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之前听的一期podcast的嘉宾是一位之前做过战地记者后来总是在采访一些极端现实事件的记者,当时刚好对新闻采访有兴趣并且在考虑学新闻传播然后考研,听完以后认识到自己大概没有办法去做记者,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去面对现实中那些残酷又真实的事情。
电影里的葛瑞格和凯特虽然都获得了普利兹但是都受困于自我的矛盾和心理斗争,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在面对战争和死亡时人性和专业素养的斗争。
全世界都在问凯特为什么没有帮那个女孩,都在问凯特女孩的结局是什么;有人说葛瑞格是走狗屎运而Ken反驳说这是葛瑞格在冒着生命危险去记录的一瞬间;再到Robin作为一名编辑每天都在与写实的残酷照片打交道但是真正看到死去的孩子的时候仍然难以坚持下去而崩溃。
突然就让我意识到他们可以做这份工作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更多的是一种克制,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只是尽自己所能的克制,绝非见惯了死亡而产生的冷漠,而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到最好的克制。
抽象 设计的艺术里一位艺术家说,没有人喜欢真实。
是的,但我们总需要面对真实,而他们是真实事件最忠实的记录者。
突然就想买个相机了,记录一切。
虽然影视与相片记录下来了真实世界的残酷,但我想总需要真正去现实世界里看一看,才能去体悟到更多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一切的一切的更多的体验。
看完电影太抑郁了,没想到凯文会选择自杀。
忽然想到前阵子看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中开篇就提到的问题,她在书里说:“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
当代新闻摄影的一些令人难忘的惊人画面例如一名越南和尚伸手去拿汽油罐、一名孟加拉游击队员用刺刀刺一名被五花大绑的通敌者的照片之所以如此恐怖,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摄影师有机会在一张照片与一个生命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下,选择照片竟已变得貌似有理。
干预就无法记录,记录就无法干预。
”我拍照时间不长,也没有体会过战地摄影的惊心动魄,但是作为人文纪实摄影爱好者,凭我的经验来讲,我是认同这种不干预的做法的:以第三者的姿态旁观别人。
有次去柬埔寨,一个人走到了当地贫民区,街道上动不动就有一丝不挂脏兮兮地的小男孩在我身旁走过,还有黑黝黝的小乞丐赤裸裸躺在烈日下,吃着面包屑,身旁是臭烘烘的蚊子到处乱飞,来往的人竟对此都视而不见。
我当时哪儿见过这场面啊!
本能反应就是快速拿起相机记录这个时刻,因为机会可遇不可求,而摄影师就是应该有把握瞬间的能力。
我到现在还能复盘当时的心理状态:心碎又兴奋,兴奋更多一些,满脑子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我要这张照片!
照片,照片,照片。
怎么讲,就是不自觉达到了苏珊描述的那种状态。
而给每个流离失所的穷孩子发面包,我虽有心,但无能为力。
这的确有点儿自私,但摄影师不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志愿者,他们的使命就是通过记录瞬间,把照片背后的精神传达给世界,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去保护世界。
如果因此去站在道德制高点质问他们是不是没有考虑保护照片里弱小的主人公,说风凉话,未免太残忍。
没有他们在炮火和鲜血中冒着生命危险记录战争,我们不会看到这个世界的残酷。
致敬每一位战地摄影师。
如果说《战地摄影师》更多是展示了一个过程,《枪声俱乐部》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为一个勉强算得上上过战地的记者,有点羡慕,又有点幸运。
很多次因为拍摄被一群黑人拿枪直接就怼上来的感觉,过了才知道后怕。
这样的拍摄,太难太难,但是能拍到的兴奋,胜过高潮……每次看到相关内容,总是又有冲上战地的冲动,只可惜没了机会。
这几天看了几部和摄影师相关的电影,《上帝之城》,《白日梦想家》,《寻找薇薇安迈尔》等等,其实摄影这件事本身应该是很私密的,因为在拍摄过程中的那种状态,只有拍摄者自己才能感受到。
就想肖恩说的:“有时候我选择不拍,特别是当我看到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画面的时候。
”但是摄影这件事又是最公开的,在我的理解中,最终呈现出来的照片,才是那个“结果”。
随几张当年在索马里拍的,很遗憾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拍到,也拍不了……最后一张是海盗本盗。
对了,很奇怪为什么没人拍卡帕?
除了那部难以描述的纪录片。
这花花公子的经历和他取得的成就可能比大多数电影都已经要精彩。
一开始的镜头是采访kevin然后的镜头转到了南非。
原以为人性本善,但没有料到的事种族之间竟然会发生如此大得冲突。
一个无辜的人竟然被活活打死,甚至直接浇上汽油将其杀死。
当你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出手吗,如果不是,请不要谴责kevin。
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图片将残酷的现实传导给世界,我不知道那个女孩是否被救,我也不知道kevin此时的心情有多差,但他完成了他的基本任务,他发现了历史性的一张图片。
如果你要求他救那个女孩,你是不是要求其参加军队,帮助那些他们认为正义的一方。
谁会去,这样的话,还不如给自己bang bang 两枪。
bang bang club 里的人追求的是事实真相,换做是我,我绝不会扛着摄像机在战场中飞奔,他们是在拿命追求梦想。
所以请不要谴责kevin
真实的历史要比影片本身好看且震撼的多。
根据当年凭借《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年轻的战地摄影师的回忆录改编。
上世纪90年代初,4名战地记者勇敢地深入暴虐的南非,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特殊的历史时期。
曾轰动世界的《纽约时报》著名新闻图片《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正是出自其中一人凯文之手。
帅帅的泰勒·克奇赋予了传奇摄影师凯文·卡特以鲜活盛放的生命力,尽管最终凯文的信念和心跳一同熄灭,能留给世人伟大的传世之作就是他在人间骄傲地游走一遭的巨大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看着他们死去。
”是按动快门还是放下相机。
凯文因没能救助濒死女孩而被舆论裹挟,凯文用心酸和无奈的诘问令世人想通了这个残忍的逻辑了吗。
他们拥有上帝之眼,却无法拥有上帝之手。
1994年7月27日夜里,凯文卡特在车内自杀身亡。
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电影拍的真实残忍又冷静孤寂,结尾原型和演员的对比,滚动着摄影师们用生命拍摄的新闻图片,感动和心痛交织,灵魂俱裂。
5星好片!
永远致敬英勇无畏的战地记者!
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着的,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着的被遗忘的一群人。
20世纪90年代初,在曼德拉掌权以后,南非发生英卡塔党内乱,几个南非籍白人摄影师组建了“枪声俱乐部”,以拍摄写实的暴力与战争场面为生,本片的故事即由此展开。
战地摄影师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技术变的不再那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距离,你只有靠的近才会拍出完美的照片。
而他们也常常由此身处险境。
枪声俱乐部的四人中,有一人在南非街头中枪身亡,后来曼德拉公开悼念这位摄影师肯·奥斯布鲁克(图2第3位)。
本片用相当纪实客观的手法描述了这几位知名摄影师的工作经历,并由此折射他们的心路历程。
四名摄影师中有两人获得过普利策奖,凯文·卡特和格雷格·马里诺维奇(图2第1和第2位),导演以比较高明的手法,不经意间还原了两人获奖照片的拍摄场景,这两张著名的照片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
(特意附上原图)大概在两张照片成为时代周刊封面的时候,西方国家的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南非和苏丹的困难处境,人们同情照片中的人,却往往忽视相机后面的人。
两位得奖者后来结局都有点惨,格雷格在南非中枪受伤,凯文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或者正如电影中所讲,经历了太多战争,脑海里只留下杀戮的死亡的幻象,再也无法承受了),自杀了。
通过凯文的死,导演表达出了他的疑问。
摄影师的任务是向人们传达真实客观的景象,拍下他们的照片(凯文如是说:“看着人们死去”)。
然而,摄影师是否应该对自己拍摄的事物带有情感,他们的职责是拍下照片,那么他们是否又有责任与照片中的人与事物发生联系?
凯文拍下《饥饿的苏丹》之后,铺天盖地却全是恶评,所有人都在问:“你为什么不把秃鹫赶走?
你为什么不把小女孩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凯文自己也开始自责,他怀疑自己职业的意义。
他曾试图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解释--这个主持人问他什么使一张照片伟大,凯文答道:“照片不止要拍的好看,它其中表达的问题更为重要。
人们常常问摄影师有没有作出什么让局势变的更好的努力,我想说,我们拍下这张照片就是让局势更好的努力。
”然而主持人不理解,继续逼问小女孩儿的事。
因为这个,没有报社愿意再雇他,他没有钱,没有家,朋友在南非身亡再次打击了他,他只能自我了结。
《枪声俱乐部》总体比较平淡,但它的结尾还是悲情的。
导演自己也想让观众客观地体会摄影师的人生,消除他们普遍的误解。
有两个细节:一是枪声俱乐部的成员们并不喜欢别人称呼这个俱乐部,二是俱乐部最终解散。
这表明俱乐部成员们并不冷血,他们的心灵始终遭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冲击。
这篇影评有点冗长了,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每个新传的同仁看一看。
我们传达客观真实的讯息,但从未对世界失去感情。
电影《枪声俱乐部》里,年轻的摄影记者格雷格(Greg)的内心面临着严酷的折磨。
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却被黑人组织Incarta强烈指责,“这是帮助白人政府攻击黑人无法自我管理”。
随后,在为一名被杀死的儿童拍照后,Greg对现场崩溃的女友Roberts说,“我除了拍下一张照片之外,什么也为他们做不了。
”这种无助感和道义矛盾,在另一名普利策奖记者凯文(Kevin)身上更是一座大山。
在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奖后,Kevin被严重地“网暴”:“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给她钱了吗?
你拥抱她了吗?
为什么没有?
”也正因为这样的灵魂拷问的残酷和痛苦,Greg才会时不时情绪崩溃,让他深爱的Roberts 走开,Kevin才会陷入长期的吸毒和酗酒,终于在诸事不顺的窘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拷问和悲剧,才让Jones、Greg和Kevin这样的记者真正伟大起来,虽然“伟大”可能并非他们的追求。
或许,只有在他们承受了如此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他们的报道才被赋予了更震撼人心的意义。
忠实的记录,不需要评判,就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每个“观众”都有评判的权利和责任。
如Kevin说的,“一张伟大的(新闻)照片的责任就是让看的人思考、问出问题。
”
《黑镜头-世界的血》里说,战争产生了一种对图片的可怖需求。
《血钻石》里麦迪正在写难民营的稿件,面对阿彻那一句有意的讽刺,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剥削他的悲痛?
你是对的,它就是,就像那些婴儿的大头照一样,那些大肚子的黑人婴儿,眼睛里飞着苍蝇。
那么我这里有死去的母亲,断掉的四肢,但是毫无新意,而这(麦迪写的很煽情的稿件)足够让某些人读过以后流泪,甚至开张支票,但不足以停止这一切。
我早厌倦了写这些受害者,但我他妈的只能做这个。
“战地记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畸形的位置,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人们冒着子弹拍到震撼人心的照片,然后观众们却说,你为什么要在那里,你为什么要去拍摄别人的痛苦,就像影片中记者们不停地质问凯文一样。
在大众眼中,战地摄影师们看起来好像要通过自己大无畏的冒险改变周遭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除了拍摄照片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他们只是“take" 一些影像而已。
很早以前,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看到过关于战地影像的讨论,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战地摄影师通过努力向大众展示了更为直观的战地景象,从而让战争不在是新闻中伤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些照片让人们反思,审视内心,产生难以具体观察的效果。
可是我不喜欢bang bang club的那种嬉皮风格,这一点凯文表现的最为明显。
虽然我知道在死亡面前谁都可能很现实,但我认为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审慎的思考是必要的。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现场感很强,而且这些场合不会给你时间思考,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但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我以前看过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在Ken和Greg中枪的时候,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并且录下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个摄影师是谁,只是提到有一个人死亡,由此感叹这项工作离死亡到底是有多么近。
电影里面还原了这一段情节,非常写实,基本上与纪录片吻合。
这部电影最让我激动的一点,是它还原了一些经典照片的拍摄环境和场面,我印象中的那些黑白图像由此更加清晰了。
刚才又略看了一遍战地摄影师,我发现the bang bang club的成员更偏爱现场的照片,也就是事件发生时的影像,而詹姆斯更偏向于事件发生后的影像。
这两种偏好,其实我更喜欢后者,因为他们在思考。
在导演史蒂文·西尔文的调配下,呈现出一种“仿纪录片”式的真实和冷寂。
在自然行进中,还原了《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这两幅作品的拍摄过程。
加上运用大量镜头,再现了当时的嘈杂混乱,恐怖与绝望。
影片虽然是一部故事片,但它用一种近乎漂流的记录方式,波澜不惊地再现了摄影师们的人生截片。
说不上煽情,也没有悲歌,一切笔触都是淡淡的味道。
四个战地记者在南非拍摄的故事。
有一句话说得好,他们有上帝之眼,但是没有上帝之手,既然不能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传递。
看到了那个普利斯什么的一个摄影奖,那个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饥饿的秃鹫,在前面还有一个饿得站不起来小女孩那一张。
我看他这事情是中性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谴责记者不去帮助那些小女孩,而且按下了快门。
2*+,战地摄影师
要有多大的热情去参与这份工作
战地记者值得被记述,但电影本身很一般
换个男主角可加一星
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用以形容战地摄影师这个小众群体很适合,他们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旁若无人般地拍照(甚至在战场上冒险去买可乐),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影片抛出了譬如战地摄影师是否在吃肉血馒头这样的讨论,整体看来他们也是混口饭吃罢了。影片叙事平淡,导演不太会讲故事,各方面都欠点火候,故事讲得很碎很唐突,拼凑感强。再者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大多停留在表面,用一些自认为很有冲击力的暴力镜头去展示战争的残酷去批判暴动的无情,显得无力很僵硬,缺少一些更为生动的剧情去铺垫去描绘南非人民的苦难,只是站在普世价值制高点或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去揭发,难以让观影者代入,难以打动人。
致敬那些辛勤拼搏在各行各业的人们!更致敬那些不惜牺牲生命奋斗在岗位上的人们!
每次看到遇到好題材被平庸化總是很惋惜。
其实这个题材真的很好。
了解一下历史
战争让一切过于简单和复杂的事都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混沌的废墟,战地记者要在这废墟之上寻找和发现,所以他们无可避免地有着像战士一样需要:勇气与运气、激情与隐忍、信念和疯狂,当然还有战友。故事本身的传奇和厚重保证了电影情节和表意上的震撼和丰富,而叙事上的稳健则使其得到了灵活流畅的表达
利益与道德的决斗,内心的纠结是这个职业所必然要面对的。
看得我热血沸腾又心子发紧,具体症状有:手心出汗、背心出汗、头皮发麻、肌肉抽紧...我觉得那个失去亲人的黑人悲伤的独白演得最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Joao一直活跃在战地摄影的舞台上,他在阿富汗工作的时候踩到地雷,炸掉了一双脚。现在用义肢开始工作。
南非当时的战争背景 感觉不够突出。
以前只是听爸爸讲过他年轻时当战地记者的经历,爬过烟囱,踏过洪水,见过祖国所有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犄角旮旯不为人道的小村落,不管情况有多难,相机就是你的第一责任,比命还重要,哪怕你眼前横着尸体也得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要记录真实,再告诉所有人。(所以他给我们拍照一点不会找角度....自然美比显瘦重要orz)我看完才知道原来这一行比想象中更凶险,不仅是不被陌生人接纳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强大宽广的内心,可能在路程中会被各种艰辛打败,危及生命,更何况还要拍出高水平、巧妙捕捉的照片.....哎太不容易了,结尾真实记者们的照片莫名好打动人。如果那些震撼人心的、煽情的拍摄瞬间再多一些就更好了,它们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言故作姿态
拍的像纪录片
导演不行
能感觉到那股真诚与悲悯,把南非这一无法之地的武装动乱与混沌秩序不加丝毫修饰地呈现了出来。更对摄影师这一职业的“存在合理性”做出了追本溯源式地探寻—即“救”与“拍”之间的博弈,而在不同立场下人们观点也肯定不尽相同,这本就是无解的悖论,斯蒂文·西尔弗也没有在往深处探究。而凯文的死就象征着他对摄影师这一职业背后宿命般道德选择的迷茫。PS:人物群像做得很一般,俱乐部另外两名成员几乎没有人物弧光。
有点流水账。
伪纪录的拍摄手法竟然让我看出了话剧的感觉,所有人物都像是在背诵无脑的台词,所有的感情戏都是废戏,人物关系描述得一团糟,或者说整部电影根本没有人物关系。一个好的主题不代表一部好的电影。妥妥的大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