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鲁特韦尔车站

Fruitvale Station,公义终站(港),奥斯卡的一天(台),弗鲁特维尔车站,弗鲁特韦尔,水果谷,Fruitvale

主演:迈克尔·B·乔丹,梅罗妮·迪亚兹,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凯文·杜兰,查德·迈克尔·墨瑞,阿娜·欧蕾利,Ariana Neal,Keenan Coogler,Trestin George,乔伊·奥格莱斯比,Micha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弗鲁特韦尔车站》剧照

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2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3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4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5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6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3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4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5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6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7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8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9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20

《弗鲁特韦尔车站》剧情介绍

弗鲁特韦尔车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Oscar Grant(迈克尔·B·乔丹 Michael B. Jordan 饰)和女友Sophina(梅罗妮·迪亚兹 Melonie Diaz 饰)还有四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在奥克兰。2008年12月31日,是Oscar母亲的生日。早上,他像往常一样送女儿上幼儿园,送女友上班。Oscar卖过大麻、入过狱,因为经常迟到被炒了鱿鱼,但他准备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努力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晚上,大家欢聚一堂,庆祝他母亲的生日,同时庆祝新年的到来。结束和家人的聚会,Oscar带着Sophina还有一群好友,搭上地铁前往旧金山看烟花。2009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个早晨,狂欢了一夜的他们搭上回家的地铁,Oscar却在地铁上遇到了以前一起呆过监狱的“故人”,他的出现,改变了所有人.....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看别后悔金玉瑶大城小爱聊斋之极道天师二十世纪保沃历险记与人为恶爱的盛宴秦贼有道合葬千寻小姐麦克和丽塔情殇十八年后的终极告白2.0山羊的故事天堂之旅邪恶森林闭嘴判断梦境和恐惧体验金装律师第二季牙狼:魔戒战记王牌特工2:黄金圈美女武士精灵怪物:疯狂之旅古宅心慌慌乡村圣诞故事偷心母牛找个高富帅?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弗鲁特韦尔车站》长篇影评

 1 ) 作为导演的处女座真的太牛逼了

不知道Ryan的具体的创作时间,但是至少也是2012年进行拍摄的,26岁的年纪,同样是African American,我几乎能感觉到他在巨大悲痛下,如何隐忍的,用极其有教养的方式把这个故事展现给世人。

复杂的拍摄场地,众多的参与演员,一个并不好讲的故事,他都胜任了。

与其说他故意避免了煽情,且不如说他只是颤抖的将一个如邻家男孩一般的Oscar介绍给了大家,甚至为了展现自己的客观和理智,刻意隐藏了Oscar生活中的种族歧视,而全部留待那一声枪响打破所有的假象。

有人说他刻意,对,他是刻意,那谁又不是呢?

斯皮尔伯格不是么?

如果不是,为什么让一堆小孩和女人拯救了全世界,这种童话般的骗小孩的结局。

其实我本身是很少看这一题材的,要不是一个朋友推荐,我可能根本不会来专门看这个片子。

因为,儿时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地铁站那段过程,我几乎是用窒息的状态看完的。

当然这不是一部惊世之作,是一部可以完全证明Ryan能力的作品,Oscar妻子的演员选择也非常失败。

但是从讲故事,打动人心来说,这部片子做到了。

并且作为一部处女座,非常厉害,值得我起身为Ryan鼓掌!

 2 ) 由《弗鲁特维尔车站》所想

最近几周,种族主义问题忽又成为了全球热议的话题。

这边厢,巴萨球员阿尔维斯在比赛中被投掷香蕉;那边厢,NBA快船队老板斯特林因种族歧视言论而引发了媒体的讨伐,一时间全球刮起了「香蕉旋风」,许多公众人物都用吃香蕉来声援遭到侮辱的当事人。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社会),种族主义既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个溃烂化脓的毒疮,虽没有性命之忧,但亦无彻底根治的良药,时不时地发作一回,引发世人的一阵抨击与扼腕。

自然,在美国,每年都会诞生几部反映种族主义的电影。

实事求是讲,《弗鲁特维尔车站》在深度和情节上难同《美国X档案》、《帮助》或者《撞车》等个中翘楚相提并论,也不如在风格化和恶趣味上取得口碑的《被解救的姜戈》那么讨喜。

然而,初执导筒的瑞恩·库格勒以还原事件为主,不作过多的评价,将关于此事的思索留白给观众,这种短小精悍、简洁洗练的风格反而获得了返璞归真的效果。

就事件本身来说,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并不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

我们作为非黑人族裔的外国旁观者,除了表达情理之中的愤怒和谴责之外,似乎也说不了更多的东西。

在此,我更想说的是观影后引申出的一些想法。

按照影片给出的情况看,被害人奥斯卡虽然有过前科,但基本上是个热爱家庭、热于助人,并且有一定毅力和上进心的好青年,因此理所当然地博得了观众们的同情。

不过,如若被害者是个品质恶劣,一贯作奸犯科的人,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敏感度不高(相对黑人来说)的外人而言是否还会抱以这么强烈的愤慨和同情呢?

恐怕就要打上个问号了吧。

同样的道理,目前某族XX分子闹得正凶,使得我们平时在大街上看到某族人势必也会戴上有色眼镜,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属性。

因此,无论民族也好、种族也罢,历史留下的天然隔阂至少在今天是无法避免的。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的是非对错暂且不说,但多少反映了从古至今部分人们的心态却是不争的事实。

种族问题、民族问题都不是今人能够解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别成为一个民粹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因为那会是件很恶心的事。

 3 ) 四星评价

第一次看,超高清版;这部影片以2009年1月1日加州奥克兰弗鲁特韦尔车站发生的警察枪杀黑人奥斯卡格兰特三世的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我一开始根本没有留意开头部分是事发时的真实影像,之后部分会给人以“家庭/剧情”电影的错觉;最后三十分钟才是这部电影的高潮;基本还原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本想给予五星评价,但是观影完毕,查阅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部分剧情是以黑人为出发点进行展现的,有“美化”的可能;首先,片中的奥斯卡格兰特三世虽说有一堆犯罪记录,但是看上去给人的形象却是个挺憨厚的样子,关爱家人,打算找工作改过自新,而现实中的这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不好说;毕竟电影不是纪录片,开头已有字幕声明剧情经过改编;另外,我一个没出过国的人,都知道加州奥克兰市是全美治安最差的地区之一,在此区域工作的美国警察精神高度紧张很正常,毕竟美国不禁枪,加州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死刑也有,判决条件苛刻,执行需要二三十年,接近彻底废除;警察为了自身安全,只能靠自己保护自己;另外,现实中不少美国黑人体格强壮💪脾气暴躁,十分凶悍,还长期吸毒;很多贫民区黑人的一生就是加入帮派、多次犯罪、最终结局要么入狱、要么被警察击毙,当然吸毒过量死亡的也不少;奥斯卡格兰特三世最终被警察击毙,警察过度使用武力是肯定的,判决过轻也是事实;但是奥斯卡格兰特三世本人也有一定问题,比如被压在地上时拼命反抗还把手伸进兜里,这是关键的原因之一;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毫无疑问,但是黑人群体被歧视,自身原因也不少;美国虽说没有“广电审核”但是所谓“黑命贵”等“政治正确”对各种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不小,可以看做是另一形式的高层次的“广电审核”;这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对于枪击事件过程的展现确实不偏不倚,基本还原了事发当时的情景;但是之前的部分就不好说了,车厢斗部分,片中展现的是白人挑事在先,而当时什么样,不清楚,因为没有事发时的真实影像展现,也有资料指出,当时在车厢内起哄闹事的两伙都是黑人;片头的真实影像,可以看到一个警察踢了一个黑人一脚;但是影片后半部分拍摄展现时,直接拍成猛踹一脚,力度明显增强;此外,片中展现的奥斯卡格兰特三世居住的区域也不错,只是安排他开一辆外观破旧的老车(应该是老别克)来体现生活条件不好;而现实中的这种区域什么样,自行参考网上段子,比这糟糕十倍不止,是那种白天去了搞不好都回不来的地方;如果制片方设置剧情时不考虑“政治正确”,一些黑人团体可能直接以“种族歧视”提起诉讼,胜诉几率很高,赔偿金也很贵;拍完无法上映,甚至该影视公司还可能被黑人打砸,所以没必要冒险;综上所述,决定给予该片四星评价。

 4 ) 我们都有一个头脑一副躯体一颗心脏和红色的鲜血

一切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糟,oscar有一个美满的大家庭和一群好朋友,他是一个好爸爸、好儿子、好哥们,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他也喜欢帮助他人,不管别人的肤色是黑是白。

可是新年那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曾帮助过的人失去了他。

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不。

看过这部剧我是窝心的,我不知道造成这次不幸的相关警察和那个白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我知道他的女儿没有了爱她的爸爸,他的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她的女友没了相知的伴侣,他的朋友再也不能和他勾肩搭背了。

为什么会有歧视?

为什么会有不平等?

不管肤色如何,不都是活生生的人吗?

有血有肉。

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胸中的悲愤久久不能平息。

我们都有一个头脑一副躯体一颗心脏和红色的鲜血,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

生活区域和遗传基因的不同造成了肤色的不同,但这又代表了什么呢?

同是相同肤色人种的人长相、瞳色、发色、体态等等还不尽相同。

那么为什么会被憎恨?

为什么会被瞧不起?

错在哪?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给我很大震撼,感觉比《被解放的姜戈》、《为奴十二年》要震撼。

毕竟那些已经是过去时了,这部剧却发生在近些年,因此感染力超强。

据说是导演的处女作,且没有大名鼎鼎的演员阵容,拍出这样的效果真的很厉害。

看了一下,是位黑人导演。

希望这部剧也可以获奖,不会因为导演的肤色而被歧视。

 5 ) Slate杂志:平凡人身上的良知

弗鲁特维尔车站是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BART)的一个站点,位于奥克兰市。

2009年元旦的清早,就在这里,一名年仅22岁的黑人男性奥斯卡·格兰特(Oscar Grant)背部遭到该捷运系统一名白人警察的枪击,开枪原因至今尚未查清(庭审时,这名警察声称他误将他的手枪当作了电休克枪,此举为他获得了减刑)。

被射杀的时候,奥斯卡刚刚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和朋友庆祝完新年,正在回家的路上。

本片以一段由几名旁观者用实体手机拍摄的视频剪辑为开头,是年轻导演的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的处女作。

它相当低调,但是制作得很有保证,内容动人心魄。

导演库格勒年仅二十七岁,是南加州电影学院(USC film school)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奥克兰本地人。

观看打斗场面时,我们很难辨认出混乱吵闹的场景中在进行着什么,但混乱过后的枪声让结果清楚的令人难受。

因为随着影片的回顾,我们跟随着奥斯卡·格兰特体验了他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跟他更为久远的记忆产生了联系,观众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了然于心,因此枪响的必然性给影片的其他部分增添了不可承受的悲伤色彩。

本片主演迈克尔·B·乔丹因为《火线》(The Wire)以及《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为影迷所熟知。

他细腻精妙的表演将奥斯卡塑造成了电影荧幕上的一个“非典型”角色:他不是电影常见的温暖形象,他曾是监狱里刻薄的囚犯,他长年累月的迟到以至于丢掉了在杂货店里卖肉的工作;当他女朋友索菲娜(Sophina由梅洛妮·迪亚兹饰演Melonie Diaz)指责他与其他女人有染时,他根本懒得否认;但同时,对他和女友共同养育的四岁女儿塔蒂阿娜(Tatiana,由阿丽亚娜·尼尔饰演 Ariana Neal)来说,他又是一名慈爱的父亲,而对他的单亲妈妈旺达(Wanda,由奥克塔维雅·斯宾塞Octavia Spencer饰演)来说,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每天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走上正轨,他还放弃了小额的毒品交易以免再次被关进监狱。

奥斯卡生命最后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置办他母亲要和一大家子同贺的的生日晚餐上了:他去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市场买了海鲜,还以他姐姐的名义挑选了生日贺卡(虽然他姐姐之前嘱咐他不要买那种有白种人在上面的垃圾贺卡,他还是买了)。

在这过程中他偶遇了一只流浪狗,这恰巧预示着奥斯卡的命运;他还和一名白人女性调情,就是这个女人,无意之中在奥斯卡的最后时刻引导了悲剧的发生。

随着摄影师瑞秋·莫里森(Rachel Morrison)镜头的引导,我们跟随奥斯卡度过了看似平淡的一天,而这其中的悲伤色调只有观众才可以感受得到。

主人公在手机上输入的信息呈现在大荧幕上,这是在这部低调的写实风格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们直面感受的悲剧因素。

随着电影最后四分之一伤感部分部分的展开,每一句台词似乎都在讽刺地强调着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偶然性:他的母亲之前建议他和朋友不要开车,而是搭乘捷运去目的地,“因为这样更安全”;他把女儿送到亲戚家过夜,并安慰她说外面的枪声不过是有人在放烟花而已;当我们最后发现镜头又转回弗鲁特维尔车站,影片开头的手机拍摄画面又以一种虚构的形式出现在了大荧幕上:没有过多地解释事情发展到了哪一步,而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种族偏见引起的混乱可以很快上升为极度的暴力。

场景再度切换:奥斯卡的女友、朋友和家人出现在医院里,在等待中熬过漫漫长夜,并没有预料到主人公到凌晨便会因失血过多而死(虽然观众已然明了)。

这个场景让观众不忍目睹:奥斯卡的母亲恳请他儿子愤怒的朋友们放下自己的怒气,团结起来为奥斯卡鼓劲。

像男一号乔丹一样,本片的女主演奥克塔维雅·斯宾塞的表演堪称完美。

她所塑造的角色很容易会被演绎成一个理想化的圣人形象,但她给这个角色注入了严厉的,甚至可以说是尖酸自负的亮点。

尤其是在她去监狱探望儿子的场景中,母亲对儿子严厉的慈爱被她刻画地淋漓尽致。

影片名称并没有遭到评委组的修改,得以保持它原本的名字在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赢得戏剧组的“评委会大奖”(the Grand Jury Prize)和“观众选择奖”(the Audience Award)两项殊荣。

与此同时,本片在国际范围内的上映恰逢乔治·辛墨曼(George Zimmerman)对“非裔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遇害案”的审判。

观者可能会想,这个残忍的巧合正好为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但导演库格勒的本意并不是并不是声讨警察滥用权力或年轻黑人男性面临的有限生活机遇。

《弗鲁特维尔车站》在痛苦中蕴含的力量体现在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电影中平凡人身上的良知。

观影结束,你并不会就某个抽象的社会问题发出感叹,而是为这个并不完美的、复杂的悲剧主人公无意义的死感到深深的悲伤。

原文地址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rticle-102658-1.html

 6 ) 晏如归来和弗鲁特维尔车站

那一天,我是第一时间观看了电影《归来》,心情却是五味杂陈,各个角度都试图努力地给予正面的评介,但是显得那么苍白。

便作罢。

偶然看过2013年公映的《弗鲁特维尔车站》,再次谈谈《归来》的心油然而生。

二片各自的导演,张艺谋和瑞恩,放在一起,一定是前者光芒四射,人们甚至不知瑞恩为何方圣贤。

的确如此,毕竟一个是大奖无数,一个是初出茅庐。

但是电影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高低立马显现。

你很难想像《弗》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电影学院刚刚毕业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

结构设计一切是那么自然,所有人物无论戏多戏少都是那么丰满,就像发生在你身边。

故事娓娓道来,你会和主人公的喜怒一起起伏和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虽然这一切只是24小时发生的碰撞。

当奥斯卡被连击三枪,眼含热泪喃喃道:他朝我开枪!!!

我还有女儿!

瞬间,你的心也被击碎。

演员迈克尔.B.乔丹,发挥的淋漓尽致,坚毅和温柔的混合,一度让我认为他是丹泽尔.华盛顿。

陈道明常被人称为老戏骨,但是戏中的天桥下的声嘶力竭、面对女儿“是我告发的”坦承后的淡然以及面对巩俐的那句“我是晏如,我回来了”,都透着浓浓的话剧腔。

《归》剧一开始,我心里就对张艺谋说:千万别拍成《忠犬八公》,一语中谶,不幸言中。

艺谋老矣,不再谋艺!

一部《陆犯晏如》让老谋子糟蹋了,就像当初糟蹋《活着》一样;一个真实事件让瑞恩升华了!

 7 ) 接近蠻幹的客觀立場強迫症

逛了逛短評區,好多人會把對這起真實事件的同情,直接轉換成對這部電影的好感。

不禁納悶。

我覺得這是個好電影,但好的電影除了取材要新鮮震撼外,本身的藝術火侯也要有獨到處,直接類比,未免不佳。

這樁槍擊事件的爭議,至今還在持續討論(片尾有放上去年的哀悼式);至於《奧斯卡的一天》,只是在這個還沒有結論的當下,取出了事件本身,努力呈現導演想要中庸的觀點,換為電影的藝術能量。

本片取材自真人真事。

在2009跨年之際,地鐵巡邏的警察開槍射死乘客奧斯卡,引發了巨大的社會震撼。

不過,作為電影軸射的全景,卻不是社會的反應,劇情僅僅只是還原了當事人奧斯卡死前二十四小時的所作所為。

如此中庸的切入觀點,顯然是導演刻意為之。

我對北美這事件很陌生,看完這片才開始作功課。

從槍擊案延伸的討論效應很強很廣。

舉凡:種族歧視(奧斯卡是黑人)的動機?

軍警執法過當的濫權?

司法減刑的包庇與否?

槍枝的正當性?

舊金山社會底層的罪惡滋生?

......似乎都避開於電影的觀點,至少是避開於焦點之外。

是不清楚嗎?

不,絕不是。

Ryan Coogler選擇這在轟動一時的題材作為他當導演的出道處女作,要說沒有些藝術上的企圖,是說不大過去。

只能想成是,他不打算把這起事件,變成好似《失控的陪審團》(Runaway Jury)那樣的電影,將所有關於槍枝的爭議撻伐,都奠基在演員以滔滔不絕的辯證來呈現吧。

他拍出的東西,倒比較像是去年的北歐電影:《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 31. august)。

所有敘事的能量都放在主角一時的生活,將一個人平凡一天所能發生的寥寥數事細拍,然後讓觀眾自行去推理出這個人的一切。

我看的電影不多,不大清楚這種基調是否是有具體名稱,或是承襲某部名片的脈絡。

《奧斯卡的一天》大體上,應該是盡可能表現出「客觀」,以還原真相的姿態去呈現奧斯卡。

(儘管任何觀點帶來的結果都是沒有客觀,只有盡可能的客觀)不過導演選擇幾樁事件的剪接法,還是能聞到導演明顯誘導的指標針隱藏在情節骨幹中。

奧斯卡是個小伙子,優點平凡,缺點明顯,他因拉k與慣性遲到而丟了賣場的工作,跟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張,但他想重來給自己一次機會。

然後,沒有然後了,他在地鐵被警察誤解,一槍打死。

如果只是想還所謂原真相,只要拍電影最後二十分鐘的地鐵事件便足,關於奧斯卡白天下午的前戲大可不必。

但最後還是拍成了現在的呈品,可見得這是導演想呈現藝術觀點的匠心處。

前面一大段的奧斯卡生平看來相當沉悶;導演從事件切入人物性格的力道沉穩,短時間的幾句對白就能呈現奧斯卡情緒控管不佳的缺點,功夫犀利。

技巧雖好到不像新手,但劇情沒有任何懸念下,還是很無趣。

導演刻意不讓電影流入通俗的挑戰,不使濫情,立意很佳;沒有煽情,就略冒險。

不過,也有可能是導演覺得,開頭那一段真人真事的錄像,已經足夠釣人胃口,形成希區考克說的「椅子炸彈」,也說不定...?開頭在現場以手機拍攝的影片,到現在還有千萬點閱率,不難想像當年流通多廣。

在這大網路時代,在歷史性的場合出現實況網站跟即時上傳再也不稀奇--這在才經歷服貿事件的台灣看來,還真是親切的事實阿。

用手拍畫面作為電影的開頭,效果等同字幕打上真人真事改編,亦或大特寫報紙頭條,成了帶給觀眾真實性的手法。

只是導演太強調這段錄像的重要,電影中製造了好幾段有些突兀的巧合,才讓這段錄像的出現合理化。

所以,電影中,拍下這段的白人女性剛巧是白天奧斯卡認識的顧客,在地鐵中慫恿奧斯卡一夥幹架的惡棍恰好是奧斯卡在苦牢時的死對頭。

巧上有巧,放在有點刻意日常的生活中,未免太希臘悲劇了些。

為了那個監獄惡棍的戲,導演還被迫植入了一段奧母探監回憶畫面,時間不長,卻破壞了電影限縮在二十四小時的限制,破壞了全片工整,有些可惜。

總結來說,我看這電影的官點選擇,實在是太刻意,幾乎接近蠻幹了。

導演如此努力讓自己不要偏頗,反而讓我看前半段看的不溫不火,有種前面或後面可以擇一砍掉,另成一片的感覺......

 8 ) 翻译| 大卫·登比 :电影《弗鲁特韦尔车站》和《蓝色茉莉》评论 |《纽约客》

及时之作电影《弗鲁特韦尔车站》与《蓝色茉莉》大卫·登比 2013.07.29abstract: What is the value of a young black man’s life? That question should have been settled long ago, but it remains enragingly alive, and it has been posed again, with uncanny timing and force, in Ryan Coogler’s new independent film “Fruitvale Station,” which is based on a true story. Woody Allen, in his startling new movie, “Blue Jasmine,” has adopt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ennessee Williams’s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nd produced a brilliant摘要:一个年轻黑人小伙的生活有何价值?

这个问题应该早有定论,然而它依然残存着鲜活的愤怒,因此又被抬上桌面,时间点和动机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瑞恩·库格勒最新的独立电影《弗鲁特韦尔车站》基于一个真实故事拍摄。

伍迪·艾伦,他令人惊叹的新电影《蓝色茉莉》则改编架构于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作品《欲望街车》,他创造出了一部灿烂之作。

一个年轻黑人小伙的生活有何价值?

这个问题应该早有定论,或绝对不要问起。

但是其间残存的鲜活愤怒,却在这个离奇的时间点和动机之下,又一次被独立电影《弗鲁特韦尔车站》抬上桌面。

电影基于一个真实故事改编。

2008年的新年前夜,奥斯卡·格兰特三世,这个22岁的年轻人在旧金山跟他的朋友们一起,乘坐旧金山湾区捷运火车正打算回东岸,几小时以后,他遭遇了一个白人流氓的挑衅,因此卷入了一场混战。

警察把他和他的朋友们隔离扣押在了奥克兰的弗鲁特韦尔车站,就是在这儿,恐慌的捷运警察在月台上枪杀了格兰特。

之后,这位警察声称他握着他的泰瑟枪并把它拔出来是一个错误。

第二天,格兰特去世了。

这个警察因非故意过失杀人被定罪,并服刑11个月。

2011年,24岁的非洲裔美国人瑞恩·库格勒,这位就读于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院学生,带着他想要讲述奥斯卡·格兰特故事的计划,接洽到了既是演员又是制片人的福利斯特·惠特克。

惠特克立马就拍板,此片的制作成本据报道还不到100万美元。

《弗鲁特韦尔车站》是一部自信,感人,打破导演规则的处女电影。

库格勒的全部拍摄始于围观者手机拍摄的一段影片,一段不断晃动的远距离影片,纪录了杀害的过程。

我们在这段手机影片中看到了奥斯卡和他的朋友们躺在月台上,而这个警察被诅咒的人群吓坏了,试图控制住局面,我们听到一声枪响,拍摄者喘着粗气。

接下来,电影重新创作了格兰特最后的24小时。

这最后的一天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如潮水一样汹涌地奔向最后那令人错愕的定局时刻。

库格勒使用奥斯卡手机的拨出纪录作为搭建电影框架的方式,展现了不同的元素以构造出他的生活。

12月31日是繁忙的一天,奥斯卡停止了自己的大麻贩卖(这个生意曾经让他蹲过大牢),试图挽回他两个星期以前丢掉的工作机会。

为他母亲的生日聚会购买食物,这是一场发生在晚间早些时候的快乐家庭聚会。

迈克尔·B·乔丹(曾饰演电视剧《火线》、《胜利之光》)饰演奥斯卡,在行为方式上给奥斯卡定位了一个笑容灿烂,行事随和的人物形象,奥斯卡毫无疑问地滑翔穿梭于生活之中。

他是一个深情的人,却与女友的关系紧张,索菲娜(梅罗妮·迪亚兹饰演),他无比宠爱的小女儿的妈妈,希望他能变得守规矩。

她并不是唯一个这么想的人。

奥斯卡是一个有魅力又友善的人,但是他确有缺损,他犹豫不决的态度让爱他的人十分抓狂。

对他们坦诚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他选择推迟告知索菲娜和他总爱说豪言壮语的妈妈旺达(奥克塔维亚·斯宾塞饰演)他已经被解雇了。

我们可以从拘留所的部分看到,他是无畏的,不会让任何人随意摆布。

但如果说他是完全准备好了为他自己而战的话,那么为了自己的生命和照顾家庭上他却准备不足。

他是一个无常的青年,而且随时都可能变化,新年的这一天,这个变化指向生命。

库格勒的拍摄也不惧怕情感,奥克塔维亚·斯宾塞有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和一副中气十足的嗓音,替我们把愤怒回应给了这个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制造一出赚人热泪的廉价场景。

车站内的场景是一个混乱的噩梦,库格勒也没有清楚交代这个警察为什么只扣留这些年轻黑人,把影片从对种族歧视的含蓄说明中抽离了出来。

对于种族歧视的刻画和布道也不是他所感兴趣的。

如果说有什么的话,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一种渴望,团结一致的渴望:最后一天的奥斯卡,也有一些与白人令人愉快的邂逅。

在湾区里宽容友好的气氛也是结局为何如此令人心碎的原因之一。

《弗鲁特维尔车站》总结了奥斯卡的生活,但总结的整个过程可以告诉我们的只有这些,一个年轻的生命依然在不确定的承诺和犹豫中打转。

这部影片表明,奥斯卡·格兰特既聪明又愚蠢,既可爱又不可靠,既率直又逃避,然后他是又一个随风而逝的年轻黑人。

打破平淡无奇:伍迪·艾伦,他令人惊叹的新片《蓝色茉莉》改编架构于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作品《欲望街车》。

普罗思维可能会说这部影片是缺乏独创性的,而我却对此片抱有深深的敬意,一部优秀的时代变奏曲。

在一个叫做布兰奇·杜波依斯的地方,一位南方来的堕落美女,她相信艺术与尊贵,依赖于好心的陌生人,艾伦给我们带来了茉莉(凯特·布兰切特饰演),一个堕落在公园大道的女人,笃信金钱与地位,依赖于有钱的好心人生活的女人。

许多年来,他的丈夫哈尔(亚历克·鲍德温饰演),一个金融高层名人把她给宠坏了。

但是最后却发现他是一个诈骗犯,一个年轻版的伯纳德·麦道夫(著名的经济诈骗犯),最后锒铛入狱,失去所有。

当电影开场时,茉莉已经破产,她精疲力尽,搬到了旧金山与他的妹妹金杰(莎莉·霍金斯饰演)同住,金杰在一家超市工作,和她俩个胖胖的口齿不清的儿子住在一间狭小的位于南凡乃斯路的公寓里。

与之前习惯的宽阔迷人的住所,美食,精致的细节,或者至少富人环绕的生活相比,茉莉对于金杰工薪阶层生活的一切都讨厌极了。

茉莉是一个势力且谎话连篇的人,还时不时有点妄想症(她跟自己对话),但是,在布兰奇·杜波依斯,她是令人着迷的。

你完全能看出来。

而凯特·布兰切特,就在几年前她才在百老汇舞台上饰演了《欲望街车》里布兰奇,为她的电影生涯里奉上了最复杂而苛求的表演。

这个女演员,就像她的角色一样,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孤立无援的,但在布兰切特的表演里也有幽默,也有对自我的嘲讽,就像那无可辩驳的忧伤一样。

当她把她的嗓音压低到烟酒嗓的音域时,我们知道她在嘲笑这个悲伤的模本。

自我嘲弄的刀锋让我们与她接近,我们需要这样的接近,因为我们也在这高地不平的生活行驶着。

艾伦,现在已经77岁了,年纪越大越坚定。

他导演下的男人和女人们各有指派。

人群中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交往冲突可以变得残酷和不可原谅。

茉莉和金杰并不是亲姐妹,她们都是被收养的,她们都把对方看成是敌对的陌生人。

莎莉·霍金斯,这个苍白,矮小,唠唠叨叨的英国女演员带着神经质的微笑使电影成为了一个“乐天派”,穿着一件不像样的印花挂脖裙子,在旧金山城中到处冲撞。

她饰演的金杰是一个无品味但胜在自然的人。

她在解决自己麻烦的同时,还必须忍受来自困苦茉莉的冲击。

她曾和一个粗暴的男人(安德鲁·戴斯·克雷饰演)结过婚,后来她甩掉了他。

她的男朋友,汽车修理工奇立(鲍比·坎纳瓦尔饰演)疯狂地爱着她,对此十分的歇斯底里。

很多的场景都是闹剧,但是怀疑的刺痛和对社会的厌恶一幕接着一幕:当茉莉攻击既吵闹又老是汗津津的奇立是个失败者,因此配不上金杰的时候,他反击回去,试图摧毁茉莉。

艾伦用了他自己独有的方式,更像是对于越来越多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注解:一个曾经富有的女人和一个工薪阶层的人都不能理解对方以自己为参照物的笑话,他们也不理解对方的需求,他们甚至看不见问题的存在。

相比他早期的作品,在这部电影中艾伦的镜头更加活跃。

当人物争吵时,他随着人物而动,然后当他们发生肢体上的暴力冲突时,又停留在连续的拍摄中。

这个电影是简单粗暴而又果断的,如果硬要找一种风格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后进”风格。

在经过开篇的茉莉到达旧金山以后,艾伦向前移动着时间,但是当她听到一个词而唤起了她的一段记忆时,布兰切特的脸变得僵硬了,她眯起眼睛,导演做了平面而又生硬切换,带我们回到了她以前的生活。

在公园大道的公寓里,或者在汉普顿斯,布兰切特拥有着经过锻炼的雕塑般的身材,像时髦女神般的完美肌肤。

艾伦的镜头是带有逗笑的,英国式的赛车绿墙,在公寓里的马术绘画都几乎是对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对精致追求的讽刺漫画。

导演自己的品味也许更接近于茉莉的上东区,而不是金杰在旧金山的廉租屋,但是他讽刺的是他们用金钱和奢侈制造出的包裹他们自己以逃避剩下世界的蚕茧,直到灾难的到来,他们就不再拥有蚕茧的保护。

奇怪的是,我们能代茉莉去感知,或者,至少我们能感应到她在笑声和怜悯中的分裂。

她在一个牙科诊所办公室找到了工作,当患者们不能告知确切时间预约下一次看诊时,她对于人们的笨拙而生气,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可笑,同时也承认人们是笨拙的。

茉莉把她自己抛到一个湾区男人的身边,一个野心勃勃的州部门公务员,由彼特·萨斯加德饰演,只是因为他有着貌似有钱的语气,身后留着时髦的长发。

当他们的事情刚刚开始时,她明显地变得轻松了,她又散发出了光芒,也许只是一瞬。

《蓝色茉莉》也许是由威廉姆斯的作品衍生而来,但是在2013年,艾伦却把威廉姆斯的虚构故事与现实融合了起来。

茉莉在经济上雪崩,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千上万美国人都曾经历过的。

总之,这是这些年来,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最强烈,最能引人共鸣的一部作品。

译言链接: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02404/375629双语对照:http://article.yeeyan.org/compare/375629

 9 ) ?梨的最爱——小人物的辛酸

由于之前我看了梨梨(Billie)在访谈中提到此电影为她的最爱,所以斗胆观看了此片。

片子总体节奏紧凑,在一天里把奥斯卡与其家人展现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乔丹的演技在当时还是十分青涩,全靠“妈妈”撑起演技的大梁。

不愧是我爱的人,连看片的眼光都如此之妙!

I’ll always be with U ,Billieee!!

 10 ) 日常生活的政治性

(劇透) 一名手無串寸鐵、被制服在地的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察從背後開槍射殺了。

這樣的劇情使《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被視為一齣政治性的電影──不單因為在美國,黑人被白人警察使用過度暴力對待的事件多年來從不間斷(例如二○一二年的Trayvon Martin案,槍殺黑人少年Martin的白人George Zimmerman獲判謀殺罪名不成立),更惹人注目的是這齣戲是真人真事改編,電影一開始便是案發現場的真實紀錄,由途人以手提電話拍攝下來。

不過,《公義終站》也充滿典型的悲劇色彩:並不完美的主角嘗試憑自己的努力締造未來的幸福,最終還是敵不過殘酷的命運。

導演兼編劇Ryan Coogler聚焦在主人翁Oscar Grant生命的最後一天來講述這悲劇。

在元旦前夕,曾不忠於女友、犯毒坐過牢、上班遲到被解僱的Oscar決心改過前非,為家人和自己振作起來,在新的一年堂堂正正地做人。

但新年的第一個日出還未來臨,他的生命便迎向終結。

最諷刺的是,最後Oscar的母親跟家人圍起來祈禱求神醫治那年輕人,鏡頭一轉主角便斷氣了。

上帝真的那麼殘酷?

或許最殘酷的是Ryan Coogler。

對於「真人真事改編」的標記,有些人把焦點放在「真人真事」之上,有些人卻著眼於「改編」二字,察看電影跟真實之間有何分別。

為了營造悲劇感,導演增添了不少虛構情節,加強了張力。

例如有一幕在油站,Oscar跟一頭狗玩耍,但轉頭那頭狗便被車撞倒了,司機不顧而去。

Oscar抱著狗,看牠在懷中死去,身上沾了血。

這場戲令觀眾相信他本來就是善良的人,卻不是真實事件。

電影也加插了一場Oscar在海邊撒掉大麻草的戲,顯示他即使丟了工作,也不願意重蹈覆轍(他已坐過牢),決意痛改前非。

另外主角在城裡與一個陌生市民的對話也可能是虛構的:Oscar跟一位偶遇的男人說到自己想結婚但沒有錢,那男人卻說不要緊,自己結婚時也很窮,後來環境變好了;陌生人的勉勵使Oscar對未來的家庭生活更有憧憬。

這些情節都在表達一個信息:主角是個好人,而且浪子回頭金不換,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

這種正面描寫的作用完全是為了跟主人翁悲慘的結局作出對比:Oscar愈有盼望,他的死亡便愈顯得悲慘,這件槍擊案便愈叫人髮指,所牽涉的種族議題便愈令人關注。

在美國,因為平民可以持有槍械,所以警察執法時特別緊張;最終開槍警察的行為被法庭判為合法,但死者家屬、民間團體和義務協助的專家卻提出了不少疑點。

 《公義終站》最後以字幕交代槍殺Oscar的警員Johannes Mehserle最後謀殺罪名不成立,改判為誤殺,坐牢不夠一年便獲釋了。

電影沒有從法理角度探討這宗案件,沒有交代開槍警員的辯解。

Mehserle在法庭解釋,當時他企圖對Oscar使用電槍,怎料拔錯了手槍,釀成了大錯。

這說法跟Oscar在現場目擊的一位朋友的口供相當一致。

不過,即使Mehserle是誤殺Oscar,不代表沒有種族偏見的問題。

在電影中,Oscar在地鐵回家途中遇上了一個白人「仇家」,被攻擊後反抗。

白人警察接報「有人毆鬥」後出現,白人仇家已逃去,警察走進擠滿白人的車卡,眼看只有Oscar一個黑人,便把他拉下車。

Oscar和他幾個黑人朋友被警察粗暴對待,直至奪命的槍聲響起。

一如以往,事件發生後一度引發騷亂,並無助於種族融和、消除歧見--導演也沒有把騷亂的景象放在戲中。

Ryan Coogler繞過了案發後的法庭訟訴和倡議活動等更有「劇力」的情節,透過呈現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及其悲劇收場來作政治倡議。

種族之間或其他類型的偏見往往源自有權力、處於優勢的一群沒有把另一方當成跟自己一樣的平凡人一般看待──不完美,但總可以改善。

《公義終站》描述的日常生活情節,扣連上一個特殊案例之後,便顯得不再平常,增添了改變社會的力量。

社會由不同各自有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個人和家庭所組成;洞察到他人的日常生活,就跟自己的生活一樣,其實關乎一種政治性的德行。

覺悟到這一點的人,並不會討厭政治。

參考:有關電影虛構情節'Fruitvale Station' Is Loose With The Facts About Oscar Grant (原載於《時代論壇》一三九二期.二○一四年五月四日)

《弗鲁特韦尔车站》短评

现实的力量,美国的种族梦魇永远不会消失

10分钟前
  • 低等游民
  • 推荐

不存在的对抗,文化深渊的悲剧。

1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在媒体的臆测同内在的事实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1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还行

随时可以掏枪的警察惹不起啊,现场情况真的和电影里还原的一样吗,没法评价

19分钟前
  • 人出没注意
  • 还行

俗套

20分钟前
  • Airplanes
  • 较差

这电影简直是浪费时间。什么剧情也没有。也不知道拍出来想说明什么。跟新闻联播水平差不多。男主某个角度有点像华盛顿。

23分钟前
  • 赵旭丹
  • 较差

电影节奏恰到好处,在进入重点前用了精巧的前戏做铺垫,真实的再现了这个悲剧,愿当事人安息。

28分钟前
  • 自由苍穹
  • 力荐

原来是一部纪录片的电影,翻译真是太不专业了。好几处不翻乱翻瞎翻,原来美国也有暴力执法致使死人的悲剧事故。

33分钟前
  • 枯荣大师
  • 还行

一个22岁的普通黑人男青年的人生最后24小时。真实事件改编与长达60分钟的故事铺垫使得最后20分钟的急转直下痛彻心扉;镜头很客观,重点也并没放在种族矛盾。一个正试图变得更好的生命,就这么溘然而逝。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生活,平凡地一如我们。而这正是其最戳人心的地方。

36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虽然主观性特别强,但开篇就看见真实影像,还是特别震撼![蠟燭]

38分钟前
  • 叔是
  • 推荐

中间有点沉闷,结尾算干净

41分钟前
  • dogfrommars
  • 还行

影片讲了12月31日和1月1日的故事,前一天讲多了点,后一天又少了些。

46分钟前
  • 海娃兒
  • 还行

感人

49分钟前
  • 林豆豆就是我
  • 较差

客观叙述就很好,深入你妈啊

51分钟前
  • 糯米包油条
  • 还行

瑞恩·库格勒自编自导,用出奇冷静和客观的视角展现了旧金山Fruitvale地铁站事件,并努力还原出黑人青年Oscar Grant生命的最后24小时。导演将尺寸拿捏得刚好,既不刻意煽情美化Oscar的形象,也不丑化警方控诉正义姗姗来迟,一切都交给观者评判,无声胜有声,枪响的那一刻我们是如此一致地感到震惊和悲

56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taser和手枪摸起来应该就不一样……mistook之类的说法无非是求轻判吧……BD 720P 14/06/03

58分钟前
  • 人皮動物
  • 还行

我看过这部电影

60分钟前
  • 芝麻糊糊大尾巴
  • 还行

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些什么。

1小时前
  • 小程师傅
  • 较差

3.5。前一小时的平平谈谈,或许是为了映衬最后二十分钟毫无征兆的永别吧。

1小时前
  • 王小北
  • 还行

种族歧视

1小时前
  • 林亞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