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情人》,又名《圣皮埃尔的寡妇》,人性的道德伦理遇上法治始终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二者同时造就着这个世界的秩序;全片始于醉酒凶杀、发展于“断头台”的使用、结尾于为善执着的夫人同时失去了丈夫与犯罪的“情人”;不管你我是否赞同夫人的善,但人性的光辉始终温暖,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完后居然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一个女人的所谓的善良,意欲保全一个,最终不仅没保住,反倒搭进去一个。
抛开历史背景的因素,我有点讨厌这种善良。
渔夫醉酒杀人,无辜之命丧于其手,他应该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代价,不明白这个美丽的女主角凭什么要这样为他争取免去一死,她之前对他并不了解,但凭渔夫入狱前的那一对视?
是一见钟情?
还是突发奇想?
费解。
对于上尉有一种哀其不幸努其不争的感觉,他对妻子的爱过了头,竟然由着她去做任何事情,为了她与当地权贵顶撞,不惜降爵削职,甚至一死,最终让她变成圣彼埃尔的寡妇?
我佩服他爱得深沉,也敬重这个至情至性的骑士,但太不理智了。
好吧,我承认没明白导演想说啥。
La Veuve de Saint-Pierre/The Widow of Saint-Pierre/雪地里的情人/圣皮埃尔的寡妇(2000)国家:法国/加拿大导演:Patrice Leconte主演:Juliette Binoche类型:剧情片长:112minIMDB:7.2麦田评分:7.5圣.皮埃尔是1850年法属知名地它位于加拿大以北的纽芬兰一带这里生活着不多的人有一个上尉爱着美丽的上尉夫人故事即将上演:1.杀人犯尼尔喝醉了的尼尔在黑夜的混乱中杀了人他清醒过来已经是在法庭之上听到法官宣判自己的死刑岛上的人都知道了他是杀人犯但是没有人愿意杀死他因为一直以来圣.皮埃尔就没有铡刀岛上的官员们伤了脑筋只能求助法国政府从遥远的法国运送一把铡人脑袋的工具在此之前尼尔由上尉看守2.上尉夫人上尉夫人是一个善良的美人(当然美了,那可是Binoche 虽然2000年的她跟十年前的她不一样了)她不认为杀死尼尔就能挽救这个灵魂她相信有另外一种方式能够唤醒这个善良的男人她说服了爱自己的丈夫这个岛上军方的最高长官让尼尔听从自己妻子的安排整理那个养花的温室帮岛上其他人家做点杂事这个男人很快和那个寡妇成了一对儿甚至在上尉和上尉夫人的支持下他们成了亲尼尔好事越做越多岛上的人越来越不愿意杀死这样一个人3.上尉我想他该多么爱自己的妻子看看即使那帮阴险卑弱如太监的男人周围的女人们只能通过他来唤回对男性的渴望他依然...多么爱他的妻子他压抑着自己的醋意任妻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在爱情世界里最困难的事情坚定的信仰和彼此的忠贞而且当这个故事围绕着死亡和权利斗争如此美眷如同寒冷风雨中的某朵野花如此美丽,然而总是危在旦夕这个男人为了妻子放弃太多包括作为一个上尉的职责当情与法相互冲突他依然选择了跟权利违背那些阴柔的男人很快有了动作他们利用巴黎的动乱诬告了上尉4.死亡和寡妇尼尔死在阴冷的圣.皮埃尔的监狱中不远处的温室里的花定还热烈绽放他那个曾经是寡妇的妻子成为另一个寡妇上尉面对着一排枪口他依然坚信彼此心中的爱情他的妻子将做他一生的情人直到死亡5.回归在阴冷潮湿的圣.皮埃尔岛上处处隐藏着神秘的忧伤这个远离大陆和巴黎的法属殖民地先天地缺少一种沉重的积淀上尉夫人养花这是不是一个隐喻她其实渴望回归法国而她对于尼尔也怀着一种回归的热切她渴望一个犯罪的灵魂回归本来的善良她渴望刑法消失罪恶驱除,让圣.皮埃尔回归原始然而结局的回归跟她想像的不同可以说她的善良没有解救尼尔的性命还害死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如何来评论这样一个事件的是非曲直只要爱还存在在上尉夫人的心里就永远回存在一个回归的愿望回归到丈夫身边回归到真善美的原乡摘自博客weiyao.blogcn.com
(硬着头皮写一次“影评”...)整部片子细节拍摄特别棒。
说起来,其实这个故事放现代文明社会真是有些荒唐,我确实也不同意拉夫人的做法,但又很敬佩她为其信仰而勇敢抵抗,也佩服监狱长对妻子的伟大的爱与不向权势低头的勇气...人们对法律的“践踏”,也是很可悲...这部片子,有它小众的道理,还是有值得深思的点...
两个男人一个女的故事,上到人类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下到当下流行的肥皂剧,都是惯见的套路。
《雪地里的情人》也是讲述三角类型的爱情,但左看右看不是爱情片。
幸好刘小枫先生为这类电影找了一个更精准的定位——伦理片。
先说丈夫。
上尉丈夫对拉夫人的感情笃定又热烈,伟大的丈夫不讲条件地愿意为妻子付出一切。
善良的拉夫人保存下来一个杀人犯,并且为他能存活下来而行越来越大胆的事情,都是在丈夫的保护下得以实施。
我想,她的丈夫当然不是不明白自己的妻子和这个杀人犯之间的暧昧,特别是当神父告诉他小镇人的风言风语时,他尖锐地反击,正说明了内心的不确定。
与其说他选择对他妻子的信任,莫过于说他选择了对他妻子的包容。
在拉夫人驾小艇送杀人犯出海港时,他盯着妻子热切的脸,说:“一个男人当然知道他心爱的女人在想什么。
”我相信他的聪明,但人有聪明不够,还要有慈悲。
正好,这是个聪明且慈悲的丈夫。
聪明只会成为解构这个世界价值体系的利刃,解构到了最后,摧毁了自己的信念,把世界还原成了无意义的客体,人在世还有何期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世间不乏智者,他们将这个世界的意义摧枯拉朽般拆解,如尼采、萨特,但他们给予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以生的希望与意义吗?
没有。
所以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仁者,如孔子、耶稣,还有那个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他们给予人的信、望和爱,将世间包裹得沉甸甸的。
所以,我欣赏这个选择为爱而受难丈夫。
直到他死在宪兵枪口下,最后一句还是:“他们不可能伤害我们。
”他们伤害不了的,是我对的爱与信。
再说女人。
拉夫人总是一身红妆,在她出现的地方有一束缤纷的康乃馨,或者花棚里的草叶,还有她手中端捧的绿色植物。
这符号象征生命、仁爱、当然,还有欲望。
这与酒店老板娘的那一身清新单纯的黄是不同的。
她最初因善良的本性挽救了一个生命,但善良的尺度又是她能掌控的吗。
——当她与杀人犯在小小的花棚中衣裙摩挲的瞬间,当她在杀人犯与珍妮结婚时失控地痛哭,当她在橙红的灯下一个字一个字教杀人犯念的时候,眼波流转,情迷意失。
导演镜头一转,一个卧室宽大的床上交缠在一起的男女。
这是个长镜头,半分钟之内除了男女交媾的喘息没有任何声音,直到上尉丈夫说话,才知道这俩人是谁。
这半分钟的静默与模糊镜头是有深意的,它即意指拉夫人意念中对杀人犯的情欲,又意指男女之本质,外在所有的名头、职分、责任都是虚伪的,唯一真实的不过是这潜在流淌的情欲之河,波澜壮阔、静穆,实则孕蓄着无限待爆发的力量。
拉夫人在拯救杀人犯时一定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圣母。
她以为自己在行善,但这善行背后夹杂的情欲暗涌在推着她前行,这点恐怕是她自己也不能明了的。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杀人犯的故事,前前后后围绕一个杀人犯展开,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当然,拉夫人就可以跟里面的另一个拯救杀人犯的形象柯秋莎联系起来。
但是《罪与罚》毕竟是古典主义风格,而电影已经属于当代艺术,所以它们在关注人性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气质。
《罪与罚》中的女主角有着古典主义的整饬与肃穆、单纯与伟大,虽然她也与杀人犯相爱,但这种相爱是旧俄式的爱情,两个卑微又遭到社会遗弃的灵魂的碰撞与依偎。
最后柯秋莎用博大地宗教情怀感化了受过尼采超人哲学熏陶的拉斯科纳夫,让他匍匐在十字街口亲吻地上的黑土。
我爱这种旧俄小说的悲悯,在拆毁人性之后,他们总是仁慈地将你稳稳放置在基督教的天穹之中,让你感知到,即使贫穷、痛苦、受难,你都是受祝福的,你是神的爱子。
本片还是不同的,本片的女主角的悲悯背后纠缠着一种个人的情欲斗争,也是一种情欲的冲击,和对仁慈心理满足的追逐,让她终于一步步将自己的丈夫送上断头台。
最后,也是片头,拉太太站在窗前,目光坚定,“我的丈夫死了,我永远是他的女人。
”不知道是不是对内心情欲的一种忏悔。
我想,年幼的我竟然过早地被旧俄小说中的世界深深吸引,托翁笔下的《复活》《安娜》《战争与和平》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格。
除却书中那片白色雪地上黝黑的森林之外,一定还有一种对苦难的唏嘘,以及对苦难灵魂得以救赎的神秘宗教情怀的迷恋。
相较之下,《简爱》《傲慢与偏见》都显得太轻飘。
再说关于个人与政府的伦理冲突。
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体会了,看了刘小枫先生对波兰大导杰仕洛夫斯基电影作品《十诫》的解读,你就可以知道,《圣》不是爱情片,而是伦理片。
两个男人在海上迷失道路,闯入这个荒凉小岛。
电影的开头,两个男人的职业是水手,他们用强健的臂膀把一条目测足二十斤的肥大脂多的海鱼重重摔在砧板上,手执坚刃把鱼开膛破肚。
这个镜头是有点触目惊心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鱼关系,正如强大的政府职能部门与弱小的个体的关系。
两个醉酒的男人游荡到海岛一个居民家中,为这个居民到底是高还是胖这个问题展开争吵,最后杀死了他。
在法庭上,法官紧紧逼问,你为什么杀死了这个男人!
杀人犯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因为我们想知道他到底是高还是胖!
来听审判的女人们不解地尖叫起来。
他们无法理解为了争执一个人是高还是胖竟然至于去杀死一个人!
这个动机竟至于愚蠢到无法让人容忍。
他们宁可是情杀或者抢劫。
但是杀人的动机又何来正当与非正当。
两个醉酒的男人杀了一个无辜的居民,与以共和国的名义杀了一个杀人犯,从杀人的事实和其冷漠的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终止了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不过是理由不同罢了。
《圣经》中“十诫”第一诫便是“不准杀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旧约》中上帝杀人何止一个,动辄一个城池都要毁灭。
比如索多玛。
所以,不是不杀,是不能没有理由的杀。
于是,醉酒男人杀人时没有理由的,故不正当,而共和国杀人是正当的,因为有理由。
但这理由正当与否,又是谁来判定呢?
当然是多数人的意志。
不然怎么会叫做“共和国”呢?
所以政府官员在小酒馆喝酒时,说“不是我们杀他,是共和国杀了他”。
老板娘不客气地询问“那么您就是共和国的刽子手咯?
”官员讪讪地说“不,我不是刽子手。
”是的,就算杀人的理由再冠冕,它也无法抹杀这个结果,杀人,就是让个体肉体与感觉的终结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是和人性深处最深层的本性相违的。
因为我们可以这么想,当一个群体宣告一个人的死亡时,责任灌在群体的名头上,不管这个名头是共和国还是政府。
而刽子手杀人,即使以集体之名杀人,其责任还是落在一个个体头上,这是不堪其重的。
所以电影发展到了最后就是在寻找“刽子手”,政府官员寻找杀人的执行者,以推诿内心深处的自责。
刘小枫先生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正当性不承认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只承认‘人民’这个空洞指称的生命权利,民主专政的教化对人的惩罚依据的是个人生命之外的历史道德,这种道德的教化习惯了对个体生命的冷漠。
”这个说法已经非常精当了。
最为珍贵的是,导演在拍摄这部片子,不是站在一个道德评判者的角度在论断是是非非,而是一直以一种冷峻色调之下的温情眼光在观照每一个个体。
他关怀每一个个体的无奈、呻吟、凄楚、无助、痛苦,即使他们在别人的眼中看来再道德败坏、堕落不堪。
我爱这种论调。
它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自己的痛苦并没有在冷漠的概念下被抹杀掉。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隐约着一股旋律,那是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旋律。
每听此曲,我能碰触到那种寒冷中弥散的雪雾颗粒。
正如这部电影的开场。
雾气朦胧,世界一片洁白。
我生长在炎热多雨的南国,这里除了疯长的草木、就是耀眼的日光,所以从小神往冰天雪地的世界。
浸入骨髓的寒冷,是可以消解血液中奔涌的热情的。
我仿若又回到了那个站在翠文楼大大的落地窗前观雪的大一时代。
我的MP3里灌着贝多芬皇帝钢协第二乐章。
眼见漫天飞雪,随着旋律将天地渐渐覆盖。
我的所有叫嚣、喧哗、浮躁、萌动,也在这一片寒冷中,渐渐匿去。
燃烧可以,生命就是为了被燃烧的,但总得有个理由吧,为爱,为痴心,为理想都说得过去,但要只是为了灰烬,明知万无可能仍旧一意孤行,那又何必?
完全的没技术含量。
从我而言。
导演浪费了一个绝好的体裁,本来可以好100倍,却被他过度的法国式做作给完全伤害掉。
宽容也好,情怀也罢,什么东西若失去了度,掉在一头里挣扎,就失去了尊重与理解。
奥图尔表现中规中矩,比诺什仍旧是没抓到最合理的感觉,好的是库斯图里卡。
一场漫无目的的奔跑,虽然早就在起点处就已经深深的知道除了终点叫做死亡外,这场奔跑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他们还是如此义无反顾的跑到了最后,然后,等来了雪白中的点点腥红。
痛苦的拉夫人,她的爱情最终让她变得一无所有,到头来却失去了两个最深爱的男人。
可是,在奥古斯特,那个圣洁的囚犯的眼中,她终究只能是以引导者和救赎者的身份出现,虽然他们可以在雪地里漫步,在油灯下朗读,隔着狱门亲吻,可这依然挡不住拉夫人在他的婚礼流下的痛苦的泪水--他们永远不能做恋人,永远。
电影拍摄得异常干净,大海,雪地,素净的礼服,白色的异域情调构成了画面的全部,可是,永远不会在天空中散去的阴霾却似乎早就预示了这白色的背后代表着哀伤与死亡。
虽然从电影开头,拉夫人倚在窗台边那个镜头里传出的伤感的提琴曲就已经预示了故事的悲剧基调,但是,俗套却与电影无缘。
有关感情的故事,但是并没有那些充斥着肉欲的出轨与偷情,正如拉夫人与奥古斯特的感情复杂而内敛,拉上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情的受害者或是畸变者的形象而登场。
在悲剧的故事里反复的诉说着关于人性之善,这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亮点。
当然,这种被讥笑为不合时宜的道德说教或许并不适合这个年代。
所以,这故事更应该属于十九世纪的小说,而不是二十世纪的电影。
只用一两件事,一两个场面,从来就不能把一个人精神的救赎完美的描述出来。
但是,无妨。
宽容,牺牲,博爱,服从,当这些只能被人们用“理想化”修饰的词语的光芒真切的在这个故事里闪耀的时候,任何冰冷的心脏都会被打动。
这就是古典之美的力量,这就是救赎与赎罪的力量。
说实话,有时侯我很敬佩豆友们的宽厚,几乎每个影片或者每本书,随处可见溢美之词,仿佛大家对文艺作品的接受程度是百分百,但是我仍旧要说一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闷片,它符合一切所谓文艺片的特征,似有若无的暧昧,美丽的风光,莫名其妙的拖沓,如果说耗资几亿而造出如此磅礴的风景片,也没什么话说,但是就一个最简单观众的直接感觉来说,这是一个令人不得不昏睡的影片。
无论导演以前拍过什么好片子,都无法弥补这个片子的遗憾。
当然,也许这是一部适合于另外一部分以晦涩无聊为乐趣的人们的口味。
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手指轻微地碰触更叫人心动而不安,更有狂喜的感觉。
他们互视着带着轻微的笑意,他带着崇拜与倾慕的眼神扫过她高挺的鼻梁和她风情万种的眼角,她则享受着单纯的快乐。
他爱她,那爱是神圣的,高洁的,就好像说出口也是玷污了这爱,在他心里,她是一块圣地。
他可以爱她吗,"不可以!"他只能崇敬她。
他们永远不能做恋人,永远。
或许,每一个人,在超出道德伦理之外,都会有一个爱人,一个情人。
一种世俗的感情,一种圣洁的爱意。
因为陌生而产生了渴望和兴奋。
当丈夫拥抱着妻子温软芬芳的躯体时,丈夫的激动已经淹没了一切。
妻子当然是爱着丈夫的,只有丈夫的无私支持她才不致于倒下,在众多流言蜚语之中,她才可以微笑面对任何挑衅的眼光,那也是一种深沉而永恒的爱,还有什么比爱一个全心爱自己的人更心安?她的爱情最终让她变得一无所有。
情到深处人孤独。
只需要欣赏不需要缘由。
一眼,就注定了他们今后的羁绊。
个人觉得雪地里的情人这个片名取得没有圣皮埃尔的寡妇好。
原因之一是女主和犯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单纯的爱情。
还记得犯人妻子问到女主和上尉没有孩子的原因,女主迟疑了。
她教他识字,领他向善,很难说这其中没有夹杂着像对待孩子那般的怜惜。
女主一直扮演的是圣母般的角色,她影响这同阶层的公爵夫人们,影响着咖啡店的老板和客人,和她的爱人一起向岛上的民众证明人性中善的存在。
我从未觉得她背叛了丈夫,她只是很自私很无知。
她是一个女人,这反映了大多数女人共有的特点:不识大局,玩不懂政治,无知却天真,善良却无情。
从始至终,她都很爱上尉,上尉理解她,不惜一切地支持她,她们的爱情如此的默契,却注定是一个悲剧。
片中不仅反映了人性的挣扎,善恶的较量,还反映了政治的黑暗和规则的无情,平民的弱小,穷人的苟且等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
背后捅刀子的公爵,心里肯定是自愧不如的。
他一方面嫉妒上尉的正义凛然,痛恨自己人性的软弱和被规则束缚的手脚,一方面又暗自欣喜,消灭掉了不听命令的对手,在上级面前加深了印象。
人性中的善和恶太复杂也太主观,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坚信心中的信仰,为之奋斗,或许为之死亡。
最后说一句,朱丽叶比诺什演的好多角色都让人又爱又恨。
放荡,无情,但又迷人,自由,且具有悲剧色彩,令男人无比怜惜和同情,从而一不小心坠入无底深渊。
比如下面这部:
烈火情人 (1992)7.3199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爱情 情色 / 路易·马勒 / 杰瑞米·艾恩斯 朱丽叶·比诺什不说了,我已经爱上了上尉。
人性的善抵不过世俗的恶。上尉真是个完美的丈夫。
对于上校来说,有着对妻子近乎宠溺的爱,最终敌不过政治的变动;对于拉夫人,善良 博爱过了度,丝毫不考虑丈夫的处境;对于渔夫,杀人偿命理应天经地义。本来五星,减的两心因为编剧,一定要将拉夫人和渔夫的关系模糊?反而显得恶心
“手指轻微地碰触更叫人心动而不安,更有狂喜的感觉。”
很戏剧、很人性
完全沖着Juliette Binoche去的。
朱丽叶比诺什是天使
演员再牛,也不能让有缺陷的故事完美
即赋戏剧张力
3.5
圣皮埃尔的寡妇都是这么来的吗,嗯?向巴黎政府借断头台给死囚行刑,刽子手还要现场招聘哈哈哈哈😂死囚改过自新但难免一死,运送断头台的船抛锚在海上,死囚应聘水手把船拖到岸边,挣到44个法郎给新婚妻子,她马上再次成为寡妇。影片其实有多处逻辑硬伤,人物动机不足,杀人犯杀人是想知道神父到底是肥胖还是高大,女主毫无缘由帮助死囚改过自新,上校仅仅因为爱全力支持妻子帮助死囚甚至搭上政治前途与自己的命……神奇之处在于,这些东西没有影响到影片的观赏性。不知道拉夫人成为寡妇之后,后悔自己当初帮助死囚吗,还会坚持当初那套在我看来没有说服力的主张吗?
这剧里的人没一个我喜欢的,剧情我也讨厌。杀了一个人加上救了一个人就可以等于零?这是算术吗?拉夫人是善良的化身?我更觉得像是在养一条宠物。而上尉对妻子那近乎扭曲的爱意更是让我诧异。最后拉夫人对上尉说是我的错的时候,我真想有个人对她说:就是你的错,白痴。
什么破烂片子 根本有毒 还这么高的分 上尉也没性无能吧 女主这是啥情况 明知是个死刑犯还能产生感情 尤其感情来的莫名其妙的快 第一次见死刑犯就激动的打碎杯子 一般人见到死刑犯都不敢靠近吧 这女的是有什么特殊癖好吗 喜欢变态杀人犯?这个死刑犯一不是因报仇杀人或防卫杀人或过失杀人 根本没有任何无辜的点 二他还肢解了被害者 这是多么变态的心理啊 再酒醉杀了人后还不清醒?还能继续肢解人体?就算激情杀人也不至于肢解吧 肢解杀人就是比杀人更恐怖更变态 然后后面大家对死刑犯那么热情怎么可能 一般人见着犯人害怕的都不敢接近吧 就问问观众你们敢跟一位肢解杀人犯接触甚至上床吗?怎么保证他不是个连环杀手?如果是个普通犯人或冉阿让那样的 女主慢慢产生感情可能还可以理解 但这样的杀人犯我真的接受无能 这片根本三观不正
看这样调调的片子总是不厌倦
到底是死亡激发爱情还是爱情带来死亡?
爱情3/杀人犯最终上断头台。上尉以叛国罪被枪毙
法国人的爱情片真的莫名其妙
圣皮埃尔的断头台,他不是她的情人,她只是觉得他是善良的
居然是库斯图里卡演的。。。。
无意义的琐事一萝筐。
莫名其妙而且不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