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Truth,真相急先锋(台),因真相之名(港)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罗伯特·雷德福,伊丽莎白·莫斯,托弗·格雷斯,丹尼斯·奎德,布鲁斯·格林伍德,大卫·莱昂斯,约翰·本杰明·西基,瑞切尔·布莱克,斯蒂夫·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5

《真相》剧照

真相 剧照 NO.1真相 剧照 NO.2真相 剧照 NO.3真相 剧照 NO.4真相 剧照 NO.5真相 剧照 NO.6真相 剧照 NO.13真相 剧照 NO.14真相 剧照 NO.15真相 剧照 NO.16真相 剧照 NO.17真相 剧照 NO.18真相 剧照 NO.19真相 剧照 NO.20

《真相》剧情介绍

真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4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乔治·沃克·布什和约翰·福布斯·克里的角逐如火如荼。各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关于两位候选人的新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的制作人玛丽·梅普斯也希望可以报道关于大选的相关新闻。她组建了一支精英团队,其中包括著名主持人丹·拉瑟。他们在追查布什在德克萨斯州空军国民警卫队的档案时发现疑点重重,档案的部分缺失使他们怀疑布什在服役期间得到优待。为了查明真相,他们试图联系当时的军官,但毫无结果。这时,一位名为比尔的上校自称拥有布什停止飞行记录的复印件。玛丽等人围绕这份记录展开详细调查,并将此新闻公之于众。但随后,公示的证据被认为漏洞百出,比尔也反口否定记录的真实性。一时间,玛丽·梅普斯声名狼藉,整个团队不得不接受审查小组的询问。最终查明,玛丽得到的文件在真实性存在严重问题,玛丽·梅普斯被解雇,丹·拉瑟辞职,整个新闻团队被要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之后4恋爱的那点事儿爱情尤物月色真美爱闪亮爱的就是你删除历史爸爸好尴尬!影之宅其实不是我异世界一击无双姐姐卧底高中唐少女汐彦隐秘的生活戏剧性谋杀OVA逃狱9人组四大名捕斗将军风车比夜更黑我家买了动物园我的同桌是校花波斯坦妮·卡迪娜拉老道出山密战峨眉别碰我心底的小柔软运河迷踪捅马蜂窝的女孩杀死汝爱公公出宫我只梦见你

《真相》长篇影评

 1 ) 冲动并非冲动:理解你的潜意识

刚看完电影《真相》,影片里新闻工作者那种对真相的挖掘和披露的激情和执着让人感动,调查方质疑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证实证据的真实性也让人警醒,双方都是高度理性的人,大家的提问和质疑都是为了挖掘真相,这种挖掘真相的态度并没有所谓对错,即便最后新闻工作组被解雇,那也是追求真相的一部分。

因为职业的关系,除了以上整体把握,我更关注里面女主玛丽的个人成长。

作为新闻工作者,玛丽特别爱提问,因为爱提问,也爱对问题刨根问底,所以她的工作特别出色。

但是玛丽优秀的背后,却有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

玛丽从小就爱提问,可是父亲却总是打压她的提问,并且以暴打的方式。

面对父亲的暴打,玛丽从来不哭,也不会叫他停手,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受伤而感到满足,她想,总有一天自己要反击回去,可是,她从来没有。

于是,就是这样一直被打压的"提问题"和一直没有机会的"反击"的成长经历,让玛丽充满了攻击性和激情,她将这股攻击性和激情用在了新闻工作上。

她做得很好,而且还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搭档,那个搭档是个像她父亲一样年纪的主持人丹,不同的是,丹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做新闻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因为好奇心,所以同样的好奇心和爱提问题让他们情投意合,建立和维持了一种亦父女亦搭档的感情。

这个让我思考,假如痛苦是某些人成长以及变得优秀的内驱力,那么有没必要一定要消除或者消灭痛苦,追求平和的幸福呢?

广东人特别喜欢说:"做人,开心最要紧",还有人认为健康最重要,有钱最重要,爱情最重要,家庭最重要,婚姻最重要,事业最重要,等等。

到底什么最重要?

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背后也折射出各自的人生观。

在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的东西通常都不大重要,内心那股激情和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玛丽的那股激情和真相就是:她要反抗。

为了这个,她愿意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也愿意放弃一辈子的从业资格。

荣格说,人们总是受到潜意识的指引,不懂的人称其为命运。

玛丽的潜意识停留在孩童时期被父亲暴打的阶段,那个阶段她没有反抗,于是在情绪上,她就是那个被父亲爆打而愤怒异常的小女孩。

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在律师的一再提醒之下,玛丽虽然一直保持冷静理性,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无法压抑和控制自己内心那股反抗的愤怒,在即将胜利的那一瞬,她爆发了。

在调查结束之后走出大厦那一刻,律师跟她说,你最后还是无法控制啊!

玛丽说,就像大力水手一样,我就是我!

律师说,我把这个叫做忠于自我。

精神分析说,这是玛丽渴望与父亲的链接(反抗也是其中一种)所产生的那股强烈的激情摧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惜,失去丰厚的薪水,体面的工作,的确会让人觉得可惜,但是,通过反抗,玛丽内心那股痛苦得到了平息,从而脱离了父亲权威的压迫,这个又是不是另外一种成长和幸福呢?

但可能也正因为痛苦的平息,所以玛丽后来再也没有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这对于社会和历史来说,又是不是一种遗憾呢?

痛苦,优秀,幸福,平庸,可能并非你的理性可以选择的,潜意识已经为你做出了安排,你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你的潜意识。

 2 ) FEA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3 ) 女王

从开头到被调查,不明就里的我还在期待Mary能绝地反击,一贯的美国英雄梦,应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找出有力证据证实布什确实逃兵役了,一举成名,然而…… 没能严谨的证实消息来源的可靠性,是技术的漏洞,也绝对有功利的色彩,但“I am what I am”最后女王反驳的那段台词功力跟演技简直炸裂!

结尾律师说“我相信你”我心亦如是!

此生对英语最大的奢望大概就是哪天能够不带字幕听懂女王的采访,哪怕一小段也好😂

 4 ) 关于真相,暂时没有答案

电影《真相》与《聚焦》应该是15年最受瞩目的两部新闻题材电影。

一直认为新闻题材的电影是比较难拍的。

首先,电影必须终于新闻事实,所以对导演和编剧而言,对于所拍摄的个别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行严谨的收集和考察。

其次,新闻事实更多是生活化的,是平淡的。

不像虚构类或者史诗类的题材,可以通过大场面来推动情节发展,刺激观众感官。

新闻题材电影更多地是通过细节、片段,一步一步整合最后得出整个事件的真相。

而这一个过程如果放在电影里,可能会是一个冗长的桥段。

只要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所以这是非常考验整个创作团队对叙事桥段的把握能力的。

最后,就是电影的深度。

深度对于商业类电影来说也许就是“拯救世界”、“爱情至上”之类的比较简单的主题。

但对于新闻类电影题材来说,因为由于特定的新闻事件所牵扯出的经济、政治、种族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网,而注定决定了它的叙事表达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因为要拍出深度,拍出记者笔下的世间百态,所以就需要编剧和导演极具匠心的编排和架构,演员精湛演技的支撑,才能使这类型的电影在有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展示出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面;在叙事中,夹叙夹议地与观众进行探讨与交流。

由于自己是新闻专业毕业,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电影,关注度还是比较多的。

几乎大部分的新闻电影都是在探讨记者应该怎么做新闻,如何发挥记者的社会价值从而发挥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

但每一次的探讨都会让我深感新闻这个行业的不易。

在市场为导向的今天,如何在保证点击量的前提下,还能顾及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与新闻价值,真的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也许硬新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像电影《真相》里Dan 对Mary的那段感叹一样: “唐休威在1968年开始做《60分钟》时,收视率直线上升。

老天,那时候真爽!

民众真的在收看新闻,大家真的关心新闻。

我们也找得到方式呈现新闻。

Mary,当时我在场,在他们发现新闻能赚钱的时候我在场。

不久他们觉得晚间新闻需要赚钱,为什么晨间新闻不能赚更多钱呢?

采访生存比赛者比采访大屠杀的生还者更有广告赚头。

不久后,我们连自己做得新闻都不播了,因为太花钱了,我们直接花钱请别人做,然后照稿念,做做样子就好了。

” 现在还在做硬新闻,真正行使社会监督职责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

因为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你可能会因为做一则新闻而得罪一大批人,而这也是与市场为导向的许多媒体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作为“第四阶层”的媒体的监督职能在哪?

那份新闻人的坚守与职责在哪?

难道真的要被经济洪流和社会压力所吞没淘汰吗?

《真相》与《聚焦》这两部电影给了观众两个不同的答案。

《真相》更像是感叹,感叹新闻行业中的某些应该保存的优良传统在流失。

《聚焦》像是在证明,那份新闻人的坚守还在,对“真相”的渴望还在,那份意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还在。

但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聚焦》就《真相》而言,更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体现,所以最后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实至名归。

《聚焦》的侧重点在于一个社会事件——“神职人员虐童丑闻”,尽管在报道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但是这个新闻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一个潜伏在美国社会很多年的一个“毒瘤”。

这是一个强权机构对弱势群体的一次霸道地欺凌,而这种欺凌尽然是被这个社会所默许的,并且隐藏了这么多年,受害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

这个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就越发地反证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

《聚焦》的这篇报道不只是针对某一个阶层的某一个行为,更是在揭发一个被强权打压影响下,社会多个阶层共同出现的问题。

而且《聚焦》的记者团队是严谨地,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跟踪报道这起事件,以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了这则事件的可靠性,而这才是一个好新闻所具备的,经得起时间推敲,并能深深撼动读者的灵魂。

相比《真相》里Mary团队所报道的小布什一个避免越战的“偷懒”行为而言,前者好像更能体现新闻记者所赋予的社会职责,而后者则更像是为了“搏出位”而刻意找的话题。

后者的影响力最多可能会左右一下选民的投票结果,多了一则关于小布什的花边新闻,然后成为快餐文化很快就被忘记。

但是巧妙地就是,本来是一则可能热度几天就过去的新闻,却因为一个输入法的不严谨,而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政治立场、阴谋论、媒体职业道德讨论的大混战。

在影片最后,那个审议团的老人问Mary,她是否相信那些高官富商的小孩是通过自己的实力进入国家警卫队的时候,她的回答是“NO”也就间接地证明了这则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级偏见的,尽管它可能是事实,但是它的社会意义仅仅在于对于权利高层腐败的一次不成功地试探。

而其实,在Mary心里,也许她觉得这是一次正义地对社会不公平的一次呼喊,因为事实上就她自己的命运而言,她就是被她的父亲所不公平地对待的;而且她对一些新闻证据处理的不严谨也反映出来Mary本人对这则新闻的企图心并非在于还原事实或者反映事实,更像是对自己个人观点的论证,一个私人行为。

这其实在新闻报道上是不被提倡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新闻企图心”。

这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用来形容那些有着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对社会诸多“敏感话题”、“敏感事件”大胆追本溯源、明察暗访的行为;一方面也用来形容某些妄图通过制造或者报道“社会敏感话题”而博取眼球、提高自我知名度的部分记者们。

新闻的实质还是客观的反映事实,作为记者我们在选题上的把控要尽量还源于事件本身,而不应该过于主观地通过自我臆断来改变即成的客观事实。

但换句话说,人无完人,又有谁在取舍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客观地去判断的呢?

所以关于新闻真相的讨论还会一直继续,关于记者的报道尺度的讨论也会一直继续。

但无论如何,对曾经是新闻专业的我而言,那些在电影里叱咤风云的记者大牛们一直是自己向往的目标。

我觉得我自己总是一直站在这个行业的边缘,凭着浅薄的知识在试着深浅,总觉自己还是少了些做新闻的魄力和敏感度。

现在自己仍处在一个表达自我的阶段——写评论。

说白了,也算是另一种主观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行为吧。

 5 ) 真相

1.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总统是否服完了兵役,没人想谈这一点,人们不去讨论新闻事件的真假与否,讨论的是备忘录的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偏离新闻事实的真相。

质疑记者的政治倾向、客观性、基本人格,真相迷失在混乱中,人们想不出最初的问题是什么,而只是尖叫和呐喊。

2.职业新闻人该做的是揭露新闻真相,而不是衡量新闻背后的商业利益和价值。

敬畏职业,也敬畏真相。

真相 (2015)7.72015 / 美国 澳大利亚 / 剧情 传记 / 詹姆斯·范德比尔特 / 凯特·布兰切特 罗伯特·雷德福

 6 ) 洗脑或courage——Truth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7 ) DO YOU THINK SO?

影片的讽刺无处不在女主一度沉沦不愿意配合内部调查。

丈夫要求她fight, “Yes,the system is rigged but you have to fight, you have make your case...” 于是她振作起来开始应对。

然而内部调查的结果并不重要,没政治倾向的结论也并不影响女主被解雇和其他相关人员被劝退。

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得出女主没有政治倾向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什么都不是。

借主演们的台词,影片直接嘲讽其他电视台报道他们的新闻,而不自己去挖掘新闻。

同时借由线人的妻子的台词,也讽刺了女主为电视台的压力下为了保全自己,没有信守承诺,保护自己的线人。

而关于报道故事的真相,女主最后的呈现慷慨激昂,她相信她的故事是真的。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她需要去证实这个故事,每一条消息来源,和每一个线索。

the burdens of prove is on her. 而她没有做到。

内部调查的人问她,你认为有没有可能性仅仅只是可能性,一些privileged 的年轻人进是因为自己优秀而进去了国民警卫队呢?

女主沉吟半晌,说, no sir, I don’t think so.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问问大家,DO U THINK SO?

 8 ) .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9 ) 孤勇者

我们渴求真相,但真相往往被层层迷雾掩盖。

真相是什么?

谁去寻找真相?

为了谁寻找真相?

探寻真相的征途,远比想象中荆棘丛生。

记者们面对黑暗势力的围追堵截,摔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他们如此奋不顾身,所求的究竟是什么?

这样沉重的付出,真的值得吗?

长此以往最终会将我们的社会推向怎样的境地?

又是谁的权益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害?

影片中,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主,气场强大且锋芒毕露。

她将调查记者所独有的犀利睿智演绎得入木三分,她的表演自然流畅,让观众仿若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完全沉浸在她所塑造的角色情绪中,随其悲喜,感其哀乐。

在团队追寻真相的艰难历程中,导演并未采用直白展现幕后黑手赤裸裸的交易和阴谋,或是真刀真枪血腥冲突的常规手法。

而是凭借主角们的台词和情绪变化,侧面烘托出重重阻碍,感受记者们面临的对手是一座难以撼动的巍峨高山。

他们就像渺小的蚍蜉,却怀揣着撼动大树的勇气,这样的勇气与担当,值得我们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敬意,也值得社会给予最周全的保护。

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真相,更是我们了解世界、判断是非的基石,是我们得以生活在一个相对真实、公正世界里的希望之光。

 10 ) 对Truth的一些发散思考

关于互联网的记忆。

有时候人们会说互联网没有记忆,找到一个新的攻击和争论点,就会遗忘即使是刚刚或一同发生的,引起这个新争论的来源。

出发点被遗忘,只剩大声叫嚷后的喧嚣。

但有时候人们又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n年前的言论也能被扒出来,晾在无一死角的空地任人鞭挞。

在我看来,其实互联网永远都有记忆。

那些记忆和数据漂浮在历史中,只是互联网背后的人们是否选择将它们从档案库中搜查出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重新审视它们。

关于真相。

李普曼认为真相是已被揭露的和未被揭露的总和(不是原话,详见李普曼《舆论》)。

我的理解是,真相就像广袤无垠的黑暗宇宙,只有一部分被光照亮,剩下许多部分仍然隐隐于黑暗之中。

甚至有的真相是宇宙里的黑洞,光照不进去,也不能逃脱。

光也有可能在半途反射,或折射,到达不了它想去的地方,这些全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真相。

而对于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每个人也都会带着偏见和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是一个人的文化,经历,家庭,教育,职业等多种背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人民的选择》中也证实了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政治倾向相同的报道,就是说,人们选择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而这种态度往往难以改变。

所以我认为“上帝视角”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然为什么叫“上帝”的视角,谁也不是上帝。

同时,对于常常作为“真相”代名词的“证据”,过度的苛责可能会让新闻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被找出。

就像两个人击剑,一方将另一方的武器夺走,还面不改色地说你输了,因为你没有武器。

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内部资本力量也在排挤“直话直说”的节目组,毕竟,“新闻又不赚钱”。

关于平衡报道和交叉佐证。

在另一部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有一个例子很好的做到了平衡报道,并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出现穆斯林制造爆炸案的新闻时,还有一个新闻是穆斯林报警救了人们。

提出同时播放两条新闻的Maggie说“If the religion of the bomber is important, then so's the religion of the guy who saved everyone's life.(如果爆炸者的宗教信仰很重要,那么救了大家性命的人的宗教信仰同样很重要)”类似的交叉佐证也就是听取多方声音,不必自己做判断,全盘托出,将判断力交给读者观众。

还记得当初读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关虚假信息的论述时的震惊。

他认为出版虚假信息也不应被禁止,人们会分辨或慢慢发现信息的虚实,淘汰假的,留下真的。

现在看来虚假信息其实也禁止不了,不断出现的谣言有时还能倒逼事实真相。

并且由于真相的未知性质,所谓的“虚假”或“事实”有时也不是一锤定音的定论,而是在光照范围扩大时逐渐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关于证人和新闻来源。

我感觉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尤其当涉及利益资本和政治权力等方面,既需要保障证人的安全,又需要说明真实身份以自证报道的真实性。

虽然上校最终接受了采访,但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为何隐瞒和欺骗,让一切看起来都仿佛是他一个人的错,当初是否应该选择什么也不说?

在《新闻编辑室》中也有一集讲到在战乱国家提供新闻的记者的突然失联,好在最后他安全了。

感触很深的一幕是大学教授回到新闻学院课堂上时,黑板上的“oh, you got fired”的调侃和同学们的欢呼。

她虽“败”犹荣。

新闻理想在现实面前总会不堪一击,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或继续怀有,并将代代薪火相传。

一位老师曾说当代媒体报道的三大偏好是“噬血,抗权,援弱”。

虽然可能带有批判的成分,但我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什么样的新闻具有新闻价值,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新闻。

新闻中的人,是永远需要关注的对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Truth》这样的电影,从另一个侧面,对可能别有用心的改写进行思考,提出质疑。

So "keep questioning and keep curious".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真相》短评

记者的工作和律师很像,新闻播出那刻就等于开庭。新闻报道理应谨慎客观,要建立在证人和证据的基础上。大众都是陪审团,时刻要准备好接受质疑,接受盘问和监督。如果不了解这点,不够重视这点,也就不能算是真正合格的新闻人。因此,我并不觉得玛丽是无辜的。

6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如果他们不做硬新闻,为什么要入这行”说着“fuck them all”的酷姐也会说“we will protect you”这样冠冕堂皇的话没有人在乎真相,媒体不是良心,是工具,有的人弄潮,有的人在里头浪。

9分钟前
  • 作者老是不更
  • 很差

新闻主义的死亡从stop asking questions开始。

14分钟前
  • _wish_
  • 力荐

3.5

18分钟前
  • 蜜小蜜
  • 较差

boring

22分钟前
  • 不要生气会老
  • 较差

现在的人们不喜欢一条新闻,只会去指指点点和咒骂,去质疑报道者的政治色彩,指责这是阴谋论,甚至质疑报道者的基本人性,希望真相在角力中消失。等报道的热度过去,没人记得当初的重点。为了不被消费,不随波逐流,不被媒体摆布,一切努力终于让自己陷入了随波逐流。台词太好,女王表演太好。

26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除了Cate,其他人都在神游。整体劣质版《聚焦》。

28分钟前
  • m
  • 较差

《真相》:(6.0)真实新闻题材改编,不去追寻真相,只是像个怨妇一样抱怨,水平和同期的聚焦相比高下立判。这种没定论或者你就没理的内容最好别碰,怎么也是输。几个演员发挥还好。

29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难看!

34分钟前
  • Jean Tom
  • 很差

影片立场有失偏颇

37分钟前
  • liv37
  • 较差

片中老丹说:“问问题是重要的,有些人会说这不重要,但如果你停止问问题,那就是美国人输的时候,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虚情假意,但我相信,所以我坚持。”唉,现实中却是真真假假难辨,是是非非难辨。晚了6年才看这部电影,反观这几年的美国,发现真的恰是时候啊。PS:F.E.A!!!

39分钟前
  • heima624
  • 推荐

没看过因为伊丽莎白太丑了还很多孝子说她漂亮是不是没见过b😅

44分钟前
  • 专治高分装b🐶
  • 很差

诸多感慨,新闻只是新闻,与其他无关。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真该看看本片。改编自女主原型Mary Mapes的纪实文学《Truth And Duty:The Press, The President, And The Privilege Of Power》,电影本身稍显平淡,但传递的精神却令人震撼,在追求真相的荆棘路上,真的是虽败犹荣(前提是对播出的新闻材料千万谨慎)。凯特女王的演技自然教科书级别,与之演对手戏的罗伯特·雷德福也令人难忘。主线是“小布什兵役门事件”前因后果,辅线则是新闻界传奇人物与丹·拉瑟与女主之间如父如女的关系,最后看到报道小组被解散统统被fired(连丹·拉瑟也提前退休),真是与女主一样心里五味杂陈。对于新闻工作者,质疑和发掘是天职,强权打压真相的实例常有,而对真相的不懈追求才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4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从小我们学的政治正确就是这样 你的观点对了半毛钱用都没有 只有一步步踩点才给你分 那些敢自己做判断的人 才是真勇敢

49分钟前
  • RITA
  • 推荐

可是新闻就是这样啊,不能因为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就对细节的莫名置之不理。新闻不是逻辑,是常识和事实。错了就是错了,哪怕对了99%都不行。

51分钟前
  • ArenA
  • 还行

有点太直接了 看的没什么意思 不如很多同题材的电影

56分钟前
  • 裴彬尼
  • 还行

你是因为什么进入新闻行业?好奇心。那你呢?你。剧情高潮的点不多,除了最后一段关于政治立场的阐述外,这短短的10几秒的对话,印象最为深刻!

59分钟前
  • 馬鹿野郎ぞ
  • 推荐

没看完……

1小时前
  • 不悲观
  • 较差

整体比较散不够紧凑张力也不足,尤其后半段感觉收不住。导演拍得太实在,这或许也是传记类影片不可避免的问题。大魔王台词超多,太考验台词功底,写实性的表现更突显了大魔王精彩的表演,尤其最后一场在会议室对问的戏太棒!只是电影最终留给人们思考的比较泛善可陈,或许身处新闻行业的人们更有感触。

1小时前
  • 逸宸
  • 还行

并没有超出这一类强调媒体公器和监督功能的作品的普遍水平。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