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每一个成名的作家,笔下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只是照抄往昔的同行,也不可能成功。
独一无二的原因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家只想塑造出最具特色的人物,最令人神往的故事以及构筑最复杂最丰富的幻想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老弗林是没错的,他不像小弗林的妈妈,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人生,尽管那是她的自由。
小弗林的同事兼女友说在流浪者之家的这些流浪汉,大部分人的下一站就是坟墓,说明什么,说明即便很多流浪者为了一个床位为了一口热饭在这里当乖乖仔,那也无法避免最终死在街头的命运,流浪者之家并不是永久的家,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寒冬里划亮的那一根火柴,只是短暂的歇脚之处。
老弗林激动的说自己不是失败者,而是生活的幸存者,他无论多么落魄,都始终相信这只是暂时的,自己是艺术家,是注定伟大的人,为了写作,他可以开出租,也可以失去出租车之后在咖啡店在图书馆,在一切有桌子的地方写,他不喜欢的人和事儿就是不喜欢,不愿为了一口热饭一个床位而忍受邻床的噪音,他始终在力所能及的养活自己,并持续不断的写作。
其他流浪者是为了活下去,而老弗林心中有一个事业。
这电影让很多从事写作事业且不成功的人看了感觉有点沮丧,让憧憬作家生活的人看了有些梦想破灭,但这不就是生活本身吗?
小弗林有这样一个父亲,小弗林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人生,无法选择,但他可以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作家职业。
常常想起鲁迅说的,正如煤的形成,树木那么多,形成的煤只有一点点。
人的注意力是这样一种东西,集中到哪一点,就要占用几乎全部的内存资源,同一时间没法再干别的事情,如果老弗林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而使出浑身解数,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越来越感觉到,美国的电影编剧其实并不怎么高明,或者说也很高明,他们并不像欧洲的编剧那样搞一些你根本搞不清来龙去脉的作品,而是把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改头换面一下,成为弗林一开始看不清楚,引用了塞林格的一句话,立刻也就懂了。
还有《赌棍》,不就是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的重新演绎吗?
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真正的抓住了那些经典作品的核心意义,用一个全新的故事赋予了时代的或者个人的鲜明特色。
英语作品翻译成汉语作品,我不知道这中间会不会少了什么东西,就我目前所接触的这些来说,并没有少,美国人和我们的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但对于经典的膜拜学习之情是相同的,对人生不断的反思也是相同的。
人真的不能堕落成动物,感谢老弗林。
你可曾忍受过冬夜的寒冷而无家可归的感觉吗?
你可曾忍受过无依无靠举目无亲的绝望吗?
你可曾忍受过寒冷、饥饿、恐惧、黑夜?你可曾思考过你的人生?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什么?
你为何而生?
你为何而死?
我们来到世上是为了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
诸般难忘,难忘者名心一段。
我们自从生在这片土地上,出去童年的朦胧,无忧无虑;少年的迷惘,青年的踌躇,以及到现在的压抑等等。
我们却裹足不前,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无所信仰,没有明灯,只是一叶扁舟,随波浮沉罢了。
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这些年的青春,我们人生里的诸多可能在举世皆浊的环境里,我们的灵魂身体心灵早已与污泥烂沼千丝万缕的相似着。
对于一个失职、无能,又充满各种理由的父亲,最好的结局其实是头朝下被扔下去,一个John Doe,没有姓氏。
因为理由也是自己痛苦的土壤,他真的相信自己是马克吐温惠特曼海明威?
他假装自己相信。
虽然电影给了一个非常合家欢的结局,父子和解,父亲有了自己的住处,儿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甚至连种族主义在混血孙女的加持下,也似乎温和了。
再然后呢?
电影不会告诉你,娜拉走了之后去了哪。
老弗林还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X因素,往蓝色文件夹里塞入一些被酒精损毁的大脑沟壑制造的碎片,他依然有无数的理由培育出来的果实,给黑洞一般空虚的自我喂食。
理由只不过是求生欲、脱罪欲、年少时单纯的梦糅合在一起的一坨浆糊,久而久之它就是存在不可缺少的粘合剂。
贴着一封著名出版社的退稿生命,摇摇欲坠又藕断丝连。
成为弗林,是一件大可不必的事儿。
如人溺水,最差的手段是自救,最好的手段是离水边越远越好。
不过向善的结局并不是什么坏事,万一有人落水还需要一根绳子确保自己还有一线生机。
如果弗林进入了土拨鼠之日,最好每天给自己找一个新理由,换一个新姓氏。
(纪念标记1000部。
)
端午节提早一天回到了学校,内心里透着一份失落。
并不是这几天才有的感受,它已经陪伴我多年。
也许从初中,或者从小学,更甚,或许这一份失落伴随着我的出生,就在我身边如影随形了。
所以,我已经习惯了,或者说适应了这样的日子,一个人呆在宿舍,看电影,看书,写影评,喝点东西,听听音乐,偶尔会收拾房间,清洁衣物。
然后心情就会一点点慢慢变好,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想法就会让我有积极奋斗的感觉。
所以,我并不排斥独处,反而会希望自己有独处的时间,也许这也是我单身的原因之一。
自己并不擅长处理两人关系,因为已经适应了独处的时光。
总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会下载《成为佛林》这部电影,刚好它放在我的电脑桌面上,又刚好没有网络,刚好又没有其它还没看过的电影了。
所以,理所当然的,就打开了《成为佛林》。
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暂且不说剧情,单论拍摄手法以及剧本本身语言的魅力,就足够吸引我的眼光了。
所以,毫不犹豫的就看了下去。
“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帮助别人的”,这是一句贯穿电影主题的台词,尽管它在整部电影中只出现过三几次,但是凭借我对电影的理解,我觉得这就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帮助别人的。
而电影里那些街口巷的工作人员就奉行着这句话。
最后,我相信男主角也是受此感召,才选择原谅他的父亲的。
所以,这类似于一部教育片——于我而言。
而我也确实有所感触,因为我也有一个类似的父亲。
当然,电影总爱用夸张的形式去表达,所以我的父亲比尼克的父亲乔纳森。
佛林要好。
至少他没有一别而去18年。
但是作为同样不合格的父亲,他们很多相似的地方。
没有责任感,整天谎话连篇,不务正业,死活不认错,脾气暴躁。
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遇到一个好女人。
乔纳森遇到了尼克的妈妈,而我爸爸则遇到了我的妈妈。
所以,尼克的身上,我似乎找到了我的影子。
父亲乔纳森.佛林的扮演者是美国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演员***,在教父2中,他扮演年轻时代的教父,这在我看到电影接近过半时才发现的。
刚出场时,乔纳森自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自己的作品很优秀,而自己也将很快就蜚声国际。
根据他的衣着品相,确实有几分文艺气息,而他那坚定不移的语气,更加让人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实际上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出租车司机。
自称很受欢迎,很多朋友,因为他很健谈。
实际上因为脾气暴躁,并没有几个朋友。
后来还因为醉驾撞车而被吊销营业执照,自此,日子是越过越差。
在被房东赶出来的时间节点,他联系了十八年未见的儿子尼克,让尼克。
佛林帮他搬家。
尼克在十八年的时间里,在思考自己的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但是见面之后,尼克才对自己的父亲有一个真实的印象。
“你的父亲真差劲”,这是尼克朋友,在帮忙搬家,见到尼克父亲后,对他的评价。
我想这也是尼克的感受。
尼克在街口巷工作——为流浪汉提供住宿的地方。
是一个认识的女性朋友丹尼斯介绍他过来的,因为她觉得他应该来这里工作。
街巷口是一个能让人从新获得生活动力的地方,至少于她而言是这样的,所以面对糟糕的尼克,她提出了以上的建议。
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一些好人。
为了帮助别人才出现在这里的人。
当然,尼克最初出现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他没工作,另外他也希望丹尼斯的建议是对的。
最后的结果,也验证了丹尼斯是对的,尽管尼克一度染上毒瘾,让丹尼斯失去信心,但结果还是尽如人所愿。
街口巷的工作让他找到从新生活的动力,最终原谅了他的父亲。
从某个角度来说,尼克也是一个流浪汉,是街巷口解救了他。
尽管尼克最初的想法,更多的是秉承心中那句“人生来就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来到街口巷的。
最初,他还问其他工作人员,这里有多少流浪汉最终回到了正路上的。
最终回到正路上的是尼克自己。
他自己也是被解救的一个。
在街口巷工作不久,尼克的父亲乔纳森就搬了进来。
满口的谎言,酗酒,经常跟别的流浪汉发生冲突。
最后,工作人员表决,被赶出了街口巷,在寒冷的冬天过着衣不裹身,食不裹腹的日子。
尼克在这段与父亲短暂接触的时间里,也被他父亲所影响,生活上失去了动力,染上了毒瘾,开始崩溃。
丹尼斯对他也失望了,选择离开了他,因为她的弟弟就是染上毒瘾,最后走上不归路的。
尼克一直对他的父亲有所期待,从那箱自小留着的一百多封父亲写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尽管十八年未见,尽管母亲的哼哼教导还在耳边,但他,对父亲的渴望却从未消失。
十八年未见,那些信件让尼克构筑起了一个父亲的印象——他尽管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他是一个作家,可能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
但在街巷口与父亲接触的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就对这个父亲失望透顶了。
自己曾一直盼望的那些美好,原来都是父亲的谎言编织起来的。
尽管尼克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但是谁又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呢?
太困难了,尼克差一点被压垮。
在刚刚得知尼克的父亲也到了街巷口接受救济时,他的那些同事都对尼克表示同情。
那个曾在街巷口接受救济最后通过努力走上正道的街巷口负责人,自称好不容易才振作起来,说堕落是很容易的,所以不敢恨自己的男人都觉着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希望尼克可以暂时休息。
但是尼克没有,因为尼克心里还残存希望,以为父亲真的如信里所说。
正如所言,振作起来是不容易的,但是堕落却很容易。
没人责怪尼克的堕落,但是谁又会在乎呢?
除了表示同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帮到尼克的,除了他自己。
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再回看一遍,我还是没有明白尼克是如何走出困境的,于是乎我看了第三遍。
这一次似乎有所感悟。
总结一下,我想是不是爱情呢?
天啊,除了爱情有如此伟大的力量,还能有什么呢?
之前我还想着是不是责任?
太tm扯淡了,我想,之所以想到责任这个词,是因为我自己把自己想象的太高大了,以为自己能靠责任,去肩负起自己的未来。
全tm的扯淡。
这么伟大的想法,是时候让它见鬼去了。
现在,我该期待的,该是爱情才对啊,爱情才是力量的源泉。
在这里,要稍作解释。
丹尼斯刚开始跟尼克是只上床不谈感情的那种,最后也没有跟尼克走到一起,所以之前我也没有太多去思考这段感情。
但是就目前的理解来看,这段感情也是重头戏。
丹尼斯介绍尼克去街口巷,因为丹尼斯觉得尼克跟她没去街口巷之前一样消极堕落,但是丹尼斯已经振作起来,所以她希望尼克也可以通过街口巷的工作也振作起来。
后来,尼克的父亲乔纳森的到来,差一点摧毁了尼克,丹尼斯试图拯救他,希望他能跟她同居。
但在拯救无望之后,丹尼斯选择了离开。
她不想再将以前的悲剧再重复一遍。
她的弟弟就是因为吸毒而沦落的。
也许失去爱情的尼克,才终于觉醒。
去参加了戒毒交流会。
并去读了大学,修了诗歌研讨班课程,后来做了一名教师,出了自己的诗歌集,有了老婆孩子,最后还原谅了自己的父亲,也原谅了自己。
在此之前,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一篇短文导致了母亲自杀。
但他父亲开导了他——最厉害的作家也无法用一篇文章去杀人。
看了三遍才觉得是爱情的力量拯救了尼克。
在此只能感慨,爱情润物细无声啊!
在此,对爱情有了一点点的期待,。
毕竟,我觉得自己一直没有遇到过爱情。
也许初恋时遇到过,但那时太小,对爱情的感悟不像现在,再回头,也已物是人非。
最后,要说一下我的父亲。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一直没有彻底原谅我的父亲。
他的不负责任,让家里人受够了磨难。
他的谎话连篇,让家里人都抬不起头。
他的坏脾气,让家里人忍受不了。
现在,我长大了。
我可以随时离开去争取自己的生活。
可是我不能,这里不是美国,而且我的父母都是生活毫无保障的底层。
除了我,他们还能依靠谁呢?
尤其是我的妈妈,一辈子那么辛苦,就为了这个家。
责任让我有点压抑,能力的欠缺又让我眼高手低。
曾经的磨难,我不想再承受。
不想再回到那个有他的家。
可是。
那个家也是我的,是时候去改变这个家里。
给这个家带来新的变化是我责任。
爱情,快来吧,来拯救我的世界。
这是一部冷高潮的现实主义电影,负能量超过了正能量。
正是如此,它没能在煽情方面超过那些结尾明亮又给力的亲情救赎片。
刚看完的时候觉得一般般,平淡的尾声不是我想要的结局。
不过,沉淀下来之后,很多感受挥之不去,难以释怀。
每一个文青都有一个作家梦,这个梦想也许源自多年前一次美妙而充满自我完成感的写作经历,那时只觉得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是快乐的,殊不知成为作家这条路阴云密布,荆棘丛生。
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缺乏幸福感的职业,因为他会不断感到失败,生活犹如恶妇,理想是看上去很美的背影杀手。
在影片中,写作是老弗林的信仰。
他过着孤苦无依,一败涂地的生活,支撑他走下去的只有''美国只有三个作家,马克吐温,塞林格和我''这一信念。
他看似乐观自信,将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困难当成作家取材,有尊严地回应朋友的拒绝,堕落成流浪汉也不忘义正严辞地教育孩子。
不过,与窘迫的生活相比,他的体面言行又显得那么地虚伪无力。
人都不是傻子,谁不想过幸福生活?
做不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也就罢了,还可以选择小桥流水,如花美眷。
可是,老弗林却抛妻弃子,像出走的高更或托尔斯泰一样。
诈骗,入狱,醉驾撞人,被房东驱逐,成为流浪汉。
现实的苦难将会变成杰作的细节,他将这句话当成咒语真言。
只有遗传他文学才能的儿子敏锐地发现,每天晚上父亲都在愤怒和悲哀中质疑自己的信仰。
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一则新闻,关于今年的芥川奖得主田中慎弥,他高中毕业以后就坐在家里写作,一直没有出去工作,整整写了十年也待业十年,虽然母亲对此很支持,但他每晚必须要喝烈酒才能入睡。
家里蹲尚且纠结如此,更何况流浪汉。
人生是荒谬的,如果不对过程赋予意义,终点只有死亡而已。
但人又是泥塑的,外部的风刀霜剑难免不引起内心的矛盾挣扎。
出走型的作家都带有一种内心流浪者的气质,平凡人的幸福里无处安放他的精神和希翼,但是选择流浪就意味着选择荆棘和厄运。
不知道为文学或艺术献祭了自己正常人生活的家伙到底有多少,最终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只有那么几个。
墙外,想向文学之路发起进攻的人,奉劝一句,入行须谨慎,墙内的,共勉,心顺处便是天堂。
这是2012年上映的电影。
德尼罗在其中饰演一个无家可归的父亲。
这是一个描述父子两代的故事。
原本弗林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可好景不长,乔纳森在恶势力的胁迫下,干了伪造证券的犯罪勾当。
“如果我不按照他说的做,他就威胁杀了你们娘俩”。
结果蹲了多年的监狱,夫妻离婚。
十八年来,妻子实在忍受不了生活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成人后的儿子尼克·弗林在一家流浪汉收容所工作。
父亲乔纳森·弗林因为无家可归也走进了这家收容所。
父子俩不期而遇。
十八年未见,尼克对父亲没有印象,更谈不上感情。
几天的接触,俩人遭遇了不少尴尬,也增进了理解。
在父亲的鼓励下(如果乔纳森的方式能够称为鼓励的话),尼克坚持写作,终于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影片结尾有这样的场景:尼克向乔纳森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妻子梅内芙对公公说:“你想抱抱孙女吗?
”尼克赶忙阻止。
乔纳森说:“我有过孩子。
尼克。
” 他慈祥的抱起孙女,骄傲的对尼克炫耀说:“看!
”可孙女并不认可这位爷爷,开始哭叫,挣扎着要从爷爷手中脱出。
观众一定会感觉到,祖孙三代虽然仍有距离有隔阂,但毕竟走到了一起,是一家人了。
影片没有剧烈的喜剧冲突,只是将乔纳森和尼克的情感关系娓娓道来。
这其中,引起我关注的是乔纳森的性格刻画以及他们父子的感情发展。
乔纳森的整个生活无疑是失败的。
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
如尼克对父亲的评价:“他贩卖伪造支票,也写优秀的美国小说。
”一方面,他坚持相信自己有当作家的潜质,坚定的认为“美国只出过三个一流作家:马克吐温、塞林格和我。
我的作品都是经典。
很快我将会出名”。
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写作。
装了满满几个纸箱。
可是人们始终未能读到他的作品。
最后他“忍痛”将这些作品给了儿子尼克,还不忘了嘱咐儿子:“别抄袭我啊。
”儿子读起来的感受是“前30页还有模有样,然后就像他的人生,很快崩溃了”。
乔纳森虽然嘴硬,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也逐渐知道自己这辈子的作家梦是没什么指望了,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狱中给儿子写了几百封信鼓励他,终于成功。
乔纳森自得的认为这就是他遗传的功劳。
因为他的创造,因为他的鼓励,尼克才能“成为弗林”的。
在乔纳森身上还有许多令人厌恶的品格,喜欢吹牛,明明是无家可归,还要向别人吹嘘自己在某某饭店有一个套房。
脾气暴躁,因此被房东赶出门外。
喜欢嗜酒,又因此被救助站推出。
应该说,他最后落到无处可去的悲惨结局都是他自己的恶劣秉性造成的。
可是,我们从乔纳森身上,同样看到了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
一是他坚定的意志。
当作家的信念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
写作是他的兴趣,更是他生活的寄托。
无论在狱中或是当出租车司机的时候,无论是他衣食无忧还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写作都是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从不放弃。
二是乔纳森始终直面生活,顽强生活,从不向逆境低头。
有这样一个场景,寒冷的冬天,他无处安身,先是遭到往日朋友的拒绝,只得在自己的出租车内睡觉,后又在马路边的长凳上、在暖气出风口外将就,在他穷尽了各种办法实在无法抵御风寒时,他走进救助站,指望得到一张床位。
而恰巧在分配床位的窗口上,看见了儿子尼克。
乔纳森望着目瞪口呆的儿子,平静的说:“我要个房间过一夜。
”没有尴尬,没有躲避,没有掩饰,没有自卑。
父子俩有一段对话。
乔纳森问尼克:“顺便问一下,以前怎么没让我和你一起住?
”尼克:“我怕如果去救溺水的人,自己也会淹死。
”听到这话,乔纳森怒了:“溺水的人?
溺水的人?
我不是溺水的人!
我是顽强的人,是大师。
我在外面死不了。
我不像你多愁善感的妈妈,我是顽强的人!
知道吗?
你很幸运是我的儿子,所以你也顽强。
你不是我,尼克·弗林,我赦免你。
我创造了你,可你不是我。
”这些话,即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儿子的鞭策。
看到这里,我们怎能不对乔纳森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感到由衷的敬佩呢?
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是他们父子二人的情感。
对于亲情,东西方的观念略有不同。
东方所要考虑的是孝道、责任和感情,而西方只是责任和感情。
在咱们这里有一首古代歌谣讽刺那些假孝顺:“举孝廉,父别居”。
这是东方人所认为的大逆不道的作为。
在西方则没有这样的概念。
尤其在尼克这里,他和父亲十八年未见,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也只是在想像中在和父亲互相传球。
然而当他真的见到父亲时,乔纳森对于尼克,也只是一个陌生人,彼此之间除了血缘,再无其它关系。
不要说孝道,即便是责任也是可有可无的。
那么“父别居”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可是,亲情作为人类情感中的一种,就不一样了。
它可以深深的埋在心底,不需要用任何行动来体现。
可是当这种感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所有的关爱、体贴、行为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了。
“慈母手中线”是因为有了“意恐迟迟归”的那份惦念。
在影片中,我们更是可以逐步领略到他们父子之间那种亲情的发展和成熟。
尼克看着父亲的背影在寒风中渐渐远去,乔纳森在儿子的诗歌朗诵会上凝眉闭目侧耳聆听。
都在表达着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
再看看咱们这里的这些年中,别说亲情了,起码的孝道和责任早已荡然无存。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亲情更是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了。
不说了,说起来太恶心。
好在我自己和亲人之间,还保留着那份情感,令我愈加珍惜,也让我暗自得意。
德尼罗饰演父亲乔纳森。
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角色。
德尼罗演起来却游刃有余,荒唐中的理智,潦倒中的自尊,吹嘘后的无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分寸把握的非常好。
整个影片的情节和结构同样非常出色。
只是没有警匪片和动作片那么热闹。
本人评分:8.0。
罗伯特·德·尼罗和朱丽安·摩尔,这个阵容不错!
乔纳森·弗林,一个曾著出小说《一个伟大的故事家》的著名作家,却在多年来一直在命运和看似凌乱的生活中寻找和定义自我。
自从与妻儿的不告而别之后,乔纳森就过上了独自一人的落魄生活,尽管他时不常的会给儿子尼克寄上一封只言片语的信件,但他却始终在儿子最需要他的成长岁月里保持着缺席状态。
什么都没有,这是抄歌词。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And twenty ways to knowWho will wear,Who will wearThe hat.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The best of all I hope.Enjoy the ride, the medicine show.And thems the breaks for we designer fakes.We need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meets the eye.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The faithful and the low.The best of starts, the broken heart, the stone.There are twenty years the go,The punch drunk and the blow.The worst of starts, the mercy part, the phone.And thems the breaks for we designer fakes.We need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meets the eye.And thems the breaks for we designer fakes.But it's you I take 'cause your the truth not I.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A golden age I know.But all will pass, will end to fast, you know.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And many friends I hope.Though some may hold the rose some hold the rope.And that's the end and that's the start of it.That's the whole and that's the part of it.That's the high and that's the heart of it.That's the long and that's the short of it.That's the best and that's the test in it.That's the doubt, the doubt,The trust in it.That's the sight and that's the sound of it.That's the gift and that's the trick in it.You're the truth not I.
Nick最想摆脱的就是父亲的阴影,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疯疯癫癫、一事无成只活在自我安慰和幻想中的假作家。
女友提分手的时候,他冲她喊“I am not my father”。
可是血缘关系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即使消失了18年,唯一的维系只有那100来封重复声明作家理想的信件,父子俩仍然有着许多承袭的相似点:热爱写作、理想主义、敏感自负、徘徊于沉沦的边界。
去收容所面试时,他甚至毫无意识地脱口而出父亲那句挂在嘴边的“我们来世上就是为了帮助别人”。
亲情是世间唯一一种不可选择的情感,随机分配、不能退换,好的亲情是铠甲,是灯塔,是你成长的肥沃土壤,而糟糕的亲人则是魔鬼,是梦魇,是拖着你一起下沉的drowning man。
不能绝交、不能分手,即使老死不相往来也终有风险重逢于最意想不到的情境下。
相同的姓氏早已刻下了一个抹不掉的印记,套上了逃不掉的命运。
他竭力想要与父亲划清界限,因为他在父亲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全部弱点,父亲照妖镜式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
我最赞同疯癫老弗林的一句话是他解释Nick母亲自杀原因时所说的,人们自杀是因为不再喜欢自己了,是因为selfhatred。
不知面对父亲时Nick是否会泛起这种自我厌恶。
大部分人看这个电影都会被唤起文学青年们当年一腔热血终沦为平庸的心酸感慨,而我这个已然没有热血抱负的平庸青年最大的感触竟是这种“我不想成为你却终成为你”的父子关系。
我爸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曾经写过小说,给我起了作家的名字,带我学琴听欧美歌曲看电影开车自驾游,他一手为我培养了我目前所有的兴趣点,在我一边成长一边将他视为人生目标的时候突然离我而去,在我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建立完善三观的时候就为我展现了一个懦弱男人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
于是我发誓不要成为他这样的人,可是跟Nick一样,我也走入了这样的怪圈,我发现自己身上在承袭我爸为我培养的兴趣点的时候,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他糟糕的不切实际、懦弱无担当、不愿付出的享乐主义。
所以我厌恶他,也厌恶我自己。
电影的光明结局中尽管Nick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弗林”,可他终究替父亲完成了文学梦,即使没法比肩马克吐温,可终究能让他们的故事成为铅字被传阅,在大荧幕上唤起我们这些真正小人物的共鸣。
可是现实生活中,罕有这样喜闻乐见的twist和梦想成真的时刻,我们只能在难逃的宿命论里不停地麻醉自己“I AM NOT MY FATHER”。
PS:再次表白保罗达诺,他的气质有毒,看过会上瘾。
试想一下,你跟着艰辛的单身妈妈长大,你一成年她便自杀(还跟你有关),你不知道爸爸的样子,却继承了他的写作爱好和天赋,你缺乏父亲榜样,有些懦弱,对维持长久的感情关系和职业选择感觉迷茫又随遇而安,失业又劈腿,被前女友赶出她的公寓,无奈之中,你去收容所打工,然后进来一个酗酒、暴躁、吹牛逼、四处惹麻烦的邋遢流浪汉,但他是你爸爸,还当着你所有同事及全体流浪汉的面大声嚷嚷“你就是我,我创造了你”——你该如何是好?
你会不会像尼克•弗林那样喝得酩酊大醉、吸毒沉沦?
是的,别怪尼克自暴自弃,做个叫弗林的人是艰难的,无论是父亲乔纳森,还是儿子尼克,虽然他们都是混蛋,也都梦想成为小说家和诗人。
人的信仰是十字架,让你的生命充盈,满怀希望,也让你背上难以承载的重负,梦想亦然。
乔纳森一生都在撒谎,自我催眠成他想象中那个与马克吐温、塞林格比肩的作家,在自吹自擂中掩饰他破碎的自尊心、失败的人生甚至对妻儿的愧疚,但他确实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作家:随时体验生活,把一切当成素材;生来帮助他人的信念;随时练笔;透视人性的毒眼;忍受孤独;对天赋自信;坚强勇敢;甚至放荡不羁又悬崖勒马的生活方式——天才和疯子的区别是,天才会去工作。
无论是伴随成长的书信还是后来的交往,客观上,尼克学到了这些,他成为诗人、出版诗集并教书育人也绝非偶然——我们也能从尼克写的收容所夜班记录中看出他天生自带文学敏感,女友偶然读到的他写的诗句,纯洁稚嫩,却有独特的风格和乐感。
本片基本是父亲和儿子自传式双线视角,而他们的往事,是通过插叙镜头和暗示让观众慢慢发现的,这种悬念设置很吸引人,也使人被人物内心的痛苦抓住:父子初遇,尼克以为父亲有枪,表示反感,原来尼克妈妈是开枪自杀的;尼克对写作一事纠结,原来她是发现他写的小说草稿之后决定自杀的;他妈妈出场不多,但明显对他爸爸又爱又恨,还有对其文学追求的不接受甚至轻蔑,也许是因为了解他的性格、处境和天赋;乔纳森说了一辈子的他的杰作《纽扣侠》,原来真的存在,只是散乱、不连贯,他唯一完整的杰作只有儿子尼克。
片方焦点影业出品过很多优质文艺、独立电影,最著名的是李安电影,讨论两代人关系,寻找自我,也是李安的常见题材,尤其结尾乔纳森抱着尼克女儿时,父子俩含义丰富的眼神交流,很像李安对《饮食男女》等片的结尾处理。
亮点:三位主演罗伯特•德尼罗、保罗•达诺、朱莉•安摩尔的表演,细腻生动;整个故事涉及美国赤贫者的街头生活,真实自然;介绍尼克妈妈的各种男友陪尼克玩棒球那段剪辑;配乐很清新,温暖。
你还可以看:同导演的《关于一个男孩》,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此外登载于《环球荧幕》10月号。
登时有删减。
名字是编辑取的,我忘记取名字了。。。
觉得又看了一遍[天伦之旅]……
Life is gathering material.
Paul Dano真是个怪咖啊,总接这种怪咖电影,不过演得都很不错,爱他。= ̄ω ̄=
太松散 两头都没讲好
过于寡淡
说实话 挺没劲
恨不得打负分,真是很久没看到这么。。。难看的。。。东西了,真正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果不是跟朋友一起看必不可能坚持完这一百个分钟,度秒如年,比昨天看的2001太空漫游还漫长。人物行为毫无逻辑,心理描写为负,情感一塌糊涂,最重要的:不知道这个导演是怎么做到把保罗达诺跟老罗这两个本该碰撞出顶级火花的演员的对手戏拍成这样的,看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甚至有点。全片唯一可取之处:00:48:40那里罗的70s(80s?)老照片,看得两个人都倒吸一口气,又梦回Travis了,搞笑的是这部罗的人设还真就是小崔老年版,...算了不愿多想!2/10
6颗星
无聊的电影,没有新意,老的为老不尊,小的呆呆傻傻,大结局happy ending。
根据一位诗人的回忆录改编。相当钟意此片的叙述口吻。亲子关系,身份与信仰,观察力与心魔,写作之路的荆棘。We all need to create the story, that will make sense of our lives, make sense of our daily tasks. Yet each night, the doubts return, howling through him.
保罗达诺已经彻底成为一部影片“boring,勿入”的标牌了
从故事到拍摄都是一种犹犹豫豫的感觉,不集中,导致最后看完毫无表情。
还好它没有拿情绪渲染做噱头,故事平淡得异常真实,父子关系里自私之心人尽皆知,编剧也没有在伦理层面大做文章,最后略显突兀的励志结局在这种自传型电影中也十分正常,更何况真实的主人公还是制作人之一。当然我们可以从片中窥探到美帝流浪者所投靠的shelter是如何运作的,这又是一大欣喜。
故事不新,但是举重若轻。
好沉重,全然像是一本非常文艺的自传体小说,结尾的转折过于突然,毫无来由地一扫阴霾,一定要扣一星。赞演技,赞台词
再次对本人认脸能力无语。。。美国往事,出租车司机,教父,,,我瞎了吧
含义很深刻,表演很扎实,演员很贴切,剧情和剪辑一塌糊涂,励志的沉闷。
当他知道图书馆的出风口这类环境的时候还不忘远离这个溺水者
You are me ... You are not me ..... Just being yourself
表示看不懂内涵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