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老头+小孩的组合还是屡试不爽(《飞屋环游》《蝴蝶》等等),两种巨大差异的个性碰撞总能产生很大的戏剧性,而且野蛮人玩儿得并不老套,至少我看得兴致盎然。
因为笑点比较低,全片除了结局的“小反目”,基本我都在大笑。
这应该是个逃避与接纳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想逃避的问题,学业、工作、家庭……但更多的人只是说说想想而已,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少数人有解决问题的斗志,极极极少有人能像小胖子一样逃得那么彻底,逃得那么惊天动地。
uncle想要逃避的,显然是妻子死亡带来的悲痛,其实这逃亡的路走了大半,伤也愈合不少了。
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洒下骨灰,其实就已经准备好和她说再见了。
无奈小胖子入戏太深……想要以这样的丛林生活逃避一辈子(他在床上念给uncle的诗,记不太清了,似乎是live forever之类的)uncle受宠若惊又有点诧异,这小子竟然想这样过一辈子?
好吧,你一个人会死在森林里的吧,那我陪陪你吧。
这个丑萌丑萌的小胖子,善良、勇敢、乐观并且中二,简直是个难得的小可爱,被领养人们嫌弃成这样也是很奇怪。
无论是捧着偷来的四卷手纸飞奔,还是冲出重围中二地大喊“freedom”,还有沉着冷静地挡在uncle面前给了野猪致命一枪,这小家伙怎么能让人爱不起来?
大概因为社会的有色眼镜吧。
小胖子认定自己以后只能当个黑帮混混,劳教后也只能当个压路工人。
这些不会是个孩子能自发想到的。
人们认定这个长相不机灵,没人管教的小胖子以后只能是这种命运。
预言显然在小胖子身上应验了,因为连他自己相信了。
所以他不愿意离开丛林,不愿意接受这样既定的命运。
然而他没发现的是,自己勇敢踏上的这条逃亡之路,已经显示了他能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能力。
最后,他甚至不惜举枪对着投降的uncle,大喊着“叛徒”,这性格也是tough地没谁了。
片子主要阐述的该是结束逃避,进而成长的主题吧。
亡命天涯的人基本上都没啥好下场(想到了《雌雄大盗》打个冷战),无论你是狼养大的还是熊养大的,只要你是人类,就得回归人类社会。
这个……凭什么啊?
感觉还挺没人权。
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就是不想被约束,犯不着飞机大炮地抓我回去吧。
说到飞机大炮,这也算是种反差萌吧。
抓个老头小孩,坦克特警统统上阵。
从新闻以及小姑娘老爸等方面来看,大家其实都把这次追捕当做种乐趣了。
我受困于现实逃不走,但我的心是和两个反叛的精神领袖在一起的,谁也抓不住我们自由的灵魂。
全国搜捕的强大阵容活生生把这事儿整成了真人秀,外加个刮三的福利院老阿姨,这国家形象毁得挺彻底了,哈哈哈。
不知道是福利院老阿姨演得好,还是人设够可恶,总之很讨厌这个角色。
全片在现实与天真的中二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
也正是这样,我并没有把野蛮人当做喜剧来看。
结果非常喜剧人设的老阿姨破坏了这种感觉,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使反派面目更清晰。
老阿姨本身也自带中二属性,又是终结者又是美国警察的;她并不关心小胖子,而且她也是小胖子黑帮人生的主要预言者。
她只是利用这次追捕(假装)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壮举。
最终警官对她的的一番官方吐槽很彻底了哈哈哈,你只是个福利院工作人员演什么美国警方追捕杀人犯的好莱坞大戏啊。
(立个臭人设让观众讨厌,然后又代观众拍扁;导演有点狡诈啊)最后,原声真好听。
非常意外地不是小清新风格的。
网易云音乐手机端可以收听,pc端放不了不知道为啥。
最后的最后,第一眼看到贝拉阿姨,以为是米兰达有点小激动,结果发现纯属演员撞脸。
哈哈哈- the end
笑点混着泪点,虽然贝拉阿姨死于何事没有提及,但重点在于:孤独的人终于有了陪伴,失去一些,尚有另一些忠诚相随。
以及:塔导在自己的电影里出现,就是为了讲骚话的嗯,小本本记下了。
还有uncle Hec时不时惊异的瞪眼,我说怎么那么熟悉且笑点十足呢,原来《雷神3》马克叔也做过同款表情!
豪斯阿姨貌似很喜欢扮演刻薄极端的女反派hh 从篇章式叙事到拍摄手法都可以看到致敬韦森•安德森的意味!
以及新西兰风的配乐十分带感!
不禁想起《雷神3》里的一轮电音,把萨卡星的随性疯狂表现得淋漓尽致hh 目前看过塔导两部电影,都是笑到捧腹之时又发觉已被暗暗的神伤攻陷。
《雷神3》攻陷我的是失去,《追捕野蛮人》攻陷我的是孤独。
最后,期待塔导新电影《乔乔兔》!
魔戒的森林里上演了一出章回体新西兰丛林生存法则:十章再加上一个温情的尾声。
这是个欢乐不断的公路片,妙趣横生又各种有爱!
大叔和小胖墩,一起逃亡、一起觅食、一起读书,那是段美好的时光。
【小霸王的叛逆之路。
】小胖墩Ricky是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眼里的坏孩子。
他叛逆、不服管教,整天想着去混黑帮。
其实他只是个需要理解需要被爱的孩子,需要的是归属感。
他烧了房子,伪造自杀现场,丢下一群刻板墨守成规的大人进了魔戒的丛林。
自此他平淡无奇的生活一下子就涂上了魔幻色彩。
有时候,决定我们成长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莫问英雄出处。
】Hec是个“杀人犯”。
Ricky和他在一起的逃亡便成了惊动全国的大新闻。
这个男人背负着沉重的心理阴影,妻子的离世也让他心灰意冷。
外界没有人理解他,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没有人生来是不会犯错的,之前犯过的错却会跟随我们一生,人言可畏,面对Hec这样的人,大部分人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他就是坏人。
他宁愿逃离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在丛林里不刷存在感。
在这个世界活着确实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们感奋不已。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表格。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做什么事儿都要填个表格。
他们几乎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表格。
每做一件事就要填个表,要更改上一个表格也要再填一张表格。
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你不得不遵守的法则。
原来不仅仅是我大天朝,世界那么大,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
其实维系这个世界的秩序,有时候必须要有这样那样的规矩,你我都得遵守。
想一想,如果脱离这个社会去野外生存,你又遇不到Hec这样靠谱的大叔,你可以活的和小胖墩一样有那么多精彩的经历么?
【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不是我们选择了黑帮生活,是黑帮生活选择了我们。
自由自主的生活才是最令人向往的。
Ricky认为Hec很酷,他教会他做一个合格的猎人,带给他家人般的温暖。
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需要一个好的导师。
首先,他必须理解你;其次,他愿意接纳你为同伙,传授他的技能给你;最后,你自己要利用get到的新技能积极去应对一切突发事件获取对方进一步认可;最最后,无论发生了什么误会,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个有爱但不矫情的故事在结局还是温暖了我们。
小胖墩紧紧抱住了Hec,有你的地方就是家,不需要过多言语。
生命是一场自愈的旅程,而一次重要的远行也许是你拓宽视野,重塑三观的一段人生重要经历。
无论你处于人生中的什么位置,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无论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倘若你的心中有一片闪耀的星空,有一片澄净无边际的海域,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无比富有的。
最后赞一下电影的影迷情结,月升王国、飞屋环游记、指环王、末路狂花,做个影迷看这样的电影感觉好幸福。
↑这魔性的涂鸦啊!!!
作为一个爱画画的人表示,他真是灵魂画手!
看到这个题目,假如您想到的是卡森麦卡勒斯的《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那么恭喜你,它跟本文没太大关系。
笔者把它翻译成《Heart Is the Lonely Hunter》,在这里‘Lonely’是一个名词。
《追捕野蛮人》的故事很简单,孤儿小胖子瑞奇因为性格暴躁,爱搞破坏,被福利院送到一个小村落,多次逃离无望的他,在养母离奇死亡之后,与养父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故事。
没错,又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但是导演却拍出了不一样的清新、愉悦。
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被导演套路般的梗狂轰滥炸,一段小胖子破坏城市的蒙太奇,再到养母死后话唠般的追问蒙太奇,导演十分巧妙地运用了重复这一笑点。
往后一推来到今天他导的《雷神3》重复的手法也无处不在。
逗趣中带着的那股温情,是一个孑然一身却拥有美好心灵的小男孩所能带来的一切,没有一个爱字,却足以融化每个孤独的人的心。
天真的他,会在丛林中致敬最爱的电影;会在最后的追车大戏中大叫“不是我选择了黑帮生活,是黑帮生活选择了我”;会向“背叛”自己的养父开枪,并射中他屁股。
多情的他也会对骑马而来的话唠少女倾心;会对养母送的热水袋产生情愫;会依恋有社会障碍的养父。
两个孤独的人在这冷酷的社会,却迸发出了令人动容的爱。
疑似致敬经典电影《猎鹿人》本片的摄影也同样出色,摄影师很棒,一帧帧无可挑剔的画面,让广袤孤独的丛林富有感情,还有福利院与小胖子猫鼠游戏的一个旋转长镜头,巧妙却不显得炫技。
少不了的红蓝CP
冷暖色调的冲突,使镜头语言更加丰富
老人在图片的三分之二处,伸出右手让画面更加饱满,充实养母的死始终是一个迷,也是一种《低俗小说》中suitcase的设定,以无代有,引发故事又让观众遐想,妙不可言。
福利院追捕的两个野蛮人是孤独的,两个孤独的野蛮人也是追捕孤独的猎人,他们捕杀了每一个观众的孤独,并用中二和爱将它填满。
(文/鬼脚七) 作为一部混杂着少年成长和调侃反思的“公路片”,《追捕野蛮人》以并不算新鲜的故事主题和按部就班的节奏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这一切似乎可以归结到新西兰独特风味的喜剧风格,以及“小黑胖子”主人公本真的表演上来。
的确,《追捕野蛮人》是一个个例,它以一种“非好莱坞”的方式来摹写了一个传统的类型片故事,在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背后,讲述的仍然是回归家庭温暖的情感历程,影片感动我们的,仍然是在贫瘠生活当中努力生活下去的乐观和勇气。
影片的主人公瑞奇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他做尽了在他这个年纪能做的一切坏事,最后几乎是被福利机构踢皮球一样踢到了想要领养孩子的赫克和贝拉的家里。
面对瑞奇的叛逆个性,贝拉像母亲一般的悉心照顾和赫克严父式的冷淡相映成趣,似乎让人以为这个故事会以一家人一通笑闹之后相互理解的大团圆作为结束——这毕竟是我们所熟悉的套路。
但是《追捕野蛮人》将这个好莱坞所惯用的家庭轻喜剧的故事转变成了一场荒诞不经的冒险之旅。
随着贝拉的意外过世,一老一少两个男人不得不面对他们必须共同生活的现实。
生性寡淡的赫克计划将瑞奇送回福利机构,但是对于刚刚感受到了家庭温暖的瑞奇来说,回到福利机构无疑是最差的结局。
于是这个看了太多冒险故事,内心戏十足的小胖子决定伪造自己的“死亡现场”,然后开始独自流浪。
他内心当中或许意识到,哪怕在丛林当中葬身兽腹,也比在冷漠僵化的福利机构当中被当做累赘看待更好。
瑞奇所热衷的黑帮故事和冒险传说在现实当中成为了他行事准则,“宁可站着死,毋宁跪着生”的男性尊严在这个小男孩身上若隐若现。
离家外逃的行为在成人的世界里或许只是这个孩子性格叛逆的闹剧风波,然而对于瑞奇来说,无疑却是事关生死的命运抉择。
也正是通过这个这条他自己所选择的旅程上的种种波折,瑞奇也最终摆脱了“熊孩子”的身份,从“小黑胖子”成长为“懂事的小黑胖子”。
《追捕野蛮人》首先意义上正是这样的一部成长电影,一个在这世上一无所有的孩子,也必须要面对成长的过程,也必须在独自摸索当中走出森林和迷雾,这个过程充满危机和未知,而瑞奇的幸运在于,他至少还有赫克的做伴。
在影片中随着瑞奇的离家出走,赫克也踏上了寻找瑞奇的旅途,这本来只是一场试图建立父子式关系的轻松之旅,却在机缘巧合的误会之下,成为了充满冒险与刺激的惊险逃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追捕野蛮人》仍然遵循着同类电影的惯有范式:赫克在森林中教会了瑞奇生存的技能,而瑞奇也用他未经污染的童心来打动对于生活已经麻木的赫克,而与此同时,这两个男人虽然性格迥异,年龄悬殊,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却被同样的情感所紧紧维系在一起,那正是贝拉的突然离世。
赫克痛失妻子和瑞奇失去刚刚触摸到的母爱,他们被相似的失落感和悲伤所笼罩着,这成了他们之间最深的共鸣。
而却又正是在这点之上,他们也僵持了几乎整部影片,无论是自认为“黑帮分子”,幻想着冒险的瑞奇,还是冷漠倔强、脾气古怪的赫克,都不愿意当着对方的面承认自己情感的软肋。
于是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两个被贝拉“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男人,佯装着“没有贝拉我自己也没事”冒险的故事。
影片中他们的斗嘴、吐槽、争论等各种桥段事实上都根植于这种“可爱又可笑的倔强”当中,直到影片结尾,随着瑞奇失手开枪误伤了赫克,他们之间欲言又止的紧绷情感才最终得到了释放和宣泄,影片在一路妙趣横生的冒险之后,两位主人公终于突如其来的枪声和流血来实现了彼此的交流。
从这里开始,桀骜不驯的瑞奇和冥顽不化的赫克都学会了开始在对方面前展示自己内心的温柔一面,结尾的一个拥抱笨拙而又深情,他们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开始,新的未来。
不能否认的是,《追捕野蛮人》最后仍然回到了我们所熟悉的普世价值上来,但是导演塔伊加·维迪提的鬼点子和幽默感仍然赋予了影片某种叛离色彩。
瑞奇和赫克,无疑都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在贝拉去世之后,他们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联系也荡然无存。
由此来看,影片所营造的深入丛林的历险过程也颇具有象征意义,瑞奇和赫克选择的逃离文明世界和现代社会的方向无形中成为对于这个世界缺乏包容和理解的反抗。
儿童福利机构对于瑞奇的恶劣态度,媒体对于“绑架案”的大肆宣扬,前来追捕的民兵们正义感满满的自负,这些正是将瑞奇和赫克逼入绝境的罪魁祸首;与之相反,善待瑞奇,以至于最后接纳他们成为家人的,却是住在森林中的一对看上去“不靠谱”的父女。
在这种对比当中,影片对于现代社会的批评意味不言自明,而片中中“野蛮人”的真实意图所指也从“逃犯和劣童”组合身上转向了那些衣冠楚楚却冷漠自私的“文明人”身上。
当然,正如瑞奇身上的叛逆气质更多是以一种喜剧化的风格来呈现的,影片也没有刻意强调对于社会环境的批评和讽刺。
《追捕野蛮人》不是一纸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谐趣幽默的成长童话。
无论被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至少还有一份不忘初心的童真,来对抗周遭的冷漠和偏见。
瑞奇在影片中骄傲地宣称“不是我选择了黑帮生活,而是黑帮生活选择了我”,或许他正是那个被命运选中的革命者。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11月号
平淡的6月档期过后,这部来自新西兰的独立电影绝对可以唤醒的你感官。
先要介绍下这位奇特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作者型导演:塔伊加·维迪提(Taika Waititi)。
如果你去搜索一下他的采访,你会发现他肯本就是个天生的“多动症”外加“表演狂”。
所以他出演了不少自己的电影作品,例如2010年的《毛利男孩》,2007年的《鹰与鲨鱼》,2014年《吸血鬼生活》等等。
(表怀疑,这是导演本尊)
(真人长酱紫,是有多欲求不满)这部新片《追捕野蛮人》同样在年初的圣丹斯上大放异彩,更是被买下了北美发行权,6月开始了小范围的院线上映,在IMDb上高达8.5分,Metascore更是给出了80分,最低分为60分,全线及格。
可见这部新片的受欢迎程度,另外75年的导演塔伊加·维迪提,更是接棒了好莱坞大片《雷神3》的拍摄,令人不敢想象,如果雷神系列的调性,变成了毛利野蛮小清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开玩笑)。
在这位用尽浑身解数“搞笑”的新西兰导演,踏入好莱坞大染缸之前,让我们来聊聊他这部可爱的新片《追捕野蛮人》。
开篇定调:笨拙搞笑与童声合唱塔伊加·维迪提的影片一上来,常常伴着合声的配乐,一下让观众从全方位视听感官,瞬间进入他的电影世界。
一个幻想着自己的爸爸是英雄人物的孩子,一个到处搞破坏的问题少年,那些个纯粹的、有趣的孩童形象,总是能在他的镜头下,变得与众不同,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对这个也许天真、也许幼稚、也许叛逆的孩子充满了好奇与好感,而不是以社会规则的角度,成年人的眼光,去评判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图片13>导演塔伊加·维迪提曾说,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孩子,就会激发创作的灵感。
而看他的电影,更像是把他自己还原成了一个孩子,重新审视大人的世界。
在他的电影里,孩子活的像大人,大人活的像孩子。
在《毛利男孩》中,生活落魄的大人,整日胡闹,妄想着找到一大笔钱,还组建了一个耍酷的帮派。
当一个家庭里大人的位置失衡,孩子活的则像一个找不到生活角色的大人,在贫穷的生活里,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协助抽风的爸爸。
影片的英文名字《Boy》,其实代表了两个角色的状态,父子都是BOY,而BOY最终都要自己成长为MAN。
而到了新片《追捕野蛮人》中,小胖子瑞奇.贝克,一个经历了多个领养家庭的调皮鬼,成天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恶棍,他违反规则、破坏公物、无视管教。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因为他是一个恶棍。
但其实他什么都害怕,他害怕野猪、害怕鲜血、更害怕孤独。
他只是个每晚都要抱着热水袋睡觉的孩子。
胖胖的身材和他粗鲁的态度,只是他的外在和伪装,他喜欢惹人生气,喜欢离家出走,而他最讨厌的,就是人类。
<图片14>影片以一段极其精简的开头,为全片定调,邪恶的小胖子,从城市里被送到了大山里的寄养家庭。
幽默的阿姨,冷漠的叔叔,一心想离开的瑞奇.贝克,三个人度过了一段,诡异又温馨的生活。
当淳朴的阿姨用美好的早餐、猎杀野猪的教学,以及搞笑的生日歌,让瑞奇.贝克终于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停留的港湾和依靠的家人时,阿姨却意外去世了。
生活的秩序,再一次被打乱。
<图片11>失去女人的男人与世界,开始失衡。
回顾电影《毛利男孩》的话,你会发现,故事开始于奶奶进城参加葬礼,一家子都交给了大儿子“Boy”,全全管理。
以至于父亲回来的时候,一切都是一团糟,两个人从相互仰仗,到决裂互殴,以及最后的和解,最终都在奶奶的归来后结束。
而在《追捕野蛮人》中,一切同样开始于阿姨的去世。
小胖子瑞奇.贝克不想再接受任何一个寄养家庭,于是带着自己的爱狗Tupac(命名来自他崇拜的“黑帮英雄”说唱偶像Tupac Shakur。
),一起逃进了丛林里。
同样失去了家庭和伴侣的叔叔埃克,更是从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头,变成了一个唉声叹气的老人。
面临着生活港湾的消失,他进入丛林寻找瑞奇.贝克,一开始也许是出于责任,不过到了后来,两人一起做出不再返回现实社会里的决定,一老一少,一个面临蹲监狱的风险,一个面临蹲管教所的现实,两个人突然有了共同的目标:为了自由,向着丛林深处进发!
成为一个野蛮人(Wilderpeople),是他们唯一的生存选择。
<图片12>这一刻的转折点,太有趣了。
奠定了全片的立场,顿时让观众理解了两位主角的感受,并且站在了他们的立场上。
开始支持他们疯狂的想法和行为,在茫茫的森林里,面对那些城市人无法想象的危险。
而受伤、打猎、过夜,都变成了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片丛林里,他们的危机不是来自野蛮的地带或者野兽动物。
而是来自人类社会派出的警察、为了赏金搜捕他们的猎人,以及带头追捕他们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女性负责人。
<图片10>(影片符号化的这位女性反派,极其暴力凶狠,还带着一个没用的小弟。
导演刻意把社会职能的成年人,刻画成了不择手段的流氓样子。
)影片花了大量的对白和剧情,来凸显城市生活与社会制度,对于这一老一少的束缚,他们的叛逆和出逃,变得理所应当,是为了自由而战。
看着他们熟练的驾驭丛林法则,把追捕他们的人耍的团团转,衣食无忧的在密林里穿梭,确实让人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
而他们之间,对于彼此的包容和理解,更是看到了那些叛逆少年、冷漠老人,内心脆弱柔软的一面。
<图片9>《捕猎野蛮人》中小胖子瑞奇.贝克对于母亲抛弃自己的耿耿于怀,以及《毛利男孩》对于过世母亲的想念,导演塔伊加·维迪提的影片里,都有着一小段伤感的元素,这段情节来的不紧不急,笔触柔软,恰到好处的给了故事一个间歇的暂停。
再小大人的孩子,在他顽皮的伪装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总觉得亲人的离开,是自己的错。
因为感觉没有人喜欢自己,所以他们讨厌所有人。
这是一场心理战的逆袭,就像瑞奇.贝克说的: “I didn't choose the skuxx life, the skuxx life chose me.”
导演:塔伊加·维迪提,也很重视文字的元素。
在《毛利男孩》中,Potential-潜力一词被反复使用,老师对与孩子的评价,孩子的不解,再到自我否定。
直接表达了导演要对观众说的话,每个孩子的潜力,你看不看得到?
到了新片《追捕野蛮人》中,叔叔埃克是个不太识字的猎人,而小胖子瑞奇喜欢阅读,而影片最为沉重的单词,应该是叔叔埃克爱狗“墓碑”上名字:Zag。
<图片7>让角色游离于法律之外,但是依然很酷。
这句话在导演:塔伊加·维迪提的《毛利男孩》中,他自己饰演的不着调父亲,曾为大儿子解释,什么是帮派组织:“就是一群人,游离于法律之外,但是依然很酷。
”。
而到了《追捕野蛮人》中,男主角小胖子,整天念叨自己要成为:Gangsta。
这一次,导演干脆把两位主角,都设定为这样的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律之外,在丛林里逃亡,但是他们依然很酷。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是Gangsta,而是Wilderpeople,是城市人的对立面。
<图片6>两人从吵架到并肩行走在丛林里,再到意外失散。
小胖子瑞奇一点也不慌张,因为叔叔早已教会了他,如何在野外生存:寻找水源,走上高地,不要赤裸。
他认真的生存,却也不失幽默。
而一段时间后,小胖与叔叔在丛林里的相遇,一点也不令人感到吃惊,他们都是各自可以独立、自由的生存的男人。
他们相视一笑,没有对彼此失望,叔叔没有被抓,而小胖瑞奇也毫发无伤。
竭尽全力的逗观众捧腹大笑导演:塔伊加·维迪提,曾经做过一次TED演讲,讲述他的工作有关:创造力(Creativity)。
而他与生俱来的毛利和欧洲犹太人的血统,他保持了一切男孩子的喜好,涂抹漫画、做自己的动画片、模仿自己的偶像:迈克.杰克逊。
他的第一部电影,简直就是对迈克.杰克逊、日本武士文化崇拜的极端产物。
而到了《追捕野蛮人》中,又加入了大量的美国黑帮文化、好莱坞大片的影响。
而他每次都会把这样的美国流行文化,混搭到他的本土文化里,那些优美的合声配乐,就是最好的化学效应。
<图片5>(这一幕的对话是,与《指环王》躲避骑士的情节相同,叔叔已无语。
)导演:塔伊加·维迪提表示,绘画、摄影、拍电影都是在创造有趣的事情,而他是一个真诚的,竭尽全力想逗观众笑的创作人。
他的作品涉猎范围之广,混搭口味之怪,常常令人大笑不止。
与其说其迎合美国文化,不如说他是瞄准了全球影迷共鸣的流行文化。
西方主流文化的魅力,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即便是偏远的新西兰的村庄里,那个崇拜迈克杰克逊的小男孩儿,还有那位抓住小胖瑞奇自拍发社交网络的萌大叔。
我们追逐流行文化的心态,都被他放到镜头里一一展现。
无论是《毛利男孩》还是《追捕野蛮人》,影片用古怪的搞笑,战胜无聊的社会。
导演:塔伊加·维迪提对故事的把握更加成熟,格局也更大,尤其是新片中广阔的自然环境,很好的释放了影片追逐自由的情怀,虽然追车桥段有些过火。
塔伊加·维迪提的搞笑方式,有时很低级,有时又有意外惊喜,你很难猜测,那些是刻意添加的,哪些是浑然天成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疯癫的人,没有自我束缚。
(新西兰人古怪幽默是骨子里)
虽然不知道他的《雷神3》是否会一如既往的新奇,不过他的新片,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赢得颇好的口碑。
这部用野蛮的方式,讲述蛮荒里发生的有趣故事的影片,让观众一起经历了一次,没有超级英雄的,为自由而战的影片。
即便方式是偏门的、暴力的、无厘头的。
在还没有新片资源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先去看看他之前的几部作品吧,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2016年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很cool的一次丛林体验 叛逆的胖小孩和独行的怪叔叔在贝拉离去后 开始了丛林之旅也因此被追捕了五个月 因为社会舆论压力爱尔兰的警察积极搜救 因为一万磅奖金猎人卖力寻找 因为要维护儿童福利院no child left behind的口号院长?
宝拉拼命要找到小男孩让他承认被拐 然而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人 但又摆脱不掉 既然外面的世界没有爱那就选择和怪叔叔丛林探险 其实小胖子只是需要爱
本片的观影感对个人而言不是很理想,很多情节都带有夸张成分。
感触也不是很强。
与《完美世界》有相同之处,不过是部喜剧。
影片运用很多语言幽默,但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感触高潮。
反而凸现些无厘头的味道。
故事开始,一个自小被抛弃的小胖子,被孤儿机构送往丛林的一户人家。
有个有误杀记录的老人~机构得得知后决定把小胖子撤回,小胖子受够机构送来送去的虐待,决定离开到丛林一个人生活,一个孤儿又如何能自理~很快被老人找到,孤儿不愿意回去激怒老人。
老人因此失足受伤,不得不在丛林中休养几天。
结果被机构误解以为老人绑架了胖子,到处贴告示上媒体。
老人决定带着胖子在丛林里生存逃亡,故事最后还是被捕,小胖子送往较好的人家,老人因此入狱。
出来后两人再次相遇,相约再次到丛林里去冒险~
(文/杨时旸)很多人喜欢这部《追捕野蛮人》是因为它类型的混搭和呈现方式的有趣。
它是一次丛林大冒险,一部泥泞的在路上喜剧片,有着温馨治愈的儿童主角,以及俏皮的配乐和迷人新西兰风景,更重要的是,这部外表和形式鬼马精怪自由不羁的作品,却有着严肃拷问的内核。
这些拷问不故意升华,也不做作呆板,当你还没有发觉的时候,那些引人反思的东西就已经自然浮现。
所以,对于这部片子,观众都能各取所需,节奏欢快愉悦,台词逗趣呆萌,结尾还有一段飙车飞奔的末路狂花范儿桥段。
当小胖子被福利机构带到乡下那个寄养家庭的时候,在那个虚伪的福利机构负责人的讲述中,这个胖胖的孤儿几乎不可救药。
他粗俗无比,浑身恶习,不愿与人沟通。
或许,观众们都以为,自己将面对的是一个小痞子把田园牧歌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但故事很快开始转向,主角被有趣又决绝地替换了,和蔼的女主人意外身亡,寡言的大叔和这个不羁的小胖子必须独自相处。
孩子不想再被转送到其他寄养家庭,大叔想独自一人在森林里静一静,两个人就都逃进了森林,但大叔不小心崴了脚,二人困在丛林里,外界误传愈盛,都认为大叔绑架了孩子,一场啼笑皆非的搜寻和逃亡就此展开。
这场逃亡之旅,某种程度上说,意外成为了大叔和孩子的沟通之旅。
不知道多少人注意到了其中的几个细节,大叔第一次在小木屋拿到来自福利机构的信,转手交给孩子,让他磕磕绊绊地念,在逃亡之中,看到布告,也让孩子为他读,他气哼哼地说,阅读无用,孩子嘲笑他就是个文盲,但是这嘲讽意外切中了要害,大叔确实是不识字的,而孩子在他人眼中又是个地道的“野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两个都是“野蛮人”——以所谓的文明世界的视角来看。
与此相对,那些围剿他们的人都以正义和文明自居,但有的人不问青红皂白,认为大叔侵犯了孩子,想去解救,其实是冲着酬金,那个把“不放弃一个孩子”的口号挂在嘴边的福利机构的女人根本不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只是表演性的完成一桩工作,他们根本不想去倾听孩子的意愿,也不关心事实的真相,一厢情愿地竭尽全力把孩子投进其他家庭,把大叔绳之以法。
当追捕愈发陷入困境,当警察和军队都被牵扯进来的时候,一些微妙的拷问开始浮现:到底谁才是野蛮人?
不识字的大叔,调皮捣蛋的孤儿还是那一群体面的职业人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叔和孩子成为了彼此的镜像,他们彼此相似也彼此映射,两个人都是不愿意暴露内心世界的人,但其实又都有着柔软而丰富的内心。
大叔一直深切思念着去世的妻子,即便他表面上把自己装扮得异常冷酷,孩子每天念叨着用脏话组成的俳句,但自己却偷偷写下有关亲情的诗歌。
逃亡路上,他们从彼此嫌弃变得相依为命,相互袒露心扉,老人开始变得慈祥,孩子也开始显露烂漫,此时,小胖子才开始说出自己在孤儿院的遭际,以及封闭心灵的原因。
他们满身脏污,食不果腹,在丛林中奔逃,近乎被人狩猎的动物,但却意外开始酝酿出了人最重要也最真切的东西——情感和同理心。
但这恰恰是那群追捕者所缺失的。
从这开始,文明世界成为了野蛮世界,而野外丛林却意外地温柔起来。
那场狼狈的躲闪开始氤氲出某些哲学的意味。
与其他们在逃窜,不如说他们在守护,保卫内心的某些温暖,抵抗外界无知者野蛮的侵犯。
这些拷问和反思,都仍然在笑闹中呈现出来。
冷幽默和热心肠,疯癫搞怪和混不吝,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但有时总会突如其来地有温柔降临。
其实,在追捕和逃逸的过程中,在外力的挤压下,孩子和大叔的关系也有某些变形,孩子害怕被抛弃,大叔不想被误解,他们彼此有时也会恶语相向,最终也导致了某些不可收拾的局面。
野蛮和温情的置换,有时就是心中一闪念的转变,这有时也让人感觉异常冰冷。
最终,这两个“野蛮人”还是败给了“文明人”,叔叔被关进了惩戒所,孩子也被分配给了另一个家庭,但好在程序和制度并不能拆解情感,孩子还是回头找到了叔叔,他们重组成了一种独特意义的“家庭”,他们之间有着剔除血缘的亲情,这是他们第一次不再感到孤独。
不得不说,美国人一方面脑洞大,另一方面敢想敢做,想离家出走,立马离家出走,而且是在荒野里离家出走,真的是为了自由倔强到底啊。
看这部片子的同时,难免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其实小时候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想过离家出走。
比如,考试不及格挨揍的时候,心里默默发誓,下次再挨揍,一定要离家出走,甚至开始了行动,零花钱不再买零食偷偷攒着,路线都想好了,只不过不敢去荒野,目的地最多就是离家远一点的亲戚。
后来,记得还真是离家出走过一回,只不过根本没敢走远,在自己家门口的猪圈里趴了一下午。
哈哈,想想小时候的这种想法感觉就搞笑啊。
不过笑着笑着,立马就不笑了。
因为现在人虽然长大了,其实不也一直在做着逃离的梦么?
多少次感觉工作不如意,想毅然辞职,可惜没敢?
多少次羡慕别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少次背包都打好了,结果又放下了?
哎,最终还是美国小胖胆大啊,羡慕。
儿童片
尽管有小喜剧情节,巴特,太扯啊!
新西兰的小胖墩,不就是霍比特人么。
前些天忍着难受坚持看了一个半小时,实在受不了了,后面就没看了。我不喜欢这电影。
一个外表憨憨调皮捣蛋内心渴望被爱的熊孩子和一个性格孤僻古怪内心柔软的老头惺惺相惜的故事
Kiwi accent is sooo interesting!.AND the people is waaaay more fun.
这孩子。。。或许能拿来煲汤
好喜歡。又一個十足taika的作品——在他的世界裡,無論你是海盜、吸血鬼還是失足青年或罪犯,所有怪異的反常的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都會有最獨特華麗的冒險,都會在無垠大地的一個角落找到found family,被好好地收容接納,再妥貼地落地生根,緩慢地地,但確實茁壯地,成長壯大。他對母國風土人情的眷戀與熱愛也在溫柔親密的鏡頭中表露無遺了,大片的新西蘭好風光,和現在(在看了那麼多他和rhys和jemaine後⋯)已經變得親切的kiwi英語口音。電影內核我總認為是公路片,但在新西蘭,說走就走尋找自我的旅行就變成走進叢林當野人了xd。誰不想當一次社會主流敘事規則之外的outlaw呢,那樣浪漫自由無拘無束,有些人,比如taika,成功了,而有些人沒有。但都沒關係,華麗冒險哪怕一生一次,也永遠值得。
风景也表现得不怎么样
俳句猎枪,奇鸟野猪,2Pac和Sarah Connor in the first movie,lil&#39; gangsta in the woods yo~
换个熊孩子,应该会更好。
童话故事
新西兰山区变形计23333这片子可爱到不行啊!
【B】四星半,人设根本就是《飞屋环游记》真人版,超治愈。
逃离,荒野和追捕这几个词放在一起总能让人感到兴奋和好奇。故事足够朴实,但也过于平淡。
好是好,不过老婆看完闹着要去新西兰很烦恼。
并没有感受到到多少笑点…
低于期待;高潮不理解,感觉有点小题大做;末路狂花式大逃亡;配乐赞,但没发现好听的单曲
这他娘拍的啥?怎么就治愈了?怎么就美好了?还是怎么就看得泪流满面了?无脑至极的剧情,所谓追求自我吃的开的跑路,就是小日子过得太舒心脑子瓦特的!逼大点事闹出那么大动静,说胖子可爱的,正应了那句我抽烟我喝酒我打架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姑娘!老头说自己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和胖子一起,还真悲凉。
轻松、温暖的治愈系小片,但还是少了很多东西,有点平。俩人也没融在一起,略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