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船长
Io capitano,寻找彼岸的少年(港),少年的漂浪旅程(台),Moi, capitaine(法)
导演:马提欧·加洛尼
主演:塞杜·萨尔,穆斯塔法·法尔,伊萨卡·萨瓦德戈,希奇姆·雅克比,多多·萨加纳,奈德耶·卡哈迪·希,维努斯·古埃耶,奥马尔·迪奥,乔·拉萨纳,马马杜·萨尼,巴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语言:沃洛夫语,法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十六岁的少年赛杜,与深爱的母亲和姊妹同住,家乡日子困苦,唯有玩起音乐时的他,眼里才有光。在表哥的怂恿下,他隐瞒母亲,揣着天真热情,以及偷偷打工攒来的现金,踏上前往欧洲大陆的旅途,深信到了那里,就能一展音乐才华,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从塞内加尔到利比亚,穿越撒哈拉沙漠行至地中海,这一趟未知的旅程,人心比环境更加险恶..详细 >
以一种救世主式的姿态看待移民,主角光环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苦难因而显得非常廉价。高喊着口号到了意大利了,但是然后呢……比《绿色边境》差太多。
现实奇幻。
種族 為什麼有些人生兒於平和的社會 有些人生兒於一個腐敗限制的社會 那個平和的地方就成了大家若要嚮往所要追求的地方 黑人像一個玩物一樣 但是黑人也是人 不同的人也是人 只是一些特有的特徵被權威的政治或者各種因素所強化,顯得如此重要,但是其中的文化的不同也不能被忽視 有時候其實只是想去到某一個地方 可就是這麼的難嗎?永遠會被表面的東西所困住 限制住 永遠都達不到。
整个过程我几乎一直在审判这个剧本是不是带着西方世界固有的凝视态度和自以为是,直到最后一幕我才和解,作为男主这段旅程本身,这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故事,在现实与魔幻的模糊界限中探讨悲剧的必然和与悲剧的抗争。但作为完全的第三视角,这种旁观的审视几乎完全让我被隔绝在了故事外面。想不明白这是好是坏。
导演,咱下次别自己写剧本了
这片拍得并不算写实,哪怕它看起来已经足够艰辛。偷渡说明人类的文明还不平等,还没有整体进入现代化生活。对照之下生活的悬殊,造成了落后地区的人跑向发达地区去生活的梦想,而伴随梦想的往往是残酷的现实。因此越来越多话题进入荧幕故事。
走过累累尸体的沙漠,看着大姐在背后倒下想救而不可得的揪心,沙漠扑面而来的杀气和奇幻的飞升毫无违和。比起最后开船到西西里,徒步穿越撒哈拉才是最动人的部分,心存他人才能支撑走到欧洲。可惜的是片子旨在突出当上船长不让一个人死去,登陆后如何找医生直接略过不说,开场的音乐梦也就此不提?
Venice80 轻快的基调选择弱化了故事本应具有的情感冲击。
故事讲的还算清楚不闷,沙漠美学能看看
超现实非洲苦难,很难有新突破,处理的中规中矩
有种未开化的美
其实讲的更多是一个少年的成长,背井离乡,遭遇了种种的磨难,最终踏上了一个他认为的更好的生活,当然也是导演心目中认为的对他们而言更好的生活。这么想其实也有点白人至上主义了。整体的可看性还是有的,也加入了一些加洛尼惯用的奇幻元素,就是剧作稍微有点顺拐。
塞内加尔两少年经过“地狱”般偷渡旅程,终于抵达符合他们对生存(基本生活保障,工酬可帮助到贫困家人)要求的欧洲大陆。影片一定有事实依据,所以,虽然曾看过一整货车或轮船偷渡移民死亡的震惊新闻,但影片用1:1细节呈现的生与死一线牵,奴隶制与商业化并存的撕裂,还是深深震撼到我。直到片子后半段,我才搞明白片名含义,并马上猜出其类型片收尾镜头的拍法。少年幻觉中出现的“土著宗教”超现实描述,和《华月杀手》对印第安女主“地母”的描述一样,充满外来者“异域风情凝视”,内部视角含糊不清。想起《叛逆者》,定居法国的阿拉伯移民第二代主动潜回故国陷入杀戮的逆向移民故事。想起巴黎街头走过的非洲移民集聚区。移民潮流无法阻挡,相应问题无法避免。多看细节叙述,会影响我的具体行动。抽象立场、大观念已然失效。小演员演得极棒!
走线大电影,2023地中海奥德赛,摄影音乐表演都很棒,无法分辨是否为欧洲人所拍的非洲视角,毕竟也没看过真正的非洲本土电影,谁有话语权谁才能讲故事,只觉得简单有效大开眼界。You think Europe is better than Africa?
就那样吧
2024 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最后五部提名之一,意大利导演拍摄的非洲偷渡移民的悲惨故事。剧作规整,写实叙事不错,将难民偷渡现实写成个少年励志影片,可谓取巧又苍白之作。
#14BJIFF# -06-不愧荣获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等多奖提名!两段超现实表现的梦境很有想象力及穿透力!题外话,非洲人民怎么有那么多五大联赛球衣可以穿啊!and,党史馆的这个影院真是「雄伟」!以前只在朝阳区看电影,最多只去过海淀的电影资料馆,原来北京还是有不少好影院啊!
看简介还以为是个远赴他乡实现梦想的励志片…
我是船长 我救了所有人 谁知道接下来他们的命运
少年励志故事,好看是好看,但是这么拍也太通俗了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