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爸妈(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看,父母年纪大了,我们的观念他们不认同但是也不过多干预就已经是很棒了。
底下的评论太刻薄了…我陪我妈看,也是一直在吐槽演员年纪太大,可是我妈压根都不在意,她今年五六十了,看这部剧,她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的事,年轻时的事,农村里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事,她开心,她难过,她觉得这部剧很实在,不像有的剧她看不懂。
我们用自己的眼光看,觉得女主是玛丽苏,觉得传播思想太落伍。
但是我妈却觉得,她觉得里面女主敢爱敢恨,她很羡慕。
我给她说豆瓣上对这部剧的评价,我妈笑了,给诸位带句话:你们呀,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对我们老年人太苛刻了。
是吼,各自有各自的娱乐,让我们父母自己开心一下,不好吗?
这剧拍来就不是给玩豆瓣的人看的,受众不是你们,大多都是跟着家长们看的,你们是不会理解的,中央电视台就是播主旋律的地方,我父母看的入迷,我爸就是那个时候高考的,没考上,就出去打工,有自己的工程队,大炼钢铁,饥荒,文革,工分,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所以这打一分的,都是跟着看没什么发言权,我也是跟着看的,但是打三星
还是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演员,熟悉的套路。
唯一的亮点是导演终于不在饰演接盘侠了,直接当了把原配,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汽车撞死的命运。
女主角在老爷们儿被撞死后立即开启了仙人模式。
包容能力加100,体力加100,智力减100。
我估计编剧是于丹的粉丝或者是学生,甚至有可能剧本都是于丹改过的,
第一次很用心的去看这类影片,感觉拍的很好,不管别人说套路不套路,我们还是要承认这电视剧拍出了许多中国社会现状,还有这么多年的发展状况。
不知道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会骂这类影视剧。
难到就是因为看起来俗?
没有小鲜肉??
真的,我真心觉得这个拍的很好看。
让我看清了许多社会状况,知情下乡,恢复高考那些年,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工地位低,电商的迅速发展!
还有演员的演技也非常亮眼!
其中看哭好几次!
总的来说,拍的不错!
总是这样,乡土剧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苦难,来显示主人公(通常是女主人公)百折不挠的品质,且不说在电视剧里的设定落后的农村,女主会不会被当成灾星了;这些苦难是强行安排的剧情,不近人情,不合实际。
看了开头我就和我妈说,这女主老公必然活不长。
剧情是为人物服务的,而不是推着人物往前走,观众目不暇接,也就沉不下心的感受,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爽”剧吧。
我想乡土人情讲的好的应该首推汪曾祺,他的《大淖记事》的女主是美丽而不幸的,在文章中简化来说是个被强娶后追求真爱的故事,可是即使被世俗视为不道德,谁能不为她与小锡匠的故事动容,讲好一件事已是不易,更何况一骨碌的倒霉事。
以前看过一个童话故事《老头子总是对的》,人也会有一直走下坡路的时候,可是童话故事里的人总是乐观的,总是能找到开心的理由,如果要讲苦难的话请以此为准。
故事制作各种不细致,各种穿越时空,越到后面越粗制滥造,农村人看了气瞪眼,城里人看了说糊弄,围绕一个女人,所有人都成了背景,小姑多年后拿上所有积蓄回来了,不小心受刺激得了失心疯,竟然就没人管了,任由在家成了无人问津的背影!
侄女从城里回来拿了些炸鸡腿,只问婶婶,一家人把可怜的姑姑坐在炕上就当成空气,啥啥破电视剧!!!
靠柿子能发家致富,全国北方农村都成华西村了!
有三个特别郁闷的片段。
一个是长安考上大学不去。
你付出那么多去考,为啥不去,不去你干嘛考,占用名额。
读完大学再做社会主义贡献也行啊,你家那么穷,也得为自己家里人考虑下吧。
圣父过头。
第二个是,长青他儿子不愿意叫突然冒出来的长青妈妈,柿红直接给人一巴掌。
我寻思你要是被人养了十八年,突然出现个陌生人要你叫她妈,是个人也不会叫啊。
你都十几年不管我不照顾我,出来就要人管她叫妈,正常人谁会叫啊。
柿红还给人一巴掌,简直智障。
考虑人家小孩心理了吗。
圣母第三个是,柿红女儿明明考上大学不去读书,把通知书藏了说自己没考上。
想在农村种地。
我天啦完全被编剧惊呆了。
读书和种地难道不能共存吗,她去读个农大出来也行啊,可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啊。
为什么一定要凸显她为了农村做贡献连书也不读了,是智障吗。
雷点太多。。
不想回忆
剧情是硬伤,再怎么煽情也掩盖不了剧情的糟糕设计,很多看似主演的人物出来没几集就稀里糊涂的死了,比如王长安,再比如王家荣,好人总是不长命,祸害(胡小军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都活千年。
我不贬低国产剧,国产剧中也不乏精品,比如《生存之民工》,《闯关东》《亮剑》……但这部《岁岁年年柿柿红》真的很差,给个一星以资鼓励吧!
看了几个镜头,就觉得光是演员们的年龄,体型,就让人尴尬到极点了。
怕请名演员费钱,也可以去艺术院校找几个学生来演啊,怎么能找四五十岁的人来演呢,分分钟出戏啊!
😱字数不够?!
好吧。
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看到快三十集了,我一九零后,偶然看了这个剧的前两集,觉得挺搞笑的,演的也过分真实,于是开始追剧。
自从青梅竹马被拆散各自嫁了人,剧情的紧凑和搞笑就下降了。
然后就开始惨兮兮,一惨再惨。
这个家在任何时代都摆脱不了最穷的头衔。
一度觉得他家为啥不信迷信给治一治。
一再等待女主的崛起,快三十集了,依旧没有,所以弃剧了……但不得不说,这部剧还是有亮点的。
一是很有年代感,农村的一点点在变化,从板车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小车,挣工分到家庭联产承包,务农到外出打工,真实的反应了农村的各种变化。
二是多少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三是这个剧一直在不停的卖惨,或许这就是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吧。
哪有那么多崛起,就正如我爸妈,我身边的农村人一样,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做着最苦最卖力的活儿,被压榨着挣那么一点血汗钱。
一直觉得最苦的就是农民。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走出农村的能力和机会,一辈子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
到了现在,这个新时代,他们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可年龄大了。
他们出去,能挣的比种地多,但因为年龄,却是做着工厂里最廉价的劳动力,拿着的依旧是血汗钱。
而他们却还知足的说,比种地好呀!
农民苦啊,所以他们才拼命的将小孩供出去读大学,再苦再累也要挣钱给孩子读大学。
因为他们明白当农民有多苦,明白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他们的肩挑背扛,用汗水换来了我的现在。
让我至少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
如今农民们都已经老了,快劳不动了。
但他们依旧打着零工,种着地。
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城里人,已经开始拿着退休金,而退休金甚至比正工作着的年轻人还要高!
老农民却没办法这样,他们依旧忍着身体常年积累的病痛,起早贪黑,只为了给自己挣养老钱,不给独生子女们增添压力。
我们这个国家,对农民太不公平了,国家欠他们的,这个时代的发展欠他们的。
只愿国家能有所见,能让这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们,老了,能有所依靠,能安度晚年。
昨天在电视上瞄了几眼,居然觉得还可以
怎么说呢,成功骗到我妈观看,然后就听到每晚每集都在哭啊,闹啊,简直要了我亲命了?你们是哭丧呢,每集死一个家人?每集都要哭,都要闹?编剧你是不是没有妈,所以每集都想要演员帮你哭
我快受不了啦
喜欢厨师叔叔,很温暖又可靠的感觉,这些中年人之间的火花比偶像剧好看多了
陪老娘看,老娘一路都在会议那时候的日子
你有你贬低的理由,我表示尊重,我也有我吹爆的理由。放假在家一家人一起看的,时不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或者是吐槽地津津有味,能看进去,看着很舒服,就这样蛮好的。
央视真的很喜欢播放王茜华的剧,悲催的是小时候还是挺喜欢和家里老人一起追剧的。
蛮好看的
跟着婆婆和妈妈看了两遍... 哈哈哈哈哈.....年轻戏很尴尬... 后面不错...很正能量...
我还纳闷为什么女主角现实老公没参演,结果第二集就出现了
我妈看我也跟着看了几集,很烂
要疯,我妈又开始看这种,演员一样背景一样故事一样的……电视剧了……
老天爷啊酸儿辣女怎么在这也出现了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苦日子的才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土 非常土的剧 但是我快进看完了 我觉得我 疯了
我姑也是农村生了三个娃,她老公因为乙肝病死了,那时她最小的女儿才刚出生不久。就算我姑姐她多么勤劳也难一个人抚养三个女儿过上好日子,不久又遇上拆迁逼迁,好在到小女儿高考后,后来她们申请移民美国成功了,终于过上好日子了,为什么我国是乙肝大国,那时候扎针的医生都是重复使用针头的!美国有没有贪官?美国有没有逼迁?
被老妈拉着看,被这种极其单薄无脑的剧本吓到了。其中宣扬的三观,也让人不寒而栗。
陪母上看剧系列二。实在没法全看,我妈评价是假得很,没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集,女主回老房子,看到在拍电视剧,剧中主要演员都在。元叙事有么有,农村宣传片里的先锋意识啊。导演很明显是想说全是假的,就女主一个人自嗨。体制内混口饭吃也不容易。
有夸张有美化,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包括农民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人,真的能感受到生活是越来越好过了,回首,也想起了不少事情,有点感慨。
第一集好狗血 赔钱货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