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的确没有让人失望,影片中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作为喜欢透纳画风的爱好者,第一次了解到他五味杂陈的后半生,不禁让我对他的画作更增添一份尊敬和同情,也对他的为人心生感慨。
五十岁后的透纳,是苦涩的——他和女佣的暧昧,对父亲的依恋,与情妇的相守,似乎没有一点符合英国对于体面绅士的定义。
但转而想来,或许只有如此的他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于当时处于绝对“先锋派”的画家,他的生活怎么会和普通人一样呢?
定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经历,才促使他在绘画中去寻找那个让他心灵安宁的瞬间。
我以为,透纳对光的追寻之所以如此执着,或许与他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
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溺爱,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完美让他的内心破碎不堪,生活黯淡无光,他离开,甚至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进而在自己唯一能够掌握的绘画上孤独地寻求慰藉——发现光,发现那个等同于上帝的光!
无论风雨多强、海浪多高、日出多早、日落多暗,透纳的眼中永远都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光的存在,这些光影在不同的情境下展露出缤纷多样的精彩,比周边的任何人都显得独到而深邃。
我想,这些精彩的光影瞬间所寄托的或许正是透纳自己对于生活的写照,或昏暗、或夺目、或强烈、或微弱,或刺人眼球,又或若隐若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们已经越发难理解他那一幅幅抽象模糊,只剩下线条与色彩的光影画作时,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孤独者,这份孤独正缘于他的专注,这份“专注”绝不是对他人生的褒奖,某种程度而言,更像是一种命运不公的惩罚,一种麻痹伤痛的自我疗伤。
他似乎把一切的痛苦与抚慰都投射到阴暗的光影之中了。
我们总说抽象画的内涵丰富,不正是因为抽象画家们剥去了世俗的种种面具,将最深刻的笔触以最贴近内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透纳的时代,抽象画尚未兴起,而透纳便是英国第一个尝试抽象作画的名家,而他的主题便是这一缕缕千变万化的光,指代着我们百变的情感。
试想,如果他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画将不会有任何异于他人的视角,更谈不上这独树一帜的风格,赢来的也不会是如今听来可笑,当时却着实讽刺的讥笑,而是再庸俗不过的迎合恭维、人云亦云。
无论怎样,透纳是专注的,于自己如是,于画亦如是,这份专注铸就了他晚年的孤独,并直接或间接地将这份孤独传染给周边的每个人,包括他的父亲、他的子女,他的女佣,以及他的情妇。
他绝不是一个完人,但有谁希望他是个完人呢?
他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为七情六欲所扰,苦苦寻求上帝的宽恕和自我的解脱,只是他找到了一个伟大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自我解脱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一幅幅再炫彩不过的光影瞬间。
Turner是一个公认的聪明鬼。
人们都想让自己变成聪明人,因为聪明人可以装傻,但是不聪明的人永远也无法装聪明。
他太懂得这世道自己是靠什么而生存了。
绘画技巧?
别闹了,官方有多少等着卖画生存的画家,怎么可能每一个都衣食无忧。
个性?
在那个英国经济磅礴发展的时代,根本不缺浑身奔腾着艺术细菌的画家。
拍马屁?
他挺会的。
直到那一声官方的批判的到来。
他就像一个失宠的妃子,眼睁睁看着自己沦为笑柄。
也许任何时期的艺术家,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态。
新时代,必须由自己亲手开创。
艺术家要有时代的使命感,要有主人公一般的责任感。
可是他多么的累啊。
任何关于Turner的传记,都在说,他在生命最后的时期在与官方做叛逆一般的搏斗。
我觉得不是。
他只是想画自己热爱的,蒸汽,云,暴风。
他只是想歌颂大自然,他甚至愿意将自己完全奉献于伟大的自然。
他也曾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黯然归去。
回家吧,即使世界都对他的奉献全然否决。
可是啊,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太强烈了。
他说,多美啊,又是多么的寂寞啊。
付出多少,就想要多少的回报。
错了么?
生命终到尽头,他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是——“我已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了。
”不,亲爱的先生。
你不知道现在新世纪的人们都多么的热爱您的作品。
我们从没看过这样的风景,我们从没想过这样的描绘自然。
我们知道你不被人欣赏的痛苦,可是,不要否认这所有的一切,好么?
您的那些画,现在整整齐齐的,放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爱好者排队去欣赏您的作品,就像欣赏您鲜活的生命一般。
您的一生轨迹,早就被万千的美术书籍记录。
您的所有代表作的复制品,早就被挂在千千万万人的墙面。
这就够了,亲爱的Mr.Turner一个让人想起来,先是微笑,后又想要流泪的先生。
很平实的生活和事业,还有爱情。
也不乏狗血。
算是非常写实了。
每一个方向上都有细说。
每一个方向也都值得细聊。
要在一件事情上专注。
画画像透纳先生那么专注。
即使已经是当时的知名高价人物,依然实时写生,甚至在暴风雨的日子,将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长时间观察云彩,即使因此生一场重病,也在所不惜。
可称得上是画痴了。
年老的日子,在富有的基础上,又有一次暴富的机会,为了后人,都可以免费欣赏自己的画作,宁可全部捐给国家也不卖给赏识他的土豪。
临终的日子,拖着沉重的病体,都要爬起来现场习作写生。
与小旅馆老板娘的多年情人之缘也是令人称羡,彼此欣赏扶持。
「很快,画家们会扛着一个盒子走遍世界,就像修补匠一样,而不是手臂下夹着画板。
」这是主角约翰·透纳在照相馆对摄影师说的一句话,也是本人认为他在《透纳先生》中所说的最为振聋发聩的两句话之一。
这句话果然精准预言了后世的情形,看看如今,不光是画家,就连普通人也能拿着照相机或者手机到处留影,绘画的功能被削弱了很大一部分。
相比诗人和文学家(诸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等),英国的艺术家们显然没有欧洲大陆上的同行们名气响亮。
至少对于吾辈接受大众化普及教育的人而言,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在音乐或者绘画领域的名家也要比英国更有耳闻。
事实亦然,直到约翰·透纳在十九世纪横空出世,英国的绘画才看到了曙光。
可以说,在他之前,英国画大抵走不出国门,而在他之后,则已能与法国意大利并驾齐驱。
但即便如此,约翰·透纳及其作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低估,部分作品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地下室中埋没了数十年也没有人在意。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学术界才重新掀起了一股研究透纳的浪潮,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才重新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高度评价。
2014年,英国导演迈克·李执导的《透纳先生》在戛纳电影节一经上映便斩获了金棕榈奖,而饰演透纳的蒂莫西·斯波也凭借卓越的表演荣膺最佳男主角的头衔。
迈克·李和蒂莫西·斯波何许人也?
前者是与肯·罗奇齐名的英国国宝级导演,向来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而后者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高材生,最知名的形象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几乎为其量身定制的那只大耗子「小矮星彼得」。
两人结缘于1996年的《秘密与谎言》,此后斯波便成了迈克·李的御用演员,李导演将摄影机对准平民生活的创作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蒂莫西·斯波的优势:蓝领阶层的家庭背景、伦敦南部的工人口音、扎实出色的戏剧功底、以及「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方式。
两人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命中注定。
《透纳先生》也是一部典型的「迈克·李」式作品。
导演没有使用惯常的纪录片手法,而是以散文化的方式和琐碎的视角对透纳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真实展现,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平衡,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灵魂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由于透纳被誉为「光的大师」,因此迈克·李为了生动表现透纳的生活和创作常态,在镜头中精准把握了光线和格调,生动还原了透纳作品里的风景与构图,营造出一种维多利亚时期水彩画般的梦幻质感。
约翰·透纳本人相貌粗陋,不但自己因此很少画自画像,甚至被画过《自由引导人民》的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描述为:「英国农夫般的外貌,穿着肥大的黑色外衣、宽大的鞋子,举止生硬而冷漠。
」为此,导演专门给角色定制了衣服和发型,再配合蒂莫西·斯波粗短臃肿的身材,一个邋遢滑稽的形象跃然屏上:像个笨重的怪物般咳嗽、颤抖,下嘴唇骄傲地撅着,流露出对世俗不以为然的神情。
为了找到透纳的感觉,斯波特意向英国艺术家蒂姆·怀特求教,一学就是三年,包括艺术通史、美学理论、颜色调色、绘画技法、以及透纳的标志性画法,直到有一天居然以假乱真地临摹出了透纳的名作《暴风雪——港湾出口的蒸汽轮船》。
而且为了模仿老年透纳的嗓音和状态,斯波大部分时候都在含着一口老痰说话,甚至一个月不洗手不洗头,指甲和脖颈散发出难闻的恶臭。
正是其完美地诠释了约翰·透纳,戛纳影帝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约翰·透纳,称得上是「天才」与「怪物」的结合体。
在绘画领域,透纳是个十足的天才。
他在绘画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便是将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
比如在影片里出现的《奴隶船》、《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中,人物在大海、巨浪、暴风雪等狂暴的自然现象面前显得无比脆弱渺小,折射出透纳悲观的自然观:人类永远无法与大自然较量匹敌。
无怪乎英国诗人丁尼生评价他是「风景绘画中的莎士比亚」。
他另一大贡献是对后世印象派的启发。
晚年的透纳自成一派,距离精致有度的学院派主流渐行渐远,对色彩、光线和大气的理解更加提纲挈领,画出了一大批抽象性的风景画。
就像片中表现的那样,虽然被当时的论调讥讽奚落,然而却比印象派先行了半个世纪,莫奈、雷诺阿等后辈们都没有忘记这位卓越的英国大师在光与影的道路上早就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这些成就与透纳本身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他对绘画的痴迷。
影片中的透纳几乎不是在作画就是在去取材写生的路上。
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丹麦,无论崇山峻岭,还是峭壁险滩,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每次旅行归来,总携回大量的草图笔记,成为他日后作画的原始素材。
其次是良好的人文素养。
历史上的他有着为画配诗的习惯,时而引用他人的诗句,时而自己临时发挥,颇似中国画中诗画交融的传统,而影片中亦有他吟诵诗篇以及与女琴师谈论音乐的桥段,是这些素养奠定了他的创作品质。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那就是透纳有着一颗敢于尝试、格物致知的好奇心。
比如他为了探索色彩,会将日常食材、口水浓痰掺进颜料里作画,影片中的他甚至直接向画板吐痰;又如67岁的他让水手将自己绑在轮船的桅杆上足足四个小时以便观察暴风雪,后果是得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再如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火车开始大量出现,他敏锐地将其纳入视野,为风景画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影片中还安排了一幕有趣的场景,身兼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萨默维尔夫人前来拜访,当场演示了让铁针带上磁性的实验,或许这便解释了透纳暴风雪的画法是受了电磁学理论影响的传闻。
可是在生活上他又像是个怪物。
透纳的自理能力很差,50多岁了还要父亲为他打理日常起居,从采买画具到处理业务、甚至连刮胡子也要老爹代劳。
而在情感上,他认为婚姻与艺术不能共存,因而终生未婚,直到死后公布遗嘱,众人才知道他曾与一位朋友的遗孀生过两个女儿。
在影片中,他和这位丹碧夫人分居多年、势同水火,虽然自己靠卖画不愁吃穿,但对两个女儿却漠不关心、一毛不拔。
他还时常光顾妓院,把陪伴照顾自己多年的女佣汉娜作为泄欲工具。
影片并未回避透纳粗暴无情的一面,真实表现了他的七情六欲。
他对艺术的狂热,同他与生活的格格不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约翰·透纳于1851年12月15日在伦敦切尔西的家中逝世,望着从窗口洒进屋内的光芒,留下了「太阳就是上帝!
」的最后遗言。
与史实相符,影片中陪他走到人生尽头的正是他晚年的伴侣布斯夫人,而老宅中只剩下女佣汉娜孤苦伶仃的佝偻背影。
透过斯波的眼睛和他手里刷刷点点的画笔,我们见识到了透纳充满争议却又辽阔壮丽的一生。
《透纳先生》中没有美丽的女人,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仔细回味,全片渗透着淡淡的伤感,亦不乏宁静致远的和谐韵律。
多说一句,透纳生前有一桩未了心愿:创立基金扶助有才华的贫困青年艺术家。
直到1984年,泰特美术馆帮他实现了这一遗愿,用「约翰·透纳」这个名字命名了英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
对了,影片里这位大画家还有另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当有一位商人准备出价10万英镑购买他所有的作品和手稿时,透纳断然拒绝,云淡风轻地表示要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
「我希望以后能见到自己的作品在同一个地方展出,所有的画都能免费地被公众欣赏。
」 ♑
50岁后的透纳,是苦涩的——他和女佣的暧昧,对父亲的依恋,与情妇的相守,似乎没有一点符合英国对于体面绅士的定义。
但转而想来,或许只有如此的他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于当时处于绝对“先锋派”的画家,他的生活怎么会和普通人一样呢?
定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经历,才促使他在绘画中去寻找那个让他心灵安宁的瞬间。
我以为,透纳对光的追寻之所以如此执着,或许与他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
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溺爱,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完美让他的内心破碎不堪,生活黯淡无光,他离开,甚至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进而在自己唯一能够掌握的绘画上孤独地寻求慰藉——发现光,发现那个等同于上帝的光!
无论风雨多强、海浪多高、日出多早、日落多暗,透纳的眼中永远都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光的存在,这些光影在不同的情境下展露出缤纷多样的精彩,比周边的任何人都显得独到而深邃
娓娓道来的大师之作,无视传记片的条条框框,优雅的做着自己,拍历史人物,到了迈克·李的镜头里也照样像现实中的普通人,隔着那层象征年代感的戏服,他们也真实的像今天的现代人。
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华、怪癖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即使有着时间线的跳跃,也照样是不疾不徐浑然一体。
虽然按照人物生平的时间顺序拍摄会有剧情断裂之感,但是台词和表演都堪称顶级精湛。
朋友推荐我去浦东美术馆看透纳的画展,而我对透纳完全不了解,于是找来这部电影观看。
用看电影的方式了解一个艺术家尽管简单粗暴,却能满足我只想了解一二的想法。
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动机,让我遇上这部相当不错的电影(个人认为豆瓣评分7.4有点偏低)。
我比较偏爱人物传记电影,但拍摄人物传记片比起剧情片难度要大很多,好的传记电影恐怕一双手指头都数得过来,而这部电影从镜头语言、音乐到剧本都有着大师风范,我视其为“三好”电影。
第一好:是人物切入的角度好。
透纳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画坛赫赫有名的风景画大师,10岁就展露绘画才能,24岁就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准会员,32岁被任命为透视学教授。
他从早期的古典主义而后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人风格。
透纳尤其在水彩画上成就很高,成为了英国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和自然派的先驱。
他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闻名,对水气弥漫的掌握独到,被誉为“光的画家” 和“风景绘画中的莎士比亚”。
透纳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启发了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他对光线和色彩的强调,以及那种弱化物体具体形状,注重整体氛围营造的方式,为印象派画家提供了思路,印象派大师莫奈就深受其影响和启蒙。
透纳一生非常勤奋,有大量作品留世,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透纳又是一个以性格古怪闻名的艺术家,他出生底层家庭,举止粗鲁、个性敏感,外貌丑陋,一生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什么亲密朋友,这也导致他个人情感压抑且扭曲。
因此,透纳一生无论从艺术成就,还是个人情感都充满解读空间,拍他的传记电影可供选择的题材很丰富,可谓看点满满,而丰富的素材往往会成为剧本取舍上的难点。
大师级的英国导演迈克.李显然是有他独到的想法,他没有将透纳一生作为书写对象,而是聚焦透纳人生最后的25年,他的艺术成就成为影片的背景,核心的内容却是透纳作为一个“人”的情感生活,他对父亲的情感、对情人的情感、对妻儿的情感、对艺术的情感……一个艺术上的巨匠,但情感上却呈现出复杂多面性,无论情感上的扭曲压抑,还是冷漠自私,以及个性上的乖戾和敏感,透纳身上都有着让人琢磨不透的某种特质,艺术成就与生活上的种种缺陷形成鲜明对比,迈克.李用他对人物体察入微的镜头表现力,呈现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艺术家形象。
第二“好”是影片的画面拍摄得很美,摄影和音乐极其出色。
迈克.李刻意模仿了透纳作品里的风景和构图,镜头体现了对光线、色彩和其他自然元素的独特运用,让影片的画面成功展现出透纳作品的神秘气质,每一幅画面都如透纳画作一般精美,而更多的暖色调的运用与服饰上的精心构建,让影片呈现出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感。
影片的音乐多使用19世纪的古典音乐,旋律非常优美,与画面配合得恰到好处。
第三“好”是透纳的饰演者蒂莫斯.斯波的表演极其传神,他因此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蒂莫斯.斯波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是他在《哈利波特》里饰演的小矮星彼得,他的演技精湛,可惜一直以来的“怪大叔”形象让他没有获得过什么主演的机会,而在这部电影中,蒂莫西.斯波把握住机会,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演好一个画坛巨匠,他用了两年时间学习画画,对人物性格反复琢磨,他善于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性格,眼神的运用很到位,对人物情绪的控制也非常精准。
可以说,斯波的表演非常具有说服力,真实呈现出透纳复杂的性格特点,在人物外化表现上,丑陋、粗鲁,但不失强大的主体人物的气场。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是不是应该去看看透纳的画展呢?
一部电影如果能启蒙我对艺术的向往,我就偏心眼地认为是一部佳作!
《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 2014)過去常看的麥克李作品大都是關注現代英國社會中底層生活的困境,有著非常鮮明的角色塑造,充滿生活感的表演與細節刻劃,開放的敘事卻還是有相當明顯的故事與命題。
這次新作《透納先生》的主題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晚年的生活,時代的距離和時間跨度在導演過去的作品中相當少見(我還沒看過《酣歌暢戲》故無法討論比較)。
名人傳記的題材牽涉到不少歷史背景,尤其是我對威廉透納的創作或繪畫藝術並不熟悉,要進入故事脈絡已有先天的門檻,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故事線,而是主角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鬆散剪影,實在一時間不容易抓住。
直觀來說較明顯的命題像是看透納邁向人生終結的過程,刻劃了他的生活、藝術與感情的困頓與流轉,從而形塑了透納身為平凡人的形像,以及導演對於生命的觀點與思索。
是個很龐大又開放的描寫。
不過結尾透納臨死前所說的遺言或許可以當做一個思索的起點:The Sun is God,太陽即是上帝(聖經典故?
),在他吐出這句話後即嚥下最後一口氣,下個鏡頭則是回到他生前對著夕陽速寫的身影,這鏡頭不旦呼應了影片開頭他描繪朝陽的姿態,甚至印象中這是太陽第一次真正地出現在畫面中。
做為一位畫家,大自然的光影當然是他心繫之所在,而陽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正滿溢在整部電影的精美攝影之中,這或許是我看過麥克李作品畫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部,而這也對應於片中透納畫作永恆的題材:夕陽、天空與海洋的相互暉映。
為了捕捉光線與海景,透納經常地旅行各地,他背起行囊行走的姿態成為影片最鮮明的印像之一,這不旦體現了他藝術與生活的細節,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故事線:他多次造訪一間海邊的民宿,而後民宿老闆娘布斯太太成為他晚年的情人,最後透納臨終時也就躺在他為兩人租的房子中,在布斯太太的陪伴下過世。
這看似動人的遲暮戀情卻也對照了透納的陰暗面,他不但早已拋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對外人也不提他有兩個女兒,甚至在其中一位女兒過世時他也沒參加喪禮。
在每次旅行結束回倫敦的居所時,電影暗示他不時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女僕有著肉體關係。
電影最後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布斯太太在夕陽餘暉中擦著窗戶微笑(不知是目視透納的身影還是回想剛過世的他),似是為透納晚年最幸福時刻的定格,但下一個鏡頭則是回到女僕處在透納倫敦居所陰暗畫室中的孤獨身影。
這兩個女人一明一暗可說代表了透納的兩種面像,尤其電影特意呈現女僕臉上隨著年紀逐漸潰爛的皮膚,和他被透納死亡後拋棄的黑暗,這也正像是太陽照耀下的光與影。
這從來不是什麼浪漫的藝術家傳記故事,Timothy Spall演出的晚年透納肥胖粗鄙,他刻意壓著嗓音的腔調突顯了不悅耳的喉音,影片前半段透納的父親剛出場時乍看之下年紀也大不了兒子多少歲,但隨著身體逐漸衰弱,影片也透過主角的觀點看著父親不斷地咳嗽與老病,某種程度也像是他自己死亡的預演。
父親去世後,有兩段關於性愛的描寫,一是透納半強迫粗糙地和女僕發生了性關係,另一個是他到妓院要求妓女擺出絕望的姿勢讓他畫下來,這都像是喪父的悲傷所帶來的情緒轉化發洩,有趣的是之後他就向布斯太太告白,其間因果關係因為片段的敘事方式並不能確定。
而年輕女性的死亡意像也出現不只一次,從躺臥的年輕妓女,到女兒的死亡,到他晚年生病在床時目睹到港口溺死少女的屍體(同樣地他也想把她給畫下來),這其間的意義有待思考。
電影很多不斷重覆出現的片段都能累積出不同面像的意義,比如多次出現透納家中的小畫廊正見證了主角的衰老,或是多次他參加的展覽從擺畫的位置到同儕間的評論和他現場修改畫面的細節,都描寫出藝壇中某種權力關係和他藝術地位的消長與創作態度的轉變。
還有他反擊年輕畫迷肆意批評上一代大師的藝術觀,他和另一位落魄畫家海登之間幾場的交手戲也都值得玩味: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批評海登,後來他躲在一旁看著眾人在展覽廳和被排擠的海登起了爭執,到最後他取消了海登欠他的債務,一來是透納後來逐漸抽象的畫作(因為眼力不行了?
)也同樣遭受輿論的嘲笑批評,二來不知是否是他終能同理兩人生命所遭受的苦難?
最後值得一記的是片中有兩段「科學」的段落同樣玩著光線的把戲,一是電影前段透納的一位女性友人拿著透鏡在畫布上折射出了一抹彩虹,她透過不同顏色的光照做實驗讓金屬產生了磁性(不太確定其中的物理原理)。
另一段是電影後段透納驚奇於新發明的相機,只要十秒中就可以把光影紀錄在底片上,電影就花了兩次十秒的時間帶著觀眾看著透納讓攝影師拍了兩次照。
對一位畫家來說這是個感受複雜的時刻,他用身體和歲月不斷地追逐光線,將之轉化在畫布上,但只消十秒科學就完成了一樣的事,當然就藝術的角度兩者有相當的不同,但身為人追逐永恆的企圖中,這些段落紀錄了歷史中光影藝術的變化,尤其據說本片是麥克李首次運用數位拍攝,從畫布到底片拍照到數位電影,觀看當下頓時有種時間穿越之感。
《透納先生》並不是一部容易進入的電影,但看到最後關於透納生命中光與影的交纏對照,如此充滿陽光又如此地陰暗,可以是《無憂無慮》也可以是《又一年》或聯想到導演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果然還是麥克李那股悲觀殘忍又溫暖的生命觀點,隨著透納的生命、畫作和鏡頭下的光影定格在電影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2015/6/20)
剧情很平淡的一部电影,但是一点也不枯燥。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先生,用一生的热情去绘画的画家,他曾为了观察自然把自己绑在一艘经历暴风雨的船上;也曾经历过被同行诋毁,还经历过在看话剧表演的时候看着看着舞台上表演的是对他创新的绘画手法的讽刺,但这些仍无法阻止他画画。
电影里的他不在自己的画室画画就是在去画画的路上。
当时有个富有的贵族人愿意花重金要买下他所有的画,他拒绝了,他说他要送给英国,让普通百姓都能免费欣赏他的画作。
透纳尤其擅长描绘光与云雾的关系,临死前沐浴在一缕光线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光线即上帝。
第一次尝试写影评好紧张,怎么才能装作经常写的样子??
--一直觉得,看一部有剧情的电影,需要从电影的角度出发,遵守电影的设定,遵守电影的假定条件,遵守电影本身的市场定位,于是我觉得烂片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拿过大奖的著名演员会去拍公认的烂片?
一直想不明白,后来猜测,大概那部电影本身的定位就是烂片吧。
回到Turner先生,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一切都是最最平实的生活,诚然,透纳先生在绘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很大,从某种程度上可谓波澜壮阔,但于他,绘画也只是普普通通生活中的一件事而已;没有帅哥美女撑场面,男主面相一般,嗓音浑浊,体态丑陋,透纳身边的两个女人,女仆老态龙钟,毫无气质,皮肤溃烂,布斯太太还算慈祥端庄,但是总归只是老人。
所以当我给同学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毫无兴趣,当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狂轰滥炸了太久之后,这类传记式的电影似乎变得小众了,但是也许电影本身的市场定位就是这样。
电影一开始便是朝阳挂在天际,照射着小溪草地和大大的风车,瞬间就被这幅景色吸引了,而影片也没让我失望,之后跟随着透纳先生的双眼看到了更多的美景,大海,帆船,群山,草地,美景似乎有一种魔力,会让看到之人莫名感动,而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断背山的风景也有如此这般的震撼力。
所以当透纳先生坐在布斯太太温馨的旅馆房间里,眼睛直直盯着布斯太太的鼻子和窗外的美景对布斯太太说,你的鼻子眉毛和窗外的帆船、桥让我想起了爱神的雕像时,你会不由自主的心头一热,美好的景色,总是因为人为地注入感情而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当透纳先生一个人沿着海浪行走时,当透纳先生一个人翻越群山时,你会觉得仿佛是自己身临其境,是自己在驻足观望凝思。
所以透纳先生一行人坐在游船上,对迎面在夕阳下驶来的冒着蒸汽的汽船评头论足的时候,虽然他们是在批判工业化,但是你也会被这幅美景震撼,目不转睛地盯着。
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当心灵被某些灰尘遮住的时候,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平静内心,拂去尘埃,给予你说不出的力量。
透纳喜欢画大海,喜欢画大海波涛汹涌的样子,于是他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直面暴风雨。
对于绘画我不了解,也不能像拉金斯先生那样夸夸其谈,尽管他所说的及其浅薄。
我所能看到的大概是透纳喜欢画的是风景画,最初是受欢迎的,可是潮流走向了肖像画。
海顿先生的存在似乎是一个笑话,但是于此同时却也彰显了一种反抗,是对大潮流的直接反抗,他不断地被嘲笑只注重自己的追求,从来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但海顿先生却真的是这样的一个画家,幸好,最终在其他国家,有人欣赏他的才华。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海顿是透纳的一个影子。
海顿和潮流处于完全对立面,而透纳处于两者之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透纳会同情海顿,为什么透纳的画越来越不受欢迎却依旧有一定市场。
透纳一直在思考,他似乎是做出了某种妥协,于是看着海顿像猴子一样被耍,他的表情一直严肃。
也许,透纳只是比较幸运,他也一直在追求自我,只是恰好,这种追求和大众品味有了重合,但是最终,潮流还是偏离了他,而他也不再愿意妥协。
电影里的情感跟整体的节奏一样,只是淡淡的呈现,却足够浓烈。
对于透纳先生的前妻和女儿,我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透纳对她们毫无感情,甚至当得知自己的一个女儿去世的时候也无动于衷。
女仆对透纳的爱却是显而易见的。
每当透纳风尘仆仆赶回家中,女仆总是满脸的欣喜,嘘寒问暖,话瞬间就多了起来。
即使透纳始终只把她当作发泄性欲的工具,始终对她冷若冰霜,呼来喝去,她也不在意,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她自己学习读书,自己也去欣赏画作,只是为了更加接近透纳,可是当一行人站在透纳的画室赏画时,透纳只是让她赶走纱顶上的苍蝇。
可是她不会反抗,最多只是撅撅嘴,瞪一眼,最多只是嘟囔着抱怨一句又不是我放进来的。
爱永远都是无私的,沉默的,当爱上层次高出自己太多的人时,就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就注定会卑微到地缝里去。
直到最后她发现了透纳已经和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直到她知道透纳即使重病也不告诉她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哽咽了,于是转身离去。
丑陋和无知掩盖不了人性的美,只是这种美似乎有些残忍。
毫无疑问,布斯太太是爱透纳的,也许最初是因为孤独,但是慢慢的,她被透纳的才华吸引,她坚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内在,她坚信透纳是善良的,她跟透纳在一起时快乐的。
对于陪伴,有这些不就足够了吗?
看着他们手挽着手在金色的阳光下散步,看着他们依偎在床边聊天,这种温馨的感觉难道不能回答人生的终极提问吗?
透纳应该也是爱布斯太太的。
他可以静静地坐着听布斯太太像个小姑娘一样说话,他在布斯太太面前会露出甜甜的微笑。
天才是孤独的,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天才是不需要陪伴的。
透纳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心需要有一个自己也爱的人来关怀。
只是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看着自己父亲去世都没有哭的透纳先生,为什么在知道那个妓女的年龄之后却失态放声大哭,为什么在看到那个年轻的女孩儿淹死之后会再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
影片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大部分的美好都藏在普普通通的生活。
脸太大
虽然还是很迈克李,题材背景实在不是我的菜。。。光线很赞。
写出了艺术家的特质。8
1.开幕主题曲引人入胜(get不到的应该是se功能出了问题)2.又是羡慕欧美教育的一天,50岁的儿子见到70岁的父亲亲脸仪式毫不含糊🥺3.对女性角色塑造很不满
人物传记,但是意外很吸引人
MTC 94分,男主选角直接跳戏到哈利波特的锦毛鼠了,松垮又用力撑个150min属实不易
每次闪到特纳先生的性生活片段,我跟旁边的姑娘都一脸无语,尴尬。这个时候,我作为观众,觉得受到了冒犯。
蒂莫西斯波生涯最佳演出,特纳再世的摄影,可惜口音实在难懂
透纳先生有点萌
一般吧,没看出来怎么有激情
前天在National Gallery看了Turner的特展,昨天在眼睛和镜头里记住了不可能忘记的霍斯岛的日落光影,海无穷无尽地拉扯,狼狈、敏锐、讲究。
叙事节奏虽然平缓,表达方式内敛,摄影构图和光影效果都很有绘画感。
很不错的传记片,不需要剧情,依然能说清楚故事。
切片式/玻片型传记片,端上来时代的器皿,试图认出风暴的生活流,也想起了皮亚拉的梵高。蒂莫西·斯波的动物方法表演,似乎想把庞大壮硕的体格,全部挤在颜料里,丢进油画中。透纳的画,常有工业革命文明的浓烟滚滚,烟雾弥漫,更成为他不可捉摸行为的窒息罩袍。
咋这么多bbc熟脸呢
从作品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论它是时代还是现代片,一点没错啊,迈克李最擅长的就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的浪潮里挣扎。所以这次拍的虽然是大师,但描绘得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在绘画上的天才都用很写意的方法带过,更多的是说他古怪的脾气,遭他人误解,以及隐秘的爱情。摄影是数码的,惊叹
最初看Turner的画的时候深信不疑的认为他应该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看完片子心中的幻想简直毁灭殆尽。看到他往画布上吐口水作画的时候简直有看不下去的冲动。就片子来讲有些主题不明确,节奏过慢。
画面挺美,有头也算挺个性
讲究
画面精致节奏优雅故事平淡原型自带光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沉闷无聊拖沓冗长的借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