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由于本人在海外所以电影没有条件去看,当然即使有条件也不会吃饱了撑的砸钱看。
所以,以下就是一些个人感想,无关电影,更不是影评】本来到去年为止我还恨不得和芒果台划清界限活在异次元井水不犯河水,但自从有了《爸爸去哪儿》我也稍稍对此台略有改观,也曾天真的以为它要就此从良了。
所以即使综艺办的每况欲“水”,广告变得越来越多,每当《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一想起我每每还是很不争气地哭成狗——尤其还是在这异国他乡的潮湿地带,彼时我还情不自禁仰天长啸:原来劳资也有成为脑残粉的一天啊!
怎料“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一盆冷水浇下来,我对湖南台的感情又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从来——没见过——这么——糟蹋——自己的节目——以及孩子的!
简直就是把灵魂出卖给了煤老板!
当然,要说这部所谓的“电影”会影响整个华语电影市场那就有点太夸张、太杞人忧天了,就算日后《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我要上春晚》集体进军影视圈,当市场趋于饱合再没人肯买帐,这伙虾兵蟹将自然也就散了,再闹腾也闹腾不了一年半。
但对于这档节目本身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起码足以动摇我这种残的不是那么彻底的“脑残粉”,问了问看过的朋友,大都反应现场很活跃,熊孩子熊家长乐作一团。
可你再问他们这叫电影吗,和你在电视上看的综艺有什么不同——纷纷笑而不语——坦白说就是一部加长版综艺SP省去了中间的插播广告——因为广告都改成了隐性植入,这货从本质上来说和电视上播的毫无差别,你放电视上播说是为了回馈观众来个新年特辑肯定一片叫好,可你非把它剪成电影版的长度放到大荧幕上滥竽充数又让观众花钱凭票观看,这种行为也实在是太急攻近利、太令人作呕了。
有一就有二,是不是每年逢年过节都会有一部《爸爸带我去动物园》《爸爸带我去水族馆》《爸爸带我去爬山》《爸爸带我去迪斯尼》《爸爸带我去海天盛宴》呢,然后每年趁着大好假期,我们的脑残粉爸比妈比就带着自己家的可爱小宝贝躲进电影院去欣赏“别人家的爸比”带着“别人家的宝贝”一起玩泥巴,数星星…不要以为这不现实,凭芒果台的尿性这大有可能成真,因为被宠溺的总是有恃无恐,典型例子就是五月天的《科幻演唱会》系列,自从几年前他们丧心病狂的把演唱会搬上了大荧幕,加一点特效就冒充电影,如今一年又一年演变成了保留剧目,这种不要脸的圈钱行为是连脑残粉也忍受不了的,算一算自从有了这货以来五月天掉了多少粉?
无耻圈钱,迟早是要还的。
我真的受不了孩子们天真笑脸的背后站着的是为眼前利益而无所不为的大人,受不了连小宝贝们喝的牛奶,吃的粉干都别有深意暗流涌动(韩国综艺节目会把商标都遮住),这部“电影”赚钱是肯定的,因为成本实在是太低廉了,一共拍摄五天,几个摄影师,十几个场记,最后再做做后期加点特效,甚至连个编剧都不需要就可以出片,真是怎么拍怎么赚翻天。
可是会掉粉几乎也是版上钉丁的,原本讨厌的会更加讨厌而且也更有讨厌的理由,而粉丝中也会有一大波像我一样愤而倒戈的半吊子“脑残粉”,剩下的估计就只有百分之百的、与世无争的、24K纯“残”脑残粉了。
所以制片方是准备用它来精简脑残粉队伍,看看究竟谁残的更彻底、更牢靠、更加忠心耿耿吗?
我就不明白了你们有工夫没完没了的重播还珠格格一、二、三,新版还珠四、五、六,就没工夫给这个特辑排一个档?
你放到电视上我们皆大欢喜,来年好相见,放到电影院用来圈钱,拿天真的孩子来套现,不心虚、不脸红吗?
你们就这么缺钱吗?
更恶心的还有贵台台长的一番言论 :“首日票房9200万,好多人说是一匹马年的黑马驹儿…这符合我的预期。
什么票房五要素,什么喜剧的AB线,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来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
包括电视剧包括春晚包括选秀季播包括一切视频,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
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张华立这就是典型的赚了点钱就不知东西南北中、妄图改变世界的爆发户心理,别人说你这不叫电影,你就说你要重新定义电影,明摆就是在耍流氓嘛,走路还不会就想着要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可笑不过是利用投机倒把发了笔横财,却大言不惭地对电影市场指手划脚,就跟煤老板赚了个百八十万就计划着要冲击福布斯500强一样,马桶台下一步是准备把大荧幕也当作自个家的后花园般玩耍吗?
听我一句劝,干完这一票,咱就收手吧!
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别把大人的罪恶让孩子来还债。
PS:我衷心的希望下一季可以换人第一,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可爱的,而且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家也是时候走出来,去看一看别处的风景了。
第二,为了五只可爱的小宝贝,请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环境,“正常的”成长吧,他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自己的老爸是明星,但自己不是,自己不过是在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中当了一把嘉宾。
那些口口声声“舍不得这五只”“只爱这五只”的大人们,你们还想把孩子圈养到几时?
PS:以前的公号因为不可抗力关了,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怀孕、生女,以及仍然是未婚,并且亲手撕渣男。
两年前处女膜都要长茧的我,一定想不到自己会经历这么多泼天的狗血,于是乎,我又砍号重来了。
为了我那“睡遍人间花美男,操尽世上小狼狗”的伟大宏图,我要做一枚富婆。
为了让我女儿吃最贵的奶粉,上最壕的幼儿园,我要变成一个富妈妈。
新公号名字叫“老母亲渡劫日记”,主要关于养娃,但也会有正经的剧评,和不正经的小黄文流出。
哭着喊着求大家关注了,二维码在下方。
我想,情人节的前夜毕竟是不适合我这种单身的人的。
晚上和堂妹两人在餐厅吃饭,坐在双人桌,周遭的环境让我们俩着实很尴尬。
草草地吃完饭,饮料也只喝了几口,便匆匆逃离。
计划是去看电影,但多少有点不情愿。
毕竟在逼格甚高的我看来,国产电影大多都让我乘兴而去,败兴而返。
但还是拗不过她一个女生,硬着头皮买了票外加一大桶爆米花,怀着不喷不是天朝人的心态,进了影厅。
诚如如某些高玩所言,《爸爸去哪儿》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一部电影:五天的拍摄时间,情节神马基本没有,芒果台的岁末圈钱之作.......爸比,我们有好好多个理由来开喷了呢。
又如,那俗套的帮王诗龄争取最后一颗小星星来参加化装舞会的设计。
又如,那植入技巧拙劣的广告:伊利QQ星,金龙鱼一比一比一调和油........(此处省略那都不是五个字儿!!!
)又如,那铺垫再三,贯穿始终的森林化装舞会,最后只是一笔带过,连同着亲爱的何炅老师一起打了一次彻彻底底的酱油。
但今天,我不想喷。
因为,它让我由衷地笑了,它让我很开心。
这不就足够了么?
我总是怀着一种高高在上的高贵冷的心态,对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物往往都是不屑一顾。
我以为这是不盲从,这是人格的自我独立,是觉醒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思考模式。
但其实,我只是把自己关在了自己所造的牢笼里面,迷失在用来蒙蔽麻痹自己的所谓自我之中。
不禁问,这还是我么?
我只是想简简单单的快乐,如此而已。
当影片将要结束,孩子们,父母们跟着电影一起唱出那首《爸爸去哪儿》时,自己也跟着被感动。
我们只是想看到快乐。
看到家人陪伴着自己的快乐。
看到自己发自内心,不做修饰的快乐。
如此,而已。
也许,处女座的我还是会继续固执着自己的孩子气,苛求着所谓的完美。
但今晚,我很快乐。
(情人节,祝有情人终成眷属,祝单身的同学们早日找到另一半。
影评写得这么烂,我的体育老师真的不知道)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这部“真人秀电影”,其实说实话真有点难以下手打分。
从电影工业的角度讲这首先是一部周边产品,也可以说是中国影视产业链进一步迈向成熟的表征。
当所有观众都陪着几位亲爱的小朋友一路走来,那种逐渐建立起来的熟悉感、亲密感和成长的快乐,即使是隔着一层大荧幕,也丝毫不减。
所以其实一开始就可以预料到,每一个花钱走进电影院去给这部片捧场的观众,不是看在导演或明星的份儿上,也不是冲着什么艺术品位去的,甚至不是为了猎奇,应该说,他们单纯就是为了去看看这几个可爱的小朋友和暖心的“爸比”,如重逢老友。
粉丝电影——一般是这么称呼这类影片的——显然是本片的首要属性。
电影的类属很大程度决定了其风格特征。
就如在国内更早的先行者郭敬明所言,他了解他的粉丝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影片的艺术成色,而是对陪伴已久的熟悉角色投射到荧幕上的形象充满了激越的期待。
既然原班人马上阵,老熟人一个都没少,那观众也满意了,票房贡献一点,又何妨?
当然,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先并不是“真电影”,只是把一期综艺搬上大荧幕的“真人秀电影”,所以必然没有可谈性。
这大概也是豆瓣这样的网站上一片杀伐之声的罪魁祸首。
“中国电影被毁掉了”、“滚出电影院”一类的声音此起彼伏,而成功的商业运作者则极力捍卫他们的胜利果实。
那么,“真人秀电影”进入院线应不应该?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电影市场向前走的必然结果而已。
粉丝电影也好,真人秀电影也好,小众电影也好,只是类别不同、针对人群不同的电影子类型。
而一个真正成熟的电影市场的标准,必然是高度细分,且能充分满足各类人群关于需求的趋饱和市场。
知乎上有一篇贴借对分级制的探讨对电影市场下了一个普遍性的论断:“没有分级制就没有细分化市场,没有细分化市场就没有良性循环的商业格局,没有良性商业格局,就没有中国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真正繁荣。
”我以为切中肯綮。
回过头来说,在真正理性成熟的市场架构中,不同种类的电影和观众都是可以和平共存的,而不同的院线完全可以根据覆盖人群和观影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影片上线。
这其中当然不会排斥吸金效果极好、三观且正而粉丝良多的真人秀影片。
反之,倘若一个电影市场仍然在毛坯的“丛林”阶段徘徊不前,片方基于逐利本性、剧组基于资本压力,不得不生产出只能尽量迎合大多数人群的喜好的“大数据电影”并对所有人投放,种种乱象就呈现了——首先是观众没得选。
有深度或艺术性稍强的小众影片很难挤入院线。
其次是类型片很难成气候。
没有细分的市场永远处在盲目逐利阶段,就如追逐时尚般,此一阵彼一阵如猴子搬包谷,没有心思去沉淀积累经验。
再则就是观众永远在掐架,因为这样一个市场的边界永远是模糊的,“井水”“河水”相犯,为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喜好问题乱扣帽子、唾沫横飞、冷嘲热讽、大肆征伐。
“爸爸”也好,“跑男”也好,本来就是粉丝请进,不喜勿看,那些拿它的艺术性做文章的论者,不得不说是吃饱了撑的。
如果说这部电影真的让人哪里感到不对劲的话,对我来说,也许更多是看到了背后电影产业根深蒂固的症结:用反市场的态度来对待市场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无论是诉诸道德、艺术还是意识形态,恐怕都只是缘木求鱼,自说自话。
说了这么多,最悲剧的是本人还不得不背负起这样一个吃饱了撑的任务——奉旨批判。
布置的主题除了指责其“不算电影”、“三观不正”(这个真没看出来)之外,主要是要加上“扰乱市场”的罪名。
这才是关键所在:真人秀电影真的有能力扰乱市场吗?
我细思一番,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好比去质问当前中国手机制造业,为什么小米、酷派、锤子手机品位都不行?
为什么你们产品比不上苹果?
满手沾满铜臭气,拿些劣质品出来忽悠人这不是扰乱市场吗?
为什么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一边,多想想怎么做出有利于改善中国人民生存条件的真正优秀的手机?
假使看官还不明白这个问题的荒谬性,那我也无言以对了。
最后,作为一位有立场有态度的评论者,必须声明节操先安放在此。
饲后若有同我之名的任何一篇观点迥异的杀伐之作,请记住真容在此。
我觉得吧,现在正在学电影,拍电影,有电影梦想的孩子们,大家还是不要在中国混了,中国的观众是全世界最不知好歹的。
他们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就那么简单,笑,笑,笑,笑,没完没了的笑。
这就是好电影。
我虽然没学过电影,但是还是觉得在中国混,有什么劲啊。
我爹没钱,我干爹是我爹的发小,更没钱,我真的完了。
这年头钱都是靠炒,靠圈,靠大家那永远捉急的智商,给乖乖送过来的。
我没钱,没本事,也没那么坏,所以我就是一辈子的屌丝了
其实我还没掏钱去那人挤人的电影院看这一场电影当然也不打算去看了因为我连这档子节目都没看过,不过据说电影院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而排座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仍一票难求可想出其火爆程度。
几天下来面对这火爆的话题,我也是憋不住要说两句。
一开始面对网上的各种评论,我本抱着一个芒果拍片,一个愿拍一个愿掏的无所谓态度,毕竟只要那帮人出来秀两下智商总归还是有人抢着去看的。
但是后来想想,这该说的还是得说,毕竟去年那个什么快乐到家我可是掏了钱去看了算是憋了一年了。
网上力挺爸爸去哪儿的态度大概也就是“一个制作时间这么短的电影这样子就不错了”“大家看的也开心 无所谓啦”“总归是让人开心的电影”,但是这真的还就不能算是一部电影,粗制滥造加班加点赶出来的圈钱利器而已,这口饭还没完全冷下来芒果就急着送回炉重新炒一次可谓是积极得感天动地了。
我实在也不能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说它是电影真的有点对不起这门艺术了。
2013年华语电影走过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历程,2013年好莱坞的那些火爆场面,3D特效仿佛中了魔咒一般在内地华语电影市场都集体失灵,内地市场也一改那副“人傻钱多速来”的特性。
尽管华语电影票房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观众无法正确选片观看的弊端却让这个数字有点尴尬,从去年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等等华语片的票房成绩来看,板砖似乎垫高了票房成绩,呃这样说貌似有点对不起富春山居图,因为这样算的话富春山居图票房可能要赶超阿凡达的全球票房。
爸爸去哪儿的观影潮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凭借综艺节目累积下的超高人气带来的超高票房而这种票房成绩光鲜背后藏着什么?
相信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票房高高耸起令不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观众们把钱放进了不该放的口袋。
过年全国观众给联合包了一个如此大的红包但是我想说这部“电影”真的受不起。
如果华语电影市场票房是靠这种作品来撑起来一片天,那这种成绩就像我国GDP一样毫无说服性,更会滋长这种捞钱的行为。
只希望大家养成一个正确的择影价值观,不要让华语票房遍地叫座不叫好的粗制滥造。
想让观众掏钱也得拿出一个好态度啊你这是.....我就不打一颗星了,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还是借用鲁迅先生那句话救救孩子吧!
【微剧透慎入!!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今天刚去老家的电影院看了《爸爸去哪儿》,感觉非常不错。
如果仅用一句话形容这部电影的话,那必须是排名第一的答案中所说的那句——“笑劈叉了都,萌,还有轻温情”。
观影的全程中整个影院都充满了笑声,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个笑点,以至于占据了影院半壁江山的熊孩子们都完全不会吵闹,因为他们光顾着笑了……!!
看到微博上有个朋友评论说——“就是无广告版的综艺节目”,其实这个评价一点都没错。
这90多分钟的电影估计放在湖南台当一期节目来播也没什么违和感。
但是它作为一个贺岁档的电影来说,也是合格的。
起码作为一个观众,我感觉这个电影让我在这观影的90多分钟里面感受到的欢乐,绝对值得这个票价。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圈粉丝钱的行为”,这点我也认同。
不过个人认为,”任何希望盈利的电影都是圈粉丝钱的行为”,在你看任何一部电影之前,虽然你对电影的质量情节可能已经有所耳闻,但只要是没有看过,就还是不知道的。
而吸引你心甘情愿走入电影院观看的原因,基本上无非是出于对这部影片的导演、演员、甚至推荐它的影评人的喜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粉丝消费呢?
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面经常说:“相声不是教育人的”,同理,电影也是一样;虽然有些电影确实兼具了教育人的功能、或者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但这不能成为你将教育功能或者公益属性强加于电影身上的理由。
严肃的话题说完了,下面说点儿好玩的事情吧话说作为一个天橙党,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好开心啊电影里面天天和森碟的每一套衣服都是情侣装有木有!!
而且有限的两人在一起的镜头都是偶像剧即视感啊!!
#佳偶天橙#这个话题让多少我这样的怪阿姨们发现,原来异性恋也是很萌的有木有!!
还有电影里面许多小动物们的智商真心很高啊,不但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与萌娃们活灵活现地交流,甚至还会使用工具呢KIMI的头发又长长了不少,看起来更像漂亮的小女孩了;石头模仿的港台腔惟妙惟肖;angela不放弃任何一个向长腿男神表白的机会;天天和森碟你们长大之后在一起吧在一起吧,不然怪阿姨们的心会碎成渣的……!
总之,每次看到这五对儿父子,都有一种心要化掉的感觉
先说,片子还没看,本来也没打算看,就是准备等高清资源的。
但是我知道,看完之后感觉一定是一样的。
作为综艺五星都不够,作为电影一星都不值。
综合了一下,三星吧。
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
就目前的评论来看,应该是电视版本的延续,所以,非常喜欢是毋庸置疑的。
之前我就跟朋友说,很多爸粉儿反驳的用语都是“就是看个乐呵何必在意” “总比看那些烂片强” “孩子们很可爱,当时的气氛很和谐,一起大合唱的氛围你们根本感受不到” “就是喜欢花钱看他们你们管得着么” 这一类的,而这些话是根本没办法用正常的道理去说通的,我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也被封为大烂片,可是我看得很高兴,所以也会用类似的语言去反击。
带着感情色彩去评论一部电影我觉得是人之常情。
于是我觉得整个局面陷入了死循环。
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评论,发现不少人都说,以前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这部片子就去了。
我其实很想问问那些死命维护爸爸去哪儿的粉丝们,既然你们觉得电影这两个字没什么高逼格的,你们觉得让你们开心肯掏钱就行,那么如果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电影模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电影人们不用费劲八力的写剧本了,写完了也是烂片,以后国产电影就靠爸哪儿这样的来撑你们觉得怎么样?
不需要再做综艺了,改成每月一集的或者每周一集的院线“大电影”,反正你们觉得人多看着更开心啊!
中国好声音之类的也放到电影院呗之前我是歌手不是放过,据说音效超级好,这样多棒啊!
你们觉得呢?
这样编剧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写剧本了,影评人不用浪费口舌和时间去看了,观众乐呵了,想要赚钱的都赚到了,我觉得简直共赢!
你们真的接受这样吗?
虽然很多片子我也觉得是烂片,不过最起码那是电影。
不管怎么样都是人家费心费力演出来的。
粉丝们平心而论这部真的叫电影吗?
我知道你们掏钱是为了自己开心,可是想没想过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究竟你们是因为这个综艺的火爆延续而掏钱还是真的出于对这些孩子的爱?
我喜欢这个综艺节目,非常喜欢。
但是我不希望因为这个节目现在卖座了,火了,让芒果台膨胀,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
真的够好了么?
芒果的综艺一年不如一年的不在少数。
老牌的什么快本就不想说了,我是歌手今年的评价就不如去年了。
我不希望他们再毁了爸爸去哪儿。
其实说实话,尽管很多人说韩国的爸哪儿没意思,但是看完韩版的以后,已经觉得芒果版的不对味儿了。
至于怎么不对味儿我就不想说了。
但是我依然期待芒果的第二季,因为有的孩子真的很萌很可爱。
希望他变得更好。
我知道大过年的,找一部全家都能看的电影不容易,这部真的是老少皆宜。
而且春节档,有人可能一年就进这么一次电影院。
这部片子高票房其实也没什么惊讶的,只是如果再出同类的片子,这些纯粹为了找乐子的人真的还会去捧场么,真的会一点怨言都没有么。
纯粹是因为最近我见过的,每一个说爸哪儿不是电影的人都被喷了觉得很悲催。
我看着都吓人了。
怎么说都被喷。
写在这里好歹是我自己的地盘儿,而且不一定有人看。。。
说出来好受多了。
反正大家开心就好。
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多人能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个电影,别侮辱电影这个词了行不行。
如果这是个故事,他可以称为故事片,但是这个前提也是要有故事,比如爸爸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玩,突然遇上动物园员工集体吃迷幻药,然后整个动物园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老虎,大象,狮子乱窜,爸爸们为了保护孩子,和动物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故事....虽然这个剧情很狗血,但是至少是个剧情!
如果还是5个爹带着5个娃做任务,做饭,请问这是什么故事?
如果这种东西能称为电影,我还真替中国所有编剧给你们跪了,那以后的电影倒是简单了,什么东西火就往影院搬就是了,还要编剧做什么?
那个什么什么局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嫌中国,不对,只是内地,嫌内地的傻X还太少,恐怖片只能是心理类的,只要是出现鬼的都不能在内地上映,让那么多好的香港鬼片,海外恐怖片进不到内地,有一点讽刺社会讽刺政府就不能上映,看看无人区多坎坷就知道了。
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个什么什么局,难道你们就这点本事?
就知道刁难真正的电影人真正的电影?
这种连电影都不是的东西也能公映,还是进电影院,什么时候一个连剧情都没有的加长版综艺节目也能称为电影了?
你们这些人到底在给人们传递什么信息?
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到底用了多少手段让你们把这种东西批准上映的?
不管再烂的电影,哪怕富春山居图也可以称为电影,因为它不管怎么样,它有故事,有开始,有结局,这东西有什么?
甚至我还看到有人说这是剧场版,我真的很想笑,别侮辱剧场版好不好,你给我找出来个综艺节目做出剧场版的?
就算是好声音那个绝对的烂片也是以好声音为主题讲故事,但是那也不能说是剧场版,你这个加长版综艺节目竟然还有人说是进步,是剧场版!
难怪真正的好电影基本都是不考虑内地的,也感谢有互联网能让我这种还算喜欢电影的人看到很多好电影,虽然只能是盗版。
我最后真的很想问那些把这个东西称为电影的人,在你们眼里这种东西是电影?
如果这样,我只想说:“呵呵。
”
≪爸爸去哪儿≫,国内将电视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版呈现在银幕上,让国产纪录片从此又多了一种拍摄手法。
虽然我没看过这档节目,先不论是不是圈钱,在我看来,我还是能接受这种形式的,毕竟我能看进去,能像看电视一样跟着笑起来;尤其是片中五个爸闯蛇潭拿食材那段更是把我看的紧张不已。
总之,爱看不看。
今天去看了《爸爸去哪儿》,火爆程度真的已经到了有点一票难求的地步。
来看看数据吧,1月31日上映当天,票房突破9200万,打破了之前《私人定制》2D电影首日票房8000万的记录,但是《爸爸》的排片量不到《私人定制》的60%,所以这是一个无比高能的成绩。
而大年初一首日它和《大闹天宫》的总票房达到了2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记录,虽然《爸爸》的贡献不到一半,但是不要忘了《大闹天宫》有3D和IMAX来撑场,《爸爸》只是一部2D电影,在票价上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爸爸》的排片量远远低于《大闹天宫》,所以综上这是一个更加高能的成绩。
2月1日,排片量立马增幅10%,超过了《大闹天宫》,目前累计票房达到1.7亿。
于是就有一些指责开始甚嚣尘上,说《爸爸》的爆火是中国电影界的悲哀,说《爸爸》这么火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没救了。
如果从制作时间上来说确实有那么点道理,影片用5天拍摄完成,剪辑制作只花了1个月,这样的制作,放在同类的电视节目当中的确是高配置,但是放在电影中就相当拿不出手了。
相比于那些历时几年拍摄完毕的作品而言,它确实过于速成,没有诚意的指责并非是空穴来风。
不难猜测,《爸爸去哪儿》将成为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第一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真的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没救了吗?
把所有小成本制作速成影片获得大卖的现象,全都归结为中国电影观众人傻钱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电影的档期。
到什么汕头唱什么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春节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此时团聚与亲情成为最有号召力的主题。
平时因为工作疏远了孩子的父母,因为学业很少于家人一起团聚的学子,还有什么能比一部充满家庭温情的喜剧电影更能触到他们G点的呢?
前段时间上映的《怒放》,如果放在毕业季,其宣扬的青春怀旧肯定能拥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但是放在贺岁档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爸爸去哪儿》占尽天机。
地利,指的是银幕数量的普及。
2010年春节档上映的《阿凡达》,7天狂扫3.2亿,当时的银幕数量是5000块左右,平均每块银幕贡献的票房是6.4万。
而2013年,《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期间收获7个亿的票房,此时全国银幕数量为12000块,单块银幕的贡献量为6.3万元。
不难看出,单块银幕的票房产量并未提高,只是由于银幕的普及造成了票房的大量上涨。
同时二三线城市娱乐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了提高电影消费力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电影团购业务与网上购票业务大幅兴起。
除开大众点评、美团等团购网站,时光网、格瓦拉、豆瓣等专业电影网站,今年百度、阿里、腾讯、网易也全都加入到了影票业务中来,并且大把撒钱做推广。
春节档各个影院也会做促销(我去的影院春节期间办卡就送影票一张),这些让观众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降低了,走进影院在1080的银幕上看一集电视综艺节目,也就不是一件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当然促使观众掏钱踏出最后一步的,是人和——《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凝聚力。
这个综艺节目从韩国引进,在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之后,如飓风一般狂卷中国,最高的收视率竟然可以超越春晚,在每个周五的晚上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这些都是它的品牌塑造阶段。
之后就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对于这种品牌力量肆无忌惮的释放。
在最后一期片尾堂而皇之的坐起了《我是歌手》的广告,之后又让萌爸萌娃先后为喜乐会、湖南春晚、大咖秀做起了广告,之后趁热打铁的推出了手游……这种对于其他节目的反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就其他几项而言,这种反哺均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抛开其他几个节目的收视不说,同名手游已经连续几个星期在苹果免费下载的榜单前十中稳定着了。
既然品牌已经有了如此的号召力,那延伸到电影上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爸爸去哪儿》的火爆不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丧钟,抛开天时地利不谈,这样的一个品牌凝聚力就是一个令导演挠破了头都复制不出来的因素。
将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在电视屏幕上看电影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是掏钱去影院看一场普通的电视节目就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了。
这就是《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什么没能将电视上的神话复制到银幕上的原因。
即便是拥有强大号召力的五月天,所拍的电影也只是辐射到了原本的歌迷群体,没有造成这么大的疯狂,这样的品牌力量是可遇不可求的。
打个比方,高手过招,一个一通乱打的毛头小子击败了武艺高强的武林高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毛头小子定是内力深厚,或者可以得出他是百中无一的练武奇才,但是唯独不能得出一通乱打的武功会威胁武林,或者预示着武林走向了衰落。
同理,《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神话基本不可能被复制,即便这样的现象再次出现,那至少也是电视业的一大幸事,可以一扫传统媒体的颓势了。
当然,以上只是证明了《爸爸》是一个好商品,但是它是一个好作品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小时代》,同样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好商品,精准的观众定位,高度数据化的线上营销,霸气的院线拍片,完善的后续推动,当然,还有漂亮的盈利数据。
而在内容上,它引发了微博上影评人与四娘粉的大论战。
而《爸爸去哪儿》在游戏设置、音乐背景、已经字幕上都延续了之前电视节目的水准,基本做到了3分钟一个笑点,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更何况其中饱含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之间的情谊都在传达着正能量,这比看完之后只会留下“一缕明媚的忧伤”的《小时代》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每次遇到口碑一半但票房大卖的电影,争论最后无一不是归结为一个定义问题:电影是商品还是艺术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我认为《爸爸》是一件满分的商品,在内容上也是个值得上及格分数的作品。
至于它预示着中国电影末路的论调嘛,一个电视制片人都能做出如此令人喜爱的作品,我们的电影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努力做好自己的故事呢?
与其说它是丧钟,不如说是一个启示,它指给了我们去哪儿的方向,虽然那个方向从未变过:好的故事与真挚的感情。
室友看的时候看了会儿,拍电影的人傻逼,把钱丢进电影院去看的更傻逼~
不知道在影院看的话,会不会有种在看1000吋大电视的感觉?
就是冲着angela和四块五去看的,点赞!
为了钱,下限永远能比你的想象力再低一点
两次一星短评都被豆瓣删除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还不让人打一星了?呵呵。
虽然不及节目版的,但还是赚足了眼光,观众也开心~·~
作为电影的话,就3星吧。
“玩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天天
其实蛮作的,不过还算搞笑
连小时代都要跪了。
阖家欢乐。
笑点很足,作为节目的衍生,非常适合过年的时候一家老小去看的合家欢电影,特别是有小孩的。 其实本身这个片子我觉得也就是三星的水平,毕竟只能勉强算个纪录片,不能算是真正的电影。 但是看到豆瓣这么多水军故意抹黑,果断五星拉回正常水平。
不能忍 这TM是什么鬼 看来只要剪到适当长度都可以成电影了 这电影院可以改名为娱乐城了
请不要给小孩灌输亲近野生动物就是热爱动物的错误观念
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是:你在那边玩,而我在这么花钱看你玩。
这真的不能叫做电影
应该能大卖,虽然这不是一部电影。
我是来看人的~
充抵五星
确实不能当做电影来看。不过只要能带给大家欢笑,给五星也不亏。我们那个场次欢笑声不断。看电影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