳HHP哦还有brant,俺们的小参谋,一句next time,i will seduce the rich guy简直成为MI系列最经典语录之一,各种美貌身材娇萌都深入人心www,而JR也因这部戏预热了,同时续签了据说2-3部的MI系列后续。

言而简之,MI4是我碟中谍系列最待见的一组Team!

迪拜塔现在在我心中也有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这部戏真的很好。

作为谍战片,目前的巅峰吧。

希望后面的能延续原卡司> <祝愿MI5,MI6的快速出现,MI4的票房奇迹,各位演员的道路更宽广。

 6 ) 这是近年来第一部我看完以后想要多花点钱买票的电影。

买的是35块的特价票,出来之后觉得太惭愧了:早知道应该多付点钱的!

我为那么多烂片付过那么贵的电影票,却只给阿汤哥出了35块,我对不起他!

对不起胸前飘扬的鲜艳的红领巾!

故事节奏非常流畅,流畅到让你看到Bug也觉得无所谓。

相比第一部,Ethan这个角色已经从一个优秀特工进化到了接近神的地步,但是你无所谓——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把自己心中那个英雄情结具化成这种拼劲,我想说的是阿汤哥真的挺了不起的——我以后尽量不说他的坏话了!

Simon Pegg很尽职地完成了一个诙谐配角的责任,圆头热血警探太可爱了,爱他爱他爱他!

整个故事真的没什么尿点(当然也没什么深度)。

我觉得这部片子看下来是一气呵成得没有什么时间大家思考CP或者探讨攻受的,这在我看来就很过硬——不过Jeremy Renner扮演的参谋角色有一句很可爱的台词,相信所有懂的人都在那个点上被逗笑了。

阿汤哥也许很自恋,自恋到不允许有乱七八糟的支线剧情弱化他的主角形象,不过这个好处在于我们不会看到没必要的床戏、跟惊险主线无关的自我拔高和其他的四不像举动。

诉求很明确,惊险、刺激、爽辣、痛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都做到了,蛮好的。

真的蛮好看,商业化的特工片就该这么拍。

 7 ) Jeremy Renner大器晚成的明日新星。

Jeremy Renner今年已经41岁了,之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貌似也就《拆弹部队》《城中大盗》这两部吧,甚至在提到另一部比较有名的影片《惊变28周》时,更多人的反应应该是“哦,原来是他啊。

”今天,《碟中谍4:幽灵计划》在千等万盼订好上映再延个三天终于在中国内地全线登陆。

而可以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演员表上仅次靓汤的那个名字是他。

其实在之前,只是知道剧情设定的Brandt是个紧张的参谋,想来既然是这种片子大不了也就是个笨手脚蠢汉,至少是硬汉特攻。

但直至今天去影院看过电影,发现之前的脑子里构想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

他绝对是MI4一大亮点。

眼神里忽闪的不坚定还是紧张的小动作,绝对是演员自身的感悟而并非硬扣剧本编排。

作为粉丝,心里清楚这个角色跟他之前饰演的桀骜不驯或沉稳冷静有着千差万别。

但撇去粉丝独爱心理,还是要说JR这次角色塑造的真心成功。

 8 ) 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iPhone4s

看着微博上一片溢美和秀票之潮,趁着午休取消健身计划,跑去大地看《碟中谍4》。

未出意料,果真没有其他观众,除了两个大地的工作人员外,几乎就是“包场”的阔派了,无奈整场电影观影人数太少,未开空调,打着寒颤看完整部电影。

估摸着这部宣传做足的电影,在小城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此前排期大概也是零上座率,所以当班的那两位工作人员自己也没有看过,这才在里面蹭电影看。

作为一部有着15年历史的长寿谍战商业片,固定的套路当然是英雄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拯救了世界,这一点《碟中谍4》自然不能免俗,就连上字幕的长镜头也跟经典长寿谍战片《007》有得一拼。

看的是引进的英文字幕版,不知道是否删减镜头,居然没有什么“花瓶”镜头,唯一的床戏就是女特工简,将只脱了鞋的印度花花阿三扔在床上,掐着脖子问他要卫星的密码。

从头至尾,众人衣冠楚楚,谍战片中常见的香艳场面几乎降至负值,大家各自守身如玉,一心只为拯救地球。

冷鼻冷脸的女杀手出现床戏机率几乎为零,特工间的情愫也上升至“只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的柏拉图高度。

宝拉·巴顿在宝马豪车里面换衣一出,也只是点到为止,符合情节需要如果不是万恶的审片生机构作孽,直至上片尾字幕才发现,原来这一部《碟中谍4》如此素净超出想像。

岁月总归是有无情的,想想1962年出生的“靓汤大叔”已是50岁的高龄,当年眉眼中的青春自是不在,纵使笑起来还是那一口森森的白牙,但年纪还是逃不过大银幕放大后的无情。

看到此处,纵使各种特技、各种打斗、各种飞来飞去、各种爆破、各种桥段、各种煽情、各种苹果、宝马、DELL以及迪拜旅游的置入广告,都没有“肉味”来得令人提神。

出了影院,手足冰凉地赶回去上班。

碰到同事在展示年节入手白色款的iPhone4s。

经历了“周久耕事件”后,身处公门的人吃穿用度都很小心。

虽说用iPone4并不是什么张扬的事情,但大家都默守陈规一般不去赶这个时髦,时至今日才见到所谓的“本人”。

若不是对方细心讲解天线装置的区别,iPhone4s的外观与iPhon4并无二致,想来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低调。

写这篇水文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整部电影唯数不多的大面积“露肉”镜头,居然是“靓汤大叔”在逃离医院那一场,裸了一个上半身,肌肉结实保养得很好,再加上最后凝视“死而复生”的爱人时,大柔焦的面部特写,这才惊觉原来“靓汤大叔”才是整部电影最大的“花瓶”。

而《碟中谍4》预留了续集的契口,更让人觉得原来这部电影就是传说中的iPhone4s,不要期待惊喜只要知道到上一款上线时候及时排队即可。

原文链接:http://leftfm.com/5578.html

 9 ) 《碟中谍4:幽灵协议》:“战”而不“碟”

《碟中谍4》的成功之处在于上演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惊险动作戏码。

从《迷失》中骚爷(Sawyer)扮演的特工与敌人交锋拉开序幕后,波涛汹涌的动作场景就呼啸着冲到了观众眼前:限时越狱、克里姆林宫爆炸、轿车遇袭坠河……而阿汤哥扮演的特工伊森·亨特只靠着一副“磁力手套”就敢在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塔攀岩的勇气,恐怕只有蜘蛛侠敢与之比肩了。

不过,这个只有超级间谍才配拥有的“磁力手套”关键时刻却非常坑爹,居然断电了,于是阿汤哥只有大秀《碟中谍2》中的徒手攀岩本事,可是,在滑溜溜的玻璃上攀岩跟在粗粝的悬崖壁上攀岩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只有非人类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恐怕只有导演过《超人总动员》的布拉德·伯德会想到吧!

作为首次执导真人电影的好莱坞动画导演,布拉德·伯德还为影迷奉献了一场颇有想象力的沙尘暴飙车戏:在黄茫茫,什么都看不见的迪拜沙暴中,伊森靠着手机(苹果的哦)的GPS卫星定位锁定了敌人的汽车(宝马的哦),并以极速的马力(同样是宝马的哦)撞上了敌人的汽车……可以说,《碟中谍4》的动作场面是《碟中谍》系列电影中最有想象力、最生猛、最火爆的一部。

除了火爆惊险的动作场面外,《碟中谍4》里的新奇发明也令人又惊又喜。

比如刚才提到的磁力手套,能够像隐形眼镜一样佩戴的视网膜相机也有着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效果。

最神奇的一个高科技产品就是全息投影,它能制造出超保真的“假环境”,用以迷惑敌人,完成各类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夸了《碟中谍4》很多,但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仍然只是精装的爆米花,只能让你吃得爽,却不提供营养和悠长回味。

一部优秀的谍战电影,必须有两样法宝,一样是“碟”,一样是“战”。

“碟”说的是疑窦丛生的悬念戏码,“战”说的是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

在《碟中谍》系列电影中,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当属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碟中谍》第一部。

这位被奉为“当代美国希区柯克”的好莱坞导演将惊险的动作场面完美地融入到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迷局中。

人物关系复杂,角色善恶难辨,真正的大反派是谁更是最后一刻才浮出水面。

相比之下,《碟中谍4》的“碟”却弱爆了。

它的故事线索简单至极,主线就是美国间谍阻止苏联疯狂科学家毁灭世界。

它的人物关系也简单,是敌是友基本一目了然,只有杰瑞米·雷纳扮演的勃兰特在前半场让人产生忠奸莫辨的错觉,但悬念没保持多久就破梗了。

最大的反派(扮演者是曾在瑞典版《龙纹身的女孩》中担当男主角的迈克尔恩奎斯)虽然号称有190的智商,但他的反间谍能力却差强人意,给伊森团队制造的麻烦也仅限于肉体层面,而不是智商层面。

“战”而不“碟”的《碟中谍4》的成功告诉我们,观影的群众要求一点都不苛刻,如果你不能“碟”和“战”两者兼得,只要专攻其中一点,并将这点做到极致,让观影群众看得过瘾,看得刺激,就能讨得我们欢心了。

本文发表在《名famous》,发表时有删改。

 10 ) 不可能任务再度出现

电影已经看过几天了,一直没找到动笔的愿望;今晚陪父母看了一遍《碟中谍1》之后,才找到真正想写的地方。

在我看来,MI4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回归了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题本身。

作为这一系列的开山之作,MI1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强调任务的艰巨性,事实上MI1的结尾才是最大的亮点,如果说潜入IMF窃取资料以及高速列车上的打斗让大部分人念念不忘的话,MI1中最难的任务却是如何引蛇出洞、让Jim伏法。

作为一部在结尾处实现大逆转的悬念片,MI1为整部影片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MI2并没有延续这一基调,故事本身很平庸,俨然是吴氏“暴力美学”的宣传广告;MI3则纠偏得有点过,在故事上用力太狠,开头部分太慢,中间紧凑而后半部分有些草率。

MI4在处理上保证了统一的速率,并为故事增强了娱乐性,在紧张刺激的同时让人的神经获得了适当的放松。

作为MI系列的招牌菜,高难度的任务一项是最考验编剧头脑的地方。

在MI1中,入侵自家老巢以及高速列车这两部分都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到了第四集,入侵克林姆林宫以及攀登迪拜塔成为了新的难度,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可以与MI1比肩难度的任务。

尤其是迪拜塔这一段,手套失灵、高空坠落以及窗台救人,再加上沙尘暴这一点“佐料”,这种紧迫感无需多言;Simon Pegg穿插其间的笑料,则起到了缓释剂的作用。

从国防部长被暗杀,到与恐怖分子交易,再到拦截核弹,整个MI4的故事并不轻松;而开头的越狱,隔屋交易以及挑逗印度大亨,则让故事的叙事节奏缓和了一些,淡化了这种片子本身带来的紧张感。

动画导演出身的Brad Bird,在最后一场打斗中,借鉴了动画电影的处理,通过玩具式的升降机,让这场决战显得很有趣。

事实上如果是单纯的肉搏战,以最近这些年的电影来看,观众早已麻木和习惯了;在器械等外力加入之后,这场打斗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经典桥段,扫描证件和悬空坠落依然保留,只是悬空的人换成了Renner;可以想见的是,攀爬迪拜塔的那一部分也会在日后成为反复播放的片段,甚至会引来效仿者。

Bird的第一部真人电影让人见识到了他的功力,而这部片子或许能让汤哥重新成为大众宠儿。

在007系列进入写实风格,谍影重重系列前途未卜的时候,这部MI4或许会成为新潮流的引领者。

相信MI5并不用让我们等待的太久。

《碟中谍4》短评

每次看motoGP的片子,都像在看Valentino Rossi的纪录片。偶尔看到别人夺冠时,才反应过来这是motogp罗西小的时候也太萌了,圆圆的脸,真的好圆家乡的服装店模特身上都插着罗西的头像,披萨老板也会把包装袋上电话号码里的46做高亮还有Marco Simoncelli的采访,每次看到这么鲜活激情四射充满天赋的选手的结局,五味杂陈原来日本的摩托车厂这么nb,一大原因是二战后禁止日本造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师只能转去了摩托车行业……早知道这样我可能当年也学航空发动机去了……哪天不想搞了,也跑摩托车厂去……不得不说人的一生很多节点,稍微给点儿外力,就会偏到不同的航向。就像当年看完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后悔没报天文一样。但人生就这样,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奇幻世界,还是希望多多探索,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希望早一天能当上护林员

7分钟前
  • puppylpg
  • 推荐

不懂GP的人貌似只能张着嘴看完本片

12分钟前
  • 四逼青年
  • 力荐

这个节奏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基本就是说罗西了……不过也是啊不说他说什么…我挺喜欢石头人的。。他现在不跟你们玩转行开V8去了。。虽然影片完全没有要人伤感,即使中段说事故也不黏糊,但是看到在片子里还活蹦乱跳的西蒙切利……唉。。

13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推荐

罗西好帅!这部拍得比上一部好看,中间的摔车集锦看得让人揪心,Ewan的旁白也很不错!

14分钟前
  • 一起来玩喷喷吧
  • 力荐

伊万旁白声音好听了….听他说话是享受

17分钟前
  • 🍜
  • 推荐

羅西的生涯加上伊萬的旁白,傳奇的紀錄片

19分钟前
  • BananaCat
  • 推荐

开头那段超车真是太精彩,可惜我一直找不到全场的视频,sad…而且这里Rossi那段采访也好帅好可爱!

21分钟前
  • ロールロール
  • 力荐

雖然身為Rossi粉,但是Lorenzo還是惹我喜愛的,相對於浮誇的Glamourous Stars話不多的人總有那Hammer的堅毅,就像Kimi的冷。祝小飛俠在山葉好運吧!P.S:Evan做旁白還真是加分!

23分钟前
  • Lee
  • 推荐

我真的respect

24分钟前
  • 4435
  • 推荐

玩命的都好看

27分钟前
  • 不改名会死星人
  • 力荐

罗西好帅!对赛车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负伤之后的表现,感动的不要不要~

30分钟前
  • 兔嘻嘻
  • 力荐

感觉这部比Faster好看一些!虽然这几部配乐用的都是一个人/乐队,但这部配乐存在感挺强的。喜欢远镜头追着赛车手转弯,周围的一切都模糊起来;还有几段montage也很喜欢。另外Ewan的配音水平也有进步。时隔多年回看这些人的事业发展就很感慨,有的人当年感觉前途无量,可后来表现好像也没有很亮眼;有的人感叹别人转去superbike可惜了,可过几年自己也转去了superbike。采访这些赛车手时大家都是从几岁就开始骑摩托,但好多人的高光时刻真的很短暂,不过转念想想,能站到过领奖台上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吗。

31分钟前
  • Estoc
  • 推荐

Hahaha!! Be water my friend!

32分钟前
  • 没骨力
  • 力荐

还是比较喜欢Casey Stoner.

36分钟前
  • 别雷
  • 还行

罗西,我为你陷入疯狂!我要和你舌吻!

37分钟前
  • 快乐大弯钩
  • 力荐

追求极限

42分钟前
  • ramble
  • 推荐

看完此片,我更加疑惑了,在一向如此危险的运动中,Stoner是如何在一次次车祸中保护他那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的?

44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这其实也算粉丝片吧?

45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220公里/小时的车速... 随便摔一下都得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太玩命了。相当精彩的体育类纪录片,5星推荐...

50分钟前
  • bugz
  • 力荐

作为motogp拍的很好,作为motoGP的纪录片我觉得有点重复,纪录片里讲的只要经常看比赛的都能知道,各种爱恨情仇心机报复比这还明白。我觉得拍一些普通观众不知道的事情更好一点。

51分钟前
  • 个人观影记录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