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战舰世界的大和玩家,对这艘船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其实这部电影是我六年级的时候看的,到了今天反而特别想把它记录下来。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光是演员就让人眼前一亮,男神反町隆史,《死亡笔记》中的L——松山研一,还有大家熟悉的苍井优,这几个演员我都有一定的了解,按照这样的CASE,这部电影应该是OK的。
再看故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与大和号相关,比如我们的男主角神尾克己,他很小就参军,结果战火在二战末烧到家门口,哥哥、婆婆相继在战争中死去,再加上抛弃不了的战友情,他最终留在大和号上。
他一上军舰,先卷入了“自愿当替罪羊”这件事,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有时做事情会冲动,也反衬出日本军队的严格军纪,在战争开始时怪不得日本军队会势如破竹。
回家探亲时,他和隔壁的女生妙子——也是他的恋人,说过一句话:“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这点又反衬出当时日本人的一个通病——过于自信,这样会使得自己认不清形式,怪不得后期会出现指挥失误。
再后来,就是知道婆婆死后,他对妙子说,冲绳算什么,就是地狱也要去,为了不让日本人再死也要去。
没办法,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军人本身就是以保家卫国作为职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去,和自己个人真实的意愿其实关系不大。
最惨的是大和号沉没后,他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最亲的战友、家人、连妙子都因原子弹爆炸的辐射死去,他就这样迷茫地又活了60年,知道得到自己的原来战友内田收养孤儿的善举,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生存下来。
很明显,他是一个矛盾的角色,一边想和战友为国家而死,一方面又想活下来和妙子在一起。
说到这,他和内田到底为什么而活?
为了记得他们曾经的模样,因为自己一旦死了,这些留在脑海里的模样和记忆就会消失。
还有,一个人死去并不仅仅是离开人世,而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离开人世。
这个世界不会有人再想起他了,那么这个人就永远的死去了之前,他还向一些军官请教什么是武士道,什么是士道,说白了武士道就是抱死的决心,而士道是抱生的希望。
在大和号上,他实践武士道,而在平时,他实践士道。
其实我发现,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被有些人叫做反战片,因为他在讲士兵生离死别时,着重于生,这就是否定了死。
总体来说,神尾是一个矛盾的人物,而他的矛盾,给我们 解释了生之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小人物,西哲、常田、唐木、森肋等等几乎几乎全部与大和号共沉海底。
当然之前也有让人感动的地方,西哲把自己的钱寄给母亲,并希望她把自己忘了;常田最后分别时和妈妈抱在一起,妈妈说“你不能死,不能死啊!
”唐木则是临走前不断挥帽向年幼的儿子和妻子告别,直到他们在自己的视线中彻底消失;而森肋则在大和号沉没后救了神尾,但还是忍受不了失去大多战友的悲痛,最终自杀身亡。
还有更多的普通士兵在大和号出征前一天对着自己的故土哭着做最后的告别,最后同以上几位一样都葬身于茫茫大海。
其实这都是一群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期间命运的写照,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任凭自己和战友们客死他乡,让人唏嘘不已。
再讲一讲战争片段,日本在2005年用最好的技术给我们展现了一场激烈的海空大战,死尸遍地血肉横飞的情景让人触目惊心,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希望以后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什么残酷血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事情发生。
最后扯一下网友的非议,有人说这是军国主义大片,我认为不是,他已经否定了过去日本那种轻生重死的神道,连最核心的精神都否定了,那自然没有军国主义什么事了。
还有人说,这电影太过于煽情,不过假如连感情戏都没有了,这电影就是一个垃圾,是大和号上士兵的惨烈的死亡才让日本人警醒,如果没有他们,也许二战还不会这么快停止,还要死更多的人。
至于战争,说小日本死得好的,我想说,民族仇恨自然不会那么容易消失,其实,在战争中,普通士兵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不过是军国主义的陪葬品,其实也十分可悲可怜,怎么可以说死得好呢?
结尾少年掌舵将船驶向远方的大海,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已经在现在的少年手中。
作为一个少年,我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不知道这个希望何时能真正全球实现呢?
2005年,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拍摄了这样一部史诗巨片。
暂时撇开仇日情绪来冷静看待这部影片,在被恢弘的气势、气魄的场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部上佳之作,我被感动了。
感动的不是电影里面的煽情画面,而是导演、演员们创作该片时想传达的主题——士兵们在明知大势已去、战败在即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不是为了白白送死,而是“为了让日本清醒”,如果没有大和号的沉没,日本将会永远沉浸在“永不落”的幻想中!
因此,他们怀念那些在二战中献出生命的战士,怀念那些给安逸中的日本一个沉重打击的先驱者,认为他们值得后人来尊敬!
据了解,该片在日本上映期间,受到了年青一代的热烈追捧,他们认为“现今社会的繁荣有赖二战中的日军”,并觉得自己“对他们有所亏欠”。
亏欠,这个词,我们有吗?
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我们的英雄,我们可曾感到亏欠?
“大和”的主要演员反町隆史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
60年后的今天,连小日本都在弘扬“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都能为他们所谓的“英烈”树立丰碑时,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哪儿?
他们的死是为了“唤醒日本”,我们的抗日英雄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想过吗?
看完这部片子后,在我脑海中缠绕不休的是林徽因为在她弟弟阵亡三年祭时作的那首诗《哭三弟恒》——……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
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最后一句话,字字锥心。
我只想说,遗忘英雄,遗忘历史,那么,曾经让我们跌倒的那道坎,还会让我们再次跌倒!
《男人们的大和》,2005年上映的日本电影。
本来日本人拍的二战电影,也不可能期望其深刻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反思战争,所以本来只是抱着看一场海战片的想法看这部电影。
不过没想到的是连战争场面也比较令人失望。
本片的cast相当强大,主演有反町隆史、中村狮童、松山健一还有苍井优。
但是这些主人公的职位不过是兵曹、伙夫长和水手之类的低级士兵,连军官都算不上。
虽然号称本片复制了大和号主炮的模型,但是其实大部分战斗时间都是描写了几个高射机枪操作手。
更令人无语的是影片为了展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这些操作水手大部分是被机枪子弹打死的。
导演搞搞清楚大和号是吃了无数枚航空炸弹和鱼雷沉没的,美军的战机应该主要扔的是炸弹,美军战机哪有这闲工夫用机场扫射甲板上的士兵?
最后还是提一句,虽然有人认为,本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所以是反战电影。
但是我不是很认同,所有战争电影都会展现战争的残酷,那么所有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吗?
本片其实没有任何反思日本会败给美国,也没有反思这种把大和号和士兵送上死路的日本内在机制,只是一味的展现这些士兵是忠诚的,善良的,但是为了祖国不得不最后做出牺牲,整个思想格局还是局限了一些。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文 和运超 导演:佐藤纯弥演员:反町隆史、中村狮童、仲代达矢类型:战争片片长:145分钟 对于日本人反映二战历史的影片,绝大多数都难以用客观感受来衡量,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批判日本人历史观的客观一词,已经在无形中转化为“反思”或者“反省”。
《男人的大和号》这部电影正是日本在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对日本来说其实是战败60周年)拍摄的一部商业化的大片,当然足够引发人们的关注。
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替军国主义分子招魂的影片,而且电影的手法还尽力做到“不着痕迹”,完全融化到“人性化”的剧情中。
这一说法已经很“公开”,因为从导演佐藤纯弥而言,表现民族自尊性是他的一大特点。
仔细看完这部长达近2个半小时的影片,冷静下来,却不得不认为是一部“力作”。
并非简单的辩解它有无军国主义色彩,也不是分析该不该正确“反思战争”。
若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男人的大和号》当之无愧是一部力作。
首先,这部影片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感、有饱满的情感、有气魄的场面,尽管不是用上亿美元砸出来的大场面,但整体足以构成一部感染人心的佳片。
审视《大和号》,也必须要暂时跳出由来已久的仇日情绪。
这部影片很成功地运用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可以看出,不论是影片中的军人,普通人,也不论是过去的人(战争中的)还是后来的人(战后今天的),很巧妙的在两个时空延续了电影的主题——所谓民族精神的延续或者传承。
而在演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渲染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方面,如果把《大和号》对比一下我们的国产大片,相信我们只能用“汗颜”来形容,更何况在标榜男人、阳刚这些关键词,我们的中国电影实在缺乏震撼力。
比如将《大和号》对比题材上应该是更加经典的《东京审判》,我们的片子却几乎是儿戏,对待历史的严肃和思辨,无法达到一个当下的纵深。
不可否认,两部影片都在美化历史。
《大和号》也在基本事实上,用虚构的一些情节美化当时的人物,细节上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却是真切,很多片段都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
比如主人公神尾和女友之间的故事,战友玉成认“母亲”,后面神尾返乡后向战友母亲道歉等情节,人物和故事的感染力都很出色。
当然,更有很多战友之间从冷漠到生死情谊的叙述也是细致生动。
除开这些技术上的功夫,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如何阐述这样一个题材,这批创作者怎样在审视这一段历史?
表面上,《大和号》并没有回避大和号的沉没和军国主义的覆亡,主创者是无法回避这个铁一般事实。
从日本国民来说,这是一场注定了的悲剧,当时最大的战舰大和号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画面上第一次出现这艘大船时,镜头是从上而下的,并显示片名,可以说是正在走向灭亡的预告。
如果再从日本人的文化观,悲剧和物哀的审美,就巧妙地使得哀伤煽情的氛围十分突出,可能并非刻意在军国主义思想上有什么“招魂”的感觉(当然也不能肯定什么,而且从导演到主演反町隆史当时的一些新闻看,难保没有一定的动机),也可能是对这出故事上,对这群人的悲剧有些扩大化,故意制造审美的看点而已。
不过,故事里的人物毕竟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是过去的日本军人,在胜和败的问题上,似乎并没过多纠缠,而是紧紧抓住必死的结局问题演绎的矛盾是什么?
是面对死还是争取活下去。
当然本质上,这还是与日本人由来已久的“危机”——生存空间有关。
这一层追究下去确实有相当的争议。
而且,恰恰也正是电影创作者发挥的地方。
从这一点看,对这部电影的主题解读非常矛盾,生和死是这群二战遗留军人的隐痛,尽管更多的人是希望从灾难下活下来,但从内心里,这些人却希望“死在那一日”,他们是想把日本的新生让给别人的一批人,内心里知道日本必须改天换地,但这一刻就是他们的价值。
也就是美化日本军人战败的隐衷,当然在客观上其他人是难以接受的,是需要谴责的。
最终神尾找到了活下来的意义,这或许是历史到未来的一个必然,最后的画面是一个普通人在小船由下往上而去,和开始的大和号形成明显对比,也许抛开历史包袱,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人也是正确的。
但是这一点看来太渺小了,就画面而言,也难以和当初的大和号相比,所谓光明的尾巴是那么无力。
正是那一份民族心理的矛盾,贯彻在这一历史事件的皮囊下,《大和号》是那么具有代表性的原因。
如果看我们的《东京审判》,在60年的历史穿透力下,我们却是一脸愤慨的在庭上庭下痛斥军国主义分子的罪恶,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辩论了死刑的诞生,之后看不到任何生活今天的人到底如何在思考战争,以及战争究竟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至少也是思考一下东京审判的意义。
更何况,长达数年的东京审判,导演只是浮光掠影的走过场,还穿插曾志伟扮演的日本人说出“狗日的日本鬼子”这样有些令人喷饭的台词,实在让人感慨,我们的创作者思想层面的幼稚到了怎样的地步。
而人《大和号》却可以这样巧妙的“改头换面”,至少在挖掘民族性心理上,这部电影是异常细腻,在表现战争下的人物心态和情谊也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但我们在60年之后的国人面对当年的历史的创伤,自然需要还原一些历史真相,这也就是《东京审判》尽管幼稚,还是值得关注,值得铭记的意义。
但审视历史不是这样就足够。
电影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既然拍历史题材,自然需要一点反思精神,面对这样严肃的背景,至少不能儿戏。
创作者肯定是严谨的,但思考的层面实在太浅。
虽然佐藤纯弥是日本商业片的代表人物, 《追捕》、《人证》、《敦煌》 等作品,哪一个不是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佳作。
但感觉上,佐藤纯弥不是纯粹反思历史,表达深刻的那一种人物,他的电影确实是有较强的情绪,虽然他不拒绝历史题材,但佐藤纯弥更是关注挖掘民族精神,《大和号》确实很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辩称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也没有太多必要,反町隆史为了出演公然声称:“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
为此,必须借助电影这一世界通用的娱乐形式。
”当然说有美化侵略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这也是这部影片的关注价值所在。
不过,一切都那么矛盾,但《大和号》在对题材的表现的确实深刻,很有代表性。
原文作于2008年12月
2023年5月14日10:43:44《男人们的大和》是由日本东映映画制作、发行的145分钟战争影片。
该片由佐藤纯弥编剧、执导,反町隆史、中村狮童、铃木京香、松山健一、长岛一茂等主演,于2005年12日17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纪念作,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的战舰“大和号”及其船员,讲述了一个关于军国主义梦想、信仰破灭的时代故事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大和”号被美军击沉葬身海底。
这是一场与美军大批舰载机群决一死战的悲壮之战,也是三千余名年轻士兵守卫这艘代表着大日本帝国象征与希望的最后战役。
海军特别少年兵神尾克己怀着对大和号满心的憧憬,踏上了这艘超弩级战列舰的甲板。
神尾忍受着舰上严酷的训练,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战——莱特湾大海战。
然而联合舰队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最终在冲绳战役中,战列舰上三千余名船员们与大和号同归于尽。
多年后,大和号幸存者二等兵内田的养女为了把其养父的骨灰撒回到大和号的沉没地,而找到了另一个大和号的幸存者少年兵神尾,要求其带她出海,从而引发了神尾对大和的一连串的回忆 [2-3] 。
(一)说什么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真是脑残了!
打仗看的是实力不是主义(二)从军事素养层面来讲,士兵动作紧张,他们等级观念还是非常强的,但殴打士兵是赢不了战争的。
对犯错士兵进行严厉殴打看似提升了战斗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可悲的无能狂怒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公司里面制定太过狠毒的规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三)困兽之斗,日本已经黔驴技穷了。
人死只有一瞬,在炮弹面前人和猪狗一样脆弱,一触即死!
(四)这部电影首先就三观不正!
日本要是敢于真诚的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那这个国家还真的不容小觑。
但是就一直这种偷鸡摸狗式的洗白自己犯下的罪行,不仅很low,而且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二战日本就是在这种自欺欺人中才亡国的,靠着军国主义的幻想、意淫,说什么“日本必胜”之类的狗话,最终落得一个亡国的下场!
日本法西斯就像电影里面的“大和号”一样,已经不符合时代了,但上面的人还在幻想梦呓。
(五)没有对军国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说明还是不够痛,说明日本人的损失还是太轻了!
(六)电影质量给五星,但因为价值观不正确只能打3星。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因该知道,大型战列舰是需要护卫舰保护和空中支援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战斗力的,才是相对安全的。
我想大和号上的军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没有畏惧,忠诚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诠释了什么叫军人。
看这部电影时我没有把他们当成那个国家的军人,他们就是纯粹的军人,有灵魂,有担当的军人,这里没有军国主义,只有不屈的战斗意识。
观影结束后我只想说他们都是军人的骄傲。
日本国民一定会为他们的军神们流泪。
日本战争片长期以来在思想性上都是短板。
所谓的反战思想,最多也就是士兵回家看看妻小,咬牙出征。
从未真正深刻反思战争,反思自身侵略行径的有力情结。
思想上反思最深刻的日本二战片可能是《二十四只眼睛》。
男人大和较以往的《联合舰队》、《太平洋战争》等等更烂。
其他的片子最后往往是战败后的无奈,将日本失败归为一种历史必然。
而男人的大和的影片结尾却是一个小男孩头裹白斤,驾船驶向远方。
这是什么意思?
军国主义代代相传?
长大了我也要当炮灰?
这个结尾使这部前95%的时间还可以勉强可供一个军事爱好者参考的及格影片,沦落为彻底的垃圾片。
我很纳闷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统统发出严厉的指责,仿佛有人对着他的 鸡 巴 狠狠的踢了一脚。
很多人非要给这部片子按上“政治”的大头衔,这就很让我费解了,你看一电影管什么政治啊叔叔,那你是不是看《大话西游》都要很生气,的因为导演丑化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名著,而且还对剧情改了又改呢,看完《大话西游》你是不是都要着急的蹦到天上指着香港大骂资本主义腐败堕落对我古文化一点都不珍惜了?
这部电影里没有了熟悉的国产抗战片的不怕死的英雄,没有“全民皆兵”的军民之情,没有壮烈的牺牲场景,没有“与舰共存亡”的壮举。
这里只有无意义的一个个死难者,只有一个个不知道什么是死的新兵。
神尾见到西哲母亲的时候还硬撑着说“他是光荣的”,但是最后他还是跪倒在西哲母亲的面前哭泣。
我不知道什么是大家定义的军国主义片,只是看到这里时,真的感动了。
一个战争的战胜国,总喜欢拍着热血的片子。
他们的战争里的牺牲总是高尚的,英雄的战死总是值得的,他们的电视剧里,连个小孩儿都喜欢上阵打仗。
他们喜欢把战时的军歌翻来覆去哼唱,他们的电视剧里,军人总是英勇无畏,他们总是要复仇,他们总是说,为国尽忠。
这和66年前的日本何其相似。
另一个罪恶的战争发起国,也是战败国,他们也拍这场战争的影片。
他们不喜欢谈起他们战争中犯的罪,但他们却也在渲染战争中他们的人民所受的苦。
我不知道什么是军国主义。
网上总有些人说,要是跟XXX开战,我捐一条命。
也有人说,赶快武力收复XXX吧,又有人说,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这些人果真不知道战争是多么惨烈的一件事么?
噢,电视剧电影里,战争从来都是光荣的。
我真不知道什么是军 国主义了。
肯定有人要跳出来说你应该看看咱们的经典也有血性的,那些老经典多好啊,不看经典好多年。
电影就是电影,非要给政治服务。
政治就是大爷,电影就是一婊 子。
许多人是坐稳了婊 子的一代!
大和号,在海战史上是“没卵用“的最高象征,造其一舰耗光全国相当大比例的财力,全无出场机会,最后就来个自杀式行动,被群欧玩弄至死(美军甚至现场玩起了投弹训练)。
大和号在菊水特攻没打下一架飞机,此片中男主角却打了N架,因而此片被嘲笑为《男人的高射炮》(男たちの高角机铳):“导演!
把击伤都改成击落!
”而此片中,大和沉没时,来救人的雪风号露了一下脸。
雪风号,可是网络上最著名的军舰。
响彻军史界。
也响彻了军史界以外的整个网络。
(然而是因为祥瑞梗。
祥瑞梗是来源于马亲王梗和日本网友近几十年“雪风死神梗”的结合换句话说日本宅男也吃这梗,但在日本主流眼里雪风是幸运舰,是武运长久的象征。
然而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雪风打完二战日军几乎所有海战从头打到尾,却毫发无伤,人都没死几个,而日本海军全军覆没,然而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想具体了解雪风可以查看这个百科词条 https://zh.moegirl.org/战舰少女:雪风 我要说的重点在这:让大和沉没的” 菊水特攻作战“,即让日本联合舰队剩余力量去送一波死。
“一亿总特攻的时候到来了,要你们作为模范光荣地去死”。
在作战会议上,小小的雪风号驱逐舰舰长寺内正道中佐,对着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站起来直接表达到了对自杀特攻作战的不满:“口口声声联合舰队最后的作战,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参谋长您呆在日吉台的防空壕里呢?
难道不应该从防空壕里出来,亲自指挥我们出击吗?
”此后,雪风的乘员并没有像其他水兵一样写遗书和收集遗发,船身上也没有跟随同行舰艇的脚步悬挂特攻的象征——菊水纹章。
最终出征队伍只有4艘驱逐舰生还:其中冬月、凉月重伤无法修复,初霜轻伤,雪风无伤。
寺内舰长后来回忆这次海上特攻时遗憾怨恨地说道:“简直是佛灭之日。
因为愚蠢的政治决断,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就这样白白牺牲了。
”雪风这条奇舰上有一个重要特点:氛围极其人性化。
几乎像一家人,等级观念异常淡薄,而且不像日本海军其他舰上老兵常常以各种理由“教育”殴打新兵(这种虐待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大舰上最为严重。
大舰和炮灰小舰几乎是2个世界);雪风甚至还在救助敌兵生命上也极为积极,比如在泗水海战带头救助英军落水士兵。
当时“雪风”与“初风”为一组,救助了“伊莱克特拉”(HMS Electra H27)号驱逐舰的一些英军船员(和似乎还有一些荷兰舰的船员,由荷兰人和爪哇人组成),并送至停泊于马辰(Banjarmasin)的盟军国的医院船上。
(被日军救起,要是没被送回盟军的话,那就绝对不是幸运的事。
日军存在极端严重的虐待战俘现象,例如美国总统老布什同队的4名战友被俘后被残杀[被日本军官做成人肉宴吃掉了],仅老布什一人幸存。
)又例如萨马海海战那次,美国驱逐舰为了保护护航航母,对庞大的栗田舰队发动几乎必定有去无回的英勇冲锋。
雪风号等驱逐舰跑得快,在眼看就要追上并击破美帝护航航母(他们以为是正航),结果栗跑跑怕美军飞机援军来,宣布撤退,气得雪风舰长几乎要抗命追击,但被强令叫回来。
然后撤回来时却放过了美军落水士兵:漂浮在海里的水兵看到一艘日本驱逐舰(雪风号驱逐舰)缓缓地从正在下沉的英勇的“约翰斯顿”号旁边驶过。
身负重伤的埃文斯舰长和他的舰员们等待死神的降临:这并不奇怪,特别是在节节败退的时候,击杀美国俘虏几乎是日军必然的泄愤行为。
突然舰长身边的水兵比尔·默瑟轻声把他唤醒,埃文斯抬头只见其舰长(寺内正道)身穿草绿色的军服,站在舰桥上,严肃而庄严地向“约翰斯顿”号行着军礼。
尽管浑身乏力,埃文斯舰长仍缓缓举起右手,向对方致以回礼。
……但是,日本战舰没有扫射,也没有投掷深水炸弹。
相反,一些船员抛下来一些食物给这些漂浮在海上的敌人。
许多“约翰斯顿”号的幸存者目睹了这一幕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
在这艘日本驱逐舰的舰桥侧翼上,站着一名军官,他看着“约翰斯顿”号这个致命的敌人沉入波涛之下。
在这艘高贵的战舰下沉过程中,这位军官举起了手到帽舌的高度,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向敌人致敬。
————《莱特湾大海战》,【美】托马斯·J.卡特勒 著(此时其它几艘美军舰的落水者就正在遭到日舰枪炮射杀。
)之前瓜岛最后一次陆军大撤退的时候,为了救瓜岛上丛林里已经饿得全身长蛆的陆军,雪风舰长菅间中佐主动在会议上打破僵局说“我们驱逐舰们去救”(已经救几次了),几个驱逐舰长们也表示赞同,带头冲锋最终整场K号作战冒死在夜间从美军眼皮底下救回了上万名已经饿成几乎骨架、全身伤口长蛆化脓的士兵。
这次撤退战却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术最漂亮、最团结默契的一次作战,连美军都夸这是一次奇迹的魔术,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坦言:“真是一场让人佩服的出色表演!
”雪风号的存在,从任何方面都是一个奇迹,还有操作技术、战斗技巧等等方面,不再赘述。
先说说大和号战列舰,大和号称二战中最大的战列舰,对大和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还是从宋宜昌的<燃烧的岛群>中看到的,后来又陆续在一些军事杂志上看过关于大和号的图片和资料,大和号可以说是大炮巨舰主义的巅峰之作了,可惜生不逢时没有赶上那个大炮巨舰的时代,在航母的时代,大和舰最后只能选择自杀式的功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回拍《男人的大和》号称是一步反战影片,说到这部电影的导演中国人应该不陌生,是导演过《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导演佐藤纯弥.从导演这里看似乎还是可以期待的.为了拍摄此片,不仅出巨资复制1:1的大和舰模型,陆海空自卫队也协助拍摄,这架势怎么也不象要拍摄一部反战的影片.其实最近几年日本拍了不少战争片,没看出有哪部是反战的.最近网上有了dvd,就下载来看了看,这部片子可以算作是一部挂反战的羊头煽军国主义情的片子.没想到导演过《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佐藤纯弥也干这个了.可见日本现在的主流气候是什么样的了.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大和号幸存船员内田的遗愿是把他的骨灰撒在大和号沉没的地点,好和战死的弟兄们重聚,内田的养女想方设法完成内田这个遗愿.影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比较有象征意义,一个是内田养女,一个是大和号的另一个幸存者船长神尾,一个是神尾船上打工的少年.基本上代表了现在日本人的老中青三代.幸存者神尾船长这几十年来一直靠打鱼过混着日子,直到碰见了内田的养女.老头本来不愿意带着内田的养女去大和号被击沉的地点,因为他无法面对死去的这些弟兄们, 面对死去的弟兄,活着的是种羞愧这大概是日本武士道的一种精神吧.架不住这个女的执着啊,最后终于被打动,于是老中青三代启航出发了,这期间片子不断通过回忆表现这些船员的从军校到大和舰的兄弟情和象男人一样英勇战斗的战友情.通过这次航行,老头发现这几十年都是在混混噩噩的混日子,最后老头痛苦流涕的感谢这个女的,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仿佛获得了一种新生.,最后来到大和号沉没的地点.老中青三代互敬军礼.少年的眼中也露出坚毅的眼神.由于老头心脏病发作.最后少年独自驾船,担当起重任,象征着大和精神后继有人了.从日本人的角度看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煽情片,实际上从日本的票房也可以反映出这点.但是作为一个军事片来看,这个片子是没啥意思的,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其实我就想看看最后那段大海战是怎么拍的,毕竟是耗资这么大.不就是为了这些大场面么.光煽情哪里用得了这么多钱.结果很是失望啊.看来钱全用来造那个模型了,日本电影驾驭这种大场面还是比美国差不少.看了这个片子不得不再说两句政治的问题.这几年日本右翼势力逐渐主导日本政治,越来越觉得和平宪法是种约束.日本是早晚要废掉这部和平宪法的,而且就在这几年.只是这几十年来,由于美国人压着,不少日本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和平宪法下的生活,日本的右翼一直没有放弃,一直要改变,改变现状还是要培养一些民意的.这部影片实际上是用一种煽情的手法反思战后这几十年来日本"不正常"的状态,希望日本人觉醒.只是咱们看了不禁要问:小日本你觉醒了要干吗?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要看看这些日本电影的,好知道日本现在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别一天到晚还沉迷在和平的幻想中,得作好心里准备.
还行吧,就是太啰嗦和饱含军国主义色彩。
警惕
crush一起看抛开侵略 其实这部算合格的历史片
历史的必然~音乐配得壮烈
用力过猛了,每个人都演得不是一点半点的做作,不是太喜欢~相比之下,《永远的零》真好看,可能也有年份的原因…
大和舰确实大,不过落后了。
美化军国主义
在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军人和军属,都是一样的痛苦。战争简直是人类最荒谬,但却最难以避免的行径了,每当想到此处,就对整个人类社会深深的失望。
这是找于正拍的吗?什么狗屁玩意
男人们的高射炮
以人性与情感装扮侵略者与战犯 真的是用心险恶 其心可诛
全片充斥着为国牺牲的自豪感,但无任何战争反思
日本男人们的大和号,女人们的一本道。
日本要是像片子描写的那样,尼玛二战日本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啊!大和是菊花前置的弱受!
不知道在日本这算不算是主旋律电影?纯看电影,不讨论是否军国主义影片。
战争版《泰坦尼克》,游轮变军舰,海难变海战,爱情变基情。海战部分简直就是一灾难片,鬼畜米帝把鬼子这顿狂虐啊,估计会让FQ们暗爽到内伤吧,不过回到现实当中,这几个军礼直接将FQ的热情降至冰点。佐藤纯弥这么多年拍商业片一直都能保持如此高水准真不容易,当然这片质量高主要得益于各方支持。
悲壮吗?悲壮。又怎样呢?活该。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出来混迟早得还的。虽然这部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达出其政治倾向,更确切的说,是回避了这方面的问题。老实说,这片子挺不错的。但是基于一种“无”的立场,回避这些问题,仅仅是追忆而没有反思,那片子的最终所表达的核心依旧是大片的空白。
很早以前了 长浏刚的歌印象很深 也很喜欢 战列舰的谢幕演出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真感情。
纸糊的布景加特摄片战争场面,要说1985年拍的我还能原谅。这片子音乐竟然是久石让做的?恨不得直接用hans zimmer石破天惊的原声大碟了。人物性格都非常扁平化,煽情戏又臭又长。战舰倾斜后注水瞬间淹死两个舱300个人的事就略过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