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夫人

Mrs. America,美国太太,美国女士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萝丝·拜恩,莎拉·保罗森,玛格·马丁戴尔,乌佐·阿杜巴,伊丽莎白·班克斯,崔茜·尤玛,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麦斯登,艾莉·葛瑞那,亚当·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美国夫人》剧照

美国夫人 剧照 NO.1美国夫人 剧照 NO.2美国夫人 剧照 NO.3美国夫人 剧照 NO.4美国夫人 剧照 NO.5美国夫人 剧照 NO.6美国夫人 剧照 NO.13美国夫人 剧照 NO.14美国夫人 剧照 NO.15美国夫人 剧照 NO.16美国夫人 剧照 NO.17美国夫人 剧照 NO.18美国夫人 剧照 NO.19美国夫人 剧照 NO.20

《美国夫人》剧情介绍

美国夫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生百事哆啦A梦:伴我同行2哈拉十诫谁是好男孩不想去公司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单行道汤姆的农场旅行拯救小鼠拉菲战毒尘世笑谈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五季深海寻人神勇佩塔变身超人被指控的人旋风管家量产型璃子-另一位模型女子的人生组装记-青春无极限该死的歌德2天鹅绒兔子密战地狱管教所阳光夏令营丛林之地冰果Elperro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神迹之上古传奇大旅行3

《美国夫人》长篇影评

 1 ) 被反对是女权主义者的宿命

在平权法案早已不再争论的今天,再回头看当时家庭主(贵)妇们担心的“我们的女儿要被征兵去蹲战壕,厕所将不分性别,传统家庭会解体,美国会完蛋”当然很可笑,但那些因担忧自己会失去性别红利而反女权的金丝雀女士们依然存在,当时存在的非议和反对,现在依然存在甚至更糟,直至现在美国甚至都没有过女性的副总统,而希拉里和沃伦都相继经历了竞选和名声双重滑铁卢。

回头再看7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其实能给我们上很好的一课。

第2集,Gloria Steinem 冲 Bella Abzug的一段:Bella: This might not be the right time.(推进堕胎合法化)恐怕还没到时候。

Gloria: Well, when is the right time? 什么时候才是到时候?

Bella: After we put McGovern into the White House. 等我们设法推举麦戈文进白宫。

Gloria: So what, (after) a year? two or maybe a decade? How long are we supposed to wait? How many more women are going to die from botched abortions while we wait for men to feel comfortable with us having control over our own bodies? How many women are going to be forced into giving birth to babies that they can’t afford to feed while we wait for housewives who have no idea what it’s like to have to work to survive to feel comfortable with women having power? How long do we give people to adapt to change? 所以呢?

那是一年?

两年?

十年?

我们究竟还得等多久?

究竟还得有多少女人因为拙劣不正规的堕胎手术而死,而我们在等男人对女性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这一概念不再感到不适?

究竟还得有多少女人被迫生下自己养不起的孩子,而我们在等对工作毫无概念的家庭主妇对女人可以拥有权力这一点不再感到不适?

究竟我们还要给大众多少时间去适应变化?

Am I the only one who’s fucking tired of waiting?只有我一个人受够了这种等待吗?

(McGovern始终没有当上总统。

)这一段让我特别触动。

尤其这两天在看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其中说到一个观点,什么是道德?

旧社会人们认为女子离婚是不道德的,却认为男人三妻四妾道德得很。

道德只是社会习惯的总和罢了,想改变这些习惯的人往往被斥之为不道德。

女权主义者做错的事,就是呼吁和推动改变。

不但得把大众拉着走,推着走,还得给他们时间适应这种变化,变化太急剧是错,即使是为了挽救生命。

第3集,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Shirley Chisholm被施压要求退出并支持民主党大势所趋的候选人,否则之后仕途不保(结合实事,今年Warren因为没有endorse任何候选人也遭受了巨大的非议,尤其被Sanders的支持者骂惨了)连Bella Anzug也来劝说她,因为担心“表现出不团结”有损女权团体的形象。

Shirley: I’m not going to roll over every time the men press too hard. If I do, it’s just gonna keep up the pressure and I’m going to keep rolling over.我不会屈服于施压,如果我屈服了,这种压力将一直镇压着我。

记得我刚开始自认女权主义者的时候,也是爱惜羽毛得不得了,并认为这是维护“女权”相关的理念和群体必须做好的策略性公关。

当时跟微博上激进女权的博主来来回回辩论好几个回合,其实都是我在劝她,要注意形象,不要授人以柄,不要落人口实,不要让一点点的不慎毁掉我们要拥护的理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傻得可爱。

好像只要你小心翼翼,就不会有人多方面找角度来攻击你,就不会有人冲上来就用脏话辱骂你,就不会有人罗织罪名来诽谤你一样。

我居然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明白,被反对是摇撼习惯和传统、寻求变革者不可能不去面对的宿命,而这丝毫不值得害怕,至少不值得因为害怕而停止继续坚持。

而只有冲破了被反对的恐惧,才真正会感觉自己有力量。

让那些欣赏着我们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滚远,镣铐是用来砸碎的,不是乞求别人打开的。

我无意封女权主义者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只是越来越清楚,在变革中,别说想讨到所有人的好,就算想讨到一半人的支持,都是很难做到的。

马东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么被反对就是女权主义者的宿命。

这就是我选择参加的斗争的真相。

 2 ) “一个人不可能通过背叛自己的性别取得真正的成功。”

虽然只有九集,但深觉振奋,尽管当下境况如此惨淡,但这部女权史让人知道,总归有个漫长过程,只要大家团结不放弃。

一开始因为不太了解美国政治运作,所以觉得有些枯燥,但到后面关注到这些女性们在做什么之后,会觉得很好看。

看完后又去查阅了史实,才知道该剧还原度多高,足见用心程度。

首先该剧以反女权人士视角切入,大胆又新颖。

主角Phyllis Schlafly是一位反女权女性,一开始,她作为美国革命妇女会的国防主席,在政治方面颇有参与,同样也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但她竟不支持女性解放运动,并认为不是女性受到歧视的造成她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因为她们自己不努力,她认为家庭妇女选择被奴役,甚至算不上一个人。

而她之所以这样认为,皆因她优越的家庭条件,雇佣保姆使她得以从繁重的家庭事务中解放,丈夫也不会家暴和过分管束她,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白人女性,自然感受不到普通女性受到的压迫。

发现一些细节,在丈夫面前,Schlafly无时无刻不显露出扭曲的母性身份和奴性角色,看到丈夫衣领歪了,很自然地上前理好,既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也把他当作神一样仰望。

Schlafly参政多年,对于国防问题颇有见解,但男权社会总会想尽办法阻止女性赢,最后她什么都没有得到,沦为男性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可悲可叹。

她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她试图站在男人肩膀上上位,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背刺自己的同胞,而这支回旋镖终会狠狠扎在自己的身上。

正如Jill对她所说,“她们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

她们只是想得到公平的待遇,她们要去工作,拿回薪水,回家。

她们从未主动请求被骚扰,被粗暴对待,被贬低,被侵犯。

你想站在男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行。

但要知道他们在偷瞄你的裙底风情。

”Schlafly的好友Alice,曾受她影响十分压抑和自卑,Alice不敢在众人,尤其是男人面前发言,“我成年之后只和四位男士说过话——我的丈夫、父亲、儿子和神父。

”因此第八集Alice的转变简直是神来之笔,迷醉的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穿梭在全国妇女大会的各个奇幻角落。

虽然按导演的说法,Alice并没有一下子变成女权主义者,但她想法的转变,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伏笔的。

她意识到ERA群体支持的观念并不与她所追求的冲突,这就足够了。

再看女权主义者团队,虽然大家都在想为女性争取权利,但中间也会有分裂和分歧,男人想把她拉下马,一些女人想和她竞争,这使得本不顺利的道路更加艰辛。

就更不要说,还有像Phyllis Schlafly这样来自同一性别的反对E.R.A.《平权修正案》的巨大阻挠存在了。

另外看到网友一个精彩观点:关于《平等权利修正案》,一方是为女性争取堕胎权、同工同酬、性少数等权利的年轻女性,一方是接受丈夫经济支撑并服从丈夫的中年家庭主妇,两方看似对立,实则都是女性为了攀向属于男性的金字塔权力顶尖所做的努力,正如编剧Waller所说,无论你爱她还是恨她,你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尽管道路不同,但她们的目的地相同。

“如果男人能怀孕,堕胎就会是圣礼。

”在全剧最后,女权领袖Gloria有段独白——“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但毕竟我们对抗的是持续了一万年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我们必须继续踏浪前行,我们不会停下变革的脚步,它显示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周围的人可以改变,若是没有这些把我们困住的摇摇欲坠的高墙和监狱。

我们才刚刚踏上发现彼此 发现自己的道路,不管这场革命需要多久,我们都不可以再回头了。

”纵观《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历史,从1923年开始起草,到得到大部分州的批准,期间也有州撤回,直到2020年获得最后一个州的批准,经历了接近一个世纪。

然而,在期限和撤回上是否作数的问题上仍有争论,所以能否被写进宪法还是未知数。

让人感叹其过程的漫长与艰辛,火炬从一代又一代女性手中接力传递。

人类早期社会是母系社会,后来进入农耕社会,男性仅仅凭借体力优势就占据上风,使社会形成父权制社会,但女性想要夺回应有的权利是多么难啊,政治上男性独霸金字塔顶尖,女性想要攀到顶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到她们的女权历史如此丰富,反观我们的女性历史,却因长期受到男权语境的打压,被压抑得太厉害,女性只有自救才有希望。

 3 ) 《美国夫人》演员和真实人物对比

《美国夫人》在每集剧情开始之前,即以黑底白字提示:本剧基于针对《平等权利修正案》(ERA)展开的政治斗争和争论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出于创作和剧情需要,剧中部分角色、场景和对话均为虚构。

剧情先不论,这部剧的演员对真实人物形象尽量还原,基本上做到了形似神也似。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迷你剧中演员造型与他们的真实人物形象的对比。

原文链接参考,加上 维基百科https://www.eonline.com/photos/30738/mrs-america-cast-who-s-playing-whohttps://www.townandcountrymag.com/leisure/arts-and-culture/g31982629/mrs-america-cast-comparison-real-life-photos/:1、 Cate Blanchett 饰演 Phyllis Schlafly 两届奥斯卡奖得主Cate Blanchett,她还担任了该剧的执行制片人。

Phyllis Schlafly,生于1924,被称为“击败ERA的女性”。

作为保守的伊利诺伊州的家庭主妇,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挫败了“全国妇女组织”(NOW)中各位神通广大的女权主义者对ERA的推进,导致了ERA的失败,该失败被视为如火如荼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准。

Phyllis的反ERA运动直接改变了共和党在女性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现如今的保守主义思潮,也能溯源到Phyllis的那个时代。

Cate Blanchett 饰演 Phyllis Schlafly 2、 Rose Byrne 饰演 Gloria SteinemGloria Steinem,生于1934。

是一位偶像级的女权主义者、记者和活动家,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始人之一,合作创办了《纽约》和《女士》(Ms.)杂志。

Rose Byrne 饰演Gloria Steinem 3、 Tracey Ullman 饰演 Betty FriedanBetty Friedan,生于1921,被称为美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之母”。

1963年她出版《女性的奥秘》一书,揭开了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新篇章。

Betty在女同性恋和其他问题上的看法跟女权主义盟友们多有不同。

但是,她是一位先驱者,共同创立了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并帮助创建了NOW。

Tracey Ullman 饰演 Betty Friedan4、 Margo Martindale 饰演 Bella AbzugBella Abzug,生于1920,绰号“Battling Bella”,是来自纽约市的律师、众议员和妇女运动领袖,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

她精通政治谋略,主持了1977年的休斯敦全国妇女大会,并领导了卡特总统的全国妇女咨询委员会。

Margo Martindale 饰演 Bella Abzug5、 Uzo Aduba 饰演 Shirley ChisholmShirley Chisholm,生于1937。

1968年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国会议员的黑人女性。

1972年,她发起了一场开创性的民主党总统竞选,成为第一位黑人和第一位竞选大党提名的女性。

Uzo Aduba 饰演 Shirley Chisholm6、 Elizabeth Banks 饰演 Jill RuckelshausJill Ruckelshaus,生于1937。

是一位进步主义的共和党人,曾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女性权利顾问,同时也是美国民权委员会和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成员。

Elizabeth Banks 饰演 Jill Ruckelshaus7、 Ari Graynor 饰演 Brenda Feigen-FasteauBrenda Feigen,生于1944。

一位女权主义律师和活动家。

Brenda与Gloria共同创立了妇女行动联盟,还帮助创办了Ms.杂志。

1972年,Feigen与Ruth Bader Ginsburg(如今的最高法院大法官RBG)共同领导新成立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妇女权利项目(WRP)。

在WRP工作期间,Brenda为建立《平等保护法》中对性别分类的强化审查做出了贡献。

2018年的纪录片《RBG》中收录了对Feigen的采访,介绍了她的这一工作。

Ari Graynor 饰演 Brenda Feigen-Fasteau8、 John Slattery 饰演 Fred SchlaflyFred Schlafly是Phyllis的老公,一位比她大15岁的富有律师。

在公开讲话时,Phyllis经常会感谢Fred让她这么做——她说这是为了激怒她的女权主义反对者而设计的噱头。

John Slattery 饰演 Fred Schlafly9、 James Marsden 饰演 Phil CranePhil Crane是伊利诺伊州共和党人,他从1969年到2005年在国会任职,1980年参加共和党总统竞选,失败告终。

他是Phyllis的一位强大的盟友。

James Marsden 饰演 Phil Crane10、 Tara Nicodemo 饰演 Ruth Bader GinsburgRuth Bader Ginsburg,生于1933。

当今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臭名昭著”RBG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注定会成为客串之一。

Tara Nicodemo 饰演 Ruth Bader Ginsburg11、 Sarah Paulson 饰演 Alice MacrayAlice是Phyllis的亲密盟友,是反对女权主义者的家庭妇女之一,是“爱丽丝梦游休斯顿”集的中心人物,常规角色中唯一的虚构人物。

Sarah Paulson 饰演 Alice Macray

 4 ) 一点随感

女权主义永远不是生意,女权主义永远会被边缘化,只要我们不发声,女权要求女性独立自主,要求女性的声音被倾听,可是却被投机钻营的通过迎合男性,男权而压迫女性的人利用,然而她的结局也很惨,最终只能被男性用完了扔掉。

所以女性必须发声,必须统一阵营。

别说女性只会瞎几把胡喊,因为我们跟她们,东方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显然不约而同的发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请愿,走同样的路。

 5 ) Little weaver bird

本剧选取的这个历史节点太妙了,聚焦于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中关于“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RA)”的论战。

这个时期各个人物的戏剧性和代表性都很强,政治论战看得人也不无聊。

顺便感慨一下,美国人对国家政治好有激情啊。

她们每个人都热情地参与政治,并相信自己能使国家变得更好。

一、女性解放最大的敌人是女性内部。

“这些主妇是父权社会的救命稻草,被成功洗脑。

她们坚信只要不听话,她们就会失去男人的爱和保护。

”没遭受过性别歧视的女性是不存在的。

对于善于思考的女性来说,女性思想会像一颗种子,即使你不主动了解,一旦听闻了一些观点,很快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应证,关键在于你自己会如何诠释这些现象。

女权和非女权主义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获知新思想后就去反思订正自己的行为;一个即使知道了也看到了不公,依旧还是选择沉默来掩饰事实,好享受自己已经获得的生活条件。

很讽刺的是,菲莉丝·施拉夫利明明自己每天都在经历性别歧视,她却不断否认自己的感知。

同为议员候选人,男性可以理所当然地让她做会议记录;她丈夫不支持她继续读书,也不认为有能力成为政客;忙碌了一天要赶回家,眼睛干痛还得先满足丈夫的求爱……明明女性都遭受着同等的不公,却要互相伤害。

施拉夫利是个很有主见很有能力的女人,选择大魔王为演员特别很合适。

她的气场和野心是写在脸上的,即使她作出退让,那股张扬的气质是无法掩盖的。

她在婚姻中的状态就像她结婚那天戒的烟一样,不过是一直在抑制自我。

她也有过很多迟疑的时刻,最终都被她为了更高的目标取舍掉了。

到最后她只是想把反对ERA作为她的事业起点,为了向保守党投诚而反女权,观点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就像她对吉尔说的“你我都明白,《平等权利修正案》根本无关平等,而是关于权力。

”而因为施拉夫利出色的基层组织能力,登上政治舞台的家庭妇女,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看似举足轻重,实际上却大多沦为施拉夫利的附庸。

反ERA两大组织者——霍布斯和施拉夫利,都是家庭条件优渥的女性。

她们并不了解和关心她们集体中的普通女性。

甚至可以说一开始,她们就没有把这些成员看作平等的个体。

非常就是明显的一点就是,她们默认自己一定是群体中的领导者。

反ERA组织毕竟还是在维护男权的,所以其领导者施拉夫利可以轻易地指责,被性骚扰的女性是因为自己不够体面;婚姻不幸的女性是不够聪明,没能维护好和丈夫的关系。

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从女性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会去讨论这是男性造成的问题,或者这是错误的社会结构导致的问题。

所以说反女权从来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她们的很多观点都只是在自欺欺人,用统一的话术来维护男权。

很多时候,反ERA组织领导者自己也会迷茫于自己的逻辑。

被她们领导的家庭主妇,也在这种迷茫的领导下变得矛盾。

到后面,鹰组织理事会中的女性几乎都具备一个职业女性该有的所有技能。

她们能够处理好任何的事情,能够利落地写稿子,动员周围女性,坦然地面对媒体发言。

她们完全已经是一个工作女性了,可是嘴上却还是照搬施拉夫利教她们的那一套话术,说自己完全不想工作,自己就是很享受当家庭主妇。

可实际上在她们阐明这些观点的时候,她们已经离家庭煮妇越来越遥远了。

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有在微妙地讽刺,反女权组织中的这些矛盾之处。

二、女权主义的艰难境地女权主义者内部也面临许多的分歧,而且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女权主义者也还是会有自己的恋爱和婚姻。

一边要争取女性的群体权利,一边还要回归传统的性别区间中去承担一个好母亲好妻子的责任。

看到这些场景:格罗瑞亚一边写稿子,一边还要应对男友的求婚;雪莉因为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不得不离开女权事业;贝蒂因为格洛丽亚姣好的外形条件更受男性欢迎,而对她有敌意……这些时刻我都感觉到一种很莫大的痛苦。

即使我们在争取女性的权利,还是会因为男性的存在而不断分化内部群体。

我没有想要否认每个女性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感叹:哎,什么时候女性抗争能像男性猎巫时那样团结呢。

他们可是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理会家里的妻子女儿,对女人该喊打喊杀就喊打喊杀,毫不手软。

不过即使有很多分歧,女权主义者之间的友谊还是很令人感动的。

她们既是政治同盟,又是一直同路相伴的朋友,争吵过后还是会和好。

后面休斯顿集会的时候,大家的团结太令人震撼了。

两千多名女性传递着火炬,奔跑着去参加全国妇女大会,这场包容性的集会太鼓舞人心了。

可惜政治局势变化莫测,对于没有实权的女性来说,上位男的一时兴起就可以摧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

本来大家都在展望ERA被写进宪法的盛况了,可是贝拉突然被总统解雇,全国妇女委员会的大家为此集体辞职。

这样的支持和团结很暖心,可一切还是覆水难收了。

ERA法案止步在了差三个州通过的境地,即使到今天,它也还是没能写入宪法。

三、结尾这部剧很多地方都让我气愤得看不下去。

谢莉那么努力地想打破规则,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女总统。

反倒是承受着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羞辱。

女权主义者中多数群体想押胜率更大的男性总统,推选卡特成为总统,寄希望于能够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

没想到。

卡特上任之后就反水了,提都没提过ERA法案,女性权益根本得不到任何推进。

之后ERA好不容易要写进宪法,竟然又因为反ERA组织打回来重审,并最终止步。

施拉夫利真的以一己之力阻拦了女权推进。

她代替男性,有组织地去女权运动中,和女权主义者打擂台并获得了胜利。

女性解放运动最终大败了,所有为ERA法案奋斗的女权主义者,都因为保守派里根的上任心血付之一炬。

最可悲的是,到最后,男性当权者根本就不在意这场女权斗争的结果,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如何从中牟利赢得选举。

施拉夫利重创了女性群体,却也还是没能换得一个内阁名额。

这么有政治才华和野心的女人最后也回归家庭了。

看到结局我真是痛哭了一场。

那时候的她们都那么有激情了,无数次振臂呼喊,无数次写文办报,无数次奔赴集会……没想到争取到最后,没有任何女性在这场论战中获胜。

 6 ) 夫人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

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

 7 ) 可悲又可恨的“大反派”:说完从未受到歧视的下一秒就被歧视了

女主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饱满,那种自私自利、渴望成为核心领导者又频频受挫的矛盾感拿捏的很到位。

她进办公室时,两位女权主义者刚离开,她们打了个照面,接着男人问她对《平权修正案》的看法,她似乎急着向这些人证明什么,说自己不理解外面那些游行的女权主义者,并宣称自己从未感到受了歧视,讽刺的是,下一秒边上的男同事就打断她的发言,让她帮忙记笔记,她的笑容逐渐凝固。

在拿笔记本的时候,她也不忘关心隔壁:没有人等她,谈话继续着。

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被小看了,于是她若无其事的回到谈话中,用《平权修正案》吸引了这群男人的注意力,并回击了刚才让她去记笔记的那位众议员先生。

可见,她并不是真的关心全体女性的权益,只是在利用这一话题博取人们的注意,她始终只在意自己的地位和家庭妇女们的立场。

既然她说没有受到歧视和不公,不如我就来帮她细数一下:接受采访时,主持人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从华盛顿出差回来时她非常疲惫,隐形眼镜都没摘,丈夫就半强制的让她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她也不羞于表达自己这种渴望被关注的“成功学”观念,她煽动着身边的主妇们,迅速的集结起一个群体,利用她们对抗《平权修正案》。

 8 ) 豆瓣9.2,这场运动不仅仅止于女权/反女权

在美国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导演伊莉莎·希特曼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少女千里迢迢奔赴纽约堕胎的辛酸故事。

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属于大银幕,它仍旧在美国这片土壤上发生。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即便是在21世纪已经走到第20个年头的今天,“堕胎”仍是全世界女性权益最具争议的话题。

哪怕是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女性平权浪潮洗礼的美国,由于父权传统所主导的叙事和天主教庞大信教人口的施压,“堕胎”在多数州都是个禁忌话题,极端的地区甚至会对堕胎者定罪量刑。

回溯上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女权运动的高潮,是女性争取权益的大好时机。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项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权利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RA),却因遭到外界猛烈攻击而最终告败。

这项至关重要的修正案备受抨击的重心便是女性“堕胎权”的获得。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阻止ERA顺利通过美国宪法的主要干预力量,正是同为女性的家庭主妇群体。

这群传统女性的领头者菲利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其组织的反对ERA活动中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美国政坛轰动一时的明星人物。

菲利丝.施拉夫利围绕ERA从顺利重新推出到被半路拦截,直至以失败告终的这段历史所拍摄的FX限定剧《美国夫人》(Mrs.America)于四月中旬正式登陆线上平台Hulu。

《美国夫人》这是迪士尼流媒体新模式FX on Hulu继《开拓者》后的又一重磅之作,也是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的美国荧幕首秀。

烂番茄95%的新鲜度,MTC87的媒体综合打分……开播之初便强势登顶今年北美媒体最高评价的位置。

豆瓣评分目前也已攀升至9.2分,可谓备受瞩目。

有媒体口碑、布兰切特和《广告狂人》编剧Dahvi Waller的层层加持,可以预见,本剧将会成为接下来各大限定剧类颁奖的重要角逐者之一。

在目前已经出炉的北美各大媒体的评论之中,大魔王布兰切特的表演是被重复赞誉最多次的。

在该剧已经播出的七集里,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位近十年来大银幕表现最突出的英语区女演员的演出质感。

菲利丝这样一个兼容了严肃、坚忍、腹黑、幽默、俏皮等多重个性的角色,大魔王也同样手到擒来。

至于觊觎已久的艾美奖能否拿到手,就要看下半年能否出现更强势的女性剧目了。

反女权主义者凯特·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菲利丝·施拉夫利与其他天主教中产家庭里成长的女性一样,于1924年出生在密苏里州的菲利丝的生活阶段非常单调。

在保守派社区度过童年,在教会学校结束青春,与同为天主教男性共同步入婚姻殿堂,最后养育多个孩子……这些女性的命运似乎注定如此。

但菲利丝却是颇为矛盾的人物,她既传统又现代。

作为家庭中妻子、母亲的角色,她与其他家庭主妇一样恪尽职守,是体面温柔的施拉夫利夫人。

而作为右翼社会活动家,她独立且睿智,对有用知识的学习毫不怠慢(为了打赢女权而奋发钻研法律博弈),也从不屈从职场男性的过分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菲利丝符合人们对现代独立女性的一些描述。

介入ERA之前,菲利丝与“前线反女权斗士”谈不上亲密的联系,她原本是国防事业和核安全领域的专家,50年代初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她积极发表著作、做全国性的演讲……职位一步步晋升。

即便在两次国会议员竞选失势后,她仍试图设法得到共和党的再次推举。

但在男性仍占据着绝对话语权的70年代,女性的公共身份是局限的,掌握权力的男性并不拿女性意见太当回事。

菲利丝在向州共和党再度自荐的过程中自然遭到冷落,很显然想要从自己的专业上引起关注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即时性重要问题上作出振聋发聩的分析才可能扭转局面。

于是,菲利丝便彻底将矛头对准正在各个州火热进行的ERA决议,她以逻辑粗暴但足够诱人的话术得到越来越多家庭主妇的支持,率领这些几乎不参与政治活动的传统女性走出家门,到法庭上、到大街上与女权主义者们对峙。

菲利丝的话术其实很简单,她宣称ERA提议将使女性被迫从家庭中出来工作,女性原本享受安逸的、只需要处理家务的权利将被剥夺;年轻女性与男性有同等义务,便意味着女性不得不参军服役……总而言之,女性过去各种不需要努力便能获得的福利势必会被ERA摧毁。

这些观点首先得到了有着切身体会的家庭主妇的认同和支持。

ERA原本是保障女性享有与男性对等的权利,它确保了女性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避孕、堕胎),其核心是达成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身份平等。

但ERA中的“堕胎权”几乎成为了天主教所完全不能接受的非道德,在这条提议上大做文章即可轻而易举笼络占据美国人口中大多数的教徒。

凭借对ERA和女权主义者的对抗,菲利丝屡屡做客了电视节目,成为70年代最闪耀的政坛女性。

而ERA在顺利通过30多个州后止步,由于条案生效前提是有3/4的州表决通过,ERA遗憾以失败告终。

激进女权主义者整部剧尽管围绕着菲利丝·施拉夫利来讲述,但关于ERA的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菲利丝诡辩话术和手段的功劳。

实际上在那个激进的年代,女权主义者在助推ERA向前迈进的同时,她们对外的形象调整并未达到预期。

60年代激进女权意识造成女权主义者在要求女性权益时,不仅对男性态度趋于对立,对弱势女性群体关照也显得不足。

尤其是以知识分子组成的女权人士和以家庭主妇组成的反女权人士的对峙上,女权主义者的傲慢姿态同样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剧中引述的女权组织的重要人物格洛莉亚、贝拉、吉尔、贝蒂和雪莉,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却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在女权道路上是应该强硬激进,还是要温和迂回,组织内部就此即存在着争端。

除却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两个阵营的争夺,《美国夫人》还极致地还原了70年代美国保守党执政时期的社会气象。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部回顾激进历史、反思女权运动中的失利的电视作品,它还堪称一堂以ERA戏剧性败落为例的足够让观众们深度钻研的政治学课程。

ERA的失败使得美国女性仍旧未能彻底地拥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近些年美国一些保守州针对女性出台的剥削法案更是令人咋舌。

2019年5月,阿拉巴马州通过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严苛的法案以阻止女性的堕胎行为,即便是被强奸而意外怀孕的女性也禁止堕胎。

无法在正规医院堕胎的女性只能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女主角那样被迫去往其他州求助。

而穷困潦倒家庭的女性要么选择生下来,要么到非正规诊所做人流;卫生和手术处理得不好的话,甚至会面临永久不孕乃至于丧命的危险。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虽然《美国夫人》是以菲利丝·施拉夫利这位反女权的保守党派政客为主角的电视剧集,但它根本上要做的是,从今人的视角来对一个作古时代进行分析和反省。

韦恩斯坦事件作为Metoo运动的导火线,从好莱坞、从美国影视音乐娱乐产业迅速燃烧到全球,便足以说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的努力仅是全球女性平权道路的一小步。

影视作为当下受众最广的视觉媒介,是女性平权必要的价值输出平台。

从《大小谎言》《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使女的故事》《伦敦生活》《难以置信》再到《美国夫人》,短短三年的时间,女性剧目在荧幕上已经获得一席重要之地。

然而在性别平权真正实现前,我们仍旧需要更多走进女性世界的作品。

作者|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9 ) 《美国夫人》--换一个角度看女权主义

每当我们讨论女权主义的时候,人们总是滔滔不绝的讨论起1960-70年代的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

似乎总有几个里程碑式的女人在不断的被提起: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凭借着《女性的奥秘》唤醒了一群“属于厨房中的女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Marie Steinem)大胆地诉求女性堕胎的权利,还有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女性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试着打破美国的男权统治社会。

然而有女权主义者推动着改革,就会有人站在原地打转,回望着过去,恋恋不舍地不愿向前进。

大部分的电影或是电视剧都刻画了那一群激进的改革派举着牌子在国会门口游行,却总忽视了站在历史另一边的那群不愿改变的人们。

最近刚刚上映并且正在连载的《美国夫人》(Mrs. America)就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它交错穿插了反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两方视角,以这样的手法勾勒出那个轰轰烈烈的激进年代,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更多元化的女权主义。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是共和党保守派人士,她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 ERA(Equal Rights Amendment),认为“平权”不仅会将女性从家庭的庇护中拽出,还会将女性引向强制性兵役,最终破坏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

在那个动荡年代,她不屑于讨论女权主义,她认为有许多比平权法案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说美国的核限制协定,和美国的国土安全。

但菲莉丝·施拉夫利其实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她声称自己从未收到过性别歧视,但在剧情中偏见与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在第一集开场的比基尼秀上她大露长腿,在全是男性的会议中她的声音几乎被忽视,甚至被要求着为会议记录笔记,在她告诉丈夫自己将要竞选议员的时候,丈夫让她不要抛弃家庭;在第二集的会议中她给每一个男性议员分发家里做的面包,宣扬女性在厨房的重要性...她在男权社会中苟延残喘,却依然希望男性能做自己的保护伞。

最讽刺片段就是当菲莉丝·施拉夫利作为唯一一名女性走入全是男性的会议室,大家都身为议员,自己却因为女性的身份被要求做与秘书同等的事情。

潜台词就是,虽然我们都是议员,但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就应该干秘书干的事。

当她走出门外与秘书交谈,回首望见里面香烟烟雾缭绕,一群西装革履的男性在自己缺席的这几分钟还不忘记交谈,似乎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这扇门不仅仅隔开了议员和秘书,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在政治领域,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

不知道菲莉丝·施拉夫利看到议员们在交谈的那一瞬间是否有感觉到“性别歧视”存在?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就是当秘书递给菲莉丝·施拉夫利笔记的时候,误以为她还未婚用了(Ms.)。

就像是人们普遍认为已婚并且有了孩子的女性就应该呆在家中相夫教子,似乎政治与她们无关。

菲莉丝·施拉夫利脸色立马一变,严肃地纠正她“是Mrs. Schalfly“,强调了自己已经结婚。

身为一个反女权主义者,却背道而驰干着传统意义上女性不会干的事,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不是菲莉丝·施拉夫利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女权主义,只是自己还未发现?

又或许菲莉丝·施拉夫利这样聪明的政客,是不会意识不到性别歧视的存在,特别是在自己正在经历歧视的时候。

第一集中她满脸的隐忍就暗示了她对于区别对待的不爽,只是在那个时候菲莉丝有别的关注点,比起歧视,她更关注国土安全。

▼在这场平权法案的另一边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她是《纽约》杂志的专栏作家并且创办了美国著名女权杂志《Ms.》

第二集是随着格洛丽亚的出场而开始的,她在媒体记者的闪光灯下闪闪发光,与菲莉丝不同,她关注女性权利,她是平权法案的一线支持者,她表达对堕胎权利的支持,认为每个女性都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

在第二集的一开场,我们就看到了记者围绕着她询问关于堕胎法的看法,并且整个第二集都刻画了以格洛丽亚为首的女权主义者们是如何与菲莉丝为首的草根家庭主妇们作斗争,拉拢议员们。

一边迫切地希望平权法案的通过,一边百般阻挠。

随着这场战斗越来越激烈,第二集的最后观众们终于得以回看格洛丽亚年轻时候的经历,原来当时年轻的她因为美国堕胎法没有通过,她不得不远渡重洋去英国堕胎。

英国当时只允许怀孕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女性堕胎,而英国的医生了解了当时二十二岁的格洛丽亚因为不想被孩子和婚姻禁锢而选择堕胎后,对她说了一段话:“你永远也不能和别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 本以为这一幕可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夸张了,但随后我发现,这是格洛丽亚在自传中记录下的真实事件。

在自传的开始,有这么一段话: 伦敦的约翰·夏普博士(Dr. John Sharpe)于1957年(即英国医生可以以除女性健康以外的任何其他方式合法地进行流产的十年之前)冒着巨大的风险向一位22岁去印度路上的美国人给予堕胎手术。

他只知道她毁了婚约,只为寻求未知的命运,所以说:“你必须向我保证两件事。

首先,你不会告诉任何人我的名字。

其次,你将做自己想做的事。

”亲爱的夏普博士,我相信在当时就知道法律并不公正的您,不会介意我在您去世后这么久后说:我尽全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这本书为您而写。

第二集的这个小插曲同时也是第二集的高光时刻,让读者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格洛丽亚为何执着于女性堕胎权,和当时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无能为力。

▼如果说第二集是女权与反女权的激流暗涌,那第三集就是两方的正面交锋。

雪莉·奇瑟姆正式开始她的总统竞选之路,而在另一方菲莉丝也将她的反平权组织(Anti-ERA)从草根升级为了全国性广为人知的组织。

这一集的关注人物主要在雪莉·奇瑟姆,美国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在那个年代,她不仅需要战胜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更多的还有这个对于黑人不友好的社会对于黑人的偏见。

她坚定的认为“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在竞选总统“是一个谎言,诚然,这个国家的历史上的总统都是白人男性,平等的权利的前提似乎是:你得是个白人男性。

于是雪莉决定成为开路先锋,决定打破这个系统的不平等。

就在雪莉和女权主义者们为了ERA奔波,为了选票而操劳的时候,在另一边是菲莉丝和她的全国性反平权法案组织的集会,她们始终认为平权法案会侵害女性的权利。

除此之外,雪莉的竞选也不是十分顺利,作为唯一的女性候选人,她的竞争力始终比不过另外的候选人。

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竞选,和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并肩作战,最终打败了尼克松。

虽说雪莉退出竞选可能看似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失败,但是麦戈文支持堕胎的权利,他在很多观念上是和女权主义者的想法一致的。

第三集的最后一刻,观众们看着乔治·麦戈文走向总统的舞台,虽然心中稍有失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光荣的一刻,雪莉是站在乔治·麦戈文的身边的人。

虽然她自己作为候选人失败了,但是她成功的唤醒了女性,成功的把性别平等往前推了一步。

在他们牵起手向大众挥手的那一刻,这个选举结果就注定了是在当时年代下对于雪莉她们最好的结果。

在那一刻,女性和男性,白人和黑人,终于可以一起站在那个对于女性和黑人看似遥不可及的舞台上了。

希望这篇推文可以让生活在2020年的我们,回头看看当时为了性别平等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们,也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离我们想要实现的平等,到底还有多远。

▼这部目前为止只出了三集的剧依旧让人期待,不知道之后的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们会如何交战,他们又是如果共同推进历史进程的呢?

↑更多影评和摄影,欢迎关注公众号 一只在留学的猫 谢谢观看~

 10 ) (更新)我们为《美国夫人》录了9小时播客

最新一期更新啦:我们又聊了三小时《美国夫人》和女性议题出于对《美国夫人》的喜欢、对女权议题的关心,加上看到了剧迷们在小组里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二刷了前3集,并录制了三期播客(7小时),欢迎收听并与我们一起讨论。

收听: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网易、喜马拉雅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或戳下面链接:【关于本期节目】除了聊剧,也聊了当下许多女权议题,后半段没看过剧也可以听。

缘起:因为我们的第9、10期关于《美国夫人》的节目基于1-3集,该剧完结后有听众留言希望再聊一期,加上邀请到了两位「宝藏嘉宾」,故追加本期(收听本期无需补第9、10期)【收听建议】没看过剧的人:可以从02:09:29开始听我们推荐的女性相关的影视剧,也可以从02:24:56开始听我们聊近期的女性议题看过剧的人:我们更建议从头开始听,因为每集都增加了许多信息补充和政治彩蛋。

Shownotes:04:22 看完全剧的感受和打分11:05 单集讨论与政治历史彩蛋补充01:33:20 剧中真实人物后续:Gloria,Shirley,Betty,Brenda,Jill,Bella,Phyllis01:47:29 为什么Phyllis可以成功01:51:58 为什么这部剧出现在2020年01:54:36 美国三次保守主义运动01:58:03 Phyllis与Reagan(里根总统)的崛起对美国女权的影响02:08:18 Gloria与你共勉【女权相关影视推荐 02:09:29】02:10:18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纪录片)02:11:29《早间新闻》02:13:47《难以置信》02:15:25《傲骨贤妻》《傲骨之战》02:18:17《使女的故事》02:19:45《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02:21:53《我的天才女友》02:24:11 其它推荐:《伦敦生活》《女子监狱》《王冠》《狄金森》《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绅士杰克》【女权议题讨论 02:24:56】02:25:29 离婚冷静期02:37:15 Papi酱孩子冠夫姓02:42:17 对于不认可的女权主张,是否要割席?

02:44:53 女权现在势微了吗02:45:38 怎么看“因为怕被女权批评,所以我现在躺平了”02:47:59 厌女症——之前的两期(主要基于前3集展开的,可以进页面看shownotes):《美国夫人》:提前预定2020艾美奖?

(上)《美国夫人》(下):从女权的流派到当今的社会纷争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微信: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微博:@英美剧漫游指南播客: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

《美国夫人》短评

Schlafly夫人,右派精英,哈佛国际政治毕业对国际事务熟悉得不行,养了六个娃都没孕傻能在50几岁回学校读法律,这哪是常人的精力。这人根本不算家庭主妇,不是说非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社畜才叫工作,这个女人有政治活动,丈夫还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其实她本人比谁都女权主义。她的问题在,一切都为了自己政治筹码,所以虽然性别女,但没跟ERA站队,结局是被里根利用之后抛弃了,没进成内阁,剧的倾向很明显了,不要以为你是精英就可以跳出社会范畴。在中国,有错觉觉得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阶级或地方差异,比如旧社会觉得贵族家大小姐根本不受气呀穷人家女儿才惨,现在是一线城市女性挺自在的呀小地方和农村才惨。这样想就犯了跟S夫人一样的错了。结合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妖孽的政治风向,年轻一代女性生存要靠自己争取啊。

7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这片堪称为女权主义者和民主党人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一部献礼片

10分钟前
  • Quo Vadis
  • 较差

11分钟前
  • 吻戏是假的
  • 很差

看不下去

12分钟前
  • 豆友51795411
  • 还行

看到这种剧真的感叹两国工业水平相差甚远,每个环节都追不上,唉。

17分钟前
  • 退休老人张桂花
  • 力荐

看了一兩集 看不進去

18分钟前
  • Lainey
  • 还行

改借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女人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回到该有的样子。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所有起哄都会打脸

24分钟前
  • Lossyzoo
  • 还行

2021.5.2只看了第一集 不太有意思/2021.7.8前两天又看了两集,还是没意思

27分钟前
  • 张大鱼
  • 还行

十年历史,百年抗争。是我很不喜欢的沉重题材,但剧集的完成度和深刻性让我折服。vive la difference,人类!

28分钟前
  • D
  • 力荐

剧本基本以历史为模本,不仅没有艺术加工,反而将人物脸谱化,以迎合市场营销定位的主体观众,以及方便一般观众接受。既没有纪录片的时代感和历史叙述视角,又没有艺术片对人性和历史复杂性的深入探讨。以后很多美剧都会是这个套路。

32分钟前
  • 不高兴
  • 还行

全体卡司重新树立了演技新标杆!

35分钟前
  • 瞬移芙妮娅
  • 推荐

woman power

38分钟前
  • 甘地兰德
  • 还行

给保守派大量的镜头,甚至是从保守派一方来拍,但是对保守派的主张却表述的很弱,把他们拍得要么阴险无耻要么傻乎乎

40分钟前
  • 栗原
  • 还行

能看出来质量很好但是没有找对重点,真想了解那时候的女权运动建议去看格洛丽亚.施泰纳姆自己对这部剧的评价:7月30日,剧中女权主义阵营的代表格洛丽亚·施泰纳姆(Gloria Steinem)和另一位女权领袖人物、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前主席埃莉诺·斯梅尔(Eleanor Smeal)在《洛杉矶时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该剧,她们认为,这部剧让人以为是女性内部的分裂导致ERA失败,却远没有提及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触碰了保险业利益集团的蛋糕,这是对大众彻头彻尾的误导。施拉夫利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葬送ERA法案的前程,背后的男性势力才是最关键的敌人

44分钟前
  • anay
  • 还行

真是绝妙的讽刺,本来对性别议题没有太大兴趣的菲利斯,却不得不替保守的共和党扛起了反对平权的大旗。只因为她是女人,谈论导弹的时候,男人只让她做记录,而根本不听她说话。面对这样的性别歧视,菲利斯则按照她一贯的强硬作风,选择了不留余地的否认——我从来没有遭到过歧视!其他女性也没有!并且毕生都在证明这一点。

48分钟前
  • minervasowl
  • 力荐

众所周知,我国没有通讯录,自然也就没有人歧视通讯录,更不存在什么通讯录的生存发展难题。

50分钟前
  • 治愈
  • 推荐

每个年代都有伟大的女性在引导我们螺旋上升 ;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RA(Equal Rights Amendment);美国当代政治版图。服装只能看到上半身,整体搭配看不到,没有借鉴性;70年代的英语,听不懂;也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魅力场景;很多人好像根本就不是在为女性发声,而是借此谋求权力,play politics。总结一下,主题是喜欢的,情节也可以,但是从个人层面,观赏体验不佳…

54分钟前
  • rll
  • 还行

看得云里雾里

57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刚开场的Cate Blanchett很有感觉然后就不行了越来越疲软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南瑾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