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说群居动物通常比独居动物聪明。
这样说来,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了。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群体”意识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意识成了一种负担,当在曲意逢迎、自私妥协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当想改变时又发现错过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可能这就是一种悲哀。
“中学以后还有高中,高中以后你将面对真实的生活,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将狗屁不是。
”
和孩子有关的电影,一般都比较卖座,在轻松幽默中,不禁让我这个正成长中的青年,无比怀念起自己诙谐幽默的童年生活!
和里面的Gregory一样,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希望自己能在学校里是个名人,这样,身边可以围绕着很多朋友,且不论友谊的持久度,单凭受欢迎程度,就足以使一个孩子引以为傲。
也许这部短短的影片不足以展现出原著书中那些童年美好的时光,但还是忍不住追思往事,浮现那些年少无知的快乐时光!
这只是个小P孩成长的经历,却仿佛就是在写你自己的童年一样溶于记忆,惜往昔峥嵘岁月踌,泪已蹒跚!
恍惚中想起一首写给童年的诗,向无邪的童年致敬!
《梦幻童年》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晚雨轻烟梦幻远景阵阵视觉朦 迷离人亦迷惘星光闪耀空中 照遍山川活现美景旧事在眼前 童年形象轮廓都一一呈现漫漫岁月那堪岁月无情默默送别 送走往日韶华去也匆匆又春风 命运变动信心坚定无穷就像往日 素心清洁无瑕片片天真人生开朗 笑语苍天又学鸟飞落日面照红 徘徊寻觅重叫花香飘荡风中 叫句妈妈顿地撒娇夜夜伴我床 模糊迷幻神韵轻飘飘浮纵笑语苍天又学鸟飞落日面照红 童年形象轮廓都一一呈现了 片片心声段段意境幸运是女童 无愁无恨无怨天真又欢欣 寸寸春晖念念母亲默默地寄情 何时重入怀抱亲心溶混我 童年时我与你家乡中相见天未亮 你与我永远心意也一样 何时能再与你家乡中相见天未亮 我这里每晚每朝也会对你想一趟 童年时我与你一双双走到阡陌上 你要我替你采花插襟上 何时能再与你一双双走到阡陌上 每次我看见野花也会对你想一趟 童年时我与你打千秋想要攀月亮 你说过要我将心挂天上 何时能再与你打千秋飞到星月上 每次我看见星星也会对你想一趟 童年时我与你将颗心刻到花树上 你说过两个痴心永守望 何时能再与你一双双走到花树望 再看看这两颗心有无永远相向 共你相识在童年系你知心永不变 与你共渡多少快乐时点只系知己咁简单 共你天天都相见伴你身边永不变 与你共渡快乐时天天都唔简单 纯真爱刻心中永在 有苦恼困难并肩相助 童年往事至今我未忘 愿你都不变互励常互勉
为什么要追求一个有完美性格的主角。
讽刺的是,当我们用一些标准去要求主角的时候,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主角一样呐?
很多人说有七拼八凑嫌疑,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只觉得一个电影如果能给观众一些收获(也包括愉悦放松),不至于得分这么低吧。
况且此片不仅仅是一部搞笑的喜剧(个人也觉得的确笑点很多,比国产的那些所谓的无厘头要好多课) 本片最后Greg顶罪时说的,“the wrong friends, the wrong lunch table, the wrong butt, it's all meaningless. just like this cheese, i know it. you know it. so come on everyone else who's sick of it, step forward and join me!" pathetically, 最后在那个disgusting的强权女生的号召下,大家都离去了。
看看生活中,有多少不合理的wrong things,每个人都很清楚它们的存在,但又有多少人能像Greg一样step forward? 大家还不是选择随大流地一哄而散。
就学校的教授来说,一些像Greg一样想做出些改变,花心思在教学上的好教授、讲师,在圈子地位都是很低的,被打压着、孤立着、被鄙视着,一些学生评价很好的教授却没有经费、好的职称,相反的是恶心的、人品很差的教授是院长,等等(从高中、大学的几个老师的情况了解到的) 再看那个强权女,歌剧排练就是硬生生把有实力的Greg挤了下去,而且是一副很嚣张、很明目张胆的样子,小屁孩日记2中的抢座位也是。
现实中,同样的很多不公平竞争。
关于Greg道歉的事,为何一定要Greg主动当面道歉,有人对他一直没道歉念念不忘啊?
1.就最后顶罪来说,eat (而不是touch,而且是”诅咒过“的发霉的) 奶酪会让Greg比当面道歉更没面子的,他付出的代价更大,当时Greg也不会自信到所有人都会站在他这一边,而结果证明除了看破一切的记者和被顶罪的胖子,没有人站出来。
所以说Greg应该清楚他面临的代价,但为了胖子还是顶罪了,这应该是比主动道歉更有价值的道歉吧。
有人说这是阴差阳错的道歉,但如果Greg不想道歉,再多机会有何用。
2.这是小屁孩,想想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自己能做到(不是知道,是做到)承担责任,谦虚 然后很多差评也是说主角自大,虚荣,中国那么多人在用iphone,一些人不是虚荣地想be cool,并且,电影很多是在展现Greg YY的想法,现实中可能很少每个人都那么爱出风头,但谁没有YY过自己那天是somebody的情景,或者学习也好、奖项也罢,不想自己获得别人的赞美,自己没有YY过,现在忍受一些morons的嘲笑、abuse,然后20年后自己如何鄙视他们吗?
(17min的working for me)自己没有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胜任过一些职位吗?
还有一些说,胖子和Greg走不到一起,或者Greg 连best friends都坑(巡逻队)首先是关于best friends的定义。
就六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来说,best friends顶多也只是玩伴,不应该真正理解为best friends, 而是那种可以随时开玩笑的,在一起玩的玩友(美剧friends,里面坑好友的更损...)。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给Greg那么多的批评,本身角色已经要忍受很多,哥哥Rodrick的折磨(2中更加是惨不忍睹),baby Manny 的污蔑,在家中Greg地位很低,学校的受女强权的压迫排挤,朋友胖子不理他,就像影片中所说,nobody cares, i'm sick of it, somebody needs to pay. 这种里外不是人的情况下,想成名,寻找成就感,引人关注也就无可厚非了。
本身作为喜剧来看,至少我觉得已经不错了,用得着苛求一些教育意义吗,and he is only a kid。
写这么多,只是觉得这电影得到6.9分实在低了。
也可能每个人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吧。
另外,歌剧唱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的时候还是比较震撼(或者用喜欢,眼前一亮等词),可能是有唱得不好的衬托吧,网上查了下,有些人说是真唱,一些说是原作唱了后改为童声,但比如原作在唱 never 和forever的时候没有像电影中的拖音。
不管怎样是不是真唱,这段还是挺好听的,很想听全曲。
以为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长故事,一个初入中学的满腹忐忑的孩子如何历尽艰辛终于爬上班级之星位置的故事,后来发现,这想法有点低估导演了·····小屁孩一路晃来,屡次尝试屡次打击,终于有了一个音乐的舞台他一嗓子嚎出了非常清亮的声音——这我想到了,我以为接着自然是光采四射的咸鱼大翻身,就像大伙都熟悉的《修女也疯狂》一般不是拯救了枯槁的修道院,就是拯救了一帮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再不然如《歌舞青春》一般,从此走上焦点舞台, 围绕的都成了出名后的倒霉事了;再不然也要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改变自己,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音乐的道路,自我救赎······要真是这样,那也就是一部照着老路来一遍的白日梦成真的片子还好,导演比较明白,生活毕竟是生活,你就是有一副好嗓子不该你发亮也只能乖乖当棵树,这相比来说弱化了梦想及艺术执着的力量,但是你觉得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这剧情倒更真·····说起他的胖朋友,老实说他的断臂,他的ZOOWEEMAMA漫画,实在是很傻叉,但是也许想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最傻只有更傻,所以他火了天知道美国孩子们还有老师们都想干吗 不过倒是应和了一句说烂了的老话: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最大的傻子·····不过既然大家都是傻子,也就无所谓尴尬了,所以一起继续这样荒唐而惬意的生活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Greg最终“慷慨赴死凛然大义”的解说,恐怕是道出了所有人的潜意识,如果自此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做悔悟状,那就不叫社会及人了,人就是这样,是执迷不悟的,也是乐得从众的,既然能有一个无聊的事情来延续多少年都荒谬透顶的无聊生活,没有人愿意打破它···记得鲁迅先生有篇杂文说的是一干职员没事总是喜欢聊起某校的女生是可以叫出来嫖的,还把地点都描述的详细至极,鲁迅某次路过时,发现此地早是荒凉之地,哪里能嫖,待到下次再聊起,他把这一说,众人都讪讪的离开了。
鲁迅太厚道,毕竟知道皇帝没有衣服,人们也要继续观赏,否则多无趣呀!
——扯远了·这片子让我想起了朱德庸的《绝对小孩》——每个小孩都是绝对的——在历尽尴尬连滚带爬后,你发现···自己长大了
相对主人公小正太,更大的感触是海扁王里的小萝莉Chloe Moretz长得好快哟……文艺女青年造型蛮适合她咧。
这电影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的动画片recess,其实我只知道它在小神龙俱乐部里的中文名字《下课后》。
美国故事里,小孩子的学校是斗兽场,如recess;青少年的学校是名利场,如gossip girl。
处在小学与高中、肉身相搏与心计相掐、力量霸道与资本说话、蒙昧童真与青春蛊惑之间地位暧昧的middle school,是此片创作的空间。
猴急地寻找一种身份认同,轻贱对自己忠实的朋友,瞎折腾一顿之后学会珍惜,也是蛮真实的儿童成长路。
只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不是这个模式混过来,这是来自另外一种世界的生鲜。
在日本漫画和台湾电影里,倒每每会恍惚,跟那遥远熟悉的时光劈面相逢。
总觉得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没有真正的孩子,所谓的孩子形象只好比弱智的成人或者人形的动物。
等他们在故事里晃过了18岁,年轻的成人倒好像发育提前的孩子,四下寻找身份认同、漂亮异性,要经过千回百转最后才猛然惊醒——之前干嘛来着。
堆着千千万万童年从18岁才开始的人,天呐天呐,那所谓的社会心态,怎么能不抓心挠肝地成天焦躁呢。
格雷格的妈妈致力于破坏格雷格兄弟俩的关系,虽然这与她的初衷相反。
她的初衷是想让她这俩儿子和谐共处,她声称兄弟是彼此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有一天,你们会是对方孩子的叔叔”,为此她还煞介事地成立了奖惩制度,如能和平共处,则奖,反之则惩。
接下来,这位母亲却干了一系列的蠢事。
这些蠢事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
如你所知,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各有各的聪明,蠢货各有各的蠢。
话虽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蠢人的时候,有时会产生一种烦躁的亲切感,因为你发现,你身边往往也有这样的人物,或者干脆你自己就是。
格雷格的哥哥罗德里克趁父母外出,在家里举行狂欢派对,要格雷格替他保密。
父母回来后还是发现马脚,质问格雷格,格雷格憋不住,泄了密。
格雷格泄密会有什么后果?
稍用心和稍有脑的家长,都知道,这会让格雷格他哥恨死他。
可他妈居然怒气冲冲就要去找罗德里克对质。
她被格雷格的哀求阻止了,格雷格说:“如果你去问罗德里克,他就会知道我告密,以后我的孩子可能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罗德里克叔叔了。
”他妈妈一听,咦,这话怎么那么耳熟?
噢,想起来了,这是她自己的原话。
总不该前几天她还要求他兄弟俩相亲相爱,这会儿就让他俩互相残杀吧?
想了想,只好先忍忍,这事不追究了。
但她没忍多久,就憋不住出卖了格雷格。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她对大儿子罗德里克太愤怒了,不得不身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揭穿了他。
她携同她的同事,——家庭教育上的同事,——孩子他爹,一起毁掉罗德里克的梦想——以教育罗德里克的名义。
不用说,罗德里克恨死了格雷格,格雷格自然“生不如死”。
实话说,看电影的时候,我很烦躁,因我深知天下多下父母,以爱为名义,置子女于“生不如死”的状况而不自知。
“爱”这个说法好像万能药,仿佛有它为前提,一切冷暴力、一切疏忽、一切强权、一切愚蠢……皆可被原谅。
终于,格雷格靠他10岁少年的本能意识到,不能指望父母了,要咸鱼翻身,改变被压迫的命运,只能靠自己。
他以10岁的智慧决定了,用善意去换回罗德里克的善意:帮罗德里克重新实现梦想,在“达人秀”上参加摇滚乐队的演出。
他成功了。
这里面体现出来的规律基本可以概括为:年纪越大的人越蠢。
哥哥罗德里克比格雷格蠢,妈妈又比罗德里克更蠢。
当然,我说的蠢,不是那种寻常意义的蠢,你懂的。
在“寻常意义”上,他妈妈不蠢,相反,还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有身份证的人,至为讽刺的,是她的职业:她专在报上写家庭教育方面的专栏。
或者可以把“蠢”这个词,替换成“没诚意”。
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智慧不过就是一种诚意。
电影的尾声,格雷格的妈妈突然被格雷格对他哥的善意感动了、点醒了,或者说,刺激了,她居然做出了与自己一直以来教母形象大相径庭的举措:在台上给罗德里克的乐队伴舞。
你知道,一个母亲,需要有多开明,才能这么丢下架子,当众给青春期的儿子的摇滚乐队疯疯颠颠伴舞。
导演的原意大概是想说明:这个妈妈与孩子达成了理解和和谐。
但是,一个原根本没有用心理解过孩子的母亲,一个有优越感的固执的母亲,能与孩子达成“瞬间理解”吗?
这又不是科幻片!
导演大叔啊,请遵循一下人物的性格发展好不好?
电影总是那么不现实。
电影里的人总能在影片结束前达成理解,电影里的人也总能在影片结束前被感化,真是太偷懒了,用刚才说过的词说,太没诚意了。
生活有这么容易吗?
这样拍电影,是骗小孩吗?
不对,事实上,小孩往往比大人聪明,应该说:这样拍电影,骗大人吗?
可是,那些看似愚蠢的家长,他们其实比猴还精,他们不用骗,他们只选择他们需要的去相信。
Devon bostick烟熏妆好漂亮。
Chloe Moretz,年纪小小,仿若看透世事。
说到底,我们都是在一个时期死命追求一些东西,一些当时认为相当重要的东西,如初中的favor,长大后的金钱名利,回过头看,其实并不重要,到了一个新阶段,新的人生才开始,真正重要的只有好朋友。
其实就这样看下来,学校就像是一个缩影,有人教导你不要去看人,不要理睬人,不要干嘛干嘛,低调避事即可保己太平渡世。
等级制度 貌似无论再怎样民主或平等的宣传的国家都是根深蒂固的 说白了 那是人性所以也别现在孩子太残忍 怪只怪大人们言传身教的太到位风云人物 受人欢迎 貌似这是哪个上学的孩子都会渴望的位置就跟社会里的金字塔顶似的而学校就是一个相对于真实没那么隐藏的地方吧所以反而残酷来的直截了当小学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到毕业每一个转折到一个上层 都会很有趣一种我很成熟 我很NB的村气成功流窜出来 其实说白了就是个213 小屁孩啦每次看到国外青春片那些等级摧残我都努力回想我的中学生涯 只能感叹外国孩子太勇猛么?
还是我的生活太单调太平顺了?
只是在久久毕业后 听朋友提起 才知道哇靠当年我们也是学校高级层次 “有好风景的桌子的午饭等级” ⊙﹏⊙b汗可那时候真的没觉得过什么特别 也没去欺负个谁或得到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会有很多奇怪的流言 还有什么团体纷争啥的 其实我们那会儿处于上层边缘 真正中心带的那伙人 确实过得比较活色生香 我个粗神经都能品味到 但过早的消耗生活的须臾代价就是更多的无聊和懈怠 比如片中一直“追杀”主人公的三只小红车男 他们其实就是被淘汰的一批人其实Rowly这种孩儿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电影为了体现真我才是最charming的 所以像经纪公司选定捧红的烂人一样 他就这样必定被炒红了当然啦 小胖子还是有他的闪光点的 比如奇怪豁达观只是到了电影后来的矛盾点爆发的反而因此有点古怪但要真的在现实生活里 有这么个脑短路的死党 我觉得 就放弃什么红人的梦吧 掉价是必然的 虽然很势力但是很真实Greg的好多想法 其实应用于现今的社会是没错的PS:我要说我觉得这孩儿肯定12岁 本命年的倒霉催 哈哈哈貌似我上初中那会儿就是12岁 但没这孩儿这么倒霉 可怜的小帅
同样是根据畅销儿童故事书改编的电影,《小屁孩日记》堪称美国版的《小淘气尼古拉》。
不过从中我也发现了美国小孩和法国小孩的区别,或者说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区别。
同样是一个个短篇故事串起来的故事书和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童心未泯和充满灵感的想象力,故事里充满了纯洁的童真和美好的时光,Nicolas、Clotaire、Geoffroy等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和屏幕上,令人不能忘怀。
而《小屁孩日记》同样是学校里孩子的故事,尽管引用了原著漫画生动的画风穿插其间,却处处充满了美国式的自大和乖戾,不知道原著故事书是怎样,反正电影里无处不在的便是功利心十分强大的孩子们的争夺和冲突,而主角Greg可谓是虚荣、自私、乖戾、自大、自我为中心、挑剔等等恶劣性格的集大成者,尽管饰演主角的演员Zachary Gordon长的也不错,但是我完全对这个角色喜欢不起来。
话说如果我生在美国,估计童年时光就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度过吧...我想这种文化差异也是美国有那么多“小帅哥小美女”却没有多少“萌正太萌萝莉”的原因。
也许你要说本片最后Greg还是悔过归正了,大家重归于好团圆结局了,我正想说本片编剧的问题也是人物形象失衡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从一大堆短篇故事组成的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尽管也能明显地看到一个一个段子,但是全片有尼古拉害怕未降生的弟弟夺走属于自己的宠爱这一线索串联包装,使得整体的连贯性还是非常好;而《小屁孩日记》就完全没做到这点,单纯的短篇故事堆砌,不仅没有线索,甚至连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是突兀的,胖子Rowley一直是倒霉蛋,摔断了手就骤然成为母性大发的女同学(初一学生啊)的关心焦点,从此蒸蒸日上、星途坦荡了;而Greg从头到尾都是自我为中心的,在最后的绝境突然觉醒归正,让人有在逆境中被迫和Rowley结盟的感觉;Greg的哥哥在前半部分表现如此强劲,把Greg打击的体无完肤,却突然在Greg的一次反击之后销声匿迹;在《和莎莫的500天》和《海扁王》中有闪亮表现的萝莉 Chloë Moretz,在本片中饰演的高年级女生,似乎是一个先知类型的人物,我总以为她要对主角产生显著的影响,没想直到最后她也是出来点评一番就走了,彻彻底底的打了酱油。
这些都是编剧没有好好的组织改编故事书的责任。
说了这么多,貌似已经批得一无是处。
其实整个电影质量还是可以的,让我们看看不宁静的美国孩子的童年,身处完全不一样的环境,担心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度过完全不一样的时光。
总之一是美国文化的问题,二是编剧的责任,尽管一些故事挺有意思,那段假唱的高音挺好听,但本片讲的还是十分自大的美国式价值观早熟友情故事。
可以当做质量合格的校园电影看,但缺少了童真,缺少了感动。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本来要看出水芙蓉的,但有是普通话,加上怎么看阿娇都觉得假和之前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我并不是讨厌阿娇有开放的性生活,但我讨厌她的不诚实和不真诚,所以看了几分钟换了这个片子。
讲一个小孩子的中学生活,跟同学的相处,想着变成年级之星,怎么样出位显示自己,还有跟好朋友的友谊,唯独没有爱情,都还小。
回想一下,其实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社会,有高层校长或者更高教育局,上面还有老师,然后就是最底层学生。
学生中,有爱跟老师关系好的,班长组长科代表什么的,有学习很好的,有体育好的,有长得漂亮的,有普普通通的,也有让人讨厌的,,,等等。
而学校的架构和机制,也正如很多公司企业,甚至于社会。
只是相对简单且没有利益所在。
整个地球均如此,在国内,我们习惯受老师的压制,做个乖孩子,指认读书听话。
而西方国家习惯个性化培养。
工作后,一切依然如此。
永远都是你自己去适应他,不管你多么的向往理想多么的痛恨社会,但只要生存与此,就无法逃脱。
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把自己做好了就好了。
小孩子,就让他好好的去玩吧,不需要过多了解成人世界。
总有一天他也会跟我一样明白。
把小屁孩的小心思,即那种幼稚的、孩子气的想当然和成年人的、目的性的谋划结合的恰到好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引导小孩子自己填写剧本,可能是儿童青春片的最好答案,“放牛班小鞋子天堂电影院”级别的剧本如今越来越难了最大的可取之处,应该就是在美国高中高校青春片太多的大语境下,屁孩的风格反而凸显出了那么一丝童趣而遗落在地上、什么都没做错的那片奶酪,是无数人的缩影,也是全片的最精彩之处【7.0】
是不是我们所有人小时候都这么不懂事,但是可能也正因为这份任性才让人觉得纯真是如此的美好而,遥远。。
动画好,哥哥好,小胖好,小姑娘的衣裳儿好,奶酪也好。。。就是主角和情节闹心了。。。。年龄定位有问题吧,永远三年级的大雄和小丸子都没那么幼稚。还初中生呢。好吧,只有脚后跟还在大学里的人看个儿童片还那么唧唧歪歪也不靠谱。。。。。。都是小情人和小淘气尼古拉勾起来我老人家儿童心啊~~~
哈哈,初中版的校园篇。看到最后主角长得有点像缩小版的eeex……
本想当作幽默小品来周末放松一下,却发现,成长其实远非那么轻松和快乐,即使是在电影里。。。不错的片子。。。
Chloe Moretz打了把酱油
A little boy with good taste and nice voice.
那个女配角 很像我的好友里的学妹…… 你知道我说的是谁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funny,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一开始的音乐是不是肯德基的那个:奇奇来到了~~~就在肯德基~~~?
好久没一起看电影啦,给个五星!
终于看完了…
漫画改编,乐趣十足,有些思维方式被成人化了,显得过于滑头,但其中不乏只有小孩子中才会出现的笑料与乐趣,一切都无伤大雅,小胖子的设定非常讨喜,这是一部不能叫儿童片的儿童片。
小孩还是蛮可爱的。呵呵
除了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比较好听
暴力萝貌似长大了阿,片子很清新,俩小男孩演得很好,小胖子是个好朋友。我小时候也曾处心积虑的做一些事情。。。暴力罗比两小男孩只大一岁,真是成熟阿。鉴于大家评分太低,果断5星
原著太多小细节使得电影很苍白..囧 喜欢 Devon Bostick
Sometimes, when somebody's worth it ,you just have to put yourself out there.
美国的小孩似乎都有一个“消逝的童年”,他们才七八岁,就学着二十七八岁的成年人语气表情,进行着成年人的夸张表演,好在那个胖子还的确是个孩子。
应该叫《熊孩子的暑假日记》。可爱小漫画,尽管没用到出彩。搞怪一家人像《阳光小美女》,色调、人物、露营都像极了《月升王国》,韦斯安德森拍会是另一种风格。想半天小男主角像谁,最后发现居然是夏洛特甘斯布,囧态表演蛮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