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重看各种电影,想了想,还是在电影下面的“影评”做一点记录,方便查找和回溯,仅供个人使用。
一律选评价“力荐”。
第一次看是 2008-03-02 打了四星,短评是: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看完也不知道是开心还是悲伤,不知所措却有若有所得,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吧~ 第二次看2015-5-23,正好朋友R一起,就重看了一遍。
有趣的是,看完感受和第一次非常像。
如果还有更多,就是觉得,人生也挺好的,活一次也挺好的,世界上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人,能相遇,能活着,有一种幸福感。
三兄弟穿越大吉岭的精神之旅。
这个口号一喊出来,总会让人感觉到苦行,沉重,茫然。
但这三兄弟的旅行中,在找寻自己,抛弃包袱的释放过程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诙谐。
印度+火车+音乐。
你还能激动什么。
在印度菩提梵音人仰马翻的车流街景集市的咖哩黄色调背景下,镜头上一出现横冲直撞的汽车,我知道,我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在拥挤错乱的火车车厢里人头攒动,钻过一节一节不同class的车厢,经过别人诧异注视研究的眼神,穿过一年未见的生疏,逃过死结般凝住的关系。
你还能观望什么。
一切都会是明朗的黄色。
老大Francis包裹着纱布看起来像不瘫也痪的脑袋,帅帅的鼻子上一个滑稽的狗皮膏药。
喜欢拄着拐杖,但其实紧急关头,也能健步如飞。
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话,固执的依赖于一个周密的行程计划。
他的固执甚至延伸到2个弟弟身上,可以说是控制欲。
老二Peter在印度教寺庙中,习惯性的划着十字祷告。
总是带着父亲的眼镜,刷牙的时候也不取下。
习惯性的穿着粉色四角内裤睡觉,跑跳,玩笑。
他时常无可奈何的耷拉着脑袋,摆着一副让人忍俊不禁的无力屈服。
老三Jack一袭亮黄的长袍睡衣写着半臭极短的短篇小说固执的用第三人称来否认其实主角是自己。
在关键时刻,按下ipod进入沉默。
蘑菇式的浓密头发和小胡子很抢戏。
父亲过世一年后,他们重逢在开往大吉岭的特快列车上。
找寻一个答案,为什么母亲不参加父亲的葬礼。
火车上,他们讲话,斗嘴,调侃,抽烟,漠视,吵架,喝酒,睡觉。
所有经历着的压抑在吵闹中带着小丑的面具压抑着。
各自藏着自己的伤口和不安。
若无其事挑起争端的面具下是他们对自己的茫然。
有人想念已经分手的女友,有人对自己的感情维持度很没把握,有人对计划之外的旅程还是不如表面上的胸有成竹。
半路被赶下火车似乎是一个契机,一个终于可以不用带着面具嬉笑的契机,这个时间点上的沉默,伴随而至的是愤懑的爆发。
他们终将面对自己,在一年后的另一场葬礼中,回忆起不敢回想的那个葬礼。
伤疤暴露在印度热力的阳光下似乎不是那么的可怕,至少你敢揭开他。
懦弱的是再次转身就逃的母亲。
母亲的再次逃避,很讽刺的是,原来宗教并没有救赎她,只是变成了她的庇护借口。
不惊讶,谁找到了自己。
是投奔于宗教事业当了修女的母亲。
还是抛掉行李,再次跳上火车的三兄弟。
不甚特别的心灵之旅,甚至略微温情。
因为赋予了多种标签而醒目。
印度。
梵音。
逃离。
寻找。
放下。
自我。
火车。
陌生。
忧郁。
冲着这些标签,这是部值得看的电影。
偶尔顿住的镜头,跳跃式的环视中,印度白袍的懵然,三张不知所以然的呆楞表情。
如同1、2、3木头人似的幽默。
多么讨喜和善的一部电影。
飞扬过身的尘土,黄得很和善。
(因为印度,因为大吉岭,链接到了这一部片。。
惊讶的发现,老二是Andrien Brody饰演,那个总是忧郁着眼眸,沉重着身躯的Andrien,我的惊讶迅速的转变为惊喜。
用眼神在演戏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印度。
啊。
印度。
也是必行的一站。
穿越喀喇昆仑入巴基斯坦到印度。
听起来多么美妙。。
当梦想越发美味的时候,你越憎恨时间只是短暂的2个月。
这是一部探讨人类精神救赎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部公路片,因为主人公一直在路上,在追寻灵魂自救、情感归宿的路上。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为了所谓的生存,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以至于像影片《穿越大吉岭》一样,同胞的兄弟却能做到长达一年不见面不联系。
然而,沉静的水流下隐藏的一种激烈踊跃的气势,充实忙碌的生活掩盖的却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寂寞和隐痛,已是暮霭沉沉的时光,附加上情感的冷漠,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孤独,他们终究有一天会在追逐中感受到一种叫做失重的感觉,甚至可能会逐渐地丧失自我,沦为物质的奴隶,只是幸运的话,这一天会提早到来,否则,你只有像《野草莓》中的伊萨克教授一样在悔恨忏悔中渡过晚年。
惠得曼三兄弟还是比较幸运的,由于哥哥弗尔西斯在一次车祸中侥幸逃生后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们就计划了这一次心灵之旅。
可是,经过一次所谓的心灵之旅就能真的寻回失落已久的亲情吗?
这部影片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很俗套的,尤其是与《野草莓》这种大家大师大作相比,就显得更加幼稚了。
三兄弟之间开始是发生了种种不愉快之举,他们习惯了自私,习惯了怀疑一切,直至旅途中经历了那场直面生死的救人事件,印度独有的仪式化宗教色彩浓厚的葬礼,印度中那浩瀚苍茫的大自然风景,他们终于被润化了,尤其是在了解了母亲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态度之后,他们更是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所在:人生如旅行,我们是一群在路上的旅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车厢里,在寻找生活意义的同时,也在播种爱,播种自己心灵的种子,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随性而行!
无所谓磨难,无所谓形式。
故事是俗套之极,影片的最大亮点当属影片的摄影格调,明朗诗意、富有异国情调的风景是信手拈来,土黄色的色彩主调,感觉到的是印度深沉醇厚的文化内涵与悠远的意境,让繁忙的都市人在喧哗的世俗社会中体会这一份冷静与浓厚;毫无张力的流水账式情节机构与收缩自如的长镜头、慢镜头组成的张力十足的细节蕴含交织成了一套貌似韵味十足的风光大餐。
大吉岭红茶被誉为“茶中香槟”,具有独特的麝香葡萄香味而享誉世界。
土黄的粗粝土壤,孔雀翎般墨绿的远山绵延,各怀心事的三兄弟围坐白色岩石旁,异域的风情中,共享一场布尔乔亚式下午茶,此时还有什么比大吉岭茶更适合成为这次茶会的主角呢?
茶汤金色透亮。
Adrien Brody迈着大长腿,轻快的跳上大吉岭号,对着Bill Murray,一脸无辜回望的时候。
大吉岭下午茶的序幕便拉开了。
拼了老命的奔跑,穿梭在混乱的印度街头,拖着沉重的箱子,指挥着已经不灵活的四肢奋勇向前,却毫无意义。
也许差的只是一张入场券,这个故事没有邀请你。
额中间的红点,头纱里乌黑的秀发,颤抖的睫毛下闪亮的眼眸,纤细的腰肢,三杯微酸维涩的柠檬酒开胃。
满头白色绷带的大哥,一脸忧郁的二哥,小胡子的小弟再次聚首,要穿越一年的疏离,从大吉岭开始。
他们口里说着爱意,却相互欺骗,视图寻找同盟,又互相背叛。
我爱你的言语下是虚弱疲惫的不信任,欺骗的背后是渴求同伴的隐秘愿望。
麦芽香氤氲,茶底苦涩。
在家庭中几乎成为家长的大哥,暴君式管控欲极强的对待弟弟们,他说,你们几乎是我带大的,要知道,我爱你们。
所以他事无大小巨细的安排,强制性军事化的要求他们服从,无视弟弟们的心情。
总喜欢偷东西对父亲遗物病态式占有,无法直面家庭责任二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最受父亲喜爱,才会于争执中说:“父亲临死的时候说我才是他最爱的儿子。
”刚和女友分手持续不断监听女友留言机,却又果断来场艳遇的小弟。
他们三个人每个人都有病,都嗑药,且对这种迷幻上瘾。
这趟大吉岭的释放之旅,总有家庭的阴霾一直笼罩着三人,他们从未从童年中走出,固执的在原地徘徊。
行走在异域,囚困于过去。
父亲死于意外,连葬礼都未能如期参加的三人,却在印度村落里,参加了一场洁净,安宁的葬礼。
当Adrien Brody怀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说我的孩子死了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到死在自己怀里的父亲。
当在朴实的村民环绕中,在抒情的乐曲里,三兄弟感知到的是比交谈更有用的交流方式。
他们听了很多,想了很多,于是一起轻快的越过明黄的土壤,白色的沙砾,甚至越过了死亡与悲伤,重新向着母亲所在的修道院出发。
入口香甜,略有回甘。
想要寻找的答案,没有答案;想要奔赴的意义,没有意义;热烈的期待,令人失望;想去的地方,并不欢迎你。
生活总是如此,荒诞的有力,悲伤的无力,苦涩中裹挟着香甜,就像是逃离的母亲,却为他们留下各自要求的早餐,绝情中一丝的温情。
死寂中蕴含着希望。
当三人抛却父亲姜黄色的行李箱,跃入火红色的火车而去的时候,额中间的红点,柠檬味的汽水,默契对望中像大吉岭的下午茶告别,生活依然继续。
三兄弟丧父后印度寻母,奇幻旅行family melodrama。
1️⃣人物塑造这个病态家庭非常典型,出走的母亲+极度缺爱的小孩。
大哥觉得自己有责任团结一家人,弟弟们应该听他的。
他有钱($3000的鞋$6000的订制皮带)、讲究、爱计划(每次拿itinerary说事不太随机应变)。
表面上是心理状态最积极稳定的(一直是他在主动做出reunion努力),实际上是病的最重的人(头伤是自残)。
他太孤独、太缺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趟旅行对他来说最重要,因为找到妈妈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二弟是典型的the lost cause,他感觉一切都无所谓,在面对可能的美好时第一直觉是逃离,有自己毁掉自己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倾向。
因为缺爱造成的创伤,内心深处是极有责任感和极无安全感的,行动表现出来则是极无责任感和不需要安全感的。
所以他会默认爸爸的东西是给自己的、想象爸爸遗言说最喜欢的儿子是自己(心理补足),会假装不想找母亲、有儿子爱老婆却想离婚(自我防御)。
三弟就是那个蠢萌可爱的老实倒霉蛋。
他的烦恼没有哥哥们那么大(自杀/自毁倾向),就是无果的爱情、我方真心而你方只是利用。
他有比较健康的情绪疏导方式(写小说),不喜欢站队、参与到矛盾中(哥哥吵架:I don't want to beincluded)。
因为缺爱,所以特别容易爱上别人。
母亲在配偶、子女、自己的排序中把自己放在了第一。
这似乎应该被批评,却又似乎没人能指责她。
她是爱她的孩子们的,但她不知道怎么爱,她不愿给、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但是她有愧,所以她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自己过失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她不敢面对,所以她说“往事不要再提”,所以她逃走了。
三兄弟和解弧线很完整,从代管护照到你留着吧,从互相隐瞒自己生活中的big problem到没有秘密坦诚相告,从不想与对方有任何交集到互相成为彼此的emotional support。
非常美好的感情弧线。
2️⃣戏剧结构开端部略疲惫,喜剧效果不足,进入故事有点慢;被赶下车后持续走高,救小孩、儿子/父亲葬礼并置剪辑、放弃回程票寻母、母答应一起后逃跑,情绪一点点加重,big gun problem一个个出来,观众开始了解messed up的家庭关系、理解角色;结局非常satisfying,baggage这个隐喻极妙:要赶上通向未来的车,就要扔掉爸爸的旧包袱。
The first step of starting a new life is throwing away your old baggage that’s become more of a burden than useful experience. It doesn’t solve any problems (they probably can’t be solved), but it’s a good start.3️⃣情感主题Isn’t it sad,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so desperately from someone, your whole life depends on it, but they’re just not able to give it to you?电影聚焦了一个主题:如何自愈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谁都知道要throw the baggage,可是如何做到?
电影的答案是兄弟抱团取暖。
可是在独生子女zc下,那一代的🇨🇳“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呢?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穿越大吉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难兄难弟们流浪异域的评价了!
Kai:个人认为是韦斯安德森最矫揉造作的一部。
零星无名: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电脑桌面当动态壁纸呐,仅此而已。
Zzy花岗岩:一场轻松又温情的旅行,掺杂着韦斯安德森独特的美学和冷幽默,这部电影古怪又可爱。
西北化为乌有:“精致的花瓶”。
优点全在人设,仍是一贯的韦式风格,对异域文化的猎奇程度快赶上徐峥和陈思诚了。
野凡:在这里看到了徐峥的多个囧,加起来都比不上这一部,而且还是放在韦斯·安德森作品序列中较为平庸的一部。
Sparrow:高饱和的色彩独具印度风味,一场在碰撞中寻找与回归的旅行。
然而私人化的幽默则间离了大众,使故事显得闷然、刻意、单调。
Polaris.J:还是很韦斯安德森风,配色、构图、布景、视觉还有他的冷幽默高度风格化,镜头运动精妙。
很喜欢最后把所有场景都展示在列车上的那一段。
感觉泰囧港囧这系列好像有模仿这部。
Supremacyacron:感觉像是极具韦斯安德森风格化的一版雨人,故事背景以及人设间的关系均有相似之处,都是兄弟之间寻找失落手足情的故事,至于韦斯安德森擅长的黑色幽默部分,在本片中体现的部分不算太多,导致本片跟其他作品相较略显平庸。
子夜无人:对于异域的展示很泰囧,1.0的优越感+猎奇式的猴把戏。
娱乐效果马马虎虎,韦斯式审美对色彩的运用放在印度风情的呈现上还挺合,冷幽默的部分却仅仅点到为止,那些属于他的小刁钻、小搞怪在本片当中还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兄弟三人的情感和解在剧作上当然是通顺甚至细腻的,只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用上路的经过来作为改变什么或者带来什么结果的方式,“迎刃而解”这四个字真的太难,我连看着电影里的发梦都无法短暂地拥有信心。
斯诺-纳什维尔:Wes Anderson执导的第五部长片,它有着欢快又讽刺的幽默感,无可挑剔的情绪音乐,还有非凡的艺术指导。
换句话说,一部Wes Anderson式的电影。
Anderson在声音、视觉与戏剧情节上保持了令人愉悦的一致性。
Anderson对复杂的角色描写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有着的特殊技巧,他精心地将角色的来历贯穿剧本的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他描绘了一幅中心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的肖像。
尽管这部电影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拉,但总的来说不会让人失望,愿意欣赏这部电影的人将会享受到对家庭和生活的智慧和感人的精神沉思。
#FIFF13#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国内很多愤青,总爱拿印度比做阿三,仿佛没有比照,便抒发不了对中国崛起的骄傲。
很多愤青都和我一样,30有多了。
而立之年的男人,如日中天,有多少机会,能冷却下来,以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重新发现。
反省,不是因为我们犯过错,也不是为了将来不会犯错。
反省了,才发现天地无边无际,我们不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
人生的每次突然变轨,都是对思维惯性的一次洗劫,更何况这次突然变轨驶入印度,这个古老的精神国度。
其实,旅行过程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不是去什么地方,而是遇到什么人,经历什么事。
越写越多了,毕竟,这是个记号,老年痴呆的时候能提醒我以前看过这部片子。
所以搁笔罢,免的让将来的我越看越糊涂。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韦斯安德森一贯的风格。
安德森绝逼是色彩美学的大师,这部片子没有故弄玄虚的暗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虽然最后强行升华,但有种磕了药般的迷幻吸引力可以让人忽略故事的走向。
老大Francis英国老绅士属性,虽然一出场鼻青脸肿,脑袋裹得像个粽子,但还是拄着拐棍,穿着三千块的乐福鞋,带着助手,每天早晨制定行程表,睡觉穿bundle pajamas。
老二Peter标准老美,从头到脚一通混搭,乱服不用开处方的肌肉松弛剂,睡觉光个膀子穿着粉红底裤。
老三Jack法式文艺闷骚青年,写小说,自带音乐,喜欢《Where Do You Go To》这种闷骚爵士,蓄着小胡子,披着骑士酒店的明黄色法兰绒浴袍,随时春心荡漾随时勾搭妹子。
三兄弟睡衣look旅行一开始三兄弟各怀心事郁郁寡欢,Francis自恃大哥,口头禅是“let's make an agreement”,一心想给两个弟弟一个惊喜,带领他们重回从前的幸福时光,虽然在Peter和Jack眼里这个大哥不怎么靠谱也没什么号召力。
去程中三兄弟搭的火车以蓝色为主色调,车厢上印着大象图案。
色谱里蓝色是冷色调,Blue英文是沮丧悲伤,而大象,则代表着忧郁(雨果在1983年发表短片《忧郁的大象》意向)。
在开始旅行的火车上他们也确实有够忧郁,Peter对婚姻生活一心逃避,Jack沉浸在上一段感情中走不出来,连列车长和乘务员也各有一段伤心往事,总之整个色彩布局就是在告诉观众他们的心情就是一滩狗屎。
去程蓝色基调车厢因为买了条毒蛇被赶下火车之后Francis向两个弟弟坦白了此次旅行的目的,三兄弟坐着那几个LV定制的焦黄的行李箱上嗑完了非处方药决定各奔东西,此时色调发生了转折,意喻着三兄弟内心感情也发生着变化。
这个转折是一个色彩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阶段当中,蓝色、黄色、白色交相出现,互为主次。
比如在参加印度小孩葬礼时室内墙壁背景色是蓝色,前景人物是白色和鹅黄,室外墙壁背景色是橙黄色,前景则安排了靛蓝色衣服的孩子,加上参加葬礼时的纯白库尔塔,三种颜色平分秋色最后黄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上风,韦斯安德森这个对称狂魔!
蓝黄中轴对称葬礼结束后画面色调一举变为黄色。
多种黄色的形成层次感,色度一下明艳了起来。
是的,三兄弟成功开始走向阳光了。
在喜马拉雅山下见到母亲时,这时画面黄色的饱和度整体还是偏低的,偏茶色和褐色,第二天一觉醒来,明亮度瞬间提升,三兄弟成功告别阴霾走向灿烂。
亮度up返程火车上,暖色占领成功,车厢颜色变成了橙红,图案由大象变成了老虎,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饱和度极高。
这时候三兄弟情绪应该达到嗨点了。
于是影片在火车沿着一路旖旎风光向前中结束了。
回程橙红色基调车厢韦斯安德森这个不用美术会死星人,用彩色讲完了一个故事!
三兄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看了一圈影评,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答案,索性还是自己总结一下吧。
1. 为什么是大吉岭,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有东方特色的地区?
因为大吉岭最合适。
在这部处处都藏隐喻的电影里,导演选择大吉岭也是有原因的。
稍微看一眼大吉岭的历史的就能知道:大吉岭产红茶,而且是和中国祁门红茶、锡兰乌瓦红茶并称的世界三大高香红茶,有“茶中的香槟”之称,汤色橙黄,芳香馥郁,一如这部电影青黄的主色调,浓郁靓丽,而其中生活的苦涩一如茶的苦之底味一般。
另外,“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两个藏语词dorje(霹雳)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意译为“金刚之洲”,宗教的形式感呼之而出,金刚怒目,却心怀善意,不就是寓指这三个兄弟的关系吗?
从一开始互不信任,甚至排斥敌视,争吵干架,到后来因为一次奋不顾身的拯救落水的孩子,心中的善念被激发,说是拯救被人,其实也是拯救了自己。
历史上大吉岭还经历过一次分离主义运动。
1980年代,它和附近的噶伦堡要求单独成立廓尔喀邦的主要中心,后来因为成立自治的山地委员会,这种分离倾向才逐渐降温。
这和三兄弟一年来分离没说过一句话,后因为这次旅行而重新连系在一起,形成了暗合。
再加上1999年,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历史和风光都足够知名足够迷人,作为一部公路片,要拍这样一部片子,除了大吉岭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2. 三兄弟的关系,为什么他们长得一点都不像?
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收养的。
这个从片尾他们见到母亲时应该就能推断出。
母亲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传教的教堂似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
三兄弟也很可能就是当年他们父母从教堂领养的孩子。
后来母亲继续去其他地方传教帮助其他孩子,父亲则成为家中联系兄弟情感的唯一核心。
忽然父亲遭车祸被撞死了,母亲又不到场,原本就没血缘关系的三兄弟也就因此关系崩裂,再无联系,直到老大提出这次心灵之旅。
3.片中三兄弟,分别是如何获得心灵救赎的?
这场旅行被三兄弟定义为心灵之旅,目的地是母亲传教的地方。
那片中具体哪些细节可能让他们获得了心灵救赎呢?
先说老二吧,一脸苦相的AB这次倒是演了一个剧中最有喜感的角色。
从第一次追上火车,架起老花眼镜看了没追上火车的Bill Murray一眼,就有一种冷冷的微刺的喜感。
特么原以为老戏骨Bill Murray至少会是一个有不少台词的配角,结果因为没赶上火车就没他什么事了,这像什么话!
说起来当年父亲车祸时,是AB首先赶到了现场,抱着倒在血泊中的父亲,没听清遗言,结果迷失了自己。
在这次旅行中,三兄弟分头救落水的三个孩子,却只有AB没有救活他的那一个,即便他拼尽全力满身鲜血,自己也受了不小的伤。
这让AB自责到几近奔溃,在第一次离开村庄时忍不住向小男孩倾诉,说自己没有不尽心救那孩子,被水冲下去时有一刻失手了,之后一直抱着他。
男孩理解了他的话,回去告诉了家人,大人们才从悲伤中醒来,邀请三兄弟也参加葬礼。
也因此,AB觉得自己获得了原谅,连同父亲死的那一次,因为这两次其实都是意外。
AB的心结,在于当年目睹了父亲惨死,又因为自己执意要提车而差点赶不上父亲的葬礼,没有好好的告别。
再来说老三。
他刚和女友分手,却不断去偷听女友的电话留言。
从火车上一段艳遇来看,他们分手的原因应该是女友出轨了,男方还恋恋不舍,于是报复性的也出轨乱搞。
而他获得心灵的安慰,应该是在他们被赶下火车时,那个漂亮的印度女乘务员为他落泪吧。
似乎自己也没有那么糟,还有人为自己流泪。
虽然那原本不过是一次逢场作戏。
最后说老大,他的纠结恐怕就在于自己的责任感。
在一次骑行中,老大差点像父亲一样出车祸死了,醒来后想到的首先是自己的两个兄弟。
于是他决定代替父亲弥补兄弟间的裂痕,所以就有了这次心灵之旅。
他的目的最后也达到了,兄弟隔阂在那次印度葬礼中被化解,母亲也因为他们三兄弟在临上飞机的一刻突然变卦而终于见到了。
见到了母亲,问出了那个当年她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就够了。
至于原因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
追火车有什么隐喻?
片中追火车主要有两段,一段是AB带着行李追,代表背负着过去启程去寻找。
另一段是片尾三兄弟扔掉全部行李追,代表抛开过去,重新开始。
行李就像承重的枷锁,火车代表新的旅程。
有人说,抛开过往重新归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最后,剪出片中4首好听的歌,也很好地展现了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上的风光和百态哦。
4首歌穿越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世遗风光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
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此导演年龄是我能接受的下限
安德森的冷幽默总让人欲罢不能。
心灵之旅。
【C+】这是我看过的韦斯安德森最无聊的一部电影&波特曼戏份三秒
所有的一切都欠火候
什么玩意嘛,当印度风光片看算了。。追一次火车也就够了,每次都追火车,好玩吗?
这要是在中国。“你想跟我去洗手间抽支烟吗?”“对不起,本列车任何地方都禁止吸烟。”
也不是黑,维斯安德森的形式感,电波完全对不上。
30分鐘棄...
属于Wes Anderson有两个词:微妙、古怪。三兄弟的寻母之心灵之旅,在两个词汇之外还赋予了一种崭新的光芒。好汉子欧文、影帝与小个子舒瓦兹曼的各异与各同,表演上都太平实。独特的影像风格与美工仍是WA电影里不可忽视的部分。
太闷了我的韦斯安德森!无聊到爆炸啊!比尔莫瑞当了那么多部戏的男主说不让人家上火车就不让上,全片镜头不超过五秒哈哈哈!
异域风情加心灵之旅 大量美妙的音乐
看这个完全是冲着片尾的“Aux Champs Elysees ”,但是发现剧情也好有趣
喜歡裏面的配樂,喜歡裏面的亮黃色調~喜歡印度風情~喜歡這樣的旅途
非常灵气之作
spiritual的老妈有大爱,丢了孩子去修道,睡衣男、短裤男、睡袍男葫芦三兄弟于是追到大吉岭,要来个spiritual journey,可惜最后也没升华起来,不过反正安德森觉得这几个呆货升华了就好。这种呆萌的节奏真是安叔的招牌。
关于人生境遇的思考 很有意思 人是需要坦诚对待彼此的 影片的色彩很不错 温暖 和谐
属于韦斯·安德森的铁路片,轻松而充满睿智和温情;不过节奏上和剧情上的确有点过于随性而为。
不懂
音乐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