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ohn:You're very special to me.In that I hate you all equally.Apart from you,mum,obviously.2.John:There's just no point hating someone you love.I mean,really love.3.John:I was just getting know her.She's never coming back.4.John:I'll be gone a couple pf months.Maybe even more.Mimi:And is this with the new group the,what are they called again?John:Do you care?Mimi:They all sound the same to me.John:We leave Saturday.
蛮久之前看的片子了,有点记不清具体的情节了,只记得描述的是约翰 列侬那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说是母亲和父亲都一起了他,因此只能由姨妈抚养,虽然也是在爱的家庭里成长,但是终究要追寻自己的根,不安定的因素在心里滋长,也许才有后来的Beatles.
我喜歡Nowhere Boy裡的Blackpool piers,可能是因為它美得很像Wimbledon裡的Brighton Pier。
這部電影訴說的是約翰藍儂變身成搖滾巨星前的故事,而Nowhere boy這個名字,清楚表述了他在青澀時期所感受到的無所屬、在母親茱莉亞與阿姨咪咪間拉扯、沒有父親的飄搖感。
他試圖尋找自己的根,像個溺水者般奮力抓取什麼卻無法抓住,慢慢學習用音樂去抒發情緒。
瞭解自己身世的過程對他而言,也像是一個脫離母體、蛻變成男人的過程。
之中的狂喜狂悲,在知道自己母親過世的瞬間達到高潮,他使盡吃奶的力氣把心中好不容易找到又忽然失去的歸屬感,一拳拳揮在其他樂團成員身上。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對於自己身世的怒氣,才像水庫洩洪般一次宣洩到底。
而之後,才變成我們所知道的約翰藍儂。
传记电影仿佛是检测导演导戏功力的一种肯定。
而在这部电影《无处的男孩》中,我表示,很失望。
《无处的男孩》英文名《nowhere boy》是一部讲述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青春时代的故事。
约翰列侬是大名鼎鼎的歌手,也是披头士的灵魂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可以挖出来许多。
八卦之外人们或多或少的了解约翰列侬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个孩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很敏感,怕受到伤害。
而他和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严肃的关系,渴望却渴求不得。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摇滚巨星有着惨痛的少年时代。
同样的保罗麦卡特尼也是童年失去母亲。
列侬是5岁起就被阿姨Mimi抚养,直到15姨丈去世,才真正得以和亲生母亲一个红头发女人相认。
从记事起,列侬的真正父母就是分裂的,而直到他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就相当于存在了两个“事实”母亲,一个把他生下来,然后5岁时离开他;一个把他养大,却一直只能叫阿姨。
这看似很荒唐可笑,但是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列侬身上。
两个母亲同时叠加在列侬的身上,自己的心情迷茫显而易见。
但对于列侬来说,一个有些放荡不羁,趴公交,烟不离手,看色情杂志,见到女生就调戏并且大胆裸露下体的小混混来说,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寻找自我认同的时候,可以想见其中的痛苦。
所以有人会说这部电影仿佛讲的就是《mother》这首歌。
<图片5>这部电影其实可以集中的讲述列侬的少年时代,而这部注定也是让我看了觉得失败的。
列侬在生母与姨妈的面前徘徊,一个是对他宠溺有佳的母亲,一个是严厉的姨妈,两个人都给了他许多。
一个是生母鼓励他实现梦想,一个是姨妈时不时让他戴着眼镜。
这是个对比。
虽然是姨妈给了列侬人生中第一部吉他,但是却是母亲让他接触摇滚。
其实列侬一直孤僻着,他希望有人关心他,有人宠着他,所以后面会有保罗麦卡特尼默默的保护他,会有小野洋子爱护他。
他是个宠儿。
泡儿这个亦敌亦友的家伙不仅纠正了列侬在吉他弹奏技巧上的错误,而且让列侬重新认识到了摇滚的乐趣。
而这些刻画显然一点点都没有。
只是轻描带写的略过,作为和列侬一样天才的泡儿,在这部电影没有发挥他最大的空间。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列侬时不时的杞人忧天,忧郁男孩那样,但是现实中列侬并不是这样,而是敢爱敢恨的大男孩主义,相比泡儿的细腻,乔治超脱,Ringo的自在。
列侬能做到不受拘束的个性男孩,这也是他独特魅力。
电影中还有最大的败笔——电影的叙述结构。
电影中前半段时不时的穿插各种回忆,让人看了有些昏昏欲睡,穿插回忆是很好,但是穿插过多,让人反感。
这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三流的青春片,就差打胎了。
这部电影配乐也是让人不怎么自在,如果这部电影是面向许多人不了解的披头士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这些观众一些趣味,没错,颜值确实很高。
但是给披头士粉丝来看,电影配乐只有片尾曲是列侬《mother》,其他没有半点披头士的影子,他们会感到很失望。
电影这些缺点,也有优点展示,比如有几场列侬的哭戏演的让人心碎,在追求梦想上,让人感觉到正能量。
这部电影高潮也只是在列侬的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有这一处而已。
对于披头士电影来说,他们的一生充满色彩,不管是列侬,还是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坦尔,他们都把曾经自己最好,最辉煌的一面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叹,这就是他们依然不朽的原因。
PS,推荐一部关于另一部披头士成员的电影吧,但是是一部纪录片。
乔治哈里森的《乔治哈里森.生活在物质世界》,这部纪录片能够较真实的还原出乔治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着自在,去世也超脱的人。
3周前看的 不知道写什么 总的来说还好 但是没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看了cast以后 本来也没抱什么特别大希望 但奔着young beatles 就义无返顾的买了怎么说呢 这孩子是很英伦 很漂亮 先不说是不是很列农吧 因为我确实也不知道他年轻时候是怎么样的 但是潜意识不太能和他演的小混蛋挂钩 单就演技来说 觉得演的有点过 就那种坐电影院刚想要情绪上升 不知怎么的就泄了 虽然看的出来他挺努力 也很有野心 不过演技还是有点青涩 前途还是有的要说抓不住情绪的高潮 可能更多是导演问题 节奏节奏 很重要倒是对于列农很重要的两个女人演的很不错 尤其是姑妈 但她本来就是好演员 没什么值得惊艳的 大致上是个挺放松的故事 风格也还算主流 带上女朋友爆米花什么的去吧 她有可能在最后小哭上一下 准备点纸巾推荐下他演的青春爱欲吻 给爱看帅歌偶像剧 的(女)孩子们 因为一 他帅 二 里面没有美女 三 最终要的是 这电影是在我原来住的那老年村儿拍的 很可爱我就想不通 才2年他怎么就壮成这样 而且喜欢装的像的快20好几的人 给上2又四分之三个星?
算了 就给上三颗吧
首先,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但是我不喜欢它的中文译名。
没有其次。
第三,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要引导我们接受这样的一个逻辑:John Lennon是因为他的亲生母亲才走上音乐之路的。
(看过片子之后,才知道影片杀青后,该剧女导演和比自己小23岁的男主角闪电结婚,我就小阴暗地揣测她,是在有意地夸大母性对青年的影响力……)但不管怎样,把偶像请下神坛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勇气的。
整体来说,作为一部文艺片,它有点偶像剧的嫌疑,作为一部传记片,它的文艺味又重了点,那么把它当作一部家庭伦理片来看,它既有纪实又有抒发,不错。
影片的色调很好镜头干净,配乐一般偏下,服装很好,剪辑一般。
扮演阿姨MiMi的Kristin Scott Thomas绝对有抢戏的嫌疑,片子看完之后,能想到的只有Aaron Johnson帅气的脸和Kristin在生活颠覆时涣散又镇定的眼神,也许本片应该叫 Nowhere MiMi 。
片子开头Uncle死的时候,John从Mimi身后抱住她本想和她一起大哭一场,不料MiMi拒绝悲痛,推开他说:“Let’s not be silly…Let’s get on with it ”就像死的不是自己的老公,而片尾John跟MiMi说要去汉堡的时候,MiMi抱住John哭了,而这时候的John已经不是那个时候的Nowhere boy了,他说“Don’t be sily.”你知道,那种年轻时候的狂放不羁是会让大多数人艳羡的,你敢这样活吗?
你不必这样活,因为你的路一如往常波澜不惊水到渠成,而对于没有归属感的John来说,没有人规定他,他也不接受不服从任何忤逆自己意愿的指令。
也许,导演是对的,他想了解母亲,也想被母亲了解,而他找到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just music, simple. Paul McCartney的扮演者就是《真爱至上》里那个小男孩,总觉得他差了点什么,让我对于这个角色多少有些失望,也许是台词太刻板了,也许Paul 是鲜有人可驾驭的。
每一天真的需要好好地珍惜,你不知道哪一天会莫名其妙地被一个神经病杀掉,或是自己纠结成神经病死掉,这件事真的很操蛋。
总之,Nowhere is everywhere.
列侬是个任性的人,认识他的会这样说,不认识他的看了他的生平故事也会这样说,但列侬确实是有着孩子脾气的大男孩。
肆意妄为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让年轻的列侬就拥有着一股子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冲劲,所以他对所有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去尝试,都会无休止的去努力。
但我们还是把这样一个童年或者说少年有过多阴影的孩子的生平看的太重了,重得他自己都会去无人之处偷偷喘息。
他是个音乐家,是个摇滚歌手,这是他第一个能让别人承认他的身份,也许也是最后一个身份。
天才们总是带着光环上窜下跳,以为上帝一定会让他的生命延续到世界末日,但生命里的坎坷确实超出了天才们的承受能力,那胸口的一枪一定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绝对不是诅咒,但也许是嫉妒。
他不该如此,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想,也许这样的性格让他导致最后的死亡,那么列侬一直在慢性自杀……长久的猛烈的消耗自己的生命?
我想不是的,我们把一个人看太重了,重到他们自己都承受不了,不管是恭维也好,批判也好,那都是过了。
列侬死于地上,说明地上的人们杀了他。
那绝不只是一个人,是每一个人!
虽说大家都相信天才们都是在天堂里,但谁知道这些个无处男孩,他们在天堂还好么?
我也只是想说,要是当年跟你同班同学,也会跟你一起玩吉他。
这不由衷的让我想起我过往岁月里的朋友们,你们真的还在坚持自己么?
不管有没有,都加油吧!
如果你喜欢Beatles,你应该看一下这部片子,如果你并不是Beatles的fans,你也可以看一下这部片子,影片中精致的画面和不错的老歌都会令人有一种感动。
其实我并不认为人物传记可以拍得吸引人,毕竟要把一个人的一生——哪怕仅是短短的三十余年——浓缩在一两个小时里实在太过潦草,而大凡传记篇总爱聚焦于一个人如何走上成功之路进而登上顶峰,或是人生中某个出位而夺人眼球的事件。
这部片子不过撷取了John Lennon少年时的一个片断,却是一个最为真实的侧面。
很喜欢看他与自己的母亲Julia一起随着I put spell on you 翩翩起舞的画面,正是那个爱他又抛弃他从而让他又恨又爱的妈妈将他带上了摇滚的黄金大道,她说:Rock and roll is sexy。
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得已,令旁人看来不合情理,令当事之人无法释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百转千回的是内心深处的秘密,是往事的绝口不提。
年少时的Lennon那样孤独,那样叛逆,那样渴望爱与被爱却又被那么多的过去压得透不过气,从愤怒到原谅,从离开到回来,在狠狠伤害了两个对他j极其重要的女人之后他终于明白和理解了生母Julia以及作为养母的姨妈对自己以不同的方式所给予的爱,也终于让相互深爱又彼此误解了十几年的姐妹重归于好。
只可惜上天妒嫉这样的温馨与和谐,在那样一个美满的场景之后,突然地夺走了Julia的生命。
于是John说,为什么,在我终于开始了解她的时候她却离开了。
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是不需要excuse的,他的悔恨,他的无奈——刚刚开始的美好戛然而止,方才以为失而复得的一些东西被猝不及防地再次夺去,他是不是后悔,爱得太迟,一切太迟。
当我想要给你一些东西的时候,当我想要为你做你让我做的那些事情的时候,你却不得不走了。
那是上天的玩笑,或是对我的莫大讽刺,为什么没能早点意识到,其实你的爱从来没有离开过?
好在John还有Mimi,那位永远严肃苛刻并且优雅冷漠的姨妈,她沉默而深沉地将自己的爱与心血倾注于John,却从来不曾显露出自己究竟有多么关切和在意,只有在John请她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签字说出那声:"both"时她那紧紧的拥抱才让我们知道John对她有多重要。
Genius belongs to no where,而John Lennon所属于的那个地方,除了音乐还是音乐。
太过骄人的天赋有时候也是一种curse,于是我总觉得影片开始不久的I put spell on you带着某种象征意味——because you belong to me,如同漫不经心的圈点,John Lennon belongs to Rock and Roll.影片的画面和镜头看起来不错,有我喜欢的恬淡,清新和不易察觉的惆怅。
When I was younger, so much younger than today, I never needed anybody's help in any way. 我年轻的时候,比现在这么多年轻, 我从来没有需要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帮助 ——John Lennon 《Help》 “Well,I'm just out of school I’m real, real cool I’m jump,got the live.Got the message I’m alive Don’t you cramp my style I‘m a real wild child!!!”伴着轻松的节拍,英伦的背景,还有John调皮的把戏,影片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气氛烘托出John——这位摇滚与艺术的灵魂者的童年时光。
是的,在他童年他确实是个wild child(野孩子)。
在学校,他要么上课画小人嘴里念念有词,有么就干脆翘课、抽烟、喝酒,把坏孩子的模样做尽了,更是结交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在他姨妈抚养的家中,他也老是以fuck来顶嘴。
这些叛逆的性格看似平常,多半与他破碎的家庭有关。
他从小就在他的姨妈Mimi家长大,有个风趣的姨夫,教他吹口琴,带他感受快乐。
Mimi姨妈是个传统的英国妇女,表面上对John要求严格,但私下里却对他疼爱有加。
但就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姨夫的猝死,让他悲痛不已,葬礼上出现的红发女人,梦中的呼喊,一系列事件,迫使他找到了生母的家,敲开了门。
原来,母亲早已和另外一个男人生活在了一起,但这突如其来的到访并没有让他母亲惊慌失措,她反而带给了John从前没有的欢乐。
她带他感受了音乐的魅力,他背着姨妈,和曾经抛弃他的母亲玩乐,她教他弹奏吉他——他不到两天便可以弹奏自如。
她教他感悟音乐——他只要拿起吉他就能弹出一首小调。
他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与开放的个性,她懂得时尚,喜爱流行乐,在餐馆里听到音乐就可以翩翩起舞。
她也许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但却是一位好的玩伴和他音乐上的导师。
Mimi姨妈得知了这件事,与John的母亲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她们仿佛两股角力的绳子撕扯拉拽着约翰的心,让叛逆期的孩子更难取舍。
Mimi姨妈警告John“她是会伤害你的”,于是,听到母亲现任丈夫劝她放约翰回姨妈家,约翰在经历了内心煎熬后,第二天主动提出离开。
在这两位母亲中他选择了Mimi,虽然母亲有些许无奈,但她还是时刻关注着John。
音乐能给他带来快感,于是他决定组建摇滚乐队。
新潮的摇滚快感让他在一次表演中结识了Paul,John俏皮的曲风让Paul决定加入他的乐队,而Paul的琴声也吸引了John的注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双子星”首次相遇,Paul则成为了John的知音。
就在John的母亲与Mimi的关系有所好转,John的乐队也在利物浦小有名气,John的母亲突遭车祸死亡,John的内心跌倒低谷,甚至对Pual大打出手,但Paul只是紧紧的抱着他,因为Paul的母亲去年得癌症死去,他明白John的感受,John热泪涌出抱着他说“对不起,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她•••••” “我知道” “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 “是,不会了••••••”这对患难知音因为爱紧紧抱在一起,而二十年后他们也是因为爱而离别。
正如John为他母亲写的歌中所提到的“Mother, you had me,but I never have you,I wanted you,you didn't want me母亲,你拥有我,但我从未拥有你,我需要你,可你不需要我……”John对母亲的感情也另有一种难言的色彩。
“But now these days are gone, I'm not so self assured. Now I find I've changed my mind and opened up the doors. 但现在,这些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保证不那么自我, 现在我觉得我已经改变了主意,我已经打开大门”——《Help》 从前John是一个无处可去的Nowhere Boy,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变故,也正是童年时期在他身上发生的事,造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歌曲和精神却成为了不朽。
也许就像他的歌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中写到的那样:橘树林上“笼罩着果酱色的天空、缤纷的黄绿色玻璃纸花、摇曳木马上人们吃着蜀葵馅饼”,他可能在那个布满钻石的天空奇思妙想呢!
鲜有人不知道他,或许也有人不知道,甚至鄙弃他们也是有的。
但,就我而言,他似乎是存在过某一个时段,那一个时段中对其音乐反复视听,却从来没有关注过歌词含义,对他的了解也更多的来至美国,只是知道他们四人都是来至英国一个叫做利物浦的那个地方,但那里我从来没有去过,所以无从知道那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所以,此片的介绍多少让我心怀探奇的心境观看。
或者更多的是带着看传记片的心态,总是想知道,一个怎样的地方以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缘巧合,能够让一个人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并以此让人们相知相识。
可是在看到的时候,让我惊讶的确是,此片所涉足的角度竟然如同《时尚先锋香奈儿》,是列侬在成为那个全世界都著名的列侬之前的,青葱岁月。
又是一次大胆的角度,又是一次让人有些害怕担心的时光,但是我却万分的开始有些着迷,因为,让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回归自然,那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抛去那些光环,就像那晚在大理夜晚的藏青色天空中,两道月晕围绕着那明亮的月亮,就算如此清凉美丽,可终究美丽发光的还是月亮,不会因为月晕的消失而失去光彩。
所以当这个列侬出现在我眼前时,画面中仿佛有一层自然的光晕,隔离着某种神秘不可测的历史,那里没有虚妄的自我神吹,也没有回避尴尬的家庭,这很英国这很不中国,所以当去年《孔子》上映时,我便听过一个所谓企业家对我说的话,孔子是神,为什么把他拍成一个乞丐,这完全有毁那精神形象。
而我却说,或许那毁灭的只是我们的无味的面子。
于是像这样的传记电影,估计也会被冠以有损文化形象而被唾弃吧,就像那些曾经唾弃过列侬的那些人。
我常喜欢看名人的传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此的痴迷,还是总是希望能从中找到某种规律,从第一部关于猫王的传记电影,到现今的这部电影,都似乎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未曾回避这些伟大传奇缔造者的晦涩人生。
列侬的成长环境缺乏正常家庭的事实,在母亲以及姨妈之间有些两难的痛苦徘徊,渴望母爱的羞涩以及对似乎有些单调人生的叛逆,这其中有多少都是,一个平凡人才会有的苦恼。
此片没有回避那些可能的污点,没有父亲的生长环境,到音像店偷窃黑胶碟,趴在绿色双层公交车顶以躲避购买车票的恶作剧,还有和女孩在丛林中乱搞,这似乎都不是一个伟人应该具有的品行,可是这就是列侬,想想他之后在美国所做的那些看起来荒唐的事情,想想这并不足为奇。
敢于面对,才是一个天才应当有的诚实。
就像片中的Jay Hawkins的那首“我对你下了咒语”,狂野不羁的爵士实则却是骨子里爆匿着摇滚的直白,加以沙克斯短促起伏和沉稳的鼓声,如此的音乐,难道仅仅只是一场看上去华丽的表演吗。
列侬在亲生母亲的熏陶之下,开始学弹班卓琴,也是在母亲对音乐的敏感之中最终决定要成为像猫王那样的人,在那场看似时间在飞速流转的画面之中,只有一个专注练琴并享受自我的人,在那里沉静的如一个自然之人。
而后组建了最初的乐队,并以此认识了保罗,当那个有些怯懦并带着某种过于优雅的保罗出现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人来演绎保罗。
但是,谁也无法知道当时的列侬和保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青葱模样,所以正因为无人可以演绎,那么神似的并且篆入某种神智的,胜过那张脸。
而我却感受的到,从列侬以及保罗的扮演者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对这两位伟大人物内心以及精神的诠释。
当初两人的相遇到最后的分崩离析,也可从两人相遇时的紧张气场感知到,一个伟大的乐队容纳了两位举世无双的人,而那时他们还未迈入成年。
最感人至深的是那场列侬在母亲去世后,拿着母亲为他储蓄的钱到录音室录制单曲时,可以感知,一个男孩终于在亲情短逝后,转身而成熟银灰深沉拥抱爱在心中的男人,我潸然泪下。
如果你想要成为像列侬那样的人,势必要接受那般的童年以及亲情的两难,如果你在嫉妒那些可以成为传奇的人,想要从一张又一张曾经的过往中找寻痕迹,或者想要质询自己的无能时,我想这一切都是无需所为之事,因为,神来的一笔,也需要你,积极主动的找到那张可画的纸。
那张纸,是一种力量,可以将忧愁和恨,融融地化成温暖晨曦。
如同那首歌“In spite all of the danger”:尽管危险重重,我仍会为你付出一切,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真心对我,尽管伤感心痛,都是你带给我,我仍会为你付出一切。
我会照顾你,我从未为谁这么做过,我会挡住其他人,不让他们来打扰你,尽管危险重重,尽管一切不确定,我仍会为你付出一切。
如此的坦诚面对,神来的那一笔,岂非是虚晃的。
2010-5-9
拍的粗糙叻。但LENNON感觉滿到位的。
三星电影 第四颗星给小帅哥
约翰列侬的无处青春
家庭教育纪录片
beatles的故事
Best for the end of 2010
我这邪恶的小人儿,一次次的以为他们要母子乱伦来着-0-。。。。
得出的真谛:童年不悲惨就无法成大器。。Thomas Sangster演的Paul也太挫了,我们的Paul不是这样的- -
挺无聊
如果你是#Beatles#的死忠,那这部#John Lennon#的青春传记电影绝对是必看(正如如果你是rapper就必看#Eminem#自己演自己的电影#8 mile#一样)。 画面很美,音乐超赞,而且据说剧情跟事实基本符合。
终于看到了……每个人的成长史,没有谁能说得清。
浅
疯狂男孩神马的...
原来是传记
和一般的英倫青春片無甚區別,只不過主角是John Lennon而已。Aaron Taylor-Johnson做到了一些形似,但是在表演上顯得有些乏味,個別戲份顯得有些過火,生母的角色有些刻畫不足,Kristin Scott Thomas表現搶眼,將角色由內而外地將角色從內心到行為的變化表現得魅力十足。
你是要表达么斯。
此片同《成长教育》如出一辙,华丽复古的外壳,青春痛楚的挣扎,恋父恋母的纠结。放到任何小男孩身上皆可,很不列侬。恋母恋母,从电影恋到现实。。。
二姨演技太赞了!
原来演John他妈的演员是一美的老婆!!!!!!!!!我这个思想不纯洁的娃看前面的时候就一直不断的在想Aaron应该就喜欢这一型的老女人!!我一度以为这对母子…………要乱伦【自殴!(﹁&#34;﹁)。不过这片子的OST真的太棒了!=w=
看这电影就因为俩八卦:1. 导演嫁了比自己小23岁的生于1990年的男主,且有了娃儿。2. 演男主他妈的嫁的是比她小9岁的那位James McAv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