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人生
Drift,漂流人生(港)
导演:陈哲艺
主演:辛西娅·埃里沃,阿莉雅·肖卡特,奥诺·斯温顿·伯恩,再纳·布贾,文森特·弗米尼翁,阿曼达·德鲁,多萝西娅·墨寇莉,乔纳森·罗德斯,易卜拉欣·巴,苏西·本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希腊,法国,英国语言:英语,希腊语年份:2023
简介:本片讲述一位利比里亚难民为躲避战争流落希腊爱琴海岛屿的故事。这个出身显赫的年轻女孩,如今身无分文,在异国他乡辗转求生。她深陷对过去的长久思忆,同时,意外相逢一位同样漂泊无根的旅游向导。两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女性,缔结友谊,得以滋养继续生活的韧性。详细 >
北影节留念,很大的情绪密度,很强的情绪控制力,全程被带节奏,刚开始觉得女主太陌生离我很远,渐渐就共情到不行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延续了导演以往两部华语作品《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的核心主题:跨越年龄/身份/地位的两个人如何建立起真正的友情/爱情关系。这次更跨越了地域与种族,一黑一白两个女人,遥相呼应金棕榈影片《秘密与谎言》。女主角辛西娅·艾莉佛如泣如诉的演绎是最大的看点,不过,这个角色的身份复杂性与叛军暴行的展示画面势必会引起一番争议。
3.5/5 金馬影展放映|正當你以為《燃冬》開始顯露出陳哲藝的創作疲態時,接力拍攝的外語片又展露出陳哲藝該有的水準,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這部劇本不是他寫的,他只負責執導的部分,所以完全可以靠導演水平取勝。首次拍攝外語片,拍攝工作都在希臘取景,故事簡約、人物形象飽滿,一點一滴在過往與現今穿插回溯女主角的創傷,而這創傷透過另外一個女人撫平,有女女戀的潛在表達,又有西非內戰的政治批判,在簡約的故事中做到飽滿的人物塑造,最後以大海洗淨心靈,上岸時有人在等著她,完成了救贖也終結了孤寂,陳哲藝也許創作疲乏了,但導演功力還是在的,外語片初嘗試表現算漂亮。
大概是看过最有女性视角的男导演作品了。如同映后导演所说的,他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这是一个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而内核还是自我和解与救赎。他者的介入可以在某个关键时刻成为帮助,但并不应该成为个人的依赖。btw,导演最后有透露,可能近期在创作上需要妥协的电影就是《燃冬》了。哈哈哈,没有一个自由的人可以离开广电总局的伤害。【2023年北京电影节】
欣赏水平有限,看睡着了…
不太行,陈哲艺太专注于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最真挚情感了,也太依托于台词和表演,对于矛盾产生和解决以及关于角色压力的口头叙述和插叙回忆都处理的太过扁平(maybe有些刻板印象),难民经历的奇观化仅仅在一方上达到一定力度,而陈哲艺这些年恰恰一直在做几方都有"空缺"的关系来表述思想和情感,可能是原著本身的问题导致了双女主关系的头重脚轻,陈哲艺作为亚洲作者也已经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但终究是不够的,真就成了只可粗略感受情感而不可仔细精读作者意识的一个失败的载体,《燃冬》真的要比这好看多了
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對比起陳導之前的作品確實過於一般般,但又確實和一些幻想有合上……以至於若干次幻視成楊雁雁引渡____難民。能理解陳哲藝為什麼會因為這部片裡的PTSD部分傷心,但用影像挑起人既有的傷害好像始終沒有描寫愈合困難。
【HKIFF47】放到難民題材或者英語片的維度裡其實不算很出挑,但作為陳哲藝轉變方向的一次嘗試是可以的,Cynthia Erivo演得是真好
最苦最难加诸难民身上,buff叠满;悲天悯人普世善意,白人圣母。痛苦的分母太大太极致,让(女性)共情的宝贵也变得稀释了。
陈导还年轻,磕磕绊绊很正常不要紧的。13thBJIFF 【2023053】
人类面对悲伤的处理方式是不分地域和人种的,悲伤并非像是火山突然爆发又回复平静,它更像是一盒被打碎的拼图,你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捡到一片。捡到以后呢?是拼回去还是扔掉?影片里,这些拼图是风中吹起的红色围巾、是洗衣机嘈杂的声音、是被海水淹没的脚印、被经血染红的裙子。《漂流》把它们依次放在一条流动的河里,让他们自由地流向远处——大海。
无聊
让我想起《黑眼圈》,想起《新秩序》,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直到最后那个无声的拥抱,我确信这就是陈哲艺的电影啊。/这个社会上总是有人像幽灵一样游荡着,也总有人把镜头对向那些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而陈导就是这样的人啊/观众提问想问陈导“从《热带雨》中''你可不可以hug我一下'到《漂流人生》中无声的拥抱,你眼中的拥抱究竟是种怎样的存在?”
只能说选了最简单普通的一种处理。13thBJIFF
10/4/2024 @ 英皇iSquare [hkiff]。四平八穩但無甚驚喜
厲害的歐洲導演(如戴丹兄弟)拍難民議題,只會從他們能夠掌握的、已知的資訊入手,再利用這些資訊進行虛構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繼而提取出未曾顯現的,卻一直在此的「真實」,而陳哲藝卻是從一開始就在假裝自己很了解非洲歷史、紛亂的戰事,在人物設定上為他們安排連導演自己也沒搞清楚的苦難(一場令人側目的暴動戲),為的只是歌頌他那套所謂「跨越種族、膚色、國籍的友誼」,這種自我感動的虛偽做派能在一個地方發光發熱,那就是今天的好萊塢(先去了sundance)。
(🐴2023導演出席映後。主角的''悲傷''比《燃冬》要具體和巨大,讓人比較容易理解… 劇本開發2.5年,製片人是NoMadland和CMBYN的… 歐洲拍片 壓力很大,每天只能拍10小時,希臘規定=通勤時間包括在拍攝時間裡… 導演之前拍戲,多次磨表演,熱帶雨30take / 拍周冬雨20take,但這次每個鏡頭只能拍2-3次… 場景都有點偏,上山下海,團隊40人左右,導演幫忙扛器材… 2022.01.08燃冬殺青,01.17在希臘勘景,接得很緊… 片子表演要在沉重與輕鬆之間把控… 發展劇本也是在大疫期間,有時邊拍邊哭,情緒滿壓抑的… 打電話給閨蜜媽媽,女主說的是 i miss her … 陳導=燃冬和本片,我把留白用到了極致… 回看我所有的作品,其實都在講述外來者…
#BJIFF2023#陈哲艺映后,BJIFF意外喜欢的一部新片,在希腊实景拍摄,海边的绝美风景也掩盖不住残酷的现实(利比里亚被诅咒的荒蛮之地),脑海中闪现出许多安哲的难民题材电影,离开这里去另一片土地吧,即使感到孤独也不要回头……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纯正的英语片竟然是由一位新加坡导演创作的,而且自然安排了同性情谊(女主与女导游之间惺惺相惜还产生了隐约的情愫),在绝境中的互相救赎令人动容。ps,映后导演说了“留白”的重要性,如同一边写一边删(有共鸣),就怕直白了失去了回味空间。第一次觉得陈哲艺驾驭能力很强有成为国际大导的潜质,小伙子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陈哲艺接手难民题材,有东南亚导演进军欧美统一都会附带的“优等生作文”的毛病,明明写一个白人来帮助拯救黑人女主,却也没感觉像那些白人导演的片子那么左,平行剪辑丝滑流畅、视听内敛而精准,这就是陈哲艺的功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