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这个电影就如同我讨厌《伯德小姐》,还没有《伯德小姐》的摄影那么漂亮,三星太低四星太高所以给三星。
女主太讨人厌了,一个从不考虑别人的自私鬼,或者说是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电影最开始是女主自己的旁白,于是从女主的视角观众看到的哥哥和妈妈都是故事中的“反派”,实际上电影逐渐从客观的角度深挖下去,观众逐渐发现了哥哥就是很好的人,只是好到让人嫉妒,而妈妈也只是一个遇到更年期瓶颈的普通母亲。
这电影所有的破事全是主角自己一手作的,到最后一个“对不起”就解决了,又家庭和睦幸福开心,怎么可能呢?
人不能做出一堆糟糕的选择然后管这叫生活,生活付不起这个责任。
伍迪·哈里森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演员,他独有的风格使得无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给人新奇的感觉。
再就是亚裔男配的角色真的挺好,暖心有才富二代,就是长得差了那么一点点。
海莉·斯坦菲尔德逐渐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定位,从这往后的角色几乎都是这一类青春少女,还没有之前《Begin Again》和《完美音调》里的角色有突破。
她是我的镜子,但是很可悲的是,我认为(只是我认为),到最后也没有人真正重视她,珍惜她,爱她(除了那个亚裔小奶狗),她的朋友并没有去理解和追寻她,甚至没有去示好,她彻底跟女主哥哥每天开开心心的玩,有了更棒的朋友圈,更棒的朋友们,她忘了她!!!
女主哥哥也是!
他根本不在乎她!!
一切都是女主在示好,原谅哥哥主动道歉,原谅妈妈主动道歉,原谅朋友主动示好,这部影片只是女主拼命地想跟自己和解而已!
除了她之外没人爱她!!!
除了父亲和小奶狗之外没人爱她!
重视她!
狗屁治愈!
狗屁HE!
没人愿意为她放弃一点点自己的幸福和拥有!
就像她哥哥说的!
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跟我没有关系!
一切都你自己扛吧!
自己消化!
你的样子像是有病,离我远点!
一群混蛋!!!
我更希望的结局是女主能成长,学会离开他们生活,学会独自一个人消化,学会习惯孤独,学会去爱上别的人融入别的人,而不是原谅。
我这个人就是小心眼!
我就这样,我就是受不了女主可悲的自我消化。
她只是独自理解了所有人,但到头来还是没有一个人理解她迁就她治愈她!
最近特迷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让我感觉青春是糟糕的,混乱的。
我或许在寻找它的定义,想去读懂现在的我,不是没用,反而真的发现很多跟我的相似之处。
我觉得我跟女主的相似之处是都觉得自己特成熟,像爱情来临的时候有些话,有些事你不得不做,可是做的时候感觉自己特傻x,特幼稚。
有些事情自己心里觉得幼稚的很,但是有些时候你还是要做,要装出一副我和大家都一样的感觉。
女主的不善交往,活在自己的世界都和我很像,但是我不会自以为是,不会很装,在我看来女主有些地方还是很幼稚的,但是我喜欢她厌恶所有事物的感觉。
但是我没有像女主那样敢说,也许是都在心里自己说了,我特别羡慕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的人,特别直率,甚至单纯。
背景音乐特别棒,感觉把人的情绪渲染的特别到位,开头从下车,行走的过程,到教室坐下之后的谈话,觉得特别酷,音乐感觉好像要干一件大事,感觉自己碉堡了。
影片最后女主还是改变了,可以说是成长了,懂得去考虑别人了。
很多青春片都是感觉压抑了就离开,觉得改变环境可以变得更好,然后在过程中去成长。
本片女主没有离开,还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她不断的想让自己融入,但是她方法不对,因为要先融入自己。
本片是强调个人成长的,没有太着重去用青春期的角度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本片跟女主设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所以不会出现大问题,最后感觉会有强奸威胁,但是也没有,所以主要去表现家庭之间,友情之间的矛盾。
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搞笑不治愈,没有特别的安排剧情起伏,可是电影很好看,电影做的很认真,我一个千里之外的东方文化里面长大的中年老男人,也能从17岁的美国女生的青春期困惑中感到共鸣》(*^*)青春真的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道坎,对什么都拧巴,对谁都拧巴,对自己尤其拧巴。
那种看不惯全世界,又好像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回头想想,就是自己作,自己自私、敏感,又骄傲的不得了。
这部电影译名叫做 成长边缘,名字译的真好。
全篇布局主力在讲娜丁的成长,但是我们能看出其他人的成长过程。
男主应该算是他的哥哥,这是一个让我爱的不行的角色。
他从小就很完美:热情、自信、备受欢迎,长大以后,他身高体长,面容俊美,社交上面如鱼得水。
但是实际上,他比表面的这些更加完美。
他打小就没让父母操心,父亲去世之后,年少就承担起了支持家庭的重任。
他的妈妈,有事就打电话给他;他为了守在妈妈和妹妹身边,选择了离家近的学校;为了不伤害妹妹的感情,他和克里斯汀谈恋爱都是小心翼翼的避免刺激到她。
电影开始不久,哥哥带兄弟来家里玩,大家尽兴之后就离开了,家里一片狼藉,有个傻冒哥们还在他们客厅撒了一泡尿,看着像是一个中产阶层的叛逆少年,趁着妈妈不在家,招来一堆狐朋狗友,喝酒派对。
可是不是的,狂欢之后,哥哥马上就开始动手清理,结合后面他在厨房忙活,以及他经常开车接送妹妹上学,可以看出,他在做一个男主人的事情,他也有青春,也有成长的烦恼,可是他又不同于普通男生,他早熟多了。
她的闺蜜,克里斯汀,也是女主生命中的贵人,一直都是娜丁的知心伙伴。
后来,她爱上了娜丁的哥哥,这个剧情本来可以非常狗血,可是导演没有刻意用这个制造冲突。
实际上,为了缓和娜丁的情绪,哥哥和克里斯汀都在努力安抚娜丁,比如带她去聚会,娜丁情绪失控的时候,她处理都冷静许多。
题外话,有几个镜头,她有点像龙妈啊,哈哈。
亚裔男同学欧文,虽然出境比较多,其实存在感不高。
欧文过来搭讪的时候,娜丁心情烦闷,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只是和闺蜜说他很可爱,不是那种男友的可爱,是婴儿般的可爱,显然是没有一见钟情的任何成分的。
娜丁暗恋白人男生尼克,想给他发短信又不敢,暗骂自己可悲,随手就拨打了欧文的电话,约他去游乐场,她紧盯着下课铃声,跑出去找尼克表白,只看到尼克和朋友驾车离去,照常心情烦闷,她又去找欧文了,还知道了欧文参加学生电影节。
她躺在床上想尼克,看尼克的社交网站的照片发呆,欧文打来电话她都没心情接,可是转头她又回拨给欧文,要到他的家里游泳。
在欧文家泳池里面,她可以轻松的调戏欧文,这就是男女双方,没有动心的那个总是最自在的,而先动心的那个人事事在意,句句在心。
她的老师,中年大叔的形象,演技一流,她是娜丁的老师,也是朋友,也是娜丁这个人生阶段的心理导师。
她们俩几场对手戏,都是言辞交锋比较激烈的,我真怕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暧昧出来,那真是太狗血了。
青春期的女生,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被一些中年男人吸引,觉得他们身上有成熟气质的魅力,不同于身边的青春痘男孩子。
好在他们之间一点张力也没有,老师家庭幸福,别无他想。
还有她的妈妈,并不是一个外表坚强的女人。
爸爸去世之后,家里就少了主心骨。
她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丈夫,努力尝试理解女儿却总是失败,在社交网站爱上了一个牙医,跑过去约会才知道人家是有家室的。
连她女儿娜丁都知道,她很脆弱,很绝望,很好“得手”。
她和女儿之间和解,是两个人都获得了成长,这一点,在片尾有所体现,她给女儿打电话被拒接,而后回复女儿短信的时候,前几次写了又删,都是关心式的命令话语,最后她好像想通了,给女儿更多的空间,两个人的关系无形中就缓和了。
许多年前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我往背包里放了几件衣服和几本书,准备离开学校回家过周末。
我的家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子,只有4路公交车到那里。
我所在的学校是市一中,区里的重点高级中学。
学校门口就有个公交站,等待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土里土气的乡下学生。
在等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往学校门口里望,幻想着能见到一两个认识的女同学,特别是那些住城里的,她们大多漂亮开朗大方可爱。
4路车这个时候通常都很挤,终点站是郊区镇上,坐这辆车的大多是郊区乡下人。
他们大都穿得很土,看起来都很老,说的话都是乡下的土话。
他们很喜欢说话,也很能说,因是同一个镇的缘故,很多人相互之间也大致相识。
每次我都是一个人回家,我们村就我一个人在一中念书。
同镇的学生车上往往也有些,只不过我都不认识。
潜意识里我倒希望车上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最好。
有一次,车上有一个我的小学同学,我不得不有一句没一句的和他瞎扯,实在没什么意思,眼看着还有两个站,我就找个借口下车了,然后一个人在黄昏里沿着灰尘满天的乡下公路走了半个小时的路。
当时,我的姐姐和妹妹在广东打工,我的弟弟在镇上的初中读书,他也回家了。
我的爸爸在镇上上班,家里的菜都是他下班后顺道买的。
我们村到镇上路挺远的,爸爸每天都是骑着摩托车上下班。
妈妈没有工作,她只在家里的田地上种些蔬菜打发日子。
每次回家我都会感到很无聊。
没什么朋友,整天只是看电视,听音乐。
我弟弟有台游戏机,经常会自己玩一整天。
我觉得游戏机没有意思。
那时我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看电视也没意思,看书也没意思。
很多时候,我家里都会很热闹。
家里的房子是两层的,有四个客厅,很宽敞。
进门的那个客厅通常用来打麻将,我爸妈摆上几桌麻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凑热闹。
我窝在二楼的一个客厅里看电视。
有时候饭点到了,爸爸妈妈麻将正打得兴头上顾不上,就对着二楼吼,让我做饭。
那帮看热闹的往往会哄堂大笑,好不欢乐。
我感到很憋屈,我讨厌他们,一旦有机会,我就要离开那个家,离开那个村子,永远。
好多年前的那个星期五晚上,我爸妈那天没有打麻将。
我在家里吃过晚饭后,一个人在客厅里听音乐。
我平躺在沙发上,灯都懒得打开,别安幽怨伤感的音乐充斥着整个房间。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妈妈出现在了客厅里,她对我说了些什么,我不理会她。
冷不丁的,她突然把一百块钱塞到了我的手里,说是给我做生活费的,然后离开了客厅。
往常都是我爸爸负责给我生活费的。
好多年前的那个星期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
上晚自习的时候差点迟到了,那时候迟到的后果是负责给班上打一大桶的饮用开水。
坐我前面的那个女生也差点迟到了,我们前后脚进的教室。
劫后重生的小确幸让我们都有点兴奋。
“你差点要去扛开水桶了”,我对她说。
“有你在,怕什么。
”她转过身来,脸红扑扑的,还在喘气,眼睛水汪汪的。
我突然感到莫名的幸福,心里的算盘打得哗啦啦的响:她很可爱,也很好看,可是个子太小;我个子也小,将来要是在一起了会不会孩子也是小个子;或者不想那么多,就是谈个恋爱而已,可是要怎么开始,她喜欢我吗……
这故事就和《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一样:结尾烂透了,而且总有人一枝独秀地喜欢在剧中表现为完全不值得爱的女主。
当然,肯定有人会讲爱不是算计你这是在异化人的感情巴拉巴拉,但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呢,就像购物狂最终嫁给了富豪公子,娜丁的追求者,富二代亚裔小哥有钱有颜有才华,唯一的damaged设定就是是个亚裔——我猜编剧一定是觉得这样的设定很巧妙吧,既让人觉得女主是对生活妥协认怂和解——不然怎么找了nerd亚裔男朋友呢——又让人觉得女主得到了happyending——有了男朋友,男朋友还有钱,男朋友还爱她。
所以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们你们现在feelshit天天被人欺负孤立没有朋友所有人都觉得你weird&pathetic但你之后肯定会融入小圈子变得和其他人一样love small talks&social activities?
连女主娜丁的理想都是典型的美国socialkind,想像哥哥一样受欢迎,想被注意到,不喜欢剪的男孩发型,想看起来美丽漂亮巴拉巴拉拜托,我还以为自由民主的美国应该是那种认同所有人生活方式的地方,结果青春片里还是一股资本主义铜臭味儿现实生活中娜丁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过得这么好。
从小经受校园暴力,小孩子向她辱骂各种词汇,无聊的时候也没人来找她,只能拿东西打网球架子消磨时间,那个时候她内心就积攒了足够的愤怒和迷茫。
母亲自私自我拒绝理解拒绝共情,脆弱的心理年龄比娜丁的实际年龄还小。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娜丁上了车,母亲问她,派对怎么样,娜丁说,糟透了。
她刚准备吐槽,母亲就打断了她,喋喋不休她今晚date的牙医居然有老婆。
当时很注意看了娜丁的神情,她闭了闭眼睛,看向窗外,很熟练地问出了那句话——“what happened”。
一个本应该扮演陪伴者和心理疏导者的母亲,自己居然拒绝承担责任,满脑子都是自己怎样怎样——焦虑症典型。
娜丁小时候受校园暴力,没有跟她说过吗?
看爸爸教她往那些小孩子书包里放屁就能看出来,她肯定说过。
但与父亲相比,这位母亲做了什么呢?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打一顿就好了。
孩子不下车怎么办,揪下去就好了。
孩子发疯崩溃怎么办?
比她先崩溃,指责她“drive you crazy”就好了。
娜丁妈妈根本不知道怎么体贴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有人说她重男轻女——我看未必,哥哥达里安和妹妹娜丁如果对调,妹妹变成人见人爱的万人迷,哥哥成为所有人都讨厌的怪胎,那母亲对待他们的态度肯定一百八十度天地转,因为她喜欢达里安只是因为他省心而且给她争面子。
还记得娜丁后来把她妈撤开走她妈说什么吗,她发了一堆短信语音,指责娜丁让她在所有同事面前丢脸。
这些人,这种人,这种家长,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件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只要它解决就行了——一切暴力方式,解决它。
孩子咬手指是因为缺少父母陪伴而焦虑——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只知道给孩子的手指里图上丹宁,孩子咬了觉得苦就不咬了,他们根本不想去缓解孩子的焦虑。
孩子听话,那再好不过了。
那就是哥哥达里安。
可是世界上有多少这样幸运的孩子呢?
从出生就完美无缺,一直受万人喜爱——而即使是这样的哥哥,最后还是因为这样的母亲被迫只能在离家近的地方读书,忍受自己必须要过早担负起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虽然值得尊敬,但,怎么能用他来当例子,苛求娜丁要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娜丁经历的是什么?
从小无处安放的焦虑,被同龄人通过各种校园暴力根植在她脑海中的自己不受欢迎的心理暗示。
唯一的好朋友被她当作是人间天使,脑子坏了太圣母了才会喜欢她,娜丁自己潜意识中就像自己酒醉后吐出的言论一样——她觉得自己如此的可悲如此的令人作呕,她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存在没有意义——母亲不喜欢自己,唯一疼爱自己的父亲早早去世——甚至是在带着自己兜风为了让自己心情好起来的时候去世的,自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重要,但她又想让自己得到爱,得到欣赏。
她是自己在跟自己作斗争 一方面觉得自己糟透了,一方面又渴望具有意义,才会愤怒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嫉妒哥哥,追求damaged的交管所少年,不停的到老师那里寻找存在感,最后因为唯一的好友和自己讨厌的人走的近而被压垮。
我只能说,心疼娜丁一样的人,因为他们肯定没有娜丁一样的结局——突然一夜之间顿悟吗?
不可能的。
这种别扭的人最终会自己折磨死自己,因为他们绝对不会屈服——他们不剩多点自尊心了,他们会誓死要保护它。
而他们不停地拿自己身上的刺扎周围的人,只能得到一个结果——在永久的严寒中被冻死。
没有人会接近它们,它们又没法一夜顿悟变成温柔和善的“成熟”的人,除了这个还有什么结局呢。
对于这一类心灵青春成长类的电影,总是很有观看的欲望,哪怕知道大概就是那么些剧情,但只是因为想要看到另一个自己,所以看了。
女主角从小被排挤,没有朋友,生活在光鲜亮丽的哥哥的压制下,和妈妈关系也不是很亲密,家里唯一亲密的爸爸却很早去世了,有个唯一亲密的朋友却和自己讨厌的哥哥谈起了恋爱,连老师都说 没有人喜欢自己。
我想她是孤独的,在她每一次想要去建立对人的信任,却又总是被伤害,所以她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她。
她甚至在酒后说 连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天哪,这多像那个敏感脆弱又自卑觉得自己没人爱的我啊有个稍微看对眼的男生,当他想和自己have sex时,却还是下意识拒绝了,后来才发现,他并不是真的喜欢自己,而只是想have sex而已。
我能理解 她的崩溃大哭 那是一种 我原本以为我可以对一个人放开心,结果他并不是真的想用爱包围自己。
脆弱的人往往渴望爱 但当爱来临时又下意识推开 甚至发现被伤害以后 可能我们建立的世界又崩塌了。
所以到底爱还是不爱最后在和哥哥和解的那段对话,I exactly know her 她说这么多年以来 她一直有这种感觉:好像灵魂出窍 俯视自己 她讨厌自己这样 她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她不知道如何改变 她又很害怕 这种感觉阴魂不散天哪 我无法形容我有多么理解她 那些长期以来生活在沼泽里的人 其实他们未必想变成这样 只不过过去发生的一切一直牵绊着他们 他们也知道自己做错过事情 伤害过别人 可是他们 就是很难很难 变成他们想的那个样子 没有人喜欢阴暗 只不过阳光很久没照进他们心里了 我只是觉得 即使是这样 还是要让自己努力走出来啊 因为你不可以在这里越陷越深 The only one who can save you is nobody but yourself,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a positive lovely sunshine girl,you must level your best to make any change,just do it
虽然讲的是十七岁的故事,但显然对二十七岁的人来说依然有许多共鸣。
不过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区别大概在于,成年人更看重逻辑,青少年只看重感受。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片子。
它的不错在于那些恰到好处的笑点和泪点,我们对Nadine的感同身受被正好框在一个不至于太过悲伤的范围内,那些荒诞戏谑的情节和对白让我们可以随时撤回轻松的领域。
另一方面,在情绪上的饱满导致最后的HE显得有些粉饰太平。
虽然Nick是个渣男,但是毫无疑问Nadine对他的喜欢也是十分真挚的,她死皮赖脸地想要加他脸书,搭讪时地手足无措,以及那段及甜蜜又疯狂的告白,全都显示出一种无可就药的痴迷。
对比而言,Erwin简直就是备胎一样的存在,虽然他是高富帅一样的配置,按理说,正常人都应该选他而不是Nick。
但老实说,我不觉得仅仅因为Nadine意识到Erwin有多好,就可以喜欢上他,或者说,不可能产生和对Nick一样强烈的情感。
不过仔细想想,这段感情线的作用大概是用来说明Nadine讲洗心革面重新开始,而不是起到影响人物转变的关键作用。
然而最后一幕场景眼熟的有点可怕,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Darian和Krista,让我不禁觉得很悲哀,这两个姑娘活了十多年一直都在社交圈的底层,最后成功翻身都是靠找到了人生赢家一样的男朋友。
白莲花一样的Krista在电影里也是迷一样的存在,明明人甜心善,结果十多年来只能和女主混;作为多年的闺蜜,但撕逼以后似乎也不是很担心女主角的死活,相比而言,亲哥还是不一样的,嘴上嫌弃,该管还是要管,可能Krista的存在只是为了展开剧情,这样想想似乎也合理了。
现实生活中的话,大概是不会用这种只为触发剧情的side characters,所以Nadine还会继续丧下去,不是特别糟糕的,但是还是会继续丧下去。
电影其实一般,尤其结尾,皆大欢喜的话,总让人少了些思考。
我只是觉得在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隐藏的比较好。
而这个时候,表现出自己真实情绪的人就显的很像个异类。
就像很多评论说的,女主没长大、幼稚、以自己为中心…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成长在边缘的人那么多呢,他们单单是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吧?
回头看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大概是看起来正常,其实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不否认,因为至今我的底线也还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可以说是在尽力和别人不一样,这没什么不好的,这种较真我还乐在其中。
我们为什么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样子呢,为什么“不一样”就要接受改造、接受救赎?
好吧,不否认自己对于救赎类的故事情有独钟,但这不意味着我相信。
关于生活态度,引用下我波的话:“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按他的意思,这种逻辑是黑色幽默,而他觉得黑色幽默是自己的气质,是天生的。
你说酷不酷?
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
所有女主角跟历史老师一起的段落5星好评,所有女主角跟亚裔男生一起的段落4星好评。瞧瞧别人家的青春片,多么的真实平凡、情感入微,哪来国产青春片那么多狗血剧情。
女主真的特讨人烦,凭什么有这么好的结局!另外这不是抑郁,绝壁是躁郁症,生病就请好好听医生的话乖乖吃药,别到处招惹别人。自己生活过不好谁也怪不得,而且穿黑丝很丑。两星全给亚裔小男主,虽说他瞎了吧看上女主,但不影响他很nice。
欠揍就是。
挺有趣的一部电影,把叛逆期的那些烦心事和成长之后的改变拍得挺不错的。这次海狸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演这种不羁女也比《完美音调2》里的乖乖女更加形象许多。虽然题材是关于青少年,但是其中其实很多问题也涉及到成年以后的生活,但这时候的青少年们才开始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才是青春期。
在套路中看到了足足的诚意,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完整舒服的校园青春片面世了。虽然剧情每一步的发展都不难猜到,但17岁的迷茫悸动,叛逆无助都借由女主生动的表演跃然荧幕;特别是当看到那个完全预料之中的结局的时候,你不会心一笑都难!
可以说是很不错了 缩写了青少年的叛逆 女主演技不错 对一个新人来说是很棒了 不给四星是因为不想面对自己拥有的错误 现在还是 太傻了哈哈啊哈 第一眼看伍迪还以为是斯坦
我觉得看完后很感动,女主的演技让人很有代入感,剧情也算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了,很喜欢那个颇可爱的男老师。
两星半。一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普通人都会过的不好。女主真的很作好么!PS:愤世嫉俗的人真的很招人烦。
类似的青葱岁月我们都有过,不是么
自从壁花少年后,很久没看到这么清新的青春片了。很看好海狸。
哈哈哈,女主有神经质,演的是真好
哥哥不正常,他理性却缺乏共情,他是大众人眼中的人而不是家人。妈妈双商皆低,能活到现在多亏社会很现代化。女主角共情能力极高,但智商理性极度欠缺,和她哥哥完全相反,怪不得两者不能兼容。最后哥哥坦白了,妹妹和解了,也让妈妈开窍了。其实就是很简单,不钻牛角尖,扩宽视野,能更快乐一点。
为什么世界上就不能有一种职业是拯救丧到极致的青少年和伤心失落的小动物 想众筹给伍迪哈里森植头发
无聊,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成长如同蹲在马桶上撕不下来的厕纸,总是丧心病狂令人崩溃。面临父亲离世身患抑郁,好朋友跟完美哥哥睡在一起,你也只好拿生活悲剧当成没写完成长作业的借口。这并不是生活,真实的生活不是发一条脑残短信就能睡到暗恋对象,而是对方真的会把你当脑残。更不是暗恋你的亚裔小哥坐拥泳池别墅还痴心绝对。
女主好像脑干被挖了好智障 跟她弟睡了就睡了呗 又不是跟她爸睡
偶有亮点,整体俗套,还算可看,咕咕
挺无聊的
不服,并没有我的17岁波澜壮阔万分之一
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