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自甘孜日报藏语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这里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
《香巴拉深处》的第一集主题是《乐园》,讲述了六个在四川藏区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草原男孩达娃亮吾因为家里的马姜玛尔要被卖掉而流下男子汉的眼泪;金川梨花沟里的奶奶操持一生,无怨无悔,笑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藏族姑娘次仁拉姆为了减轻当地女性的辛劳,立志苦学裁缝手艺并教会其他的姑娘,偶然间遇见了设计师五之,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这里有草原人家与赛马、与牦牛之间的和谐亲密,有着只在高原上才有的信仰,有着人性的光芒。
乐园,不再是村落小镇,而是人心中的信仰与爱。
就如纪录片中说的“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香巴拉深处》帧帧画面精美绝伦,随手截图都是一副壁纸,听着意大利音乐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片头音乐,更是让你鸡皮疙瘩掉落一地。
《香巴拉深处》以全新视角聚焦了川藏地区,运用史诗般恢弘场面和禅意的叙事语言,以及最有人情味的世态素描手法,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把遥远的“桃源想象”给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视觉化定义,由此展现了在川藏地区这种极端环境下,藏民的生存智慧和温情。
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快”时代里,舒适便意味着淘汰。
我们无法爽快地抛下手上的工作,不负责任地“说走就走”。
但竞争随之带来了疲惫和劳累,身体被压垮,是我们最不愿意瞧见的事。
《香巴拉深处》除了视觉上会让你享受到天然去雕饰的山川秀丽,在人文情怀里,还会唤起你童年记忆、撒丫子欢跑的赤子之心。
正如知名音乐人老狼和小柯为影片联手创作的主题曲《无忧的蓝天》中唱到的:“最初的自己无忧无虑的蓝天,最初的自己没有忧伤的世界。
”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无疑是一匹有实力的黑马,它既采用了史诗电影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又着眼于讲述平淡却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得体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让人目不转睛。
不仅如此,《香巴拉深处》在制作层面上,也采用了国际化一流技术——从片头的创意设计,到顶尖的4K摄影;从设计元素、字幕形态,到绝美高清的的画面输出,赋予了影片以现代感,表现了创新意识;又赋予了影片以社会历史感,表现了传承精神。
一方面,影像的高质量呈现依托于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全方位探索了未知的藏区圣地,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大的视觉盛宴——蜿蜒的崇山峻岭,潺潺的溪水山涧,苍苍的巍峨雪山,让雄奇诡谲的神秘大地,在4K的镜头下展露无遗,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故事叙述也具有创新突破。
导演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本身来完成故事的走向,使人在观看时更能专注体会藏区的人文情怀——你会对即将失传的藏纸工艺揪心和惋惜;你会对藏汉和中外人民相爱欢雀和鼓舞;你会对藏区有全新的解读,对藏民有更崇高的敬意,更会唤起你远离城市喧嚣的冲动和初心。
除了追求视觉盛宴及人文风情,观众在观看《香格拉深处》时,还能深入了解川藏旅游的绝妙路线。
此次摄制组走进了川西,选取了极具观赏价值和人文思考意义的地点,如丹巴,最具烟火气的村庄;如理塘,极度浪漫主义的圣地;如卧龙和耿达,天然的大氧吧,还能与国宝静距离接触。
每一个地点都能成为你下一站旅途的中点。
而对于去过川藏的游客们来说,也一定能在记录片中寻觅到熟悉又陌生的回忆。
[cp]@纪录片香巴拉深处 #香巴拉深处# 不应该在饭点点开香巴拉深处第四集的,一看就停不下来,现在饿的不行。
[允悲][允悲][允悲]第四集的主题是相遇,贯彻全集的相遇。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个故事——才旺洛珠和白唇鹿。
看到抚养白唇鹿一天需要12瓶牛奶的时候震惊了,想当白唇鹿哇。
看到白唇鹿长大,和人类相处的时候,特别感动。
善良的人才能和精灵一样的白唇鹿这么亲昵。
小鹿的眼睛是真的会说话,不知现在的你有没有回归鹿群?
后面的故事全都是虐狗的~来自捷克的马克斯和藏族的向秋卓玛相遇。
向秋卓玛说:“你是外国人,你迟早会离开的。
”马克斯:“那我以后不走了,也不去任何地方了。
”你不愿意离开,那我就留下陪你。
布莱恩和莎拉一家都是外国人,家里有五个孩子。
这里最有感触的是莎拉一直在家里亲身监狱五个孩子,化身为老师。
莎拉说:“他们在教室不仅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而且在学校的八小时要受到别人的影响。
”家人和孩子一起成长真酷~藏族的扎西顿珠和汉族的梅朵相识于尼泊尔,两个人的爱情和他们一起行走在路上。
梅朵只要说起扎西顿珠就是满满的笑意,这就是爱情。
梅朵说:“我从后视镜里是可以看到他的,前面是等着我去探索的世界,然后后面是我强大的依靠。
”狗粮吃饱了,在下雪天抱着手机哭唧唧。
相遇,感谢相遇。
香巴拉,你可一定要火起来啊~[憧憬][憧憬][憧憬]壁纸无水印自取,如果有人需要的话。
为小可爱白唇鹿应援(๑✦ˑ̫✦)✨[/cp]
人物同期声的精湛运用,让纪录片整体的艺术层次升华,也使《香巴拉深处》结构完整。
既有辽阔的感悟,“旧社会这个山谷有很多猎人,现在时代好了人们也富裕了,人不再捕杀动物,动物也不再惧怕人类。
”也有轻柔的真情流露,“在山里待久了,人的气味就会消失……”质朴的话语营造了《香巴拉深处》温馨柔和的气氛,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主题。
人生百态,彼此联结,种族、地域、文化……“什么样子才叫真的家?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才叫家。
”它们所不能阻隔的,是情感。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丈夫与妻子的举案齐眉,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对生命探索的不断追逐。
土产的电影电视剧不堪入目,但土产的纪录片有些还是可以看看的,尤其介绍民风民俗、吃吃喝喝那种和政治无关的类型,这里面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些片子都是由CCAV立项、拍摄、制作和发行的,产销一体,不用担心没钱,不怕卖不出去,而且是朝廷直属机构,资源打通起来毫不费力,别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拍到或者直接拍不到(地方上不让拍)的东西,他们都能轻而易举拍到,所以片子的素材很多、很好,成片的质量相对较高。
当然,这也只是内部比比,你跟道兰、BBC、Discovery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脑子不一样。
推荐这部《香巴拉深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藏文化很向往,二是那里的风景确实美,是壮阔的美,没人的美,人多了就是景区,就不美了。
对藏文化向往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他们的文化遗世而独立,有自成体系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是造成人与人不同的根本原因。
他们很讲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具体讲就是我们这边的人和动物很难亲近,藏人可以和动物亲密的呆上半天,当然,你要说那很脏我也不反对。
二是我去过拉萨,虽然只是呆了短短五天,但产生了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情。
拉萨的十月份喜欢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玩了一天回到旅馆坐在窗边看外面的雨点从深不可测的天空飘落,与世无争,分外恬静,感觉很好。
和绝大多数讲西藏的纪录片一样,这个电视的画面非常美,尤其它还讲的是寻常人很难涉足的秘境香巴拉,那更是美到天上去了。
这个电视很注重人和环境的互动,花了很多篇幅讲香巴拉里面的人,有世代久居从未外出的藏民,有带着妻子骑着机车穿山过湖的川蜀之人,还有在此地研究昆虫的哈佛博士、美籍户外运动店老板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兰花教授,他们携家带口落脚于香巴拉,把这里当成了他们最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甚至是他们飘荡的一生中的最后一站。
这就是这个电视做的好的地方。
它拍摄的这些人完成了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但这个电视的情绪感染力还是不如同样讲西藏的《第三极》,那已经达到了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直接把我看哭了,在此一并推荐。
如果你找不到资源,可以在打赏之后后台留下邮箱,我两部打包发给你,一起了解西藏,一起洗眼洗心,一起被打动。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导演颜占领说:他并不是为了纪念或强化这个符号,而是为了试图拔开那层神秘面妙,去记录、发现一个散发泥土气息、充满人间香火味的香巴拉。
片头一出就不禁让人叫绝了: 白鹿莲花,千手菩萨,神秘图腾打开的是一个通往秘境的世界。
如果你看完整个纪录片,你就会发现,这些在片头出现过的不同元素,其实是对应着影片记录下的不同故事,可以说是非常有心了。
《香巴拉深处》纪录的是川藏地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西藏,殊不知四川也有藏区,作为川妹纸一枚,我当然是亲眼见识过这个被称为摄影者天堂的地区,这个东方文化里最为浪漫的香巴拉,它有着如镜面一般的湖水,白雪覆盖的山峦,绵延如蛇的公路,还拥有丰富的植被与野生动物的密林……这些美丽的景象在纪录片里展现无遗。
然而导演并不仅仅只想给我们看这些,摄制组历时两年,行程超过11万公里,这浩浩荡荡地奔走更是为了将我们带进香巴拉的自然与人的传奇里。
我一直觉得,不干涉不参与,只是真实的呈现纪录,才是纪录片该有的态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纪录片。
《香巴拉深处》做到了,影片里的故事都很平凡,没有戏剧化的渲染,也没有多余的煽情,人物饱经风霜留下的皱纹都没有刻意去回避它,镜头的直接让人震撼。
它不是想通过画面来刺激你的眼睛,它想刺激的是观众的心。
观看的过程里心慢慢沉淀,从中看见那些身处香巴拉腹地的人们,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与最虔诚的信仰。
金川梨花沟里熬了一辈子梨花膏的老奶奶,觉得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幸福。
做跳金刚面具的工匠认为,做手艺就像吃饭一样,不能着急,着急就吃不出来味道了。
一家放牛牧羊的居民收养了被鹿群遗弃的小鹿,细心陪伴它长大之后又打算将它放回山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在香巴拉生活的族人们,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大自然怀着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
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劳作生活。
他们关心一朵花的盛开,一棵树的生长,关心着在城市里被我们忽略的一切,看见他们脚踩大地用力地活着,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动,应该是被他们这份朴实的平凡所打动吧。
看完纪录片,我又听了一遍小柯、老狼联袂创作的主题曲,两个没有被岁月带走赤子之心的老少年,在歌里唱着:我竟然突然流下了泪水……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会突然流下了泪水,那是因为出走半生,归来寻到了无忧无虑的蓝天,蓝得像孩提时候的单纯,蓝得好像从来不曾被世界污染……
白鹿莲花,菩提树下,用神秘的图腾将我们引入香巴拉的深处,探求着这方极乐园的人间香火味。
没有浮夸的雕饰,没有戏剧的冲突,有的只是藏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流淌着淡淡的的欣喜与浅浅的哀愁。
导演通过,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带领观者走进这片纯白无暇和睦相处的雪域高原。
一、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 纪录片以颇具禅意的解说词,旨在写出意境的高远点名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朴实无华的真善美。
纪录片以这样的解说词开始“高山、深谷、草原、密林,这里被人们用藏语赞誉为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既介绍了香巴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与所拥有的,充满诗意与禅意,以及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以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为描述,体现了对香巴拉的无限赞美与无限的憧憬。
使观者不由想揭开这层香巴拉神秘面纱的帷幕,走进去体会人文关怀,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神秘魅力。
导演跟重视人文关怀,以这样的解说词“走出去,更清楚地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为中心,总引起了乐园一篇中的六个关于,香巴拉居民的人生轨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然后走出去又走回来,念念不忘的便是这片土地,这一方水土养着这一方人,这一方人又用独特的方式,尊重着这片土地,尊重着这片土地生长着的动植物。
以这样诗意的富有人生底蕴的解说词,更是纪录片本身增加了人文主义关怀与流淌着的对人地关系的关怀。
二、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 这部纪录片大量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角度转换、精巧构图,使观者以近乎全知性的视角感受着香巴拉的真善美。
而当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导演对于长镜头的使用。
在秋收季节却遭到梅花鹿的袭击,村民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止粮食的丧失,其中一组长镜头,便是跟着当地的妇女一起爬上围栏,加修围栏。
摇摇晃晃的镜头,铺天盖地的暗沉的天色这一自然光线的拍摄,给予了观者以真实感,现实感与参与感,感受到了藏民对于梅花鹿以及这片土地万物的尊重,藏民的善良与他们古老的传统习惯的保存都是观者不由的赞叹,同时,深深陷于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深深思考。
在讲到骑马片段时,一组长镜头拍摄马腿奔跑,通过放慢速度,使观者能细致的观察到,马腿的强劲有力,赛马者的高超技术,那飞扬起的尘土,既是对马本身有利魁梧的赞叹,又是对赛马者的高超技术的赞美。
这段中将节奏放慢,连续的一组长镜头,感受藏民们养马放马赛马的原生态美学,是观者迫不及待的走进那个世界,感受马背上的趣味。
从而更进一步的走进赛马的奔腾的生命力和当地民俗风味的意趣。
三、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 纪录片通过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展示了当地的人文风情,亲情友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尊重。
帕花甲的小儿子,在得知父亲赛马得到冠军的那一批,马要被卖给俱乐部时。
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拍摄表现出了小儿子的不舍,看出了藏民们对于马天然的依赖,天然的清净,仿若把他们当做亲人,这是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区的人民难以做到的,人性趋利使乃天性但在小儿子身上,那股纯真真实自然就照亮了众多观者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人性的纯洁。
在描绘到泽仁拉姆片段时摄影师邀请她拍照低头的那一抹羞涩充分显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藏族小姑娘的纯真可爱,而在拍摄时与白鹿相处自然的动作,抚摸白鹿的自然无不体现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
而在与同伴谈论要去到大城市时,眼中掩饰不住的欣喜与雀跃,但通过用手不断的摸翠色的水杯时,把一个久居香巴拉的小姑娘的局促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为拍摄对象,丰富了形象,也使观者更全方面的了解到香巴拉居民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藏区的秀丽山川,还是直达人心的说出坚持就是胜利的可爱淳朴的藏区人民,和那些色彩丰富的独特的藏族服饰,与独特的传统风俗都是观者倾心不已。
导演通过这一纪录片传达给观者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也将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处于都市中人们的生活。
首先,你需要把心安静下来,这样你才会听到风在吟唱,看到花在绽放,嗅到自然的芬芳。
其次,你需要抛弃固有的执念,让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变得色彩斑斓。
最后,你需要保持敬畏之心来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让你唾手可得之物,显得弥足珍贵。
我想,这也许是本片想传递给大家的一些信息吧。
我们也许到不了香巴拉,也去不了西藏,但是真如本片最后一集说的,“心所见,眼所现”。
平复好自己的内心,世间处处是香巴拉,处处是西藏。
真心感谢本片摄制组的辛苦付出!
第一次写长影评,还是正经的,写给这部令我向往、敬畏、仰视的纪录片。
可惜真的没有文笔,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用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和表达,只是个人的简单感受而已了。
可以说这真的是我看了最美的纪录片了!
拍摄的角度和手法将整个川西高原地区的美展现到了极致!
美到令人窒息。
在那里雪山是那么纯净,山谷是那么幽深,灵魂是那么美好,万物都被善待,一切都和睦融洽。
《香巴拉深处》里的各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的显示了那一点随遇而安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份天真满足的微笑,所有的人和事好像都是那么纯真简单,但又始终怀着一些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从纪录片的名字香巴拉这一名词开始就吸引着我,从小听的传说神话里提到香巴拉就会很神秘。
但是我从来没有自己去对香巴拉了解过什么,只是学了地理以后知道香巴拉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苦行僧,结冰了的湖水,苦行僧赤脚行走在冰面上,他说修行久了每天都能听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各种鸟的叫声是美的,风吹的声音是美的,花开的声音是美的,彩虹是美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
我当时看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我觉得人活着的时候这就是幸福,每天醒来听到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鸟叫虫鸣,猿啼鹤唳都是美的,感受各种大自然的形态,风拂过面庞是美的,脚踩在冰上是美的,看花开是美的,看彩虹出现是美的,看四季更替是美的,当你看一切都是美的时候,那不仅仅是大自然美,更是心灵的美灵魂的美。
那时人就会像山间的一草一木,空中的一云一雨,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那时万物真的融合了。
那时不会再想什么物质和钱,不会再担心自己的肚子,做什么事都很满足,砍柴也好种田也好,吃什么也都很满足,野菜也好稀粥也好。
很美很满足很幸福。
因为太美太幸福而开心的哭,也因为这样的幸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而无奈的哭。
香巴拉深处的美让我向往,但是我可能很难去成为美的一份子。
我不喜欢也不讨厌现代的城市,但是飞速发展的社会让我缺乏了安全感。
苦行僧也好香巴拉深处也好,启发我的,更多的也许是自我的调整,并不是环境的调整,我想我可以为自己做的,是坚持喜欢的事情,不要放弃,还有尽量让自己住的小屋子舒适一些,把更多喜欢的物,事,人融进我的生活里,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慢慢的,我也可以感受到早起的阳光是美的,下雨的城市是美的,路上的行人是美的,吃的粗茶淡饭是美的。
我在努力,也会一直努力,奔向我的幸福。
我个人感觉《香巴拉深处》还是一部挺不错的纪录片,但是感觉官方感还是比较浓,虽然在B站上关注度还可以,但是总觉得是营销宣传的结果,过了热度就没什么了。
特别是后面几个关于外国人的故事,浓浓的宣传感。
以及有一些故事,讲的太短,像度母辩经大会,还有关于坛城的故事,都拍的太短。
一集只有四十五分钟,我数了数,最多的一集讲了有六七个故事,太多了,想表达的东西就会不明确,就算每集都有个小主题,但我还是觉得不够明确。
但是以上都只是一些小瑕疵吧,整个纪录片本身还是很棒。
配乐我真的非常喜欢,但是那个音乐家的作品在网上能找到的实在太少了,可惜可惜。
配乐磅礴大气又不失温柔,在片头第一次听到就印象深刻,有生之年能听到真是非常幸运。
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棒的就是旁白配音,非常有磁性的女声,温柔又神秘,就想藏语姑娘,听着对耳朵是种享受。
还有纪录片的画面,因为大量采用了航拍技术,拍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画面,而且随着无人机的推进或拉远,再加上配乐,观看过程中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是我觉得这不纪录片在画面上最有特色的地方了。
我把我第一次写的公众号文章献给了《香巴拉深处》,其实倒也没什么,只是刚好,一下是我公众号的正文。
如果觉得我写的不错的话,欢迎大家来关注哦,刚刚开始尝试写公众号,主要是关于电影和纪录片的,也在慢慢找自己的风格,希望以后可以变得优秀,值得你的关注。
୧(⁼̴̶̤̀ω⁼̴̶̤́)૭心存畏惧,才能无畏。
对于西藏,想去的,不想去的,去过的,没去过的,正计划着要去的,这部纪录片,都值得一看。
耗时一年,这部中国首部全面聚焦四川藏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的4K大型纪录片终于问世。
由《舌尖上的中国1》总导演阎大众与《第三极》编剧颜占领携手打造。
“我们原本预计2017年春暖花开时开播,不料折腾到2018年岁首寒冷天。
”传说中,香巴拉是一个极乐世界,冷了,华丽而暖和的衣服会披在你的身上;饿了,美味而丰盛的食物会出现在你面前。
几乎每一部关于藏区的纪录片的配乐都十分优秀,但是《香巴拉深处》的片头配乐还是让人惊艳,磅礴大气,一如草原带给我们的印象。
(难过的是,我找不到配乐的资源(◞‸◟),文章最开头的那首是片中一处的插曲,同样也十分好听。
我粗略的估计了一下,该片一共讲了25个故事,或短或长,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所以我挑选了其中的几个故事来具体介绍。
次仁拉姆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名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被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广阔的草原养大的姑娘,野马的洒脱与鹿的灵气在她眼中闪烁。
她又是那么的温柔,像暗涌着的泉水,一颦一笑,动人心弦。
她被设计师看中,将要去北京作为模特进行拍摄,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完全未知,但是不管怎样,她最终都还会回来,回到香巴拉,回到最初生长的地方。
因为那里才是家园。
坛城坛城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耗时七天。
一粒粒被染上不同颜色的细沙,被僧人们一点一点拼成变幻莫测的形状,最后做成坛城,信众和僧人们对着坛城进行虔诚的朝拜。
坛城的美让人震撼,僧人们对制作完成的坛城的处理方式更让人震撼。
七天之后,僧人们会将亲手制作的坛城毫不犹豫的毁掉。
他们认为,坛城的生与灭,象征着世事的变幻莫测。
一切来源于自然,一切又归于自然。
喇嘛多嘉玉隆拉措又名新路海,是喇嘛多嘉闭关修行的地方,每年冬季结冰的湖面,是这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出路。
赤裸双脚,头发乱糟糟,不加任何修饰,这就是喇嘛多嘉的形象,但这样不堪的外表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进行如此艰苦的修行,就如他所说当看到他赤脚走在结冰的湖面上,天地辽阔,湖面湛蓝,一步一步,坚定的前行,所有的崇敬都化为无声,在天地间缥缈。
关于爱情这个部分可以算是我的小小私心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动人的爱情故事,可是我就是容易被这样的爱情打动啊(*ˇωˇ*)看看这个姑娘幸福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啊,或许香巴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轻易的决定一辈子就在这里,陪着自己心爱的人,这里实在太美好,就算留下来也完全不会后悔。
就是那句“那好吧,我也不走了。
”一下子戳中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大的安全感反而用最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
身处在香巴拉,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的乐园。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直在传达香巴拉作为永恒的家园的思想,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走多久,你都会回来,回到香巴拉。
每一代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每一代人也都在继承上一代的故事,如此,绵延不绝。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香巴拉。
我的公众号哟
我读过最美的情诗,就是你的名字我越过最纯净的景区,就是你的身躯我见过最动人的面容,就是你儿女的笑脸——观看《香巴拉深处》有感仓央嘉措曾经写道: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有人说,是写给他心爱的女子的,有人说,是写给香巴拉的,也有人说,是写给佛法修行的。
在看完《香巴拉深处》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就是写给香巴拉的。
香巴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香格里拉。
它是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也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带着对西藏的情怀,对信仰的向往,我认真把这部《香巴拉深处》看完。
《香巴拉深处》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5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毛垭大草原的一广无垠,领略了格聂神山的庄严神圣,欣赏了雪峰印金边的自然美景,看到了藏族人民朴实勤劳的耕作,看到了邻里和睦家族团结的臧家生活。
我想,所谓的世外桃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此隐蔽的人间天堂有幸经过众多单位联合拍摄让我们大众所见识。
这部纪录片导演,巧妙的构思,分别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片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和睦相处的四川藏区,向我们展示了这块神圣土地上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
整部片子,拍摄手法多样。
有唯美的慢镜头让我们看到昆虫和羚羊的静态世界,也有从高空拍摄让我们将川藏美景一览无余的尽收眼底,还有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让我们在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出他们生活的。
可是说,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唯美和写实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穿插,算得上中国顶尖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部纪录片处处打动着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体现的藏族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因为热爱,因为深爱,因为挚爱,所以坚守,所以传承,所以不离弃。
在第二集里,有播出藏民制作藏香的过程。
这种市面上很寻常的药材,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已经有上千年,需要五六十种药材。
为了保证它的药性和药材的香味,藏民们坚持手工熬制,采用水淹磨法,每一步都离不开藏民的双手,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医药的深情。
在第三集《秘境》里,当我看到王正阳,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他在毕业以后选择长期在这里研究生物,不畏高山阴冷,不畏山川险峻,我想,这么让他坚持的,除了这里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值得探究,还有就是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
原来,这块土地不仅吸引着当地人对它忠一不二的挚爱,也让每一个拜访过,看过它的人对它念念不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狼和小柯。
两位中年音乐才子,在阅历千帆,尝过人间冷暖,更是把主题曲《无忧的蓝天》唱出了纯净,唱出了一颗对生活对人间怀着赤子之心的态度。
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直在无忧无虑的蓝天,一直在寻找没有忧伤的世界。
”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在这部《香巴拉深处》中,看到那最后的人间仙境,找回你我曾经纯洁的信仰。
最后一集一下哭一下笑,理塘的村干部着急想带着大家致富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很快会有个少年让全中国都奔向这里吧。
塔公乡是甘孜州的,不是阿坝州的
如果为了了解藏族人民、领略高原风光,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川西的美,恰似巴松措遇上新措,不够纯正。但对于我来说,虽比不上西藏,可川西也是美翻天了!…
三星半,摄影配乐片头都是一流。香巴拉深处的河流、牛群与白唇鹿从雪山密林走入镜头,极具童话感。片头和配乐很有《西部世界》的感觉。但是内容比较杂又不够深入,或者说是为了每集的小标题立意而往上靠。当地人生活展现出来过于诗意美好,是我们想象中的香巴拉,是我们认为的那个世外桃源。反而是外来者在当地的事迹更能触动我。特别喜欢第三集那个在野外研究进化生物学的小伙子说的「我们不需要舒服的沙发、床、或是卡路里最高的炸鸡来带给我们快乐,工作的动力是你自己对于真理的一点点好奇,而不是让别人看到你在做什么」
一点也不深,原本以为会是想地域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结果找了一些当地居民讲他们的生活或者来这边定居的旅客,无趣
很赞,配乐和旁白都很走心。故事都非常朴实,那些奔跑的骏马,广阔的草原,温暖的笑容,唤起了记忆中川西最美好的记忆。治愈当下所有不好的情绪。
敬畏
释比说“我的一生都会在这里度过……”。很好奇他不好奇世界的其他部分么
四星半,镜头很好,逆光画面太美,如果再继续动人些就完美了
香巴拉深处,讲述四川藏地人民的生活日常。旁白好评!
第二集未看
被香巴拉人民的淳朴与幸福感染得热泪盈眶。
四川甘孜阿坝好风光啊,在成都上学最舍不得的就是川西了,是个可以去一辈子的地方。
虽然是纪录片 但是细节剧情太弱了 内容不是很详细 深度不够
内容挺朴实且有新的知识点,没有惯常拍藏区的套路和油腻感,特别好!
看得想骂人,这么好的摄影和配乐就被浪费了!当然浪费的还有我大四川的美景。编剧和剪辑屎一样,不会讲故事就不要讲,非要像知乎样天天编故事么,编得还很差。这两年的纪录片真的越拍越好,但是导演们也都开始矫揉造作的讲故事。
片头制作精良,十分好看。内容碎片化。
叙事手法欠佳,人物故事都有点浅尝辄止,但很感到看到那么多活法
为第一集结尾泽仁拉姆小姐姐打call,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张和白马一起拍的照片还有和白唇鹿拍的秒杀所有奢侈品大牌广告片,骨子里的高级与纯净。和极地一样,人是主角,以人为点以文化为线描绘了一副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人间仙境般的川西藏区高原。四五集几个老外乱入有点出戏,多拍拍藏民吧
有生之年还是想去一次西藏,看看那里的天,见见那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