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明星收到另一個明星的信反省自己浪費的30年人生,然後想重拾自己,接著去找沒見過的兒子,兩人關係又不好到好,期間寫30年沒寫過的歌,似乎路線就這樣,友情,親情,煽情。
如果不按套路來理解,整部片子都在講“有錢能使鬼推磨”呢?
感覺這樣我才能理解為何他在酒吧反悔唱新歌,為了錢,名聲。
突然去找沒見過面十分恨自己的兒子,然後他建築工,白血病,女兒多動症,這設定太小說了,只為了一步步走向和好。
要有錢給他看病,要有錢捐給最出名的私立學校讓他女兒有機會入學,要不怎麼和好呢。
沒見過面,各種恨,三個多星期就能手握手,除了錢還有誰能。
(自行腦補下一個窮酒鬼敲了那個門之後)這樣的話,整部片只是在諷刺。
親情,幽默只是掩飾。
阿尔· 帕西诺老戏骨的表演每次都给人以震惊与精彩,传神而抓人。
他饰演了一位40年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曾经仅因一张唱片销售不理想而放弃了创作,陷入了俗流。
唱别人的作品,失去自我创伤的原动力仍然使他登上摇滚巨星的巅峰,收获了无人能敌的财富,但富有却改变了他的人生:放荡、自私,为钱而卖艺。
当已近迟暮之年,一封迟到了30余年的约翰· 列侬的亲笔信唤醒了他的人生——纯真。
这位音乐家放弃优渥但腐烂、抑郁的生活,将找寻儿孙、爱人作为人生新开端,以纯真做事、为人,开始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影片结尾丹尼·科林斯握着身患“ 绝症”,在医院等结果时已近崩溃的儿子的手时,他用医生对病儿的称呼习惯,给儿子以信心、平复,那份细腻、关怀、鼓励与温情使影片在高潮感人处落幕,堪称精彩!
导演对人的本质、生活的真缔给予了诠释,使观者明晰回归本真、承担责任、救人危难、把握当下是生而为人的根本。
看完了丹尼科林斯,在touch bar的Mac pro上,用森海的耳机屏蔽了外部世界,就着三得利威士忌。
失意的摇滚巨星,因为收到自己偶像40年前的信,决定洗心革面重头来过,虽然温情种种,然而一切的一切,没有名利,无法解决。
想起闺蜜的至理名言,至少失意的时候可以泡着温泉看着富士山用面膜挡住泪水而不是蹲在马路边就着瓶啤饮泣。
势利么,世界本就这么残酷,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另一个闺蜜说,到了这把年纪,在路边摊儿看见啤酒烤串花毛一体上桌那一刻,就会停止抽泣了。
现实么?
残酷么?
人类世界本就是建构在虚构故事里,只要活着,再怎么愤世嫉俗反社会也难逃身份认同的焦虑。
与其拧巴在现实的残酷与幻想的完美,不如面对现实,先能呼风唤雨,再任意妄为吧。
没有了乔老爷的Mac Pro键盘的打字声都很难听,但是,又如何呢?!
阿爾·帕西諾《丹尼·柯林斯》看阿爾·帕西諾2015年新拍的《丹尼·柯林斯》,单就表演而论,是一種享受。
表演戲劇化,性格化,不過火不毛躁。
帶著觀眾從洛杉磯來到新澤西,從台前來到幕後,像一個風趣從容異鄉歸來的有點不正經的老叔叔(他的自我評價是,我就是個笑話)。
瞧,捉奸在床,不急不惱,甚至不在意,倒戏谑帮自己戴绿帽子的小伙“家务”busywork,busywork……為這個綽號洋洋得意;另外,巡回演唱會台下三個老女人兩個小時不間斷嚼甘草的梗也到位,雖還風光,但看客中已然沒有了年輕人,來聽演唱會的都是褶子嚇死人的中老年婦女。
只是———巨星柯林斯有沒有想過,*那幫中老年妇女若看到他藏在衬衣下的束腹宽腰带作何感想?
*這邊至少看着風光,那邊卻相当平民。
導演對高檔社區看門人,對希爾頓酒店泊車的侍應生,對前台打工的學生妹,都有或粗或細的刻畫。
頭是開了個好頭,可這樣巨細靡遺能拍下去嗎?
怎麼拍?
會不會虎頭蛇尾?
(此處補上一句,老來能有經紀人那樣溫雅善解人意又不卑不亢的老友也是一種福分。
)吃過中飯繼續看,看完下午一點。
覺得:的確虎頭蛇尾,中間已經索然無味。
**「反青蛙王子灰姑娘模式」**,不是讓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乘南瓜馬車進入皇宮舞會,而是讓superstar坐私人飛機驅奔馳轎跑上山下鄉新澤西。
說完模式說細節,有幾處有印象:三十七年來經紀人每到一處,都會每周收到一箱純淨水。
雖然煽情,但還算有新意。
父親柯林斯教兒子湯姆彈鋼琴的片段,雖陳腐,但有效果,矯情地說,能打中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湯姆離家去看化驗結果,玫瑰橋段再現,效果很好,好萊塢編劇擅長於此。
而父子二人在焦急等候化驗結果時,柯林斯關於醫生的稱謂(唐納德先生還是湯姆)的觀察讓人叫絕,結尾不落俗套,也刻畫了父親對有關兒子的一切事情都格外關切,記在小本子上。
再看缺點,開印有自己頭像的大房車看望兒子一家,可以接受,畢竟柯林斯個性張揚。
但送門童奔馳跑車一節就太好萊塢了。
*看來好萊塢里的導演可不都是個個鮮衣怒馬,否則導演也就不必這麼大驚小怪。
*幸福圓滿的結局,卻道出**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实**:只有在金錢的護航下,親人間的和解才是可能的。
注意編劇的用心良苦:設定從未見過的成年兒子湯姆是拮據的建築工人還嫌貧富差距不夠大,還設定了一個多動症急需特殊教育引導的孫女(我挺喜歡這個孩子,現在的家庭太靜了,話癆話癆最熱鬧),撓撓頭,好像還不夠,又設定了兒媳即將臨盆,一大筆花銷即將破門而出,狠心的编剧哟,最後居然使出了思密達大招,讓兒子湯姆中途患上罕見的遺傳性白血病。
現在你看看,這是一個對美鈔多麼需要的普通家庭。
最重要的是,父親柯林斯負擔得起這些開支。
於是乎,從未謀面,一見面兒子就讓老子“go away”的家庭風平浪靜了,親人和睦了。
當然了,導演想補救,想輓回,想讓觀眾千萬別往利益處想親情,在父子第一次見面,就竭力樹立兒子不貪財的形象,把柯林斯寄來的支票都撕了。
*導演之所以扛住沒讓柯林斯破產,並非強調柯林斯的家庭責任,而是因為一旦破產了,和諧共處的夢就破碎了,再也圓不住了,不被人信服,千瘡百孔。
*離了帕西諾,這片子最多打二星。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见信安!
《新知》的文字,我读过些旧刊,有好感。
因此我总盼望得与诸位读者——当然也包括编者和作者们——认识认识、聊聊天。
我书此信,给诸位还在坚持阅读书与信的朋友,因为我也爱好阅读,阅读常使我内心平安。
可我并不总是平安,因为我感到当今有太多碎片化的文字,充斥我日渐琐碎消逝的时间,如万花筒日新月异,更像玻璃渣硌手扎心。
或许就好比当年使徒保罗,信实坚定地站在亚略巴古当中,却难免内心着急:他身边围绕着雅典满城偶像,但见各人胡言乱语宣扬各种零落意识形态,见其甚至祭起坛来崇拜根本就不认识的“未识之神”——如今在地上残垣断壁字里行间,还可见这些尚未风化的荒谬碎识,譬如前人尼采后作的献词(钱春绮译):“再一次,在我继续漂流、/纵目向前方观看之前,/我要遁逃到你的身边,/孤独地高举我的双手,/在我最深的内心里面/为你庄严地建立祭坛,/让任何时间/你的声音再将我呼唤。
/坛上印着深深的红字,/写道:奉献给未识之神。
/我属于他,尽管我至今/还在亵神者的队伍里,/我属于他——我感到绳套,/在战斗之中把我拖倒,/尽管我想逃,/还要强迫我为他服劳。
……”因此,我感谢神,感谢上帝在永恒的信实中,使我得以与你们自由书信沟通,虽然我们彼此尚且不太认识;希望我们可以展开一段全新的真诚交流,不至沦落疯狂。
希望读者读到这些文字,就如同对镜观看人心,切身体谅镜中所反映出的,作者难掩的心急。
我急切想要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好“新知”,那英文中常大写强调的 Good News,那从古希腊人口中传颂至今的 ΕΥΑΓΓΕΛΙΟΝ,也就是神的福音;然而我竟不知如何起头,总不得法告诉你们,这一也许显得新鲜甚至新奇的旧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命而死,代赎我们的罪,然后复活升天,坐在天父上帝的右边……就如使徒约翰在《约翰福音》中所记,当犹太高官、著名“公知”尼哥底母,夜里求问耶稣有关重生之道时,耶稣回复他:“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尼哥底母懵了,完全摸不着头脑,诧异追问:“怎能有这事呢?
” 神奇的是,日前,《新知》编辑王星找到我,提醒我英国音乐人约翰•列侬七十五周年诞辰刚过、三十五周年祭日将至,希望我写一篇有关列侬的文章,并且尽量写得“低调奢华”——这让我热情高涨,终于找着话头了!
——可这也让我狠狠挠了几下头皮: 一、我并不了解约翰•列侬其人,听过但不认识他,也不太关心他的音乐,虽就他的基督信仰和文化影响做过些细碎研究,可即使收集再多资料,分析他幼年受洗、少年叛道、中年逆转又偏离又反复无常的诸多信仰经历与其创作灵感联系,甚至引述些有趣评论,如当年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多年后对老友约翰被杀一事的酸爽评价:“呵呵,现在约翰成了个殉道的烈士,成了个约翰•肯尼迪。
”——我所写的,仍然全都谈不上什么“新知”,无非是诸位自己翻翻书、翻翻墙也能搜索到的二手信息。
二、我大多数时候浮躁不安,总喜欢高谈阔论,尤其一旦讲到我专业领域,如翻译学、语言学、语言哲学,恐怕陷入夸夸其谈,反而做出“飘渺僻陋”的不好见证了。
于是我向王星提议:“不如我写写《丹尼•柯林斯》吧!
”感谢主,这似乎唐突而奇怪的要求,得到了认可与鼓励。
以下,我便尽量平实地与诸位谈谈丹尼•柯林斯。
希望这些文字,在不知什么时候、以不知什么方式,竟然就对你们产生了神奇的帮助——因为我相信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 《丹尼•柯林斯》是一部新近电影的名字,也是片中男主角的角色名。
这男主角,是虚构的当代音乐巨星,但这部电影的故事,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而约翰•列侬,恰是此真实事件中重要一环。
上世纪七〇年代初,一位初出茅庐的音乐人接受某音乐杂志采访,向记者和读者坦诚,他害怕名利可能会给自己的音乐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而包括他在内的几乎所有人,彼时都没有想到:当下如日中天的“全民偶像”约翰•列侬,不仅读到了这篇采访,并且还立即提笔写信,与新婚妻子小野洋子一道,安慰、鼓励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音乐新人,恳切劝勉他坚持真诚。
可这封信,不知何故,没有寄出,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里,直到三十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真实世界中,收信人名叫史蒂夫•提尔斯顿,于二〇〇五年首次读到约翰•列侬来信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且因这封信的缘故,愈加有名。
他坚信:当时那个采访他的记者,收到了寄往出版社的读者信,发现竟是大腕儿手书,顿起贼心,转手卖给收藏家。
在电影虚构中,收信人名叫丹尼•柯林斯,在时隔四十年后才收到来信并得以卒读,老泪纵横的他早已成为名利丰收的超级巨星,腕儿大不亚于当年偶像。
这角色由老戏骨艾尔•帕西诺扮演,真是非常合宜。
正因此堪称奇迹的信的故事,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被译作《巨星的回信》——这也是非常合宜且有意思的意译。
片中的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丹尼•柯林斯: 洋子和我读了你的访谈。
名利并不能改变你思想的方 式。
它不会腐化你的艺术;只 有你才能这么干。
所以,你怎 么想呢,丹尼•柯林斯?
对你的 音乐保持真诚。
对你自己保持 真诚。
余下的接下来就顺理成 章。
我的电话留在下面。
打给 我吧。
我们能就此讨论。
我们 能帮忙。
爱你的 约翰 雅士谷23022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没有听过史蒂夫•提尔斯顿的音乐,也没有正经读过他的个人经历与见证。
幸而这部音乐喜剧片似乎也不那么正经,竟然在开场声明调皮地写道:“接下来的内容差不多就是有那么一点儿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意思吧。
” 然而,观看这部大概有不少虚构的电影,着实使我感动并思考许多正经问题。
比如,电影第一幕,一位看起来太过年轻、太过简单的青年,坐在烟雾缭绕的杂志办公室里,接受吊儿郎当却一副“长者教你做人道理”态度的记者采访。
青年丹尼,腼腆温柔,有时甚至看来天真,就像中国九〇年代集体回忆中的毛宁;而那位记者荒唐又略显癫狂的大笑,却暗示着他手中燃烧的香烟,卷了大麻。
——我要向你们坦诚,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猜测,不仅基于美国七〇年代历史文化背景,也基于我个人经验,这令我感到羞愧。
感谢主,感谢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舍命,代赎我的罪,并且明明白白使我懂得:最严重的问题不在于酗酒或吸毒种种罪,而在于无法摆脱诱惑的捆绑,以至于拒绝救赎的恩典。
正如片中那位记者亵神的口头禅:“Jesus H”。
这大概可以翻译为:“耶稣•呵呵”。
——我要向你们坦诚,我之所以能想出这个神奇的译法,是因为我自己何尝不曾拒绝耶稣呢?
呵呵…… 当我还没有从自己的回忆中缓过劲儿来,电影第二幕,中年丹尼亮相了:他即将上台表演,脖子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十字架项链,特写,十分滑稽地抢镜。
他从容不迫地拧开十字架的暗盖,大特写,往桌上砌了一道可卡因,娴熟地吸食一空,怡然自得。
——这无需观众任何猜测,而是赤裸裸地宣告:那位曾经对音乐充满天真圣洁理想的年轻人,已经在污秽败坏中,像顺服了魔鬼与罪恶的奴隶般,闲庭信步遁入死亡。
毒品,不是丹尼•柯林斯最严重的的问题,不是艾尔•帕西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好莱坞、美国,以至于这个世界最严重的的问题。
至少,在影片中,我看到这样一种几乎“正能量”的叙事,那就是丹尼因为收到约翰来信,竟然立时洗心革面,立志重新做人,拧开十字架的暗盖,倒掉白色粉末,说戒就戒。
并且,几乎如法炮制般,依靠一封迟来的“巨星回信”,片中丹尼在各方面都浪子回头:不整日以酒为伴了,不在两性关系上荒唐放任了,慢慢平易近人了,诚实坦然了,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了,开始重新创作了,甚至勇于直面自己一个巨大心理障碍:他有一个三十多年未曾见面的儿子汤姆,他一直想要去见,却总不得法——因为丹尼不是个好丈夫、好前夫,也不是个好父亲,以至于儿子将他视为世界上最讨厌的人,甚至干脆改随母姓叫汤姆•多纳力…… 美国影评人马特•佐勒•塞茨评价说,这部电影,令他想起一九八六年奥利弗•史东导演的《萨尔瓦多》——后者有一幕非常感人的告解独白,而前者就好像是其加长完整版。
这部电影,则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我以为这部电影险些沦为了《约翰回信的救赎》。
我想起,我可爱的女友乔伊斯曾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聊《肖申克的救赎》,并作如此评价: “(该片)讲人类的‘自由’,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逃出监狱。
我们不满足于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一切,却又享受这个世界的法则。
我们一边要求自己的自由,却又像一个独裁者一样活着。
正是出于对自生渺小的一些认识,许多人选择相信了‘人定胜天’这一说法。
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保护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我们骗人、骗世界,更多还是骗了自己。
这类电影之所以能如此火热正是因为所有的‘创造者’们小心的维护着我们共同的沉默,甚至他们就是权威的粉刷匠。
让人们通过观看此类电影感动自己之余还能感叹道‘这个世界果然如此’。
” 我观看《丹尼•柯林斯》,果然一直为丹尼的习惯与依赖,捏一把冷汗。
回头想想这观影体验,真让我为自己捏一把冷汗。
片中的丹尼,遇到许多问题,但似乎总试图从约翰的信里寻求慰藉与救赎——而那又显然不够。
因为虽然丹尼口称主名,把“感谢上帝”挂在嘴边,甚至把暗藏毒品的旧十字架,换成了干净单纯的新十字架,可当这个世界的魔鬼对他的诱惑,超出他个人所能抵御或认知时,他重蹈覆辙、变本加厉,谁也帮不了他的忙。
在所有人几乎都为他的新生欢呼雀跃时,他随着影片跌宕的叙事,堕入更深的深渊。
约翰的信,也在叙事的反高潮中,跌落地上,摔碎了裱框玻璃,还沾污着未吸完的白色粉末……不敬畏耶和华,试图以自己为神,总是盼望亲自以人手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悖逆上帝的骄傲,深深植根在罪里。
而魔鬼就总是利用人的这种叛离上帝的骄傲。
丹尼又吸毒了,又酗酒了,生活简直比收到约翰回信以前更加不堪,脖子上挂个十字架有什么用呢?
他新认识的女友,目睹这起起伏伏,对他失望至极。
他们二人在虚构的叙事中多么般配,几乎就要共浴爱河了,然而他却只能无奈离去,给女友留下一样试图挽回感情的礼物。
此时此刻,镜头、音乐,都在缓慢调动我这观者的胃口:到底是什么礼物?
我忍不住祷告,是的,我竟为电影中的人祷告: “主啊,怜悯他们!
求你让丹尼把约翰的信留给她吧!
因为这是我能想到的,丹尼所能给出的最好礼物。
求你让这世界上,再多一部能给人增添些许信心的电影吧!
那信纸上写着的文字,也许价值千金,但在你长阔高深的爱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难道她就只是在意一封巨星的回信吗?
不!
她想爱他,他也想爱她,而他能给她最好的爱的礼物,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就是他甘愿放弃在这世界上自己所习以为常、赖以为生的一切名利、诱惑、罪恶、虚空、自义、偶像、滥情、假意……” 至于二人结局如何,留给诸位自己观看,否则我就剧透太多。
我的祷告,并不能改变故事结局,因为这部电影早已按剧本拍好。
我只是相信,无论在电影中或电影外,上帝自有其宏大计划,总是提前为我们准备好、安排好,我们所需用且当受的一切。
我相信,天父上帝美好旨意总是成就;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各人,可能被预定成为败坏污秽的亵神狂人,只配反衬那美好救赎。
影片最后一幕,是丹尼与儿子汤姆的和好:两人并肩坐在医院病床上,等待医生推门而入并当场宣告一个关于汤姆生命的好消息,或坏消息。
汤姆患有重症,正在接受治疗,面对可能的死亡宣告,仿佛面对一种全新的未知,仿佛周围的空气也都充满着令人窒息的危险。
他像小孩一样啜泣,坦言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切,甚至开始向父亲交代后事。
而这时丹尼却对汤姆说:一路走来,在陪你看病的过程中,我写了很多笔记,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个医生进门来,如果叫你的姓,非常严肃地称呼你“多纳力先生”,那往往是要告诉你一个沉重的坏消息;然而,如果他轻松地直呼你名,叫你“汤姆”,那肯定是好消息。
影片即将落幕,丹尼没有告诉汤姆的是,他也许曾非常介意儿子一度称呼他为“柯林斯先生”。
他们凝望着观众看不见的门,那是镜头的位置,也就是幕前你我与幕后他们超越时空视线正对的交汇处,画面几乎尴尬地静止着,感官沉默着:这令人坐立不安的张力啊!
门…… 医生有时带给我们好消息,有时带给我们坏消息,这便是市场制造悬念的基础。
我相信几乎所有观众都与我一样,盼望听到画外音传来一声“汤姆”,而虚构叙事者往往就是扮演着先知角色的“创造者”,操控读者、观者、消费者的盼望。
可实际生活中,谁能预先知道,别人给你带来的,终究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
更何况,这消息万一还事关你的生死,谁人又敢妄自预言呢?
我不愿拿这样的事说笑,或不负责任的瞎猜;我选择向我的神祷告。
在任何事上,我都如此信靠。
因为耶稣,在永恒中,带给我一个永恒的好消息,也带给你。
我相信,这信实的盼望永远不至落空。
《圣经》所记载着,耶稣的好消息,常常是低调的。
他若愿意,可以行神迹把石头变成食物,可他却谦卑地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
他若愿意,可以走出十字架,可以高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可以调遣天使千军万马,可以瞬间铲平一切行不义的人;但他却甘愿降尊,放低神子高贵身份,忍受世人百般羞辱,直到临死还总以爱为世人请罪,体谅罪人的无知,为杀害他的凶手和围观的沉默帮凶深情祷告。
正如经上记着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
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 基督徒所坚信的,耶稣的好消息,永远是奢华的,因为神的独生爱子竟然为你我舍命!
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华丽的事呢?
这就是我想要分享给你们众人的一点新知,一点好消息。
这在我而言,是新的:我刚受洗归主不久,宛如从圣灵重新出生;这是我新看的电影,新得的心得,新作的文,新颂的歌,并满有试图结交新朋友的盼望。
然而我不愿你们不知道,以至于不相信,《传道书》却是这样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 我盼望你们来信。
如今诸位可以在新浪微博直接发给我私信,或公开信;我的联系名留在下面。
无论是讨论电影、翻译、语言、真理、灵魂、魔鬼、上帝,我都欢迎,也并没有什么人禁止。
我恐怕自己能力有限,信心薄弱,帮不上忙,甚至多说多错;但我会勇于尽力,并且恳切求主保守我们的交流与沟通,看护你们身心平安。
愿上帝的慈爱、恩惠,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愿荣耀归于我主耶稣基督。
再见!
提前祝你们每一个人:圣诞快乐!
阿门。
在爱中为你祷告的 @江烈农(三联《新知》专题约稿,未得刊行。
求主恩赐每个人自由,哪怕是在中国出版业。
我给5颗星,满分10吧。
)
上次这部片子我只看了前1/3电脑就挂了。
今晚看完了《丹尼·科林斯》。
很好看。
有魅力的电影。
阿尔帕西诺的魅力。
这个无需多言。
多么有魅力的男人。
音乐的魅力。
约翰列侬的魅力。
这部片子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听众把约翰列侬这些歌曲在明媚的光线中全部听一遍。
安妮特·贝宁的魅力。
这个女人很有魅力啊,笑起来很有魅力。
出演一个有魅力的酒店经理。
看阿尔帕西诺把妹学不到任何东西,因为知道都在于他的魅力。
詹尼弗·加纳。
这个女人很有魅力,笑起来很有魅力。
出演一个妈妈。
抚着肚子,照顾多动症女儿的温柔妈妈,多么魅力。
梅丽莎·贝努瓦。
这个女人很有魅力,笑起来很有魅力。
出演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酒店前台,跟门童互有好感的单纯姑娘,有魅力。
几个主要男演员也很有魅力,就不说他们了。
电影里这首歌也很好。
阿尔帕西诺唱的也很好。
电影结尾收的很棒。
这部片子作为文艺型的电影,居然有悬念可以两次吊起我的心。
称赞。
好像我看电影就是在找这样的片子,让人觉得生活有一层魅力。
让人回味文艺和魅力。
这也是电影的魅力。
今天上午躺床上刷微博的时候,竟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可以看看《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看看那些有魅力的女人。
不错。
在一个略有纪念意义的十二月八日,静静的看完这个2015年的新电影,虽主演已是赫赫有名的阿尔帕西诺,但是电影本身并没有被大做文章。
《丹尼柯林斯》,这是个有情怀的电影,也是个除了情怀以外我们还可以考量自身的电影。
已是大红大紫的摇滚明星丹尼柯林斯,在一次巡演过后收到了一封来自约翰列侬的,40年前的信。
40年前,才刚刚发行了自己第一张专辑的丹尼柯林斯,接受了一个小杂志社的采访,提及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约翰列侬。
奇迹的是,采访过后约翰本人读到了这篇报道并给杂志社写了一封寄给丹尼斯的信,但是由于杂志社的野心,这封信在40年后才辗转到丹尼的手上。
40年前的丹尼柯林斯是什么样子?
影片开头导演就留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一直给他背影的镜头,面对着杂志社的采访,他支支吾吾,嫩生生的,没有套路,没有包袱,就像记者盘问他那样,“为什么我觉得你对于即将成名所会经历到的一切事情都是恐惧的?
”“是的”他说,这是电影开始,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丹尼柯林斯的正面镜头。
阿尔帕西诺那张脸,哪怕只闪现几秒钟都让人印象深刻。
戏骨之称并不是简单现于评价的言语之间,我可以看到他从眼睛中流露出一个音乐界新人对于自己前途未知的恐惧,真实的恐惧,还有一份对音乐的赤诚之心。
而40年后的丹尼柯林斯,已经不复当年真诚。
嗑着白粉,挺着啤酒肚,带着浮夸的首饰,说着荒唐的话语,在千万简单买账的歌迷前唱着口水歌,享受着万人拥簇的优越感。
他的生活装备了所有堕落明星的标配物件:烟酒毒品,香车别墅,放荡的年轻女朋友...40年前面对将要经历这一切的他来说是恐惧的,而今,他已经被腐蚀。
流行,走红,富裕和荣耀,给了他什么,不过是麻醉剂,不过是污浊眼球的尘埃。
是的,污浊的眼球。
影片中很多次给阿尔帕西诺以脸部特写,一张布满皱纹的黝黑的老脸,总是带着戏谑的表情或是将要喝醉的游离状态,不温不火,不需要通过语言说些什么,好像皱纹都能给他发声。
收到信之后的丹尼,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充满堕落充满肮脏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带上的无数绿帽子,于是他收拾行李,来到新泽西,想要弥补自己生活40年犯下的一桩错,他虽不是浪子,他只是想回头。
接下来电影的大部分剧情都在描摹丹尼和自己儿子的故事,关于家庭的重新组合,关于亲情的缝补剪切。
一切就是在告诉观众,他浑浑噩噩的这40年里,缺乏了创作缺乏了灵感的同时,更是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与亲情的。
就算左拥右抱各种各样的女人,也不过看在金钱面子上的逢场作戏。
他陪着儿子面对癌症,帮自己的孙女治病,一桩桩救赎的事情,而同时他也在此时创作出了更纯粹的作品。
在那首歌里,他淡淡的唱着“我在这条盲目的路上游走着,直到我看见更好的方向”。
比起曾经在电影中听到凯文史派西翻唱克恩的音乐,阿尔帕西诺的声音更有风味。
电影中有两次相同布局的镜头,都是丹尼柯林斯从幕后走向台前,掀开大幕,迎接观众呼声的时候。
前者在电影开始不久,万事俱备,走出后台面对聚光灯,唱出一首首烂熟于心的歌,日复一日的套路;后者是他在新泽西的小演出,几百人的小酒吧里面,简陋的后台,然他却鼓了很久的勇气踏出那一步,昏黄的舞台灯光,一架简单的钢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想给自己回头打上的标签。
但是他终究是老了,没有勇气面对着一众看惯了他摇摆取乐的观众唱出不同以往的歌曲,人们在台下对着他大喊着的时候,他的信心和勇气就在一点点消逝。
那首在漂泊的过程中写下的歌,伴着流行元素的鼓点,掩埋在庸俗观众的欢呼声之中。
演出过后,大麻酒精,积累的救赎都成空口白条,同样伴随着一场亲情的危机,事业的困境。
他知道的,那首歌不会是大众喜欢的,甚至会被观众言语唏嘘,于是他选择的是放弃做自己,迎合他人笑脸,因而这注定不会是老丹尼一次涅槃重生的仪式。
不过这也是二次自我重启的开端:他送走了豪车,退掉了酒店的豪华客房,留下那封让她改变道路的约翰列侬写的信给自己的红颜知己,离开这个包容了他迷途过错的半路的家。
不需要仪式,不需要表达,经历至深的亲人和知己失望的眼光,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回头。
在电影《天鹅绒金矿》里面,brain slade脱下了自己穿着摇摆了70年代的华丽服饰,梳着大背头,开始唱着世人最吹捧的美国梦,他把以前最纯粹的自己杀死在旧时的舞台上。
丹尼柯林斯也同此般,在一众脸上堆满褶子的老女粉丝面前摇摆,在一次次自己的唱片被售罄后洋洋自得。
只是他一直没有看破,他是被大众消费的产物,而不是消费大众的赢家。
流行,注定是庸俗的,大众欣赏他的,就像灰色的潮水,你看不到底,个人风格就像黑色的墨水,在灰色的暗流中看不真切却又醒目。
明星们在这其中,就是顺流而行的角色,沉醉于成名后带来的富贵,早已忘记音乐,艺术创作的本质。
保持本心者已很难得。
70年代的约翰列侬,离开了披头士的光环,结伴小野洋子,写下了很多关于他爱与和平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艺术结晶。
那时候他给了这位尚有初心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他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富有和名气不会改变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会”,然而命运却让他的灯塔之光没能照亮这位年轻人余下的四十年,显然他后面的40年都在改变了初衷之中度过,却留下他在回首过去的一片懊恼。
导演们多次将镜头对准摇滚乐,拍它的醉生梦死,它的紫醉金迷,好像在通俗大众眼中,摇滚和致幻剂,和酒精,和没完没了的俗烂交际一样都已经是被捆绑销售的东西,见诸于天鹅绒金矿,见诸于各种乐队的传记片之中。
不可否认,很多摇滚明星的个人作风都带有这些标配元素,好像没有嗑药磕到嗨翻,就没有艺术创作的灵感。
但是摇滚并非如此糜烂---《丹尼柯林斯》这部传记电影在浅显的剧情下其实也想告诉我们这一点。
约翰列侬所昭示的精神不是腐烂不是浮华,是本真的追寻,是赤诚的信仰,不需要致幻剂来加以浮夸的放大。
一个紫醉金迷了40年的艺人,尚可以回头,找寻当初的信仰,那么你我的初心,是否依旧呢?
电影中响起列侬的imagine的时候,丹尼靠在自己别墅泳池前的椅子上,看着抽大麻抽到嗨翻的小女朋友,手中拿着的是那封列侬亲笔写给他的信,“富有和名气不会改变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会”,同当头棒喝,就像告诉丹尼,生活多讽刺,总不经意回头给自己补一刀,看看你活得多么糟糕,再激励你浪子回头。
片尾,丹尼柯林斯故事原型出现,叙述了当年自己面对采访时说的话:“当被问到将要成名后是否会改变,我想我其实面对这些富裕和荣华,是肯定会变的”。
现实生活不像电影一样充满情怀,丹尼本尊其实只是当年的一个民谣loser,然而他的故事在很久以后的今天借着怀旧的名头被搬上银幕,现实没有打电影剧情的脸,只是想简单说明,除了怀旧的情怀,我们还有不忘初心的必要。
12月8日,是列侬遇刺的日子,纪念逝者本身,还是纪念这一个符号,在很多已逝的艺术家被过度消费的今天早就被模糊了答案:张国荣,梅艳芳,黄家驹,约翰列侬,一开始纯粹的听他们的歌,到后来变成标榜自己的一种方式,你我也许曾经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们用纪念来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又用纪念假装自己一直善始善终。
我们在电影中找到共鸣的情怀,但是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同样初心依旧?
戏剧需要矛盾。
rock star与家庭,内心音乐与卖座音乐,真的有矛盾么?
仗着有钱强行参与不愿接纳自己的孩子的生活,可行性大么?
老戏骨相当好,演员都很棒,差距巨大。
worth watching -your favorite flower is a... -rose -to smell it, you breathe through your -(inhale) -keep it in, long as you can go. and let it out in one big...blow.
《丹尼 科林斯》导演由一名歌手在四十年之后,得知了大明星约翰-列侬看了他的采访,给这名歌手写了一封信,由此展开故事,虚构了丹尼-科林斯这个摇滚歌手。
当看到阿尔-帕西诺出演这名摇滚歌手,居然有些感动,70多岁的大牌演员,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从来都是主角,慢慢地,他已是老态龙钟,行动缓慢,眼神吊滞迷离,有老年人的神游,但你仍然不可忽视他的光芒,阿尔-帕西诺在银幕上一出现,他像聚光似的就把观众吸引到他的角色上去。
影片前部分非常精彩,后面的剧情便显得俗套,没有了之前的激动,讲述了著名男歌手红了四十多年,可有一天,他的经纪人把四十年前约翰列侬写给他的信给他看,他觉醒了,他觉得他浑浑噩噩了四十年,吸毒,酗酒,女人无数,毫无创作能力,靠着他不愿意表演的口水歌活了四十多年,如行屍走肉,他要开始寻找新的方式,放弃巡回演出,离开了年仅25岁的未婚妻,寻求创作歌曲,寻找失散的儿子,为他们付出,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另一道阳光。
在《Imagine》响起的时候,我坐直了身体,幻想故事走向男主音乐的自我救赎之路,那一刻我以为这是电影精神鼓点的开始,却不成想是全篇的唯一巅峰。
关于音乐,推荐《醉乡民谣》关于父子,推荐《大鱼》,甚至《法官老爹》关于暮年与艺术,推荐《年轻气盛》好莱坞的技巧在多动症的Hope,在留给经理的信,在结尾男主的幽默安慰中都有体现,精彩且有心,此外的剧情充满了俗套的油腻剧情,男主和酒店经理/父子的谅解在好莱坞的套路之中随意解释。
想想看在《Imagine》歌声响起,镜头推向帕西诺摊在椅子上的眼神,一部短片戛然而止,会给几星呢?
帕西诺一贯的出色,但是他实在实在,太不像个歌手
程式化的温情路线 但还是看得很舒服 三星半
这种故事的男主就该让阿尔帕西诺这样的演员来演相比于二三流演员他才是到达过顶峰的人这样的演员才有这样的感觉
老年危机父亲的自我救赎 很暖心的调调 结尾医生的那声Tom简直差点让我泪崩
因为改编的成分比较大,说服力自然就小了,变成了非常平凡无趣的温情励志鸡汤。
四星半
酒吧那一段演技不错诶……
BORING
【non-theatrical】他们甚至用了Imagine,这种美式家庭电影对我而言还是很受用的
帕西诺演音乐人?靠谱吗?原来不可能不靠谱。影片的故事很温暖圆满,还让人相信,这就是成功的。
還是說明了名利真好
陈词
老套,但看看老明星的精彩表演还是不错的
很温暖
touched
「I'll check you in, okay? → While you're checking me in, I'll check you out.」「You know what I like about you? You never give up. → Some dinners are worth fighting for.」「Have I ever let you down before? → You're a ridiculous man, you know that?」
居然能找到和阿尔帕西诺一样的大双眼皮演年轻的他!
可能相同的电影太多,就算是帕西诺主演也于事无补,观众都麻木了,老爷子到了这把岁数身边还有一堆又嫩又美的妞儿可泡真叫人干瞪眼……
台词妙语连篇,演员各尽其职,但是故事不够有意思,壕明星的对音乐热诚,对家人弥补的剧情展现得只算一般。列侬回信那段唯一的真实事件改编情节也是全片最大的高潮。
近期我能静下心真正好好去享受的一部电影,并不是说它有多么的完美,反而它很“套路”化,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过度拔高主人公,使得整个片子很平淡。但这些我心水的演员们之前的化学反应太好太自然,让我看的非常享受。喜欢残缺中带着小圆满的结尾,即使生活一团糟,还是有亮点等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