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克在拍电影前学的是哲学,他曾翻译了海德格尔的短篇著作《论证据的意义》,并为维特根斯坦撰写过文章。
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当人们专注于用日夜、钟表来度量时间时,时间本身其实已经消隐,存在便毫无意义了。
现代社会,生命与时间被捆绑在一起,生/死往往以时间为坐标,钟表时间的不可逆和等间距也强加于生命,生命觉得自己是时间(流变)维度中的某种存在。
于是打破钟表时间的格栅即是在实现生命的自由。
影片中,生命的流淌不再是线性的,它有跳跃,有分岔,也有回溯,记忆碎片、幻想场景交错出现;上亿年的进化史被浓缩在十几分钟,而孩子的成长史却有两小时。
马力克告诉我们,时间可逆,也非匀质流动,实际上是说,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浩瀚飘渺得多。
马力克还将牵挂和迷思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也是生命打破时间牢笼的方式(西美尔,《生命直观》)。
影片中,正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引出了那段“生命简史”,也正是杰克对小弟弟的牵挂将人物带入海滩相聚的场景(《细细的红线》中频繁的记忆闪回/闪前也是如此),人类记忆的复杂性就是对线性时间的否定;马力克经常将镜头对准遥不可及的天空,像是在对上帝细语,他又经常引用宗教文本,如《细细的红线》里满是《博伽梵哥》和《伊利亚特》的文本,《生命之树》则更多的引渡了《圣经》,都是要通过宗教迷思来还原生命的神秘性。
当然,我们还注意到“树”这个意向,马力克经常用仰拍镜头对准大树,也正是看重“树”对生命的象征意义。
它有分岔的枝叶、分岔的根茎,它站在地平面向上延伸,又向下探索,用它来比喻生命,生命便获得了既面向未来又回溯过去的可能,而分岔的过去和分岔的未来同样也是钟表时间所缺失的,它赋予了生命多义性,也赋予生命无限延伸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之树》最波澜壮阔的意义还是在于,它用影像让生命具备了某种超越性,让生命从时间这个相对静滞的界限中完美溢出。
1、宇宙真理是本来的存在,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宗教赋予,人人都可以寻得到。
爱都是天然的,是被造物主种植在人的基因中的。
我们本能的就会有很多爱,如流水般存在。
什么才是有意义呢?
只要投入到时光中,感知到爱,感知到自然,感知到生命,就是有意义。
人为什么总想赋予自己的行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意义,在不同的阶段随着阅历的不同,那些所谓的被赋予的意义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可笑。
若它脱离了自然,那是多么的愚蠢。
比如一味的追求比别人努力,比别人财富,掺和着原本不应存在的比较中。
好像在对宇宙说,妈妈,我好不好?
勇敢吗?
那蕴育万物的世界。
流光婉转,这部影片太美了。
2、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向真理。
就好像一首歌用不同的方式歌唱会给人以不同的视听感受但把所有的爱置于歌声中所传替出的那种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一种的,将爱付诸散发出的的就是爱。
所以为何要排斥宗教呢?
没有什么对与错。
没有非此即彼,你对我就不对。
真理不是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
它蕴藏在万物中。
3、因何会有严厉的父亲,因何充满爱心的女人会与被世俗迷惑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好像我们面临的一切难题都是对自己灵魂的考验。
母亲会因一句:“你对他唯命事从”而放弃自己的孩子任他自己去完成道路吗?
会不再爱他吗?
上苍赋予女性的温柔,无法道明她们的举动。
内心本来就是爱。
为何抱怨命运的不公呢?
“都是因果”是何时用因果来解释自己的 灵魂道路?
什么支持我相信?
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声音告诉我相信,那仅仅是我在探索的道路上一个假定成立的条件。
然而人生不是证明题。
这些都无需去辩别,无需深入追索它的道理。
真理不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的。
好像是一种意象,你体会到了,就是那样了。
感受到爱,比追问爱与恨何为世界本源这种问题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宇宙的精密存在岂是光凭逻辑能理清的呢。
所以,思考为何我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或者直接把它归于(因果),倒不如直接去用爱去感染人,唤醒人。
相信灵魂是可塑的!不然,你为何是现在这样呢?
迷途的孩子多么可怕,又多可怜。
会把蛤蟆绑在“导弹”上发射出去,会把蟋蟀倒吊在门檐。
会让弟弟将手放在枪口开枪看他反应...但你看,灵魂还是可以因为爱而变得谦逊:)因为天然的联系是父子,是兄弟。
跟随着音乐回归吧,回到爱的怀抱中。
当意识流影像不一味的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那这个影像很有可能是《生命之树》了。
受过哈佛、牛津哲学系熏陶的泰伦斯马利克用丝丝入扣的细腻图景表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玄妙与不近世事。
电影中一些表现“宇宙洪荒,人之孱弱”的画面可能在动静结合上做足了力道,可是在张弛有度上却表现的有些松散。
个人比较喜欢片中中产阶级家庭隐匿矛盾的部分:父亲的不怒自威、母亲的美丽柔韧、孩子们带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压抑、自我价值与他人期望的契合,可能这些具体的稍显故事性的细节在泰伦斯“magic hour自然光取景技法”的摄影基调里更具鲜活和“人”“影”交流性。
毕竟晦涩与宏大之物也要通过一种摄人心扉的表现力才能直达人心。
特别是涉及到“生命轨迹”这种可以囊括方方面面主题的电影,就更要取决于一些掷地有声的细节叙述。
电影色彩基调为光圈氤氲的白,这种纯净的象征性折射出生命单薄又无止境的延伸感。
配乐的声画结合在我看来可以直指今年奥斯卡最佳编曲。
《生命之树》的实验性在于:用一种精雕细琢的摄影、影像风格来点化出一种生存状态。
这种状态不好说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更重要的是,用鲜有的风格化统照出零碎主义的整体性。
标题即是Malick在这部电影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他试图通过《生命之树》进行回答的。
其实用「好人」、「坏人」来概括有点太笼统,这个电影真正想探讨的是:如果不管是以「grace」还是以「nature」去对待人生,人生都会受难,那么为什么要选择「grace」?
这里的「grace」和「nature」很难准确的用一个词概括。
「nature」的意思就是一种不被道德束缚、狗咬狗、不对别人善良、“不必去感谢谁因为他们是因为你有本事才对你好”、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正如电影中父亲教导他们要凶狠因为别人不会对你们好,也如男主Jack叛逆期时到处欺负霸凌别人甚至最后对他弟弟的手指开枪;而「grace」当然就是反面,也就是一种对生活保持感恩心态、对别人善良、恪守心中的道德与底线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正如电影中的母亲Mrs. O'Brien对她的孩子们很温柔以及男主弟弟R.L.原谅了男主对他手指开枪。
故事上来说,《生命之树》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
我先把这个故事的电影线列一下,然后再写写对电影线的各个部分的理解:——电影开头的就是一道神秘的光线在闪烁。
然后画面一切,我们来到了现实世界。
这是在美国的一个小镇,60年代后期,Mrs. O'brien的另一个儿子、Jack的兄弟R.L.死了,这让一家人都很伤心,Mrs. O'brien尤其陷入了迷茫,因为R.L.是典型的遵循「grace」的生活方式的。
如果不管是「grace」还是「nature」的生活方式最后结果都是suffering,那她选择「grace」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镜头切到一个满是摩天大楼的城市,一群鸟在空中飞舞,配合着bgm,显得美好、崇高而震撼人心;——镜头又切回来,继续讲Mr.和Mrs. O'Brien的悲伤。
接着,通过一个Mrs. O'Brien看向湖面的主观镜头(也就是湖面的画面),电影过渡到了一个展示从宇宙诞生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表面与地球生物被极大破坏的sequence;——画面一切,时间线跳跃,我们来到了一个沙洲,成年的Jack在这个荒凉的沙洲里行走。
然后他醒了,原来这是他的一场梦。
到了上班的时间,他面无表情地赶到了压抑、缺乏生气的办公室。
在眺望办公楼外的钢铁森林时,他的思绪不断飘散,我们跟随着他的思绪,看到了他思绪中的幻想,那里有各种各样的sequence,现实的、超现实的、大自然的、等等都有。
——渐渐的,他的思绪飘到了50年代,他父亲与母亲相认。
画面一转,他的母亲Mrs. O'Brien生下了他。
从这一刻开始,整个电影变成了(幼年的)他的视角。
这一段故事是关于Jack与两兄弟的童年与青春期,他们的innocence、他们的父亲母亲与他们的互动、Jack的叛逆期与R.L.的善良、他们眼中看到的肮脏黑暗的成人世界、等等。
——渐渐的,画面过渡到了60年代后期的刚刚丧子的悲伤的母亲,然后再过渡回了钢铁丛林,成年Jack结束了他的思绪。
——接着,电影又转换到了“人与自然”的部分。
这里是50亿年后的地球,太阳变成红巨星摧毁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变的荒凉而死气沉沉,太阳则变成了白矮星——镜头再一转,成年Jack又走在了那个沙洲上,但和上次空无一人不同,这次他被幼年时的他带领。
然后他去了海边、幼年的家等等地方,和幼年的他、年轻的母亲、年轻的父亲、年老的母亲、年轻的兄弟等等各种时期的家人团聚互动。
这一段很难形容,整体设计上充满了超现实主义。
——镜头转回现在的Jack。
他微笑的离开了办公大楼。
画面一切,变成电影开头的那神秘的光线,它依然闪烁。
电影结束。
理清了脉络,那么现在来解读一下电影线。
电影开始有一道神秘光线,那代表着「生命」,而周围的黑暗自然就是「宇宙/大自然」。
光线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是那么的渺小,却又是那么的闪耀。
画面一转,进入故事。
Mrs.O'brien迎来了丧子之痛,从而引到了电影想探讨的主题,即:“如果不管是以「grace」还是以「nature」去对待人生,人生都会受难,那么为什么要选择「grace」?
”电影之所以从这里开始,当然是因为想直奔主题,如果按顺叙从50年代讲起,这个故事会跑题很久。
紧接着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从宇宙诞生到小行星撞地球的整个sequence,sequence还伴随着些许来自Mrs. O'Brien的问话。
其实整个故事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两段宇宙的片段。
该怎么理解它们?
它们是故事的一部分吗?
是意识流吗?
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
这一段也纠结了我很久。
在查阅资料后,我的观点是:它们是「来自上帝的回答」。
是的,某种程度上来说,《生命之树》是一部spiritual film,一部宗教片,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奇幻片(毕竟有没有上帝还未可知)。
只有我们把那两段宇宙的片段当作来自上帝对人类的回答,我们才能非常清晰的解释这段片段在电影结构上的位置。
如果把它解释成故事的一部分,那它本身相比其他部分也太不清不楚了,不像故事,而更像是为了让观众激起一种情绪;而意识流更不可能,看这片的应该也看过不少意识流电影了,抠门自问,哪有意识流电影逻辑这么清晰这么遵循科学理论的。
如果把它看成类似于理性/杂耍蒙太奇的片段那就更扯了,你什么时候看过这么长的蒙太奇?
时间这么长蒙太奇的作用早就散掉了。
而且看成蒙太奇该如何理解Mrs.O'Brien的那个旁白?
所以,唯一的角度只可能是来自于某种存在物的回答。
而联想到Malick是个基督徒,而且他开头引用的Job的故事的形式就是上帝与Job的「对话体」,再想到圣经里上帝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玄之又玄(和片段的感觉非常相似),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得出结论:电影中两段插入的宇宙片段就是上帝对Mrs.O'Brien的疑问的回答。
那么上帝通过第一个宇宙片段表达了什么呢?
他展示了宇宙的无穷无尽以及人类的渺小短暂。
现代的人类因为科技成就,骨子里对宇宙的其他存在物都有一种优越感,导致他们无法去平和的欣赏那些东西;而随着我们逐渐被宇宙的浩瀚震惊而放下这种优越,我们开始意识到了宇宙中细微的「美」,那些水母、小溪、恐龙、细胞等等都被Malick拍的很美好。
当然,在第一次看这个片段时,我们还说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就像那种上帝与信徒的对话体文学,一开始的对话总是玄之又玄,后面才逐渐具体起来。
所以Malick把这一段放在前面,剩下的故事放在后面用来佐证这一宇宙片段的论点。
继续说电影线。
宇宙片段往后我们就来到了现在的Jack的时间线,各种办公室和钢铁森林,典型的「nature」式冷冰冰的、追逐利益的生活方式。
Jack在对现实的不满中,想起了他的幼年生活,于是观众自然而然地就被引回了50年代,Jack与两兄弟的童年,他们一开始的innocent生活、成人世界的肮脏、Mr.O'Brien被解职、Jack后来的叛逆期与R.L.的善良等等,这一段Jack和他父亲在选择了「nature」方式后都开始懊悔,开始接近「grace」的生活方式。
正如Mr. O'Brien的工厂破产后他所说:“I wanted to be loved because I was great; A big man. I'm nothing. Look at the glory around us; trees, birds. I lived in shame. I dishonored it all, and didn't notice the glory. I'm a foolish man.”这整个现代Jack和五十年代Jack的故事,其实都是对于那个宇宙片段所讲道理的例子。
即我们选「grace」和我们选「nature」虽然都会受苦,但只有「grace」能让我们充满爱,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而「nature」只会让我们不断的陷入仇恨的泥潭。
在五十年代故事后,我们又回到了现代Jack的办公楼,然后就是又一段宇宙片段接一段超现实的仿若梦境的家人团聚片段,这两段也可以视为上帝对Jack的回答。
把这两段连在一起就是:(你理解了「grace」的生活方式的的好处后),纵使是这样规模的苦难,你也依然能够快乐。
至于为什么上帝要用这些超现实片段去表达「你也依然能够快乐」的论点?
那是因为这些片段很多其实是对之前现代Jack的梦境的呼应(即第一段宇宙片段结束后接的现代Jack的那段梦境)。
所以他是在用视听化的方式说:(有了「grace」的心态后,纵使是有太阳毁灭地球这样的苦难,你的心境也能很平和,梦境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是单调的沙洲,而是幸福的团圆和美好(当然,有点夸张,但宗教嘛)。
片段结束后又返回现实的Jack,然后画面切到和开头一样的黑暗中那神秘的光芒。
很明显,这两处也是上帝说的话,当然是通过「生活再黑暗也有一线闪耀的光芒」去赞颂「grace」的生活方式了。
这些分析下来,很明显整个电影的气氛非常life-affirming。
而为了增加这种感觉,除了牛逼的bgm和那些大场面外,还有就是本身也非常life-affirming的调色(这个调色不知道怎么形容只能这样说)、逆光(让被拍摄的人或物有一种既本真又life-affirming的质感)、以及仰角(模拟孩童视角,通过降低观众姿态让观众更好的去捕捉生活细微的「美」)等等。
————————————————————写完了电影评论,最后总结一句,《生命之树》我认为完全具备成为满分电影的可能性,但是对于这个「上帝」的存在还是指代不够明显,使得很多人看的时候完全没意识到。
如果Malick能调动试听手段让人更好的意识到那些晦涩的片段是来自于上帝,也许电影会更牛逼。
Philosophie是爱智慧,因此philo是爱。
然而爱是love。
然而philo不是love。
-时间-其实这并不是如同学所说的一部文艺电影,它只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习惯,或者说是干脆放弃了通过叙事传递意念的目的。
艺术形式赋予了打破人对于时间所形成的固有概念的能力。
台词中一句呓语提到有关时间尽头的问题,同样也是我想问的问题。
如果宇宙大爆炸象征着时间的起点,时间是否有终点。
如果没有,时间便成为数学中的一条射线。
宇宙大爆炸之初混沌世界悬而未决的空寂。
虽然电影的结构仍然遵循有迹可寻,首尾呼应,主题反复提醒,随时将观众随着不断被解析的片段而打散的情绪收回,继续培养新的反应弧。
-宗教-这部电影也更新了我对宗教的看法,也许是我目前为止看的第一部令我主动思考宗教问题的电影。
原来剥离了形式外衣,而更倾向于自然本原的神性更容易令我接受,对于一个本身并无西方传统宗教意识的东方人而言。
而宇宙的共性联结起来的人性,才是沟通之本质。
丛林与石头森林的并置是cliché的符号,一个人光脚走在苍茫的沙滩上是符号,众人光脚失落走在苍茫的沙滩上是符号,重寻是符号,而如今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逢更是符号。
重叠的影像符号成为电影里的仪式。
同时证明电影去情节化的合理性——在这里形式战胜了内容。
因此死盯着支离破碎的叙事而脱离对宗教或者更高理念的解读所产生的感觉,正与脱离了文化背景而只关注一场弥撒中仪式的程序产生的“观众式”的观感如出一辙。
-爱-爱的问题被重复,因此加上"可"字,讨论的是可以爱以及被爱的能力。
当我们脱离“无意识”的童年时代而进入“有意识”的青少年及成年时代时,真正获取爱的能力便开始减少。
“有意识”意味着自己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被旁人观看着的,即便过程不是被人从头至尾地关注,事情被抽取出的片段以及结尾却总是要经过第二者及第三者的检阅。
那么这个“有意识”的“本我”的“意识”便会加入表演的成份,除了刻意成为演员的那部分人外,其余非演员的人类所做的表演都是不自觉行为。
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渡一方面体现了人性本身天然存在的表演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越来越难以获得纯粹无杂质的爱的能力的原因。
演员体现自己如火纯青功力的时刻表现在所有参与这一表演的人物,包括观众,都忘记表演这一现象的存在。
依此类推,爱的能力表现在爱的不自觉与无意识。
电影内台词在此的表现是母亲对不满严格父亲教育的大儿子说,只有真正去爱之时方可体会在爱中所能够获得的快乐的程度。
跳跃到电影之外,即元电影(meta)的层面,唯有在人生的幼儿时期,当幼儿并不知道自己是幼儿,当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将自己目光投射在其他区域的行为是“看”,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他人在观看并即将获得他人反应之时,才是充分享受无干扰自我之时。
综上,实现爱的能力之时,便是爱的次要意识消失之时。
实现自我之时,便是自我与外界消失,或是未曾建立之时。
脱离了传统的叙事结构意味着它只好脱离奥斯卡的主流而进入戛纳的选择,始终贯穿的宗教观念表明它坚持的西方文化主线,而最后说到文章开头philo和love的区别,philosophie是爱智慧,philo是爱,更多地是爱的意向,而爱是love,既然philo不是爱,如同希腊词根衍生出来的前缀不能取代现代英文的实词一样,爱的意向当然也就不是爱的本身了。
附注: philo和love的区别仅限于本文内部使用。
谢谢友邻Swift_Swirl(http://www.douban.com/people/4626101/)的提醒,在现代英语词典中,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文体上。
我雖一直認爲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裏觀看,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通過了投影儀、電視、電腦、甚至MP4等途徑看完了一部又一部電影。
對於某些不是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我可能會認爲,若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必定要再看一次。
但對於《生命之樹》,我卻認爲這是一部只適合在電影院中觀看的電影。
我無法想象對着電腦看這部電影會是什麽感覺,任何非電影院觀看的途徑都是對這部電影的一個褻瀆。
我覺得,只有在一個黑房子裏面,望着面前巨大的屏幕,安靜地面對這那些影像,細聼那些聲音,你才會進入這個電影的敍事空間,迸發出各種屬於自己的思考綫條。
觀影前受到大量聲音影響,以爲這是部敍事綫條極度散亂的電影。
但實際上,該電影的敍事雖較爲飄逸,我們不能簡單稱之爲倒敍或是順敍,但故事的綫條仍較爲單一,只要不推敲細節,理解故事完全不成問題。
事實上,在第一次觀影中,你亦沒有必要花很多精力在琢磨故事細節上,相反,只要你把握住了故事,你便可以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被導演製造出的影像和聲音感染。
你會不自覺被這些感性感官影響,從而激發出内心潛在的思考。
這類電影,可以被稱之爲感官電影。
電影關於尋找,對真理的尋找。
雖然導演是天主教徒,而電影的開篇亦是引用了《約伯記》中的一句話,但我想,這並非一部關於天主教的宗教電影。
電影中作爲分節出現的那團無法言表如幻如電的光,以及戲中大量出現的太陽鏡頭,都並非單一地表示上帝或者耶穌,而是象徵了這個大世界這個宇宙的一個未知真理。
一個需要被尋找的真理。
而攝影中大量運用的如風般急速推鏡頭,亦是追尋這個過程的象徵。
真理的尋找,這本是件極度朦朧極難觸摸的東西,而感官的強烈感受迸發出的個人内心思考,亦並非說要做到便能做到。
但本片最出彩之處,便是使有效地通過神乎其技的剪輯敍事編排,把這種尋找真理之光的主題展現給觀衆,並成功把觀衆帶入一個導演設置的思考空間。
故事一開始便敍述了死亡,然後迅速跳到數十年后,當年的小童現在長大成人,離開壓抑的城市到大自然進行一種屬於他自己的尋找。
此時,電影開始出現了很多看上去與電影故事完全無關的鏡頭:宇宙誕生、火山爆發、生命出現。
這是一系列華麗的鏡頭是電影極爲重要的鏡頭,正是這些鏡頭,把觀衆引進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空間,但若非此前的剪接編排,在你腦海中种入了思考的種子,這些鏡頭便會變得突兀無比。
無論你對生命是否敏感,你看到死亡后,必定會想,生命爲何這麽脆弱。
無論你對存在是否敏感,看到壓抑的城市和廣闊的自然,你必定會感嘆世界的廣闊。
正是由於這些鋪墊,讓你看到之後那系列看似與電影無關的鏡頭后,才能不僅僅停止在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神奇,而是會開始深入地對這個世界進行的廣闊思考。
我從哪裏來?
我是誰?
我去往哪裏?
此後,你的思考已被激發,再看回主角童年時的故事,每一件小事,都能把你帶進了各種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甚至仍未經歷的追尋思考過程。
電影可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關於電影最後廣闊城市鏡頭的意義等亮點在此亦不贅述,對於這種電影,只看一次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電影的初體驗,下等好電影,會滿足你的感官刺激;中等好電影,讓你找到你内心的共鳴;上等好電影,激發你最深沉的内在思考。
我相信《生命之樹》會是你的上等好電影。
涕泗横流地看完《生命之树》,晚上躺在床上,身体还一直发抖。
今晨醒来,许多镜头在脑中穿插交错,挥之不去。
这部电影几乎点中了我全部的穴位:宇宙、音乐、生死。
对给予我强烈震撼的作品,我都无法评论,我无法站在它们之外,而只能近乎感恩地写下零星的感触。
导演本人一向拒绝在媒体露面,也从不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说明,但我相信自己得到了他所希望传达的信息,这信息本毫不晦涩,却似乎由于时代与文化的限制变得难以到达人心。
Terrance Malick是Stanley Cavell的学生,但这部影片并不像许多影评提到的,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它并非哲学,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它更接近于舞蹈者用身体思考,画家用画笔思考,它不是dialectic的,不是logos世界里的。
这是睁开眼去看,是开敞内心去凝视去倾听,是对于“世界存在”的惊奇与接受,是对于“世界怎样”的不解和理解,而所有这些,都是一个过程,一个生命过程。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microcosmos,只不过很多还在沉睡,而这里,是一个醒来的过程。
从哈佛本科毕业后,Malick获得Rhodes Scholarship前往牛津学习哲学,但中途退学,也许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走的道路。
看了这部影片,不难理解他的选择,一个宗教的或艺术的历程不是一个哲学的历程,有时它们可以合一,但Malick的性情显然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路数并不合拍,精神的(spiritual)不等同于智性的(intellectual),他要的是前者。
在他的镜头下,自然界的万物都联系着生命历程,而不是冷冰冰的客体。
相应的,这是一部绝少依赖语言的电影,影像与音响都极其强大,而旁白几乎无关紧要。
事实上,由于片中人物口音有点重,声音又低沉,充满着耳语、内心的喁喁独白 … 并时常衬着背景声音,有很多我都没听清。
艾小柯抱怨这些旁白太过直白,失之做作,是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而画蛇添足,我并不这样看。
直白恰是因抛弃了做作,这是一个人内心的直接呼唤,不必遮掩,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更高的being那里,一切都是已知的,这里只是坦白地呈现而已。
导演显然深谙音乐,并冒天下之大不韪,几乎超过一半时间的画面充斥着声音。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过度地使用了音乐,(比如九只苍蝇撞墙就嫌配乐糟糕,BTW,他对摄影机作为“灵魂”的讲解非常精妙)。
但在我看来这也并非过度,因为内心的世界经常就是充斥着声音的。
不少影评提到圣乐,其实许多并非圣乐,所引的莫扎特、雷斯皮基、马勒、斯美塔那的音乐,以及巴赫的平均律,均非圣乐,有些还相当世俗。
但所有的音乐都被安置在合适的场景,我印象深的有一个是《伏尔塔瓦河》主题出现前的木管前奏,那是河水的波浪,而镜头中是母亲和孩子的嬉戏,令人晕眩的旋转,这是只有回忆中才会出现的组合,只有回忆中那音乐的起伏和晕眩才会(且很容易)附着于这个场景,(回忆本身也带有一种晕眩)。
在每个人的真实生活中,有多少次听到某段音乐,某个逝去的瞬间会浮现脑中?
——那契合在场景真实发生的时刻并不存在,是回忆赋予了场景更多的意义,并赋予它们某种联系,正如音乐本身从无序存在的音符中凭空组合出某种意义。
感动我的还有一个时不时出现单频背景噪音,好像机器出故障了一样,那是某种切断,意义的突然丧失,而人突然意识到此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都仅是某种表象,那噪音将人从一个有序的表象世界切换到另一个混沌世界或一个完全的空白。
不少人对影片头半段的“国家地理画面”有意见,认为是某种做作,而且可能做作完了还不够给劲。
与我同看电影的人在十分多钟的时候评论:虽然很好看,可是这电影是想干嘛呢?
有什么必要呢?
我说:别急着想情节要怎么发展,想想她死了孩子,她很绝望,她怎么办呢?
然后你就仅仅看这些natural wonders,就好了。
几乎每隔一周,我都要去本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都会坐在天文馆里看一部有关宇宙繁星的影片,由于去得太多,往往一部片子重复看很多遍。
可是仍旧,几乎每次,我都被敬畏与震撼掌握,好几次甚至眼眶湿润。
那个时刻是无我的,人类的渺小、更不必说个人的渺小,此时都不是悲剧,而是正大庄严的整体的一部分,此刻你只看到那正大庄严的整体,心中升起崇高与无畏。
走出天文馆,继续看各种远古生物的化石,看地壳运动、大陆漂移的历史,岩层的堆积,物种的演化,生命逐渐登上舞台,而物种又是如此繁茂,从无穷大到无穷小,如此无尽的可能,心中无法不深怀感动,而个人命运则变得无足挂怀。
所以对于我,当一个母亲死了孩子,这是最自然不过的追寻,(甚至是唯一可能的拯救),甚至不必是一个基督徒,也能领会到那种宗教性的情感——这是爱因斯坦经常提及的那种敬畏。
于是有《约伯书》的引用,于是个人生命之如草芥(当然不是指个人在他人强权下命如草芥),人之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在某种grace下活着,并非什么值得哀叹之事,反而可以说是应当感恩的。
而哪怕在星云、星体演化、火山爆发这样暴烈的自然力前,仍有某种慈悲,比如河边那两只恐龙,较为强大的一只踩到另一只头上,它犹豫了一下,看着地上的小恐龙,然后慢慢地将爪子移开,走了。
你不知道是什么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这慈悲,你知道自然界总体并不慈悲,但仅仅这一际遇本身,仅仅能够活一遭,生命能像花儿开放一次,在多少残酷之上,仍有令人心颤的美,便已是怎样的幸运。
不,这些和生活的联系并不是“硬性”的,更不是被导演“推出”的,这些本身就实实在在包含着生命的意义——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遗失的东西——我们恰恰是要旅行到远方,才能找到就在身边的东西。
影片的影像无比强大,那些感动我的片段多得难以列举,诸如颠倒的影子与身体,孩子从倾斜的房屋中游出,(想象中的人)在zion峡谷的狭缝中上升,初生婴儿的小脚和低垂的头,弟弟挥起木板但并没有打哥哥而是摇头笑笑,(回想大恐龙将脚爪从小恐龙头上移开),沉浸于演奏巴赫的父亲(也许更是音乐的力量),死亡面具的沉落... 当然也包括被九只苍蝇撞墙所精确分析的镜头朝千斤顶手柄的那个突然缩进。
影片接近结尾,成年主人公在亚利桑那的荒野绝壁间追赶着少年的自己,他追到海滩,人群慢慢聚拢,是家人、邻居和发小。
主人公赶上自己的父母,和他们拥抱,死去的弟弟回来了,还是那个孩子,他是那么温和,微笑着,母亲找回失去的孩子——生者与死者重逢,死亡的黑色面具脱落了,沉入水底。
(我想到塔可夫斯基《镜子》的结尾,将死的主人公回到童年,重新牵着母亲的手,在麦田里穿梭。
)母亲终于得到了安慰,她轻轻地重复:我把他交给你,我把他交给你——而这正是对约伯书的回响。
Brad Pitt在戛纳电影节上说: “It’s a leap of faith. But that’s the point.” 正是这样,对这部影片的各种评价都可以理解,信仰不能强求。
我只想说,这不必是基督教信仰。
这并不是一部“深刻”的电影,它极其简单,没什么智性的内容,如果你正好站在那个触发点上,一切都是明了的。
它只是轻轻念出那个最简单的、但往往被滥用、从而时常失去意义的词——爱。
这是非常直白的一个词,且本来就在那儿,而当它被念出,仍冒着被误解为矫情、甚至恶俗的危险。
(宗教的俗套本身就既是俗套也是朴实的真理。
)但也许在某个意义上,这最简单的也正是最深刻的,一切生命与信仰皆源于此。
我要鼓足勇气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好不容易写一篇影评。
电影用圣经开头,点明了一个宗教性极强的片子。
神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万物,你我由此为生,神是人类的父亲。
电影在微观一面表现的一家人,可以说是暗喻神(父亲)与子(人类)的关系。
里面为什么要有三个儿子?
因为亚当与夏娃,也就是人类的始祖,所生的正是三个儿子:Cain, Abel,Seth。
这三个儿子从圣经角度来说才是真正人类的开始,因为亚当由上帝聚精炼一体造出来,而夏娃被造于亚当的肋骨,只有Cain,Abel,和Seth是真正人类母体孕育出来的。
大儿子Cain,在人类史意义上,尤其至关重大。
在电影里面,父亲是个严厉却不失慈爱的人,也许他强制得太过了分,惩罚得太过了分,年轻的儿子很难理解,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与怨恨。
父亲(神)啊,你都不做好事,为什么我应该要做好人?
Cain像极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当年有胆子偷吃禁果,Cain也有胆子杀了他弟弟。
在影片里面,母亲因为小儿子的死而悲痛欲绝。
在大儿子成年后的当代,人们基本上已经忽略了神的存在,而被彼此的贪婪所迷惑。
是不是因为神已经忘了我们?
很喜欢电影里面母亲说的的一句话:Love,or your life flashes away。
电影自始至终温柔宽容的基调,似风似水的主观视角,让人不由跳出肉体的躯壳去感受神,感受宇宙,感受一切生死悲喜都是多么自然多么微不足道。
毕竟,宇宙源自于大爆炸,而大爆炸总有一个起源,那就是神最伟大的存在。
地球总有终结,生命更当总有终结,不管你愿不愿意。
在浩瀚美丽的宇宙力量下,神的大手笔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
在电影最后人类几乎是对神的恳求与呼唤:Keep us,guide us,to the end of time。
然后就是结束语了,这句话的意思我至今还在想。
它说Follow me,I give him to you. I give you my son。
原型当然来自救世主耶稣的生世,但我不知道在当今人类死亡,在另一个宇宙又重新开始的时候,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另,结尾抄《2001太空漫游》也抄得太像了。
生命之树,上千年来几乎所有古文化与宗教里都崇仰万分的生命之源,及青春不死的神物。
亚当最初受神的旨意在伊甸园里护卫生命之树,然而他却偷吃了上面的果子。
神因此将人类远远逐离生命之树,让我们至今仍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奥秘。
昏昏欲睡啊,我以为看的是纪录片类似生命起源成长之类的,导演整个卖弄,西恩潘不知所云,布拉特皮特可惜了卖力演出奶爸不好当啊
看这电影是个奇怪的过程,前半段,镜头东拉西撤,画面无病呻吟,对白不知所以,要不是皮特还有西恩潘在,我应该早退出了,总觉得到后面应该有惊喜出现。
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看。
第二部份,画面突然变的唯美起来,有如漫漫宇宙,浩瀚星空,又或者天体奇观,自然异象,整个一感觉像是探索频道,好吧,导演一定有所表示,只不过我们还没有理解进去罢了。
接下来算是进入剧情了,讲述皮特一家的故事,从小孩出身,到成长,尽管陆续还有莫明其妙的话外音传来,但总算有点“懂”进去了。
不可否认,导演在处理孩童世界的境头能力确实很容易让人引起共鸣,而且在缓缓的音乐中不时又闪回几个莫明的画面,疑问先留着,导演想说什么呢?
孩子越来越大,看得出来内心也叛逆起来了,这个小孩子演得有些邪气,总觉得会做出什么坏事来一样,不过至始止终还算规矩,总算没有被导演强势的镜头所误导,一家子在矛盾过后重新归于团结。
然后又来了,又开始把西恩潘的画面牵进来了,最后是一大家子走在海滩上,更有许多不认识的人,然后在这些个人和谐的互相安慰状或鼓励状中影片放出片尾……蛋疼,非常的蛋疼,莫明其妙的蛋疼!
我还是有些不可思议,这片子想说明什么?
导演用这些个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讲是无理取闹般的境头画面,还花了二个多小时,起用了这么大牌的布拉德皮特和西恩潘这是为了表达什么?
就算我重新再次回味一下全片,我也只能说是看明白了西恩潘就是长大的那个小孩,然后导演用一种时空交错的方式来解述小孩对父亲的理解,并同时也算是对社会的重新认识。
这样的片子和主题需要这样故表达吗?
真给人感觉是故弄玄虚!
超级郁闷。
最后,对于本片,只能说自已道行太浅,暂时还无法理解,但这样的片子我又怎么会有耐性再去看一遍?
作为风光片画面唯美而己。
如果看不懂代表的是我的肤浅的话,那么我宁愿承认肤浅也不想再浪费二个小时了。
两分全给摄影 内容太深奥 我看不懂 其实我以为我在看discovery。。。。
这就是GOD要告诉人的事情。
没看完,也不打算坚定信心再看下去了。也许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显然,这也是一部让自己无法看完的电影。所谓诗意的语言或是诗意的镜头,也同时要承担让人昏昏欲睡的效果。
看不懂
很多人说这样的诗意的画面拼在一起变成了混乱,然而导演显然并非沉浸在自我表达之中,他努力给予观众一种自内心的引导,当然,亦有个人喜爱之意在其中
做作的很,并且不知所云。。。布拉德皮特一得儿魅力都没有
傻逼电影,看到出现恐龙的时候我真心忍不下去了操
镜头真讲究,也真丰富。。。。
啥?!
摄影很美,通片镜头焦段都广于标头。其实我不断在假想,如果影像风格更Derek Jarman就好了,那样的仪式感和宗教感,就现在的表现我就觉得是悬在半空,有些尴尬。 题外话是,哈哈,他家客厅的绿墙和我家好像,但颜色更暗些也更得我心~ 大半夜的,跟段段,尤嘉,Even一起看完,人有点儿恍惚。
明白导演的意图,但不幸走岔道了,搞得不伦不类。摄影不错,音乐不错
最近看过的最让我惊奇的片子,不仅仅是风光的震撼,更用电影语言对各种感官和支离的记忆进行描摹,那种状态要想表现好太难了。叙事方式也很犀利,都是写成长都是写家庭,这片却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说明视野不是一个维度的。结尾恍了我一下,依稀觉得不应该这样结束,但说不出任何不好。这才叫看爽了~
《天堂之日》的摄影早已美到让我哑口无言, 《生命之树》又再次将我折服. 这已不是美丽一词即可形容了; 是圣洁, 犹如沐浴圣光. 马力克从来都不屑纠缠于情节和叙事, 但从他的镜头你足以读懂他所想表达的内容, 窥视到他内心的那幅画. 此片虽然颇带宗教气息, 但他本人已是仙风道骨至极.
如果只看宇宙和进化的那一段的话,可以打五星,生命的史诗
回忆把时间拉长变成电影,实则不过一支烟的时间。过了保质期的男孩独处时回想起成长时遭受的冷暴力,意识流,用光圈加强记忆闪回感,穿插漫长的生命起源图解,道不远人。母题依然是对父权的抗争与和解。会弹巴赫管风琴赋格的父亲。技术层面比起2001更像珍爱源泉。
迷幻 梦幻 MV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剧情太混乱!
跟你学的
从剧作的角度出发,这项命题难度太大了,这几乎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电影,所有的情节设置都附有寓意,童年对成年后的影响,人与自然、时间与永恒的思考,加上仪式化的华丽摄影和古典情怀的优美配乐,影片几乎将诗意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到了最后我也没看明白人与宇宙两部分有什么所谓的联系。★★★★
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伟大!
继续蛋疼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