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荐看了第一集,整体制作给人惊喜,第一集节奏稍慢,但完整地留下了伏笔。
第一集中,母亲秋红的隐忍和淡定令人毛骨悚然。
但作为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能够冷静地说出作案动机,解释作案工具,这样的表现更是令人唏嘘。
没想到在第二集中,很快出现了反转。
法医当年隐瞒的实情,老赵交易的暗号,韩家斌和梁夏的目的……故事充分印证,这趟列车上,确实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十年前的真相缓缓揭开,可同时也把人带去绝望和残酷的深渊。
当女孩走进小卖部,属于徐囡囡的梦也彻底破碎了。
随口问了问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见证过校园暴力,甚至是校园欺凌的对象。
现实令人震惊,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选择,很有可能对他人的人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中必要经历的环境。
青春期中追寻存在感和认同感而导致欺凌的事件屡屡出现,如何做到在校园中保护孩子,将是未来的学校面临的大难题。
影片中,有一个非常喜欢的细节。
教导主任不但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教唆法医不要“让死去的孩子再受到侮辱”,真实地展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案例。
然而他在得知法医被问话后,第一反应竟然是冒着大雨从车窗跳出去,绕到法医的座位处去问法医有没有说出真相。
这种自私,正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写照。
李老师将教导主任这种自私好面子又讲究等级观念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在弹幕中咬牙切齿。
非常可惜的是,李老师于今年早些时候与世长辞,未能看到《罪途》系列的上映。
衷心感谢李老师以及制作团队和演员们为揭示校园欺凌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比于第一部,第二部的节奏明显慢了,第一部的节奏偏快,以至于我们在看到影片结束的时候,几乎是没有空闲来对于剧情进行过多的思考的。
在看完第一部之后。
很多人开始细细地对应有的剧情进行了回味。
不但对于其中的细节进行了复盘。
而且对于第一部结尾处留下的悬念进行了大胆的猜测。
但是这一切到了第二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用缓慢的节奏将我们大多数人的热情降了下来。
第二部要还原的是十年前的案情,但是这一点对于观众来说可以视为是整个系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但恰恰是最精彩的部分,导演很想用一种非常严谨的逻辑进行呈现,但最终展现给观众的却不是那么的严谨。
甚至有很多的细节上的疏漏以及剧情上的拖沓。
教导主任一把年纪却要爬车窗与女白领进行对话,这是一个有来无回的细节。
如果说第三部教导主任可以在车外结束自己的一生的话,那么他在第二部爬出车外的决定则是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如果教导主任没有在车外发生意外,这一切就显得有些滑稽。
而我们从预告片来看的话,教导主任在第三部已经坐到了车里。
如果不是乘警主动开门的话,爬上一个一人多高的车窗还是很费力的。
第二个细节就是女乘务员在去男乘务员的房间里找灯的时候,给了墙上挂了的一把吉他一个特写。
这样的特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如果可以在第三部进行解答的话,那么这一个细节是可以加分的。
但是如果没有解答的话,这样的细节是不必要的。
甚至有点累赘。
如果我们在观看了第一部以及第二部之后,对于第三部就会有着很大的期待,那么一切应该有的原因和观点总是会在结尾处得以呈现。
这也就使得第三部的剧情发展以及最终的揭秘变得十分重要。
而第二部显得有些鸡肋则是在情理之中。
我们首先看到了回忆里的女白领,对于之前经手过的这个案子进行了高度还原,而这样的还原的基础则是依照第一部已经埋下的主线。
然而这个主线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女白领的水瓶上面有针孔,但是这瓶有着针孔的水却出现在了老赵的身边。
这期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曲折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
而这瓶水到底是不是最终致死老赵的凶器,这一点也只有在第三部才会有答案。
而第一部结束时候的疑点二,则是秋女士声称自己是当时的助理医师。
另一方面自己又是囡囡的亲生母亲。
而囡囡遇害的时候她却不在囡囡的身边。
这样的说辞自相矛盾。
而且并没有解释,自己对之前囡囡的死的那种愧疚。
这一切的谜底,依旧是寄托于第三部影片。
教导主任的观点就很明确了。
十年前因为怕产生负面影响过大,因此私自将整个事件压了下来。
而且将对于学校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这一切从中作梗之后,对于最为致命的证据确实绝口不提。
而这样的包庇纵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说还有一些疑虑的话,那么教导主任跟老赵之间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本片当中弱化了两个人物,一个就是囡囡当时的好友,另一个女生。
另外一个就是电商老板王超。
这两个人在这一部中的存在感明显较弱。
而且没有承担太多的故事主线。
如果在第三部的时候,进行爆发的话,那么我们一点也不会意外。
由于第一部有着太多的反转,而第二部明显在揭秘的过程中略显拖沓。
以至于我们对于第三部的结尾就多了一些期盼。
如果上述的内容都不够精彩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一种观点。
如果将列车上的人都进行率选的话,除了打酱油的乘务员之外,那么乘警本人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故事呢?
这位看上去义正词严的警官是不是真的像自己外表所描述的那样正义凌然?
研究生的故事已经充分的说明了,外表是可以对于任何人进行欺骗的。
而且在这个重启十年前的案件中,这个乘警是为什么成为了这个乘警的我们也会在第三部中有了答案。
乘警认识记者,这算是一个线索。
而且十年前的乘警应该还是一个公安系统的重要参与人员。
而现在为什么成为了一名乘警,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
而整个十年前的故事基本上东拼西凑了了一大半之后,真相即将浮出水面。
校园霸凌外加性侵,仅仅就这两个题材就足以让我们很多人都感到震惊。
是不是我们压抑了太久以至于接触到这样赤裸裸的对于真相的描述之后,反而感觉这一切不是很正常。
或者说我们已经熟悉了黑暗?
或许,在第三部中所有的问题真相大白之后,一切就都会给予我们答案。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高,电影逻辑不严谨,编辑基本常识都没有。
因为家暴离婚的徐妈因为没钱放弃了监护权把她留给家暴的爹,首先这事亲妈绝对干不出来。
而且她打工寄回家的钱可以养徐爸和徐囡囡两个人,怎么就养不起徐囡囡一个人呢?
徐囡囡长期没有人关心,被校园暴力,好不容易关心自己的亲妈给打个电话,会受了什么委屈都不说么?
而且,法医是警察啊,怎么成医院的医生了呢?
尸检报告上写:处女膜破裂(新伤),后面又说徐囡囡之前就被老赵性侵,这前后矛盾的简直不能忍啊。
全片一直用简单粗暴的惊悚画面制造惊悚,就不能好好讲故事么,老一惊一乍的。
优点只能说调色调的不错。
中国网络大电影早就同“粗制滥造”“陈腔滥调”“智商欠费”“下流低俗”紧密挂钩了。
如果说它原本距离美国网飞(Netflix)自制影剧的距离有一光年远,那么《罪途》的出现,的确让这个距离稍稍缩短了一点。
文|阿东
网大,从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和议论,最开始,大家以为中国B级片市场的大门终于开启了,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无节操、无底线的影片被下架,网大越发显得不伦不类,上,上不去,下,下不来。
“如果能做的更好,谁不想往好里做,但是条件不允许啊!
”这是很多做网络电影的业内人士都发出过的感叹。
时间紧、预算低、团队有限、回本困难,能省一分制片成本,就多一分利润,是这个行业的通病。
那么,中国网络电影市场,究竟还能不能救一下了?
由《道士出山》开启的困境中国网络电影的开端是2015年,一部叫做《道士出山》的僵尸片在网上横空出世,蹭着陈凯歌《道士下山》的热度,抓住网络用户“看字不仔细”的把柄,狠狠将他们集体抛入野蛮丛生的低劣网大市场。
畸形的商业模式奠定了中国网络电影的开端基调,它从此就是《道士降魔》《道姑下山》《道士上山又下山》的狂欢。
除了蹭热点IP和大热影人的名字,网络大电影似乎一点出路都没有。
软色情与粗糙的恐怖片,也几乎霸占了网络大电影里所有的主题。
我曾希望中国网大能像中国网剧一样从粗糙走向精致:你看,当投资成本逐渐加大,当制作团队对剧本、演员的打磨更加考究,网剧如今也不乏众人口中的香饽饽。
大IP也愿意找来了,大明星也愿意积极参演了,甚至终于也出了《白夜追凶》这样话题性的剧集。
然而“网大精品化”的概念提出至今几年,被吹嘘是“精品”的网大依然充满了尴尬与欺骗性。
爱奇艺打造了这么久,即使提倡用上付费系统,中国网络大电影的进步速度仍然慢得令人发指。
所以,请想象我是带着多么强烈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前往网络大电影《罪途》的试映会现场的。
看见新的可能性《罪途》也是一部小成本作品,全片都发生在一列火车车厢里:八个乘客陷入不明原因昏迷,其中一名乘客已经死亡,而凶手就在这列车上。
乍一看剧情介绍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挺像,让我产生这种联想的除了故事开篇,还有它选取的播放形式:3集迷你剧,多见于BBC悬疑侦探剧集。
观影前我的疑问是:这是否又是一个披着国外著名IP的蹭热度作;这是否又是一次网络大电影制作者的自嗨。
我根本不曾料到,网大,终于不再是国产可怕片,这绝对是一部国产可看片。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网络电影终于涉猎了血淋淋的现实题材。
摒弃了国产片把所有题材都拍成谈恋爱的风格,《罪途》开篇就从故事节奏、色调把握上进入悬疑路线,整个过程抽丝剥茧,一列火车、八名乘客、密闭空间、步步逼近的随机杀人案件,真相层层递进,突然又翻转陷入下一个谜团。
就算你猜到了剧情,也猜不到结果,猜到了真凶,也猜不出背后真相。
但如果只把《罪途》当做一部悬疑片,实在又低估了它,因为随着推理进展,一桩更令人痛心的事件展现出来:校园欺凌与家庭暴力。
《罪途》的可贵在于,它并没有在这个题材上浅尝辄止,仅仅打个擦边球,而是更进一步的剥开了其背后存在的,儿童性侵与恋童癖的黑暗角落。
据调查显示,2017年校园涉欺凌犯罪人数同比增长超50%,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达到2486件;中国遭遇过不同程度性侵的儿童估算有2500多万,而且,87%的性侵都是熟人作案!
观看《罪途》的过程,当我以为它已经足够痛苦黑暗,偷窥癖、性犯罪心理、斯德哥尔摩侯综合症、乌合之众又接踵而至,眼前是深陷泥潭的肮脏衍生出的更加可怖的黑暗。
《罪途》里的每个角色,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想到这一点我毛骨悚然。
踏上《罪途》的列车,其实是开启了每个人的心灵救赎之旅,如果一定要找个词形容《罪途》的观影感受,那就是“惊喜”。
一部被我看低的网络大电影,居然这样深深地触动了我。
观影结束时现场响起的数次掌声,让我瞬间看见了中国网大未来走向的全新可能性。
从《罪途》开始的征程《罪途》的出品方是北京忆光年影视公司和企鹅影视(腾讯视频)。
后者不用我多说,中国几大网生影像内容平台之一,这些年一直在设法从强敌手中突破重围。
观影前,企鹅影视的副总常斌专门做了发言,强调了几次“成本”。
他认为网大成本飙升到现在也没见什么成果,很难下定义说高成本一定能出高品质作品,反而《罪途》这种中小成本的制作成了网大中的佳作。
这刚好和近两年盛行的“网络大电影无法精品化是因为成本太小”的抱怨背道而驰,不无讽刺。
而前者忆光年影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罪途》是他们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还是一部生于环境野蛮的网大市场的影视作品。
尽管这部网大还有明显的瑕疵,制作和个别演员的表演也有不少问题,它仍然是令人惊艳的,因为它在保持娱乐与商业性的同时,兼顾了内容的社会意义。
它成了中国网络电影市场静候多时的那个引路人,或许下一个网大时代的征程就要从这里开启了。
至于制作出这样一部网络大电影的团队,我想引用同样身在试映会上的国防大学彭山老师的话:“她们再不会靠’出卖荒凉’去赢得世界了。
也许,这就是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自信吧。
”
如果中国网大整个行业依然是“越low越成功,越低俗越受瞩目”,那我就不得不真心实意地希望《罪途》这部作品被推举得更高更远。
我希望它一路高歌冲向所有人,我希望它获得比低俗作品更好更真挚的反馈,以便能让行业内的人稍微清醒:你只有制作再精细一些,剧本打磨得再久一些,对演员的要求再高一些,让成品看起来再好一些,做出远超过现在水准的作品,不、做出称得上“优秀”的作品,万千网络观众们,才有可能为你买单。
随着深入的调查和不断发现的证据,再次揭开了少女徐囡囡悲剧而又短暂的人生,就犹如一颗待放的烟花,还没有绽亮天际就被校园霸凌者剥落的体无完肤,最终黯淡的离开了这个让她感到绝望的世界……
校园霸凌,社会切切实实存在的未央之痛,何时才能止殇,不再让孩子那颗脆弱的心隐隐作痛,是学校、政府和每一位家长真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影片看着看着,心里一阵阵绞痛。
伤痛不该是儿童啊!!!
欢声笑语的童年才是每一个未成年人应该拥用的,这样才能对未来充满向往啊,就像朝阳中的向日葵,仰首挺胸、美艳自信!!!
对于那些破坏祥和氛围,喜欢霸凌别人的学生,就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收治他们。
同时,学校出了类似徐囡囡事件后,不要为了所谓的升学率、招生率,对涉事学生有所偏袒,甚至是不惜掩盖事实真相,近一步对受害人造成伤害……!!!
这样,公允何在?
师德何在?
作为学生家长们来说,首先要多关心孩子、多沟通,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呀!!!
不要一个手机在手就什么都不顾了,比亲爹亲妈、老婆(公)孩子都重要,就像抽了大烟一样!!!
片中囡囡的遭遇,其实就是一个严重存在的校园现象的缩影(囡囡:本意就是指女孩子)。
学校发现问题却选择了规避问题,家长(囡囡父亲)又对孩子处于一种漠不关心的忽视态度。
最终使得对于徐囡囡的造谣传言愈演愈烈,暴力霸凌现象也是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要我说每一个涉事者和有关联的人和机构,都是残害少女“囡囡”的“杀人犯”或者帮凶……家庭爱的缺失对于孩子的伤害是第一位的,学校的忽视问题态度也是导致徐囡囡悲剧的重要帮凶!!!
可惜呀,就是这样一个含苞待放祖国未来的花朵,硬生生被现实连腰折断了……
生而为人,都愿被世界温柔以待,同样,也请善待他人。
更愿这世间能多点平和,多点阳光,这样纵使卑微到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
《罪途》三部曲,于阴暗的角落里投射一点光明。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通常十六年的求学生涯里,总会经历些校园霸凌事件。
或者是亲身,或者是身边的同学。
借助于现在资讯的发达,那些虐童的人、拐卖儿童、家庭暴力等等和未成年人相关的罪恶总能冲入视线。
人性的善恶或许有天生,有后天环境,在未成年的阶段,我们希望一切都是善良和美好的,因为作为生物,对于下一代绝大多数都是恨不得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予他们。
可是现实的社会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故事,这样那样的人心不断摧残着生而为人的底线,一次次挑战着人类群体的良知、道德、正义、法律。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了《罪途》三部曲,没想到现在可以有这样的题材出现,虽然眼眶微润,虽然心情略沉,仍然为这样的主创团队打Call。
看弹幕也是众生百态,有感动,有愤怒,有调侃,有酱油。
是什么杀害了囡囡?
有或许你我都曾有过的漠不关心,有面对丑闻捂盖子的名利,有罪恶欲望,有未成年人幼稚扭曲的观念,有家庭责任......一节车厢里的各方代表,如同长着尖刺的刺猬,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各方纠结中终结,并不得昭雪。
生而为人,都愿被世界温柔以待,同样,也请善待他人。
正义从不会缺席,迟到的正义也比没有正义好。
更愿这世间能多点平和,多点阳光,这样纵使卑微到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
《罪途2之救赎代价》在上一部影片罪途1,已经有了线索,在何赫的推理下得知自称是校医助理实则是囡囡的生母,秋红承认整件事情都是自己做的,在调查的时候才发现他们都是别人叫来的车票都是别人买好的,这一切都是预谋好的就是为了当年的复仇,秋红承认是自己为了给女儿复仇,她离开家觉得特别的亏欠囡囡想要得知当年的事实真相。
就在他们的水中加入能说真话的药物,这个药物少量不会致死只会让人说出真话,在水中和火腿肠里都被加入了迷药,在记者和法医产生矛盾之后大家就互相敬烟,还喝了酒,在这之后他们就都睡下了,而就在这时候老赵也死了,而何警官觉得这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据王超说韩家斌看似是一个好学生好人,但是实则心里却不这样想有着很阴暗的一面,在小时候还拽过囡囡的衣服!
他还主动要帮忙破案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呢?
影片的离着真相越来越近了!
首先,致敬影片中周主任的扮演者李心敏老先生,我甚至是到豆瓣看了演员表才知道原来影片开始的致敬李心敏老先生是您,也才知道致敬是什么意思。
看了龙井说唱的《罪途》MV,看到里面周新雪穿着囚服的画面,那么,她肯定是有罪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她就是杀人凶手,甚至我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如果当年老赵侵犯的那个女孩就是真正的徐囡囡,那么,周新雪是否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或者说,十年前徐囡囡意外身亡,周新雪缄默不言的是否仅仅是因为周主任的引导封口?
同样的,我也对女乘警找灯时特意提到的那个吉他抱有疑问,所有的推理悬疑剧都必然会在过程中给出一定的暗示,那把未曾被弹过的吉他所给出的提示又是什么呢?
从女乘警的语气中可以得知那把吉他一定是那个男乘警的。
而且,那个男乘警如此爽快的答应了韩家斌主动提出的协助搬尸体的要求,这本来也是一件可疑的事情。
而作为乘警,与韩家斌、秋红甚至是记者交流最容易的也是他,是否镜头刻意的省略的他们之间的某些小动作?
那么,那个男乘警的身份又是什么?
无论死掉的那个孩子是周新雪还是徐囡囡,也无论真正的杀人凶手是谁,而校园暴力事件以及青少年容易遭受非法侵犯的事实是存在的,而这其实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和共同努力去改善的。
我们总在说,韩国的《熔炉》那样的电影中国很少拍的出来,诚然,这部网络电影系列剧拍摄手法以及镜头选取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起码它想表达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要知道,即使是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足够开放,足够民主,足够自由的社会,还是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还是有很多黑暗腐烂的角落肮脏的细菌在肆虐。
还是希望此类思想深度足够的电影能够再多一点,总比看那些不用费脑筋就能拍出来的爱情剧、狗血剧要好的多。
看了之后觉得挺“惊悚的”,这不是指恐怖片的那种惊悚,而是从灵魂深处而感到的一种惊悚,是对人性的惊悚与震惊。。。。。。
以前我总是认为生活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比较小,或者这种事情只会在那种法制栏目上才能看到,而对那些节目,我总觉得是为了教育人而夸张了一些,直到看了几部这类似的电影发现自己想的还是有一点的天真,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也算是对我自己的冲击力比较大吧,我们生而为人,不一定要把人想的多可恶,但绝对不能把这个世界绝对善良化吧,警惕些总是好的。。。。。。
这系列电影是真的很好看,很刺激。
剧透凶猛剧透凶猛剧透凶猛列举一下我接下来的猜想:死者老赵是人渣中的人渣,我看不可能有洗白余地了(第一集他用色迷迷的眼神打量那个女同学的后背,我就起鸡皮疙瘩了,明显他比那个直接上手的网店男要危险啊。。。
演员还蛮厉害的)而对一个人渣,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有把他干死一百遍的理由,尤其恋童癖这种扔监狱也是要被轮爆菊花的。。。。。。
所以真的每个人都有杀人的嫌疑。
秋红:第一个被排除的对象,但正因为是第一个被排除,也不是没有最后反转的可能。。。
想想尼罗河上的惨案吧也许她和凶手一伙,也可能她就是故意认罪来达成其他的目的。
从她是徐囡囡妈妈这件事上看,很有可能她的目的其实是——不仅杀死老赵,还要让其他人都一起身败名裂,毕竟他们都是加害者所以搞不好记者跟她就是同伙,因为记者是最合适的传播消息的人选。。。
韩家斌:这什么名字我好几次都打成嘉宾。。。
第二个锁定的嫌疑人,戏份还很多,还有黑历史。。。
这种人选基本上可以排除是最后的boss了吧。。。
演员又长得比较帅,现在的小鲜肉都不会轻易接大反派角色的但我觉得他一定是徐囡囡之死里的关键人物!
帅哥资源是不能轻易浪费的,他的犯罪知识又那么好用。。。
他暗恋徐囡囡,却因为看到了不该在那个年龄看到的东西,生理上产生了某种变态妄想。
难道这不会对他将来的人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吗???
大胆推测一下,他在这件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恐女症,想硬都不行。。。
嗯热爱同性交友的朋友们,你们有机会了当然他需要治愈自己的恐女症就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个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凶手,然后顺理成章被凶手利用。
毕竟犯罪知识什么的还是很有用的。。。
完了越说秋红越像凶手怎么回事网店男:这货太傻逼了,如果不是凶手,下一集总觉得也会被凶手干死。。。
看得出他嫉妒死了韩家斌。
也是,人家比他长得帅,也比他会念书,还会装好学生如果他参与了杀人行动那一定有九成原因是想报复韩家斌吧完了,越说越基了。。。
教导主任:这可能是我最讨厌的一个角色了。。。
老赵虽然渣到想吐但并不是生活中那么常见的人,主任简直是每一个学生的童年阴影,靠我觉得主任没有胆子杀人,他太废物,一点都不懂掩饰自己的秘密。。。
但他绝对是那种会不小心搞失手的类型,就是传说中的,我发起急起来我连我自己都砍。。。
所以主任杀老赵的理由只可能有一个,就是被对方威胁了,冲动犯罪。。。
不是计划中的事情这个可能性其实还蛮大的,虽然主任看起来一点都不萝莉控,但他应该是那种只要你能帮我忙,我管你私下是什么货色的人。。。
老赵手上有他的把柄一点不奇怪呵呵法医:并不是因为法医是美女我才这么说,但是法医嫌疑看起来的确蛮小的,大概因为我觉得她怎么都没啥机会打听到老赵干的事。。。
现在她看起来比较想干死记者是真的。
除非她从记者那里知道了老赵的所作所为,然后一拍即合,准备替天行道,故意装成两个人关系很不好的样子。。。
唔。。。
这什么雌雄大盗设定啊我靠女学生:跟法医一比,这位小美女嫌疑就大多了,毕竟现在的两集里面她都没有多少回忆剧情。。。
但她是徐囡囡的好朋友,没有藏着大秘密是不可能的,另外她看韩家斌的眼神真的很耐人寻味。。。
结合之前的韩家斌恐女症分析,女学生当年可能是被他狠狠拒绝过的人之一,这让她对自己的好朋友产生了误解(所谓的一个人脑补出来的三角恋,不对,四角恋?
完了肯定是她爆料给记者的),之后对徐囡囡和韩家斌都产生了深深的敌意,一点都不奇怪。。。
我这么漂亮为什么没人爱之类的而且她好像一直认识老赵,这个事情就更加细思极恐了。。。
最坏的想法是,她的好朋友死了,她没有在朋友被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心怀内疚,又被韩家斌拒绝,可能一个想不开,然后就成了老赵的玩物。。。
然后反过来更加怨恨韩家斌和徐囡囡。。。
天啊这是什么残酷的世界希望小姑娘不至于这么倒霉吧,但我觉得我的推测很可能就是真相了。。。
唉记者:这位就真的是最不像杀人犯的一个了,我没见过杀人犯这么话痨的,但配合杀人就很有可能,看过《unnatural》吗?
记者为了追求猛料是会不择手段的。。。
前面分析过了,他最有可能的配合对象是秋红,不说了最后可能的嫌疑对象:乘警:其实一切都是主角乘警在脑内的臆想,他吸入吐真剂后产生的幻觉太严重了。。。
记者!
就是你在捣鬼玩弄他吧!
我看你俩似乎也相爱相杀好基友很多年了。。。
两个乘务员:你俩眉来眼去的我一早看不顺眼了,女乘务员的镜头还谜之有存在感。。。
所以,他们俩才是真正的雌雄大盗。。。
快跑啊大家!
一个猜想居然打了这么多字,我真的是闲的。。。
这集可以删掉,看睡着了
细节的处理过于粗糙,本可以更合理一些。
?
基本上猜到了
案情深入以后除了校园暴力还有猥亵幼女等社会问题都得到了反映,但是,逻辑和推理真的崩得不成样子,硬伤跟第一部一样又多又硬
感觉差点意思啊
剧本有点欠缺,但是针对的校园问题还是挺犀利的。
普普通通,不如第一集惊艳。
犹如柯南式的三部曲风格的推理故事,越来越像东野圭吾式的社会派推理,最后凶手是谁真的不再重要,而是慢慢为大家呈现出一个血淋淋的十年前的旧案真相。校园暴力,欺凌,甚至性侵才是这趟列车犯罪所牵引出来的最大真相。还是为了这样良心制作的网剧点赞!
前两部比最后一部强,有几个演员不行
很无聊
第二部剧情反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精彩👍特效过于粗糙,但瑕不掩瑜!
看一部时觉得一般,不真实。但看完全部三部,值得四星!
渐入佳境。Bug不少但是是好的开始
学生作品,鉴定完毕
演技渣
第二部反而最没记忆点
真的很拖沓!!!故弄玄虚的故事。没有别人说的好看!快进也觉得慢了。
情景单调、演员表演生硬、悬念不够。题材值得鼓励,但是不好看。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