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台词甚少,仅选取两段。
<一>少年Cathy蜷缩在炉火边,低头啜泣,她向佣人Nelly诉说了她已经答应Edgar的求婚,但自己内心十分痛苦,她祈求Nelly为她保守一个秘密——Nelly:"Why you are so unhappy?"Cathy:"Here and here (Cathy指了指自己的头和心).Wherever soul lives, I feel I'm wrong.If only Hindley didn't treat Heathcliff so low, I wouldn't even think of marrying Edgar.But now it would be degrade to marry Heathcliff.And he w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 love him.Not because he's a good-looking man,Because he's more like me than I am."躲在角落的Heathcilff偷听到了这段对话,悄悄地溜出房间,在大雨夜,没有告别,离开了Cathy。
<二>时隔多年,成年Heathcliff衣锦归来。
只为再次见到Cathy。
片中,导演将他们这次见面安排在花园里,片中唯一色彩明亮艳丽的地方。
已经身为人妻的Cathy出现在逆光中,微笑不语。
手拿镜头恍惚间露出Heathcilff的背影。
背景声是Heathcliff紧张、激动的急促的喘息声。
没有台词。
两人进屋落座后,Cathy低头不语,Heathcilff转过头望着她——"My plan was, to see you in face, get revenge on Hindley and then kill myself.But I've changed my mindI'll never leave you ever again.My life has been better since I last heard your voice.I kept going only for you."这段深情告白,让Cathy动容,但是已无法改变。
Heathcliff的二次离开,让Cathy最终一病不起。
似乎所有的悲剧爱情,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对的人。
而这“对的人”,也因为种种客观,变成了“错误的人”。
似乎所有的大爱,都要不免俗套地败倒在最狭隘的事情上,让人扼腕。
后记:切勿遵循原著来观赏此片。
请务必以超高清来观赏此片。
影片大量使用了手拿镜头进行人物近景拍摄,飘忽不定,但很有韵味。
在场景的切换中,多数使用了大地景观的拍摄,停留数秒,没有任何修饰,风景迷人。
同时,影片保留了自然原声,风声、雨声、动物声、喘息声、跑步声等等,甚少配乐,片尾曲让人耳前一亮。
值得收藏。
去拍摄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往往不讨喜。
由于载体不同,小说的读者去当电影观众时,总是会觉得文字的时空被电影局限了。
并且由于时长的限制,电影对于小说中情节的筛选、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也很难令每个观众满意。
普通小说尚且如此,改编像《呼啸山庄》这样的文学名著,就更有难度。
光是建立在这部小说改编上的电影,就已有至少10个版本。
不过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显然锐气不减,喜欢挑战。
她带入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这版《呼啸山庄》,尽管被一些观众认为是改得“面目全非”,但从整体的氛围而言,并不脱离原著“紧张离奇的浪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甚至是更为贴近的。
去评价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时,对原作的遵循度,往往成为一个临界点。
事实上,这跟本片导演阿诺德所说,每个导演从书中选取的点会不一样,是不谋而合的。
因为每个观影的人,从电影中感受到的原著精神,也不一样。
一个忠实的小说粉丝,可能会无法接受改动过大的电影版本,这并不能作为评判影片好坏的标准。
同理,极为遵循原著的改编,则可能会在某些电影迷的眼里,觉得平淡无趣,失之个性,这也跟电影的质量无关。
其次,“遵循原作”跟“独立创新”,是两个完全不相对立的点。
遵循原作所强调的,不应该是外在的设置,物的一致;而应该是遵循作品内在的精神,例如人物的性格、命运,情节和情感等。
从这一点上来说,阿诺德做得不但不差,相反十分出色。
在某些观众看来的“面目全非”,例如把山庄的背景放在了农庄,吉普赛人改成了黑人这些,根本不影响剧情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
影片中,不管是少年希斯克里夫的粗鲁,少年凯西的野,还是成年希斯克里夫跟凯西之间的纠缠,以及爱情悲剧的命运,都渗透自原作,并且在阿诺德非常个人化的影像里,彰显她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阿诺德谈到,第一遍阅读原著时,她只是了解和感受作者的的思想,自己是没有思考的。
第二次阅读时,她才开始有了独立于小说的见解,并最终把那些打动她的点,融于自己的理解力,搬上荧幕。
演员出身的阿诺德,对影像的理解与把握非常之感性。
她的这版《呼啸山庄》,情节只进行到原作的三分之二处,停留在希斯克里夫和凯西这一代。
然而影片的篇幅并不短,有129分钟之长。
相较之前那些把故事讲完整的改编版本,阿诺德显然更重视把情绪表现完整。
她放弃大量对白,改用直白生动的影像来刻画人物和呈现关系。
运用大量的动植物特写,环境全景,自然与人的各种关系与调度,体现出非常强烈的导演个人意识和风格。
阿诺德说,自己拍片是依赖直觉的,从片中那些阴郁的泥土,暴烈的大雨,和阳光里厚重的灰尘中,并不难看出这一点。
而这些元素从没有脱离叙事主体,感觉的强化也没有混乱章法,这在女导演的作品中,实在难能可贵。
尽管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男人拍出来的,但男导演永远拍不出女导演拍的那种神经质似神秘敏感的东西。
单拿今年三大电影节上的作品做比较,就可很清楚地将男女导演的情节区分开来。
从柏林电影节到戛纳再到威尼斯,男性导演的作品一律逻辑严谨,节奏分明。
而女性导演的作品则风格强烈,情绪丰富。
女导演的作品整体质量并不高,但无一例外地具有非常感性和诗性的画面与表达。
这次,相较之前大多数男导演拍摄的版本,阿诺德的版本似乎更贴近女性的视角。
她着墨在氛围上的影像,远多过于叙事,这既可看作是导演独立于小说作者的创作,也算是导演对作者情绪的揣测。
二者几乎可以得兼。
2011版的呼啸山庄看了真的很压抑,几乎以沉默的气氛贯穿始终,色调灰绿,天空阴暗,人物的轮廓也比较贴近普通的乡野面孔。
几乎没有连续爆发性的台词。
情节与情节之间用荒野的植物,动物,天气,牲畜的动态来衔接。
所以没有任何浮夸戏剧性的地方,旁观者角度切入感比较强。
当然,这是相对于上帝视角的读者而言。
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这一版改编绝对不友好。
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1 凯瑟琳帮希斯克利夫舔舐背上的伤口,男主的处理如果不单单是落泪,而是改换成其他微小的动作(手部动作如攥紧拳头(自行脑补))会不会更显得含蓄和披露更多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在这里我觉得至少有羞耻,仇恨,爱慕,自卑等等)2 希斯克利夫亲吻林顿的妹妹。
这里的处理完全弱化了女配的作用好不(这一版只在男女主角身上用心),男主没一句多的话表达复仇的意思(自行代入原著独白),反而像是为了单纯刺激窗边的凯瑟琳。
那个微笑我真的没有怎么看懂,或者说没有体现出人物深沉性格。
我认为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希斯克利夫被收养寄宿在呼啸山庄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希斯克利夫出走后归来的部分。
影片在两部分换了演员,看惯了第一部分的演员,感觉第二部分的演员镜头很突兀,习惯不了换了的演员,每次闪回到第一部分的情节都会小小激动一下的熟悉感。
我想如果这两部分每个角色都用同一个演员该多好呢,理解不了导演为什么换演员,第一部分无论是男主还是女主的表现力都更强。
然后说说这个影片的两个近景尽头:一是影片中安排骑马的镜头时凯瑟琳的长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希斯克利夫一定很喜欢凯瑟琳的长发,一起骑着马盯着喜欢的女孩子的长发这样的场景好亲密,镜头应该是他手持摄像机靠在凯瑟琳肩后拍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在这里就一下子深入我心了;二是镜头里拍了很多次蛾子,我是很不喜欢蛾子这种生物的,都是飞行类的昆虫却没有蝴蝶那般艳丽优美,翅膀还有灰,见了灯光火苗就扑上来赶也赶不走很讨厌,看到蛾子就有要窒息的感觉,电影里有蛾子的面画面让我很压抑。
再看看影片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在泥土里打滚的情节,在影片的结尾也特别复述了这一段剧情,可见这个片段是导演很喜欢也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我认为这样表达感情的方式过于狂野蛮横,如果凯瑟琳不喜欢希斯克利夫,她从此以后就应该会很讨厌他,膈应远离他。
想到了《 红高粱 》和《伯德家的苔丝》中类似的情节, 《 红高粱 》 中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生情了, 《伯德家的苔丝》 里面苔丝恨透了亚力克在最后亲手杀死了他。
女性视角解读,细节交待得很清楚,男主角的思想与情绪变化在细节中都有交待,喜欢成年男女主角,尤其喜欢男主角,但小时候,cathy的样子,太可笑了,太胖了,有点痴肥,不喜欢。
跟09年科奇吉尔佐导演的根本就是云泥之别!
说好听点:本片充满了各种打破传统认知的东西,手持摄像机、自然光和第一人称的视角,大胆且野心十足。
说难听点:别指望能看到典雅的英国,这里只能看到破旧山庄外的泥泞土坑、不断的暴雨、雨中发抖的牛羊。。。
我都不好意思承认那是山庄和农场主的世界,衣服连乞丐都不如。
所谓的绅士也只是一个一个的莽汉。
完全打破了我对呼啸山庄的所有美好期待!
看完几乎感觉不到原著的影子,虽然原著是几年前看过的,没什么记忆了,本以为会从电影中回忆起情节来。
最后看完了,几乎没找到原著的太多影子。
纳闷了...这是那个勃朗特三姐妹的惊世之作吗!
导演对于影片的情感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没有太多对白,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摄,超近的人物特写,对于英伦乡土大风大雨花鸟昆虫的偏爱,还有偶尔的空镜头,无限美好的逆光。
这些画面都拍摄的极为细腻,那是看着画面似乎就能嗅出头发的味道,原野的芳香的感觉。
这是原著的味道,但是情节似乎被改得大相径庭了。
有时间得把书翻出来再看看!!
全片很大一部分是风景照,不如改名《英格兰田园风光》,男主和女主唱了首歌就默认是恋爱了,男主和女主的小姑子接了吻就默认是结婚了,很大一部分是田园风光,看这片子适合睡前看,因为随时可以睡着,真心对不起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估计她会气疯,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居然连施虐的场景都上来了,我把影片下载了放在硬盘里,真的占用了我宝贵的空间,黑人男主简直就是施虐狂
从小说看,艾米丽勃朗特的内心还是挺狂野的。
这部电影扩大了原著罗曼蒂克的一面,直接砍掉了二代恩仇,到凯瑟琳死就完了,又添加了一些原始狂野的意象,看起来狂野且带感。
它比较适合读过原著的人去看,如果没读过原著看它,会觉得意识流+莫名其妙。
读过原著看它,就知道它着重的是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年少轻狂时的那段类似SM的感情,和重逢后爱而不能的痴狂。
在禁断系少女心和虐恋情深的刻画上,艾米丽勃朗特那是鼻祖。
云荒的苏摩和白樱就类似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奴隶爱上一起长大的公主,等翻身后来向拆散他们的世界复仇。
由贵香织里的兄妹养成系,多多少少也有点西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影子。
凯瑟琳本身是一个相当狂野任性,自我自私的姑娘,玛丽苏本苏是也,死了还要做男主永恒的白月光,连二代都不得安生。
当然,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本身也不只是言情小说,它承载的内容比言情还是有意思很多。
你能看得到,你能听得到,你能闻得到,你能摸得到的电影中的爱情奴隶一样的跪着,被鞭笞,被分割。
那只是一颗在年幼时代种下的种子。
在最卑微时候的被关注,在最脆弱的时候被舔舐。
两小无猜的形容太过懵懂,那是欲望在最初萌芽时候的满足,那是爱欲第一次被挖掘和挑逗。
你从一开始具有人的意识的时候,接受到的一切关于爱的信息都来自于一个女人。
正如同苏格兰高地的狂风在强劲的吹拂,树枝的走向是被决定的生长。
你用你的童年跟随在她的身后,于是你的一生都能听到她的呼吸,你的皮肤记得她的触摸,你铭记着她给你的疼痛,她塑造了你,她成为你生命的意义。
可是我对你的爱,更是一种欲望,一种占有。
我要你服从我,我要你追随我,我要你爱我,我要你融化在我的身体里。
我对你的感情就是这样贪婪,狞厉,偏执,疯狂。
但是占有的欲望同样让我无法忍受失去你。
我不能没有你。
这就是一场互相追逐的游戏,只是最后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是生死的距离。
同理,当我爱上你的时候,我便无法忍受与你分离。
@pasu
导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在考虑观众的心情。
没有抵抗力o(╯□╰)o
看的想吐!那么好的一本原著被拍成这副惨样!镜头晃得老子都快晕了!
没有多余的叙事镜头,阴暗的色调又一次昭示着这部电影是纯正的英国血统。和过往的几个版本相比,少了曾经存在于片子中的温情和浪漫的元素,反而全片弥漫着粗粝的气息,但这才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粗粝却不可或缺。这也是《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
有的人会说这部片子是很优秀的,不论他反传统的台词,演员,叙事,无配乐,反叙事,手提,特写bla,bla,bla。。。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以前没读过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很是一头雾水,不是所期待的名著改编
给kaya的~~
太文艺了就削弱了故事性。
第一次看到把名著当作纪录片在拍的手法,一上来非常不能接受。3颗星全部给童年希次克里夫,坚毅又绝望的眼神和肤色真是太美了。成年后的那对演员和前半段根本不在一个TONE上。如果你身在安静的天堂,我就该在如火的地狱。
喜欢英国电影的风格,但是剧情一般
接受不了这版的希斯克里夫 特别是成人版的。。。拍得太特么文艺了。。。睡死过去。。。即使是kaya的美貌也无法支撑我的眼皮。。。
摄影无疑可以加一星。。
...虽然看完无比压抑 还是想给五星 那些镜头和画面实在太美.太深刻..太心痛.. 回味无穷.个人更偏爱小时候的那一段.. 激起了我要看原著的欲望~ 不过完全没看出来女主演过月球里的女儿啊...
导演真NB,还能拍出这么NB的片子出来。
Andrea Arnold真是太会用主观镜头了,对人物心态情绪的刻画丝丝入扣,动人心魄。尽管各个人物形象都与原著相聚甚远,但组合一体却深得小说精髓,阴冷疯狂的氛围被充分发挥。这是风格化而有新意的翻拍。
有一点矫枉过正
不喜欢结尾部分的处理
劲!难怪哥会激赏。
非常带劲呀!very beautiful 好像不是很招人喜欢呀,但是你在电影里见过这么发春的大自然和这么细腻的骑马戏吗
导演追求影像化,气氛和色调的渲染,弱化了戏剧性,可这么经典的爱情故事怎么拍的象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狂风的静默的荒凉的手提摄影的前卫的,此版甚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