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想要掩饰的特质、障碍、记忆或处境不是吗?
否则也不会有双眼皮贴、美白霜、生发剂、束腹带、高跟鞋,不会有修颜类App、情绪管理类培训班,甚至不会有可供隐遁的竹林和无限向往的桃源。
但这样的人生不大至于被怨恨,因为即便不掩饰也不至于很异类,即使有点异类也可以掩饰成不那么异类。
但如果上天给你的就是无法掩饰的异样呢?
该如何面对各种目光,该如何面对生活以及无力的自己呢?
影片《心灵驿站》又译作《下一站幸福》中的芬,成年的他却没有小学生高。
“侏儒”这个无法掩饰的标签几乎吞没他的一切,喜欢火车的他不能学驾驶、甚至上火车都会被调侃该买什么票,可以想象他被吞没的一定也包括无数次的挣扎和努力。
他无可选择地成为善意或恶意调侃取笑的对象、有意或无意被忽视的存在。
这当然不能怪他,甚至都不能全怪那些捂着嘴议论他、举着相机对准他的人们。
芬慢慢成为某种“光疏介质”,本能地反射掉所有不尊重、不友好的目光,甚至,所有的目光。
可即便如此,生活也没有放过芬。
他唯一的同好、“Golden Spike”店主,他唯一可以一同参加火车社团活动、可以用吸烟和听火车打发漫漫时光的朋友,同样孤独的亨利突然去世了。
亨利在遗嘱里把其拥有的位于纽芬兰半英亩土地上的一个老火车站留给了芬。
于是终于成为孤独星球的芬,沿着铁轨前往陌生的城市,以及并无期待的新生活,毕竟即使是新环境也可以猜得到他人反应与目光。
可即便如此,生活也没有放弃芬。
火车站外面横着的热狗摊、那个一而再再而三冲向芬的汽车,把两个不期而遇的人带到芬的生活里。
从曼哈顿过来,替父亲看热狗摊的古巴小伙乔奥拉玛斯;从普林斯顿过来,为疗愈丧子之痛的女画家奥莉维亚;两个不同经历,莫名吸引,同样孤独的人,在芬不断地拒绝下,飞蛾扑火一样尝试着靠近芬的生活。
一个人的独处时光成了两个人的尬聊、三个人的聚会;一个人的梦想成了两个人的疯狂、三个人的分享。
人烟稀少的纽芬兰却也不缺少故事。
沿着铁路收集道钉的小女孩,因为男朋友脾气暴躁不敢告知怀孕的图书馆女服务生,因为前夫纠缠而伤心欲绝的丧子母亲,因为父亲身体不好而奔波辗转的儿子……在别人的生活里,芬同样看到了孤独,原来谁都带着伤痕与彷徨,谁都揣着秘密与沉重,只不过有些人摆在脸面上,有些人拖在影子里而已;只不过有些人选择惺惺相惜抱团取暖,有些人选择用虚张声势粉饰不堪罢了。
如果不是得而复失,芬也许都没发现,常常挂在嘴边的否定变成了肯定;看见就头大的热狗摊不见了竟然会怅然若失;沿着铁路散步的终点竟然成了她家的门前。
那些上赶地陪伴竟然无奈无奈就成了牵绊,那些无端地主动忍耐忍耐就成了想念。
如果不是失而复得,芬大概无法体会,无法摆脱的不同竟然成为拯救自己的安排;曾经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竟然也可以没什么大不了地挑战;昨天还如坐针毡的相处竟然成为怡然自在的今天。
那些坚硬的冰壳温暖温暖就春风化雨,那些固执的坚持松动松动就萌发改变。
所以,不用灰头土脸又急赤白脸地与生活争辩,也许和解就在幸福的下一站。
影片在细节中埋下了生活的暗喻。
笔直看不到边的铁轨也会在某处交叉,彼此孤独的灵魂也会不期而遇;而“Golden Spike【注】”的芬也会辗转到NEWFOUNDLAND,被不友好对待的生活也终会找到新途(new find land)。
注:“Golden Spike国家历史遗址”是纪念历经千辛万苦参与从加州圣克拉门托到普罗门特里段700英里铁路施工的华裔劳工。
Golden Spik拱门在华人呼吁要求下由“中国佬”(China man)更名为“华裔门”。
我真的很想说好多。
今天是和一个真的铁哥们看的这电影。
俩个人无聊随便看到的电影,就看了下去。
2013年,有这个哥们,还有现在在上海的一个哥们,还有一个女哥们,我们四个约定一起去南京过元宵节,第二天没什么地方玩,然后就过江去南京北站,落寞的南京北站,我们四个就在老铁道上一直走着,一直打闹着,一直笑着。
今天看到这部电影突然感觉好像又回到那天了,我们又可以喝酒吹牛了,虽然我们四个关系还是那么好,但愿你们可以国庆节回来一起喝酒,也无风雨也无晴,喝他个昏天黑地。
😁😁😁😁😁😁😁
巴芬是个侏儒。
所以注定会被人关注,怜悯地或者嘲讽地。
巴芬是个火车迷,以装配火车模型为生,所以他的朋友和雇主教授去世后,留给他一处小小的房产废弃的New Found Land车站的一间小小库房。
小小的车站库房虽然破旧零落,但是站旁的铁路并没有废弃,每夜都有火车隆隆开过,巴芬可以站在窗口,看火车从窗外掠过,而光影也绵绵密密地从他的面颊上匆匆掠过。
车站外是安静的原野,废弃的一节车厢,住着胖胖的黑人小姑娘的房子,以及一条公路。
巴芬在他的房子外面,不得不面对乔,因为他是热狗男,他的热狗车,就停在他门口公路的路边,营业。
巴芬在他房子外的公路上,邂逅奥丽薇拉,因为她是冒失的司机,巴芬每次遇上他都不得不跳进草丛躲避她。
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他们三个的,关于孤独、脆弱、寻找、支持、友谊和爱的故事。
我最爱的是热狗男,他是这个黯淡世界的“搅和者”,没心没肺地开心,不折不饶地寻找开心,善良。
逃避人群的巴芬被这个避无可避的邻居“搅和”得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去看火车,一个大个子,一个小个子,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等火车从他们面前如画的景色中那条静谧的铁路上隆隆驶过。
热狗男问巴芬,为什么你不去酒吧,巴芬说,我喜欢一边喝酒一边看书。
热狗男说,酒吧也可以看书;巴芬说,不能,你会找我聊天。
第二天热狗男开来他的热狗车,也拿出一本书,对巴芬说我们一起看书。
于是两个人坐在野餐桌边看书。
但是不久热狗男开始跟巴芬聊天,巴芬说你看你找我聊天,热狗男说我二十分钟没有说话了,巴芬掏出链表,说:“九分钟。
”热狗男悻悻地说,“cold blood.”只是,这部片子里,似乎没有cold blood.奥丽薇拉是不同世界的人,她所住的房子是前夫买的度假屋。
她是画家。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和另一个世界里的巴芬及乔一样,有孤独与脆弱。
她离婚了,她的儿子因为她的疏忽而死于意外。
她只有将自己自我放逐在这个小镇上。
于是,三个人一起去看火车,在废弃的铁路上行走,坐在铁路大桥上,看风景,咀嚼巴芬带的牛肉干。
大 家都不说话,只是咀嚼牛肉干,但是我能感受到河面的风从他们的身上吹过。
电影几乎没有情节,但用大量的细节表达情绪。
这些细节片段似乎都没有太多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从心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关联。
巴芬在另一个镜头里和热狗男坐在他家门口的椅子上看书,巴芬把自己的短腿放在一个油漆桶上,热狗男也想搭一脚,巴芬从他的书上抬起头来看热狗男,再跟他一起看自己的脚,再把自己的脚摆放好占满整个桶面,热狗男只好悻悻地把自己的脚拿下来。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在温和的气息里忍俊不禁。
黑人小姑娘也爱火车,在废弃的车厢里独自玩耍,自己扮演列车员,大声地报站名,查票。
整个画面从车厢外的田野拍摄,没有小姑娘的身影,只有她清亮的声音,和她的白日梦。
那种宁静甜美,无法言说。
我们也曾有那白日梦的年龄。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有挣扎吧。
巴芬与自己的身形挣扎着,奥丽薇拉与自己的过去挣扎。
当她得知自己仍然爱着的前夫又有了孩子之后,她服药自杀。
因为目睹她与前夫冲突而担心她的巴芬发现了她而救了她。
巴芬电召因为自己的伤痛而疏远了的乔,两个人一起去医院等待需要治疗的奥丽薇拉。
憔悴的奥从治疗室出来,一高一矮两个男人从等候区的座位上站起来,奥踮起脚亲亲乔的面颊,又俯下身亲亲巴芬。
那画面里三个身高差异不小的身影,让我眼眶发热,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在这部电影里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
没心没肺的热狗男乔,用一个词评论只有一面之缘的奥的前夫,“拘谨”。
这个词太传神。
在繁华世界里生存战斗着的人们,他们的每一根汗毛无时无刻不是竖着的,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紧闭,这样如何能感受到,这个世界里那些温暖的细节?
查找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时,看到一个观者的影评,说“没有能力感知生活细节的人,无法喜欢这部电影”,而另一个激进的影评者写到“犯贱的狗男女不用看这电影”,(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7983/)我虽然不喜欢他的出言不逊,但对他的观点却非常赞同。
“ 普通大众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主调就是琐碎。
”不甘于平淡琐碎的人们,总幻想自己是电视剧的角色,“必须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得死去活来的激情,此生才不枉后悔白活一场!
于是追求与期待在所难免,然而就在遇到并开始美好的激情的霎那,最终还要回归平淡的生活这一页!
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一样都避免不了!
当激情攻不破平淡现实这道墙,过不了一起生活这道关,唯有分开。
”这样平淡而毫无刺激的片子是不合适他们看的。
“那就让已经明白了生活凌厉本质的人们,懂得白开水好处的人们,在有空之余品尝一下,看能否在你享受孤独时光又想同人分享点什么的时候,发现点什么?
”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Station Agent”。
中文一译为“心灵驿站”,而另一个比较愚蠢的译法是,“下一站,幸福”。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不要过度憧憬将来,低下头你可能会发现,幸福就在当下。
标题中的“new found land”是那个废弃小站的名字,我很喜欢。
低下头,也许我们都能发现一片“new found land”。
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很热的中午,我在一条小巷子中遇见了一个没有双臂的青年,看见后我下意识地避开他,让他先走。
但是从我旁边过的时候,他却突然用他的肩膀使劲撞了我一下 。
后来我总是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芬努力地想和普通人一样,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弱势,拒绝别人的帮助,无视别人的嘲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大概是友善的,很多人并非怀有恶意,只是不知道如何与芬相处。
有的时候人们怀有的善意成为了敏感的芬最讨厌的地方。
还好芬遇见了Joe。
Joe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无论芬拒绝多少次,他总是会主动和芬说话,和芬一起散步,送给他一杯牛奶咖啡。
但我最喜欢的是Joe不动声色的善良,我始终相信芬门前的信箱是Joe装的。
或许和芬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想Joe一样,把他当成普通人,但却不懂声色的帮助他。
时至今日,我始终对那个男青年抱有歉意。
愿你遇见Joe。
7.8/10有着各自故事且个性鲜明的三主角抱团取暖的温情小品。
前一小时带入感很强,会随着主人公或忧郁或开心,时不时被小情趣触发笑点。
再加上铁轨与周围自然融合的美丽景色,美好得真像个Wonderland。
但可惜,虎头蛇尾,矛盾的出现仅仅附上一层阴霾,而矛盾的解决似乎软弱得令人回忆不清。
火车轨道从一个站通往下一站,抬头坚持走下去,景色会大不同。
7月23日,星期六 长跑,散步,静坐,过去的一周我拥有了大把的独处时间,想了很多有趣的话题,比方受到惊吓之后人的状态是不是源于心理暗示,男人和女人在当代的定位差异有哪些,以及所谓的职场格局究竟应该定位于权利还是口碑。
一直以来胡思乱想都是能让我逃避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多么烦闷,抛开现实去想些奇怪的东西,想着想着心情就平和了起来,想着想着记忆就像海浪一样聚起来又散开了。
去年看了李政宰(鱿鱼游戏),看了黄政民(当男人恋爱时),本来计划这周看马东锡(犯罪都市2)下周看河正宇(恐怖直播)的,这样韩国影星里我最喜欢的四个人就算攒齐了。
可惜下载的资源出现了一点问题,只能被迫Plan B,选片《心灵驿站》。
这部电影我是从两个方面解读的,一是友情,一是孤独。
当我怀揣着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回过头去看这部电影,我得到了一个高度一致的反馈。
什么是友情?
是坐到一起,不用交流,只管尽情享受美食,不用担心冷场,偶尔抬个头瞅一眼对方嘴角都会不自觉带上笑的那种和谐;是得知你的愿望会尽力帮你的那种爽快;是在担心你的时候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远远关注你的那种耐心;是不顾形象肆无忌惮的在一起聊一些属于我们的话题然后莫名其妙的笑在一起的默契。
这就是友情,电影里的则是我心里的那种让人心动的友情。
而说起孤独,电影里的孤独是不具有共性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乔因为父亲的意志而经营着餐车,他的孤独是接触不到人而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
奥利维亚因为离异和丧子搬到这里,她的孤独是个人经历桎梏自己从而将自己封闭在特定环境里不愿意改变。
而芬是个侏儒症小矮人,他的孤独则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从而内心产生对这个社会的抗拒。
好的剧情片是能引发人的思考和共情的,这部电影绝对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电影。
打分8分吧。
叙事和常规的剧情片一样,节奏缓慢还带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不连贯的感觉。
而演员呢,彼得丁拉基虽然是作为一个特型演员,但是他的演技早在《权力的游戏》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本剧里他在酒馆那段癫狂之至的表演以及平时那种淡漠的样子都非常深入人心。
不过我能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中文谐音垃圾,好惭愧的说。
至于视听语言,讲真的在我看来导演的声画处理的并不是特别出彩,镜头中规中矩的甚至于推拉摇移都运用的不太多,稳定的固定机位镜头占了绝大多数,剪辑更是有些不连贯的感觉,转场特别生硬。
倒是取景非常好,不论是林间铁路桥,笔直铁路线,非常有年代感的旧车站等等都很有特色。
镜头虽然技巧性差了些,但是有很多细节却能看出导演的细心,首先是开场芬和亨利步行与迎面走过来的父子同框的镜头,用一种很巧妙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他俩那种亦父亦友的关系。
而亨利摔倒去世前给了一个芬用胳膊不小心碰到人偶的前兆镜头来缓解突兀感。
还有芬步行去车站时顺着铁路的一段混剪,都是在刻意将芬的人物微小化以产生孤立感,氛围爆表。
结尾分享一首这几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吧,“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间哪有那么多孤独,不过心难安而已。
扪心自问,何以心安?
答:不过酒三分,茶半盏,几碟家常菜,一个知心人而已。
一个侏儒,一个丧子的母亲,一个父亲病危的厨子,一个意外怀孕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图书管理员,一个黑胖丑的小女孩。
他们的弱点太明显了,比冠军手里的奖杯还要引人注目,而且还无法改变,连努力都没用。
这些悲情色彩的人会莫名其妙的相互吸引。
也许是出于亲切,也许是共鸣,也许是能得到安慰,看着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心里舒服些。
他们不用认识,便已经成为朋友。
所以,你的弱点还是一种社交工具,不必为弱点发愁,去找同样悲情的人吧,你们更容易成为朋友,那种很珍贵的朋友。
对正常人来说,示弱才能有朋友。
“如果不是彼得来演这个角色,老天爷,这部剧肯定就完蛋了。
”——乔治·马丁。
这个彼得全名叫彼得·丁拉基,没听过?
那“小恶魔”你一定知道了,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最受人欢迎的角色,没有之一。
凭借“小恶魔”提利昂•兰尼斯特这个角色,彼得·丁拉基二度蝉联了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
可以说,是彼得·丁拉基成就了“小恶魔”,也是“小恶魔”成就了彼得·丁拉基,毕竟他现在已经是好莱坞最高片酬的男演员之一了。
最近看了彼得·丁拉基早期的一部电影——《心灵驿站》看完这部片子,菌叔感觉这就是好莱坞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啊!
芬是一个火车模型店里的修理工,生活中他差不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火车上,店长是他多年的好朋友,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看似平常,但芬的内心却是孤独的。
因为他是一个侏儒,那种孤独感是刻在骨子里的。
因为身高,生活中他会被人忽视,会被人歧视,但芬早已习惯了这些,他不会对别人表现出什么抱怨、愤怒的情绪,只要他的生活还能继续,他好像就能淡然接受这一切。
但是,当芬下意识地微微低头或眼神向旁边无意识地一飘时,我们能看出来,他是孤独的。
店长突然去世,遗嘱中,店长将新泽西的半亩土地留给了芬,那里有一座已经废弃了的老火车站,芬便一个人搬回了那里。
故事不能只有一个芬。
《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饰演的菊次郎是一个有点神经的,看似混蛋实际却很暖心的大叔。
《心灵驿站》里也不能少了这样一个角色。
乔因为父亲生病,需要代替他看两周咖啡热狗车的生意,因此也就正好结识了住在火车站里的芬巴。
乔对所有人都很“热情”,热情得甚至会让人无所适从,乔会想的很简单,想到什么嘴上便能说出来什么,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很耿直内心很善良的小伙子。
奥利维亚是一个单身女画家,他与芬的初次见面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第一次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芬,开着车的奥利维亚差点将芬撞到;转眼第二次见面,奥利维亚这次小心了,却因为急着放下手中的咖啡,烫伤了自己,又一次差点撞到芬。
影片的前半段就是在这样一种略带尴尬又有些荒诞的小幽默中度过。
三位主人公也就这样结识在一起。
尴尬感源于芬的侏儒,影片中他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别人歧视,甚至当有人不会歧视他而试着接触他的时候,在芬看来这都是别人强忍着的伪装而已。
这种视觉尴尬与观众心里层面的尴尬感,是导演专门营造的,为了突出“侏儒”这一特殊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众人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而影片中一些荒诞的小幽默甚至误会的设计,是导演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法强行拉近了三人之间的距离。
因为当一个人认为正常的一些东西都是一种歧视时,反常规的手段或许才是正视。
影片的中段是暖心和治愈环节,他们三个一起在铁轨散步吃牛肉干,乔开车带着芬完成了“火车追逐者”的拍摄体验,他们三个在奥利维亚家喝酒看电影……这种带着夏天的味道的暖心桥段,任何人看上一眼,都会不由自由的微笑起来。
但是影片后半段却急转直下,奥利维亚前夫的出现打乱了他们三个人之间微妙的平衡,也因为芬自身侏儒的原因,当看到朋友受到欺负时他甚至都不能拿拳头去出气。
他恨自己,不好的心情也影响了他和乔的友谊。
奥利维亚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故意冷漠芬,乔的热狗车也不再像往常一样开到芬的隔壁,芬好像又回到了自己一个人时的孤独状态。
芬不想失去奥利维亚和乔,他努力去挽回过,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难道一切都因为我只是个侏儒吗?
当芬失落地在酒吧买醉时,他愤怒地爆发了,“你们看吧,你们好好看吧,这就是我!
”他生在这个世上就是错误吗?
跌倒在铁轨上的芬,看到迎面而来的火车,想着不如就这么让火车带走他吧。
但是当第二天醒来时,火车只是碾碎了他的怀表。
当死都不怕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其实影片想表达的也正是这个,生活中经历过最糟糕的事后你还会怕生活吗?
最美好的事总是在最糟糕的后面,只要你敢等到人生的下一站。
一如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下一站幸福》。
影片最后芬、乔和奥利维亚再一次坐到一起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幸福的事?
我是菌叔,我们明天见
电影里男主他一只生活在很压抑的空间,一直陪伴他的朋友是与他有着相似的爱好者,火车追逐猎。
男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知道他的朋友离世,也或许是上帝给他独有的照顾,朋友将他的在火车站的小房子留给了他。
他开始了他人生中新的起点,一切都是新鲜的气息,之前的一切都从新开始。
邻居给了他关心,让他从生活中有了一丝新有了温情,他逐渐从一个“心被冰冻“转换成了有了暖流,甚至有了自己的爱情,当这一切逐渐发生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发现了,他身的朋友都是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的朋友,家人的心灵上的背叛,朋友的易怒的性格,意外怀孕的图书管理员,这一切的一切,但是这或许是伤害太深,大家开始相互拥抱相互理解,开始和朋友一起喝着“讨厌的啤酒”。
这里是治疗人心底最深的伤害的地方,彼此相拥,走到最后。
以上,是给我感受深的一些感触。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我好想在里面看到我了自己。
出生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交往的朋友,我感受到了很很明显的“女人最多的就是为难女人。
任何事情上,举个例子,马路上我尝试借10块钱做公交,女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冷眼相对,男孩子就会很爽快的借给,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还给对方,百试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反响,但是每次肯定是让你最受伤的。
也或许是我太自卑。
不知道写些什么了,一路走来,我很想放飞自己,让自己放纵成长。
END
我们都曾孤独 我们都曾困于混沌之中 但我们又都曾存在过 奔着小恶魔来的 全剧没有多少台词 但却直戳人心 你不是我 你有怎么知道我的感受 芬是经历了多少 才……唉 我怎么写不出来呢🙄 总之就是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他人 你不是人他 你没有经历过他的经历 你不会明白他的感受不要通过外表去判断一个人 高尚的灵魂往往都藏在并不出众的外表之下怎么样都要开心的活着 不幸的经历谁都有 看你对它了 啊呀呀 豆瓣第一次影评 太失败了 词穷啊 算啦算啦 都在心里了
养眼、养心的电影,铁道迷的辛福生活,“小恶魔”气场太强了,孤高,善良,坚韧,自立,新泽西州乡下外景太美,绿荫如盖,处处葱茏,活水淙淙,铁道漫长。一般来说很多著名导演的精致小品,都很值得看,拍得比较松弛自由,甚至比代表作迷人,汤姆·麦卡锡这部也不例外。
特别差。剧情像网络小说,只是设定不像
生命不乏孤独,生活也时常困扰。所以需要在这样一个僻静小镇,遇三两知己,无需倾诉烦恼,只闲聊就可抵消烦扰。早晨的牛奶咖啡,夜晚的电影和冰啤酒,午后伞下小憩,漫步轨道,听火车呼啸而过。治愈系的美式小清新,有可爱之处,整体比较平庸。
较为平淡,我不大能融入的娴静,他们倒是自我和解了,但我若在其中,怕是更加郁结难舒了。
太过平淡 如果电影是这样就没意思了
故事喜欢,配乐不错,拍得是挺温暖治愈的。
当看到一个人站立在他能够站立的最高位置——天台上略显淡然地抽着烟的时候,我们望见了一份淤积在他心底沉默如金的忧伤。当看到两个人身处在他们能够身处的最清净的地方——铁路边一起抽着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形容孤独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然而穿过阴冷的隧道,驶向《心灵驿站》的迷你火车却为这句寒凉的话带来了一个积极而温暖的解释。彼得丁拉基的身高显然限制不住他的魅力和才华,这位小个子演员能够成长为行业里一个标杆式人物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擅长以内敛而细腻的表演征服观众,也正是由于其身材的特殊性使得影片将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了联结,并让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发展成为一部成人童话。三辆人形火车最终肩并肩在终极孤独和必然与人交流的悖论里相伴而行。
看似是远离尘世的心灵归宿,实则是披着小布尔乔亚外衣的纸片人
小品文似的文风。每个人都带着伤口,让我们彼此疗伤~
真的比较一般。各方面都算是平庸。淡如白开水的影片。
对于根本就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来说,遇见能够一起分享的人真是幸运的过分。
治愈系的宁静电影,互有缺陷的人相遇,相互治愈,伤痛不会消失,但是如果有朋友陪着,那种感觉或许就会像胸口的大象卖出了一只脚。
大叔强烈推荐的电影 小镇子 三个人的故事 陪伴
Newfoundland是个好名字~
有点类似于小森,但是还差得远。小森最起码说明白一个事,你喜欢这块地方,才配待在那,如果是为了逃避什么东西而躲在这,那对它是不公平的。
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热情八卦的拉美裔帅小伙,寂寞又可爱的三个人,在夏季午后在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发生的无聊故事。热爱火车的彼得身后跟着另外两个无聊的人
平淡有爱,病中看很合适
如果一个人选择居住于远方,想必都有他难为人知的理由。很安静的电影,就像是某个地方正在发生的故事,并没有矮子成为红人的英雄式胜利,哪怕你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一直逃避的,小盆友都会指出你最深处的痛。可是每颗心都有它所要承受的,与外形无关亦或有关,无处躲藏。也许接受本身没有那么容易
这种遁世的孤独感一旦被导演建构起来之后,下面的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就大大增强,整个接下来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观众和Finbar的目光对视之后,也被电影里所传达的情绪所感染,并且这种情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54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