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是低成本,没有达到神剧功勋的水准,但是制作方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故事合理,拍的用心。
很好的展现了志愿军的作战灵活战术素养高。
没有那些多余的桥段。
希望明年的预算能再提高一些,团队一定更完美。
顺便要吐槽一下隔壁的陈凯歌没事就肉搏有枪有弹也要肉搏那是强的多。
特别好评结尾,看志愿军的时候,我就和我儿子说,如果后面能切到我们部队现状,展示一下火力不足恐惧症这几个疗程的治疗情况就好了,然后他就真的切了。
然后杨根思连就把传承的口号喊出来了,满分!
《冲锋》好看呀,演员表演都很细腻,尤其后半段演到战士们一个一个牺牲的时候……真绷不住了,尤其那句“他们都回不了家了”杀伤力太大,又心疼又难过,同时也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家卫国事业中的将士们然起敬。
连长杨根思牺牲的时候才28岁,他们始终抱着“人在阵地在”的信念,寸步不让,甚至一个连都打没了,却仍然坚守着阵地,他们英勇无畏地,用生命和血肉为后人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致敬英雄!
这才是真正的志愿军电影!
没有生硬的煽情,没有蠢到家的敌人,没有手撕鬼子的离谱剧情;有战略,有战术,有动员;每个战士都是生动的人物,他们也会害怕,他们也会迷茫,但他们知道为何而战,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所以无畏牺牲。
30多人击退重火力敌人的9次进攻,神未必能做到,但志愿军做到了。
结尾看到了人民军队的传承,看到了解放军一直都是那样的解放军。
国庆当日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英雄莫过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近几年最好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从服化道上说,比起形成刻板印象的志愿军。
着50式军服而不是暖帽就是一个亮点了。
在常见志愿军形象里的50式东帽其实只是给北方部队配发了。
20军战士主要着50式华东棉服,这种棉服和50式军服外表一致,单内衬多了两斤棉花。
这表现为剧中棉服略鼓。
这一点后面会有伏笔,我军革命历史中有老战士和干部会主动要老棉花,把新棉花留给新同志,自留老棉花导致棉服板结致御寒能力下降。
这也解释了后面为什么老班长的冻伤最严重。
编剧能把道具与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剧情有机结合,确实很高明。
枪械方面,据我了解,本片才用了真枪实弹的方式拍摄。
自然比许多战争片塑料枪质感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至少从平稳的长镜头上能看到枪击的每一个动作,非常写实。
比如冲锋枪能看到完整的开膛待机动作,上膛时枪栓后拉到位挂住不动,而不是像闭膛待机冲锋枪一样枪机立刻复进,扣动扳机后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同时完成击发。
以及开枪后,从抛壳口冒着热气翻滚出来的弹壳。
都是非常的真实和还原。
而且,剧中20军战士的枪械和美军枪械也都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没有拿最方便接到的斯登来凑和事。
就已经能看到剧组的用心了。
战术表现方面,本片有三个战争片段,开头对国军堡垒群的攻坚战就展示了人民军队标准的攻坚战术。
爆破、火力、突击和支援四组相互衔接配合,在我方火力交替压制吸引敌火力点的情况下,爆破手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向目标跃进。
这就是著名的“四组一队”。
直到今天这都是我军攻坚的训练科目之一。
入朝后与韩军的遭遇战也是非常的真实,许多电影的遭遇战都是群演看心情胡乱开枪,拿着枪一股脑的往前跑。
硬生生把围歼打成了近身肉搏。
本片中从战前侦查阶段连长问小战士敌军番号,火力,配置,数量都显得专业真实。
在战斗前的部署阶段,各班分工明确,对敌形成半环形包围后先由优秀射手击毙敌方指挥员,充分利用步枪火力的精准性和突然性反制敌突围和溃逃,再交替掩护发起冲锋。
发扬自动火器的压制能力同时挫伤敌反冲锋,整场战斗的枪声层次分明。
这场围歼战真的是干净利落。
写实且专业。
最后和美陆军一师的阵地防御战,也就是杨根思牺牲的小高岭战斗。
对双方的战术尽量的还原了,美军借徐进弹幕掩护进攻,志愿军就利用反斜面躲避炮击,炮击结束后迅速回归战位。
杨根思战前还在距阵地固定距离处设置标识物,美军接近标识物时,杨根思就可以准确了解接敌距离,并通过哨声协调同时开火。
美海军陆战队正面冲击小高岭,志愿军就在侧翼进行偷袭。
美火炮重机枪集火我重机枪阵地,志愿军就携带重机枪转移。
但《冲锋》也并没有为了展现志愿军的神勇而削弱美军实力,而是将美军塑造成了极其强大的对手,对其的真实战术战法和反应指挥,也进行了准确的还原。
片中美军的步炮协同也极其优秀,对小高岭进行轮番轰炸。
就调动空中力量和炮兵火力,美海军陆战队停止冲击突然撤退,志愿军在战位上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猛烈的炮火覆盖。
参战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还有志愿军的反坦克战术,志愿军通过火力压制,打乱美军的步坦协同阵型,利用美军坦克视野狭窄,灵活性差等缺点,从侧面靠近坦克进行爆破,其中关于爆破伤害也是还原的,(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步兵能够使用的最大炸药包,撑死也只能让敌坦克车组受到震荡无法战斗。
并不能有效击穿敌装甲并破坏车体,当年志愿军战士们主要攻击部位,就是影视里坦克侧面装甲。
70年前先烈们前仆后继,用身体抵住炸药包,震荡敌车组迟滞坦克的进攻,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准确的还原。
政工方面,十分真实,比如指导员赶赴朝鲜在火车上提升借连长杨根思提升战士们的连队荣誉感,的行军间的思想动员。
连长的政工也没落下,比如开导小战士喜子。
先是指导员发现了战士思想波动,然后安排同乡的干部连长去开导,而小战士思想波动的原因也很真实,没能完成任务,在部队,战士们没完成好任务或者犯错了一般都会内疚,尤其影响到了集体,还担心战友们排挤和奚落。
指导员的做法是让战友们鼓励和夸奖小战士孙喜。
可以说,今天部队的思想工作也有这部分内容。
此外,再说一个细节,片中喷火器中弹的反应是本片中我认为最好的片段,有别于其他电影里喷火器一打就炸,《冲锋》对喷火器受击的处理极其细节,先是杨根思的冲锋枪,打不穿美军喷火器的钢制加压厚气瓶。
然后杨连长枪线下移,打破喷火器输油管,从而点燃喷火兵。
而不是爆炸,可以说完全的还原了喷火兵的真实牺牲状况。
(同火攻专业落泪。
)
就像简评里提到的,本片并不完美,虽然注意到了很多细节,但由于经费等原因限制导致瑕疵不少,剧情安排和整体制作上也能明显看出创作团队整体能力的限制。
但本片是值得鼓励的,最典型的就是那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大檐帽”。
主创团队能挖掘到这个细节并拍摄出来,本身就说明了一种态度,说明主创团队进行了研究并用心尝试在影片中进行了展示。
主旋律作品宣传的就是精神,只关注表面热闹和煽情的那叫快餐。
事实上,作为近些年的顺风题材,抗美援朝相关影视剧并不少,但很有意思的是大制作、豪华班底创作的热门作品往往就是让人看了热闹。
反倒是之前不太受关注一些作品和网播作品由于在部分细节上的考究,显示了认真的主旋律创作态度,获得了不少好评。
比较典型的就是,和本片创作思路非常相似但完成的更好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几乎做到了极致发挥。
没有大牌演员加盟,经费基本全烧给了军事细节,虽然仍有不足,但光是战场上轻重机枪的长短点射、交叉火力展现就足以让一众大制作汗颜了;只剩了一半的《战火熔炉》,虽然是在央视播出,但也不是什么重点频道,反倒最终是从网络中起了口碑。
《战火熔炉》其实和《长津湖》系列(或者说应该是《冰雪尖刀连》)的思路比较像,但是军事细节完全吊打,人物关系的设定和变化也更合理;《能文能武李延年》只是《功勋》中的一个单元,但只凭借几集剧情就完美展现我军优秀政工干部的风采,战斗戏份也是激烈而真实(我一直觉得《功勋》里面,从剧情、演员表现、制作效果综合看李延年、于敏、屠呦呦三个单元的水准明显要高,细节也更丰富);积压了的《三八线》是最接近传统正剧模式的一部,剧情延伸的也更长,但是剧情中基本没有虚构战例,还很好的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结合,甚至抽空借着战斗戏份展示了一下“三三制”下真正的“人海战术”,可惜上映后的收视和影响力都不尽人意;就连张艺谋的《狙击手》都算是被埋没了。
虽然只讲了一场狙击对决,但是狙击战术展示的很不错,还表现了敌我双方军人的心理崩溃瞬间,可惜以国师的影响力拍出的这部算是质量良好的抗美援朝作品影响力很一般,票房甚至连断头断尾的《坚如磐石》一半都没有,挺可惜的。
反观知名度最高、票房最好的几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虽然场面火爆,甚至也有不少比较精彩的艺术化创作,但是你要论态度还真不一定比得过上述“小”制作,起码能看出在细节探究和战例复原上投入比例并不大。
最典型的就是《长津湖》系列,枪战炮战轮番上场,甚至来了个坦克对决,快赶上《红海行动》了,打的很是激烈。
但是讲到正题长津湖之战和水门桥就露怯了,尤其是最后一场炸桥戏,简直成了耍酷的舞台。
同本小说改编的《冰雪尖刀连》也一样,之前期待值拉满,结果又是改名字又是换导演,最后结果就是光看兄弟闹别扭了。
还有最近的两部《志愿军》,同样是打的激烈,烈士牺牲也拍的让人泪目,甚至很多艺术化设计也算精彩,但一涉及到细节和战史就很粗糙了。
我们现在的大制作在场面上已经不缺了,但我更希望能在细节上看到进步,希望看到大制作真正的创作态度。
这是少有的让我一直看着哭的片子!
半百的我特别会对英雄敬仰,杨根思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
一种痛,一直在胸口,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我们的英雄儿女,是用怎样的牺牲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浴血奋战,并捍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备受欺压,到今日崛起,是打得一拳开,不让百拳来的豪气!
特别是最后我们新型飞机飞过长空,孩子问老师,这是什么?
…孩子,这是我们的脊梁!
这片子短小精悍,虽没有很多超级大片的特效,但却有电影人用心的呈现,这样的英雄故事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拍摄,我想,电影人、网大,多多拍摄这样的题材不香吗?
电影最后杨根思在未受伤的情况下以自爆的方式光荣,缺少细节,反而与电影中的其他内容相矛盾。
P1、解放战争时连长就提醒杨根思冷静、不要盲目牺牲,通过和战友们战术配合完成了炸毁第3座碉堡的任务。
最后突然出现的第4座暗堡,杨根思通过精准投掷炸药包的方式炸毁。
P2、杨根思在乘坐火车赴朝参战时对战士们的训话中明确强调:不要个人英雄主义、不要盲目牺牲。
P3、入朝第一次在朝鲜村子对南朝鲜士兵的战斗中,南朝鲜士兵点着炸药。
新战士用身体压住炸药,希望牺牲自己保护战友,被杨根思和老连长救下解除了雷管,排除了危险。
这个情节,说明人体对炸药的阻挡,可以减弱炸弹的杀伤效果。
P4、在最后的阵地上,我方神枪手打光了子弹,上刺刀准备肉搏战,随后从美军尸体上缴获了的步枪,就以射击方式战斗。
另一位战友为了掩护他,用刺刀捅死了美军,也死在了美军的刺刀之下。
这个情节表明,子弹用光后刺刀的肉搏战是一个选项,也可以从美军尸体取得武器。
P5、爆破美军坦克时,老班长身受重伤无法移动时才不得不选择自爆,而杨根思的神情也表现出他知道这是有去无回的下策,但迫不得已。
老班长拉响炸药之时,把炸药朝上拿着朝向坦克的底部,以最大化杀伤坦克。
P6、爆破美军坦克时,另一位战士由于无法在移动坦克上固定炸药包,炸药包掉落在一旁,因导火线即将燃尽,战士捡起炸药包,以自爆的方式炸坦克。
而且他明显把炸药包放在身前,面朝坦克的侧面扑去,以贴近坦克爆破,最大化对坦克的杀伤。
在杨根思最后的光荣时刻,对比上面我列出的各种其他情节,反而就显得不够充分。
1、杨根思虽然弹药用尽,但电影里他没有受伤,却没解释他为什么以投掷的方式使用炸药包。
也没解释,他为什么主动放弃生命,不采用拼刺刀或从美军尸体上获得武器继续战斗的理由。
2、从P3、P5、P6中看出,如果有人离炸药很近他的肉身可能会削弱炸药的杀伤,需要尽量让炸药向目标暴露。
所以炸药包在自己的怀里爆炸有可能会减弱对敌人的杀伤是需要避免的。
自爆也应该采用高举,让炸药包不被自己的身体和地形掩蔽,实现类似空爆的效果。
最后的光荣,最好能增加一些交代:1、解释为什么不拼刺刀和捡枪:美军人数量多且相互掩护,没有落单的敌人,凭一己之力拼刺刀会毫无战果白白牺牲。
这轮打死的美军被围上来的美军越过了,没办法绕到美军后面弄到武器。
2、解释为什么不投掷炸药:阵地的地形是山坡地,敌人在山腰靠近山顶的位置,投掷出的炸药包如果往下滚,或者被美军往山下踢,远了爆炸就浪费了。
3、抱着炸药包是唯一选择:山坡只有抱着炸药包才能确保爆炸的位置,消灭尽量多的敌人。
4、策略:等敌人靠近,冲入他们中央。
冲入的时候把炸药包藏好,迷惑敌人,防止他们四散躲避。
5、过程:冲出时敌人看不到炸药包,看到你只有一个兵冲过来,就纷纷原地射击,杨根思从高处向下冲击,拼尽全力摔向甚至滚向敌人中间,敌人正诧异你没有任何攻击动作,只是单纯来送死,杨根思受伤倒在地上挣扎着翻过身,怀里的炸弹朝天,转瞬炸弹在敌人中间爆炸。
杨根思率领的三连在长津湖战役中,小高岭上击退美军8轮进攻,在美军的第九轮进攻中战至弹药耗尽的最后关头,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发起冲锋,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阵地。
真的很感人!
也能看到王喜作为一个新兵的变化!
郑光哲角色倒是把我眼泪赚足了,他那句:想要热呼炕,就得敌人炸。
到最后的家书。
两级反转,打仗都是开心的。
老班长王景云的爱人给他留的东西到牺牲的那一刻二刷电影才发现居然有妻子给他留的荷包!
这些情感的细腻表达真的很隐晦。
包括在战争中采用的战术策略主创都很专业!
快结束黄继光的彩蛋让我很意外,再加上部队的训练素材居然能呈现在电影中,可见制作精良!
网络电影头一部!
第二次战役撤退途中被韩国军车撞死的沃克将军曾经说:除非上帝亲自带着钢盔来参战,否则我只能后撤。
这次战役志愿军出现了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2019年大阅兵时,战旗方队里有一面杨根思连旗帜迎风招展。
1950年,作为华东部队战斗英雄,杨根思早已成名,受到毛主席接见,还握过主席的手,据他回忆,教员手软软的,很温暖。
第一个国庆日后,杨根思上了朝鲜战场,很快牺牲在那里。
七十多年后,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在网络上映。
作为一名特级英雄,爆破大王,随便拉出一段经历都能拍一部长片。
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近几十年来拍的很少,新世纪初似乎只上映有一部《铁血大动脉》,后来《我的战争》都没有美军正面,也没有指名道姓,大概是为了中美两国关系。
随着中美关系从合作转为竞争,抗美援朝战争片从2019年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院线大片都上映了好几部,大导演、大投资从大处着手,拍全景式战役,很少聚焦单个基层官兵。
网大倒是有不少影视作品涉猎于此,其中拍的好的以前都写过,这里要提的是《战火熔炉》(非常精彩的美援朝电视剧,剪辑过一个电影版上映《英雄连》,可惜剪得很烂)里的男二号扮演着李感,眉清目秀的一个小伙子,演大头兵倒挺像,《战火熔炉》之后还在《志愿军》里有过出场,这一次终于轮到挑大梁,出演杨根思。
前面说杨根思做主角的电影用不着编剧,直接拍人生经历就行,拍出来都可能有人不信,人家是特级英雄,活着是传奇,死了是传说,面对他,只能默默献上吾等的膝盖。
二次战役,第九兵团三路大军云集长津湖,说实在的,指挥是不完美的,有的军使用过狠,有的没用上,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兵团司令后来转行当校长。
当时志愿军最大的敌人不是联合国军,而是盖马高原上的极寒天气,零下四十度,直升飞机上的温度仪都冻住了。
前段时间写《八甲田山》,里面明智时期的日本鬼子装备都比志愿军好,只是行军,就死的七零八落,号称大惨剧。
杨根思带着全连官兵,全副武装,衣衫单薄,居然能一个不拉赶到预设阵地,指挥和动员能力绝对满分。
战斗中先后九次打退美军冲锋,最强火力不过一架老式马克沁重机枪。
最后关头,杨根思夹着炸药包冲向美军陆战队员,视死如归的气势彻底震慑对手,自此以后小高岭阵地再无战事。
杨根思牺牲的全过程在友邻阵地战友观察下,事先安排退下阵地的通信员和伤员,也是人证,因此杨根思的特级英雄实至名归,光辉事迹真实可信。
是什么让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影片开头一句话就说的明白:知道为谁打仗,就不怕了。
杨根思出身苦,命比黄连,在加入人民军队之前差点饿死,家里人都不在了,吃人的旧社会有多恐怖,他是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
因此保家卫国不需要动员,他责无旁贷,为了胜利,为了人民不再受苦受难,他抱起了炸药包。
美陆战队员,大概不会理解这种零下四十度拎着脑袋,抱着炸药包,敢于刺刀见红的革命精神。
片中引用网上对杨根思烈士的描述:那是中国人的脊梁,稍改下作为标题。
杨根思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烈士是战时中国人的脊梁,也是和平时期中国军人的脊梁。
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是结尾部分,现代化装备武装下的杨根思连官兵英姿勃发,三个不相信的口号震天动地,假使有战争,这样的军队谁能敌。
PS:非常喜欢朝鲜战争历史,那个年代国人干出了伟大事业。
如今国际环境波诡云谲,周边小丑跳梁,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杨根思连一定能再建殊勋。
到时候就轮到你我这代人,不要给儿孙辈留手尾。
泪目,数次泪目。
致敬!
致敬每一位共和国的英雄。
去时少年身,归来忠魂骨。
是每一位英雄的写照。
他们的手是脏的,脸是脏的,但目光是坚毅有力的,灼灼放光。
因为他们的眼睛数次被泪水浸透,却没有一滴撒出。
最为动容的片段是老班长与敌军坦克同归于尽,杨根思与喜子冲出战壕,手刃坦克车组,我丝毫不怀疑老一辈先烈胸怀祖国人民,但那一刻,他们心中应该没有大道理,此刻他们就是愤怒的野兽,只想将失去战友的疼痛与心中的怒火发泄在敌人身上。
所以,杨根思大叫着,眼睛死死的盯住敌人的眼睛,将刺刀插入他的胸膛,看着敌人的眼睛失去光泽。
但当战斗结束之后,喜子望了一眼杨根思,突然放声痛哭。
他们是人,有血有肉的。
多么动人的一幕,再次致敬最可爱的人。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将荣誉视为生命。
突然想到朱日和军演的报道,有个战士打的上了头,一头钻进了蓝军坦克下面,惊得指挥部抓紧暂停演练,而战士却哭着说,我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这是不是击毁了敌方坦克?
这大概就是男人终极浪漫的写照吧。
再多唠叨两句,史记中对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描写“其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应该是对中华民族武德的最好诠释,这里不点名的对比下某个脾气暴躁,讲话大声,喜欢动手,但上了战场就能拿长跑冠军的民族。
最后,感谢电影剧组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网大,没有之一。
作为一部网大来说,确实很出彩,中间文戏拍得太冗长了而且演的确实尴尬……后面的价值观很大,感觉像央视7套联合拍摄的产物,武戏不错!
不是好电影,但真是好纪录片
身为一部网大来说这个质量算可以的了,没办法,李感长得是真的帅的。
这种电影为什么要扣细节,因为扣进细节你就会发现当年到底有多难。吃的差,穿不暖,伤病得不到救治概率大,子弹要省着打,对面炮弹比你天灵盖都多,要说困难简直数都数不完……那要怎么办?真以为拍志愿军牺牲有多英勇就能回答为什么赢了?那就回到了这堆第五代导演最不愿意去面对的答案……DDDD,有的电影人就是垃圾,但凡这帮汉奸玩意儿不是这么拉,也不至于外宣被人压着打那么多年不是。
“见鬼,这是我第九次攻这座山头了。” “你应该感到幸运。” | 三星半,接棒《黄继光》,作为网络电影,倾其有限资源踏实地做好军事技术的考证和呈现,实属不易(有兴趣的关观众可以留意官博的剧照,场景的静态质感和氛围感很优秀),所以某些享受着顶级制作和发行资源的同题材作品主创们,不要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文戏和表演还是需要改善的,虽然定位是讴歌战斗英雄的主旋律电影,但多些留白,信息和感情尽可能用画面来传递,多一些符号感的元素,观感会更好。
真正的朝战电影。
看了黄继光,被花岗岩推荐看了冲锋。同样真实残酷,志愿军战士真的是战神,是最可爱的人。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很感动。可惜不是大电影,看得人太少了。
感觉进度条好慢,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的战士们来说都太难了,我们到底是怎么胜利的。有军事科普博主说片子各方面很真实,我虽然不懂,但看着应该是的。最后主旋律宣传模式有点套路,但不影响我们对战士们永远的尊敬。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去掉明显煽情的部分,片子整体效果还可以,战争场面很震撼,很真实
再好的主题也不能这么拍吧
要求不高,这样真的就行了。以及咱能不能也拍拍胡修道那样的?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24 演员其他 战争 动作 真人真事 大陆】[视]少量英语韩语。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1947山东枣庄,1950抗美援朝长津,一个连在雪山挺进,与58师汇合,守阵地,机枪堑壕高地,对坦克喷火兵。整体观感不如《特级英雄黄继光》,多处口型不对,角色间辨识度低,煽情略多略早,规模不大,炮火和化妆OK,双方将领都有冲动被弟兄按住的情节,战至最后一刻,片尾彩蛋黄继光。
之前刚看了《捉刀人》彩蛋喊话《目中无人》,这部的彩蛋又喊话《黄继光》了,现在好像挺流行的。不过之前那部《黄继光》拍的也相当可以,和这部一样,在网大里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有一些惊喜,也有一些遗憾。作为一部网大很了不起。最后的部分即便意料之中却也有些感动。有希望。
看得热血沸腾,热血喷张!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子弟兵!致敬我们的先烈!
惨烈,更多的是震撼,跟着杨根思去冲锋!!!
很感动。
一部难得的战争电影,可惜可能是最后一部了。一部异常专业的战争电影,把志愿军和美军的技战术和所使用武器完美还原!不像其他战争电影为了票房,贩卖悲情而忽视了经历身经百战的志愿军应对美军火力优势发挥的超常技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