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y from her》的中文直译过来怎样也不象一部电影的名字:“远离她”?
亦或是“离她而去”?
尽管它寓意明确且直击主旨,却如不成文的断句般头重脚轻。
至于电影为何被译成《柳暗花明》,是否真正贴切,也不想再去探究,因种种语言之魅及不可相互传达,尽在这此许不经意处。
柳暗花明,听起来迂回婉转,仿佛临着人生的新境界,许多美好事物分花拂柳般向你袭来。。。
其实不然。
当真是人生的新境界,但绝非美好,愁云惨雾氤氲,前路茫茫,雪片纷至杳来,恍无归处。
电影的开始,是皑皑的白雪覆着大地,冰原的背后是笼着薄雾的云杉,小屋,长长的雪橇在雪中留下深深的辙痕,象是生命的印迹。
两个人沿着辙痕徐徐远去的身影。。。
一切都是寂静无声,一切都在走向尾声。
“生死契阔,与子偕老”,这诗一般的画卷在静静的冬日沉淀出冰雪般的美丽色泽。
这是一个非常态的,人到老年的爱情故事。
从记忆中升腾出的一大片空旷迷离。。。
遮天蔽日,渐渐成为美好爱情、忠贞誓约的可怕藩篱。
Away, away from her….迷雾般的,在生命的尽头,生命让人唏嘘的脆弱,所有美好原来都可以这样不堪一击。。。
“在许多患有疾病的大脑里,血块在神经细胞的细胞网上聚集,纠结在一起,阻止了细胞的对外传输。
特定位置的神经纠结,决定了大脑的哪种功能会遭受损害。
”这就如同伫立在密林深处的小木屋里面的灯光,一盏盏的熄灭掉。。。
它消融在周围的一片黑暗中,与世界失去了联系。
记忆的荒原就这样一点点扩大,一点点吞噬生命,情感与爱。
如果想法没了,一切都没了。
“我想,我好像开始消失了”菲奥娜这样对她的丈夫说。
这对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着共同走过50年的恩爱夫妻,自20年前,丈夫格兰特从大学退休以后,两人就生活这美丽的森林小屋。
恬静的晚年生活现在被妻子菲奥娜日益严重的健忘症完全打乱了,当厨房抽屉上开始贴满写着各种名称的小标签时;当她接过丈夫递过的平底锅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经过片刻的踌躇将它塞进冰箱时;当她一个人外出滑雪忘记了要回家时。。。
这越来越严峻的事实让他们不得不正视--菲奥娜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辗转反侧之后,他们终于做了一个沉重的决定,将菲奥娜送进湖区老人院接受治疗。
尽管作为呵护备至的丈夫,格兰特迟迟不忍做出这最后的决定。
“我们不能去寻找我们所喜欢的,我们所期望的就是尽量把事情处理的体面一些,不是吗?
亲爱的”菲奥娜却这样劝说她的丈夫,“我只是要暂时离开一阵子。
” 在这之前,我不曾看过一部从头到尾反映两个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影片,要么是因为隔着时间的距离,难以读懂那世界;要么是因为那世界浸染了末日情节,与蓬勃的生命力、青春与美丽失之交臂而渐行渐远,因而不忍卒睹?
上了年纪的生活总令人徒生伤感,尤其是当我看到格兰特那张饱经岁月摧残的脸。
屏幕上他迟缓的步履,满面的风霜,松弛的脸颊。。。
在妻子离开以后一个人的圣诞节,寂静的森林。。。
当两个老年人像两只毛发蓬乱的大棕熊悲伤的抱在一起躺在老人院的床上时,那最后告别的一刻叫人说不出的心情纷乱。
我想是因为自生到死,生命就一刻不停的驶向它命定的终点。
所以,生老病死,总是人人也无法回避的事实,正是这一点让人最有生命虚无之感。
也许30天的分离对于44年的漫长婚姻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
也许。
入院30天后的第一次家属探视(疗养院奇怪的规定),格兰特震惊万分的发现菲奥娜已将他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更令人难堪的是,她似乎爱上了了同住在老人院的另一位患者奥布里。
电影中许多个长镜头,都穿过老人院那段自然采光的回廊,穿过那段回廊,是菲奥娜默默远去的背影。
她远去,推着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陌生男人;她远去,穿上一件她平常从不会穿的黄色的俗气外衣。
是的,她认不出别人也认不出自己了。
Away from her, 站在远处的是陪伴她一生的丈夫,他望着她远去的背影。。。
我该怎样形容那悲伤的眼神呢?
该怎样形容?
“那时,我们一起等船。
她忽然说,我们结婚会很有趣吗?
” “那你说什么?
” “我把她一下子抱起来了!
” “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她,”美丽的菲奥娜的影像由一片记忆的湖水中升起,“她是我生命中的火花。。。
” 44年过去了,他亲爱的妻子菲奥娜还保持着那份美丽,她苗条,优雅,甜美,略带锋芒,即使在身患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的今天。。。
格兰特这样向医院的小护士谈起他们的过去。
“你知道吗?
当我听见自己讲这个故事时,觉得一切都很残忍。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所有那些,与我们俩的最终结局相比,其实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 格兰特带着少见的花束,带着她心爱的书一次又一次的探视菲奥娜,他想把她从沉睡的记忆中唤醒,就象年老的王子想要换醒年老的公主一样。
(我们从来不关心童话里年老的王子和年老的公主在做什么,故事的结局总是停留在他们于盛年时期就隐退回他们神秘不可侵犯的原始状态中去。
因为我们生来这样惧怕谈及衰老。。。
)菲奥娜却把丈夫当做了老人院的一个秘书或者图书管理员,事情一筹莫展。
菲奥娜爱上的病人奥布里被他的太太接回家以后,菲奥娜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她不说话,不走动,不再露出笑容,她被作为重症病人转入了疗养院的二楼区域。
一切矛盾和凝涩都聚集在这个时间的结点上。
当格兰特万般无奈之下,驱车来到奥布里家向他太太求助,请求她将奥布里重新送回疗养院之时;当奥布里的太太向他索取一点丁感情与片刻的欢娱之时,我心中感到与格兰特同样的挣扎。。。
她先是拒绝了他,如果她将丈夫奥布里重新送回去,她将负担不起她现在的房子,而这房子是她唯一的最后的东西。
她后来终于同意了,她说,“如果我可以轻松一点,你可以假装一点,你就能做到你要做的。。。
”(她同样是个可怜的寂寞的老人,我并不会因此而厌恶她。
)他终于做到他想做的,她最终也卖掉了她心爱的房子。。。
他将奥布里重新接回了疗养院。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即便是精神状态完好无损的格兰特,都不得不承认,原来爱与忠诚总是有局限的,因为他与菲奥娜最终从爱人变成了陌生人,因为为了尽他作为深情爱人的责任的同时,他不得不做了一个违背自己誓约的人。。。
原来没了记忆,一段看来牢不可破的时间久远的婚姻关系就可消失殆尽。
上天垂怜,在格兰特送奥布里回到疗养院的那一天,菲奥娜从沉睡的记忆中清醒过来。
也许这清醒也只是片刻的。
“我记得,你曾读过这本书给我听。
你想让我开心一点。
你这样努力。。。
你是个可爱的人,而我是个幸福的女人。
” 她走到他身边,轻抚着他苍老的脸,“抛下我吧,看看我能想起点什么?
抛弃我。。。
抛弃!
” “再也不会”他轻轻的说。。。
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柳暗花明,这名字也许是冲着这最后的时刻来的。
爱情,经历风霜,岁月流逝,也往往不能修成正果,因为生命本身是多么脆弱。
而与时间记忆拼命赛跑,相抗衡的仍然是无私的情感,格兰特忍受内心痛苦将奥布里重新送回到菲奥娜的身边,他为做到这一切,走向与信守婚约截然相反的道路。
在这略有瑕疵的冬日里沉淀闪光的爱情面前,什么是我们应当选择记忆的,什么又是我们应该遗忘的呢?
难得先看了原著后还觉得不错的改编电影,不愧Sarah Polley!
在前一个半小时前都非常尊重原著,只是交错着时间线,把现在Grant和Marian的对话作为线索穿插着回忆进行着。
关于小说改编的电影真的很怕硬化加一些刻意制造的冲突或者高潮,这个片子还好,除了有几处让我稍感有些讶异不过也不能全说是不好:一个是Grant愤怒上头一把上前按着Fiona的肩膀说”我是你丈夫…”,这个冲突太刻意为之了,更喜欢原著的处理,Grant一直是somehow保有着爱和愧疚,一边身处其中一边又抽离的在看待事情的发展,也许或一定有愤怒的时刻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不过突然意识到也许 只是在Grant自己的描述里也许被回避了这一点,这么说这个设置也可以说是合理呢);一个是增加的桥段,沙发上和Grant交谈的哥特女孩(或者玩儿死黑啥的吧反正显得很重型很typical teenager就是了),这样的女孩儿怎么会为和一个老人搭话而摘下耳机,并且认真聊了两句还表示“很高兴和你说了话”还给一些鼓励,变得瞬间温良,拜托这样的人造温情糖精请不要加;另一个是原文其实Marian打了三次电话,描述里语气语调尤其有意思的变化着,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这般表现,不过改的也还好,意思到了。
看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结尾会怎么演,毕竟门罗的结尾都蛮难表现出来的,这个也一样有太多隐而不言的内容结合着转折或是只有结果,但在最后十五多分钟里,结果的过程被演出来了并且恰到好处,合理的拓展但没有过分的画蛇添足或drama。
另外一个电影改编带来的巧妙之处就是,原文都是以Grant的角度在叙述,于是其他的人,都是Grant眼里的人,以及可以看到Grant如何看似合理的、睿智的,又对自己充满了开脱般的包容的思考,连带着在这样的思考里也丢不开性(ironic!
)的充满男性视角的在合理范围之外堪称可笑的思绪。
换到电影里,其他的角色都立体并且独立起来,好像变成了Grant世界里跑出来的不服从安排的牵线木偶,反而Grant 显得讨喜了一些,关系又显得迷离了一些,可能性又变得多了一些。
不过因此带来的丢失就是那些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描写,当然也不算丢失吧,那就是只有看原著才能体会,觉得尤其是Grant写他对Marian的“认识”或者他认为的对“Marian这一类人”的认识,摘抄如下:“他根本没料到她会以那种方式考虑问题。
令人郁闷的是,他对这种交谈并不陌生。
这让他想起,他与自己老家人谈话时也是如此。
他的叔伯、亲戚,也许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也都像玛丽安这样考虑问题。
他们都认为,人要是不这么想问题就是在拿自己开玩笑一一这些人或是生活轻松又有保障,或是是受了太多教育,他们生活在空中楼阁里,变得愚蠢了。
他们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受过教育的人、文人、某些有钱人(譬如格兰特岳父母那样的社会主义者),都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究其原因,他们要么是获得了一大笔不该归其所有的横财,要么是天生就那么傻气。
至于格兰特,他猜想,他们必然认定他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她选中奥布里的时候,肯定是怀有一些希望的。
他英俊的相貌,推销员的工作,有望进入白领阶层的大好前程。
她曾经一定深信自己最终会拥有一个更加富裕美满的人生,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这种事情,也往往会发生在那些实用主义的人身上。
尽管他们精打细算,尽管他们有生存的本能,但他们却可能走不到自己合理期望的那么远。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公平的。
”演员选的都挺好的,尤其是Fiona,简直就是小说里走出来的吧!
在Grant和看护的对话那场戏,看到那个护士Kristy我恍惚间以为是染了黑发发胖的Anna Paquin!
另外不太理解这个翻译的中文名,“away from her”也许是个太过直白的名字,但是“柳暗花明”是啥意思…花明了吗,没有吧…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依然爱丽丝》啊《照护》啊这些作品,关于阿尔茨海默,每个人每个家庭要经历的都真的太suffer了。
我们有一栋大房子,那是我们温暖的家。
清晨我们一起醒来,看太阳照亮山峦;晚上我们相拥而卧,听你为我读书;冬天我们一起上山滑雪,春天我们一起森林漫步。
柳暗花明 (2006)8.02006 / 加拿大 英国 美国 / 剧情 / 莎拉·波利 / 高登·平森特 斯泰西·拉贝格柳暗花明 预告片 美好与遗忘在电影《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的故事里,退休的大学教师格兰特和他优雅可爱的妻子菲奥娜就这样悠然从容的生活着。
然而随着菲奥娜老年痴呆病症的逐渐发作,她记忆中的美好渐渐被忘却,这对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着共同走过了44年时间的夫妻,他们的婚姻也开始遭受侵蚀。
在某个夜幕降临的街头,格兰特找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菲奥娜。
他叫她,她礼貌的回应他,那一刻她不仅仅是忘记了回家的路,甚至也忘记了他。
菲奥娜决定入住疗养院,深爱妻子的格兰特只好妥协。
按照院方规定,在菲奥娜住院后的一个月内家属不能见面。
当格兰特再次出现在菲奥娜面前,发现她已经忘记了自己,与疗养院的病人奥布里相爱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令格兰特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候,奥布里离开了疗养院,菲奥娜十分难过。
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试图说服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
虽然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但玛丽安还是被格兰特的真情打动。
不忍妻子难过的格兰特把奥布里重新带回疗养院,而此时的菲奥娜似乎又记起了格兰特。
爱与救赎在徐徐讲述的故事中,导演直接质朴的展示了生活的残酷。
她不仅刻画了婚姻中的“爱”,也冷静的将婚姻中的“罪”和“救赎”一起呈现。
当格兰特开着车送菲奥娜前往养老院时候,已经记不起在这里生活多久的菲奥娜,却还清楚的记得丈夫曾经出轨女学生韦罗妮卡的事情。
这是20年前,格兰特对于自己婚姻犯下的“罪”。
背叛伴侣的罪恶感引发了格兰特道德意识及精神世界自我完善的“救赎”行为。
所以,他辞去大学工作,选择和菲奥娜回到这里平静的生活。
面对菲奥娜在疗养院里爱上奥布里的事实时,格兰特体会到了被爱人背叛的心痛和无奈。
在无法接近妻子时,他像个旁观者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她。
为了能让妻子高兴起来,格兰特竟去请求奥布里的妻子,将其送回疗养院,甚至为此接受了她的勾引,和她发生关系。
格兰特用忠诚的背叛和忘我的挚爱,去实现妻子的精神出轨,这看似矛盾荒诞的行为,正是格兰特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和女学生的出轨是格兰特“罪”的缘起,那么和玛丽安发生关系,就是他自我“救赎”的完成。
他放下了尊严和自我,一切以对方幸福为目标,对菲奥娜的爱,成了格兰特自我救赎的力量。
真正的Lady《柳暗花明》的故事,改编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女性导演萨拉·波莉(Sarah Polley),遵循着门罗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内心的思索,将故事搬上银幕,塑造了“一位真正的Lady”——对生活积极勇敢,对世界充满热爱的女性形象,实现女性意识的表达。
在森林里,菲奥娜把手伸进百合花瓣,对格兰特说“你应该把手放进卷曲的花瓣里面,感受花朵的热量……”。
60岁的菲奥娜依然保持着天真烂漫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来源于她身上蕴含着的,对大自然的挚爱,对万物温暖的善意,这是人类永不停歇的生命激情。
所以,格兰特说,“我离不开她,她是我生命的火花”。
面对自己患病的事实,菲奥娜选择勇敢面对,做出去疗养院的决定。
在菲奥娜离家前,她对着镜子涂上口红,然后转过身问格兰特自己看起来如何。
在格兰特的眼中,她依然那么自然、甜美。
导演也通过大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到一张布满皱纹,但依旧眼神清澈、神情镇定、优雅甜美的脸庞。
借助疗养院工作人员克里斯蒂之口,创作者们表达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她是位真正的Lady”。
的确,当18岁的菲奥娜以玩笑的口吻向格兰特求婚,“你觉得如果我们结婚会不会挺好玩的”;当60岁的菲奥娜因无意中提起韦罗妮卡而向格兰特表示歉意,真正的Lady已不仅仅寓意女性的勇敢,两性平等的意识也在菲奥娜这个女性角色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对万物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对人生的勇敢、对两性的平等,这些奥菲那身上所表现出的女性的特征,成就了她迷人的灵魂,成就了真正的Lady,这正是格兰特无法离弃的生命的火花,是格兰特自我救赎的终极力量。
在尼尔·杨(Neil Young)《中秋之月》的旋律中,即将分开的格兰特和菲奥娜面颊紧贴,翩翩起舞,屋角的圣诞树斑斓闪烁,那一刻,浓稠的情感激荡人心。
END
朱莉-克里斯蒂沉寂已久的作品...我满怀期待去看...虽然影片在故事叙述上有所纰漏...但瑕不掩瑜...也算上乘.也许是因为我还年轻..无法体会到老年人在那个年龄阶段真正的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时间带给他们更多的礼物除了儿女..唯有那一层层积累起来的记忆...但如果你并无儿女...唯一的记忆也离你而去...你该怎么办...时间是有气味的..你能寻着某个时期的味道...寻到有关它的一切...Fiona她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独自面对...当她能寻到有关记忆的味道时...她只能在寻觅中让自己沉沦...因为她没有继续寻下去的动力和缘由...所以她时常困惑...作为Grant,他是如此爱着自己的妻子...因此他始终认为两个人相濡以沫45年的岁月是什么也无法替代的...即使是病魔的纠缠...但当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激动...向早已忘记他是谁的Fiona告知自己就是她的丈夫时...Fiona只是带着惊恐和几分错愕语无伦次地说:...明天...也许我们应该明天见我想...他认识到妻子是真的失忆了..当然他也怀疑过妻子是否出于故意...但理智还是战胜了自己...他承认事实...当一个人失去了一切之后...连最后的依靠也没有了...那将会多么颓丧和令人心痛...那本<冰岛来信>...Grant读了很久...就像宣读着他们曾经的誓约..表面上不说只是想让自己妻子能够好受一些...再好受一些...结局让我有些意外...但是也似乎在情理之中...人...毕竟是有灵性和感情的动物...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闪回镜头...Fiona年轻时的貌美以及他们共同相处的那些时光...仿佛是在帮助Fiona寻回记忆..也仿佛是对彼此45年的挚爱作的一个美丽纪念...风雨过后呈现的那一个往往最让人心神荡漾...用双手轻轻拥抱...轻叹一声:原来你还在...
原来每个人都会老去,原来老去以后的世界那么不堪一击,原来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到头来也不过一次放手。
走廊里每个人孤单的背景渐行渐远,你就在爱人的目光里慢慢消失了,如同日渐消瘦的记忆,关于所有彼此在一起的点滴。
所以,趁着年轻,趁着还有爱,在一起吧。
喜欢的人就大胆表白吧,留下的遗憾就努力去挽回吧,好像,真的不能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茫然地过一生……最后,我想他了,那个给我留下许多遗憾的人。
我最大的后悔大概就是在最好的时候放弃了对爱情的执着,轻易地交付于一个陌生人,最终两败俱伤,此生最大的后悔。
看着GRANT远去的背影,总是带着那么的忧伤,当看AURDERY的妻子和GRANT躺在床上的时候,却发现那是一个JOKE。
当自己的另一伴陷入困境而自己却一点都帮不上忙的时候,那样就是象深深的楸着你的心而不能动弹。
我离时政的距离比文学近很多。
你问我最近闹出性丑闻的中国高官,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列出10个。
你问我最近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全都不知道,除了去年的莫言。
去年莫言的得奖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疏离感,他到底靠什么?
诺贝尔奖究竟看中了什么?
我猜测,比较起对《丰乳肥臀》的兴趣来,评委和读者对丰乳肥臀的兴趣要强烈得多。
今天宣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终于跟文学沾上了边,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名字并不陌生。
略感得意之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欠缺。
如果她的作品没有改编成电影,我恐怕很难有机会接触到。
即使她的作品改编成了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但如果是个长篇,我也很难坚持读完。
机遇加巧合,根据她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远离她》(Away from Her)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最近这些年一部难得的低成本佳作,作品上映的时间是2007年。
人一天天老下去,观念会跟着变化。
20年以前,我几乎不能想象,女人到了30岁,该衰变成什么样子?
将女人排进化学周期表以后,她们应该算世界上半衰期最短的元素。
20年后,我开始认为,女人的魅力其实与年龄无关,60、70岁也可以很美。
如果是茱丽·克里斯蒂,那就更不一样。
她主演《日瓦戈医生》的时候才20来岁,却已经能够阐释拉娜这么一个复杂女性在历史巨变中的大半生。
克里斯蒂今年已经66岁,仍然惊人的优雅。
她在加拿大电影《远离她》中扮演菲奥纳,一个患上阿尔茨海默症、逐渐陷入失忆的老年女子。
所有样式的媒体都关注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老年人的故事很难讨巧。
谁会有兴趣拍摄老年痴呆的题材呢?
加拿大女导演Sarah Polley当年才28岁,她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为蓝本,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症状在于短期记忆丧失,但长期记忆还相对稳定。
具体到菲奥纳这里,记忆中关于丈夫格兰特最近这些年相亲相爱、悉心照料的那一部分相对弱化,几十年前的一次不忠倒栩栩如生。
菲奥纳病情加重以后,两人共同做出决定,安排她住进了一处设施完备的养老院。
这是远离她的开始。
按照规章制度,菲奥纳住进养老院的头一个月,格兰特不得探访。
夫妻俩一起生活了40年,其间极少分离一个月以上,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
两人的告别仪式很简单:做爱。
导演Sarah Polley这么年轻,偏偏选择了相对缓慢而且没什么变化的节奏讲述。
片子开头的叙事并不特别, 我对这部电影的信心直到这场告别戏以后才建立起来,Sarah Polley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控制着电影的进程。
我知道,通过这部片子,观众有机会进入到老人的世界,发现很多原来印象中没有的事情。
比如,和年轻人一样,其实老人们也有活跃的情感生活。
即使失去记忆,世界开始暗淡下去,人们的情感需求仍然很强烈。
对格兰特来说,妻子追求情感却未必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一个多月以后,当格兰特有机会去养老院探视的时候,菲奥纳已经和另外一个病友难舍难分,他的素描也贴上妻子的床头。
一桩美好了几十年、仅稍有瑕疵的婚姻,此时已经彻底解体。
即使肌体仍然健全,感情并未破裂,纯粹的精神衰老已经足够摧毁一切。
格兰特的反应相当感人,起初他无法接受妻子对别人的依恋,更多地理解了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生活以后,他开始促成菲奥纳和偏瘫病友的亲近。
电影从格兰特的角度展开,观众跟着他一起游走于正常人的世界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之间。
茱丽·克里斯蒂的表演—她的微笑,她的举手投足---经常会诱发观众的迷失感。
我会问,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真的失去记忆了吗?
和格兰特一样,我不能百分之百确信,到底是阿尔茨海默导致了菲奥纳的移情,还是菲奥纳在借此惩罚格兰特年轻时候的一次不忠?
电影中还安排了一些起调节作用的人物和情节,以免故事过于沉重,这些设计很聪明。
在养老院的大厅里,一个老头可以跟着电视,完整地解说体育比赛。
很难相信,他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观众会笑,但笑过以后,镜头也许会显得模糊起来。
画面的焦点没有虚掉,只是观众的眼睛恐怕会略微潮湿。
即使在美国的独立电影界,也极少有人尝试这种题材。
《远离她》中安排了几句台词表达菲奥纳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她拒绝美国电影,说跟垃圾差不多。
我理解她的观点,大部分作品确实如此。
但另外一方面,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不管出自欧洲还是加拿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美国电影市场支撑。
这部加拿大电影当年的全球票房为670万美元,美国市场一家占据了近70%的份额。
我眼里的好电影有三种:一种看的你肾上腺激素分泌精神兴奋视觉冲击感棒的如《变形金刚》,一种故事情节紧扣看完荡气回肠如《低俗小说》,还有一种看完开始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下半辈子如《人间失格》。
这部电影是第三种。
有段时间没有静静的坐下来认真的看一部电影了。
依然是8点下班回家自己煮着面,亮着的屏幕,黑着的房间。
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剧本改编自我喜欢的一个作家艾丽莎门罗,虽然我读的是她另外一部作品《逃离》而不是改成这部电影的《熊从山那边来》。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场,山野中的皑皑白雪,简朴却又精致的房子。
老花镜,热咖啡,羊毛衫,暖暖的壁炉,一尘不染的地毯,一起相伴多年的他和她。
起初以为是和《桃姐》一样的题材,温文儒雅的退休大学教授格兰特和她老去却依然动人的妻子菲奥娜已经一起生活了44年,彼此依赖彼此习惯彼此照顾着,偶尔妻子会抱怨儿子只会寄礼物却不回来看他们,直至有一天,妻子患上了老年痴呆。
对于终生伴侣而言,生老病死应该都在准备中,准备陪伴她,照顾她,呵护她,甚至……送走她。
他曾经的风度翩翩,她曾经的温婉姣好,都会被时间和年纪冲刷掉,剩下的都是风烛残年,和彼此。
也许这部电影如果按这样的剧情发展,只能说是一部普通电影。
可是它的结局就像它的译名一样,峰回路转。
当格兰特看到了他的菲奥娜在养老院里穿着她从来不会穿的俗气的衣服,一脸甜蜜的依偎在另一个老头的身边时,他惊愕的问护理人员这是不是我的妻子。
不单单是忘记了你,甚至把你从脑海里赶了出去,请进了另外一个人。
Away from Her,是的,她离开了。
你爱的爱你的灵魂已经离开了,只剩下一副一样的躯壳继续的留在你的生活中,留在你的记忆里。
可是你没有选择,因为你的记忆里你是爱着她的,所以你要让她幸福让她快乐让她享受最后的时光。
这才是终极爱情,我们都还做不到的爱情。
所以一切在生与死面前,在精神上得分离前都是那么得无关重要。
愿岁月静好,愿爱情静好,愿你们也都安好。
1.因为看了<桃姐>,就又看了一遍这个,比较下东西方视角。
人物身份不同,落脚点自然也不同,一个是东方劳动妇女一个是西方知识分子。
中国人的点是母子亲情。
老外的戏亲情部分也有。
Olympia Dukakis的台词,我儿子经常寄礼物我们,我倒希望他省这点钱做路费来看看我们。
男主角说,孩子们都忙,老太太答,是忙,不过有时间去夏威夷旅行。
这是加拿大片,去夏威夷相当于出国。
亲情部分就这么点,其他说的都是爱情。
对洋人来说,爱情很重要,和年纪无关。
Olympia Dukakis56岁成名,好处是20年过了,她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2.Sarah Polley79年出生,几乎是80后了。
我认识她就是《甜蜜的来世》,而这部处女作惊人的有伊高扬之风,是巧合吗?
还是加拿大的冰天雪地里长大的人,气场也相似?
30岁不到拍出人生之大恸,对比许鞍华老太太大半生的阅历一点不怯场,这个只能叫天赋了。
某位70后中国徐姓女导演,才女这帽子真不是你戴的。
3.男主角最后推着老婆的“情夫”回老人院,我穿越到情人节档期那部台湾片的梗了。
豆子导演对舒琪说,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幸福。
忽然发现away from her说的竟然就是这句烂台词。
梗用得好的时候,观众都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用得烂的时候,就连喜剧效果都没有了。
4.东西方有共通点吗?
当然,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还是Olympia Dukakis的台词:it's just life,you can't beat life...
节奏很慢,但是很有感情。
加以耐心,会觉得是部好电影。
可以想见丈夫当时的魅力,有其它年轻的爱慕者,虽然还是深爱,但是痛并感激着,所以他会怀疑妻子是否在报复,那些种在妻子心中的心结,他不是不清楚的。
走到如今的相濡以沫,也是惊心动魄后的妥协和选择结果。
眼睁睁看着妻子沉入另一段感情却无能为力,她忘记了一切,我想他没有勇气当面问出你是否还记得我是谁这样的话语。
不能放弃,也放弃不起。
换成另一种接受方式,和平的共处,虽然不太好受,但已经走到生命终点了,懂得取舍。
而那间老人院,有着自然的光线,人们在里面走来走去,有时带着希望,有时充满绝望。
看完原著马上搜来看,完全没法耐着性子看下去啊
The origin is The Bear Came over a Mountain.
作精老太太
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的妻子,说服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可是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不愿因高昂住院费用以致失去了现今的房子,房子是她的一切。
音乐很好听
话说从作家Alice Munro的《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跳到导演Sarah Polley的《Away from Her》再跳到中译名《柳暗花明》,有如三级跳啊!看过导演关于片子的自叙,是个非常私人情感的共鸣,所以反映到片子里,确实有些过于求意境之感,不如Munro文字的冷静旁观来得自然。
大爱。必须顶导演,对爱情很有想法,浪漫主义诗篇。两位戏骨也相当精彩,内敛深沉而又富含情感。这样的爱情难得可贵。
记忆是一个朦胧的概念,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场残酷的游戏。
处女导即佳作系列。门罗式的爱情,配乐也喜欢。世界欠克里斯蒂一座小金人和一个沃伦·比蒂。
终于狠下心决定离开她,却发现,她还爱着自己。
爱这个故事,但真的不喜欢这个结局。
非常平淡,感人度不如爱,演技不如依然爱丽丝,思考不如45周年,于是二星不推荐
评分:B
伤感而温暖...即便你连我也忘记了,我也不会放弃我爱的你.
节奏太慢。
看了很压抑
大叔好专情,真伟大
2008.02.24选择在刚起床看确实不对,实在很沉闷,是得用时间来回味的一部片子。看着睡着吃着。一点点远离她,直至把她拱手相送
但最后玛丽安还是被格兰特的真情打动,不忍妻子心疼的格兰特把奥布里重新带回疗养院,菲奥娜的反应却使格兰特惊讶极了……
淡淡的诉说,却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事情曝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