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Road to Film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长篇影评

 1 ) 它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就凭这点,它就是优秀电影。

一部很棒的电影,非常喜欢。

虽然它有自传体“自恋”的通病,但它非常独特,有少年愤怒般的赤诚,有强悍的生命张力,更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

1.强悍的生命力。

即使低贱如“狗”,最后也绝不妥协,反抗就是成功。

主人公最后还做成了,在灵魂将要溺亡之际,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而生活中大部分人在二十多岁就死了,只是七八十才埋了。

2.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一直因缺钱与“老电影观念”被困在电影planA中,最后因没钱、对恶臭环境的报复、对逼仄命运的抗争与纯粹的艺术冲动,选择了planB。

现实因素启发了作者坐井观天的拍法,这种形式又与电影的表达相契合,足够自洽,自成一体。

“坐井观天”式的视角,既是对阶层、制作与生活等等壁垒的写实,又是隐喻;章节式叙事,有力编织了各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间各种“错位”式对话,人物对位镜头、对话中插楼梯等各种空镜头,展现了对话的错位,尴尬地想逃离现场。

3.自传体创作的通病——自恋自怜。

所以,对自我剖析要再袒露,对他人洞察要再深刻。

1)人人有恶,人人有罪,创作者也不例外,创作者要在作品中真诚的袒露自己乖张与残缺,方能实现自我救赎。

男主逼逼叨叨,怨天尤人,不管妥协,不断一无所有,有环境的问题,也有他的不够“会来事儿”,如何批判这种会来事儿呢?

我也不知道。

比较感动的是最后回家要钱,母亲哭了,镜头拍了他走后的椅子,男主对“啃老”有愧疚。

2)真正的信仰是在质疑中完成的。

其实电影一直有一条暗线,男主与自己对电影信仰的质疑的斗争。

作者不断引用电影名人名言为电影理想正名,这些行为潜意识里暴露了对自我电影才华的质疑。

如果能把这种“自我质疑”用有冲突的内心戏呈现出来,那电影的艺术性将会大大提升。

作者总在鄙视别人,但创作者最大的敌人一定是自己,不论拍与不拍,他都要说服自己。

3)创作者无法对他人进行全景式的展现,但创作者应该尽力去以小见大的全景式展现他人,这是对艺术的允诺和责任。

人人都很可耻,人人都卑鄙,但人人又都很可怜,不可能只看一面。

但是揭露的程度有多深,因创作者功力不同而不同。

4.又想起了文艺青年自传体电影杰作——努里·比格·锡兰的《野梨树》,真是值得学习的好电影。

 2 ) 此文送给手执柯尔律治之花的电影之子

大概所有影迷对电影的同理心总是相似相通,所以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这类电影会尤其触动到我。

刚看到《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后同《擦》)片头主人公的手势,我便想起了《影迷》。

倒回去又看了一眼写在开头的布列松“电影艺术的未来……”的名言,心想果然是个独立电影人的脾气和火气。

起初看这部电影带着几分玩味,说实话也没什么多大的期待。

因为我从来没看过导演蝉鸣知了之前的任何作品,除了demo其他也似乎无处可寻,反而是介绍里所谓的电影行业现状和海报上的老楼,倒是让我有点好奇。

出乎意料的细节有很多,但真的没想到导演会写出“电影影迷、迷影、电影信徒……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台词,虽然有点可笑,但是让我想到前几年很火的“电影爱好者深渊”,那张深水区浅水区的图(找不到了,有友邻存图的话可以发出来哈哈哈哈)。

诸如此列戏谑自嘲的点,就看大家抱着什么心态看电影了。

再看看评论里大家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哎,想让环境更加开放包容,自己先学着做个包容的人吧!

撇开情绪化的批评和感动不说,很明显,导演应该是一位很执拗的专业影迷。

所以回归这部电影本身吧。

这里稍微挖掘一二在《擦》里发现的和电影有关的几个细节,欢迎大家一起补充。

比较明显的,反复提及的老塔和其他电影元素大家也可以心平气和一点,不要动辄“你无法成为塔可夫斯基”或者“不配提”什么的。

1.为了拍电影借贷,密码提示问题选择“最喜欢的导演”,这个事情我也干过,不过答案不是同一个。

这不就是很单纯地傻傻热爱电影的我们的缩影吗?

2.《乡愁》和烛火。

老塔的信徒热爱孱弱的灯火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微弱的灯光与烛火,个别镜头还大有向《乡愁》里诗人最终将烛火归位、送达彼岸的长镜头的致敬之意。

烛火在电影里反复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应该也是导演想要在所谓的“电影盛世”中让电影归位的意思。

就像那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3.除了老塔,还有其他不少电影人及作品在对话或零星场景中出现,按照致敬的苗头看来,应该都是导演很喜欢的一些:家中墙上的海报: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且一看就是旧海报,很用心了。

马路上拍到的牛:费里尼《船续前行》犀牛

还有其他例如巴赞、小津的书,雅克·塔蒂电影海报等……有时候在电影里找电影还是很好玩的,欢迎大家补充,过两天我也或许会二刷。

另一个符号:楼梯希区柯克用楼梯讲悬疑,蝉鸣知了大概就是用楼梯表达对上海的爱意。

电影很明显是在上海实地拍摄,很多熟悉的地方诸如淮海路、衡山路、良友公寓等大家非常熟悉的知名地标都在电影里出现,这些甚至都不是一笔带过,而是足够观赏的时长,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

(顺嘴说一句,几家老面馆也非常有心了,身边有看过电影的朋友说只吃过顶特勒,呼吁组队。

有人说上海文化沙漠的,可以尝尝好吃的面馆、顺便爬爬楼啊!

良友公寓电影大约45分钟左右出现了彭罗斯三角,也是一种无限接近、错位相见的象征。

与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楼梯产生联想,我粗略地重新拉了一下,见了6次投资人,不止6幢的楼梯,这些反反复复没有尽头的会面,就像是彭罗斯楼梯中反复循环没有上升没有结果的过程。

楼梯在电影中作为一种上升的假象与循环的事实,与这部电影6段会面一样——其实都在死循环中原地踏步。

旋转楼梯可以视为《擦》非常残忍美妙的符号语言之一。

这片免费放出来到豆瓣的反应也果然是两极分化,不知导演有没有想到片里角色的循环还在片外网友的嘴巴里继续。

麦格芬把戏独白里提到麦格芬象征是落在关于打火机的情节上,之前的人物对话就已经提及了希区柯克。

回想一下片中一次次交谈之后的每段抽烟镜头以及情节中提到的“光”、“希望”等关键词,的确是每每重燃希望与好奇,最终用这轻描淡写过渡的方式带到结局。

就像希区柯克说的,麦格芬什么也不是,但是会带你走向结局。

《擦》里的麦格芬象征其实没有很具象化,也没有被反复字面提及,但因为反复出现的确已经被映在潜意识里,经过《擦》用光、打火机等元素对麦格芬象征的诠释,主人公始终在梦境中秉烛前行,寻找方向。

他手中的烛火可以只是燃烧反应,也可以意义非凡。

大概你是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吧。

柯尔律治之花的意外驻电影里结尾部分还出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里面有段博尔赫斯曾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柯尔律治之花”:如果一个人在梦里穿越了天堂,并且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如果他梦醒时,鲜花还在手中……那么,这又会怎样?

很多电影的影评都喜欢借用这朵花来论证现实和虚幻,《擦》直接在结尾摘下了这朵花,并借此让超现实的超我与现实中的本我对视,看到吃面的小孩为了拍美女而回想起自己拍电影的初心,反倒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的最佳落脚,也许也是一种柯尔律治之花最终向自我的传递。

电影之子这段 也有玫瑰的出现我个人看到床头柜上的玫瑰还是非常欣喜和安慰的,另一段对牛弹琴说自己是“电影之子”的对话里,身边也有一束玫瑰。

就像潘纳西的《出租车》里说的那样:这朵花送给爱电影的人们。

但倘若有人觉得玫瑰刺痛,也是始料未及吧。

不过反过来说一个点电影里导演有一处提到了阿巴斯《特写》里的空罐头,大概是感同身受同病相怜,觉得自己也是被投资人踢来踢去的破罐头,还言之凿凿说“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我想说,其实就这个罐头的寓意,真的,阿巴斯自己已经站出来辟谣了:只是为了表现无所事事。

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

但是导演本人估计也并不会再解释电影里的细节企图获得大家的理解了吧,毕竟很多内容已经交代得非常完整了,所以谁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在过分解读。

所以,还是请大家说点和电影本身相关的事情吧,这也算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了。

 3 ) 龙纹身的中国电影

当有一天电影成为唯票房论成败的廉价商品 它要靠噱头假大空概念撑起整个身体内核 它变得媚俗烂俗下三级 这一天 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它还肩负着教育下一代之重任 它只能浅尝辄止 万不能引人凝视深渊 它是真善美的产物 它要负责一带一路 它要在血肉里纹上傻逼龙彪 这才是中国电影 它崛起了 腾飞了 它要带着那条龙纹身 接受来自世界的审视可它只是无名之辈 是故作深沉的造作产物 只有国人才会认同的自嗨意淫式伟大 伟光正的伟大 走肾不走心的伟大 你跟不懂的人讲道理 可他偏要给你普及人情练达皆成人精之道 你讲电影的真谛 他背诵不知何处看来的自认犀利独到影评 可这连王家卫和侯孝贤都分不清的影评人啊 他们只想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顺实事人众 他们懂得色生香味才是引大众眼球的绝佳手段 这一天电影服务于政治 膝跪在资本脚下 摇尾乞怜 求一条生路 可圣鹿已死 烛火已灭 去哪借一盏油灯 去向那涅槃的彼岸

 4 )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是说导演自己的吧

两倍速都无法忍受看完的垃圾影片。

这种自诩有才,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世人皆醉我独醒,全世界都SB就自己最厉害的自我感觉良好是怎么来的?

一直以来总有这么一些人动辄满口电影梦想,打着电影的旗号给自己标榜一身道貌岸然的内容。

我们所佩服的是认清生活真相并继续保持百折不挠的努力的人,同时也要认清自己有几斤几两而不是这么自傲自狂。

原封不动的记录,压几个书法字体的字幕,加上那么让人难以忍受的言谈举止间每一个呼吸都在装B的导演,全程的优越感,哪里来的优越感?

任何人要做成任何事,首先要自我反思:有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很佩服漂流在横店的一个兄弟,自己拍摄的项目亏了,想方设法把自己沉浸到生活底层,不惜一切代价去赚钱,开餐馆,自己亲自下厨去做饭,这才是能屈能伸,这才是脚踏实地,像影片中这个导演,用一个全是图片堆砌起来的所谓DEMO和自己吧啦吧啦的讲述就想要找到投资人?

投资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凭什么投资给你这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影像。

25:08"S那个投资人那么中肯的话:“要有耐性,要有沟通素质,要尊重眼前的人,达成共识,有共同的理解,这是对双方都好,这个没让你改变自己吧,年轻人,说话慢一点,不要着急……” 人家有耐心跟你讲这些真的是当兄弟了,一般人面对你这样的人直接骂一句神经病吧就不搭理你了,还自以为很了不起。

52:19"S,“你的BP很不专业啊,现在市场紧缩,投资人越来越谨慎,电影是团队合作的艺术,任何一部电影想要成功,首先要想到的是双赢,共赢,多赢……” 55:15"s:影片投资价值,投资回报,投资周期?

晨风导演一脸懵逼一无所知,这是你自己的项目啊。

这很中肯啊。

关键是,作为一个所谓的有才、跑项目的导演,除了满口WC、TMD的脏话之外,连对标影片、参照影片都不知道,也敢出去跑项目?

哪里来的底气开口跟人要投资?

57:33"S的时候,这个五毛愤青小导演开始喷:那些SB投资人对电影没有半点尊重,在他们眼里电影就是娱乐,赚钱的工具,连大众文化范畴都不是……各种吧啦吧啦。

沧海一粟su还说成li,不知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来就肤浅至此,说人家对电影没有半点尊重,你自己本身对电影尊重了吗?

对投资人尊重了吗?

电影本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产物,缺一不可,自认为自己的作品是艺术片,知道什么是艺术片吗?

整天塔可夫斯基《乡愁》挂嘴边你就艺术了?

59:04"S别人好心劝导:要懂人情世故,人家是甲方爸爸,那个愤青导演就酸臭十足的说:不好意思我是电影之子!

OU 影片最后有一个对导演的评价很是贴切呢:穷B导演,不合时宜的胸怀大志,一边人模狗样的初入各大商务楼,更多的还是一个愤青五毛小导演的骂骂咧咧…… 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垃圾人,总愤青的不行不行的,骂天骂地骂空气,全世界都瞎了,都不认识这样所谓这么有才的导演,写了一个自以为感觉良好超越很多大师级别的电影的剧本,就开始各种抑郁不得志颓废范儿,仿佛抽烟酗酒长发+发箍+人字拖成了所谓三十八线名导的标配,同时还各种嫌弃当下所生活的国家、环境、人文生态等,呵,没有这太平盛世,这种人连坐下来抽烟喝酒满嘴乱喷的机会都没有,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自以为恃才傲物其实啥也不是。

被称为剧作圣经的《故事》这本书开篇扉页上就有这么一句话:电影是什么?

故事,故事,还是故事。

连一个基本故事都没有的所谓影片,根本不足以撑起电影两个字。

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所谓年轻人,不要动不动就自诩电影人、电影梦想,先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生活,把自己生活搞好了,物质基础打好了,才有能力去做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变的真理。

导演好歹有自知之明,在片名中就说明了自己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5 ) 谢谢你,蝉鸣知了。

从转到这个号开始,每一部看过的电影我都会给一个评价,但对于给分这个环节往往会让我犯迷糊,我没有一个很周全的评分体系,比如跟某影评人讨论评分标准时他说他的满分标准是《牯岭街》其他的依次往下降,那这片按那标准无论哪方面都摸不到人家一根脚指头,但当我滑到四星的时候旁边会出现“推荐”的字样,我却真心实意想把它推荐给别人,希望周糟人能看到它。

我认为好的作品是能激发人的创作欲望的,特别是近年华语作品,它激起了一种类似攀比的心态,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搞创作为什么你能表达出这种东西?

上一部让我有这种感觉的是《女他》,那一部让我感觉我做不成电影之子了,这里又来一个跟我争这个称号的,当他把我想表达的那些牢骚铺开呈现在镜头面前时,我甚至觉得这有可能是一种浪潮,觉醒的浪潮。

它的功效并不是赢得三大荣耀之类的傻事,而是激励下一批电影工作者的教育意义,这只是个引子,我们需要这个引子。

导演在临片末的那场戏给了神奈川冲浪里两三秒的镜头,那是我一直关心的一个群体的标志,曾经也有这么个贴吧聚落着这么一群人,前段时间给封禁了,不知道导演是否混迹其中。

这片藏了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懒得拉回去重温这些迷影情节,我更喜欢打火机梗之类更贴近生活的东西,这才是你个人的表达,这是区分你和戈达尔、洪尚秀、塔可夫斯基的,那些观影带来的惯性的模仿或者说致敬,没法让你真正成为大师中的一员。

这些你有领悟,有思考,还是踏上了,或许你已经成为被它囚禁的一员了,说不准,祈求你能不再提及吴迪艾伦,很多地方你已经做得比他有趣了,我能感受到。

青年导演的创作困境而言,我有发言权,但我不想提,低成本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耻辱,就像毕赣不愿意把《老虎》公之于众一样。

电影无论如何是会留存遗憾的,当这个遗憾因为资金原因放大到一个当下自我妥协的程度时,希望并衷心期望坐在剪辑室的你不会后悔。

你要拍的是上海,不是贾樟柯的山西县城,也不是达内的街角贫民窟,你想把最繁华的一面铺在电影中,从这片子里我感受到这是你最想表达的,但我并没想到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能完成这个表达欲,希望你的资金问题困扰不到你,如果到时候需要众筹的话请发出链接,至少我会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

本来我想看完这片睡觉的,现在彻底睡不着了,这片催促我重新打开了我的剧本。

创作者想表达的欲望是压抑不住的,你把它勾出来了,如果电影之子只有一个的话,我得到这个称号的时候感谢名单会有你的名字,因为这一次,你教育到我了。

 6 ) 多了三个字

其实感觉没必要打那么低的分吧,不过就像那些打满分的人一样,我倒也不是和稀泥,我感觉这片子还挺好看的,而且话糙理不糙是不是,别的矫情的确实矫情,但情怀什么的确实需要落地,我感觉这个片子落地效果还挺好的,给我我可能还拍不出来呢。

当然批评不意味着一定要拍的比他更好,但话说绝了也没意思,我觉得这是个蛮好玩的小品,我们也挺需要这样的电影,最次也可以当伪纪录片来看对不对,虽然内容确实不太丰富,但确实是个人表达。

但其实呢,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缺乏的不是艺术的气氛,甚至不缺乏好电影,而且阻止胡波自杀和年轻人不断自我调侃的现实,胡波未必能拍出最好的电影但是他不应该死掉,这个导演就算这个我觉得还行但也未必能拍出真的好看的电影,但如果有一天年轻人不会被逼自杀,如果更多年轻人可以绕开苦逼的自我感动,那大概会很美好吧。

 7 ) 自信是好事

导演是有才华的,但才华并不高,顶天算有点小聪明,但这类人都是一贯的偏执,听不进人话,我估计这片子在拍摄期间在后期在成片出来后都有人给了他一些建议,但估计他采取的不多,但凡有个能看明白的人提一嘴都不至于这样。

不能说全懂,但大概要表达的东西应该看出来了的,毕竟导演恨不得直接全部直白的把影片内涵说出来。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是矛盾,说了讽刺道貌岸然,其实自己挺满腹经纶;说是纪实,其实演得明显得很,单看开头建议导演绿幕抠图的小哥,先说了句我跟你说,又补了一句类似闽南话的瓦尬尼共,正常是说了方言再意识到不对补一句中文的吧,很多东西都很随意,可能看到导演自己六张卡八个app的用钱,但看不出导演的用心,再到结尾两个小孩偷拍,偷拍回来居然很平静的说句你看拍到了,牛逼。

就没了?

太低估正常的青春期小孩的猥琐程度了吧,他们偷拍到这东西跟吃了春药一样,不挤着脑门看,吱哇乱叫,不流哈喇子算好了。

再说全体演员包括自导自演的导演的演技,无一自然,肩膀手脚嘴角没有一刻消停,看得我想上去把他们的抽搐的肩膀压住。

旁白是故意说的有气无力又拖又慢的吗,如果是故意,那麻烦演员说台词的时候能不能快一点自然一点,对话的台词都过了正常反应时间了。

很多东西都很粗糙,但不是由于经费的粗糙,是时间处理,跟态度处理的粗糙。

希望多日以后或者多年以后,导演看回自己这个片子会笑,而不是还是觉得自己拍的相当好。

三星吧,其中一星是觉得导演未来会进步更多。

 8 ) 电影已经是很多东西,但最好是玩具

没忍心看到结局,这是他心爱的玩具。

我看见他把这一切从他的身体里撕裂抽离,这并不容易,他脱下一层衣服,又撕下一层皮肤,还不够,从体内抽出心脏,觉得似乎可以了,最后又郑重摆上两只眼睛——然后,他将一切推到所有人面前。

就这个电影名字而言,他成功了,他让“他”被看见被讨论,肮脏的庸俗的被凌虐的被束缚的腐臭的,他告诉众人电影已经沦落为下水沟里的美人鱼,无论众人褒贬如何,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无法忽视他的定义。

有意思,他的电影命运也有点像《下水道的美人鱼》,被讨论被评价,但就在那里,就是不知道以后能否引人慕名前来,青眼相加或者吐一口唾沫都有意义。

我羡慕他,在某种意义上他占有了那条美人鱼,对电影从业人来说,这近乎是捞起了水里的月亮啊,电影终于成了他私人的玩具。

 9 ) 擦

分兩次把《擦》看完了。

看完前一小時,憤怒、無力,分明看到了藝術的階級性,好似藝術就要與普羅大眾劃清界線徹底割裂。

「你要與投資人談塔可夫斯基,他跟你說中國影史巔峰是《霸王別姬》;你要跟他講不我覺得《小城之春》更好,他會告訴你資本在誰手裡誰就是爸爸。

」挺扯的,投資電影的人都不懂電影,藝術電影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幾無立足之地。

後半部分,灰敗、蒼白,部分地寫實了當下藝術電影的困境。

導演本身的電影美學滲透著濕淋淋的憂鬱,在上海幾經變革的街道上迷茫不知所蹤,不知所往。

塔可夫斯基《鄉愁》里的那盞燭火在也仍舊在,還留待有人繼續點燃。

是你,是我,是每一個創作者。

創作者當以自己的夢為伐,一葦航之,抵達彼岸,精神之火不滅。

不斷重複的接續的夢境,茶室內外戛然而止的王家衛侯孝賢北野武小津安二郎,似乎都暗示著藝術電影行業從業者的某些方面的失語。

資本是脊梁,推動電影直立行走。

挺可悲的,看完又想起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

藝術有魔法,賦予人張力卻沒有告訴你如何使用它。

有人擁有它,不會獨門功法,最後傷人傷己,扎向自己的喉;有人卻以它為利刃,刺向黑夜深處,看看離背後的光明,究竟有多遠。

而藝術家卻要一死再死,為藝術而殉道這種事,似乎還要上演,且一直上演下去。

p.s 如果導演可以看到的話,非常期待導演可以po一下電影裡上鏡的幾家麵館,看起來好像吃得很香的樣子。

 10 ) 导演的自述

浅评《擦》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

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

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

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

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

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

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

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

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

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

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

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

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

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

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

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

”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

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

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

何谓电影呢?

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

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

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短评

一群满腹牢骚的做作文青拍了个破玩意报团取暖,年度感动自己人物大赏。

5分钟前
  • 九州同
  • 很差

请允许我仔仔细细重看完片毫不犹豫把第一遍不以为然的三星改为第二遍充满敬佩的五星!这不但是万千赋闲待业但胸怀大志的小导演们的真实现状,更是当下中国艺术电影活脱脱的滚动墓志铭!牛逼,上海阿巴斯,黄埔王家卫!

10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优缺点都蛮明显,被情怀和上海部分街景打动,也被安利好几部电影。但动不动把名导语录搬进来,一直重复着某某说,在各个长句式里硬塞成语,加之导演阴阳怪气的旁白,极其影响观感。就是一部迷影青年的自嗨中二病史啊。

11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当做一部半记录形式的片子来看还是可以的,其实每行每业的愤青都不少,只不过电影行业恰好可以拍出东西来表现自己的愤怒,这片子本质上跟吐槽甲方的微博,埋怨行业乱象的朋友圈是同一种类别。无非到最后总是或妥协或败北给资本,但拍商业片的多的要挤出来,希望这样想忠于本心的导演还是多一些好。话说回来也只能当部纪录片看,片子里数不清地致敬佛洛依德旋转楼梯,但除了会报书名也没看出来导演有啥牛逼。

15分钟前
  • 邮差总按两次铃
  • 推荐

作者的精神值得鼓励,但电影本身完成度不够,不过还挺动人的。

16分钟前
  • 搬砖侠
  • 较差

有新意,有心意,但是不好看。

19分钟前
  • Mr.CO2
  • 还行

一个傻逼和这个傻逼世界的互撕,自命不凡以外却也坦露出自嘲和自省的审慎姿态,飞蛾扑火式地扒开那些虚伪和荒谬,让这股傻逼劲儿也透出一点可爱,旋梯般的无限文本嵌套终止于我们看到了这部电影,是啊,至少我们看到了这部电影。

23分钟前
  • 🌵🌵
  • 还行

质疑,理解,成为。哈哈难绷。问题不在于 形式,也不在于那些什么故事,或者什么艺术与资本的博弈。而是无聊。文本性强不是简单的控诉或者反讽,而是强有力的讽喻/细节/节奏,而这部电影里都没看到。没有幽默/没有深度/没有美感。

24分钟前
  • 泥衣疯马
  • 还行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29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昨晚转发这条微博的时候看到这名就一咯噔 刚才打开看 果然是满腹牢骚 因为不适应社会 也不适应电影市场 所以觉得怀才不遇 文艺版的《逐梦演艺圈》导演自己就很像穿着汗衫裤衩拖鞋坐在街边撸串 边对着瓶吹边谈理想抱负但是眼睛会直勾勾盯住每个过路女性还忍不住吹个口哨的那种人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不到他对女性的尊重 他似乎觉得女性不配谈电影

35分钟前
  • 阿莫多瓦泥匠
  • 较差

哎!

37分钟前
  • L.L
  • 较差

全程看的我笑得停不下来,我完全觉得值得鼓励。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打一星二星的人在想什么。是啊,这一部是很粗糙,甚至镜头语言有错,甚至部分可能像你们说的像一个vlog。但是他诚实,这感受这体验是很诚实的呈现给观众了。这些现实现象如果他不拍,你们这群自诩专业自诩不愤青自诩比他优秀成熟的人之中,还有任何人能记录下来吗?虽然具有自传色彩,可是既然被拍成了电影就天生具备了第三方客体的潜存审视,主人公在其中已然呈现为一个角色,一个被审视者,所以你管戏外导演跟角色的关系干嘛?还把这部影片理解为该遭批评的日记,这恶意满满的评论真的非常搞笑了,这帮人才是冷酷无情,平庸却擅长嘲讽,为了虚荣的不出丑就一辈子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真实赤裸裸呈现给别人,而且不懂也不爱电影的人。

39分钟前
  • 德勒兹的倒影
  • 推荐

5.0 满腹经纶及道貌岸然都呈现的不错,若是擦及一擦能更显张力或在景别或表演上。对于灰度镜的使用持保留意见,室内戏的调度是想表达一种话不投机的割裂么?每年一场吃面的戏很喜欢。

40分钟前
  • Michele
  • 还行

我其实毫不介意作者对现状的批判,但是缺乏了最基本的尊重真的不行。

45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这是电影?

46分钟前
  • 无聊
  • 很差

满腹牢骚

48分钟前
  • 巫眠
  • 很差

看評論下面的豆瓣文青一個個急的,你們不是也構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51分钟前
  • 木子禾火雨
  • 推荐

作者并没有挑起任何对立,影片从始至终都在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欲中步步生成。正如导演不屑谈论的《霸王别姬》一样,我们跟着自命不凡的艺术家一同踏上了破茧成蝶的旅程。就拍电影层面来说,观感比同期“出道”的《尘肺病》要好。事实上,前者的弱点恰恰是后者的强项:结构。但就电影艺术而言,这部作品背负了太多思想上的包袱。说到底,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作者不疯魔不成活的迷影情结,以及他对电影和电影节的那份真挚的痴心与妄想。影片里有大量用意明显的楼梯特写,不管它们在电影里是不是混淆视听的麦格芬,但现实中阶梯无疑代表着阶级。从生存之道来看,这份“自卖自夸”实乃“情非得已”。故而,各位看官、评委和各类原教旨主义者,请先《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再来对“电影之子”品头论足吧,难道要将《大象席地而坐》再看一遍方才欢喜?

5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Mark!

55分钟前
  • 给哀家退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