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最大的看点就是科普明代中后期税制与刑法,建议写明穿越的写手都可以看看,配合经济的维正之供,国图郑小悠人命关天、刑与案,还有专讲衙门吏的爪牙,来龙去脉就能搞清楚。
怎么把历史当游乐场,除了还原衣食住行的微观生活,税收刑名宏观方面会增强代入感,长安的荔枝就是这点抓的最好。
不光小说,算账的电视剧也好看,比如大明1688第一集算盘打起来观众一下子代入进去,同样像会计簿的桌游显露简洁优雅的美感也好玩,最近大火的无马汽车和去年咖啡商人都是如此。
另外学术能拍出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这就算是最大的创新,估计读库系学术作家刘勃秋原王南王鹤也想跃跃欲试。
特别是秋原的一千页新作萨尔浒,有幸看了样稿绝对适合。
其实学术专著原材料也是论文,知网利用起来绝对比公众号好使,国外最喜欢的设计师桌游公司今年计划出版四个桌游,其中再版的鸦片战争就是出自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大英帝国19世纪中前叶由盛转衰的历史对英国作家时空认知的改变》的大英帝国三部曲终章,还有两部分别是帕米尔和平和东印度公司,也就是设计三盒桌游才吃一篇论文!
更何况还有以此为灵感的政治权谋类桌游root、oath和arcs。
另外三款有古希腊男性同志兵团、18世纪伦敦酷儿之家、维多利亚时期做媒,隐约都有论文化的感觉。
可见社科类论文已经成了创作的原材料库。
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ChatGPT单纯的拼接哪怕掌握后熟练运用叶不通人心,举一个例子:电视剧原创有个小细节:下官想说苛政猛于虎被上官咳嗽一吓就成了哀民生之多艰。
短短十四集,情节上安排的很紧凑。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戚薇的戏份,其演技见得不多,且表演多不自然。
张若昀算是一般般发挥,诸多对手戏,倒是许多实力派配角支撑起来的,一群中老年演员同台飙戏,于观众是很享受的体验,这也是本剧的亮点。
剧情题材非常丰富,有基层治理,有小民哀怨,有科考失意,有为父母之仇,有兄弟情谊,还有官场百态,使人大饱眼福。
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著作改编的,想到是作者根据真实史料支撑的历史上的徽州府丝绢案改编成剧,加上片中对万历年间诸多服化道的还原,以及一众演员的用心演绎,还有贯穿始终的“苛政猛于虎”的体现,常会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代入感十分强烈。
粗略看书的原文,大致感觉本剧改编甚大,比如片中并未将事端闹到明帝国中枢,且历史上真实的帅嘉谟的下场是“杖一百流三千里,遣边戍军”,太惨了。
在电视剧里,具有善良和正义感的人们得到了他们希望的那个结局。
爱奇艺上新剧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该剧是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潘安子执导,马伯庸亲自担当编剧的作品,讲述了算学天才帅家默从县衙税簿中意外发现该县承担了周围七县此前百余年的丝绢税负,由此开启从县衙到府衙乃至更高行政单位的拨乱反正之路的故事。
“马伯庸+潘安子”的组合几乎约等于质感保证,翻看这二位过去的作品,无论是镜头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和呈现,以及美感和质感的兼顾,都非常有水准。
尤其是马伯庸,近些年来更是以博、趣、奇的“马氏风格”独树一帜,而这次《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他首次担任总编剧,相信质量也会更有保障。
正剧刚刚开播就可以看出,《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还是保持了马亲王一贯的独特风格和美学水准。
“电影质感”——这是近些年大家对电视剧质感的最佳褒奖,尽管有泛滥的迹象,但我还是想用这四个字形容我对这部剧的初印象。
无论是画面质感、色彩构图、场景还原、服化道,还是细节呈现和叙事节奏,都呈现出极高的审美水准,许多人甚至将此称为“大明中式美学”。
徽派建筑、黑瓦白墙、竹筐、纸伞、折扇,还有江牙山海图、讼师匾额、舞龙等等中式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光看画面就已经是视觉享受了,随手截几张图欣赏一下:
不过,《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不是传统套路的古装权谋剧,讲述的也不是王侯将相庙堂疆场的故事,而是大明帝国下一个小小地方基层官场和民间发生的故事,主角也都是一群市井小人物,如此新鲜又接地气的古装题材,真的挺值得看!
见惯了小说里,影视剧里动辄几千万,几百万的豪横,总是会忘记芸芸众生的苦难,会忽略确实有人需要为了几两碎银去拼命,会觉得资本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而不是的,在众多人口中的中国,跻身上流成为翘楚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尤其在古代,在生产力不那么发达的农耕社会里,真正组成这个民族的是那些底层的民众。
只是史书里对他们的记载总是吝惜笔墨,不愿意为他们多写几笔。
如果史书多为他们写几段,我们就会知道,有人出身贫贱,却也愿意以渺渺之身去对抗统治者的错误;我们可以看到在赋税沉重的年代,真的有人因为三四两银子的赋税去卖地卖女儿;在底层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腐败、不作为、强权、世家,这些现象不会比皇城里少。
在看简介的时候,我在想底层的百姓有什么好讲的,我本身就生活在底层,无非是那些鸡毛蒜皮的闲碎,家常里短的啰嗦,芸芸众生的万千生命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活法,无聊且无趣。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剧一改往常古装剧的视角,不再将目光投注在王权世家、豪门大族之中,而是借用历史中存在过的真实事件,反映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生活,以及基层之下的官场现象。
《显微镜下的大明》,我更愿意简述为一位数学天才的反抗。
数学天才算呆子帅家默在帮助乡亲丈量田某时,偶然发现了上级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出现的谬误,原来本应该由八县共同承担的赋税,却在100多年前开始只由仁华县一县承担,这笔赋税的存在,对于中央朝廷、对于省州府衙而言,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上层的官员只在乎钱是否收上,而不会关心到底是怎么收的,从谁手上收的。
但对于仁华县的向乡而言,这很不一样。
原本分摊在八县人口的负担,如今只有仁华县承受,一年三千五百两,这无疑是一笔不公平的政策,三千五百两,均摊在每一名乡民身上,可能是几两银子而已,但正是这几两银子,在农耕社会来说,可能就如同泰山之重。
于是,一位算呆子,一个书生,二人开启了他们的拨乱反正之路,可是这不同于什么纠纷,冤案,这是由上位者做出的错误决定,并且已经存在百年,他们要对抗的、纠正的,是更高的权势,是历史的沉疴,是另外七个县的乡绅和百姓。
这无异于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这是一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的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他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的极其详尽,在这部剧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猾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蓄力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也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了一副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记录的真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比如说当遭遇税收不公的时候,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
当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如何和周旋博弈?
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从中如何造假牟利。
当然历史结局是好的,故事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乱象得到改正,仁华县的乡民减轻了赋税,一些贪官污吏也受到了惩罚。
可是看完整个案件却,让人觉得无奈,因为整个案件整理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官僚体系的弊端。
下级百姓的公平永远无法在下级得到解决,明明是仁华县的苦难,仁华县令却视若无睹,无所作为。
官场的乱象需要另一个乱象来整治,乡绅乱权,军政不分,平定暴乱的方法是兴起一场更大的暴乱。
当然,《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有很多充满值得夸赞的地方,短短十几集的剧情,围绕着丝绢案反射出的民生万象,是其他剧情里少有的,关注政治、体会底层、含蓄情爱,更难得的是这些人物都有历史原型,这些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活生生存在过的例子。
我真诚的推荐这部剧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毕竟,哪一个历史专业的人会不喜欢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剧呢?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播完了,没想到的是,竟是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是一个与历史相去甚远的结局。
但就剧而言,达到了“爽”的效果,可谓大快人心。
最后一集剧情也是跌宕起伏,让人捏了好几把汗。
一开场,巧舌如簧的程仁清被找了个借口踢出局,而宋仁也被李巡抚罚下了场。
由丰宝玉接棒继续抗辩,但丰宝玉一开始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令人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发力后的丰宝玉却是条理清楚,把毛知县怼得哑口无言。
而捏的第二把汗是范渊这只老狐狸居然乘老吏捅毛知县制造的混乱,把重要证据《丝绢全书》给烧了。
我当时心想这下完了,没想到关键时刻还是帅家默出场解决了问题,要求丈量范渊的土地,最终拿到铁证,把案子给坐实了。
帅家默的推步聚顶之术,让人看到了会一门技艺的魅力,以及执着的魅力。
我此前说过,他执着于“人丁丝绢”税,一方面是执着于数字,发现谬误就要纠正,并为百姓请命。
一方面是因为他可能潜意识就知道父母之死缘于此税,所以必须通过此税查清父母之死的真相。
而他两个目的都达到了,人丁丝绢税最终被减免了一部分,为仁华县百姓减轻了负担,而杀死他父母的凶手宋仁也被揪了出来,想必后果不会好,而幕后主使范渊也被罚没了土地田产,付出了巨大代价。
大仇得报的帅家默最终也与自己和解了,消除了心中的执念,最后变得不再呆傻,这从他最后回头的笑容即可看出,那个笑容不再呆傻了。
弱者最终战胜了强者,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而丰宝玉也跟小枝在一起了,程仁清也搭上了丰碧玉。
所有的正面角色都有美好的结局,包括方知县也是一样。
说到方知县,架阁库老吏的出场也着实让方知县高光了一把,谁也没想到方知县早料到毛知县会派人去杀人灭口,救了老吏一命。
而且还不把救活老吏的消息传出去,就等着关键时刻来个杀手锏。
方知县真的是由“无为而治”的石像转成了青天,令人刮目相看。
尤其是最后还和毛知县针尖对麦芒,毫不退让,与过去唯唯诺诺的形象判若两人,让人佩服不已。
最后下地去割稻子,也一去以往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的心态,由五体不勤变得勤劳起来,开始深入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
说明方知县的转变是彻底的,而不是一时的。
剧的结局无疑很“爽”,令人拍手称快,但这却是理想化的结局。
历史上的结局却比这残酷得多。
历史上,“人丁丝绢”税和剧中一样,得到了和稀泥式的解决,歙县(剧中的仁华县)只交一部分,剩下的由兵备道的“协饷”来出,而这笔“协饷”本身也是多征收的一笔税,一直被兵备道贪了下来。
而历史上,“人丁丝绢”也激起了民变,地方豪绅煽动老百姓一起反对,而这种反对也最终凑效。
“人丁丝绢”税其他县依旧不用出一分一毫。
本来应该几个县均摊的钱,也没有均摊。
这和剧中老百姓理解并支持清丈土地完全不一样。
历史上,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怒火,帅家默的原型帅嘉谟最终被判流放戍边,此后再没有记载他的相关消息。
小人物最终背下了大时代的锅,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也并没有地方豪绅受到任何惩罚。
程仁清的原型程任卿因为策动自己县的百姓成立民间政府组织,被判流放戍边,不过他比较牛,最后还当了个把总,也就是现在的连长排长啥的。
后来他还写了本书,记载了“人丁丝绢”税事件的全过程,就是剧中的《丝绢全书》,只不过剧中是田地的明细,而事实上这本书讲的是帅嘉谟挑动“人丁丝绢”税引发风波的过程。
原著中的历史给人的感觉是,其他几个县不想承担“人丁丝绢”税并不惜策动民变是因为老百姓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所以再多加一点就会让百姓不堪重负,它让人看到了明朝的赋税制度的乱和多,让人看到底层人的困苦。
而整个“人丁丝绢”案背后其实也有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影子,张居正本来想借“人丁丝绢”税在徽州(剧中的金安)试点一条鞭法,没想到在各种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了。
于是,小人物帅嘉谟就成了承担后果的背锅侠,他可能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曾不知不觉卷入的是一个政策推行的漩涡。
其实,这个试点的失败,也是一条鞭法推行失败的缩影,因为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豪绅担心利益受损反对,百姓担心赋税更重从而抗拒,最终一个好的政策无法推行。
所以“人丁丝绢”案多少体现了明朝中央阶层对地方统治的失效,一笔明明很清楚的账不得不在多方博弈下糊涂解决,一个好的政策却推行不下去,也因此,王朝的覆灭似乎在所难免。
相比于原著,剧相对而言要浅一些,剧中给人的感觉更倾向于体现豪绅们吞并土地,并躲避土地税,而且为了避税不择手段,把税负转嫁给了百姓。
本来是赋税制度性的问题,变成了豪绅个人贪念的问题,虽然豪绅避税和减免税也是明朝赋税的一个严重问题,但侧重体现这一点,个人觉得还是太少了。
本质上,我看《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时,深深以为,明朝的覆灭,和赋税制度是分不开了,普通百姓的税太重了,而且地方上还反复征税,百姓苦不堪言,而地主阶级拥有大量的良田,却只要交很少的税,所以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所以这部剧的结局,并没有触碰到明朝赋税最核心的问题。
按照明朝对地方豪绅(既得利益集团)的保护,范渊的土地根本不会被罚没。
剧的结局当然是很“爽”的结局,但不是现实的结局,历史要冷酷残忍得多。
在真实的历史中,范渊会胜利,帅家默会被判刑,丰宝玉、程仁清也会获罪。
而方知县,可能官也没得做了。
不过也正因为现实残酷,也许影视剧才需要理想化,需要让白战胜黑,让正义战胜邪恶,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梦 ,和一点希望。
不过,也正因为大结局过于“大团圆”了,所以少了点历史的现实感,如果将其作为“历史剧”来看的话,成色也打了折扣。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能看得出马伯庸很不擅长写人物关系,所有人物都像脸谱化的棋子在移动。
原著是真实事件,是一个田野调查,但搬上荧幕得有故事,相当于要从原著里抽一个人物来带事件,他选了起事的帅嘉谟,并安排了呆子的特点,这其实没啥毛病,但一深入人物,马伯庸的短板就暴露得很明显。
先不提张若昀演成了傻子,既然有故事,就得有起伏,他老是写帅嘉谟的起伏转折,搞得地方赋税纠纷下的明朝生态,大失色彩。
观众们的内心提前就被帅嘉谟嘴设了评价标准:“错了就得纠正”。
这预设的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主角都是正义的,面对错误不纠正的官员,都是道德的反对面,这其实跟原著内核大相径庭。
《丝绢全书》作为历史真实事件的一大悲剧就是,漩涡里的当事人都明白赋税这里头有毛病,是一笔糊涂账,但每方势力都在繁重的赋税下“求生”,为了“求生”无所不用极其,可以在赋税标准上搅稀泥,可以找同乡在朝廷里的大官疏通,可以聚民生事,这里头没有正反派,更没所谓的道德评价,就是为了展现明朝的赋税制度积弊已久。
丝绢案里,所有人都无法抵抗明朝巨大的、糊涂的赋税机器向前滚,碾压过每一个人。
即使最后皆大欢喜,丝绢案,作为一窥明朝灭亡的一角,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具有巨大的历史悲剧性的。
但剧里明朝官员生态的展现真简单,正反派搬救兵如同斗地主,你出一对二,我就出一对王,看谁官大。
他又塞了很多原著中其他故事的内容,为了丰富明朝的生态。
比如“流官忌惮胥吏”“土地赋税两本账”,视听上也做的特别热闹,服化道精致,创作者很有诚意,无所不用极其想帮助观众进入大明,但没有了巨大的悲剧性,人物就变得很工具化,也就是个景搭得好的故事而已。
私以为此剧中的各方势力完全是古今之明镜,很多东西上不了台面说,自然没法宣传。
如果没人说,大家也不会看,实在是可惜了一部把地方势力说明白的好剧。
(文中有什么空格我自己bi掉的,防止自己辛苦写的字没了)金安八县平头百姓:-图没有苛政让家人一去不回,图没有重税让自己负担不起,图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被地主霸占。
只图一家几口人有口饭吃,自己的儿女能平平安安。
金安八县衙:-方石像:无为而治(懒),墙头大草。
家中富裕,图的是名声光宗耀祖。
-任主簿:为民修坝,一生朴素勤俭。
图的是自己的县少交税,百姓安居乐业。
-毛县令:巴结乡绅,又依靠乡绅修桥修路,图的是乡绅靠山,赡养老母,让家人衣食无忧和为官清民。
-邓知县:是上面三位矛盾的结合,是有宏图而无能,有愿景而无力,只得蒙眼放任乡绅,睁眼只做小事。
金安乡绅:范老:无实权而控实权者。
兴学堂控制未来士族命脉,此为__生态网;于灾年放九出十三归高利贷来夺屁民田产,于丰年缩尺清丈田亩来少交税,此为钱财收入源;向县吏索_,与其他乡绅抱团,此为控制实权。
他图的是自己的不义之财不被收缴。
金安府(市)衙政治生态:市长需要的是纠出地头蛇隐匿田地,重改税策,让百姓少交税,让乡绅多交税。
图的是功名。
巡检也是即检察院需要的体恤上意,帮助市长推波助澜,造就典型案例,最后推行至其他府。
图的是功名。
马文才:军部,靠着__考取功名,有把柄在,自然得护着自己的出身。
省级:李世达:到了这个级别的__,对错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更大。
这一场丝娟案,在他们口中不过是一场被镇压的__,被查清的__,被挣到的__。
不论善虎恶虎,能交出__的就是好虎。
至于里面死了多少民众,冤狱了多少好吏,不过是个数字罢了。
看完四集了,来写个短评。
男主是个算术学霸+执着的人设,不是个傻子+神经病+僵尸鬼!
他的确是因为精通算术也发现了歙县单独多缴纳了税赋但他也研究分析了前人上报的过程与结果,非常精明在上呈中阐述了历史问题+解决方案,显然很聪明,电视剧演的啥,傻呆子 … 别人说啥都不管,一味沉溺于算术 …. 人设有轻微改变可理解,但整体有些离谱。
🔬佳剧总评——8.5/10↓↓马王爷近年新作,改编水准终于上线,故事拍的举重若轻,情节爽妙同时发人深思,绝了。
以大明民间一件微末丈田小事为引,抽丝剥茧,精巧地将大明官民百态,具体呈现出来。
嬉笑怒骂皆成姿态,每个人物的性格,决断的考量,在有限的篇幅里,精准刻画且不点破。
让我们随着案情发展,感受到每个角色的苦衷,并思考人性与时代兴衰间,微妙的关联。
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许过于美好,现实里也难有帅家默的存在,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重要。
任何发生都会有一个结局,关键不是琢磨它如何结束,而是推演其如何发生,为何发生。
确实是眼前一亮,越看越上头,在轻松幽默地氛围里,跟着角色的处境,一起思虑着困境。
这部作品,尽管并不完美,但在故事推进和角色塑造上,满足了我对优秀作品扎实的想象。
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和微妙转变,都作了清晰合理的铺垫,且融合进角色性格,很机智。
有的角色天然就如此,有的刻意要如此,有的不得不如此……其中缘由,不一而足。
剧集14集,也深度刻画了十四个角色,下面挑几个分析,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
·🔬帅家默·算学怪才丨张若昀/饰↓↓自幼反应迟钝,亲眼见父母葬身无名火海,失去双亲关爱教诲,唯有父亲的算学技艺和3050这个特殊的数字,随记忆残存长大。
没人关爱教诲,但人活着,心里总需要一个寄托,一个不随时移世易的坚定信念。
顺其自然,算学成了他最大的慰藉,直至发展成终生求索的道——算学质朴丨万年不变。
于是,当他发现丈田问题时,自然会较真原委——这是守护信仰的本能丨即卫道。
靠着算学的道,他意外发现人丁丝绢税的疏漏,甚至不止不休地上访,惟纯粹之人可为。
机缘巧合,最后还解开了父亲受贿丈田畏罪自杀的年少心结,获得了清明的大自在。
·🔬程仁清·文武讼棍丨王阳/饰·王阳作为第二男主,凭借精彩演绎和扎实台词,将男二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最佳角色。
年少文武双全,也轻狂不羁,遭人陷害科考舞弊,终生无缘士林,且天不假年,挚爱早夭。
这些经历,足以让一个浩荡少年,看清现实里的人生,最终日渐势利,成为了谋利的讼棍。
程是非常复杂的。
尽管程清明是非好歹,懂得知恩图报,但深谙现实无情,终究立场明确。
所以面对帅家默的多次好意帮助,程只是用别的方式还恩,但依然要阻碍帅的求道之路。
精彩也在于此,程这么精明晓世之人,怎么会因为简单的人情善意,转变立场帮助帅呢?
编剧给了一个更强烈且残酷的理由,就是范老联合昔日构陷他的同窗马文才,设计弃他。
程这才意识到,自己再无退路,只好改旗易帜,选择向这群内心素来不屑的官绅,开火。
·🔬任意·勤苦主簿丨钱漪/饰↓↓万城县多水田,百姓种不出更多的庄稼,面对天灾望洋兴叹,赋税连年增加可谓人祸。
正是因为万城的艰难境况,四十年里竟无知县赴任,任意这主簿一职,一揽就是四十载。
任老先是倚老卖老,抱病不适,有书不交,知情不现,也在阻碍帅家默查清丝绢税原委。
改善万城水田局面,应当疏水化田,人为培育出更多的良田,这套水利项目需要万银开路。
眼看着万城百姓,为沉重的赋税徭苦不堪言,亦深知乡绅归田官宦聚田偷税的可恶,无奈。
只能牺牲良心上的公正,维护百姓现实里卑微的现状,再作长远的筹划,实在可敬可悲。
任主簿最后选择了公开真相,人也鞠躬尽瘁,倒在了自己亲自筑就的茧里,脱离出了困境。
·……·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
张若昀主演的剧,好像总是未播先热。
如果再加一个马伯庸呢?
如果再加一个王阳呢?
古装历史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还未播出,网友们已经将期待值拉满!
自从该剧官宣定档2月9日播出,该剧在爱奇艺的预约人数,现在已达到了474.6万人!
足可见大家对这部剧有多期待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根据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历史读本的第一卷,“丝绢案”改编而成。
该剧一共14集。
而且更令我们高兴的是,该剧首日播出4集,之后每天1集,11天不停更,直至大结局!
这样,观众追起来就更畅快了,不会觉得期待太难受,也不会因为长时间断更而遗忘前边的剧情。
该剧的演员,汇集了12位中青年实力派,下面露珠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该剧的领衔主演有3位,张若昀、王阳、戚薇。
张若昀凭借一部《庆余年》火出圈,之后主演的武侠剧《雪中悍刀行》也收获了很多好评,去年播出的大热剧《警察荣誉》,更让张若昀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之前,张若昀饰演的角色,大多是聪明、鬼心眼多、为人洒脱不羁的,但这一次,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张若昀饰演的帅家默,却是一个“呆子”,一个精通算学、过目不忘,对数字和计算极有天赋的算学天才。
之所以说他“呆”,是因为这位帅家默,不通人情世故,为人耿直率真,而且,死较真,认死理,有错必纠。
王阳,这位大众喜欢的实力派演员,去年,凭借《人世间》中的蔡晓光一角,成为许多人念念不忘的好男友“白月光”,在之后的悬疑剧《罚罪》中,又因为戏份过少早早下线,成为众多人(包括我在内)追剧过程中的憾事。
如今,终于可以在新剧中见到王阳了,而且,这次还是领衔主演之一!
王阳,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饰演程仁清,一位精通律法的状师。
一开始,程仁清是帅家默的对手,后来,逐渐被帅家默的赤子之心感动,于是,转变立场,和帅家默联手为民请命。
戚薇,在剧中饰演丰碧玉,是一个经商天才,也是一位“宠弟狂魔”。
对于戚薇,我的印象里,觉得她特别适合演绎职场女性,古装角色不知她会演绎得如何呢?
该剧的主演同样有3位,吴刚、高亚麟和费启鸣。
其中,吴刚和高亚麟特别让人期待。
吴刚,在《狂飙》中因为疑似整容的脸和眼睛,被观众狠狠吐槽了一把。
但也有人说,吴刚的脸,是因为拍电影《铁人》时受伤了所以才做的医疗整容,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要体谅他。
吴刚的演技是很棒的,古装剧、现代剧、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吴刚都能很好地驾驭。
此番,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吴刚饰演范渊,一位曾经的御史,退休后回到老家,又成为富户乡绅中的老大。
应该是一位反面角色。
高亚麟,也是一位实力派中年演员,近几年,很少拍戏,可能主要担当影视制片人和出品人了。
当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就是高亚麟担任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
很少看到高亚麟演绎古装角色,这次,在新剧中,高亚麟饰演黄凝道,一位官场失败的野心家,也是个反面角色。
青年演员费启鸣,在该剧中饰演戚薇(丰碧玉)的弟弟丰宝玉。
丰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他是帅家默的发小,当帅家默有难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提供帮助,甚至不惧危险。
除了6位主演,该剧还有侯岩松、翟小兴、房子斌、王同辉、张帆、钱漪,6位中年实力派甘当绿叶,倾力加盟助阵。
比起节奏缓慢、平淡无奇的生活家庭剧来,悬疑剧,总是会带给观众更多的好奇与期待。
刚播完不久的《狂飙》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除了演员给力之外,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悬疑未知、好人坏人的面孔难以辨别,都是观众们喜爱追剧的原因。
《狂飙》播完后,大家纷纷感叹“剧荒了”。
如今,古装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即将开播,《狂飙》亲自下场为该剧打call。
希望这部让数百万人等待已久的古装悬疑短剧,能够不负所望!
今晚8点(2月9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将在爱奇艺独播,首更4集!
期待《显微镜下的大明》!
期待张若昀王阳吴刚高亚麟!
(文/第一滴露珠)
陪爷爷看完了,他老人家感慨道:做好人难啊。
一部电影的容量,硬生生拍成12集电视剧。
有点像通俗快节奏版《大明王朝1566》,或者说古代版《沉默的真相》。借由一桩「不公」的历史沉案层层上诉,底层官场现形记。各层官员各自的立场、态度、前后为难都写得清清楚楚,戏剧张力像一张蜘蛛网拧起来般牵一发动全身。编剧笔刀锋利,透过一桩小案连起明末历史和最终积弊灭亡的原因,甚至有透过历史直指当下(你告状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人指使你来做的?一定是别有图谋,不可能纯凭一身正义)。越到结局越是沉重无力,制度性的「恶」、触动整个既得利益阶级,根本不是靠一个青天、一个自上而下改革就可以解决的。张居正官再大,帝国的官僚系统、民间的毛细血管里依然会有抵抗。悲观到除了革命直接掀桌根本想不出解决办法。当然纯粹作为剧来说是很棒的,角色活灵活现,伏笔及时回收,14集的体量编剧结构精致无冗笔,信息量巨大没有一句废话
身为一名审计人员,对这种片子想当爱啊。丈地计量方法,舞弊操纵手法,公堂对峙诈降,好一个痛快!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 最后给了我们一个不真实的happy ending
Omg,这五官乱飞的演技,出戏的镜头,弃剧。
开局劝退 好无聊的电视剧
费启鸣演戏时脸上写的就是演戏,看起来很扑街,资本别强捧了。张若昀的表情让人太出戏了,他不会演憨憨,憋气抿嘴瞪眼伸脖子歪脑袋,很担心下一秒他就尸变。
张若昀演的有点出戏。剧情和原著的关系已经没有那么多大了。
是马伯庸所有影视化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基于明代土地问题史实的改编,只是真实大明历史的走向并没有那么Happy Ending,积弊已久,沉疴难返。
看了一集 马伯庸果然不让我失望
男演员长期占据“伪高级”“装高深”烂剧的主角位置,表演张嘴瞪眼,歪头扭头斜眼,挤眉弄眼,忸怩作态,简直就是机器人一般的程式化动作设计,好像在说闪开我要表演了,生怕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表演一样。加上几个所谓的“老戏骨”(老戏骨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为了装高格调炒作起来的,实际是崇老思想在作祟,演技一般的人老了也一般),剧本里塞上什么家国什么大义什么阴谋,一个个就装起来了,木偶一样背后紧绷着一根弦,变成什么古装摄影秀,无聊🥱。
没看过原著,但看完个人觉得《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本质上也是部反腐扫黑剧(难道是看《狂飙》后遗症?)它不是电子榨菜,是适合正常倍速专心观看的剧。除了晦涩且考究的台词在理解范围内不允许倍速观看外,这部剧的服化道也非常具有观赏性,它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多华丽而是精准,大到布景小到头饰,细节满分,观感舒适很多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剧都容易招来两极评价,但如果将原著与影视作品分开看作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再来欣赏时,或许会客观得多
情节不错,一开始有点没看进去,有点像超长电影。张若昀演谁都有点像范闲。最后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开始那个税全让一个县交了,推步聚顶到底是怎么算的。
好剧本 好演员 好服化道!真的是今年的神剧啊!借古讽今,本来是定理的数学问题,却因人情,官场,贪欲变成了一个难题。最后返璞归真,算术问题还是要用用算术问题解决。张无季求求了,多拍点一季就能演完的剧吧🙏
这种创伤自闭天才的人设,欧美日韩一抓一大把,雨人/谢耳朵/良医/福尔摩斯/图灵/禹英雨……各种方式丰富的表演,至于咱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驼背斗鸡眼鬼压床有点大病的角色塑造方式,只能理解为导演和演员极致的艺术追求,是的是的我狭隘我崇洋媚外我欣赏不来,哦,编剧也就那样吧,拍4集历史细节做得再扎实,不如《神探大战》前8分钟
一集,感觉塑料感太明显。
好看!一件小事开始,牵引出整个时代陈疾和百态,管中窥豹式表达的优秀示范。马伯庸真的很厉害👍准备去读读原著和张居正相关的书。剧本细节和演员演技都挺好,最喜欢王阳演的程仁清。张若昀在这部比庆余年和雪中悍刀行里角色发挥空间大,表现也更好,个人对他过往演的金手指bking不感冒。就是这套演员人马配置有点审美疲劳了,演技再好也会偶尔出戏。
好看,本子好(熬过第一集),每个角色都有记忆点,官的形象写了好几种,不悬浮、很有趣,借古讽今。最后两集高潮部分的节奏也没有掉下来,完成度很高,近年来这样好的剧不多。
在细节中慢慢懂得大家对马亲王的追捧,果然开始对朝代制度、文本文书典藏典制贯穿于人情故事中的安排惊叹,是妙哉的呀。人物刻画也具体生动,次要人物的描白合情合理,主要人物立体丰富。种草之作!程仁青那一句:“像他这个级别的官,已经不关心具体的案件的谁对谁错,更关心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是更宏观的利益关系,是谁更能带来价值”果然是通读大明律的人啊!人设瞬间立住!